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耀華講《金剛經》
時間:2007年10月7日 14:00
地點:北京海澱區肖家河西山庭院
參加者:北京大學宗教哲學研究會社員
主講:郭耀華 醫師
台北醫學大學 牙醫學士
北京中醫藥大學 醫學士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 法學碩士
中央民族大學 宗教學博士生
[熱身] 大家好!很高興大家來聽《金剛經》講座,隨意坐,《金剛經》除了大乘佛教很重視之外,就當代新興宗教而言,我們也看到台灣的宗教裡,有些有自己的教義教理,也有儒釋道融合思想,然後產生了新的教派,這種的宗教非常多。修行人也非常多,這類新興宗教,像台灣一貫道,信徒在台灣地區差不多超過100萬人,但他們佛堂,比較虔誠信仰的佛堂,裡面都在做講座啊禱告啊,他們應該有一、二十萬人在修行,單是這個教派就有一、二十萬人在修行。所以我們今天講的《金剛經》,在台灣的新興宗教一貫道裡面是被提出來研究必備的一門經典課程。台灣還有一個天帝教,首任首席師尊李玉階老師是從大陸華山、上海過來的。民國時期蕭昌明師公創立天德教,1948年天德教的弟子從中國大陸過來到了台灣,天德教後來總部在香港發展,台灣的信徒很少,至今幾萬人,後來的天德教徒李玉階老師1980年在台灣復興天帝教,這個教至今在台灣、日本、美國等有一、二十萬人,而李玉階老師也常提《金剛經》思想。這一、二十萬人中有靈修修行的超過5萬人。所謂修行就是有打坐啊、讀經啊、禱告啊,這樣正規修行的至少還有5萬人信徒。此外,一貫道這個宗教已經傳播到美國、日本、東南亞啊,傳播到全世界已超過有100個國家了,信徒比較龐大,可能整個一貫道在全世界有幾百萬人,有人統計至少三、四百萬人,主要都是從台灣發展出去的。
(學生:一貫道是屬於佛教嗎?)答:它是從儒、釋、道文化融合提煉出來的獨立教派。
(學生:天帝教呢?)答:天帝教也是儒、釋、道融合傳播出來的,但是天帝教跟道家比較有關,跟華山、昆侖派的道家比較有關,跟宇宙銀河系上帝有關。一貫道的第十八代祖師跟佛教比較有關,跟濟公活佛比較有關。所以一貫道這個道場、道脈實際上是濟公活佛的道脈。濟公活佛的主要道脈在台灣就是一貫道這個法門,一個宗教常常會有一個法脈,就是發起人,他是從哪個源頭慢慢出來的,要深入了解的,現在我們只簡單了解一下。(注:一貫道與法界明明上帝彌勒佛人間天堂、佛國弘法也息息相關)
(學生:濟公他應該是和道教比較接近的吧,還是跟佛教?)答:跟佛教比較有關系。
(學生:他是一百零八羅漢)答:相傳他是十八羅漢之一啊。
(學生:我看羅漢堂門口立了一個濟公,不讓進去敬拜)答:為什麼會這個樣子?因為濟公活佛是最調皮的,是比較開悟的,所以一般人進去以後,佛教徒對他,對他這個人不是很了解。但是濟公活佛的法力很好,到後世還是有很大的靈力,所以台灣有很多三教合一小廟也有濟公活佛,但主要還是一貫道這個道場,裡面有濟公活佛幫忙。
(學生:它在台灣有道教的傾向嗎?)答:不是道教,它是獨立的一個宗教叫一貫道。一貫道老師、師尊就是濟公活佛。所以,現在只是做個開頭。像一貫道裡這個《金剛經》是必備經典。那麼,新興的宗教在中國這邊都不是很理解,因為中國不開放這種新興宗教進來。我們中國這個地區啊,北京這個地區啊開放的只是傳統的儒、釋、道、耶、回基本的大宗教,所有的新興的小宗教現在都不開放,一般的年輕人也不認識。但是他們在全世界有的已經發展的很好了,勢力也都很大。我講的勢力不一定是道場,因為一貫道他們好多是家庭佛堂,大大小小的家庭佛堂。有時候幾家道親聯合組成佛堂的組織,就到家裡面坐坐啊、禮拜或做儀式,或在家裡面講經,一般的公共佛堂也有敬拜神明、拜佛的儀式,有的大佛堂外觀也很驚人。我們這個地方什麼都沒有,我們這個講課的地方是很禅宗化的地方,看不到任何偶像、看不到任何宗教的東西。
(學生:這些小宗教是屬於大宗教的一支還是已經獨立出來了?)答:是獨立的
(學生:不能歸到儒、釋、道任何一個地方)答:是獨立的宗教。比如說一貫道全世界有將近三百萬到一千萬人,在全球一百多個國家有道場,它主要是獨立的一個新興宗教。
(學生:它是華人比較集中的地方還是東亞文化圈子裡面)答:不是,他們全球都有,華人區多一些。
(學生:包括外國人都有)答:所以它的勢力是很龐大的。因為依照我們了解,傳統宗教都發展幾百年了,上千年,幾千年了,都是這樣傳統的宗教概念。但是現在新興宗教發展速度非常快,也許他們某些經典啊、某些教義啊現在人比較容易接受。像美國有些新興的宗教啊或什麼新時代運動啊人數也在向全世界擴展,人數越來越多。像印度他們一些新的瑜伽老師的教派系統已經擴展到全世界,發展的很快。
(學生:為什麼這些新興宗教會發展得這麼快呢?)答:它們新的教義教理,新的解釋,新的學說比較能適合當代人接受的觀念。所以我們講教義、經典啊是2000多年前留下來的東西,那麼2000年留下來的東西如果他們沒有新的解釋新的诠釋,也許它的教徒就不能夠接受,然後它就比較沒落。但是如果有新的解釋新的诠釋新的人才出來,若他們有很大的作用力,社會影響力的話,慢慢就會發揚光大然後擴展磅礴勢力。中國的新興宗教很多,那些新興宗教都已經向全世界擴展。那麼中國這些新興宗教主要是從台灣,少數從香港、中國大陸都有,但是從台灣比較多,他們正在向全世界擴展他們的勢力。
(學生:您用擴大勢力來解釋這種擴展。)答:我們講宗教之間有時候是真理的傳播,但是有時候宗教在真理傳播過程中也是信徒的擴張,那信徒的擴張以後呢,經濟各方面能力也跟著擴張。當然這個擴張也影響了一個交流,也就是說,譬如我到一個地方去傳法,本來的宗教信徒逐漸減少了,但後來的宗教是新興進來的。那麼彼此要互相融匯、溝通了解,新興宗教跟當地的居民不能互相沖突。所以才會產生一個互融現象,現在全世界非常重要的就是宗教的互融。
(學生:現在是一個渎神的、沒有信仰的時代,大家都是拜金主義,經濟宗教、政治宗教,為什麼您覺得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會有那麼多新興的宗教會興起?)答:現在最重要的問題是21世紀的人類正在一個反思回歸期,宗教復興期,也就是說,現在新興的宗教已經可以將科學的內涵掌握進來,尤其是傳統的東方宗教掌握的還不錯。
(學生:宗教有一個特質,它是個神秘主義的東西,如果說宗教擁抱了科學,您覺得是宗教的發展還是一種妥協?)答:不是,是因為宗教已經掌握住了科學的語言和功能。以前有一段時間掌握不住,以為是宗教歸宗教,科學歸科學,那現在宗教進來了,一些新興宗教出來的新人才已經掌握住了這種科學的法則。看起來歷代的經典講起來都是科學的東西,很靈性的東西,很多深入科學的東西,所以它現在去發揚,用科學的語言去溝通去發揚,所以現在倒過來很多人突然接受。但在100年前,宗教掌握不住科學的語言,所以宗教歸宗教、科學歸科學。學科學的人認為宗教是很迷信的語言,還有他們也會認為一些很奇怪的儀式現象是反科學的現象。
