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楞嚴說通卷十(劉道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楞嚴說通卷十

  巴縣居士非眼劉道開纂述

  成都沙門離指方 示鑒訂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地。想陰盡者。是人平常。夢想消滅。寤寐恆一。覺明虛靜。猶如晴空。無復粗重前塵影事。觀諸世間大地山河。如鏡鑒明。來無所粘。過無蹤跡。虛受照應。了罔(無也)陳習。惟一精真。生滅根元。從此披露。見諸十方十二眾生。畢殚其類。雖未通其各命由緒。見同生基。(環師謂。由緒為識陰。而生基為行陰見二陰深淺之殊。圓師謂。各命為別相。同生為總相。定二陰細粗之別。皆宜深玩之也)猶如野馬(田間游氣春晴伏地。可見狀如水而光如焰。渴鹿認以為水。而實非水。即陽焰也)熠熠清擾。為浮根塵(浮根四塵謂肉身也)究竟樞穴。(門簨曰樞。門臼曰穴。皆動轉之要處)此則名為行陰區宇。若此清擾。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習。如波瀾滅化為澄水。名行陰盡。是人則能超眾生濁。觀其所由。幽陰妄想。以為其本。

  此敘行陰始終之相也。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地。從前十種。若俱透過。或終始不起愛求。或魔來便能先覺。如是久久。想陰自有盡時。凡人寐中有夢。寤中有想。夢乃寐中之想。想乃寤中之夢。皆獨頭意識所為。想陰之體相也。若想陰盡者。是人平常夢想皆滅。由寐無夢而寤無想。故寤寐一如。而性覺妙明。虛靜不動。正如晴明太虛。纖雲盡淨。迥無所有也。且粗重塵影。即是法塵。全依想陰為體。今想陰既盡。塵無所依。故無復粗重前塵影事。而意識轉成妙觀察智矣。於是觀諸世間大地山河。直如鏡之照像。像來無粘。像過無跡。但虛受照應而已。夫浮想擾心。誠宿積難除之習氣。所謂陳習也。今虛受照應。則已了無陳習。惟一覺明精真之體。湛然獨存。此皆想盡之相也。彼三界眾生。所以生滅無停者。其根元皆是行陰所遷。前三陰未破。則此根元終不可見。今前三盡除。第四自現。故生滅根元。從此披露。由見此根本。故能盡見十二類生。皆由此而生生滅滅也。雖未曾知十二類生各各受命之由緒。而十二類同生之基。已見其肇。若陽焰光明。閃爍不定。熠熠然幽清擾動。為浮根四塵動轉遷謝之樞穴。此熠熠清擾。正行陰之相。故名行陰區宇。喻之於水。想陰如大浪。行陰如細浪。識陰如無浪流水。真覺性體。如湛然不動之水。故行陰為分段根元。識陰為變易根元也。是則惟一精真。亦縱而許之。豈真精真也哉。行陰未盡之相如此。若行人將此清擾熠熠之元性。反入於元澄之體。收細浪之行水。歸無浪之識海。而一澄元習。永絕行陰之重習。如波化為水。更不再起。此即行陰已盡之相。亦是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時也。如是之人。則能超眾生濁。蓋生滅不停。業識常遷。名眾生濁。此濁本乎行陰。故行陰盡而超之也。觀其所由。幽隱妄想以為其本。蓋行陰密移。皆是幽隱細相。非若前三瀑流之粗。故知其本於幽隱妄想也。行陰將盡未盡之間。而十計生矣。

  阿難當知。是得正知(不遭邪慮。方得正知。破後二陰。名遍知矣)奢摩他中(即圓定發明也)諸善男子。凝(不動也。即始終不起愛求)明(不迷也。即魔來先覺)正(雙承不動不迷。而頭正尾正也)心。(用心如此)十類天魔。不得其便。(以上想陰盡也)方得精研(此下行陰現也)窮生類本。於本類中。生元露者。觀彼幽。(隱密難見曰幽擾)清(微波輕動曰清擾)圓(十二同基曰圓擾)擾動元。於圓元中(圓元勒成行名)起計度者。是人墜入二無因論。(先世外道修心邪解所立違理背正之惡見。今現之解適與之同故。即墮彼論中。如後車蹈前車之故轍。同墮一坑塹也)。

  此下明行現十計而此先明計無因也。阿難。當知是得(雲雲)其便。良以想破之後。天魔無可奈何。不復更至。方得加功用行。精研窮究十二類生之根本。故十二類生根元。方得披露。元即行陰也。露則顯見矣。於是觀彼幽清之相。皆以圓擾動元。然雖觀察動元。實未曾識得藏識種子。喻觀水者。只見細浪之水。而未睹無浪之水。乃於圓元中。忽起異計。是人必墜入外道二種無因論矣。

  一者。是人見本無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機全破。(生機發動之本。即指行陰破乃顯意非盡也)乘於眼根八百功德。見八萬劫所有眾生業流灣環死此生彼。秪見眾生輪回其處。八萬劫外。冥無所觀。便作是解。此等世間十方眾生。八萬劫來。無因自有。由此計度。亡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

  何謂二種無因。一者是人見前際無因。何以故。是人既得行陰披露。乘此定中眼根全分功德。徹見過去八萬劫中。諸類眾生。逐業流浪。死此生彼。灣環不斷。而八萬劫前。冥然無睹。妄計冥無所睹處為冥谛。為自然。為渾沌。不知己之見量有限。而便作是解。謂一切眾生。皆八萬劫前無因而有。由此計度。邪計而非正知。不了業道無始而非遍知。所謂依舊認賊為子。墮外道之邪覺。而迷菩提之正覺矣。二無因論。此其一。

  二者。是人見末無因。何以故。是人於生。既見其根。知人生人。悟鳥生鳥。烏從來黑。鹄從來白。人天本豎。畜生本橫。白非洗成。黑非染造。從八萬劫。無復改移。(此猶是詳推過去。下方是倒定未來也)今盡此形(盡未來也)亦復如是。(決定其皆不改移也)而我本來不見菩提。(元不見其從菩提性起)雲何更有成菩提事。當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岳師雲本字當是末字)無因。由此計度。失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

  二者是人見後際無因。何以故。是人於劫內類生。既見其根於劫外無因。則知生人生物。皆以無因為類生元本。且如烏非黑耶。鹄非白耶。人天非豎耶。畜生非橫耶。而白豈待於洗成。黑豈由於染造。皆是自然而然。皆本無因。自八萬劫以來。此理未嘗改移。過去如此。則未來可知。然則自今以往。盡未來際。此理不移。亦復如是。且我於過去。元不見十二類生。從菩提性起也。雲何後來。又有從菩提性起之事乎。是故當知一切物象。皆末無因也。八萬劫盡。終成斷滅。無因無果。返於冥初而已。由此計度。亡失正遍知。全落外道。迷菩提性。二無因論。此又其一。

  ○二種無因。皆由未見識陰。不能別見各命由緒。但是總相。見於多分眾生。辄起斯計。如人總觀鬧市。但見人行。不見坐立。遂計行者是人。而坐立者非人也。若四果羅漢行開識現。便能別見各命由緒。終不執於自然矣。

  ○舊解無復改移。謂人物皆長時難變。玩文意。但重無因。何故又添不變。故知無復改移。但謂此無因自然之理。歷久而不移也。學者詳之。

  是則名為第一外道立無因論。

  二種無因。皆先世外道所立。違理背正之論。奈何行陰將開之時。而妄計墮此也哉。

  ○由彼不達善惡循業發現。妄計八萬劫前。自然而有。八萬劫後。自然而無。成斷滅論。邪見中攝也。

  ○賀雲。西域外道。自有一種無因論師。今此行人。忽墮其中。非謂此人自立無因論也。

  阿難。是三摩中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圓常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四遍常論。

  此明第二計遍常也。阿難。是三摩中(雲雲)常擾動元。雖然窮至行陰。尚猶被覆。而未見其幽隱遷流。於未遍未常者。早計遍常。是人則墜入外道四遍常論。

  ○四種雖皆不離行陰起計。而前三皆兼窮他法。且以法之廣狹。而分劫之多少。惟第四則無所兼。而亦不言劫量。此其別也。長水曰行陰生滅。相續不失。故名常。而所計四種。遍一切法。故名圓溫陵曰。遍即圓也。故此標名遍常。而後結名圓常。

  一者。是人窮心境性。二處無因。修習能知二萬劫中十方眾生。所有生滅。鹹皆循環。不曾散失。計以為常。

  何謂四遍常論。一者是人想破行現。乘此心開。遂以窮研內心外境。本元自何而起。則見心境二處。皆起於無因。然所窮之法。粗略而狹。故其見量有限。即窮心境之修習。窮至二萬劫外。冥無知見。但能知此二萬劫中。所有眾生。生滅循環。不曾散失。故不計劫外無因為斷滅。唯計劫內相續為遍常。所以異乎前計。而為第一遍常論也。

  二者。是人窮四大元。四性常住。修習能知四萬劫中十方眾生。所有生滅。鹹皆體恆。不曾散失。計以為常。

  二者。是人想破行現。乘此心開。見萬法皆從四大和合而成。故作意窮之。究極本元。則見四大種性。本來常住。依此修習。遂能洞照四萬劫中眾生雖有生滅。而四大之體常恆。元來不曾散失。則又計以為常。惟所窮之法。稍為詳廣。故其照劫數倍於前。而為第二遍常論也。

  三者。是人窮盡六根末那執受心意識中本元由處。性常恆故。修習能知八萬劫中一切眾生。循環不失。本來常住。計以為常。

  三者。是人乘心開後。窮究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識。及末那七識。執受八識。將此八識之心。七識之意。六識之意識。其中本元由處。悉窮盡之。不知彼尚為行所覆。所謂本元由處。亦但行陰而止耳。限於七。而未至於八也。乃遂妄謂真常。依此修習。能觀八萬劫中。一切眾生。死此生彼。本性常住。良由六八二識。皆以第七為生滅根元。故即計此生滅根元為常住性。如見細流。謂之止水。尚未望見八識真常流注。況菩提妙性乎。所謂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也。特以所窮八識法門。深廣詳切。倍前四大。故所知劫數。亦倍前人。而為第三遍常論也。

  ○問。行陰未開。豈能頓窮八識。答。八識但是此人乘心開後所用進修法門。徹固未徹。窮乃許窮。例如聲聞窮四谛法。但盡生滅。豈能徹無作底也。

  四者。是人既盡想元。生理更無流止運轉。生滅想心。今已永滅。理中自然。成不生滅。因心所度。計以為常。

  四者。是人既盡想元。想陰更無再生之理。遂謂此流止運轉。種種生滅。皆屬想心。今已永滅。則不生不滅之理。自然屬行。不復研窮觀察。便計為常。比之第一。尚為淺劣。何況二三。故不復立能知之劫量。度其所知。必不逮於二萬劫矣。此為第四遍常論也。

