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歷代三寶紀卷第十二(譯經大隨)(費長房)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歷代三寶紀卷第十二(譯經大隨)

  開皇十七年翻經學士臣費長房上

  大隋錄者。我皇帝受命四天護持三寶。承符五運宅此九州。故誕育之初神光耀室。君臨已後靈應競臻。所以天兆龜文水浮五色。地開泉醴山響萬年。雲慶露甘珠明石變。聾聞瞽視喑語躄行。禽獸見非常之祥。草木呈難紀之瑞。豈唯七寶獨顯金輪。寧止四時偏和玉燭。是以金光明經正論品雲。因集業故得生人中。王領國土。故稱人王。處在胎中諸天守護。或先守護然後入胎。三十三天各以己德分與是王。以天護故稱為天子。赤若之歲黃屋馭時。土制水行興廢毀之。佛日火乘木運啟年。號以開皇。可謂法炬滅而更明。否時還泰者也。其冬即有沙門智周等。赍西域梵經二百六十部。膺期而至。敕旨付司訪人令翻。二年仲春即便就譯。季夏诏曰。殷之五遷恐民盡死。是則以吉凶之士。制長短之命。謀新去故如農望秋。龍首之山川原秀麗。卉物滋阜宜建都邑。定鼎之基永固。無窮之業在茲。因即城曰大興城。殿曰大興殿。門曰大興門。縣曰大興縣。園曰大興園。寺曰大興善寺。三寶慈化自是大興。萬國仁風緣斯重闡。伽藍郁跱兼绮錯於城隍。幡蓋騰飛更莊嚴於國界。法堂佛殿既等天宮。震旦神州還同淨土。沙門濟濟。習六度以熏心。信士诜诜。修十善以為行。四海以之靜浪。九服所以息塵。故地德既其顯丕。天休自然暢朗。白鹿已見麒麟將降不遙。蒼烏既翔。鳳凰來儀非遠。於是鼓腹黃齒。爭買只陀之園。擊壤青衿。競聚育王之土。浮圖於焉間發。寶剎閦爾星羅。見即僧尼將二十萬。支提寺宇向出四千。凡諸譯經婆羅門道俗並見緝綴。此方缁儒十有九人。所翻新文及維舊本論傳法戒合七十五部四百六十二卷結為皇隋大興錄目。流之遐代永作楷模。同軌光揚長存不朽。冀將來哲乘此踵修。庶述三寶之神功。遍娑婆而敷演。弘千佛之教法。歷賢劫而無窮。

  大隋洋川郡守昙法智 一部(一卷經)

  沙門毗尼多流支 二部(二卷經)

  沙門那連提耶捨 八部(二十八卷經)

  沙門釋僧就 一部(六十卷經)

  沙門阇那崛多 三十一部(一百六十五卷經)

  沙門釋法上 三部(四十三卷經及錄)

  沙門釋靈[示*谷] 八部(三十卷論記)

  沙門釋信行 二部(三十五卷三階記)

  沙門釋法經 一部(七卷錄目)

  沙門釋寶貴 一部(八卷經)

  沙門釋僧粲 一部(一卷論)

  沙門釋僧琨 一部(三十一卷雜記)

  沙門釋彥琮 六部(九卷論傳錄)

  沙門釋慧影 四部(二十七卷智度解及論)

  廣州司馬郭誼 一部(二卷)

  儒林郎侯君素 一部(十卷傳)

  晉王府祭酒徐同卿 一部(二卷論)

  翻經學士劉馮 一部(一卷內數術)

  敕有司撰 一部(十卷眾經法式)

  大隋業報差別經一卷(開皇二年三月譯是第二出。與罪業報應經大同小異)

  右一部一卷。元魏世婆羅門優婆塞瞿昙般若流支長子達摩般若。隋言法智。門世已來相傳翻譯。高齊之季為昭玄都。齊國既平佛法同毀。智因僧職轉作俗官。冊授洋州。洋川郡守大隋受禅。梵牒即來。顯佛日之重興。彰國化之冥應。降敕召智還使譯經。即於大興善寺翻出。智既妙善隋梵二言。執本自翻無勞傳譯。大興善寺沙門成都釋智铉筆受。文辭诠序義理。日嚴寺沙門趙郡釋彥琮制序。

  象頭精捨經一卷(開皇二年二月譯。第二出。與伽耶山頂經體同名異)

  大乘方廣總持經一卷(開皇二年七月譯)

  右二部二卷。北天竺烏場國三藏法師毗尼多流支。隋言滅喜。既聞我皇興復三寶。故能不遠五百由延。振錫巡方來觀盛化至止。便召入令翻經。即於大興善寺譯出。給事李道寶般若流支次子昙皮二人傳譯。大興善寺沙門長安釋法纂筆受為隋言。並整比文義。沙門彥琮並皆制序。