(學生:以前大家不承認宗教是因為有時候它不符合科學,現在有人承認宗教還是用科學的語言去證明,是不是還是一種科學本位主義?就是用科學去衡量)答:宗教要符合時代的精神,現在講科學,像在中國科學更明確,我們要用科學精神、科學觀產生時代進展,所以那是一個時代造成的一個事實。在以前修行的人像藏族人,我們講藏族文化,藏族人他們小時候生下來就是佛教文化,他跟本不需要科學證明就去信仰,去拜拜。當然也許我們說他是不理性的行為。不過我們現在說知識分子普遍信仰的文化思想的傳播的時候,宗教的實踐過程裡面的語言文字、經典必須有人用科學的觀點來解釋,我們大家會比較容易接受。心理學的發展也是一樣的過程,它在進入超心理學的過程,從普通的心理學轉變到集體心理學到超心理學,就是一個演變過程。
(學生1:可是在我們這個社會,只有我符合了科學的標准,才能被更多的民眾去信服,我覺得這是一種宗教的妥協。學生2:其實我覺得宗教和科學,像有人相信科學,那怎麼來證明科學呢?比如講宇宙,宗教也講宇宙,科學也講宇宙,那麼科學沒辦法解釋宇宙之外還有什麼東西,所以我覺得科學並不能解決所有的東西。不能說我很信賴科學,這種觀念是因為在大陸這邊沒有宗教信念的教育,我看的一些宗教的書它不談什麼神啊,只談心靈上的東西。科學只是講物質上面的,那麼我心靈上的修煉啊,這些不是用科學能夠完全解決掉的,宗教和科學並不是矛盾的東西。學生1:我的意思是現在的人去信仰宗教的,可能他們發現很多現象可以被科學所解釋,所以就信仰宗教了,覺得宗教有道理。中世紀有很多經驗哲學家,他們干的一件事情就是想用哲學去解釋宗教,不想用科學去證明宗教的合理性,不是科學是用哲學的思辨繁瑣的論證去證明一種宗教的合理性。後來有些人說你們這樣做不對,因為宗教和哲學、邏輯,人的邏輯思維和人的宗教思維本身就是兩塊的,不能用我的理性的東西去證明宗教的東西,有個叫德爾圖良的人說“因為它荒謬所以我信仰”,很震撼的宗教這句話。現在很多人說沒有信仰,基本上就是科學主義、科學宗教,經濟宗教,政治宗教、拜物主義。老師說現在宗教復興了,因為有了科學的證明,所以現在開始有人在信宗教,我在想到底是宗教的復興還是什麼?)答:講的很好,我現在把它分為兩種趨勢,早期精神層次和物質層次是分開的,我認為心靈的信仰和科學不一定是相關聯的,科學信仰者或科學的研究者認為心理的問題歸心理和科學沒有關系。我現在只是說時代的演變使得心跟物這兩個趨勢合一,越來越合一,越來越可以互相解釋,互相理解。特別是有了誇克波動理論之後,這個世界中整個能量和心理的狀態有了更新的解釋。所以現在新的心理學應該從波動的法則去溝通、理解。萬事萬物都有它的變動,包括我們的意識體也有波動,從波動裡面去理解宇宙萬事萬物的波動;還有宇宙外面萬事萬象、大宇宙、銀河系都有它的波動,這波動裡面包含意識停留在這裡面,很多有靈魂概念的宗教都可以從這種波動或能量的概念作為連接。早期的信仰,人們在求心理上的安定、安慰和宇宙的大力量的時候,認為心理的狀態和科學可以分開;但現在有個新的狀態,心理狀態和身體的物質狀態不是完全分開的。萬事萬物存在都有一個能量狀態,這個能量狀態有高的能量狀態、低的能量狀態,有高的意識狀態、低的意識狀態,而且它們之間有一個能量互動關系,互相交流的關系,這種互相交流的關系就是未來宗教一個新的趨勢。這是最重要的一定要記得。全世界新興的宗教、新的考慮觀念都是這種心跟物跟能量或者心物波動 (振動、共振)互相交流的關系,這牽涉到去解釋宗教的輪回觀念的問題。宗教的天堂、地獄概念都跟這個有很大關系,高振動、低振動,高天界、低天界,或者佛教講的不同的天界,這都跟能量、頻率不同狀態、階段有很大關系。為什麼我們要修行、修煉跟這個能量的振動有很大的關系。高修煉的人跟低修煉的人氣質有什麼不一樣、質量有什麼不一樣、有什麼不同的差別,這是時代科學給我們的好的工具。所以了解這個人修行很好,也許不止語言講的很好,智慧很高,能量表現的也很好,能量表現的其中一個方式就是宗教上本身具備某種神通,神通是一種能量的表現。所以展現出超特異能力的時候,和科學是有關系的,只是以前不好解釋,什麼叫神秘主義不好解釋,好解釋以後就不神秘了。我現在講的是一種趨勢,導致人類的心理狀態和信仰狀態發生了改變,也許新的宗教不是一種單一宗教的偶像崇拜,是一種融合。了解一種概念,概念決定了大家未來對各宗教的理解,對修行的理解,我講這個趨勢非常重要。
[主題前言] 《金剛經》裡面其實有講這個東西,我現在開始講主題,新興宗教講的很多了。佛法這個概念裡面就是在講這個東西,因為佛法是講宇宙論的東西。佛教在從印度發展的時候,本來釋迦牟尼佛他就是從宇宙論開始講的,《華嚴經》本身就是一種宇宙論的概念。宇宙天象就像一個網絡系統,不同的網絡之間切換網線,這網絡系統分布在大宇宙裡面,非常的復雜(注:大幻化*輪常轉)。所以佛教把它稱為大千世界,中千世界、小千世界,有三千大千世界,這世界不是講地球、太陽系,它是講宇宙,宇宙這麼復雜的反反復復的生命空間。所以我們今天坐在這探討什麼叫佛法、真理,它是這樣來的。我要開悟,開悟什麼,開悟一個宇宙法則,開悟宇宙生命的現象,所以我才成為一個悟者,一個開悟的人,或成就一個佛菩薩等級的人。你對宇宙人生的道理,對物質界、現象界、生命界有某種提升和了解,不但能了解而且能掌握,對法則透徹了解以後你還可以滲透它、使用它。掌握法則的人不被法則束縛,不掌握法則的人永遠在法則的束縛裡面,所以佛教叫什麼,叫最大的自由者。自由是什麼意思?它突破了法則的束縛,掌握了法則,所以他擁有這法則。我們中國古代的像道家,莊子的思想都是很類似的,都是掌握法則。我們說“道”,古代的“道”很難理解,實際上是一種法則的意思。對於宇宙的生命現象不論是因果法則,或是因果法則之外的法則,你要掌握到某個程度,你的生命現象就擁有在這裡面了。所以即使有因果輪回,但是不會被因果輪回束縛住,這是蠻重要的概念。我們講六道輪回,為什麼佛教徒修煉比較高的層次的時候就不會在六道輪回,因為他掌握住了法則。所以從這個生命現象變遷到另外一個生命現象,或變遷到另外的天界的時候,他的這個靈魂的能量本身就是自由自在的。他已經智慧開悟到了掌握了這些法則,不會被這些生命現象束縛住,不會被周遭的生命現象束縛住,不會被周遭的環境束縛住,這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佛法講這個東西。不要被周圍任何物質束縛住,不會被周圍的生命現象束縛住,不被周遭所有的生活習慣束縛住,所以它是完全突破這種生命現象的。那麼,突破生命現象的方法有一種是“忘我”的現象,好像無我,跟外界隔離。佛教有羅漢修行,跟外界完全隔離,凡是跟外界現象有關的我就隔離,我的心就把它關起來,我就學我自己的,我知道社會的變遷,我就是不管。隔離開也是一種逃避,也是一種方式可以脫離痛苦。那麼大菩薩不是,他們投注到那些有束縛的東西裡面,束縛的東西不影響我,我完全都開悟,它背後的道理是什麼?掌握住生生滅滅、因因果果,我就在這裡面,大菩薩就在這裡面悠游自在,所以他是活在所有的環境裡面不被所有的環境束縛,這就是菩薩道。所以佛教分兩種趨勢修行,一種是羅漢道修行,一種是菩薩道修行。菩薩道管你生管你死,管你什麼愛啊,恨啊,我就在裡面不被你束縛住,他掌握住一切,然後不被一切束縛住,這就叫大菩薩。而羅漢道是非常怕這些東西的,愛、恨、因果、瞋恨,人世間萬事萬物嚇得不得了,看這個生命現象、這個東西啊,窮苦、困頓,初期他很怕這些東西的,所以我盡量躲在廟裡面、山裡面、山洞裡面這樣忘我修行、休閒自在,反正我也不用管你們,你們也不用管我,各自分離。(注:易入頑空境界)