  ○溫陵謂生理為行陰。則更無二字說不去矣。若行陰更無。又何有下之妄計耶。

  由此計常。亡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二外道立圓常論。

  由此計常之故。非遍圓而計遍圓。非真常而計真常。故墮邪覺而失正覺。是則名為第二外道立圓常論。奈何行陰將開之時。而妄計墮此也哉。

  ○此四皆計生滅為圓常。在邊見中攝也。

  ○首楞嚴定。頓窮八識。今於想陰盡處。不了行陰微細生滅。妄認為常。豈頓窮哉。若了八識。何得異計。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易一堅字。較勝於前)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自他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四顛倒見一分無常一分常論。

  此明第三雙計常與無常也。又三摩中。諸善男子。當想盡行現之後。於自而己身。他而眾生國土中。起邪妄分別者。是人墜入外道四種顛倒邪見。一分無常。一分常論。蓋平等性中。本無自他。而妄計自他。中道了義。本無偏執。而妄執兩邊。且首楞嚴王。一切事究竟堅固。方為正覺。今乃常與無常分計之。故成顛倒見也。

  一者。是人觀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為究竟神我。(外道二十五谛中。名為主谛。謂一切法皆是我所悉以此神為主也)從是則計我遍十方凝明不動。一切眾生。於我心中。自生自死。則我心性。名之為常。彼生滅中。真無常性。

  何謂常無常論。一者。是人觀此妙明之心。周遍十方。湛然澄徹。量同虛空。以為一切法。皆以此神為主。謂之究竟神我。從是起計。我心遍於十方。凝明不動。而凡一切眾生。皆自生自死於我心中者也。心無生滅。豈非常乎。眾生生滅。豈非無常乎。無生滅之心。即自是常也。有生死之眾生。即他是無常也。此一顛倒見也。

  二者。是人不觀其心。遍觀十方恆沙國土。見劫壞處。名為究竟無常種性。劫不壞處。名究竟常。

  此捨自觀他也。二者。是人不觀己心。但觀十方國土。自三禅以下。三災所及處。計為無常。自四禅以上。三災所不及處。計以為常。豈知所謂常者非真常。而所謂無常者。亦非種性乎。此二顛倒見也。

  三者。是人別觀我心。精細微密。(外道所計我相有三。一微細我。二廣大我。三大小我。此微細我也。精言非雜。細言非粗。微言非著。密言非顯)猶如微塵。流轉十方。性無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滅。其不壞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從我流出。名無常性。

  此捨他觀自也。三者。是人不觀世界。但觀我心。見此心精細微密。其難見有如微塵。雖然流轉十方。而本性元無改移。心為身主。能令此身有生有滅。其無改移為不壞性者。即我性常也。其一切生死之身從我性流出者。即無常性也。豈知所觀之心。細如微塵者。即是幽清常擾之相。行陰未破。豈能頓見真心哉。計常非。則計無常亦非矣。此三顛倒見也。

  四者。是人知想陰盡。見行陰流。行陰常流。計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滅盡。名為無常。

  此觀四陰而雙計也。四者。是人知想陰已盡。見行陰密流。即此眼前行陰常流。便計為常。三陰已滅。便計為非常。此四顛倒見也。

  由此計度一分無常一分常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三外道一分常論。

  由此四種計度。雖自他不定。總是一分無常。一分常。以此雙計。墮落外道。迷失菩提。故名第三外道一分無常一分常論。行陰將開。而妄計墮此。可惜也已。

  ○此亦邊見中攝也。

  ○賀雲。此與四遍常異者。彼計一切俱常。此計自他之中。止有一分是真常耳。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分位中(分位有四。謂三際分位。見聞分位。彼我分位。生滅分位)生計度者。是人墜入四有邊論。

  此明第四計無邊有邊也。又三摩中。諸善男子。當想盡行現之時。於四分位中。起妄計者。是人則墜入外道四種有邊無邊論。

  ○經文不言無邊者。或是省文。或可兼攝也。

  ○賀雲。前二種計真常。此種計廣大也。

  一者。是人心計生元(行陰也)流用不息。計過未者。名為有邊。計相續心。名為無邊。

  何謂四有邊論。一者。是人觀行陰現在遷流。無有間斷。遂計過去者已滅。未來者未見。名為有邊。惟現在心。相續不絕。名為無邊。此在無邊際中。妄立邊際。所謂刻畫虛空也。豈知菩提之道。無去來今者哉。

  二者。是人觀八萬劫。則見眾生。八萬劫前。寂無聞見。無聞見處。名為無邊。有眾生處。名為有邊。

  此與前計相反。所謂回互倒計是也。前計過未為有邊。似計無聞見處也。計現在為無邊。似計有聞見處也。今卻計劫內有聞見處為有邊。以其限於八萬之數也。計劫外無聞見處為無邊。以其無窮極。而不可測知也。

  ○吳興曰。後八萬劫。亦合如前。今恐存略。

  三者。是人計我遍知得無邊性。彼一切人。現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無邊之心但有邊性。

  三者。是人計自己神我。色來見色。聲來聽聲。無不遍知。自謂唯我一人。得無邊性。而彼一切眾生。皆現我遍知之中。然我但見其人。曾不知彼之別有知性。是則彼人元不得無邊之心。但有邊性而已。豈知汝自不見。非彼人性有邊也。且汝非人。安知人之有邊哉。

  ○前後以物體有無名邊。此以際畔有無名邊。

  四者。是人窮行陰空。心路籌度。一切眾生。一身之中。計其鹹皆半生半滅。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邊。一半無邊。

  四者。是人窮究行陰。不了區宇未空。而遂謂真空寂滅之性。從有心路處。妄自籌度。謂眾生身中。自想陰以前。半屬於生。自行陰以後。半屬於滅。推而至於世界一切所有。皆是半生半滅。生為有邊。滅為無邊。則是一半有邊。一半無邊也。意取行陰空寂。為無邊際之勝性矣。

  由此計度有邊無邊。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四外道立有邊論。

  由此四種計度。或無邊。或有邊。總落外道。迷菩提性。以菩提性中。無分位。無邊際故也。是則名為第四外道立有邊論。行陰將開。而妄計墮此。可惜也已。

  ○此在邪見中攝也。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知見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四種顛倒不死(婆沙論。外道計天常住。名為不死。不亂答者得生彼天。故有問時。答言秘密言辭不應皆說。或不定答也)矯亂(執拗而不順理為矯。心無主正為亂。今詳第一第四言皆兩可。亂意為多。而終非順理。亦兼於矯。第二第三言惟一偏。矯意為多。而終非主正。同歸於亂也)遍計虛論(四種屬於遍計執。故曰遍計。虛謂虛妄。非實也。執繩為蛇。妄之至也)。

  此明第五矯亂虛論也。又三摩中。諸善男子。當想消行現之時。據彼定中所知所見。而生倒計者。是人墜入四種顛倒不死矯亂遍計虛論。蓋前計常與無常。邊與無邊。尚未至混肴。此則亦常亦無常。亦邊亦無邊。一向矯亂。此顛倒之尤者也。

  一者。是人觀變化元。是遷流處。名之為變。見相續處。名之為恆。見所見處。名之為生。不見見處。名之為滅。相續之因性不斷處。名之為增。正相續中中所離處。(凡言相續。必是前後相續。中間亦必有缺乏之處。如出入二息缺於中交。缺少即減也)名之為減。各各生處名之為有。互互亡處(即各各滅也)名之為無。以理都觀。用心別見。(都觀者。以觀行陰也。別見者。別生八義也)有求法人。來問其義。答言我今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答中略舉六義。皆兩楹而答也)於一切時。皆亂其語。令彼前人(即問義之人)遺失章句。

  何謂四種矯亂。一者。是人觀變化之元。就上遷流有邊處。名之為變。中間相續無邊處。名之為恆。非隨緣不變之旨也。以八萬劫內所見處。名之為生。八萬劫外不見處。名之為滅。非果生因滅之旨也。相續不斷處。名之為增。中間所離處。名之為減。非不增不減之旨也。各各生處。名之為有。各各滅處。名之為無。非有無俱遣之旨也。以理總觀行陰。而用心分別八義。若有求法人來。問義於我。即以兩楹之說而混答之。生滅不定。有無不定。增減不定。時時錯亂其語。令彼問義之人。遺失章句。或因其矯亂而自難憶持。故隨聞隨失。或因其是非不決。而翻疑平日舊習經論。喪其所守。皆遺失也。此一種。亂多於矯也。

  二者。是人谛觀其心。互互無處。因無得證。有人來問。惟答一字。但言其無。除無之余。無所言說。

  二者。是人在無處觀心。即從無處有個入路。便執一切法皆無。逢人來問。唯一字無以答之。而無之外。別無所說。此一種矯多於亂也。

  ○要識得趙州無字。所以不同於此者。在何處。便識得邪正之分矣。

  三者。是人谛觀其心。各各有處。因有得證。有人來問。惟答一字。但言其是。(玩經文與上節一例如何是字不同。若強解是字。畢竟不通。固知當是有字之誤矣)除是之余。無所言說。

  三者。是人在有處觀心。即從有處得個入路。便執一切法皆有。逢人來問。惟一字有以答之。而有之外。別無所說。此一種亦矯多於亂也。

  ○要知若是真實得底人。道有道無。總有出身活路。

  四者。是人有無俱見。其境枝故。其心亦亂。有人來問。答言亦有即是亦無。亦無之中不(即字之誤)是亦有。一切矯亂。無容窮诘。

  四者。是人既見其各各有。又見其互互無。所見之境枝岐。能見之心惑亂。故逢問即答雲。亦有即是亦無。如冰即是水也。亦無即是亦有。如水即是冰也。知見紛錯。杳冥恍忽。中無定衡。故總歸矯亂。而不可容其窮诘矣。此一種。又亂多於矯也。

  由此計度矯亂虛無。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五外道四顛倒性不死矯亂遍計虛論。

  行陰將開者。慎毋妄見而墮此也。

  ○此四種。邪見中攝也。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無盡流(即行陰也)生計度者。是人墜入死後有相發心顛倒。

  此明第六計後際有相也。又三摩中。諸善男子。當想盡行現之時。於無盡流之行陰。妄生計度。見行陰有相。並前已滅三陰。皆成有相。是人則墜入外道死後有相。發心顛倒。若真悟無生。了知初生本即有滅。則生前尚空洞而無相。何況死後。豈可妄計有相耶。

  或自固身。雲色是我。或見我圓含遍國土。雲我有色。或彼前緣(目前之色也)隨我回復。(運用也)雲色屬我。或復我依行中相續。雲我在色。皆計度言死後有相。如是循環。有十六相。

  何謂死後有相。行人或自堅持護養其身。雲色乃是我。或見我性圓。能遍含國土。我大色小。而雲我有色。或見彼目前之色。隨我運用。雲色乃屬我。或復我依行中相續。行中即是色中。色大我小。而雲我在色。以現在之生有。推未來之死有。妄生計度死後有相。色陰既爾。三陰亦然。以四推之。則循環有十六相。此即六十二見中之四見也。