  大方等日藏經十五卷(開皇四年五月起翻。五年二月方訖。沙門智铉道邃慧獻奉朝請庾質學士費長房筆受文義出大集)

  力莊嚴三昧經三卷(開皇五年十月出。費長房筆受)

  大莊嚴法門經二卷(開皇三年正月出沙門智铉筆受。與文殊師利神力經勝金色光明德女經大淨法門經體大譯同名異)

  德護長者經二卷(開皇三年六月出。沙門慧琨筆受。一名屍利崛多長者經與申日兜本經月光童子經體大同譯名異) 蓮華面經二卷(開皇四年三月出)

  大雲輪請雨經二卷(開皇五年正月出。是大雲經第一百品)

  牢固女經一卷(開皇二年十二月出)

  百佛名經一卷(開皇二年十月出上四經六卷。並沙門尋獻筆受)

  右八部二十八卷。北天竺烏場國三藏法師高齊昭玄統那連提耶捨。隋言尊稱譯。捨少出家。五天游四。大小諸國經六十余。但是釋迦勝跡處所無不必踐。既窮南海還反北天。復之茹茹。逢彼。國破。因入邺都。正值文宣。時始四十。捨之骨梗頗異奇倫。緣是文宣偏所待遇籍甚。既著理此統焉。時亦出經。備齊世錄。齊被周滅仍憩漳濱。開皇元年新經至止。敕便追召。二年七月傳送到京。見勞殷勤。即勒安處大興善寺。給以上供為法重人。其年季冬就手翻譯。沙門僧璨明芬給事李道寶學士昙皮等。僧俗四人。更遞度語。京城大德昭玄統沙門昙延昭玄都大興善寺主沙門靈藏等。二十余德。監掌始末。至五年十月勘校訖了。捨九十余矣。至九年而卒。有別傳。所譯之經並沙門彥琮制序。

  新合大集經六十卷

  右一部六十卷。招提寺沙門釋僧就。開皇六年新合。就少出家專寶坊學。依如梵本此大集經凡十萬偈。若具足翻可三百卷。見今譯經崛多三藏口每說雲。於阗東南二千余裡。有遮拘迦國。彼王純信敬重大乘。諸國名僧入其境者並皆試練。若小乘學即遣不留。摩诃衍人請停供養。王宮自有摩诃般若大集華嚴三部大經。並十萬偈。王躬受持親執鍵鑰。轉讀則開香花供養。又道場內種種莊嚴。眾寶備具。兼懸諸雜花時非時果。誘諸小王令入禮拜。彼土又稱。此國東南二十余裡。有山甚崄。其內安置大集華嚴方等寶積楞伽方廣捨利弗陀羅尼華聚陀羅尼都薩羅藏摩诃般若八部般若大雲經等。凡十二部皆十萬偈。國法相傳防護守視。兼雲有三滅定羅漢。在彼山窟寂禅冥衛。半月一月或有僧往山為羅漢淨發。信哉神力固當實焉。須發剃還生入滅定不動。難思議福地獲此寶任持。所冀今來明王睿主。種賢紹聖。弘法化君。寫以傳流。所統之內聞善尚傳。故因敘載。然去聖將遠凡識漸惛。不能總持隨分撮寫。致來梵本部夾弗全。略至略翻廣來廣譯。緣是前哲支昙所翻及羅什出。或二十七。或復三十。或三十一卷軸匪定。就既宣揚每恆嗟歎。及睹耶捨。高齊之世出月藏經一十二卷。至今開皇復屬耶捨譯日藏經一十五卷。既並大集廣本舊品。內誠欣躍。即依合之成六十軸。就雖附入未善精。比有大興善寺沙門洪慶者。識度淵明。奉為皇後檢校抄寫。眾經兩藏遂更正就。所合名題甚為整頓。又今見翻。其間尚有是大集分。略撮都訖應滿百卷。於本梵文三分將一。且夫土石末為細塵。無自持之力。及其結為坤阜。有生載之功。況條離林希盛榮。流捨源求廣潤。而可得乎。我皇帝之挺生。應天時順地理。九州離隔出三百年。十萬偈分將踰千祀。散經還聚。聚光大集之文。別壤遂通。通顯大興之國。非夫位握金輪化弘方等。先皇前帝弘化闡法。其孰並斯焉。

  佛本行集經六十卷(開皇七年七月起手。十二年二月訖功。沙門僧昙學士費長房劉憑等筆受。沙門彥琮制序)

  法炬陀羅尼經二十卷(開皇十三年四月起手。十六年六月訖沙門道邃等筆受)