我們今天講的《金剛經》屬於大乘經典,大乘經典是講跟眾生合在一起的,在眾生裡面修的,叫大乘經典,是大乘般若類經典其中一部分。大乘經典是要跟生活結合在一起的,不是脫離生活的,所以佛教有時候被分為大乘小乘原因就這裡(注:大小乘之差別是否具有慈悲心,有慈悲心都是大乘)。大乘的人不怕生活,小乘的人怕生活,就差在這裡。大乘的人不怕污濁的地方,污濁的地方他覺得很干淨,小乘的是看到污濁的地方很污濁,看到很清潔就很清潔。大乘的人是心態的轉變,不只是心態的轉變,是能量的轉變。所以我跟大家說不是心改變就改變了,心改變了能量還沒有改變就是什麼還沒有改變。中國道家講氣,氣沒有改變,心雖然改變,在污濁的地方你還是很痛苦。可是我跟你說,如果你的氣也改變了,能量振動也改變了,那麼你生活在很污濁的地方就會不一樣,不但不一樣,你還會把污濁的地方改成干淨的地方,這就更厲害了。大菩薩是行動派,他到污濁的地方不是怕被污濁,而是進去污濁一下,而污濁半天你會發現他周圍已經變干淨了。他是方便運用提升周圍振動,提升周圍智慧的方法,這就是大菩薩道。他越是險惡的地方越不好的地方他越去,去了以後發現,只要他去那個地方就會變得光明,所以菩薩叫什麼,光明道。我們佛菩薩在佛教裡稱為光明道,他是代表光明,他的心很光明,所以他到那個地方就會變光明。他也不怕污濁,他到污濁的地方能把污濁的現象變成干淨的現象。我們所謂污濁干淨也是我們的感覺,但對於他們一體化的人沒有特別感覺,因為他掌握了法則以後我們所謂的污濁和不污濁只是一種心境的感覺,或者他認為是一種能量的感覺,所以他有辦法,有毅力,菩薩都是很有毅力的人,有願力的人,能夠把一個地方慢慢改變,也許這個時間需要十年或二十年,但他有辦法。但是小乘的人不喜歡跟眾生接觸的人就沒有辦法,他就是管自己,他沒有能力用潛移默化的方式去改變周遭,這點是最大的關鍵。菩薩就是有潛移默化改變周遭力量的人,自己修阿羅漢的人是不想改變周遭的人,所以我們有能力在改變周遭的人就是在修菩薩道。不過,開悟的境界是有層次之分的。有的佛教經典是對大菩薩講的,有的對普通的修行人講的,有的對天人界講的,有些對我們人世間的人講的。釋迦牟尼佛講佛經歷代有變,佛經也是演變來的。大乘佛法比較興盛是在公元200年的時候才轉變,早期是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大乘佛法還沒有那麼興盛,那時候傳承大乘佛法的人非常少。即使禅宗,我們講禅宗的傳承,在禅宗的歷史裡面,禅宗的傳承都非常的少,都是少數幾個祖師在傳承。人數這麼少,禅宗算大乘佛法,人數很少在傳承,所以早期傳承裡面大乘佛法是很難普遍性的。一直到龍樹菩薩的時候,公元200多年的時候,才慢慢有一批人出來開始有更大的弘揚。所以即使是大乘佛學也是演變的,我們今天講的《金剛經》、大般若經雖然是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講的經典,但懂的人又有多少?然後有傳承的有多少呢?後來才把它寫出來,通過弟子傳出來。所以一個宗教思想的傳播跟根器有關系,跟緣分有關系,跟當時聽道的人有關系。大家智慧沒有那麼高,思辨能力也沒有那麼強,而大家修行的能力也沒有那麼強,影響接收程度就非常大。所以今天講《金剛經》這個空慧,這個般若經思想,它是漸漸演變的,是釋迦牟尼佛在中期的時候講到的東西。釋迦牟尼佛弘法他講道四十九年,《金剛經》是大般若經中的其中一部分,是在釋迦牟尼佛中期弘法的時候講的。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到中期講般若空性的觀念呢?因為釋迦牟尼佛剛開始講道講太深的話比較聽不懂,他的學生程度沒有那麼好,所以他開始從小乘佛學《阿含經》類似的觀念開始講。先從簡單的講,慢慢的開始講深了,然後再講更圓滿的佛教思想給大家。所以《金剛經》的思想及相關的大乘思想是佛陀逐步透露,因緣成熟才講。我們現在诠釋《金剛經》,它是中國禅宗從六祖慧能大師以後,開始當作傳承思想的經典。六祖之前達摩祖師他們傳承的是《入楞伽經》,就是達摩初祖到後來五祖弘忍大師,全部的傳承要看這本《入楞伽經》。到了六祖慧能大師用更簡單一點容易懂的《金剛經》傳承,你們就知道佛法基本的空性是什麼。《入楞伽經》的內容比較多,讀起來資料數據比較多,變化比較多。《金剛經》更簡單,但是我們要了解以佛教的經典來講,《金剛經》出現比較早,《入楞伽經》出現比較晚,所以《金剛經》是更早期的,第一批大乘佛法的佛經,先有這樣的概念。《入楞伽經》經典的補充是比較多的,因為它裡邊已經有如來藏的思想,有般若中觀思想,還有少數唯識的思想,佛法的精要、精髓這本都有。達摩祖師可能認為說也許掌握更多佛法精要的話要看這本,那六祖慧能大師可能認為說我們不要那麼多讀書,讀那麼多資料,我們先簡單掌握住基本的語言是方便傳承的,後來又多了一本,他的弟子神會的時候出現了《六祖壇經》。我們把《六祖壇經》跟《金剛經》互相對照,我們就會知道空性的基本思想是什麼,大家記得這是連接。如果你要對這套思想有所理解,對中觀思想,我們現在講中觀都講龍樹大師的一些著作《中論》或者《大智度論》幾部經論,但是我們要講更早,原始的思想就是《金剛經》(注:之後發展成《入楞伽經》),然後講中國傳承出來的《六祖壇經》。我剛講了思想中一個很重要的,在講《金剛經》之前要跟大家提的,佛法思想裡面禅宗的思想後來傳承產生一種類似於空觀,空觀意思是說我們要解脫就是坐在那裡不動就解脫了。後來很多的禅宗祖師就誤會,說你坐在那裡不動就解脫了,當時懷讓禅師跟馬祖討論過一個東西,坐禅跟磨鏡故事,將磚頭磨成鏡子一般你就會成道,那樣會成就,那怎麼將磚頭磨得那麼明亮有可能嗎?所以坐禅也是一樣類似的觀念,你坐在那打坐就能夠成道嗎,那不是完全這樣的概念。還有就思想而言,你認為我有思想容易成道呢,還是沒有思想才可以成道,這觀念都非常重要。所以我剛才翻了一下《六祖壇經》,其中有一句話,當時《六祖壇經》紀錄的時候,一個臥輪禅師說:“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鏡心不起,菩提日日長”。