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七講話
惟因老和尚講 傳正繼光記錄
南華寺每年冬天,照例打禅七。今年(1988)農歷十月十五日起,舉行禅七三周。每天早晨四時半起床,至晚十二時養息。期中除坐香、跑香外,由住持、班首輪流講開示。應參加者請求,將惟因老和尚二十一次開示錄音,整理發表,作法供養。
十月十五日開示
起七法語
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為;
此時選佛場,心空及第歸。
起!
開示
現在時節因緣好,國泰民安。我們有幸,為各人己躬大事,舉行禅七,克期取證,以求明心見性。看佛經悟佛理者開圓解;禅宗雖說教外別傳,其修行路徑也不能離開經教。所謂“依文解義,三世佛冤;離經一字,還同魔說。”靜坐是初入佛門的基本功,很重要。古雲:“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恆沙七寶塔;寶塔畢竟化微塵,一淨念心成正覺。”坐時的姿勢要平時鍛煉好,端身正坐,坐如鐘。不要冷著腿,凍著腰。先調身,次調心,身心安樂,才能不出毛病,是為至要。希望大家提起話頭來。參!
十月十六日開示
參加禅七的人,有老參師,有初發心者,總要萬緣放下,單單的提起話頭來參,參念佛是誰?是誰念佛?近來念佛人多,念佛是淨心,思想集中,口念耳聽,念得分明,聽得分明,日久功深,自會見效。不會參話頭,靜坐默念佛號也好,勿空過光陰。會參的人,參話頭,看未念時是誰?是誰念佛?主要參“誰”字。綿綿密密,朝於斯,夕於斯,追問個明白。人死了,口還在,為什麼不會念?會念的是誰?離心意識參。除卻思量分別,不執著我。所謂心,不是世間人講的“肉團心”。《楞嚴經》七處征心,心不在內外中間……。禅宗講心地法門,發明心地,即心即佛,涅槃妙心,勿向外尋,回光返照,參究各人自己的本心本性。
當年二祖慧可大師求法斷臂,心難過,請達摩祖師為他安心。達摩雲:“將心來,與汝安!”慧可雲:“覓心了不可得!”達摩雲:“與汝安心竟!”慧可於言下開悟。覓心既不可得,又誰知疼痛呢?慧可被達摩這一問,頓時明白了,覓心時不覺痛,無形中安了心。我們聽了這個故事,有哪些啟發呢?參!
十月十七日開示
有人認為神秀大師的“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的修行方法不及六祖“本來無一物”高超,於是把“時時勤拂拭”忽略了。誰知“時時勤拂拭”乃反省功夫。初發心人,時時掃除自己思想上行為上的塵埃,很有必要;再進一步,塵埃拂去了,變為肥料,六根六塵成妙用,你說好不好?世人總以為自己樣樣都對,其實不然;眾生都有煩惱,都有過錯,時時拂拭,知錯能改就好了。
六祖聽《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才大徹大悟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是,本無動搖,能生萬法。有人只注意“本來無一物”,不注意“能生萬法”,這就落於偏空。“本來無一物”,真空也;“能生萬法”,妙有也。空有齊泯,才是究竟。若空心靜坐,即落無記空。虛空雖空,能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下雨天晴,一切無礙。我們東想西想,固然不好,一切不想也不成;要轉變念頭,參禅或念佛!
神秀大師與六祖,都是老師,我們學習神秀大師“時時勤拂拭”的反省功夫;學習六祖“本來無一物”,“能生萬法”、“真空妙有,全體大用”、“法無頓漸,人有利鈍”、“理須頓悟,事要漸修"。以所悟之理,歷境驗心,“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參!
十月十八日開示
第七識執著我,我乃是生死根本,想了脫生死,第一要先破我執。打香板警策,打七識,離文字,要親證,真參實悟。有人錯認識神為本來面目。古人說:“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前認 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請大家注意,不可錯認識神為本來面目。又戒經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是我本體。”既執著識神為我,又執著色身為我。修行要忘我,無我相無人相。無我,無我,怎麼無呢?轉識成智,轉小我為大我,犧牲個人利益,服從大眾利益。學菩薩把一滴水放進大海,眾生與我一體無二。古人悟道詩雲:
寂光三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我家。
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
斷除妄想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
隨順世緣無掛礙,涅槃生死等空花。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但眾生心不向佛,如子不憶母,奈何!現代視聽媒介中有收音機,只要有電源,到處都可收聽,說明到處都有聲波;諸佛法身遍一切處,感應道交,其理亦然。
阿彌陀佛,此雲無量壽、無量光。我們人人都有無量壽、無量光,只要真實修行,就可以成就此無量光壽。參!