  威德陀羅尼經二十卷(開皇十五年七月起手。十六年十二月訖沙門僧琨等筆受)

  諸佛護念經十卷(開皇十四年十月起手。十二月訖沙門僧昙筆受)

  五千五百佛名經八卷(開皇十三年八月翻。十四年九月訖。沙門僧昙等筆受)

  賢護菩薩經六卷(開皇十四年十二月起首。至十五年二月訖。沙門朗芬等筆受)

  賢善住天子所問經四卷(開皇十五年四月翻沙門道密等筆受)

  觀察諸法行經四卷(開皇十五年四月二十四日翻。五月二十五日訖。學士費長房筆受)

  四童子經三卷(開皇十三年五月翻。七月訖。沙門僧琨筆受)

  諸法本無經三卷(開皇十五年六月翻。七月訖。學士劉憑等筆受)

  虛空孕菩薩經二卷(開皇七年正月翻。三月訖。沙門僧昙筆受沙門彥琮制序)

  月上女經三卷(開皇十一年四月翻。六月訖。學士劉憑筆受。沙門彥琮制序)

  善思童子經二卷(開皇十一年七月翻。九月訖。學士費長房筆受。沙門彥琮制序)

  移識經二卷(開皇十一年十月翻。十二月訖。學士費長房筆受)

  譬喻王經二卷(開皇十五年五月翻。六月訖。沙門道邃等筆受)

  發覺淨心經二卷(開皇十五年九月翻。十月訖。沙門僧琨等筆受)

  一向出生菩薩經一卷(開皇十五年十一月翻。十二月訖。沙門僧昙筆受。沙門彥琮制序)

  大威燈仙人問疑經一卷(開皇六年正月翻二月訖。沙門道邃筆受。沙門彥琮制序)

  文殊屍利行經一卷(開皇六年正月翻。二月訖。沙門僧昙筆受。沙門彥琮制序)

  八佛名號經一卷(開皇六年五月翻。六月訖。沙門道邃筆受。沙門彥琮制序)

  希有校量功德經一卷(開皇六年六月翻。其月訖。沙門僧昙筆受。沙門彥琮制序)

  善恭敬師經一卷(開皇六年七月翻。八月訖。沙門僧昙等筆受。沙門彥琮制序)

  如來方便善巧咒經一卷(開皇七年正月翻。二月訖。沙門僧昙等筆受。沙門彥琮制序)

  不空罥索觀世音心咒一卷(開皇七年四月翻。五月訖。沙門僧昙等筆受。沙門彥琮制序)

  十二佛名神咒除障滅罪經一卷(開皇七年五月翻。其月訖。沙門僧琨筆受。沙門彥琮制序)

  金剛場陀羅尼經一卷(開皇七年六月翻。八月訖。沙門僧琨等筆受。沙門彥琮制序)

  諸法最上王經一卷(開皇十五年十一月翻。四月訖。沙門明芬等筆受)

  入法界經一卷(開皇十五年七月翻。八月訖。沙門道密等筆受)

  商主天子問經一卷(開皇十五年八月翻。九月訖。學士費長房等筆受)

  出生菩薩經一卷(開皇十五年九月翻。其月訖。學士劉憑筆受)

  金光明經囑累品銀主品合一卷(涼世昙無谶翻四卷。梁世真谛翻六卷。並無周世囑多翻五卷並無。此兩品今有故後出也)

  右三十一部合一百六十五卷。北天竺揵達國三藏法師阇那崛多。隋言至德譯。又雲佛德。周明帝世武成年初。共同學耶捨崛多。隨厥師主摩伽陀國三藏禅師阇那耶捨。赍經入國。師徒同學悉習方言。二十余年。崛多最善。同世在京及往蜀地。隨處並皆宣譯新經。或接先阙。文義鹹允。時遭魔難世迫王威。建德三年逢毀二教。夏之七眾俱俗一衣。崛多師徒亦被誘逼。既無結契捐命游方。弗憚苦辛弘化為務。值法陵滅遂爽本心。辭是梵人不從華服。秉固志節乞求反邦。國家依聽以禮放遣。我脂那者實是閻浮之陸海也。為諸遐裔殊服異形鹹所奔湊。其非樂土。寧感致斯。慕化而來來者容納。思鄉欲去去者弗違。還向北天路迳突厥。遇值中面他缽可汗。殷重請留因往復。曰周有成壞勞師去還。此無廢興幸安意住。資給供養當使稱心。遂爾並停十有余載。師及同學悉彼先殂。唯多獨在時屬相州沙門寶暹(道邃智周僧威法寶僧昙智照僧律等十有一人以)齊武平六年相繼西游。往還七載。凡得梵經二百六十部。回到突厥聞周滅齊並毀佛法。退則不可進無所歸。遷延彼間遂逢志德。如渴值飲若暗遇明。仍共尋閱所得新經。請翻名題勘舊錄目。頗覺巧便有殊前人。暹等內誠各私慶幸。獲寶遇匠得不虛行。同誓焚香共契宣譯。大隋受禅佛法即興。暹等赍經先來應運。開皇元年季冬屆止。