他說我這樣子開悟,六祖慧能大師跟他說,你絕對沒有開悟,你這樣搞下去絕對不會開悟,慧能當時對他怎麼說呢“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鏡心數起,菩提作麼長”這是什麼觀念呢,大家以為禅宗就是在那坐坐,頭腦都不動,什麼都不想坐在那裡就成就了,不是這個樣子。六祖慧能當時先給他破這個觀念,真空妙有的佛教,你沒有突破真空靈性的概念,你就不會達到妙有,在打坐的過程中你坐在那裡什麼都不想是沒有辦法達到的。但是佛法又講坐在那裡真的心不動才能體悟到感應啊,跟中國的易經的概念類似,我們就是什麼都不動心,你坐著不動心就能感應而通天下,因為能感應到遂通天下,就不是什麼都沒有,這個概念在佛教裡面修行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說一個打坐靜坐的人,他不是坐在那一點想法都沒有,他是感應而通天下,跟易經是一樣的概念,所以才菩提作麼長。他也不是每天坐在那胡思亂想,他是自然而然就感應。打坐的人有經驗就會知道,往那一坐就往往會胡思亂想一大堆東西。那麼怎麼從胡思亂想一大堆東西中提升自我,得到一種清靜的心態,一種不振動的心態,不中斷的調和心態,一種心境的平衡,這就是一個修煉的功夫。
我在講《金剛經》之前首先提這個概念,因為《金剛經》裡面有一個概念“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佛法裡面講空、中觀的思想,在空的思想裡面,從空發展到真空、妙有的真空。那什麼叫真空,不是什麼都沒有的空,不是頑空,大家一定要記住這個概念。因為一部分修道人就把他修成頑空,什麼都沒有了,那就不是大乘菩薩道、大乘佛法講的空。以真空解釋空,如何了解真空呢?這裡有本《維摩诘經》,大家有機會讀讀維摩诘居士的對談經典,這不是出家人的經典,維摩诘是一個居士,是普通人,但他是一個修道人、修行人、修學佛法的人、開悟的人,所以特別有這本經典(維摩诘居士 注:來自東方佛國妙喜世界。本經注意佛道品第八、觀眾生品第七及入不二法門品第九),從古代就有,早期的時候就有。這是我們修煉密宗使用得很重要的一部經典,特別是大乘菩薩道,怎麼樣掌握住,在最污濁的環境中對自性自在有很大的影響。第二再講般若法門,最高的心法有時候講不出來,但是我們盡量講,文殊師利菩薩講這本經,對大家講道,了解智慧怎麼轉變,靈性怎麼轉變,空性怎麼轉變,最污濁的環境怎麼轉變這樣一個方法。我先說到這裡。
然後再講印度從最早期的宗教發展,大部分人強調了我們經常聽到的十二因緣法,常常聽到三十七道品中的八正道,你的修行必須有這些基礎,做好事。如果為非作歹要開悟一些道理不容易,你老是做壞事會形成一種習慣,我們做好事做壞事其實是一個習慣,記住這是佛教的一個概念。要養成做好事的習慣,小的好事也要養成習慣。中國古時候,劉備教導阿斗的時候“勿以善小而不為”記住這句話,在佛教裡面,這樣的話,你的心量會一天一天慢慢擴展,你會跟人家不一樣。老是講經說法,講做好事做好事,自己從來不做,那是不會變化的。變化的氣質要從小的地方做起,所以佛教裡為什麼重視很簡單的方法,不是一開始就給你講高奧的智慧解脫啊,講得很深奧。你要先從小善去做,這是最基本的,做一個善良的人。你要先從簡單的善事做起,你要培養功德。很多學佛人翻譯功德兩個字,有功有德才有提升,沒功沒德要提升就很難,中國道家早就有這個想法,如果沒有功德那提升太困難了。因為你沒有變化,習慣沒有變化靈魂就沒有變化,靈魂沒有變化靈性就不會變化,智慧就很難變化。產生的智慧是歪東歪西的,就是一種邪慧,佛教叫邪慧,邪慧叢生,老是想東想西都不想正道,講邪道的東西。佛教要做正道利己利人的東西,什麼叫正道,就是一生中做人做事要走正的方向。大家以為我做一個小壞事沒有關系,那大家不了解宇宙是一個自然的反射體。你們做出一件事情,那件事情就種了一個因,那個因在宇宙中就存在了,也許有一天就會結果,只是果大跟果小而已。種善因得佛果,種善因就會得到佛菩薩善的教導,所以為什麼最開始一些小善事都要做。菩薩道一般有六度波羅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聽過佛法的人就會了解有六度波羅蜜,追求智慧解脫過程中前面五個要做好,才能使你的善良的心,智慧的心擴充為宇宙的心,才能使你的心慢慢擴展的像太陽一樣大公無私照亮別人。佛就是無我的人,佛就是照亮眾生的人,佛不是什麼事都不干的人。大乘佛法講大菩薩、佛菩薩就是為眾生、為宇宙眾生做事的人。如果為宇宙眾生做事的人有“我”這個概念那就不是佛菩薩了,所以大菩薩有“我”在做事,但絕對不是他自己,就會變為太陽和星星一樣,“我”就不見了,變成“無我”的人。所以佛教講的真空妙有的真空是變成“無我”的意思,這個概念一定要先建立起來。“無我”的意思是沒有我執,所以我今天講的東西也沒有什麼我執,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無我執的意思。佛法非常重視種因,你不能有“我”,不能有我執,不能有我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又是一個概念。從做善事開始,六度波羅蜜做一些好事情,然後做一些修行的事情,然後慢慢擴充自我。
這個“我”在佛教叫“如來藏”,佛教《如來藏經》、《勝鬘經》都是講這個如來藏思想,不增不減,特別《入楞伽經》也有講如來藏。我跟大家介紹如來藏的概念,就是阿賴耶識,即清靜的本性,也就是最原始源頭的佛性。那麼這是一個源頭自性成佛的自性,阿賴耶識是唯識派發展出來的一個名詞,早期沒有這個詞。我只是把類似的概念跟大家講解一下,以後你們讀佛經會常常看到這類的名詞。佛性、阿賴耶識、如來藏、自性,我給大家做一個總結,大家讀《金剛經》要有一些基本的概念,以後看《金剛經》就會懂。然後你們有這些基本的概念就去修行,就是把這個本性、自性、阿賴耶識的阿賴耶超過前七識,超過感官之外的那些阿賴耶,還有如來藏,佛性的本質,法性的如來藏的藏性把它發揮出來。在發揮的過程中還有“我”、有我執阿賴耶,最後破除我執就會成就變成無“我”了,它就進入真正的佛性。