十月十九日開示
六祖在黃梅得法,南行到大庚嶺頭,與惠明說法一事,大家聽過許多遍。現在說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這句話的意義。對於這句話,有的注解打問號,要各人自己參;有的不打問號,名為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我以為“直指”較好。因為真如自性,實相無相,涅般妙心,本自具足,一向被善惡二心遮障。現在正當不思善惡時,二心隱閉,無人相、無我相的本來面目便顯露出來。無二之性,即是佛性。寶所不可指,接近而已,這種情形,冷暖自知。此是指示我們參禅的法要。
惠明原是武將,到此為什麼提衣缽不動?慚愧心一生,便即手軟,不好意思強奪他人缽,如此解釋比較合理。
順便提一下,南華寺內有陳亞仙祖墓,相傳六祖展開袈裟,四大天王護法,使袈裟蓋覆曹溪全境。歷史雖有記截,識者或明白高僧活動,可能具有肉眼看不見的特異功能。但一般介紹游客參觀時,盡量減少神話為好。
說法要契理契機。《普門品》觀世音菩薩“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我們要善於運用,對學生說書篇,對農民話時年。參!
十日二十日開示
到過南岳山的人都知道磨鏡台。當日馬祖道一禅師在南岳山習禅打坐,懷讓和尚問曰:“坐禅圖作什麼?”曰:“圖作佛。”讓乃取一磚於石上磨。師曰:“磨作什麼?”曰:“磨作鏡。”曰:“磨磚豈得成鏡?”曰:’磨磚既不能成鏡,坐禅豈得作佛?”曰:“如何即是?”曰:“如牛駕車,車若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各位參究參究!
心裡動念要去山門口,腳即起行去到山門口;心想做什麼,身便做什麼;身聽心指揮,捉賊先擒王。《心王銘》雲:“莫言心王,空無體性,能使色身,作邪作正,非有非無,隱顯不定,心性離空,能凡能聖。”智者好自防慎,自己掌握命運。
參禅為了悟道,道由心悟,初時由靜坐開始。,功夫做純熟了,行亦禅,坐亦禅,語默動靜體安然。
學人要善於體會佛言祖語,有時稱贊靜坐好,有時又說:“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這是針對只顧靜坐而不用心的人來說的。須知未坐之前,身心都不安定,在靜坐攝其身的同時,又降伏其心,身心打成一片,最後忘卻身心世界,無人相,無我相,亦無坐相。這時才能體會佛言祖語的善巧方便。參!
十月二十一日開示
大珠慧海禅師,初參馬祖。祖曰:“來須何事?”曰:“來求佛法。”祖曰:“我這裡一物也無,求什麼佛法?”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走作麼?”曰:“哪個是慧海寶藏?”祖曰:“即今問我者是汝寶藏,一切具足,何假外求。”師於言下,自識本心。
聽了這則故事,有啟發麼?原來人人有個金寶礦,但金礦要經鍛煉才成真金。人人具足如來藏真性而被埋藏,需要自己去開發。悟後起修,少走彎路,不是悟了無事。佛者,覺也。覺悟過去不對,修行就是修正自己不正確的行為。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參禅與念佛,看似容易,做起來實在不簡單,要經過精進用功,才有好消息。
我未大徹大悟,有責任幫助各位。你們有的現在才二十來歲,將來就算七十歲,還有五十來年在社會上生活,前程未可限量,趕緊修行,一輩子有受用,切莫空過光陰。參!
十月二十二日開示
明代憨山祖師,幼時見叔父死,屍陳床上,問叔何處去?眾答不知,於是抱生來死去之疑。後來,經過長期用功,在五台山悟道,說偈雲:“瞥然一念狂心歇,內外根塵俱洞徹,翻身觸破太虛空,萬象森羅從起滅”。看破世界,看破人生。
齋堂對聯:“粥去飯 來,莫把光陰遮面目;鐘鳴板響,常將生死掛心頭。”《四十二章經》雲:“人命在呼吸間。”這些警句,要我們莫放逸。
我們做人,生不知來,死不知去,起疑情,自己提問題,自己解答。《般若心經》說得明白:“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但是,沒有用過功,看注解也看不懂,若是經過一番參究,把生死問題解決後方好做人。
了死先要了生,先做五戒十善的善男子、善女人,未死之前,有所准備。這樣即刻死也好,過若干年死也好,萬一遇著災禍,死了也安心,作得主,心無掛礙,無有恐怖。終日了生死,不見有生死可了。“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參禅就是悟無生法忍。參!