  從此或計畢竟煩惱。畢竟菩提。兩性並驅。各不根觸。(觸猶礙也)。

  又從此轉計。畢竟煩惱。一切染法。畢竟菩提。一切淨法。既四陰是常。則知煩惱菩提。二性並行。各不相礙。故凡則決定凡。聖則決定聖。決無轉凡成聖。轉煩惱成菩提之事。總為執定有相。故認確死常如此。亦迷於不變隨緣之旨矣。

  由此計度死後有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六外道立五陰中(通結五陰。止在前四。雖在前四。義惟行陰耳)死後有相心顛倒論。

  行陰將開者。慎毋妄計而墮此也。

  ○此亦邊見中攝也。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先除滅色受想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死後無相發心顛倒。

  此明第七計後際無相也。又三摩中。諸善男子。當想消行現之時。於前所除滅三陰中生計度者。是人則墜入外道死後無相。發心顛倒。

  ○此與上計敵體相翻。故變有成無。蓋上睹未滅之行陰。見其無盡。而因計前三並萬法。皆當無盡。此睹已滅之前三。見其無相。而因計行陰並萬法。皆當無相也。

  見其色滅。形無所因。觀其想滅。心無所系。知其受滅。無復連綴。陰性消散。(謂色受想滅也)縱有生理(指行陰也)而無受想。與草木同。(謂無受想則行亦滅也)此質(通指四陰)現前。猶不可得。死後雲何更有諸相。因之勘校。死後相無。如是循環。有八無相。

  何謂死後無相。色為形。想為心。而受則雙以連持色心。是人見其色滅。則形無所因矣。觀其想滅。則心無所系矣。知其受滅。則無復連綴矣。三陰消滅如此。縱有行陰微細生理。而既無色受想。則亦與草木同其無知。而俱歸斷滅矣。此以斷而推斷也。且此四陰之質。現在生前者。尚無相之可得。雲何死後更有諸相耶。此因生而推死也。因之推勘比校。死後相無。如是循環。有八無相。每陰各計現未二無。四陰故成八無相矣。

  ○問。此與前解中初生有滅等意。何以別乎。答。彼約即有而空。木自無生。前後一際。是佛正教。此約昔有今無。今滅後無。全是生滅顛倒邪計。何殊天壤哉。

  從此或計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斷滅。

  又從此轉計涅槃因果。皆依現陰而修。後陰而證。陰既叵測。修證何有。故涅槃因果皆空。且因果攝世間法。涅槃攝出世間法。涅槃因果空。則一切諸法皆空。徒有名字。而究歸斷滅。上因三陰而推行陰同滅。此因四陰而轉計諸法皆同滅也。

  由此計度死後無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七外道立五陰中死後無相心顛倒論。

  行陰將開者。慎毋妄計而墮此也。

  ○此亦邊見中攝也。通前計有觀之。豈知菩提性中。不立一塵。不捨一法。真空妙有。妙有真空。非不斷滅。亦非斷滅也哉。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行存中。兼受想滅。雙計有無。自體相破。是人墜入死後俱非起顛倒論。

  此第八雙計有無俱非也。又三摩中。諸善男子。當想盡行現之時。於行存中。見行陰未滅。區宇宛在。兼受想滅。見前三已滅。體相全空。於是雙計有無。於存計有。於滅計無。自體相破。以行陰之有。破前三之無。以前三之無。破行陰之有。破無。則成非無。破有。則成非有。是人墜入外道死後俱非。起顛倒論。

  受色想中。見有非有。行遷流內。觀無不無。

  曷言乎自體相破也。是人於色受想中。正在滅境時。見行陰雖有。亦同於滅而非有。如暗使中。看皎潔之物。亦同暗而非皎潔矣。於行遷流內。正在擾動處。觀前三雖無。亦同於動而非無。如動水中。看靜定之影。亦同動而非靜定矣。互破以成雙非。正自體相破也。

  如是循環。窮盡陰界。八俱非相。隨得一緣。皆言死後有相無相。

  如是循環。歷四陰而遍計之。每於一陰。計此二非。合四陰而成八俱非相。於是隨得一緣。皆成雙非。非無。故言死後有相。非有。故言死後無相。此但窮盡四陰而已。

  又計諸行性遷訛故。心發通悟。有無俱非。虛實失措(遷流也訛變也)。

  又從正計八非而轉計之。謂萬法無不皆然。其性遷訛。例皆死後有無。交相破奪也。於是心發通悟。而增廣邪見邪解。其究歸於有無俱非。虛實失措。何嘗有一定哉。

  由此計度死後皆非。後際昏瞢。無可道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八外道立五陰中死後俱非心顛倒論。

  由此計度。以生存例死後。而謂死後俱非。盡未來際。杳冥恍忽。道有不得。道無不得。而皆不可道。職此之故。墮邪覺而迷正性。是則名為第八外道。立五陰中死後俱非。心顛倒論也。良以未得真知灼見。揣摩仿佛。而創為此論。若真得見谛者。不妨道有道無。皆成妙論矣。

  ○此亦在邪見中攝也。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後後無。生計度者。是人墜入七斷滅論。

  此明第九計七際斷滅也。又三摩中。諸善男子。當想盡行現之時。見行陰念念滅處。名後後無。於此妄計。設生人天七處。後皆斷滅。是人則墜入外道七斷滅論。

  ○此之斷滅。雖似第七無相。而起計不同。彼計現在無。故死後亦無。此單計死後斷滅為無耳。

  或計身滅。(欲界人天)或欲盡滅。(初禅)或苦盡滅。(二禅)或極樂滅。(三禅)或樂捨滅。(四禅及四空)如是循環。窮盡七際。現前消滅。滅已無復。

  何謂七斷滅論。是人計此陰性。如無源之水。有流近而竭者。有流遠而竭者。至近如人間即滅。至遠如有頂方滅。故自身滅。以至極捨滅。如是循環。窮盡四洲。六欲。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空之七處。現前終歸消滅。滅後必不復生。則止有現陰。而中陰與後陰全無矣。

  ○此方儒宗末流。惡聞輪轉之說。亦是計此。然但計人間即滅。仍不許有六處也。

  由此計度死後斷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九外道立五陰中死後斷滅心顛倒論。

  豈知菩提真性。亘古亘今。常住不斷也哉。

  ○此亦邊見中攝也。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後後有。生計度者。是人墜入五涅槃論。

  此明第十計五涅槃也。又三摩中。諸善男子。當想盡行現之時。於行陰念念生處名後後有。而起計度者。蓋觀見行陰念念相續。新新成有。故計其當有實果。必不滅無。是人則墜入外道五涅槃論。五涅槃者。不待灰斷。即於現所生處。計此是果。其數有五也。

  ○此計與第六有相。大不相同。彼計死後有相。此計現所生處。即常住極果。舊言從彼流出。甚無謂也。

  或(或者不定之詞。顯非一人遍計五處。各隨所見。各計一處而已)以欲界(如仙家計玉皇橫統三十三天為玄都。上清之境。無生無死。不知此即六欲之帝釋也)為正轉依。(轉生死依涅槃故曰正轉依)觀見圓明。生愛慕故。或以初禅。性無憂故。(初禅苦惱不逼。今曰無憂。誤錯下苦字耳。按二句中間皆當有為正轉依四字。而經家省文也)或以二禅。心無苦故。(二禅憂懸不逼。今曰無苦。亦錯上憂字也)或以三禅。極悅隨故。或以四禅。苦樂二亡。不受輪回生滅性故。迷有漏天。作無為解。五處安隱。為勝淨依。如是循環。五處究竟。

  何謂五涅槃論。或以六欲天上為真涅槃境。謂可轉生死而依之。以彼初得天眼。普觀天光。圓滿明麗。超過日月。心生愛慕。故計此處是現涅槃也。或以初禅為正轉依。以初禅苦惱不能逼故。或以二禅為正轉依。以二禅憂懸不能逼故。或以三禅為正轉依。以三禅歡喜畢具故。或以四禅為正轉依。以四禅苦樂雙捨。三災不壞。不受輪回生滅故。凡此皆有漏天也。迷有漏為無為。妄計為離系自在之果。此誤濫涅槃之真我也。以稍離下界之不安。遂計五處為安隱。此誤濫涅槃之真樂也。以稍離下界之濁穢。遂計五處為勝淨依。此誤濫涅槃之真淨也。如是循環妄計。惟此五處。為究竟極果。此誤濫涅槃之真常也。於無常苦空無我不淨中。而妄計常樂我淨。其顛倒為何如哉。

  由此計度五現涅槃。(以現在受樂不待來生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十外道立五陰中五現涅槃心顛倒論。

  豈知菩提涅槃。尚在遙遠也哉。

  ○此亦邪見中攝也。通論十種。不出斷常空有四字而已。前五屬斷常。後五屬空有。第一斷見。第二常見。第三雙亦。第四第五推廣雙亦。第六執有。第七執空。第八雙非。第九推廣畢竟斷空。第十推廣畢竟滯有。若更以空有攝入斷常。仍惟斷常二見而已。

  阿難。如是十種禅那狂解。(前雲。禅那現境。乃天魔候得其便。此雲禅那狂解。乃心魔自起深孽。凡見道不真。多岐妄計。皆即狂解。是謂心魔。最宜深防也)皆是行陰用心交互。故現斯悟。(即邪解也)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現前。以迷為解。自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汝等必須將如來語。於我滅後。傳示末流。遍令眾生覺了斯義。無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覆護。消息邪見。教其身心開覺真義。於無上道。不遭枝岐。(木旁出曰枝。路旁出曰岐)勿令心祈得少為足。作大覺王清淨標指。

  此結勸覆護也。阿難。來是十種禅那狂解。皆是行陰與用心交攻互戰。故現斯邪悟。眾生頑焉而正悟難發。迷焉而邪解易生。又不揣己之修證。至何地位。逢此心魔現前。以迷為解。辄敢自專。判決立論。且僭稱聖位。成大妄語。墮極重獄。汝等必須將如來今日之語。傳示於我滅之後。遍令末法眾生。覺了斯義。而迷解分明。無令自心之魔。自作其孽。於以保持覆護正法。而消除滅息邪見焉。凡若此者。乃教其身心開覺真實了義。迥然不屬於斷常空有。然後於無上道。直修直證。不遭枝岐。蓋遭枝岐。即墮外道矣。又勿令心之所求。得少為足。而以偃鼠鹪鹩之見自限。蓋求少足。即落二乘矣。此二者。皆極果中途之險阻。心目洞開。不為所惑。乃堪為眾生作成佛之標指也。教示之責。汝其勉哉。

  ○要知心正事正。心邪事邪。若未達一心。觸途皆偽。正行亦成邪行。佛門變作魔門。若了一心。則無往不利。邪行亦成妙行。邪宗即是正宗。即如五熱炙身外道一法。若了之。則勝熱為無分別智焰之門。若昧之。則尼干作大邪見嚴熾之解。是以法無邪正。道在變通也。