佛在《金剛經》裡常常講你講這個就不是這個,它的基本的公式定理就是這個意思。我說什麼,就不是什麼,一定要記住這個基本公式、定理,掌握住這個法則,我說什麼就不是什麼,如果你認為我說什麼你就是誹謗我。所以你說佛說就不是佛說,佛絕對沒有說,誰說我講了一部《金剛經》,我根本就一個字都沒講,就是這樣的結論。記住這個公式,我說什麼就沒有什麼,一定要開悟這個東西,要回去想。大家今天回去就想這個觀念,我說什麼就沒有什麼,你不要以為就是這個,講這個就是有問題。你講這個東西你有執著,你有執著就沒有辦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有問題,所以他的基本功,《金剛經》裡就是講這個。你可以從頭翻到尾都是反復強調這個公式,這部經有一個重點,“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佛是講無為法不是有為法,有為法就是一個定義,無為法就是什麼都沒有。但什麼都沒有他已經講完了,所以我們有一個修煉過程。都是有,最後要講沒有,沒有不是亂講說我真的什麼都沒有,是修煉到最後的無我了。它就像跟太陽合一了,我釋迦牟尼佛不叫釋迦牟尼佛,你講錯了,我不是。你指著他說你是釋迦牟尼佛,他會說我不是釋迦牟尼佛哦,你不要亂講。文殊師利菩薩跟我們講的這個觀念說:文殊師利菩薩正講道講智慧,有人說你是文殊師利菩薩。你回答說:“我不是,您錯了,哪有文殊師利菩薩啊,只有宇宙的法性,我代表的是宇宙的法性,我不是文殊師利菩薩,您不要亂搞,我沒有定義的,我身上沒有定義的,您認為我是誰就大錯特錯了,您誤會您執著,我不是我,我根本沒有我啊”。佛教的大乘佛法就講無我,做很多事情說有做嗎,沒有啊,誰說我做了。說你這人功德好多啊做了好多好事,有嗎?沒有啊,忘記了,他是這個意思。說你在一百萬年前貢獻好多啊,他說有嗎?我在一千萬年前貢獻更多,他在一千萬年前是誰?不知道。也許他自己知道,佛教講累世靈魂轉世的,一千萬年前的事他還記得,在某個時空某個佛國他做了哪些事情我講給你聽,我以前在那個時代,在幾千劫以前我曾經當過哪個大菩薩當過哪個佛,我做過某些事情。他說我這輩子講了很多道理,你說他叫文殊師利菩薩,他說不是,我叫某某某。為什麼?因為一千萬年前我叫某某某,只是這輩子叫文殊師利,你就認為我是文殊師利,你就大錯特錯。佛說我講法半天,講法四十九年,沒有說一句話,記住這是《金剛經》的基本精神。有說法等於沒有說法的意思,你誤會我有說那就錯了,因為“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是《金剛經》的基本精神。正法最後也要捨,何況不是正法,捨棄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什麼都有了,圓滿了,但是他已經空性了就變成無我了,沒有一個專有名詞可以定義它了,這叫佛,佛的一個精神。
所以學《金剛經》的空性論就是要先建立起這個觀念,任何萬事萬物可以做,但是是不執著的,都是一個過程,都是像“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他是變化無常的。萬事萬物變化無常,過程中,你也轉變了,所以你不是原來的你,他也不是原來的他。你們趨向宇宙的真善或者說宇宙的最圓滿的狀態。我把他叫圓滿,其實真善有時候很難定義,也許更圓滿,也許智慧更解脫了,也許更不束縛了。再三強調佛法是追求自由的,追求解脫的,解脫的意思就是自由。追求靈性最自由,個性最自由,這個自由是圓滿的自由,不是你的自由妨礙別人的自由,不是你追求圓滿妨礙別人的圓滿。他是大圓滿,追求一起圓滿、一起成就,這是空性的基本精神。所以叫真空進入了妙有,妙有就是大圓滿。
剛剛跟大家講了《金剛經》裡的句子,都講過了。但是講得比較快,你們要好好聽這些佛法的基本概念,因為從這裡面《金剛經》引進來,你們將來讀別的經就容易懂,佛經沒有很難。也許我的緣分就是接觸《金剛經》很早,二十幾年前(注:1981年)就開始接觸。接觸後有時候就翻翻翻,想想裡面的概念是什麼意思。在台灣地區,《金剛經》一般跟《心經》常常連在一起,後面都附《心經》。所以你去想“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又是那一套,他有一套公式。空色不二圓滿,心物合一圓滿。佛經是一兩千多年前寫出來的,那時候只有到空色不二,以後還會多加一個能量,能量不二,現在新名詞會加進去。不過,講的概念是類似的,從心出發、從物出發、從能量出發、從波動出發都會導致同樣的概念,最後概念說你一定要到無我的狀態才會圓滿,你有我,有執著就會痛苦。佛教是教人解脫痛苦的,要記住這也是重點。他不是讓你依附一個東西,真正佛法不強調你一定要解脫到西方極樂世界,到東方極樂世界,到中天極樂世界,到哪個極樂世界或到天堂地獄,就是你只到天堂這樣的意思,他不是專門解決這個東西。他是讓你圓滿,你到東到西到哪裡都可以去,自由,解脫到自由,解脫所有痛苦,解脫到圓滿,所以哪裡都可以去,可以去救別人。你有能力去佛國做主持人,你可以到其它地方救人,他這一世變成一個救世主。佛經好多這樣的故事,變成救世主的特別多,到另外一個星球變成救世主,因為他解脫了,它變成光明的代表,沒有執著的代表。我再解釋一下,佛經裡面雖然沒有講到上帝的概念,但佛教講法性的概念,法界的觀念,最高的佛法叫做一個法界、法性的概念,與上帝的概念類似。所以佛法裡面講的上帝有非常多的名詞定義,為什麼?因為在欲界天,天界裡有很多天王叫上帝,所以誤認為是欲界天的上帝還是色界天的上帝還是無色界的上帝。我們的地球一般叫欲界天,就是物質界的,到色界天是能量界的,無色界天幾乎都看不到了。到了無色界天純能量波動微細波動那都是更難理解。在宇宙裡面有這種不同生命現象,事實上現在在科學上講宇宙裡面不但有現象界看得到的,有的紅外線看得到的,有的紫外線看得到的,有的是在X射線看得到的,有的是黑暗物質,有的是反物質,修行的人進入神秘境界慢慢感受這個東西,尤其在宇宙時空裡這個東西太復雜、太多了。佛法講這個東西,這個變異性太大了。那我們的科學在這邊慢慢摸索,因為科學也在追求真理,一樣的,宗教修煉神秘主義最重要的修行在追求真理。那麼解脫痛苦得到最大的解脫自由,自由實際上也是在追求真理,如果你達不到這個真理,你不會達到完全自由。你的智慧不到那裡,開悟不到那裡,你不會完全自由,一定有束縛。因為宇宙的自由裡面包含了很多的障礙,我們在地球上就有人情的障礙、生命的障礙、家庭的障礙、國家的障礙,在太陽系有太陽系的能量障礙,你從這個星球到另外一個星球都有能量的障礙。我們以為靈魂死掉了,靈魂一般脫離不了太陽系的能量,你出不去,修煉不到那裡,只能在太陽系,永遠在著六道輪回。在欲界天,你修半天能量出不去,你說你可以到另外一個西方佛國,或到東方世界,那不是普通人做得到的。一般的修煉根本就不到這裡,永遠就在這裡混日子,就在這轉轉轉,死了靈魂還在這裡,又到了這個國家,又到了另外的國家,這是佛家的講法,轉過來轉過去。有的人不信啊,做了不好的事情轉生到畜生界動物界去了,有的在地獄待很久,把靈魂洗干淨一點,因他的本性已經蒙蔽太久了,本性壞了,本性很難把它提升,所以要在地獄磨練很久再放出來。其實地獄界是一個教育的場所,為了教育那個壞的人,教教教教教,你怎麼那麼壞,每天想事情都是壞念頭,想從別人那裡撈利益啊,為了享受、享樂到別人那裡撈利益,想犧牲別人成就自我,歷史上有些人好像就是這樣子,但這樣子在宗教上不一定是好,而且對個人成長很不好。