  敕旨付司訪人令翻。崛多四年方果入國。處之興善將事弘宣。五年敕旨即令崛多。共婆羅門沙門若那竭多開府高恭恭息都督天奴和仁又婆羅門毗捨達等道俗六人。令於內史內省翻梵古書及乾文等。於時廣濟寺唯獨耶捨一人譯經。至七年別敕崛多使兼翻經。兩頭來往。到十二年。翻書訖了合得二百余卷。進畢。爾時耶捨先已殁亡。仍敕崛多專主翻譯。移法席就大興善寺。更召婆羅門沙門達摩笈多並遣高天奴高和仁兄弟等同翻。又僧置十大德沙門僧休法粲法經慧藏洪遵慧遠法纂僧晖明穆昙遷等。監掌始末诠定旨歸。其十四部本行集經七十六卷。並是余處。十一年前崛多自翻。沙門彥琮制序皆是。其十七部法炬經等八十九卷。十二年來在大興善寺禅堂內出。沙門笈多高天奴兄弟等助。沙門明穆沙門彥琮。重對梵本。再更覆勘。整理文義。其外尚有九十余部。見在續翻訖隨附錄。仰惟如來金口一唱異類各蒙悟解。譬若日月耀天。迦葉阿難親承梵音結集布乎皮牒。猶如炬燭朗夜。後漢迄今國俗殊別。宣譯著在文言。狀似熒燈照室。所冀石火之繼太陽以影傳光。津液法流沾潤含識。庶無斷絕。考論真偽本末。豈得同年而比校哉。

  增壹數四十卷(略諸經論所有數法。從一至十從十至百乃至千萬有似敷林)

  佛性論二卷 眾經錄一卷

  右三部合四十三卷。相州前定國寺沙門釋法上撰。上戒山崇峻慧海幽深。德可[簐-欠+幾]人威能肅物。故魏齊世歷為統都。所部僧尼鹹二百萬。而上網紀將四十年。當文宣時盛弘釋典。上總擔荷並得緝諧。內外闡揚黑白鹹允。非斯柱石孰此棟梁。景行既彰逸響遐被。致句麗國大丞相王高德。乃深懷正信崇重大乘。欲以釋風被之海曲。然莫測法教始末緣由。自西徂東年世帝代。故從彼國件錄事條。遣僧義淵乘帆向邺啟發未聞。事條略雲。釋迦文佛入涅槃來。至今幾年。又在天竺經歷幾年方到漢地。初到何帝年號是何。又齊陳國佛法誰先。從爾至今歷幾年帝。請乞具注。其十地智度地持金剛般若等諸論。本誰述作。著論緣起靈瑞所由。有傳記不。謹錄咨審請垂釋疑。上答佛以姬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歲生。十九出家三十成道。當穆王二十四年癸未之歲。穆王聞西方有化人出。便即西入至竟不還。以此為驗。四十九年在世。滅度已來至今齊世武平七年丙申。凡一千四百六十五年。後漢明帝永平十年。經法初來。魏晉相傳至今。孫權赤烏年。康僧會適吳方弘教法。地持是阿僧佉比丘從彌勒菩薩受得。其本至晉安帝隆安年。昙摩谶於姑臧為河西王沮渠蒙遜譯。摩诃衍論是龍樹菩薩造。晉隆安年鸠摩什波至長安為姚興譯。十地論金剛般若論。並是僧佉弟婆薮槃豆造。至後魏宣武帝時。三藏法師菩提留支始翻。上答指訂由緣甚廣。今略舉要以示異同。而上所服素納袈裟一缽三衣外更無積聚。諸受請供感世利財。起一山寺名為合水。山之極頂造兜率堂。常願往生觐睹彌勒。四事供養百五十僧。齊破法湮山寺弗毀。上私隱俗習業如常。常願殘年見三寶復。更一頂禮慈氏如來。業行既專精誠感徹。心如注水。遂屬開皇至尊龍飛佛日還照。上果情願病服袈裟。弟子槓輿升山寺頂。合掌三禮彌勒世尊。右繞三周訖還山下。奄然而卒。九十余矣。