  ○賀雲。十種狂解。皆是誤認行陰為妙真如性。故有此異見耳。第一無因論。誤認精覺妙明。非因非緣也。第二第三遍常及一分常論。誤認湛然常住也。第四邊無邊論。誤認清淨本然周遍法界也。後六種。誤認如來藏。遂生空有二見。如第七死後無。及第九斷滅。俱誤認空如來藏也。第六死後有。及第十現涅槃。俱誤認不空如來藏也。第五矯亂。及第八死後俱非論。乃誤認如來藏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也。先德雲。佛法中誤了多少人。豈不然與。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地。行陰盡者。諸世間性。幽清擾動。同分生機(即同生基也。基表生之根。機明動之始。其意一也)倏然隳裂。沉細綱紐。(亦指行陰言。幽隱深微。故曰沉細。生滅總要。故曰綱紐)補特伽羅。(此雲數取趣。即中有身也)酬業深脈。感應(即因果也)懸絕。於涅槃天。將大明悟。如雞後鳴(涅槃性天為五陰所覆。昏如長夜。每一陰現。如雞一鳴。故色陰現如雞初鳴。受陰現如雞二鳴。至識陰現。則如雞後鳴矣)顧瞻東方。已有精色。六根虛靜。無復馳逸。(按圓通此當聞所聞盡已得六消之時)內外湛明。入無所入。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受命元由。(所謂各命由緒。即識陰也。顯異前之總相。故曰深達)觀由執元。諸類不召。於十方界。已獲其同。(界指情界。同有二解。一同者一也。言其消六和合。復一精明也。一同者空也。言其根塵既盡惟一空性也。此即已得六消猶亡未一。小乘涅槃正齊於此)精色不沉。發現幽秘。(精色不沉者。如曉天可辨色也。發現幽秘者。如具見暗中之物也。此是行除識現。如脫盡外衣方見最內貼體汗衫也)此則名為識陰區宇。若於群召(即指類生。十二皆能牽引受生。故曰群召)已獲同中。消磨六門。合開成就。見聞通鄰。互用清淨。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琉璃(寶石青色甚堅。一切寶刀皆不能壞。惟鬼神有神通力者。能攻之為器也)內外明徹。名識陰盡。(行盡者。在七信位。齊小羅漢。識盡。乃十信滿心住位初心。方以證入圓通。是知凡言羅漢獲圓通者。皆指初住。以圓住齊於別地。是大乘羅漢也)是人則能超越命濁。觀其所由。罔象虛無顛倒妄想。以為其本。

  此總敘識陰始終之相也。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地者。由前堅凝正心。十計不墮。功夫徹至。行陰自有盡時。行盡。則凡諸世間異生之性。所謂幽清動擾。而為同生基者。忽然隳裂其沉細綱紐。舉結縛之深根。一旦解散。如冰裂為水。綱紐既裂。則三界諸趣。受生償業之深脈。此感而彼應者。皆懸遠隔絕矣。由分段生死既絕。而涅槃性天。將大明悟。如雞亂叫。而天將曉。起視東方。曙色已微露也。前者行陰未盡。六根尚爾馳逸。今行陰既盡。無復遷流。則六根始得虛靜。不復馳逸。於是內根外塵。化為一味湛明之境。而內不見有能入之根。外不見有所入之塵矣。根塵既消。業識始露。深達十二類生。各各受命元由。非復前之未通各命由緒也。既觀其由。復能執守受生元本。故十二類中。不能牽召其受生。至此則斷異生性障。證遍行真如。於十方情界。已獲其同矣。然此才是初見佛境界。如見東方曉色方萌。已能發現幽秘中物。但所見佛境。如黎明時觀物。非若大明當空。無不洞徹。以有一層識陰區局而宇覆之。故名識陰區宇。此識陰未盡之相也。若於群類既不能召。十方又獲其同之中。更用金剛智力。消磨六門。使其分者合。壅者開。皆得成就。則見聞等六根。如鄰之相通。可以互用。眼家能作耳家佛事。余四六然。迥脫根塵。清淨無礙。而世界身心。內外明徹。如吠琉璃。成一圓融清淨寶覺。非復發現幽秘之比。是識陰已盡之相也。夫受命之濁。本乎識陰。識陰已盡。則連持色心不斷者。亦已斷盡。故是人得超命濁。至此。方見受命之元。皆是罔象虛無。恍忽不真。總名顛倒妄想者。以為此識陰之本也。識陰既本於罔象虛無。其可誤認之而起下十種之執哉。

  ○通議雲。身心世界。皆識體所變。今觀歸識性。故雲已獲其同。

  ○蓮師雲。開合成就。古解根合而不分。界開而不隔。義猶未盡。愚謂合者。根門雖行布成六。而六處未嘗不一。返流歸源。喻如鉼镮钗钏。元是一金也。開者。六根雖圓融成一。而一處未嘗不六。從體起用。門門相通。喻如一金而各成鉼镮钗钏也。開合自在。名為成就。然下節方在識中。何亦曰根隔合開乎。蓋止曰合開。不曰成就。猶乍合乍分。乍開乍隔。不得互用。故第六節。亦但互用中得隨順而已。

  阿難當知。是善男子。窮諸行空。於識還元。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既空行陰。是已滅生滅也。尚依識元。是寂滅未圓也。識陰即首卷所謂見精明元也。蓋阿賴耶識已切近妙真如性。但尚有二種同別妄見。故曰未圓耳)。

  此第一因所因執也。行陰即是前楹。識陰即是後楹。而十執起處。正當此二之中。故十執皆以此科冠之也。阿難。當知是修定善男子。既已研窮照見行蘊是空。行空而識現。則前之行相。泯然沒入於識海之中。蓋元從識海騰躍而生者。自然反本還元。是則已滅清擾之生滅。超出分段生死。而變異生死尚在。於末後之寂滅。不帶纖毫生滅之精。惟余一味寂常之妙者。猶未圓滿。此正識陰未破。尚為所覆之象也。

  能令己身根隔合開。亦與十方諸類通覺。覺知通吻。能入圓元。

  大凡起執。必睹大定中殊勝之相以發端。今行空識現者。能令己身之六根。隔者合之。合者開之。則六根近於互用矣。又與十方諸類之有通覺者。其覺知通同吻合。如千燈共室。光通無二。則內外幾於明徹矣。用能入於圓焉。而諸類遍含。入於元焉。而萬化托始。蓋四陰蕩盡。歸宿於斯。如諸浪已停。消落於海。斯非殊勝之相乎。然未離乎識陰區宇也。

  若於所歸。立真常因。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因所因執。娑毗迦羅(此雲黃頭外道)所歸冥谛(冥谛者。從冥生覺。從覺生我知。從我知生五唯量。從五唯量。生五大。從五大生十一根。中間二十三法皆以神我為主。謂諸法從冥谛生。而神我即受用此諸法者也)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因所因者。妄立一因以為所因之地也。蓋真因非所。有所皆妄耳)。

  夫入於圓元。固得其所歸乎。然而終非真常也。良以識乃無明幻影。罔象虛無。畢竟非實。如人夢見依歸得托之地。妄生慶幸。豈有真實哉。行人當此。更用金剛智力。消磨前去可也。若便於所歸之中。立真常因。生勝妙解。而不求更進。是人則墮因所因執。因者。依也。本非可依。而妄計能依之心。所依之境也。既墮此執。則黃頭外道。立冥谛而歸冥谛者。為其同類之伴侶。而迷佛菩提。不知正果。亡失知見。不知正因矣。

  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歸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種。

  夫如是。是名第一立有所得心。成有所歸果。向焉根隔合開。圓通將近。今則圓者偏。而通者隔。反違遠矣。向焉於涅槃天。將大明悟。今則背涅槃城而不見矣。向焉覺心欲發。將為佛子。今則反生外道種。而斷佛種性矣。豈知圓滿菩提。究竟歸無所得也哉。

  ○賀雲。此誤認獲本妙心。常住不滅也。

  阿難。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所歸(上科已將識陰作所歸果。故今所歸二字。仍蹑前識陰也)覽為自體。盡虛空界十二類內。所有眾生。皆我身中。一類流出。生勝解者。是人則墮能非能執。摩醯首羅(色頂魔王)現無邊身。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二立能為心。成能事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遍圓種(西域第十五外道。說三界中所有一切情無情物。皆是摩醯首羅天生。摩醯首羅者。虛空是頭大地是身。水是溺。山是糞。一切眾生是腹中蟲。風是氣。火是暖。與此方所言盤古生天地者略同也)。

  此第二計能非能執也。阿難。又善男子。於行空識現之時。若於所歸之識陰。前但計為歸托之性者。今復覽為自體。而謂一切眾生。皆從我體流出。遂生勝妙之解。執我能生彼。彼不能自生。是人則墮能非能執。正與摩醯首羅能現無邊眾生身遂謂一切眾生皆我生出者。同一種類。故首羅為其伴侶。由此迷佛菩提。亡失知見。如窺見海內生漚。而不知己身尚未離漚也。是名第二立我能作為心。成我能辦事果。違圓通。背涅槃。生摩醯大慢之天。輕慢一切皆自我生。而成我遍我圓之種矣。豈知圓滿菩提。自然造化生心也哉。

  ○上計所。此計能。賀雲。此誤認十方唯識及識性流出無量如來等也。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所歸。有所歸依。自疑身心從彼流出。十方虛空。鹹其生起。即於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無生滅解。在生滅中。早計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滅。安住沉迷。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常非常執。計自在天。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計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倒圓種。

  此第三計常非常執也。又善男子。當行空識現之時。若於所歸識陰。既喜有所歸依。遂自疑我之身心。乃從彼中流出。即十方世界。亦從彼中生起。計此生起流出之處。即是真無生之體。此則在生滅中。早計常住。既惑真不生性。又迷現生滅法。住沉迷而生勝解。以非常為常。是人則墮常非常執。既計彼能生我。即與計自在天能生一切者同。故計自在天為其伴侶。良以自在亦非常之天。外道不知。遂執此為生天生地之本。(如此方太極生兩儀是也)由此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計果。謂依識元妄計常住也。違圓通。背涅槃。而生倒圓種。謂前計我圓生物。此計彼圓生我。故曰顛倒也。豈知圓滿菩提。方許說萬法唯識也哉。

  ○此與上執。皆從識起。而所計不同。上謂識即是我。能生萬物。此謂我從識出。彼是真常。是其差別也。

  ○問。萬法唯識。是如來說。雲何此中皆墮外種。答。內教萬法唯識。從緣變起。悉如夢幻。不是實生。故不立知見。不生法執。今曰立所得心。立能為心。立因依心。皆是知見立知。又唯識正明無識外之法。此計識能生他法。宛是顛倒。安得混同也。