我只能跟大家解釋正確的宗教對智慧的理解,是我們今天用正確的方法提升自我(注:佛教講八正道),所以我們要勤勞努力,要奮斗,我們也可以達到同樣的結果。你不要想著不勞而獲的,想著利用別人的。為什麼你一生會遇到很多障礙和壞因果?因為你利用別人,以前別人也利用你,這輩子也還會利用你。你越善良,善良也是要智慧哦,不是善良的人都不要智慧了,佛法講智慧解脫,所以善良的人做事情會很有方法,但他有正道的方法,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我們用正道的方法我們可以達到解脫,他用邪的方法他想解脫就很困難,也許他周圍的環境都是黑暗面,宇宙存在一種什麼法則呢,叫物以類聚法則。類似的概念就會混在一起,比如交朋友,你是那樣法則的人啊,你的朋友也是那樣法則的人。你的想法是善良也許你的朋友都是善良的比較多,他都是有一種很奇怪的吸引的力量,物以類聚是宇宙一個很奇怪的法則。當然大家學習科學跟宗教,有的法則有特異性,但那是少數,大部分都是有規律性那樣。大家可以觀察,物理學實際上是宗教學的一種看法、一種延伸。物理學不只是物理的想法,心理學也有類似的概念的,你可以找出很多的規律的。你要把握住規律才能提升自我,我們修行就是找很多規律。我們中國道教的“道”,就是古代講的規律,有的講法是逆的,反的方向反而是順的,中國古代的修行人懂得一套道理,順著走不通都是逆著走,逆著走最後才圓滿。為什麼事情要想逆的、想另外的角度呢?很奇怪,中國古代就想出來了。他說有陰陽兩面,所以任何事情有陰有陽,從陰的走不動了就從陽走,陽的遇到障礙又從陰的走,然後陰陽再調和。然後八卦,它有不同的卦位顯現,不是簡單的64卦,它也是類似的概念,一個角度走不通,從另外的爻位去走。所以中國是比較有憂患意識的一個民族。古代聖人,做任何事情他知道憂患意識,他們不僅知道憂患意識,並且掌握了一套原則。那麼萬事萬物都有變化變遷,你要掌握住變遷的道理,掌握變遷的道理就是修行。所以我們在人體上做實驗,修行人是在人體上做實驗,從人體上做實驗掌握變遷的道理。真正修行的人說我學佛法,我觀察自己發現智慧有沒有開悟進步,我學禅定我有沒有從禅定中更解脫。那麼開悟和解脫有一個過程,自己慢慢掌握這個過程,然後從古代聖人的話,或從佛經裡去印證,或從不同宗教經典去印證,印證的意思是了解自我,我有沒有提升,了解我的靈性這一段時間有沒有進展,有沒有成長。這是地球人的智慧通過宗教家留下來的,通過科學家利用新的概念來解決,來給大家留下經驗。但是科學家通常都是只能掌握住一小部分,很少有整合性的科學家,什麼都懂,太細了,太多東西了,所以從個人身上修行掌握的速度會更快,從身體上印證科學會更快。科學都是摸索一小部分,所以稱為某一小部分的專家,整體上他很難掌握。真正修宗教的人,學物理學化學,學科學精神的人也可以把它掌握的比較好,要互相印證會更好。(注:中國的中醫整體整合調整,頗具特色,可以參照)
今天大家到這裡來研究佛經的道理,但佛經裡邊一些基本概念先弄懂,以後看一些相關的思想會覺得比較自在一點。佛法學習讓大家學習自在,學自由。自在啊,觀自在菩薩不是自在嗎,自在就是你跪著做、盤腿坐、或者以觀世音菩薩自在坐,隨便你怎麼坐都可以。你們要學打坐呢也沒有什麼固定坐,愛怎麼坐就怎麼坐,能提升就好,你自己做實驗。觀自在菩薩的坐姿,如果你看過佛經,菩薩坐姿多的很,這樣坐、那樣坐、觀音坐什麼都有的。所以剛剛有人問打坐是不是要盤腿阿,單盤啊、自然坐或怎麼坐,沒有這些規定的。在密教修煉裡面有好多坐法,氣脈自己知道,這樣坐坐久就會怪怪的,氣脈就會束縛住,腳就會動一下,不動一下就會不舒服。你要是雙盤坐很久,氣脈都打通了坐很久不會不舒服啊。所以他會穩穩地坐著,坐個三天也沒有問題,氣脈沒有流動障礙的問題。所以每個人選擇按照自己的方式能坐得最舒服,心在清靜中禅坐。還有中國道家講的道理跟《金剛經》講的道理很像,我現在是用別的不同的觀念來印證《金剛經》。“常應常靜,常清靜”,應是感應的應,常常安靜就會常常有感應,就是常常清靜,這樣的人心就會比較平和。那個也是《金剛經》裡講的“無所住而生其心”。還有儒家講的,孔子子罕篇第九說子絕四“無意、無必、無固、無我”那也是心裡面的狀態,中國思想裡邊也有“無什麼”,沒有執著的想法。我們做任何事情也是不要把它固定死的,中國現在的思想家比較彈性。你看改革開放後他們都很彈性,所以中國發展很快,發展快就是有彈性,速度非常快,但是它也有個原則,發展快為大家好的方向沒有變,但是有彈性,它沒有固定的模式,它要轉變。學佛法也是一樣,他是流動的,不是固定的。因為佛法固定了被人套固定的方法就絕對錯誤了,佛法講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方法。但是有些觀念,比如講空,這個觀念大家慢慢去體會,什麼是空的概念。也許很多經典都講一樣的概念,小方法沒有大的變化,因為它是大原則。然後掌握空性裡面的空就是智慧,如果你不空你有執著,你的智慧就出不來,因為你想像一個事情的時候你容易把它固定一個模式一個想法一個格式,智慧的轉變方法就想不出來,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
(休息三分鐘。)
(學生:《金剛經》是不是闡述空很系統的,它本身已經很系統的闡述空還是只是闡述空的一部分)答:空沒有辦法完全闡釋,空代表智慧。《金剛經》是解釋空的基本精神,而不是代表了空的全部。因為大般若經那麼大,般若代表智慧,智慧經典在解釋空,《金剛經》是大般若經的一小品。如果看了大般若經的其它經典就會更了解這個類似空的概念。佛陀只是用不同的方法來解釋空,《金剛經》是用比喻的手法在解釋空的基本概念的一種講法。其他大、小、密乘經典也反復強調空性。
(學生問:金剛是什麼意思?)答:金剛石是一種很堅硬的東西,用來表示堅固不壞。在密教裡被稱為金剛乘。金剛是比金、銀更硬的東西。比如說你求佛求道的心非常的堅硬,第二個,表示你成就了的德性、空性的智慧已經達到了金剛那樣堅硬不會被摧壞。無論誰來攻擊你,你都不動的。宇宙中任何一個地方,只要掌握了金剛法則,也就是般若法則(智慧法則),你就會像金剛一樣永摧不壞。到任何時空裡都不會怕。大菩薩啊無論到哪兒,邪門歪道根本就不怕的,因為菩薩的智慧已經到了最完整的狀態了,非常的堅硬,怎麼也摧不破。所以密教裡面的成就者稱為金剛。五大金剛的金剛,金剛是摧不破的。我已經完全開悟了佛性了,在宇宙中我長存了、自由了。
