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宋元居士名家文集:龍舒淨土文卷第一(王日休)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龍舒淨土文卷第一

  宋國學進士王日休撰 

  予遍覽藏經及諸傳記。取其意而為淨土文。無一字無所本。幸勿以人微而忽其說。欲人人共曉。故其言直而不文。予龍舒人也。世傳淨土文者不一。故以郡號別之。

  淨土起信一

  淨土之說。多見於日用之間。而其余功。乃見於身。不知者止以為身後之事而已。殊不知其大有益於生也。何則佛之所訓人者。無非善。與儒教之所以訓人。何以異哉。唯其名有不同耳。故其以淨土為心。則見於日用之間者。意之所念。口之所言。身之所為。無適而非善。善則為君子。為大賢。現世則人敬之。神祐之。福祿可增。壽命可永。由是言之。則從佛之言。而以淨土為心者。孰謂無益於生前乎。其次為業緣所奪。而不能專志於此。苟有志焉者。亦惡緣可以自此而省。善緣可以自此而增。惡緣省而不已。終必至於絕其惡。善緣增而不已。終必至於純乎善。惡既絕矣。善既純矣。非為君子而何。非為大賢而何。由是言之則從佛之言。而以淨土為心者。孰謂無益於生前乎。又其次不知禮義之所在。不知刑罰之所畏。惟氣勢之為尚。惟勢力之為趨。苟知以淨土為心。則亦必知省己而自咎。所為雖不能皆合於禮義。亦必近於禮義矣。雖不能盡超乎刑罰。亦必遠於刑罰矣。漸可以脫小人之域。而終為君子之歸。庸人稍知佛理者。世必目為善人。此其效也。由是言之。則從佛之言。而以淨土為心者。孰謂無益於生前乎。或曰。從孔子之言。而以儒教為心。豈不益於生前乎。何必淨土哉。曰。此世間法耳。非出世間法。世間法則不出於輪回。出世間法則直脫輪回外。淨土既益於生前。又益於身後者。以其兼出世間法故也。

  淨土起信二

  淨土之說。有理有跡。論其理。則見於日用之間。而未嘗離。前篇所言是也。論其跡。則見於早晨一茶之頃。而不必終日泥。十念法門是也。蓋修持法門有九品。人人皆可以修。雖罪惡之人。佛亦不棄。回心向善則為善矣。故此十念法門。人皆可以通行。譬如久為暗室。一燈照之。則為明矣。故雖殺牛屠馬之人。放下屠刀。亦可以修。所以修者不難。亦不妨一切俗事。故在官不妨職業。在士不妨修讀。在商賈不妨販賣。在農人不妨耕種。在公門不妨事上。在僧徒不妨參禅。凡一切所為。皆不相妨。故曰。其修持工夫。見於早晨一茶之頃耳。遂可以為萬萬劫不壞之資。人何為而不修乎。今有販物者。一錢而得兩錢之息。則必自喜。以為得息之多矣。行路者。一日而及兩日之程。亦必自喜。以為及程之多矣。是於外小有所得而知其喜也。或兩錢而得一錢之價。必憂之以為喪本。兩日而及一日之程。亦必憂之以為費日。是於外物小有所失。而知其憂也。何於吾身之光陰有限。則日沒以過。其失大矣。而不以為憂。於淨土之因緣難遇。幸而知之。其得大矣。而不以為喜。是徒見小得小失而知憂喜。及得失之大者則不能知。何不思之甚也。況不費時刻。用力甚少。而收功有不可盡言者。人何為而不修乎。此時不修可痛惜哉。可痛惜哉。

  淨土起信三

  人驟聞淨土之景象。多不信之。無足怪也。蓋拘於目前所見。遂謂目前所不見者亦如此而已。且如陋巷糞壤之居者。安知有廣廈之清淨。小器藜藿之食者。安知有食前之方丈。弊箧锱铢之蓄者。安知有天府之充溢。故處此娑婆濁世。不信其有清淨佛土。所以生長於胞胎。不知彼有蓮苞之化生。壽不過百年。不知彼有河沙之壽數。衣食必由於營作。不知彼有自然之衣食快樂。常雜於憂惱。不知彼有純一之快樂。然則佛之所言。不可以目前所不見而不信也。況佛切戒人以妄語。必不自妄語以诳人。世人妄語者非以規利。則以避害。佛無求於世。何規利之有。佛視死生如刀斫虛空。何避害之有。是佛無所用其妄語也。世間中人以上者。猶不肯妄語。以喪其行止。況佛乎。其言可信。無足疑者。故先賢雲。佛言不信。何言可信。昔有以忠臣為奸黨者。刻之於石天雷擊之。今以金寶彩色镌刻裝繪。以為輪藏貯佛之言。供以香華。嚴以神龍。使其言之妄。則又甚於奸黨之碑。何為歷千百歲。而天雷不擊之哉。以其言之誠也。言之誠而不信。將何俟哉。是故淨土之說。更無可疑者。況自古及今。修此者感應甚多。尤不可以不信也。感應在第五卷。