  ○賀雲。此誤認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也。與第一種相似。但彼以識元為所歸。此復以所歸為能生耳。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所知(即所歸之知。亦識陰也)知遍圓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稱有情。與人無異。草木為人。人死還成十方草樹。無擇遍知。生勝解者。是人則墮知無知執。(計無情有知。而實本無知。故曰知無知執也)婆叱霰尼(二外道)執一切覺。(覺即知也)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四計圓知心。成虛謬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種。

  此第四計知無知也。又善男子。當行空識現之時。若於所觀識陰。見其知性無處不遍。無境不圓。故因此遍圓之知。而妄立見解。謂一切法。由知變起。知無異。法亦無異。則草木之無情。亦可稱為有情。人之有情。亦何異於無情。草木可以為人。人死還成草木。不擇有情無情。而遍皆有知。於此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入知無知執。婆吒霰尼執一切有知者。成其伴侶。迷菩提而失知見。是名第四外道。計圓知以為因心。則果終虛謬無成。徒遠圓通。背涅槃。而生此倒知之種類矣。以無知為知。故名倒知也。豈知圓滿菩提。則十方世界。應念化成無上知覺也哉。

  ○問。觀國師有情與無情共一體之說。忠國師有無情作佛之談。與此有何差別。答。內教謂由迷真如而成業識。從業識而起相見二分。遂分有情無情。各自安立。既悟之後。則轉業識而成真如。故有情無情。同一圓融清淨寶覺。通為一佛國土。謂之法性身。法性土。全身是土。全土是身。豈復有草樹為人。人為草樹。種種差別。是知內教所說無情說法。是說破識之後。渾成一心時也。此則業識尚在。相見猶存。未能融為一體。是妄計也。問。前文草木金石。皆能作妖為孽。豈非有情乎。答。此是依草附木之精靈有知。非草木元有知也。曰。若老楓化為羽人。朽麥化為蝴蝶。此自無情而之有情。賢女化為貞石。山蚯化為百合。此自有情而之無情。則又何謂。答。此偶有所感而化也。非老楓朽麥元有情。亦非賢女山蚯元無情也。今之未破識陰。而妄言天地同根。萬物一體者。皆婆吒霰尼之俦也。昔晦堂老人。與夏倚公立論道。至會萬法為自己。及情與無情共一體。時有一犬臥香案下。以壓尺擊犬。又擊香案。曰。犬有情便去。香案無情自住。情與無情。何得便成一體去。夏不能答。堂雲。才入思惟。便成剩法。何曾會萬法為自己也耶。

  ○賀雲。此誤認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應念化成無上知覺也。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圓融。根互用中。(中之一字。足見互用之妙含之未發也)已得隨順。便於圓化。一切發生。求火光明。樂水清淨。愛風周流。觀塵(塵即地大)成就(能成器界。及凡有形塊者。皆塵所為耳)各各崇事。以此群塵(即四大也)發於本因。(發者出生也。作者辦造也。本因根元也。邪計四大為出生一切辦造一切之根元也)立常住解。是人則墮生無生執。(妄計能生萬法。而實不能生也)諸迦葉波(別姓也)並婆羅門(總姓也)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五計著崇事。迷心從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顛化種(顛倒化理)。

  此第五計生無生也。又善男子。當行空識現之時。彼識陰盡者。消磨六門。諸根互用。今雖未得互用。而於圓融根互用中。已得隨心順意。於十八禅變。如身上出水。身下出火之類。凡阿羅漢皆有神通變化是也。然亦才得隨順而已。互用之妙。尚含而未發也。行人便於隨順中。圓化種種起著。妄謂一切變化。皆從四大發生。於是背自己之性火光明。而求火光明。背自己之性水清淨。而樂水清淨。背自己之性風周流。而愛風周流。背自己之性地無法不生。而獨觀地大。為能成就萬物。於是事水事火。事風事地。各各崇事。以此四大為發生造作之本根。遂立此四大為司物之真宰。而常住不壞。妄計能生萬物。而實不能生。是人則墮生無生執。諸迦葉波。並婆羅門。勤苦身心。以事水火。而求出生死者。來為伴侶。迷惑正果。亡失正因。是名第五計著邪惑。崇事邪業。迷靈覺之心。從四大之物。非因計因。而立妄求因。無果望果。而求妄冀果。圓通日遠。涅槃明背。而生顛倒化理之種類也。豈知心為化元。識是化種。四大為所生所化。而實非能生能化者哉。

  ○賀雲。此誤認七大皆如來藏妙真如性也。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圓明(即識陰也)計明中虛。非(毀也)滅群化。以永滅依。為所歸依。生勝解者。是人則墮歸無歸執。無想天中(略舉非非想以該四空。非取四禅無想也)諸舜若多(空神)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六圓虛無心。成空亡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斷滅種。

  此第六計歸無歸也。又善男子。當行空識現之時。若於識陰圓明。遂計明中罔象虛無之體。為畢竟空性。於是毀滅群化。便欲灰身滅土。纖塵不立。謂永滅可依。以此永滅依。為所歸休之地。生勝妙解者。是人則墮歸無歸執。良以永滅空。亦是幻境。非實歸處也。由此四空天中諸趣空天眾。為其伴侶。迷菩提。失知見。是名第六以罔象虛無為因。以斷滅空亡為果。違圓通。背涅槃。而生斷滅種也。豈知圓滿菩提。自然真空妙有也哉。

  ○問。此與後二乘何別。答。棄有取空。見解皆同。但先心各別。此凡外種。伏惑取空。彼聖性種。斷惑取空也。

  ○此方儒者駁佛。動曰空亡。曰斷滅矣。豈知斷滅空亡。先佛诃為魔種。又何待儒氏之譏切耶。

  ○賀雲。此誤認空與三有一切本無也。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圓常。(歷觀上來。於此一境。稱圓元圓融圓明圓常。義各有表。元表諸法統歸。融表萬化含畜明表徹體虛朗。常表究竟堅牢。各與本文關涉。細尋可見。然同是識海周遍。故皆稱圓。且均是識陰相似之相。行人不達似而非真故。各隨所見而起異計異執耳)固身常住。同於精(精即性也。如見性轉稱見精之類)圓。長不傾逝。生勝解者。是人則墮貪非貪執。諸阿斯陀。求長命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七執著命元。立固妄因。趣長勞(應作牢)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種。

  此第七計貪非貪也。又善男子。當行空識現之時。若於識陰圓常。見性常。而並欲命常。遂欲堅固其身。使之常住世間。同於性之圓常。而常不傾逝。如仙家性命雙修。形神俱妙之類。於此生勝妙之解。妄起貪著。留形世間。不知此身如芭蕉電露。本不可貪以為常也。不可貪而貪。故是人則隨貪非貪執。貪求長命。故諸無比仙人。求長命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七執識陰為長命之元。立堅固妄因。趣長牢妄果。違圓通。背涅槃。而生妄想延長之種矣。豈知法身是亘古亘今。不毀不壞之體也哉。

  ○外書雲。造化勞我以生。逸我以老。息我以死。故長勞勞字。亦不必以牢字換之也。

  ○長命本無足貪。況所托之性。但唯識陰。已是似常而非真常。所兼之命。全是生滅。虛幻。縱經多劫。終落空亡。豈真實常住哉。昔洞賓參黃龍。龍曰。饒你八萬劫。是個守屍鬼。洞賓大悟。有槭瓢碎琴之偈。嗟乎。阿思陀。仙之古者。為佛诃斥如此。今之提罐子。講房術者。不又斯陀之罪人哉。而士大夫惑而不悟。亦足哀矣。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觀命互通。(識壽暖三連持不斷者為命。今以識陰為主。是識陰互通一切命也)卻留塵勞。恐其消盡。便於此際。坐蓮華宮。廣化七珍。多增寶媛。恣縱其心。生勝解者。是人則墮真無真執。叱枳迦羅(欲頂自有天類)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八發邪思因立熾塵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種。

  此第八計真無真也。又善男子。當行空識現之時。既以識為命元。觀此命以連持色心為名。而塵勞不出運心役色。是則命元本與塵勞連持。則存與俱存。亡與俱亡。故懼塵勞盡而命元必斷。由是妄起留塵之計。不令消盡。又乘此行盡識現之際。圓化隨心。故恣意化諸欲境。七珍美女。於中放逸。反生勝解。以為大菩薩行事。豈若菩薩真見命元。人塵勞而度生也。由彼妄計此是真菩薩行。而不知非真。故墮真無真執。而欲頂自在天。能化欲境以自娛樂者。為其伴侶。而正果正因。俱迷失矣。是名第八發邪思因。立熾塵果。夫始求圓通。乃雲緣思淨盡為因。今反以邪思縱恣為因。是違遠圓通也。始求涅槃。乃以纖塵不立為果。今反以塵勞熾盛為果。是背涅槃城也。方以類聚。其生天魔種也必矣。豈知識陰若盡。圓滿菩提。固不妨淫房酒肆尋彌勒。柳巷華街覓普賢也哉。

  ○昔郁頭藍弗。以世俗智。伏下地惑。得非想定。具五神通。時君尊敬。迎以入宮。宮中女子。接足而禮。藍弗觸女子手。遂生貪愛。便失神通。故曰才生一念欲。便失五通神。豈有邪思熾塵。而不退墮者乎。若羅什娶妻。三車縱欲。其所造莫測。又不可例論也。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於命明中(猶言命光。即識陰也)分別精粗。流決真偽。因果相酬。惟求感應。(修道為因曰感。證滅為果曰應)背清淨道。所謂見苦斷集。證滅修道。居滅已休。更不前進。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定性聲聞。諸無聞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九圓精應心成趣寂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纏空種。(賀雲。前八皆誤入岐路。此二則止息化城)。

  此第九計定性聲聞也。又善男子。當行空識現之時。因窮識陰。深明眾生受命元由。於命明中。見此識既含藏漏無漏種。即於此分別決擇。苦集種子。是有漏。是粗。是偽。滅道種子。是無漏。是精。是真。雙明二種因果。克定相酬。惟求執因之感。以招果之應。實修實證。但要速出生死。而不順無修之修。無證之證。是為背清淨道。於所謂見苦斷集。證滅修道者。一居寂滅。即便休息。於諸菩薩游戲神通。淨佛國土。不生好樂。所以戀住化城。不趣寶所。於此中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定性聲聞。不回心鈍阿羅漢。諸無聞僧。愚法聲聞。未證謂證。未得謂得者。為其伴侶。於佛菩提。亦竟迷也。於正知見。亦亡失也。是名第九滿其專精求應之因心。成其遍趣冥寂之斷果。此有余涅槃。僅齊七信。識陰所覆。尚不達圓通因地。安能至無余果地哉。吾見其為空所縛。祗生纏空種類而已矣。是雖未即真魔也。約其沾著法執處。實與眾魔無異矣。