  安民論一十二卷 陶神論一十卷

  因果論二卷 聖跡記二卷

  塔寺記一卷 經法東流記一卷

  十德記一卷 僧尼制一卷

  右八部合三十卷。相州大慈寺沙門釋靈裕撰。裕即道憑法師之弟子也。軌師德量善守律儀。慧解鉤深見聞弘博。兼內外學為道俗師。性愛傳燈情好著述。可謂笃識高行沙門。觀裕安民陶神因果。意在宣通無上法寶。而法大寶重光顯實難。末代住持由乎釋種。像運建立寄在帝王。所以骥尾之蠅能馳千裡。修松之葛遂竦萬尋。附托勝緣方申奇志。且夫京者大也。師者眾也。大眾所聚故曰京師。況今九壤會同六合齊統。主上方欲垂拱巖廊。無為而治。既為天下之用。還須天下之才。故召釋弘僧征儒化俗。委政於士求巧於工。女織男耕各專其務。四民之業也。有司具存無所復厝。其戒律禅思講說經論。轉讀法事五眾之匠焉。典章未備故復廣搜。開皇十年降敕所部。追裕入京至見阙庭。勞問殷重。方應攀龍鱗以布法雲。使蒼生蒙潤。附鳳翼以揚慧吹。令黔首獲涼。到未幾何。頻辭請退。乃雲。不習水土屢覺病增。十一年春放還歸邺。房曰。夫能忘我乃能濟時。今顧戀身形忘大利益。六親聚落尚未能捐。三界處居理難出也。

  對根起行雜錄三十二卷

  三階位別集錄三卷

  右二部合三十五卷。真寂寺沙門釋信行撰。行魏州人。少而落采博綜群經。蘊獨見之明。顯高蹈之跡。與先舊德解行弗同。不令聲聞兼菩薩行。捨二百五十戒。居大僧下在沙彌上。門徒悉行方等。結淨頭陀乞食。日止一餐在道路行。無問男女率皆禮拜。欲似法華常不輕行。夫涅槃一理趣有萬途。譬若帝京八方奔湊。涅槃亦爾。十方皆歸。但路有艱夷。或迂或直。意迷其迳解翻成惑。心醒其途惑即為解。所以經言。眾生未成佛。以菩提為煩惱。眾生若成佛。以煩惱為菩提。信行此途。亦是萬衢之一術也。但人愛同惡異。緣是時復致譏。此錄並引經論正文。而其外題無定准的。雖曰對根起行幽隱。指體標牓於事少潛。來哲傥詳幸知有據(開皇二十年敕斷不聽流行。想同箴勖)。

  眾經錄目七卷

  右一部七卷。開皇十四年。大興善寺沙門釋法經等二十大德奉敕撰。揚化寺沙門明穆。區域條分指蹤綋絡。日嚴寺沙門彥琮。覶縷緝維考校同異。故表略雲。總計眾經合有二千五十七部五千三百一十二卷。凡為七軸。別錄六卷。總錄一卷。但法經等既未盡見。三國經本校驗同異。今唯且據十余家錄。刪簡可否總標綱紀。位為九錄。區分品類。有四十二分九初六錄三十六分。略示經律三藏大小之殊。粗顯傳譯是非真偽之別。後之三錄集傳記注。前三分者並是西域聖賢所撰。以非三藏正經故為別錄。後之三分並是此方名德所修。雖不類西域所制。莫非毗贊正經發明宗教。光輝前緒開進後學。故兼載焉。

  新合金光明經八卷

  右一部八卷。大興善寺沙門釋寶貴。開皇十七年合。貴即周世道安神足。玩閱群典見昔晉世沙門支敏度合兩支兩。竺一百五家首楞嚴五本。為一部作八卷。又合一支兩竺三家維摩三本。為一部作五卷。今沙門僧就又合二谶羅什耶捨四家大集四本。為一部作六十卷。諸此合經文義宛具。斯既先哲遺蹤。貴遂依承以為規矩。而金光明見有三本。初昙無谶譯四卷。其次崛多譯為五卷。又真谛譯復為七卷。其序果雲。昙無谶法師稱金光明經。篇品阙漏。每尋文揣義。謂此說有征。而仇校無指永懷寤寐。梁武皇帝愍三趣之輪回。悼四生之漂沒。泛寶舟以救溺。秉慧炬以照迷。大同年中敕遣直後張記等送扶南獻使反國。仍請名僧及大乘諸論雜華經等。彼國乃屈西天竺優禅尼國三藏法師波羅末陀。梁言真谛。並赍經論恭膺帝旨。法師游歷諸國故在扶南。風神爽悟悠然自遠。群藏淵部罔不研究。太清元年始至京邑引見殿內。武皇躬申頂禮於寶雲供養。欲翻經論寇羯憑陵。大法斯舛國難夷谧。沙門僧隱始得咨禀。法師譯經經目果阙。三身分別業障滅陀羅尼最淨地依空滿願等四品全別成為七卷。今新來經二百六十部內。其間復有銀主陀羅尼品及囑累品。更請崛多三藏出。沙門彥琮重覆校勘。故貴今分為八卷。品部究足始自乎斯。文號經王義稱深妙。願言幽顯頂戴護持。