  淨土起信四

  儒者或以釋氏之徒無戒行。故輕其教。而因以不信淨土。是不然。豈可以道士不肖而輕老。

  子。士人不肖而輕孔子。智者尚不以人廢言。況可以其徒而輕其教乎。釋氏之教。有世間法。有出世間法。其世法與吾儒同者。不可以縷數。姑舉其大者言之。釋氏之所以孳孳訓世人者。無非戒惡勸善。而吾儒何嘗不戒惡勸善哉。且以目前言之。佛以殺生偷盜邪YIN為身三業。而子言勝殘去殺。詩人言文王德及鳥獸昆蟲。是豈不戒殺哉。盜固不在所言矣。孔子言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詩人刺不德而悅美色。是豈不戒邪YIN哉。佛以妄言绮語兩舌惡口為口四業。孔子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豈不戒妄言也。謂巧言令色鮮矣仁。豈不戒绮語也。書稱爾無面從。退有後言。豈不戒兩舌也。惡口謂之惡怒之聲。尚未至於穢語。荀子謂傷人之言。深於矛戟。是未嘗不戒惡怒之口也。佛又以貪嗔癡為意三業。孔子謂見得思義。是則戒貪矣。謂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是則戒嗔矣。謂困而不學。民斯為下。是則戒癡矣。由此言之。儒釋未嘗不同也。其不同者。唯儒家止於世間法。釋氏又有出世間法。儒家止於世間法。故獨言一世而歸之於天。釋氏又有出世間法。故知累世而見眾生業緣之本末。此其所不同耳。欲知釋氏之所長。須看楞嚴楞伽圓覺。與無蓋障菩薩所問經。及曉金剛經之理。未能如是而遂非之。則孔子所謂不知而作之者。而作之者。可不戒哉。誠如是。則釋氏為可信矣。其言淨土。烏可以不信哉。所謂出世間法。淨土尤其要者。不可以不勉也。

  淨土起信五

  世有專於參禅者雲。惟心淨土。豈復更有淨土。自性阿彌。不必更見阿彌。此言似是而非也。何則。西方淨土。有理有跡。論其理。則能淨其心故。一切皆淨。誠為惟心淨土矣。論其跡。則實有極樂世界。佛丁寧詳復言之。豈妄語哉。人人可以成佛。所謂自性阿彌者。固不妄矣。然猝未能至此。譬如良材可以雕刻物像而極其華麗。必加以雕刻之功。然後能成。不可據指良材。而遂謂極物像之華麗也。是所謂唯心淨土而無復更有淨土。自性阿彌。不必更見阿彌者。非也。又信有淨土而泥唯心之說。乃謂西方不足生者。謂參禅悟性。超佛越祖。阿彌不足見者。皆失之矣。何則。此言甚高。竊恐不易到。彼西方淨土無貪無變無嗔無癡。吾心能無貪無變無嗔無癡乎。彼西方淨土。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欲靜則靜。欲去則去。吾思衣而無衣。則寒惱其心。思食而無食則饑惱其心。欲靜而不得靜。則群動惱其心。欲去而不得去。則系累惱其心。是所謂唯心淨土者誠不易到也。彼阿彌陀佛。福重山海。力挈天地。變地獄為蓮華。易於反掌。觀無盡之世界。如在目前。吾之福力。當不能自為。常恐宿業深重墜於地獄。況乃變作蓮華乎。隔壁之事猶不能知。況乃見無盡世界乎。是所謂自性阿彌者。誠不易到也。然則吾心可以為淨土。而猝未能淨土。吾性可以為阿彌。而猝未能為阿彌。烏得忽淨土而不修。捨阿彌而不欲見乎。故修西方而得道則甚易。若止在此世界。欲參禅悟性。超佛越祖為甚難。況修淨土者。不礙於參禅。何參禅者。必薄淨土而不修也。大阿彌陀經雲。十方有無量菩薩。往生阿彌陀佛國。彼菩薩尚欲往生。我何人哉。不欲生彼。是果勝於諸菩薩乎。由此言之。唯心淨土自性彌陀者。大而不要。高而不切。修未到者。誤人多矣。不若腳踏實地。持誦修行。則人人必生淨土。徑脫輪回與虛言無實者。天地相遠矣。