十月二十三日開示
方丈室中懸掛在達摩祖師像旁的對聯雲:“無法向人說,將心與汝安。”破了我執,又破法執,性淨之理,無說無示,無開口處,哪有什麼頓法漸法。不是病人不服藥,無病何需醫;本無煩惱,焉有菩提?因有貪嗔癡,故立戒定慧。反過頭來說,因為我們有習氣毛病,所以要服藥,不可諱疾忌醫。有什麼病,服什麼藥,藥無貴賤,愈病者良。佛法者,醫心病之良藥也。
佛陀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樹大吸水多,樹細吸水少。天雨無私,不潤枯木,要發善根才得聞佛法。《梁皇忏》講,城東老母,佛出世不見不聞。
我們住在六祖道揚,到了寶林山,不可空手而回。現在講些六祖法語,作為修行前進的指路明燈。
“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前幾年,日本人叫我寫字,我寫“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他們喜歡。佛性哪有中國人、外國人、江西人、河北人之分?“凡聖含靈共我家”嘛。
“煩惱暗宅中,常須生慧日。”日光勿被雲障蔽,真性勿為無明蓋覆。“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余。”中道不著中,勿以為我是好人,他是壞人;人我對立,不利團結。
“心平何勞持戒。”心不平就要持戒。佛的境界——“不戒不犯”。參!
十月二十四日開示
禅宗六祖下有臨濟、沩仰、曹洞、雲門、法眼五派。臨濟:行棒喝,玄要分,賓主別,人與境,奪不奪。沩仰:示圓相,暗投機,義海暢。曹洞:傳寶鏡,定君臣,行正令。雲門:顧鑒咦,一字關,透者希。法眼:明六相,總、別、同、異、成、壞。古人因時因地接引學人的方式方法不同,我總覺得《六祖法寶壇經》容易明白。
有人學佛法,希望有神通,而且強調神通。禅宗不把神通放在首位,認為日常生活,行、住、坐、臥,都是神通妙用。“雪峰飯頭,沩山典座,運水搬柴,不離這個。”所謂“平常心是道。”
印度婆羅提尊者答異見王問:“在胎為身,處世為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遍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知是佛性,不識喚作精靈。”各個人的本心本性,神通妙用,在日常生活中即表現出來。拿聞性來講,鐘聲有生滅,有聲時聞;無聲時間,性亦不即不離。夜晚無燈光,看不見物體時,黑暗裡用手拿東西,知道這是火柴,那是茶杯,碰著什麼知什麼,眼睛跑到手裡來了,千手千眼。北方有人玩把戲,口唱手動,十個手指做男做女做老做幼,一只腳打鑼打鼓,全身一齊動,看過麼?什麼原因?人人本具,個個不無。話講多了,打閒叉。參!
十月二十五日開示
《楞嚴經》中,世尊提出四條清淨明誨——YIN、殺、盜、妄。經中教導我們:攝心為戒,其心不YIN,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YIN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禅定現前,如不斷YIN,必落魔道,蒸沙作飯,終不可得。此經以戒YIN為首。諸天壽命長短,以YIN輕重來衡量。可見戒YIN的重要。僧尼是人天師表,特別注意,若果表現不好,受人毀謗。出家人斷YIN,居士戒邪YIN。
可惜有種人,發心修行,又沒有聽過經教,自己滿以為成佛很易,貪求神通。個人住在茅蓬,能耐勞苦,自耕自食,靜坐用功,因為無人指點,不持戒律,盲修瞎煉,結果心狂發魔,欲升反墜。
我們應以這種人為戒,首先要明白佛教道理,親近善知識,與眾同居,互相策勵,不貪神通,不著空見,發長遠心,以五戒十善為基礎。日常生活,對順逆境界,無喜亦無憂,見好的不貪求,見惡的不怖畏,事過便休,念起即覺,覺之即無,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以法為樂。參!