  十種大乘論一卷

  右一部一卷。大興善寺沙門釋僧粲撰。粲俗姓孫氏。陳留人。少出家尚游學。江河南北靡所不經。關隴西東觸處皆履。涉歷三國備齊陳周。諸有法筵無不必踐。工難問善博尋。今為二十五眾第一摩诃衍匠。故著斯論光贊大乘。十種者一無障礙。二者平等。三逆四順。五接六挫。七迷八夢。九相即十中道。並引經論成文。證據甚有軌轍。亦初學者巧方便門也。

  論場一部三十一卷

  右一部合三十一卷。大興善寺沙門成都釋僧琨集。琨即周世釋忘名之弟子。俗緣鄭氏。性沉審善音聲。今為二十五眾教讀經法主。搜括群經卷部連比。准諸雜論篇軸參差。引經說雲。欲知智者意廣讀諸異論。緣是采摭先聖後賢所撰諸論。集為一部稱曰論場。譬世園場則五果百谷。戲場則歌舞音聲。戰場則矛甲兵仗。道場則旛華寶蓋種種莊嚴。今此論場。譬同於彼無事不有。披袟一閱覽睹百家。自利利人物我同益也。

  達摩笈多傳四卷 通極論一卷

  辯教論一卷 通學論一卷

  善財童子諸知識錄一卷

  新譯經序合一卷

  右六部合九卷。日嚴寺沙門釋彥琮撰。琮俗緣李氏。趙郡柏仁人也。世號衣冠門稱甲族。少而通敏才藻內融。識洞幽微情同水鏡。遇物便曉事無再詳。其論傳辭並皆精洽通極者。破世諸儒不信因果。執於教跡好生異端。此論所宗佛理為極。辯教者。此明釋典。宣真孔教弘俗論老子教不異俗儒靈寶等經則非儒攝。通學者勸誘世人遍師孔釋。令知外內備識俗真。善知識者是大因緣。登聖超凡。不因知識無由達到。此勸於人廣結知識若善財焉。

  述釋道安智度論解二十四卷(並道安自制序)

  傷學論一卷 存廢論一卷

  厭修論一卷

  右四部合二十七卷。捨衛寺沙門釋慧影撰。影俗緣江氏。巴西人周世智度論師釋道安義解之神趾。傳燈注水繼踵*輪。述而不作弘(摩诃衍。亦為二十五眾主)潛形寺宇泛志慧流。跡罕人間情多物外。文鋒出口理窟入神。觀夫論興厥意可睹。傷學論者為除謗法之愆存廢。為防奸求之意厭修。令人改過服道者也。

  占察經二卷

  右一部二卷。檢群錄無目。而經首題雲。菩提登在外國譯。似近代出妄注。今諸藏內並寫流傳。而廣州有一僧行塔忏法。以皮作二枚帖子。一書善字一書惡字。令人擲之。得善者好。得惡者不好。又行自撲法以為滅罪。而男女合雜。青州亦有一居士。同行此法。開皇十三年。有人告廣州官司雲。其是妖。官司推問。其人引證雲。塔忏法依占察經。自撲法依諸經中五體投地如太山崩。廣州司馬郭誼來京向岐州具狀奏聞。敕不信占察經道理。令內史侍郎李元操共郭誼就寶昌寺問諸大德法經等。報雲。占察經目錄無名及譯處。塔忏法與眾經復異。不可依行。敕雲。諸如此者不須流行。

  後有婆羅門來雲。天竺見有經(出六根聚曰)

  精異傳十卷

  右一部十卷。相州秀才儒林郎侯君素奉敕撰

  通命論兩卷

  右一部二卷。晉王府祭酒徐同卿撰。同卿以為儒教亦有三世因果之義。但以文言隱密理致幽微。先賢由來。未所辯立。卿今備引經史正文。會通運命歸於因果。意欲發顯儒教旨宗助佛宣揚。導達群品鹹奔一趣。斯蓋博識能洞此玄雲。

  外內傍通比校數法一卷

  右一部一卷。翻經學士泾陽劉憑撰。憑內外學數術偏工。每以前代翻經算數比校術法頗有不同。故為斯演。其序略雲。世之道藝有淺有深。人之禀學有疏有密。故尋算之用也則兼該大衍。其不思也則致惑三隅。然華夏數法自有三等之差。天竺所陳何無異端之例。然先譯經並以大千稱為百億。言一由旬為四十裡。依諸算計悉不相合。竊疑翻傳之日彼此異音。指麾之際於斯取失。故錄眾經算數之法。與華夏相參。十十變之傍通對衍。庶擬翻譯之次執而辯惑。既參經語故此錄雲。