  淨土起信六

  佛眼見無量劫事。故自古及今。無所不見。又戒人妄語。必不自妄語以诳人。又戒人有我。必不自有我以誇人。故其言誠可師法。按楞嚴經雲。有十種仙。皆壽千萬載數盡復入輪回為不曾了得真性故。與六道眾生。同名七趣。是皆輪回中人也。世人學仙者。萬不得一。縱使得之。亦不免輪回。為著於形神而不能拾去也。且形神者。乃真性中所現之妄想。非為真實。故寒山詩雲。饒汝得仙人。恰似守屍鬼。非若佛家之生死自如。而無所拘也。近自數百年來。得仙者。唯鐘離呂公。而學鐘離呂公者。豈止千萬。自予親知間。數亦不少。終皆死亡。埋於下土。是平生空費心力。終無所益也。欲求長生。莫如淨土。生淨土者。壽數無量。其為長生也大矣。不知修此法門。而學神仙。是捨目前之美玉。而求不可必得之碔砆。豈不惑哉。或雲。淨土乃閉眼後事。有何證驗。答雲。淨土傳備載感應。豈無證驗哉。況神仙者。有所得。則甚秘而不傳。以謂洩天機而有罪。佛法門唯恐傳之不廣。直欲度盡眾生而後已。是其慈北廣大。不易測量。非神仙之可比也。

  淨土起信七

  人有不信因果。從而不信淨土者。夫因果烏可以不信乎。經雲。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若不信此語。何不以目前之事觀之。人生所以有貧富。有貴賤。有苦樂勞逸。有榮辱壽夭。其禍福種種不同。雖曰天命。天豈私於人哉。蓋以人前生所為不同故。今生受報亦不同。而天特主之耳。是以此身謂之報身。報身報我前世所為。故生此身也。天何容心哉。譬如人有功罪於外。當受賞罰於官府。官府豈私於人哉。特以有功當賞。有罪當罰。而主之耳。豈以賞罰無故而加於人。世間官府。猶不以賞罰無故而加於人。況天地造化。豈以禍福而無故加於人乎。是知以前世所為有善惡故。以禍福而報之也。以其不能純乎善。故不得純受其福報。乃有富貴而苦夭者。有貧賤而壽樂者。有榮寵而悴辱者。其為果報。各隨其所為。如影從形。如響應聲。纖毫不差。故雲。種桃得桃。種李得李。未有種麻而得豆。種黍而稷者。唯種時少。收獲時多。故作善惡時甚小。受禍福之報其大。故雲。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人生為善惡。果報還如此。蓋造化自然之理也。此理可信。則淨土之說必可信。何則二者皆佛言。佛誠言於因果。必不妄言於淨土。故因不信因果。從而不信淨土者。此可以解其惑矣。

  淨土起信八

  人有見目前善未有報者。遂不信因果。而因以不信淨土。殊不知善惡未有報者。非無報也。但遲速耳。佛嘗謂阿難雲。人有今世為善。死墮地獄者。今世為惡。死生天堂者。阿難問何故。佛言今世為善死墮地獄者。今世之善未熟。前世之惡己熟也。今世為惡死生天堂者。今世之惡未熟。前世之善之熟也。熟處先受報。譬如欠債急處先還。左氏謂栾武子有德。可以庇其子。故其子黡。雖為惡而可以免禍。黡之子盈為善。而黡之惡乃累之。故盈雖善而及於難。止於世間目前可見者言之。善惡之報。尚有如此者。況隔世乎。書曰。天道福善禍YIN。老子曰。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是三教皆言此理。但有遲速耳。豈可以目前未見果報。而遂不信因果。因以不信淨土乎。

  淨土起信九

  或者疑之雲。人此間念佛。西方七寶池中。如何便生蓮華一朵。予告雲。此不難知也。譬如大明鏡。凡有物來。便現其影。鏡何嘗容心哉。以其明而自然耳。阿彌陀佛國中。清淨明潔。自然照見十方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是故此間念佛。西方七寶池。自然生蓮華一朵。無足疑也。或者又疑之雲。念往生真言者。阿彌陀佛常住其頂衛護其人。若無量世界。有無量眾生。念此真言。阿彌陀佛豈能一一遍住其頂乎。曰。亦自然耳。譬如天上一月。普現一切水中。豈不自然哉。或者修行精進疑之雲。又有臨終之時佛與菩薩來迎。且如十方世界。有無量眾生精進。烏能皆知其期而往迎乎。曰。亦自然耳。譬如天上一日。普照無量境界。豈不自然哉。況佛之威神。不止如日月乎。則遍住其頂。遍知其期。何足疑哉。

  阿彌陀經脫文

  襄陽石刻阿彌陀經乃隋陳仁稜所書。字畫清婉。人多慕玩。自一心不亂而下雲。專持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今世傳本脫此二十一字。又藏本此經亦名諸佛攝受經。乃十方佛在養字號。今本脫四方佛。

  備說

  晝必有夜。必為夜備。暑必有寒。必為寒備。存必有去。

  必為去備。何為夜備。燈燭床蓐。何為寒備。衾裘炭薪。

  何為去備。福慧淨土。

  梵語阿。此雲無。梵語陀。此雲量。省文稱之寧稱阿彌。不可稱彌陀。若稱彌陀。則是量。乃與無之意相反。若稱阿彌。猶有無量之意存焉。

 

上一篇:親佛法師:二課合解 第九講
下一篇:親佛法師:二課合解 第八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