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俱捨論頌疏論本第八(賈曾)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俱捨論頌疏論本第八

  從此第三。明世間品。於中有二。一者明有情世間。二者明器世間。就明有情世間中有二。一總辨有情。二判聚差別 就總辨有情。復分三段。一明有情生。二明有情住。三明有情沒 就初明有情生中。復分九種。一明三界。二明五趣。三明七識住。四明九有情居。五明四識住。六明四生。七明中有。八明緣起。九明四有。此下第一。明三界者。論雲。已依三界。分別心等。今次應說。三界是何。各於其中。處別有幾。頌曰。

  地獄傍生鬼  人及六欲天
  名欲界二十  由地獄洲異
  此上十七處  名色界於中
  三靜慮各三  第四靜慮八
  無色界無處  由生有四種
  依同分及命  令心等相續 

  釋曰。初一行明欲界。次一行明色界。後一行明無色界。初兩句者列五趣名。梵雲那落迦。此雲苦具。義翻為地獄。以地下有獄故。非正翻也 言傍生者。以傍行故 言鬼者謂余生中。喜盜他物。又復是多。他所祀祖。宗又多希求以自存濟。又多性怯劣身心輕躁。故名為鬼 言人者。多思慮故。名之為人 言天者。有光明故。或復尊高。神用自在。眾所祈告。故名為天 六欲天者。一四大王眾天。二三十三天。三夜摩天。此雲時分。謂彼天中。時時多分。唱快樂哉。四睹史多天。此雲喜足。於五欲樂。生喜足心。五樂變化天。於五欲境。自變化故。六他化自在天。於他化中。得自在故 第三句名欲界者。結上也。此上五趣。器及有情。總名欲界 言二十者。明欲界中處有二十。由地獄洲異者。明二十所由也 於上五趣。由地獄異。及由洲異。故成二十。地獄有八。名地獄異。一等活地獄。謂彼有情。雖遭種種斫刺磨搗。而彼暫遇涼風所吹。尋蘇如本。等前活故。立等活名。二黑繩地獄。先以黑繩。秤量支體。後方斬鋸。故名黑繩。三眾合地獄。眾多苦具。俱來逼身。合黨相殘。故名眾合。四號叫地獄。眾苦所逼。異類悲號。發怨叫聲。名為號叫。五大號叫地獄。劇苦所逼。發大哭聲。悲叫稱怨故。名為大號叫。六炎熱地獄。火隨身轉。炎熾周圍。熱苦難任故名炎熱。七極熱地獄。若內若外。自身他身。俱出猛火。互相燒害。熱中極故。名為極熱。八無間地獄者。受苦無間。或無樂間苦。故名無間 言洲異者。有四大洲。一南贍部洲。此洲南邊。有贍部樹。今此洲名。或從林立名。或從果為名。名贍部洲。二東勝身洲。身形勝故。或身勝贍部。名東勝身洲。三西牛貨洲。以牛為貨易。故名牛貨洲。四北俱盧洲。此雲勝處。或雲勝生。於四洲中。處最勝故。名為勝處。生最勝故。名為勝生 地獄及洲。合成十二。並六欲天。傍生餓鬼。處成二十。若有情界。從自在天。至無間獄若器世間。乃至風輪。皆欲界攝。此上十七處者。標色界也。此欲界上。有十七處。名為色界。三靜慮各三第四靜慮八者。列十七名也。謂三靜慮。處各有三。第四靜慮。處獨有八。合成十七處。器及有情。總名色界。第一靜慮。處有三者。一名梵眾天。大梵天王。所領眾故。二名梵輔天。衛侍梵王。為臣輔翼故。三名大梵天。廣善所生。故名為梵。此梵即大。故名大梵。由彼獲得中間定故。最初生故。最後沒故。威德等勝。故名大梵。第二靜慮。有三天者。一少光天。於二禅內。光明最少。故名少光天。二無量光天。光明轉增。量難限。故名無量光天。