十月二十六日開示
世間上眾多人生活在一起,假使個個無名無姓,社會就亂套了,於是有姓張姓李;但有了姓氏,你的我的,互相爭執,又生出許多惱煩來。“照見五蘊皆空”,但不能壞世間法。何故這樣說?社會公認的東西,我個人不能否定,例如茶杯與飯碗,原料一樣,大的叫飯碗,小的叫茶杯,無真實意義,勉強立名,本質都是地、水、火、風。本來面目,何分男女老幼,但世間法男子不能跑到女廁去。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用功到豁達空,若無明眼人指點,就會跑錯路,應注意。
《維摩诘經》中談不二法門,法自在菩薩言:“生滅為二、法本不生,今則不滅,無生法忍是為入不二法門。”德守菩薩言:“我、我所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無有我,則無我所,是 為入不二法門。”那羅延菩薩言:“世間出世間為二,世間性空,即是出世間,於其中不出不入,是為入不二法門。”乃至“不樂涅槃,不厭世間”、“不著於相、亦不住無相”,各人發表見解。後來,文殊菩薩贊歎維摩居士的默然不語,逐曰:“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參!
十月二十七日開示
古人把調心喻如牧牛。牛在未穿鼻前,亂碰亂撞,為害莊稼;穿鼻以後,聽牧童牽引;經過長期訓練,終於馴服,離了繩索,也不亂動。牛喻妄心,牧童也是妄心,為了約束妄心,以妄除妄。若認為牧童是真心便錯。真不立,妄本空。牽鼻之繩,法則也,想在正軌上行走,無法便無准則,便有出軌遇險之虞。牛是很有力量的,不會使用它,為害不少,破壞力強;會使用,利益同樣大。心性亦耳,損 益由人運用,轉識成智,換名不換體,能降的心,所降的妄,二俱遠離,人法雙忘。
會做人,可以做出很多有益的於人類的事,不會做人,做壞事,甚至犯法坐牢。所以要好好掌握自己的命運。
我們辦道,可以做出很多有益於人類的事。
我們辦道,又如一人與萬人戰,無始習氣如萬人,持戒有力,則不怯弱;有定力則勇猛精進,中途不退”有智慧力則不畏前境,不怕艱險。靠戒、定、慧三無漏學成功。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參!
十月二十八日開示
佛言祖語,有些教人了生死,有些說無生死可了;有些教人開智慧,有些又說無智亦無得;有些教人修行,有些又說無修無證。究竟怎麼一回事?
譬如有人在外流浪,人叫歸家,等歸了家,無憂無慮。又如以前生病,需要服藥;病愈身體健康,無須再服藥。但要知道,你雖歸家,還有未歸家的人在,你雖恢復健康,還有害病的人在。
原來佛理平等,法有三乘。人天乘修五戒十善;聲聞緣覺二乘修四谛十二因緣;菩薩乘修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法無優劣,眾生根器有差別。無有定法名阿耨菩提,亦無定法如來可說。佛陀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我們現在是人,先學會做人的方法。倘若做人尚且做不好,如何做菩薩?經雲:“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學習佛法,譬如食蜜,中邊皆甜。佛法圓融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不要被我執法執所縛,要破我執,破法執。參!
十月二十九日開示
永嘉禅師《證道歌》雲:“不除妄想不求真”,真如妄想不異居。“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無二之性即佛性,灌輸佛法於色身,色身即法身。“不求真,不斷妄”,要轉變妄想,若能轉物,即同如來轉識成智。“捨妄心,取真理,取捨之心成巧偽。”不取不捨。“真不立,妄本空。”真妄無自性,因真立妄,因妄立真。水的作用,有益又有害。煮飯要水,但也有水災、水腫。反之,借妄想,發大願,廣度眾生,妄想成妙用。“行亦禅,坐亦禅,語默動靜體安然。”行、住、坐、臥,真如之性,湛然不動。“自從頓悟了無生,於諸榮辱何憂喜。”悟了無生法忍,生死自在,榮辱既妄,憂喜何有。“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豁達空,外道斷滅空。“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眾生心中諸佛,念念證真,一鼻孔出氣。“不離當處常湛然,覓即知君不可見。”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眾生前,靈覺之性 ,不離十二時中,見聞覺知。“取不得,捨不得,不可得中只麼得。”靈光洞達,無所不遍,不可得中只麼得。”靈光洞達,無所不遍。諸佛悟之而不曾得,眾生迷之而不曾失。“痕垢盡除光始現,心法雙忘性即真。”心法雙忘,明心見性,學佛法,忘記佛法。
我們用功,逼出無始煩惱習氣,業識種子,放得下,即過了關,三心不可得。華藏界,極樂界,娑婆界,界非界,非界界,重重攝,各無礙,無牆阻隔。百千燈,同一光,本無通,安有礙,清淨大海,消溶香臭。參!