(學生:您是否可以再說一下佛教中自由的概念?剛才您說了兩個詞“自在”和“自由”。我的理解是“自在”更多的指的是自己的感覺,而“自由”有點政治學的概念。很多人像盧梭那些人論述政治學都是以自由為出發的,人們如何能達到一個社會的自由,就像佛教中大家都希望達到的那種自由,但如果說我們的自由妨害了別人的自由,那該怎麼辦?要讓出一部份權利,國家有這樣的政體。總之剛才你所說的達到的這種自由是不是像佛教的自由更多的是從內心的狀態來說的自由?但如果說,我的內心是自由的,但外界的社會政體無法給我自由,自己很不自在,自己就比較混亂,一直在思考自由與自在的問題。我自己很自在,但是外界不給我自在。我該怎麼辦?一個是政治學概念,一個是哲學概念,我真的混亂,該怎麼辦?)答:在古代,“freedom”,這個詞在翻譯的時代沒有用自由這兩個字。現在的字典裡面自由的概念跟佛法裡面的自在的確有的時候是不完全相同的概念。那剛才為什麼用了很多自由呢,因為很多的自在實際上是一種自由,不過現在的觀念是喜歡認為自由是外在周圍環境要完全配合好才會有自由,但對於修煉佛法的人來講呢,自在是心的自由,心的解脫。如果心沒有自由自在,不可能追求外界的自由自在。所以解脫是先從自心做起,不是先從外面做起。以佛法的概念來看,國家是暫時的,社會是暫時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成、住、壞、空,都是一百年、兩百年都是暫時的,但是對於生命的、永遠的靈魂來講,對這個永遠的靈性來講,是可以追求內心先求自在,自由。這個國家不自由,會追求到另外一個國家去,人不同,命不同。但是,他可以追求當下的心的快樂自在。那麼,什麼又叫心的自在和自由呢?只要你對有的東西沒有完全執著的念頭,隨順因緣,在因緣中追求解脫,在因緣中追求突破,那麼,你就會自在自由。也就是說,你不會被外界環境干涉的太厲害。佛法希望的是,很多追求這種概念的人先多做好事善事,第二個就是多從自己內心的不執著,內心的自在先做起。如果很多人都有這種觀念的話,這個世界會越來越好。因為很多做菩薩道做善事的人,他在制定政策的時候也會考慮比較多,不會妨礙小的個體的自由、自在。現在的社會環境沒有辦法配合自在自由的時候,表示我們很多的東西還有待改進,很多菩薩道要做。就是我們這個社會的環境還沒有發展到那個階段,在還沒有到那個階段之前,應該先從提升自我做起。它的修煉過程佛法一般來講是自性成佛,一般來說,它不先管外面的完全解脫,要先管自己的解脫。個人解脫了,也就能幫助外界了。能幫多少就幫多少,只能說盡力了。所以一般菩薩都會發願說盡力。就是說,我自己解脫了,周圍的環境雖然在黑暗中,我們一般的觀念是講在污穢中,黑暗污穢中,我能盡量發散自己的光明,發散我的好的,給周圍的人好處,改善周遭環境,這樣就行,能做多少就算多少,就是盡心。菩薩有願力說盡心就好。他不會說我現在就一定要完全改變它,推翻它,變動,不一定有這樣的能力。即使很有能力也不可能有這樣的能力(注:因果是漸變)。所以好多菩薩是志同道合的一起來做菩薩道,幫助這個世界人類。還有我再強調一點,歷史、朝代、國家都不是永遠、永久的,在佛法來講,不是永久的。但是解脫確是永久的。如果能夠解脫提升自我,到那個時候,把你放到美國去,放到歐洲去,任何一個國家都有黑暗的一面,你就會去幫忙解決那個黑暗的地方。現在中國黑暗的地方還很多,所以,中國有很多可以工作的地方,可以成為菩薩道的人,修行的人努力。自我解脫快樂以後,看外界不要太悲傷,有時候會有因果現象。所以,自在解脫的人,他的智慧解脫到那裡的時候,看外界痛苦的事情,可以透過事件發射慈悲心。他是不會痛苦的。所以,佛法是解脫痛苦。你也許會悲傷,但你不要痛苦。也許黑暗面很多,我們盡力就好。但自己一定要先自在。自己不自在,沒有辦法救別人自在。你先一味的改善自我,要先提升自我,提升自己的綜合的實力,自己綜合的素質,把菩薩素質提升好,你才有能力幫助更多的人。這個概念還是蠻重要的。這樣的回答還可以麼?
(學生:老師剛才有講到禅定,關於禅定該如何入門呢?)答:禅的方法非常的多,你可以找一個你最適合的方法,先從書上或從不同的派別的資料上查詢。查詢一個你最應機,對你最適當的方法。因為方法有很多種,如你的興趣、喜好來決定它的因緣。
(學生:老師能不能推薦一本修禅的方法的書或資料?)答:可以啊,下課的時候拿給你看。禅坐的書我們一定要看,禅坐的書要選其中一兩本來看,因為禅宗的公案對禅修有幫助。如果你要進入禅修還要讀一點易經的書,易經對禅修幫助也非常的大。我們知道南傳佛教的內觀,大乘的禅法,在中國發展的禅法到密宗裡面的禅修,大圓滿法裡面的澈卻的禅修,都是禅。方法有很多種,你可以應機的先去看,你覺得對哪一個比較有興趣。有興趣你和我們討論的時候,我們可以講一些相關的細節,找相關的人教你,或者說你要學這種方法我有興趣,我也可以講一些。
(學生:據我所知,如果要修密的話,要經過金剛上師灌頂之後才可以修。我在漢地找不到上師,也沒有機會接觸灌頂,這樣還可以修密嗎?)答:密一般分為唐密和藏密,藏密一般是藏族在傳,由唐朝傳下來的密宗叫做唐密,書上基本上都有資料。你有機緣接觸到也可以學,但是沒有傳承的人學的東西比較慢。我們所謂傳承有的時候是從靈界傳承,靈界在修煉過程中從無形進來傳承。(注:學密宗要謹慎是否具備好的功德加行,不要盲目偶像崇拜,師徒是形成生命共同體,慎選老師,不要執著,發菩薩願力比灌頂更是基本功,修行時常會有結緣灌頂機會,想找老師一定會遇上。)
(學生:我沒有拜上師,沒有接受灌頂,是不是可以學顯宗的禅定呢?)答:學顯宗的比較好辦,顯宗跟密宗的禅定在最究竟上是沒有什麼差別的,是相通的。密教裡面強調氣脈能量的拙火,跟瑜伽術比較有關的,應該先從印度的瑜伽術學,先吸收書上的思想概念。再學密教就會比較精進、比較深入,但是密教念很多咒語要長期的學習,有時候你還要有願力,咒語是方便法。
(學生:是不是念真言不用灌頂也可以修?)答:很好,你可以常常念六字大明咒“嗡(om) 嘛(ma) 呢(ni) 叭(bei) 咩(mie) 吽(hom)”或“嗡(om) 啊(a) 吽(hom)”三個字的咒語,就這九個字你沒事干的時候就常常念。這九個字跟宇宙的很多仙佛都相通,我們在密教的根本咒語就是這些,不經過灌頂有緣也會修的很好,因為這是普傳性的咒語。但是你要會念哦,你要從頭頂開始念,念到最後到丹田,你不要亂念。
(學生:如果沒有人指導的話自己修是不是會不懂?)答:是,要請教相關的人,而且跟你講的人他修過就會跟你說修道的重點和細節。有時候老師是結緣的,結緣老師就是跟你講一下,有的是很慎重的,叫教派傳承,那就非常慎重,因為你是我這一派傳承命脈的。但教派傳承有時候會很束縛,所以你要看將來的因緣。教派束縛,有時候那些金剛、護法神會束縛住你,有時候你學別的法門會有障礙,限制你不能再拜其它老師,所以看你自己將來的因緣。 你現在剛開始入門,顯教的禅、瑜伽的概念先建立起來,那些都是跟禅有關的,最後要下很大的決心才能修好。因為禅修是空性,金剛的空性,最高就是《金剛經》,我剛剛念的那一段,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古代禅宗老師的傳承一定是很嚴格的,永嘉禅師跟六祖慧能對話一宿覺,他一下子就想走了,驗證一下就走了(注:永嘉從《維摩诘經》入門)。學習傳承不是你想得那樣跟在上師旁邊跟很久的,有的是你修很久去找他驗證一下,驗證一下一天就結束了,或一個小時就結束了,然後回家去自己修。中國禅也很自由,這跟民族性有關系,中國很奇怪,人比較活潑啊,還是不錯的。也許從印度傳到西藏這一代的禅法,因為古代密法的傳承,選擇學生的要求非常嚴格,傳承人數很少,不是普傳的,所以才要求這麼嚴,老師要親自灌頂親自教導,他才能成就。到後來普傳後要求就沒有那麼嚴格了。