  眾經法式十卷

  右一部十卷。開皇十五年敕有司撰。斯蓋帝王無方俯降。開導郡品匪隔釋儒。隋梵通其一文。華夷會其殊俗。雖曰沙門服非夏服。人是華人。而大聖慈悲逆觀遐代。垂教禁止助國防民。民不自治天授神主。主思政化拯濟蒼生。遠離金言深懷顧托。所以大集經日藏分護法品。佛告頻婆娑羅王。大王。汝等諸王於今現在及未來世乃至法住。於是時中一切佛法囑付汝等。一切諸王應好擁護。若擁護者即是三世一切諸佛之大檀越。能持三世諸佛正法。是人命終生於他方淨佛國土。若擁護者能令三寶久住不滅。若不擁護我法即滅。若法在世能令人天充滿惡道減少。所以世界成壞要因諸佛。聖法興毀必在帝王。故釋論雲。眾生果報由菩薩有。勝天王經雲。若佛如來不出世。一切眾生受大苦。無復善道唯惡趣。但聞三塗苦惱聲。將知世間值好國王。恆聞佛法是不思議。又德護長者經如來記雲。月光童子於當來世佛法末時。於閻浮提脂那國內作大國王名為大行。彼王能令脂那國內一切眾生住於佛法種諸善根。震旦脂那。蓋梵楚夏耳。此稱末者。正法既滅去佛漸遙。通言末法。計佛滅來至今已已始一千一百九十五年。依佛本行。正法五百像法千年。今當像末。依善見律。正像住世各一千年。今則當像初。既俱經律延促逐緣乃可承初。豈應據末。昔魏太武毀廢之辰。止及數州弗湮經像。近遭建德周武滅時。融佛焚經驅僧破塔聖教靈跡削地靡遺。寶剎伽藍皆為俗宅。沙門釋種悉作白衣。凡經十年不識三寶。當此毀時即是法末。所以人鬼哀傷天神悲慘。慧日既隱蒼生晝昏。天啟我皇乘時來馭。君臨億兆化被萬邦。庶政鹹新典章斯革。輕刑薄賦減役省徭。二十進丁兩床輸匹。含齒戴發俱喜泰平。既清廓兩儀。即興復三寶。開皇元年二月。京及諸州城居聚落。並皆創訖。至閏三月。诏曰。門下法無內外萬善同歸。教有淺深殊途共致。朕伏膺道化念好清靜其五岳之下宜各置僧寺一所。至七月。又诏曰。門下風樹弗靜隙影如流。空切欲報之心。徒有終身之慕。伏惟太祖武元皇帝。窮神盡性。感穹昊之靈。膺箓合圖。開炎德之紀。魏氏將謝躬事經綸。周室勃興同心匡贊。間開二代造我帝基積德累功福流後嗣。俾朕虛薄君臨區有。追仰神猷事冥真寂。降生下土權變不常。用輪王之兵。申至仁之意。百戰百勝為行十善。故以干戈之器。已類香華。玄黃之野。久同淨國。思欲崇樹寶剎經始伽藍。增長福因微副幽旨。昔夏因治水尚且銘山。周曰巡游有因勒石。帝王紀事由來尚矣。其襄陽隋郡江陵晉陽。並宜立寺一所建碑頌德。庶使莊嚴寶坊。比虛空而不壞。導揚茂實。同天地而長久。所以每年至國忌日。廢務設齋造像行道。八關忏悔奉資神靈。至八月。又诏曰。門下昔歲周道既衰群凶鼎沸。邺城之地寔為禍始。或驅逼良善。或同惡相濟。興言震悼日久逾深。永念群生蹈兵刃之苦。有懷至道興度脫之業。物我同觀愚智俱愍。思建福田神功祐助。庶望死事之臣。菩提增長。悖逆之侶。從暗入明。並究苦空鹹拔生死。鯨鲵之觀。化為微妙之台。龍蛇之野。永作頗梨之鏡。無邊有性盡入法門。可於相州戰地建伽藍一所立碑紀事。又民犯法處盡之人率為營齋。房曰。夫有國有征肇自上古。未見戰場之所起立僧坊。死事之臣追為建福。決一人罪十奏乃行。其非大士應生金輪托降。祐含識於死傷之際。安庶類於擾攘之間。孰能若是。所以為善相繼天下普頒。猶恐黎民懲惡未改將漸風化。開皇三年降敕旨雲。好生惡殺王政之本。佛道垂教善業可憑。禀氣含靈唯命為重。宜勸勵天下同心救護。其京城及諸州官立寺之所。每年正月五月九月。恆起八日至十五日。當寺行道。其行道之日遠近民庶。凡是有生之類。悉不得殺。至四年又敕旨。周武之時悉滅佛法。凡諸形像悉遣除之。