三極光淨天。光明勝前。遍照自地。故名極光 第三靜慮。有三天者。一少淨天。意地樂受。故名為淨。於第三禅中。此淨最少。名為少淨。二無量淨天。此淨轉勝。量難限故。名無量淨天。三遍淨天。此淨周普。故名遍淨 第四靜慮。有八天者。一無雲天。此下空中。無所居地。如雲密合。故說名雲。此上諸天。更無雲地。在無雲首。故名無雲。二福生天者。更有異生勝福。方可往生故。說名福生。三廣果天。於色界中。異生生中。此最殊勝。故名廣果天。四無煩天。煩謂煩雜。於無煩中。此最初故。得無煩名。五無熱天。已得雜修上中品定。能善伏除上中品障。意樂調柔。離諸熱惱。故名無熱。六善現天。已得上品雜修靜慮。果位易彰。故名善現。七善見天。已得上勝雜修靜慮。離修定障。余品至微。見極清徹故。名善見天。八色究竟天。有色天中。更無有處能過於此故名色究竟。此五天名淨居天。唯聖人居。無異生雜。故名淨居。於色界中。立十七天。依經部宗也。若薩婆多宗。唯立十六天。除大梵天。謂梵輔天。中有高台閣。名大梵天。一主所居。更無別地。如世尊處座。四眾圍繞。故別不立大梵天也。除無想天者。謂廣果天中。有高勝處。名無想天。非別有地。故不立也 經部師。立大梵天者。謂大梵王。與梵輔等。處雖不別。身形壽量。皆不等故。故須別立。此經部宗。除無想天者。以無想天。與廣果天。身壽等。所以無想攝入廣果。更不別立 若上座部。亦立大梵天。由身壽不同故。亦立無想天。謂與廣果。因果別故。由此色界。即有十八天。無色界無處者。明無色界都無處所。以非色法無方所故。由生有四種者。此明無色雖無處所。由異熟生。差別有四。一空無邊處天。修此定前。於加行位。厭有色身。思無邊空。作空無邊解。名空無邊處。二識無邊處。厭先外空。復思內識。作識無邊解。名識無邊處。三無所有處。次厭無邊識。思無所有。作無所有解。名無所有處。四非想非非想天。謂此定體。非前七地粗想。名為非想。若想全無。便同癡暗。有細想故。名非非想。前三無色。從加行立名。第四無色。當體受稱。又論雲。復如何知彼無方處(問也)謂於是處。得彼定者。命終即於是處生故。復從彼沒生欲色時。即於是處中有起故。解雲(答前問也)。謂於是處得彼定者。謂隨何等洲。修得無色定處也。即於修定處。命終受無色界生。後時從無色沒。生欲色時。還即於過去。修得定處。中有起故。明知無色。無方所也。依同分及命令心等相續者。明無色界所依也。欲色有身。心依身而轉。無色無身。心依同分及命根轉 問何故名欲界等。答界是總名。欲等是別。以別依總。名欲界等。具足應言欲所屬界。名為欲界。色所屬界。名為色界。無色所屬界。名為無色界。略去所屬字。但名欲界等。如言胡椒飲。及金剛環。飲與環俱是總名。胡椒金剛。並為別稱。以別依總名胡椒飲。及金剛環。具足應言胡椒所屬飲。金剛所屬環。略去所屬字。但名胡椒飲等。況法可知。問此中欲言。為說何法。答略說段食淫所引貪(解雲。淫貪食貪名之為欲耳也)。如經頌雲。世諸妙境非真欲。真欲謂人分別貪。妙境如本住世間。智者於中已除欲(此頌是佛說。捨利子為人。誦意取貪心。名欲非境也)。邪命外道。便诘捨利子言。若世妙境非真欲。真欲謂人分別貪。苾刍應名受欲人。起惡分別尋思故(解雲。此外道意。取外境。為真欲體。不遠而住難捨利子也)。若世妙境是真欲。真欲非人分別貪。汝師應名受欲人。恆觀可意妙色故(解雲。此外道師。實觀可意色。捨利子報言。汝師實觀可意色。而不名受欲人。明知真欲是貪。非關外境外道於是。默然而去也)。