  又善男子。窮諸性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圓融清淨覺明。發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進。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定性辟支。諸緣獨倫(緣覺獨覺之同倫也)不回心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十圓覺吻心(圓即圓融。覺即覺明。吻心即清淨)成湛明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覺圓明不化圓種(不能融化透過所悟。徒執空淨圓影。祖家所謂隱人胸次自成情也)。

  此第十計定性辟支也。又善男子。當行空識現之時。若於消六入一之圓融。破有歸空之清淨。了見命元之覺明。而發研深妙。獨覺。則觀物變易。發深妙之悟。緣覺。則觀十二因緣。發深妙之悟。即於發深妙處。立為涅槃歸休之地。堅執不捨。滯在圓明一路。不趣寶所。所謂水澄月滿道人愁也。於此而生勝解。是人則墮定性辟支。比之聲聞。稍勝一步。諸緣覺獨覺之同倫。不回心趣大乘者。為其伴侶。於佛菩提。亦竟迷也。於正知見。亦亡失也。是名第十以其圓融覺明清淨之心。成其發研深妙之果。其所謂圓覺者。亦但吻合而已。實去圓通遠矣。其所謂湛明者。亦但悟境而已。實背涅槃多矣。是雖有覺圓明。而不能融化。透過所悟。豈若菩薩之常覺不住哉。故生不化圓種也。雖未即真魔也。約其沾著法執。實與眾魔無異矣。

  ○昔有僧問曹山。朗月當空時何如。山雲。猶是階下漢。僧雲。請師接上階。出雲。月落後相見。

  ○問。聲聞辟支。皆是出世聖人。何故亦列魔數。答。此經以圓通為宗。略有纖毫沾滯。便是違背圓通。墮之者。則枝岐鈍置。害正事均。非魔而何。然以定性簡之。是但取其不回心者。若肯回心。便名大阿羅漢。不墮斯類矣。

  阿難。如是十種禅那。中途成狂。(前八居多)因依迷惑。(因迷而起依迷而住。故曰因依)於未足中。生滿足證。(後二居多)皆是識陰用心交互。故生斯位。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現前。各以所愛先習迷心。而自休息。將為畢竟所歸寧地。自言滿足無上菩提。大妄語成。外道邪魔所感業終。(七是外道八是邪魔)墮無間獄。聲聞緣覺。不成增進。汝等存心。秉如來道。將此法門。於我滅後。傳示末世。普令眾生覺了斯義。無令見魔(分別曰見。前七純是見。第八是見愛。至於二乘。界內見愛雖盡。而法愛尚存。總屬分別見妄也)自作沉孽。保綏哀救。消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始成就。不遭岐路。

  此總結囑護也。阿難。如是十種禅那。或中途成狂。如前八種。或因依迷惑。於未足中。生滿足證。如後二種。皆是識陰區宇。與行人用心。交攻互戰。故生斯位。眾生頑迷。不自忖量己之所造何如。逢此現前。各以無始來墮貪愛境。所薰習氣。因境打動。發其痼疾。自迷其心。自畫不進。妄謂究竟極證。而大妄語成。其在外道邪魔如前八種所感。邪業既終。墮無間獄。其在聲聞緣覺。雖能斷惑取證。但惟永閉化城。不達寶所。不成增進。亦歸墮落矣。汝等既已存如來大悲之心。秉如來二利之道。是必將此辨魔法門。於我滅後。傳示末世。普令眾生。鹹知此辨魔之義。無令見魔。各隨所墮。自作深孽。於以保而安之。哀而救之。消磨息滅此等邪緣。令其障盡理現。於佛知佛見。自然證入。而從始至終。更無諸委曲相。而不遭岐路矣。傳示之責。汝其勉哉。

  ○初卷雲。皆由不知常住真心。用諸妄想。至此。則知妄想即是五陰。若此五陰妄想。有一毫不盡。不能得入佛知佛見。若破除五陰。方得真無生法忍。譬如髯公五關斬將。方能得見真主也。以上五種見解。並是迷宗失旨。背湛乖真。捏目生華。迷頭認影。若敲冰索火。緣木求魚。畏影逃虛。扪空捉電。苦非甘種。砂豈飯因。皆不能以法性融通。一旨和會。盡迷方便。悉入見纏。不達正宗。皆投見網。所以天魔外道。本無其種。修行失念。遂派其原。故知但有所重所依。立知立解絲毫見處不忘。皆成外道。故華嚴雲。見在即凡。情亡即佛。祖師雲。不用求真。唯須息安。是以悟宗之士。尚不得無見無解。豈可更隨言執意。而起有見有解乎。

  如是法門。先過去世。恆沙劫中。微塵如來。乘此心開。得無上道。

  此又通結五陰而此顯諸佛共證也。夫如是五陰中。辨魔法門。非獨今日莫能外也。乃從先過去世無數劫中。無數如來。乘此心開。得無上道。第於一陰未開之時。要須依此法門以辨別之。不為十種魔境所惑。方得一陰破除。從色至識。無不皆然。乘此陰破入住。可以超證極果矣。諸佛先證如此。

  識陰若盡(單舉識盡者。將齊此以明超證)則汝現前。諸根互用。從互用中。能入菩薩金剛干慧。圓明精心。於中發化。如淨琉璃內含寶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薩所行金剛十地(於地而特言所行者。意表入地乃真修聖位耳)等覺圓明。(於等覺而復言圓明者。見始終惟此一心。但至等覺。則發化之極也)入於如來妙莊嚴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賀雲。從前五十種邪境。總為有所得故)。

  此明入住菩薩亦不外此法門也。夫諸佛既爾。菩薩可知。菩薩用此辨魔法門。歷破五陰。至於識陰若盡。則汝現前。諸根互用。每一根中。皆具五根之用。此正初住圓通位也。從初住位中。便能一超直入等覺後心。特其圓明精心。於初住等覺兩楹之中。發化諸位。亦自歷歷不昧耳。正如淨琉璃。內含寶月。琉璃可譬圓明精心。而含月可譬發化諸位也。試即發化諸位而確指之。識陰既破。正信滿入住之初。如是乃超越滿過之十信。以及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薩所行金剛十地。等覺圓明。皆是一超直過。中間更不取證。如飛隼上山。本最迅疾。然自下歷上。亦自徹見階級也。由此入於如來妙莊嚴海。是福究竟。圓滿菩提。是智究竟。歸無所得。是理究竟。福即解脫。智即般若。理即法身。不縱不橫。三德秘藏。於茲具顯。至此而所謂金剛干慧者。既已底於妙覺矣。然皆自識盡入住中來。何莫而非用此辨魔法門乎。

  ○按圓宗只有二位。一斷前通惑。從觀行位。一超直入初住。中間更不取證。二斷後別惑。從初住位。一超直至等覺。中間亦不取證。非若別教一位必經多劫。漸斷漸證。直待滿三祇劫。因圓果滿。方證菩提也。而佛於圓家。仍列多位者。有二意。一者為引漸機。令欣從圓頓也。二者見佛眼明極。能於至迅速中。詳見詳晢也。

  此是過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毗婆捨那覺明。分析微細魔事。魔境現前。汝能谙識。心垢洗除。不落邪見。陰魔消滅。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魉無復出生。直至菩提。無諸少乏。下劣增進。於大涅槃。心不迷悶。

  此言先佛授受心法以示行人也。夫此辨魔法門。豈自我創始哉。乃是過去古佛世尊。在止觀中。用始覺智。觀察魔事。歷歷分明。故立此五重。使人隨陰檢察。免受其害耳。然害定雖由諸魔。而致魔實因心垢。汝能依此明誨。則當魔境現前。便能谙其根腳。識其名色。良以自家所愛先習迷心。而為心垢者。洗除淨盡。主人既正。不怕客邪。自然不落邪見。如是。則心見兩魔。稱為陰魔者。早已消滅絕根。何況外魔。焉敢留難。是以天魔。及鬼神精魅。悉摧心喪魄而逃逝。不復更出也。出天魔等逃逝。則破前三陰者。自初因以至無上智果。圓滿菩提。略無缺乏矣。由陰魔消滅。則破後二陰者。小乘下劣。皆得增進。直至如來大涅槃海。亦不迷悶矣。向非先佛分析微細。立此法門。安能直修直證。利有攸往如是哉。

  若諸末世。愚鈍眾生。未識禅那。不知說法。樂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勸令持我佛頂陀羅尼咒。若未能誦。寫於禅堂。或帶身上。一切諸魔。所不能動。汝當恭欽十方如來究竟修進最後垂范。

  此轉令勸人持咒也。夫利根之人。依法辨魔。一超直入。更無留難矣。若諸末世愚鈍眾生。既不識禅那。而明悟處少。又不知說法。而多聞性缺。而心復好樂直修反聞大定。汝恐落於邪見。將何以保護之。惟勸彼專心一意。持我佛頂陀羅尼咒。若誦亦不能。則寫於禅堂。或帶於身上。一切諸魔。自不能擾。蓋此咒心。是至尊至勝。第一法門。有不可思議之力也。十方如來。所以垂范修進者。無以復加矣。合而言之。論自利之智。則究竟之修進。非中路化城之止息也。論利他之悲。則最後之垂范。非始教不了之權義也。汝可不敬承以利己利他哉。

  ○最後有二義。若約當經。則此魔事。在末後宣揚。若約一大時教。則此經在法華已後宣說也。

  ○無問自說五陰魔境已竟。

  阿難。即從座起(此句疑在下)聞佛示誨(此句疑在上)頂禮欽奉。憶持無失。於大眾中。重復白佛。如佛所言。五陰相中。五種虛妄。為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來微細開示。又此五陰。為並消除。為次第盡。如是五重。詣何為界。惟願如來。發宣大慈。為此大眾。清明心目。以為末世一切眾生。作將來眼。

  此復問五陰所以名妄想也。阿難聞佛示誨。頂禮欽奉。憶持無失。於大眾中。即從座起。重復白佛雲。世尊尋常但說此五陰法。皆是仗因托緣而生。曾未說此五陰皆本妄想生起。如色名堅固妄想。受名虛明妄想等。我等今日雖一往聞此微細開示。然不知此五種陰。何故通名妄想。既此五陰總名妄想。今日若欲刬除。為當一時並盡。為復次第漸除。若欲斷除。至於何處。方得盡其邊際。更願大慈無倦。重為發宣。為此現前大眾。清明心目。使不致迷眩。兼為末世眾生。作將來眼。使有所尊循焉可也。

  ○鐘雲。歷觀五陰種種邪魔。皆生於各陰將盡未盡交界處。所謂邊際也。處最宜著眼。

  佛告阿難。精真妙明。本覺圓淨。非留死生(根身正報)及諸塵垢。(器界依報)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當是緣字)本覺妙明精真。妄以發生諸器世間。如演若多迷頭認影。妄元無因。於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為自然。彼虛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心計度。阿難。知妄所起。說妄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何況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

