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伽藍記序
魏撫軍府司馬楊炫之撰
三墳五典之說。九流百代之言。並理在人區而義兼天外。至於一乘二谛之原。三明六通之旨。西域備詳。東土靡記。自頂日感夢滿月流光。陽門飾豪眉之像。夜台圖绀發之形爾來奔競其風遂廣。至晉永嘉。唯有寺四十二所。逮皇魏受圖光宅嵩洛。笃信彌繁。法教愈盛。王侯貴臣棄象馬如脫屣。庶士豪家捨資財若遺跡。於是昭提栉比寶塔骈羅。爭寫天上之姿。競摸山中之影。金剎與靈台比高廣殿共阿房等壯。豈直木衣绨繡土被朱紫而已哉。暨永熙多難。皇輿遷邺。諸寺僧尼亦與時徙。至武定五年歲在丁卯。余因行役重覽洛陽。城郭崩毀。宮室傾覆。寺觀灰燼。廟塔丘墟。牆被蒿艾。巷羅荊棘。野獸穴於荒階。山鳥巢於庭樹。游兒牧豎踯躅於九逵。農夫耕稼藝黍於雙阙。麥秀之感。非獨殷墟黍離之悲信哉。周室京城。表裡凡有一千余寺。今日寮廓鐘聲罕聞。恐後世無傳。故撰斯記。然寺數最多不可遍寫。今之所錄上大伽藍。其中小者取其詳。世谛事因而出之。先以城內為始。次及城外表列門名。以遠近為五篇。余才非著述。多有遺漏。後之君子詳其阙焉。
大和十七年。後魏高祖。遷都洛陽。诏司空公穆亮。營造宮室。洛陽城門依魏晉舊名。
東面有三門。北頭第一門曰建春門。漢曰上東門。阮籍詩曰步出上東門是也。魏晉曰建春門。高祖因而不改。次南曰東陽門。漢曰東中門。魏晉曰東陽門。高祖因而不改。次南曰青陽門。漢曰望京門。魏晉曰清明門。高祖改為青陽門。
南面有三門。東頭第一曰開陽門。初漢光武遷都洛陽作此門。始成而未有名。忽夜中有柱自來在樓上。後琅玡郡開陽縣言南門一柱飛去。使來視之則是也。遂以開陽為名。自魏及晉。因而不改。高祖亦然。次西曰平昌門。漢曰平門。魏晉曰平昌門。高祖因而不改。次西曰宣陽門漢曰津門。魏晉曰津陽門。高祖因而不改。
西面有四門。南頭第一門曰西明門。漢曰廣陽門。魏晉因而不改。高祖改為西明門。次北曰西陽門。漢曰雍門。魏晉曰西明門。高祖改為西陽門。次北曰阊阖門。漢曰上西門。有銅璇玑玉衡以齊七政。魏晉曰阊阖門。高祖因而不改。次北曰承明門。承明者高祖所立。當金墉城前東西大道遷京之始。宮阙未就。高祖住在金墉城。城西有王南寺。高祖數詣寺。沙門論議故。通此門而未有名。世人謂之新門。時王公卿士常迎駕於新門。高祖謂御史中尉李彪曰。曹植詩雲。谒帝承明廬。此門宜以承明為稱。遂名之。
北面有二門。西頭曰大夏門。漢曰夏門。魏晉曰大夏門。嘗造三層樓。去地二十丈。洛陽城門樓。皆兩重。去地百尺。惟大夏門甍棟於雲。東頭曰廣莫門。漢曰谷門。魏晉曰廣莫門。高祖因而不改。廣莫門以西。至於大夏門。宮觀相連。被諸城上也。
一門有三道。所謂九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