  從此第二明五趣。論雲。已說三界。五趣雲何。頌曰

  於中地獄等  自名說五趣
  唯無覆無記  有情非中有 

  釋曰。前兩句列五趣名。下兩句諸門分別。於中地獄等自名說五趣者。於三界中。有地獄等。說名五趣。謂前所說。地獄.傍生.鬼.及人.天。是名五趣。唯無覆無記者。三性分別。此五趣體。不通善染。唯無覆無記。過去業所招。是異熟生無記。若通善染。五趣便相雜。謂一趣中。具有五趣業煩惱故。亦不通外器。以外器中通於五趣。共受用故。有情非中有者。五趣唯是有情數攝。體非中有。趣是所往。中有是能往故中有非趣也。施設足論。作如是說。四生攝五趣。非五趣攝四生。不攝者何。所謂中有(解雲。中有是化生故。四生攝 是能往故。不是趣攝也) 上來所明。五趣不通善染外器中有。明知界寬趣狹。以彼善染。外器中有三界攝故。由此理故。若是趣體。必是界攝。自有是界而非是趣。謂善染等。

  從此第三。明七識住。論雲。即於三界及五趣中。如其次第。識住有七。其七者何。頌曰。

  身異及想異  身異同一想
  翻此身想一  並無色下三
  故識住有七  余非有損壞 

  釋曰。身異及想異者。是第一識住。謂人趣全。天趣一分。故論雲。契經中說。有色有情。身異想異。如人一分天。是第一識住。一分天者。謂欲界天。及初靜慮。除劫初起(解雲。如劫初起。是第二識住。故今除也。次即辨之)。言身異者。狀貌異故。彼由身異。或有異身。故名身異。言由身異者。約體以明。言有異身者。據成就說。言想異者。苦樂捨想。有差別故。彼由想異。或有異想。故名想異。言由想異者。約體以明。言有異想者。據成就說 第二句者。是第二識住。於初靜慮。取劫初起。故論雲。有色有情。身異想一。是第二識住。如梵眾天。謂劫初起(解雲。理實亦取梵王梵輔。唯言梵眾天。者舉初攝後)。所以者何。以劫初起彼諸梵眾起如是想。我等皆是。大梵王生。大梵爾時。亦起此想。是諸梵眾。皆我所生。同想一因。故名想一。大梵王身。其量高廣。容貌威德。言語光明。一一皆與梵眾不同。故名身異(已上論文) 問何故梵王。梵眾起一因想。答謂大梵王。於劫初時。獨一而住。更無侍衛。遂發願言。雲何當令諸余有情。生我同分。時極光淨天。見已悲愍。從彼處沒。生為梵眾。梵王才發願。見有天生故。大梵王起如是想。我表能生也。彼諸梵眾。初見大梵威德特尊天。又憶念知先因梵王發誓願故。我來生此。是故梵眾起如是念。我等皆是大梵王生 翻此身想一者。此一句中。有兩重識住。言翻此者。謂翻上身異想一。應言身一想異。是第三識住。故論雲。有色有情。身一想異。如極光淨天。為第三識住(解雲。理實亦攝少光淨天。無量光天。唯言極光淨者。舉後攝初也)。彼天顯形。狀貌不異。故名身一。樂非苦樂二想交參。故名想異。傳說彼天厭根本地喜根已。起近分地捨根現前。厭近分地捨根已。起根本地喜根現前。如富貴人厭欲樂已。便受法樂。厭法樂已。復受欲樂。身想一者。是第四識住。論雲。有色有情。身一想一如遍淨天。是第四識住(解雲。理實亦攝少淨天。無量淨天。唯言遍淨天者。舉後攝初也)。言身一者。狀貌不異。言想一者。唯樂受想。又論雲。初靜慮中。由染污想。故言想一。第二靜慮。由二善想。故言想異。第三靜慮。由異熟想。故言想一(解雲。此文結上。簡差別也。由染污想者。謂同想一因。是戒禁取也。由異熟想。謂樂受想。業所招故)。並無色下三者。除有頂也。謂空處是。第五識住。識處是第六識住。無所有處。是第七識住。故識住有七者。總結也。言識住者。識所樂住。若欲色界五蘊為體。若無色界四蘊為體。余非有損壞者。簡非也。余謂三惡趣。第四靜慮。及有頂天。此等諸處。皆非識住。言有損者。簡三惡趣也。謂三惡趣。有重苦受。能損於識。言有壞者。簡第四禅。及有頂天也。謂第四禅。有無想定及無想事。有頂天中。有滅盡定。能壞於識。令相續斷。故非識住。又論雲。復說余處有情。心樂來止。若至於此。不更求出故。說名識住。於諸惡處。二義俱。無第四靜慮。心恆求出。謂諸異生。求入無想。若諸聖者。樂入淨居或無色處。若淨居天。樂證寂滅。有頂昧劣。故非識住(解雲。於第四禅。無雲福生。廣果三天。通凡聖居。若是凡夫。求入無想。若是聖者。樂慧者。求入淨居。樂定者。求入無色。余可知也)。