  此總示五陰皆以妄想為本也。佛告阿難。我說五陰皆本妄想者。豈無其故哉。原夫精真妙明本覺之體。本來圓滿。本來清淨。纖毫不著。一物不留。若夫有生有死之根身。為塵為垢之器界。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死生即界內分段。受想行之三陰也。塵垢即界外涅槃。識陰也。虛空即色陰也。取要言之。但是本覺中。元無五陰。皆因五種妄想。次第生起而已。所以然者。斯緣本覺妙明精真。本來圓淨。由妄想發生諸器世間。正如演若多妙自己之頭。而認鏡中之影。真本有而妄迷如失。如演若頭本在。而妄驚其失也。妄本空而誤迷為有。如演若影非實。而錯認為真也。夫五陰既從妄生。則本無因矣。汝等尋常。但知五陰從因緣生。迷無因之妄想。立有因之因緣。又迷有因之因緣。而立無因之自然。二計不忘。則五陰牢不可破矣。豈知彼虛空性。不動不壞。猶是虛幻而非真。何況因緣自然。本出眾生顛倒分別。豈有真實義哉。阿難。且汝果能知妄起處。猶可許汝說因緣也。若妄本無起處。可得而說。則說因說緣。本非實有。而為不了義矣。何況並此因緣。亦未通達。復違因緣。而謬說自然。豈非迷執中之迷執耶。是故如來今日。與汝發明五陰本是妄想。一欲眾生了見五陰真正本因。而破除無難。二欲眾生捐捨五陰偏執情計。而達妄無惑也。

  ○鐘雲。開卷指人病根。在用諸妄想。此處乃將五重妄想。一一發明。是全經大起結。

  汝體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則不能來想中傳命。如我先言。心想酢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懸崖不有。酢物未來。汝體必非虛妄通倫。口水如何因談酢出。是故當知。汝現色身。名為堅固。第一妄想。

  此下詳示五種妄想而此先明色陰為堅固妄想也。色陰雖兼五根六塵。今圖易顯其與想相應。故且單就內身而言也。且汝不知色陰為堅固妄想耶。即汝形體。先因父母妄想生起。以父母俱動愛染之想。而後有赤白二陰也。雖有父母想心。若汝中陰愛涎不發。決不能流愛為種。而來父母想中結胎。以續其命。則知渾身都是妄想所成矣。正如我先所言。心想酢味。而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而足心酸起。懸崖不曾有。酢物不曾來。汝之身體。若非與妄想通為一類。則口中之水。如何因人談酢而出乎。是故當知。汝現前色身。名為堅固第一妄想。以父母己三。和合一處。固結而不可解也。知根身。則知器界矣。彼堅明立礙。及堅覺寶成等。何莫而非堅固妄想乎。

  ○識動為想。必我之想。合當生父母之想而成胎。則前陰之命。轉為後陰之命。嗣續不絕。所謂想中傳命也。

  即此所說。臨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澀。由因受生。能動色體。汝今現前。順益違損二現驅馳。名為虛明第二妄想。

  此明受陰為虛明妄想也。欲知受陰。即前色陰中一語。可以通之。如前所說臨高虛想。能令足心真受酸澀。豈非汝之胸中。已先領受懸崖高峻之境。故能動汝色體。而酸澀乃在汝形乎。即此推之。而諸受之妄。例可知矣。然則汝今現前。因違順二境。而生損益二受。交驅互馳。而不休息。皆是虛明妄想所成。蓋受陰無體。虛有所明。故名為虛明妄想。且以虛故受。如太虛之受物。以明故受。如明鏡之受形也。

  ○即前足心受酸澀處發明者。所謂一滴水墨。雨處成龍也。按受有三。謂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順益即樂受也。違損即苦受也。合有非違非順。即不苦不樂受。但是文略耳。

  由汝念慮。(即意識也)使汝色身。身非念倫。汝身何因隨念所使。種種取像。心生形取。與念相應。寤即想心。寐為諸夢。則汝想念。搖動妄情。名為融通第三妄想。

  此明想陰為融通妄想也。夫汝有念慮。所謂意識也。念慮一動。凡眼耳鼻舌身。皆聽其使役。若汝色身。非與念慮同類。則身實念虛。虛實不倫。何因隨念所使令耶。故凡目前種種取像。必因意識先動。而後諸根方取。足知此身與念相應。無頃刻離。正如歌舞工伎之人。隨他拍轉。拍緩則步緩。拍急則步急。五根於意亦然。意地若生。身輪動作。意地若息。根境寂然。故寤與形接。則為想。寐與神交。則為夢。想與夢。皆是獨頭意識為體。因想念而搖動妄情。頓失寂靜真心。此想陰所以名融通妄想也。曰融通者。謂此想心在五根中。圓融通貫。非若諸根之滯而不融。局而不通也。

  化理不住。運運密移。甲長發生。氣消容皺。日夜相代。曾無覺悟。阿難。此若非汝。雲何體遷。如必是真。汝何無覺。則汝諸行。念念不停。名為幽隱第四妄想。

  此明行陰為幽隱妄想也。夫行陰以變化為性。故又名化理。此化理遷流不住。運而又運。密密推移。在人一身。甲長發生。遷少至長也。氣消容皺。遷壯成老也。生生滅滅。日夜相代乎前。所謂剎那剎那。不得停住。而無一人能覺悟者。其密移為何如也。阿難。若此行陰非汝身者。雲何使汝甲生發長等。可見不離汝矣。若此行陰真汝身者。雲何日夜變遷。曾無覺悟。可見不即汝矣。非汝是汝。二不可定。足知虛妄而非真矣。然則汝今諸行念念遷流。而不停者。幽而難見。隱而難知。良由幽隱妄想以為其本。豈不名為幽隱第四妄想乎。

  ○大抵受想行之三陰。雖皆屬心。而文中皆要顯與色身通貫。受則能令色身領境。想則能驅使於身。行則能遷變乎體。然雖說三陰通貫色身。而實要顯身為念倫。非真實有也。

  又汝精明(即識精明元也)湛不搖處。(即湛若止水。皆指第八識也。迷位識陰雖通收前七。而修斷位中前四陰盡。無復粗浮遷動。更何論於前七。應知此惟第八也)名恆常者。於身不出見聞覺知。若實精真。不容習妄。何因汝等曾於昔年。睹一奇物。經歷年歲。憶忘俱無。於後忽然覆睹前異。記憶宛然。曾不遺失。則此精了湛不搖中。念念受薰。有何籌算。(猶雲不可算量。言此方是驗一物之不忘。而實持種之無量積習之無邊也)阿難當知。此湛(即湛不搖處也)非真。如急流水望若恬靜。流急不見。非是無流。若非想元。(此想為前四妄想根本。故曰想元)寧受妄習。非汝六根互用合開。此之妄想。無時得滅。故汝現在見聞覺知中串習幾。(串貫也。幾微也。中串習幾者。即睹物不忘。念念受薰也)則湛了內。罔象虛無。第五顛倒微細精想(似無曰罔。似有曰象)。

  此明識陰為微細精想也。夫純一不雜。而橫豎洞照。曰精明。浮想已盡。而遷擾俱停。曰湛不搖。皆所謂第八識也。又汝今者。將以此精明湛不搖處。為真常乎。則汝一身。不出見聞覺知之六根。此根中之性。即是第八實體。若果精真。則不雜不妄。不應復受雜妄薰習矣。何因汝等。昔年曾睹之物。忘失已久。而再睹時。宛然如故。蓋最初薰習。雖由前六。而記持不失。則第八之功。以第六如聚斂之臣。第七如傳送之官。而第八如庫藏之吏也。由一物之不妄推之。則此精了湛不搖中。尚能憶持多劫無量種習。念念受薰。不可籌算。豈止現生之多年乎。阿難當知。此湛不搖者。薰之以真則真。薰之以妄則妄。斷非真常不動之性也。譬如急流之水。望之若安恬寂靜。此但流急。故不見其流相。非真不流。藏識亦復如是。非真不動。以此是前四妄想根元。故受妄習。若非妄想根元。寧受前四妄習之薰哉。夫識陰既非確實精真。猶屬妄習。然則此妄何時而方滅耶。要須六根互用之時。根隔合開之後。此之妄想。方以滅除。否則終不可滅也。故汝今現在見聞覺知六根之中。貫習幾微。如所雲睹物不忘。念念受薰者。似實而虛。似有而無。則湛了內。罔象虛無。第五顛倒微細精想而已。顛倒者。顛倒妙圓真淨妙心而有也。微細者。陀那細識也。精想者。識精明元也。何莫非妄想為之本哉。

  ○既雲見聞覺知根中之性。即第八實體。識體是妄。而又克取根性者何居。六祖雲。識即覺也。何用轉乎。所謂亡國破家由汝。化家為國。亦由汝矣。

  ○鐘雲。二乘不知八識。認湛不搖處。以為妙真如性。所不必言。即地上菩薩。所破止住相無明。能除轉現二識。猶未離湛不搖中。至湛不搖中所帶和合之妄。為生死根者。則生相無明是也。惟如來能照見而直指之。如急流水四句。盡情描出。此即四纏所分之湛。但彼概指識陰。此專指識陰邊際。湛入合湛之時。伏似無形。薰則復起。必至六根互用。識陰已盡。此之妄想。方得滅除。乃佛境界耳。

  阿難是五受陰。五妄想成。

  此總結五陰為妄想也。阿難。是五陰者。由一念迷妄。受此取此。以自蔽藏。故總名五受陰。又名五取蘊。雖淺深粗細不同。而要之皆妄想所成。□非真心本有。若見五陰有。即眾生世間也。若見五陰空。即真谛世間也。若了五陰實相。即中道第一義正覺世間也。離此五陰三世間外。更無一法。能建能立。為俗為真。一代時教所诠。除此別無方便。迷此為凡。悟此成佛。在人認取而已。

  ○受想並列五陰。而五陰皆有受有想。故曰五妄想成。

  汝今欲知因界(因字新舊注不同。俱涉強解。愚以為陰字之誤耳)淺深。惟色與空。是色邊際。惟觸及離。是受邊際。惟記與亡。是想邊際。惟滅與生。是行邊際。湛入合湛。是識邊際。