十月三十日開示
六祖講定慧等學:“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暗。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電流是體,發光 是用,內容與形式統一,身心打成一片,性相如如。燈泡有紅色綠色,電流無紅綠,電力強燈明,電力弱燈暗,內外互相聯系。修行人對此要研究研究。俗雲:“言為心聲。”說的話如何,乃內心的表現,心口相應,內心清淨,則三業清淨。內心不正,行為不正,運用智慧,判斷問題,見外境不亂即是定的作用。
再講一個譬喻,這間房子,由磚瓦木石水泥等各種因素造成,除了人工、材料之外,我這間房子的實體了不可得,只有一個房子的空名。佛教講空、假、中道理。人是地、水、火、風集合,形成眼、耳、鼻、舌、身。我們的思想,是真如本性起的作用。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鼻、舌、身當時即壞。靈覺之性,各人本自有之,與天同壽,不生不滅。無量壽,無量光,與佛一樣,只要修行用功,就可以達到。明理之後,輕安無慮,心情舒暢。思想轉變,依舊穿衣吃飯,悟了還同未悟時;所謂“依然還是舊時人,不是舊時行履處”。終日了生死,不見有生死可了。把自己的生死問題,尚且放在一邊,還有什麼了不起的事情值得掛礙。如果有,就是發菩薩心,“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廣度有情,滿菩提願。參!
冬月初一日開示
達摩祖師《破相論》雲:“燒香者,非世間有相之香,乃無為正法之香,薰諸臭穢,無明惡業。一戒香,能斷諸惡。能修諸善;二定香,深信大乘,心無退轉;三慧香,常於身心,內自觀察,四解脫香,能斷一切無明結縛;五解脫知見香,觀照常明,通達無礙。佛在世時,令弟子以智慧火,燒如是無價珍香,供養十方諸佛。
“長明燈者,即正覺心。以覺明了,喻之為燈。身為燈台,心為燈炷,增諸戒行,以為添油。智慧明達,喻如燈火,真正覺燈,照破無明癡暗。能以此法,轉相開示,即一燈燃百千燈,燃燈無盡,故號長明。”
我們現在燒的香、點的燈,都是世間有為法,不明佛理,積習難返。須知做好事則香,做壞事則臭。應當以實際行動,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做一個善男子、善女人,人成即佛道成。不可一時覺,一時不覺。依祖師教導,學長明燈,長期覺照。努力努力。
修行人要象“大圓鏡”,物來即應,物去不留。勿學“照相機”,含藏善惡種子在八識田中。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系縛。若果不思前境,念念不住,即無縛。凡夫總想貪便宜,怕吃虧,本來面目無損益。參!
冬月初二日開業
有人以為我們修行人能知過去未來。佛教不占卜算命,以四谛法——苦、集、滅、道——來判斷一切。現在得好果,是過去載培善根,種了好因。想將來得好果,就要現在栽培善因。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真實不虛。重要的是,現在收獲不好,勿悲觀消極,趕快下良種,合理施肥,把除蟲等各項“田間管理”工作做好,將來就有好收成。現在收獲雖好,也勿驕傲,不能放松,繼續載培下去,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不去勞動,坐享其成,是不可能的,好事不會從天上掉下來。
佛教講因緣,自己發心,同參道友幫助,諸佛菩薩加被。俗雲:“未成佛道,先結人緣”。要福慧雙修,“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修福不修慧,白象掛璎珞”。
做了好事,回向法界,與一切眾生共,希望大家一起好;做了惡事,趕快忏悔,改過就好,勿護自己短處,要懷中解垢衣。還要認識到,倘若大家不好,我個人想好,也好不起來,無緣大慈,無條件地同情他人;同體大悲,見他人受苦,感同身受。修道行人,若受苦時,怪自己過去宿殃,非別人給與,甘心忍受,不怨天尤人。
《楞嚴經》說:“如澄濁水,貯於淨器,沙土自沉,名為初伏客塵煩惱;去泥純水,永斷根本無明”。我們打禅七的目的是要開智慧,要把一盆濁水澄清。參!