  從此第四。明九有情居。論雲。如是分別七識住。已因茲復說九有情居。其九者何。頌曰。

  應知兼有頂  及無想有情
  是九有情居  余非不樂住 

  釋曰。前七識住。兼有頂天。及無想處。是名為九。諸有情類。唯於此九。欣樂住故。立有情居。余處皆非。不樂住故。言余處者。謂諸惡處。非有情類自樂居中。惡業羅剎。逼之令住故。彼如牢獄。不立有情居。第四靜慮。除無想天。所余八天。非有情居。如識住釋。

  從此第五。明四識住。論雲。前所引經說七識住。復有余經說四識住。其四者何。頌曰。

  四識住當知  四蘊唯自地
  說獨識非住  有漏四句攝 

  釋曰。言四識住者。標名也。當知兩字。流入下句。如經說言。識隨色住。識隨受住。識隨想住。識隨行住。四是所住。識是能住。識所住故。名四識住。當知四蘊者。辨體也。色受想行。名為四蘊。有漏四蘊。為識住體。自地者。唯取自地四蘊為體。以自地蘊愛所攝受識隨愛力。依著於彼。得名識住。若於他地。無愛攝受。故非識住。故論雲。非於異地色等蘊中。識隨愛力。依著於彼。說獨識非住者。此明識蘊非是識住。謂此識蘊。是能住識。不可能住立為所住。故識非識住。論雲。非能住識。可名所住。如非即王可名王座。或若有法。識所乘御。如人船理。說名識住。非識即能乘御自體。是故不說識名識住。毗婆娑師所。說如是(解雲。王喻能住識也。王座喻所住。四蘊也。如人船理者。人喻識蘊。船喻色等。四蘊義可知也)。又佛意說。此四識住。猶如良田。總說一切有取諸識。猶如種子。不可種子立為良田。仰測世尊教意如是(已上論文) 有漏四句攝者。明同異也。同者。此四識住。與七識住。俱有漏攝異者。四句分別。謂四識住。位寬體狹。通惡趣等。故位寬也。非識蘊故體狹也。若七識住。體寬位狹。通識蘊為體。故體寬也。非惡趣等。故位狹也。互有寬狹。得成四句。有七識住。非四識住。謂七中識。以七中攝。是七識住。以識蘊故。非四識住。有四識住。非七識住。謂三惡趣。第四靜慮。及有頂天。中有受等四蘊。以四蘊故。是四識住。惡趣等故。非七識住。第三俱句者。謂七中四蘊。第四俱非句者。謂除前相。即前惡趣等中。識蘊是也惡趣等故。非七識住。以識蘊故。非四識住。