  此答前五陰詣何為界也。陰之為界。有淺有深。汝今欲知陰界之淺深乎。如色陰中。有相為色。無相為空。尋常但知有相之色為色陰邊際矣。而不知無相之空。亦是色陰邊際也。蓋離諸色相。而棲心空淨。謂之一色邊。是知盡色而不盡空。皆未出乎色陰邊際。而一切空忍。皆非究竟也。受陰中。根境相對曰觸。根境不對曰離。尋常但知領納違順二境為受邊際。而不知不領納二境。亦是受邊際也。蓋斷諸取著。而不忘厭捨。猶住捨受之中。故佛於離幻之後。復教離離。是知盡觸而不盡離。亦未出乎受陰邊際。而一切背捨。皆非究竟也。想陰中。有念為記。無念無忘。人但知念一切法為想邊際。不知不念一切法。亦是想邊際也。蓋除諸念。而不除無念。是仍住於靜念之中。故曰。有念無念。同歸迷悶。又雲。莫謂無心真是道。無心猶隔一重關。是知盡記而不盡忘。亦未出乎想陰邊際。而一切無想。皆非究竟也。行陰中。迷位散心粗行為生相。修位定心細行為滅相。人但知散心粗行。喻如瀑流者。為行邊際。而不知定心細行。喻如野馬者。亦是行邊際也。蓋細行似滅非滅。仍是清擾細遷。如定中人。不免爪生發長。足可為驗。是知盡生而不盡滅。亦未出乎行陰邊際。而一切滅定。皆非究竟也。識陰中以有入為湛入。謂泯行流而沒歸識海。以無入為合湛。即流急不見其流。人但知行陰方消。識海初入。位當七信。齊於四果者。為識邊際。而不知識海久停。區宇漸啟。位當十信。待入初住。證圓通者。亦是識邊際也。蓋合湛雖視湛入有加。居然仍在識境。鹹不免於最細四相所遷。是知盡湛入而不盡合湛。終未出乎識陰邊際。所謂清光照眼。猶似迷家。而一切明白法身。俱未究竟也。以陰界之淺深而總較之。但知色為色。而不知空亦是色者。知色界之淺者也。知空色之皆色者。知色界之深者也。如是乃至但知湛入為識。而不知合湛亦識者。知識界之淺者也。知湛入合湛皆識者。知識界之。深者也。至此。而五重妄想。可謂極盡其境界矣。

  ○鐘雲。上湛字。是工夫。下湛字。是本體。謂以澄湛之功。入流旋元。與圓湛之體。仿佛相合也。人知流逸奔塵。分汝湛圓者為識。不知湛入合湛。亦是識之邊際。何以故。以湛了內。微細流注未斷故。

  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並消。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我已示汝劫波巾結。何所不明。再此詢問。汝應將此妄想根元。心得開通。傳示將來末法之中諸修行者。令識虛妄。深厭自生。知有涅槃。不戀三界。

  此答前問五陰頓除漸斷也。汝問斷除五陰。為頓為漸。抑知其有理有事乎。夫此五陰根元。原是一重疊一重。次第而生起也。其生也。由一念不覺。而轉此覺心為業識。因識有行。因行有想。因想有受。因受有色。是生因識有也。其滅也。先除色。次除受。次除想。次除行。而後除識。是滅從色除也。生則從細至粗。猶如著衣。滅則從粗至細。猶如脫衣。生滅之序如此。若單論滅除次第。則理與事。政自不同。蓋五陰之理圓。元從一念妄想而生。故一言之下。心地開通。乘其一悟。而疑惑頓消。如暗夜驚杌為鬼。奔馳荒越。一旦被人說破。鬼想全消也。若破除之事顯。明從五層重疊逆破。故一念之間。未能頓除。心因次第。乃可得盡。如鬼想雖以全消。馳途豈能遽返。要須歷返前途。方歸舊處也。夫此破五陰而入初住。與前解六結而入圓通。總是一理。故從色空以至湛入。即解前三結也。自湛入至於合湛。即解後三結也。我前示汝劫波巾結。次第而解。法喻照然。何不明了。汝當即彼悟此。方為善領佛誨。何乃忽略於彼。而再問於此耶。我之告汝。盡於此矣。汝應將此五陰。一一了達。知其根元。全是妄想。使心得開通。不為所惑。則自利之道在是矣。又復將此傳示將來。使末法之中。諸修行者。皆識得五陰虛妄。則深厭自生。識妄。則知有涅槃果性之為真。厭生。則不戀三界生死之可樂。而利他之道在是矣。阿難勉之。

  ○問。頓悟漸除之義何如。答。如大海猛風頓息。是頓悟也。波浪漸停。是漸除也。如孩子諸根頓生。是頓悟也。力量漸備。是漸除也。似曦光頓出。是頓悟也。霜露漸消。是漸除也。似春筍頓長。即與母齊。是頓悟也。枝葉分敷。節節而上。是漸除也。

  ○頓悟而不漸除。則有解無行。執理迷事。終非正修真三摩地也。此四句。乃千佛相傳之的訓。萬世不易之宏規也。

  ○正宗分竟。

  流通分第三

  問。此經與法華既為一轍。法華流通勸贊之文。品品有之。而此流通之文。何甚少耶。答。法華廢立之初。疑深信淺。故洗蕩疑情為詳。而發揮理行為略。此經開顯之久。疑消信定。故發揮理行為詳。而洗蕩不信為略也。

  阿難。若復有人。遍滿十方所有虛空。盈滿七寶。持以奉上微塵諸佛。承事供養。心無虛度。於意雲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緣。得福多不。

  此先舉功令較也。阿難。若復有人於此。舉遍滿十方虛空。盈滿都是七寶。財無盡也。將此七寶。持以奉上微塵諸佛。田無盡也。承事供養。心無虛度。念無盡也。於汝意雲何。是人以此施佛功德。得福為多與否。蓋不問而知其多矣。

  阿難答言。虛空無盡。珍寶無邊。昔有眾生。施佛七錢。捨身猶獲轉輪王位。況復現前虛空既窮。佛土充遍。皆施珍寶。窮劫思議。尚不能及。是福雲何更有邊際。

  此較定無量也。阿難答言。如佛所雲。十方虛空。則無盡矣。盈滿珍寶。則無邊矣。以我所聞。昔有眾生。施佛七文之錢。功至微也。而捨身之後。猶獲轉輪王報。況復現前虛空。既窮十方。佛土充遍。皆施珍寶。思議尚不能及。其視七錢何如。以彼例此。而得福更有邊際耶。

  阿告阿難。諸佛如來。語無虛妄。

  此因向下弘經之功至少而滅罪獲福至多恐難信及。故此先明佛無不實不真之語令其谛信之也。佛告阿難。諸佛如來。設立戒律。先戒妄語。若諸佛如來而語先自妄。必不然矣。故知其語無虛妄也。既無虛妄。則今日之語。汝可不谛信之哉。

  若復有人。身具四重(殺盜淫妄)十波羅夷。(即十惡也。譯名棄。五刑如斬。蓋惡報之極重者)瞬息即經此方他方阿鼻地獄。乃至窮盡十方無間。靡不經歷。能以一念。將此法門。於末劫中。開示末學。是人罪障。應念消滅。變其所受地獄苦因。成安樂國。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萬億倍。如是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此言弘經獲福之多也。若復有人。身具四重十惡。惡因極矣。瞬息遍經十方地獄。惡果極矣。此將墮地獄之人。若能暫爾發心。將此大定圓通深入之一門。於末劫聖遠魔強之日。開示末學難進易退之人。將見是人罪障。應此一念。即得消滅。如湯潑雪。如火爇草。無不灰蕩者矣。且不但只消惡業而已。復能轉苦為樂。令其所受地獄。變成安樂國土。而往生其中。樂何如也。且不惟只滅重罪而已。而且獲福超前。視前七寶供佛之人所得之福。百千萬億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福何如也。良以斯經開如來秘密之寶藏。獲本然周遍之家珍。成塵剎互融之佛果。故非財施之多。執相之供。有為之果。所能及矣。夫一念弘經尚能如此。何況久弘。一念之弘。不過一句一偈。尚能如此。何況一句半部。乃至全經。重罪之人。尚能如此。何況輕罪無罪。乃至有福多福之人。其果報殊勝。又何可量哉。

  阿難。若有眾生。能誦此經。能持此咒。如我廣說。窮劫不盡。

  此顯無罪者之持經持咒功德無盡也。阿難。若有眾生。能誦此首楞嚴經。能持此首楞嚴咒。如我八音四辨。稱揚斯人。滅如上罪。獲如上福。窮盡劫數。尚不能盡。夫持誦方得聞慧。其功德已有如是。何況進於思修者哉。

  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無復魔業。

  若乃從聞思修者。依我教中之言。如我之教而行道。頓悟漸除。一門深入。從初發心。以至成佛。中間更無諸委曲相。如水赴壑。似箭穿空。無復魔障為之留難。又何慮小乘化城之中止。漸教歷證之遲延哉。是則此之流通。據文無幾。而研究詞旨。雖重篇累帙。亦不能過。豈非以約收博。無所遺余。所謂我為法王。於法自在。信不誣矣。

  佛說此經已。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及諸他方菩薩二乘。聖仙童子。(於仙而特加聖字。是居仙趣。而修內教。希獲童真妙果者)並初發心大力鬼神。(於鬼神特加發心者。表其建志護法。而具大神通力洞無畏。此之二眾。皆能弘護流通。八部收之未盡。故增列之於此也)皆大歡喜。作禮而去。

  此經家所設以明法會欣慶也。佛說是楞嚴經已。在會大眾。自比丘以至鬼神。既聞正宗。而獲本妙圓心。復聞流通。而知究竟弘益。近無墮惡之憂。遠有證真之望。慶幸非常。皆大歡喜。向佛作禮。而去歸本處。各歸自心不動道場。或修習。或弘通。非如世人。離法會而遂成散亂也。

  ○鐘伯敬雲。此經首楞嚴王。具足萬行。總持三昧。薰修奢摩他路。開示眾生。妙在一門超出。由慶喜限多聞而未全道力。故迦文因妄見而直指人心。七處之破。寶鏡磨塵而本明自現。十番之顯。金錍刮膜。而幻影隨消。斥攀緣。則心不是心。示真覺。則見猶離見。既顯真而破妄。仍即妄以談真。窮陰入處界。而列為四科。因緣自然。二俱排擯。會地水火風。而通名七大。真俗中道。三谛圓融。本如來藏。而含吐十虛。隨眾生心。而發揮諸相。乃至一多相即。大小互容。現寶剎於毛端。轉*輪於塵裡。得無掛礙者。倒想銷於億劫。不隨分別者。狂心歇即菩提。圓頓機。已解密因中下器。須陳妙行。於是開遠客還家之路。指天王賜屋之門。诘諸聖之本因。依證悟說最初方便。順此方之教體。選音聞為第一圓通。次為攝心。乃重持戒。依先世尊。舉揚清淨明誨。現化身佛。宣演秘密伽陀。三學圓具。而所證非偏。諸妄消亡。而不真何待。況復精研七趣。隨業受生。痛喻六交。因習招報。示五十重禅那之境。深防愛見邪魔。具八萬種解脫之機。對治塵勞煩惱。保持覆護。囑勸弘宣。在始在終。無非修證了義。或破或立。不離常住真心。琴瑟箜篌。既逢妙指。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令諸闡提。隳彌戾車。從三摩地。得無生忍。或自分真而安立聖位。或從互用而超至後心。坐大道場。登無上覺。一切事。究竟堅固。廣開菩薩多方便門。十方界。任運縱橫。同入如來妙莊嚴海。其教至矣。

 

上一篇:其它法師:禅七講話(惟因老和尚)
下一篇:淨慧法師:應機施教與時代精神——星雲大師率團回大陸弘法探親感言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