冬月初三日開示
《六祖壇經》說:“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見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時魔在捨,正見之時佛在堂。性中邪見三毒生,即是魔王來住捨。正見自除三毒心,魔變成佛真無假。若向性中能自見,即是成佛菩提因。不見自性外覓佛,起心總是大癡人。”“後代迷人,若識眾生,即是佛性。若不識眾生,萬劫覓佛難逢。只為眾生迷佛,非是佛迷眾生。自性若悟,眾生即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自心是佛,更莫狐疑。
我們天天講“即心即佛”,佛者覺也,覺悟就是佛,指本心佛性而言。今恐有人對“佛”字搞不清楚,略為說明。佛、法、僧三寶,有住持三寶,一體三寶之別。太子出家,六年苦行,睹明星悟道,由人修行而成佛,是佛寶;說四谛法,是法寶;度 陳如等五比丘為僧寶。佛滅度後,刻鑄佛像為佛寶,三藏經卷為法寶,出家受了戒的比丘、比丘尼入三寶數者為僧寶。上兩種為住持三寶。六祖講,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是一體三寶。個個本自具足,釋迦成佛,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為究竟佛。我們現在若果徹悟自心本來是佛,是理即佛。方向明白,便好修行。照理來講,魔變成佛,只要作得主,道行高,頓悟並非難事。但眾生妄想分別的七識,根深蒂固,魔強法弱,若無真功夫,不易把魔變成佛。魔非外來,出自我心。
我對眾講話,出於不得已,有責任幫助大家。依經教來講,不為他人說一句一偈,一微塵許法,就犯了菩薩戒。
古人說:“修行貴識路頭”。路頭若識得,生死一時休。參!
時冬月初四日開示
六祖講:“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為禅。”“外離相為禅,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外於相離相,內於空離空。”“修不動者,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迷人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與道違背。若著心著淨,即障道也。”心淨即佛土淨,處處是道場,想工夫靠得住,不是關起門來修行,要見世面,在風雨中經得起考驗,八風(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吹不動。在火車站熱鬧的地方,心也不散亂,不容易做到。堂內坐禅,堂外禅坐,假戲當真來做,在喜怒哀樂中見本性,忘記初一、十五,天冷天熱,忘卻身心世界。努力!
禅堂又名般若堂,開智慧的地方,無人、我、眾生、壽者四相。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以智慧為統帥,有智慧如有眼目,無智慧如盲。布施:三輪體空,無施者,無受者,無中間物。持戒:勿說我持戒,他不持戒。忍辱:有我相即嗔恨。精進:勿分別彼此,勿退道心。禅定:外道有禅定無智慧。智慧:終日修智慧,不見有智慧可修,無智亦無得。
恃自己有本事,輕慢他人,是我相:我修行、他不修行,是人相;好事歸自己,惡事施他人,是眾生相;對境取捨分別,念念不忘,是壽者相。如何才能空四相呢?參!
冬月初五解七開示
心心心,難可尋,寬時遍法界,窄也不容針,覓即知君不可見。隱顯不定,無少法可得,無立錐之地。一塵不染,心空及第歸。
三個七,二十一天過去了,大家很用功,起早睡晚,功夫有無進步,自己知道。如有好消息,“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悟了還同未悟時,依然還是舊時人,不是舊時行履處。天堂不享樂,地獄度眾生,息業養神,隨緣過日,無憂無慮,內無所得,外無所求。
我們要善於吸取《壇經》的精華,從“時時勤拂拭”到“本來無一物”、“能生萬法”,都是各人自己寶藏的家珍,理事無礙,卷舒自在。
念佛是誰?是本來面目、即心即佛、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的靈覺性,假名為心。未說即是,說了不是,相對真理。絕對真理,無開口處,世尊拈花,維摩杜口,臨濟棒喝,剿絕情識。
寶所不可指,指即有方所,接近而已,冷暖自知。
做工夫靠平時,行亦禅,坐亦禅。日常生活工作,不做錯事,就是有智慧;心不散亂,就是有定力。
禅七功德圓滿,回向世界和平,人民安樂。
解七法語
妙湛圓寂,體用如如。
五陰本空,六塵非有。
不出不入,不定不亂。
禅性無住,離住禅寂,
禅性無生,離生禅想。
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
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