  從此第六。明四生。論雲。於前所說諸界趣中。應知其生。略有四種。何等為四。何處有何(此有兩問)。頌曰。

  於中有四生  有情謂卵等
  人傍生具四  地獄及諸天
  中有唯化生  鬼通胎化二 

  釋曰。前兩句答第一問。下四句答第二問。於中有四生者。標數。於三界中生有四生也。有情謂卵等者。列名。謂諸有情類有四種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如孔雀等。生從卵[穀-禾+卵]。是名卵生。如牛馬等。生從胎藏。是名胎生。如飛蛾等。生從濕氣。是名濕生。如諸天等。諸根頓具。無而欻有。是名化生。人傍生具四者。人傍生趣。各具四生。人卵生者。謂如世羅邬婆世羅。生從鶴卵。鹿母所生。三十二子。槃遮羅王。五百子等。解雲。世羅此雲大山。邬婆世羅。此雲小山。近山生故。以山為名。婆娑論雲。昔於此洲。有商人入海得一雌鶴。形色偉麗奇而悅之。遂生二卵。於後卵開。生二童子。端正聰明。年長出家。得阿羅漢果。大者名世羅。小者名邬婆世羅 鹿母是毗捨佉夫人。毗捨佉。是二月星名。從星為名。此雲長養。即功德生長也。是彌伽羅長者。兒婦有子名鹿。故名鹿母。從子為名。生三十二卵。卵各生一兒。般遮羅王有妃。生五百卵。生已羞恥。恐為災變。以小函盛棄殑伽河。隨流而去。下有鄰國王。因觀河水。有函遣人接取見卵。將歸城內。經數日間。各出一子。養大骁勇。所往皆伏。無敢敵者。時彼鄰國王。與彼父王。久來怨仇。欲遣征伐。先作書告。今欲決戰。尋後兵至圍繞其城。即欲摧破。般遮羅王。極大忙怖。王妃問委。慰喻王言。王不須愁。此五百子。皆是我兒。具陳前事。夫子見母。惡心必息。妃自登城。告五百子。說上因緣。如何今者。欲造逆罪若不信者。各應張口。妃按兩乳。有五百道乳。各注一口應時信伏。因即和好。兩國交通各無征伐 人胎生者。如今世人 人濕生者。如曼馱多。遮盧。邬波遮盧。鴿鬘。庵羅衛女。解雲。曼馱多。此雲我養。是布殺陀王。頂疱而生。顏貌端正。王抱入宮。諸宮皆言我能養也。故以標名。舊雲頂生。此是義翻。然非正目。此王長大。為金輪王。遮盧。此雲髀生 邬波遮盧。此雲小髀。於我養王。兩髀之上。各生一疱。疱生一子。從所生處。為名以小標別。亦為輪王 鴿鬘者。昔有一王。名為靜授。於王腋下。有一疱生。生一女子。名為鴿鬘。如鴿飛出。王重如鬘。故以為名焉 庵羅衛女。從庵羅樹濕氣。而生。從樹為名 人化生者。唯劫初起。傍生三種。人所共見。化生如龍。揭路荼等。解雲。此雲頂瘿。亦名蘇刺尼。此雲妙翅。舊雲金翅鳥。地獄及諸天中有唯化生者。一切地獄。諸天中有。皆唯化生。鬼趣唯通胎化二生。鬼胎生者。如餓鬼母。白目連言。我夜生五子。隨生皆自食。晝生五亦然。雖食盡而無飽(解雲。意表有胎生)論雲。一切生中。何生最勝。應言最勝唯是化生。若爾何緣。後身菩薩。得生自在而受胎生。見受胎生有大利益故。謂為引導諸大釋種親屬相因。令入正法。又引余類。令知菩薩是輪王種。生敬慕心因得捨邪歸於正法。又令所化生增上心。彼既是人。能成大事。我曹亦爾。何不能為因發正勤。專修正法。又若不爾。族姓難知。恐疑幻化。為天為鬼。如外道論矯設謗。言過百劫後當有大幻出現世間。故受胎生。息諸疑謗。有余師說。為留身界。故受胎生。令無量人及諸異類。一興供養。千返生天。及證解脫。若受化生。無外種故。身才殒逝復無遺形。如滅燈光。即無所見(已上論文。梵雲馱都。此雲界。佛身界也。亦名室利羅。此雲體佛身體。舊雲捨利。訛余可知也)。