號令一行多皆毀壞。其金銅等或時為官物。如有見存。並可付隨近寺觀安置。不得轉有損傷。於時木石之像。皆將別用。有司亦存意知則移安。公寺私家遣迎供養。所以興心厝意皆崇福基。布令吐言必懷善誘。至十一年。又诏曰。門下如來設教義存平等。菩薩用心本無差別。故能津梁庶品濟渡群生。朕位在人王紹隆三寶。永言至理弘闡大乘。諸法豁然體無彼我。況於福業乃有公私。自今已後凡是營建功德。普天之內混同施造。隨其意願勿生分別。庶一切法門同歸不二。十方世界俱至菩提。而日就月將營新稍廣。但憶先惟往修舊未周。復代含識重忏悔雲。開皇十三年十二月八日。隋皇帝佛弟子姓名。敬白十方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一切諸法一切諸大賢聖僧。仰惟如來慈悲弘道垂教。救拔塵境濟渡含生。斷邪惡之源。開仁善之路。自朝及野鹹所依憑。屬周代亂常侮蔑聖跡。塔宇毀廢經像淪亡。無隔華夷掃地悉盡。致使愚者無以導惛迷。智者無以尋靈聖。弟子往藉三寶因緣。今膺千年昌運。作民父母思拯黎元。重顯尊容再崇神化。頹基毀跡更事莊嚴。廢像遺經悉令雕撰。雖誠心懇到猶恐未周。故重勤求令得顯出。而沉頓積年污毀非處。如此之事事由弟子。今於三寶前至心發露忏悔。周室除滅之時。自上及下。或因公禁或起私情。毀像殘經慢僧破寺。如此之人罪實深重。今於三寶前悉為發露忏悔。敬施一切毀廢經像絹十二萬匹。皇後又敬施絹十二萬匹。王公已下爰至黔黎。又人敬施錢百萬。願一切諸佛一切諸法一切諸大賢聖僧。為作證明。受弟子忏悔。於時台宮主將省府官僚諸寺僧尼縣州佐史並京城宿老等並相勸率。再日設齋奉慶經像。日十萬人。寺別敕使。香湯浴像。至十五年。以諸僧尼時有過失。內律佛制不許俗看。遂敕有司依大小乘眾經正文諸有禁約沙門語處。悉令錄出。並各事別。題本經名。為此十卷獎導出家。斯實大行菩薩國王。降意殷勤受佛遺囑。憐愍黎庶恐溺三塗。慈普既弘化流無外致。今年五月群鹿來馴仁壽宮門。既奉明诏躍還山薮。百官表賀。至六月诏曰。朕比臨朝聽政。乃有群鹿來游。馴擾宮門前後非一。逼近人眾安然不驚。但往經罹亂年世久遠。聖人之法敗絕不行。習俗生常專事殺害。朕自受靈命撫臨天下。遵行聖教務存愛育。由王公等用心助朕宣揚聖法。所以山野之鹿今遂來馴。官人等但以至誠化導民俗自可。編戶之人皆為君子。宜存心仁善副此休祥。房曰。夫宮門守衛兵仗肅嚴。行人遠觀猶懷畏懼。而山鹿野獸近狎弗驚者。良有以也。何但化沾行葦澤及昆蟲而已哉。夫獐鹿生蟲見樹影動尚豎耳驚。況視槊仗乃入不怖。故膺聖化將欲表明。先致野蟲心安隱耳。大智論雲。人無殺心眾生依附。涅槃經雲。時有獵師追逐一鴿。是鴿惶怖至捨利弗影。猶故戰栗。至如來影身心安隱恐怖即除。此則仁壽宮門。譬同佛影。大品經雲。佛說般若。盲者得視。聾者能聽。啞者能言。此則巡歷太山。譬同般若。勝天王經雲。轉輪聖王出世則七寶常見。藍田之山舊稱產玉。近代曠絕書史弗聞。開皇已來出玉非一。又太府寺是國寶淵。碇二十余自變為玉。仁壽山所國之神靈。其山澗石復變為玉。地不愛寶。此則同於輪王相也。而晏子雲。橘生江北化為枳。今大興長安率栽橘樹。況由來無華草藥木。人難名記今並自形。諸此靈休章表備有。具左右史言事備刊。謹略要祥以明福應。庶奉法式釋種。感君王慈育化焉。

 

上一篇:體方法師:解脫之道講記 a16 耆那哲學
下一篇:體方法師:解脫之道講記 a17 三大主義及佛陀的思想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