  從此第七。明中有。於中有二。一正明中有。二正破外道。就明中有中。曲分三段。一正明中有。三證有中有。三諸門分別。且初正明中有者。論雲。此中何法。說名中有。何緣中有非即名生(此有兩問)。頌曰。

  死生二有中  五蘊名中有
  未至應至處  故中有非生 

  釋曰。上兩句答初問。下兩句答第二問。死生二有中五蘊名中有者。謂死有後在生有前。二有中間。有五蘊起。為至生處。故起此身。二趣中間。說名中有。未至應至處故中有非生者。答第二問。中有已起。不名生者。謂未至彼當來。所應至處。是故中有。不名為生。論雲。何謂當來所應至處(問也)。謂引異熟。究竟分明。是謂當來。所應至處(答也)。解雲。中有唯天眼見故。昧劣不明也。

  從此第二。證有中有。依大眾部。不立中有。故論雲。有余部說。從死至生。處容間絕。故無中有(述大眾部宗也)。此不應許(論主總非)。所以者何(大眾部征也)。依理教故(總答)。何謂理教。頌曰。

  如谷等相續  處無間續生
  像實有不成  不等故非譬
  一處無二並  非相續二生
  說有健達縛  及五七經故 

  釋曰。前六句依理證。第七第八句依教證。前兩句立比量破大眾部。如谷等相續者。謂如谷等種。春種秋收。中間必有芽等相續。處無間續生者。如谷種果。既是相續。要處無間。剎那續生。言無間者。謂無間絕種果中間。芽莖等也。如谷等相續處無間絕。有情相續。理亦應然。有情死生。是相續法。如何間絕。言無中有。此有比量。如谷等者。是同喻也。處無間者。是宗法也。續生者。是因也。量雲。死生是有法。要處無間。是宗法。因雲。以續生故。同喻雲。猶如種果。種果是續生。種果無間絕。死生是續生。死生無間絕像實有不成不等故非譬者。破大眾部救也。論雲。豈不現見。有法續生。而於其中。處亦有間。如依鏡等。從質像現。如是有情死有生有。處雖有間。何妨續生。解雲。此大眾部救也。言續生為因。因中有不定過。死有生有為如種果子。以續生故。必無間絕耶。為如質像。以續生故。亦有間絕耶。並曰。質像是續生。質像許間絕。死生是續生。死生亦間絕。為破此救。故有斯頌。此有二理。破之。一所立質像。實有不成。二像喻不等於法。由此二理。故非譬也。故論雲。謂別色生。說名為像。其體實有。理所不成。設成非等。故不成喻。一處無二並者。釋上像實有不成句也。論有四義。釋一處無二並也。一雲謂於一處。鏡色及像。並見現前。二色不應同處並有。依異大種故(解雲。於一鏡處。不可實有像與鏡色。二並生也。既二並生。故像不實也) 第二雲。又陜水上。兩岸色形同處一時。俱現二像。居兩岸者。互見分明。曾無一處。並見二色。不應謂此二色並生(解雲。於一水處。兩岸像生。二像既是。同生故知像非實有也) 第三雲。又影與光。未曾同處。然曾見鏡懸置影中。光像顯然。現於鏡面。不應於此。謂二井生(解雲。障光明生。名之為影。故知影處。不合有光。既見影中鏡之光像。像非實也) 第四雲。或言一處無二並者。鏡面月像。謂之為二。近遠別見。如觀井水。若有並生。如何別見。故知諸像。於理實無(解雲。於一鏡處。有面月二像。看面像則近。觀月像則遠。二像若實豈容一處。近遠別見也)。又論雲。然諸因緣。和合勢力。令如是見。以諸法性。功能差別。難可思議(解雲。令如是見者。謂鏡質等勢力。返見本面實無像)。非相續二生者。釋上不等故非譬也。非相續者。汝所立像。非一相續。不等於法。夫言相續。此滅彼生。唯從鏡中。有像現故。明知質像體類各別。非一相續。又像與本質。俱時而有。故知質像非是相續。若死生法。是一相續。要從此死後彼方生。汝將質像非一相續法。而喻死生一相續法者。不實等也。言二生者。汝所立像。托二緣生。不等於法。謂本質及鏡。為二緣也。生有唯從死有為緣。故生有起。唯一緣生法也。汝以二緣生法。以喻一緣生法。是則不可等於法。故非譬也。已依正理。對破彼宗。故知死生必有中有。說有健達縛及五七經故者。引教證也。如契經言。入母胎者。要由三事。一者母身是時調適。二者父母交愛和合。三者健達縛。正現在前。此經既言健達縛。明知有中有。健達縛者。此雲尋香。中有食香。名尋香也。及五七經故者。如契經言。有五不還。一者中般。二者生般。三者有行般。四者無行般。五者上流般。此經既說有中般。明知有中有。在中有中。般涅槃故。名中般也 及七經者。又經說有七善士趣。大眾部中。有余師釋雲。中般者。非是中有。有中天名中。住中天中得般涅槃。名中般也。故引七善士經。破彼所說。顯成中有。故論雲。又經說有七善士趣。謂於前五。中般分三。由處及時近中遠故。譬如札火小星迸時。才起至近。則滅。初善士亦爾。譬如鐵火小星迸時。起至中滅。二善士亦爾。譬如鐵火大星迸時。遠未墮土而滅。三善士亦爾。非彼所執。別有中天。有此時處。三品差別。故彼所執。定非應理。解雲。初善士者。才受色界中有。未出欲界。得般涅槃。時處俱近也。第二善士。受中有已到二界中間。得般涅槃處時俱中也。第三善士。臨到色界。未及受生。便般涅槃處時俱遠也 又大眾部。更有釋雲。壽量中問。得般涅槃。故名為中般。非中有也。論主破雲。又無色界。亦應說有中般涅槃。彼亦有壽量中間。般涅槃故。然無色界。無中般者。以嗢陀南伽他中。說總集眾聖賢。四靜慮各十(注曰)初禅有十人。得初禅定業。為第一人。又得初禅已。種解脫分善。為第二人。又得初禅已。現般為第三人。並前七善士。為十人。二三四禅准斯數說也 三無色各七(於十中除中般三也)。唯六謂非想於前七中。又除上流。無上生故。准此頌文。無色界中。必無中般。故彼所執。皆成虛妄。又大眾部引一經頌。證無中有。頌曰。

  再生汝今過盛位(注曰)有外道婆羅門。名再生。年老來見世尊。世尊呵啧。汝今年老。已過盛位。胎外有五位。一嬰孩。二童子。三少年。四盛年。五老年也 至衰將近琰魔王(至衰老位)欲往前路。無資糧(無戒定慧資糧也)求住中間。無所止(大眾部雲。此頌雲中間無所止。明知無中有若有中有。即有所止) 論主釋通雲。此頌意顯於彼人中。速歸磨滅無暫停義。名無所止。或可中有名無所止。為至所生。亦無暫停。行無礙故。

 

上一篇:體方法師:解脫之道講記 a28 十二因緣 第二項 行(業) 五 人死以何業受報
下一篇:體方法師:解脫之道講記 a29 十二因緣 第二項 行(業) 六 業感的比喻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