繼續講,“波羅蜜”三個字是到彼岸的意思,“般若”是妙智慧、智慧解脫的意思。《金剛經》的“金剛”兩個字是解脫的等級。菩薩道裡的菩薩是分等級的,有初地菩薩、高級菩薩,佛法分十地菩薩,在密教裡分十五地、十三地,有不同分法,一般分十地。第八地菩薩以上是不動地菩薩,永遠都不會倒,轉世也不會倒。他從小智慧就非常的高,悟性很強,想什麼東西都透視很厲害,能夠掌握比較多的法則。不動地以上的菩薩是大菩薩。
《金剛經》這本書是在給孤獨園,印度的捨衛城Sarvasti那個地方講道,須菩提尊者問法。在早期的小乘佛學都要講,“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 觀法無我”,常常都有這種基本的想法。因為佛法的發展曾經從痛苦的過程,苦集滅道的過程慢慢轉到樂修。世界的演變也是這樣的。以前的古代人常常戰爭很痛苦,比較多從痛苦中去修行,現在的人比較多享樂,常在樂境中去修行,彌勒佛是在比較享樂中修行,釋迦牟尼佛是在苦中修行,苦修的比較多,那時候應那個緣分,應機是苦修。但這個時代應類似彌勒佛那樣在娛樂中修行,當然對於佛菩薩、大菩薩來講他沒有什麼分別,不論是痛苦中修行還是在污穢的環境,或者在歡樂的場所修行都一樣的。你們不要以為歡樂的場所就一定很快樂哦,那種快樂也許是假相,舞廳不一定就快樂,娛樂場所不一定都是絕對快樂的,也許心情會快樂一下,後面是痛苦的過程。人際關系比較復雜也許會有很痛苦的時候,不要以為大家親近接近就一定很快樂,分離的時候就會很痛苦。因因果果,在這個過程中有時候不要以為那個樣子就是那個樣子,這就是《金剛經》。不要以為快樂就是真的快樂,痛苦就是真的痛苦,有時候只是一個假相,也許只是一個暫時的現象,過去就過去了。但是你要從裡面得到教訓跟思考、啟發,這是很重要的概念。
(學生:在印度的壁畫裡彌勒佛挺瘦的,到了中國就變成那樣了,這個更加強調了在享樂中修行)答:是,我們知道早期佛學都是苦修,苦修是比較瘦的,中國的彌勒佛形象是按照古代的布袋和尚造的。現在密教的扎什倫布寺,彌勒像是中等的,不是很胖的,中亞一帶有了彌勒佛像以後,也有許多是瘦的,所以也不一定。中國後來胖的形象都是因為布袋和尚的造型,變成大肚子。中國人喜歡圓滿,而且笑瞇瞇的像個元寶、金元寶,所以彌勒佛是財神。以後去廟裡注意看他手上托的是金元寶,拜他就會有錢,所以中國人更喜歡,窮怕了。
(學生:彌勒佛在印度本身的哲學裡是不是也是強調在享樂中修行阿?)答:他就是在享樂中修行。(學生:到了中國就被發揚光大了,越來越誇張了!)答:你不能講他誇張了,他就是在享樂中修行,享樂中是可以修行的,痛苦中可以修行。但一般來講,在享樂中修行會比較難,我覺得比較難,為什麼?享樂中常常一個人忘記了自我,忘記自我以後思考就不會那麼深,一些痛苦的思想比較深,想的東西比較多,所以在樂中修雖然好修,但是要成就起來智慧沒有那麼高,想不到那麼深的東西,這很奇怪,以後你們多觀察。在享樂的時候你雖然可以到忘我,無我的境界,忘記自己在想什麼,很快樂的沉浸在那個境界裡面,可是你就不會再想很多東西。但在痛苦中的無我呢,有的時候受盡折磨和痛苦,也是無我,到精神恍惚狀態,他會想到更多無我的東西、變化的東西。所以早期那個時代苦修的時候成就的人比較多,後來享樂的人修行速度比較慢。
(學生:我感覺痛苦中修行比較壓抑,享樂中修行比較好,本來都是無我,佛性就是無我,為什麼不在享樂中修行呢?我覺得有人痛苦是太感受他自己了才痛苦,有句話叫看的高興的都忘我了,這個怎麼解釋?) 答:高興的忘我就是忘我,我剛才說在享樂中可以修行,可以從中達到忘我的狀態,如果你能長期保持忘我的狀態就是非常好,就是接近完全禅定的境界。無論你用哪種,用快樂的方式你能達到忘我你就會成功的,不過你要常常保持這種成功的狀態,也就是你能保持做很多事情都能樂觀的方式。這也是時代的演變,因為古代的戰爭比較多,常常民不聊生,他不痛苦也不行,是時代背景造成的。他就是那麼痛苦,今天這個國家打那個國家,那個國家打回去,哪天又叛變、兵變,人民長期在流離失所的狀態,不是他想舒舒服服就能舒舒服服,第二天就來一個軍隊把家裡掃蕩一空。
(學生:既然你說佛能夠把污濁的地方變成干淨的地方,那麼佛能夠把有戰爭的地方變成和平的地方嗎?) 答:我剛才說了盡量做,即使釋迦牟尼佛那麼偉大的一位修行者,他的釋迦族都保不住了。當時佛陀還活著的時候,釋迦族就被滅掉了,只剩幾個人。釋迦牟尼佛當時就說,我們這個民族以前曾經傷害過那個民族,早期,某一輩子,佛經裡面講的,所以這一輩子被因果討回來了。釋迦牟尼佛曾經阻擋過三次,第四次以後就擋不住了,釋迦牟尼佛曾經用生命去擋住那個軍隊,對那個國王說,你要殺我族人你先殺我吧。釋迦牟尼佛是一個得道的人,很有成就的人,那邊的國王因為他的關系退兵,擋住了三次,第四次擋不住了。釋迦牟尼佛也沒有辦法,因為他們因果的業力太大了,殺戮的業力太大了,所以這次他擋不住了。他的慈悲努力、影響力也沒有完全能解救族人,佛陀透視很清楚因果,無明啊,有時候也有時代背景的關系。我們說做菩薩盡量做。
(學生:也就是說佛還是擋不住現實的。) 答:有時候業力連佛都擋不住哦,尤其是共業,一個人擋不住,他的弟子跟他一起做也擋不住。所以業障的業是絕對可以挽回的,有些都挽回不了,他能夠做到多少盡量做,他教導弟子說我這樣做了,也明白這個是什麼道理造成的,擋不住那個結果。第二個,我們努力做的時候,業力有時候可以減輕,我做善業的時候它是會影響反作用力的,因為你的努力它可能減半,減成三分之一,或減成四分之一,不一定,會減輕。所以這一世的努力會造成業的轉變,會造成共業(就是集體的業障)的轉變。中國如果有很多修行人修行,這一代就會很光明。北京有一大堆修行人,北京這個地方就會越來越光明,中國就會越來越光明,這是一個連鎖反應。(注:光明使行惡力道、自私心降低)
(學生:釋迦牟尼佛變成佛捨利,是一個什麼緣故呢?後來被阿育王分成好多部分)答:佛經上記載說,如果能夠供養捨利,對一個國家或一個地方會比較光明,有很大意義的。他是一個大修行能量,捨利有一個振動能量。現在科學界都在探索說它是個結石,它和結石不完全一樣,修行的人通過精氣神不漏。你們要知道佛教其中的一個道理,無漏,無漏功德。不漏是精、氣、神完全不漏,男孩子修到精氣神不漏是什麼呢,就是沒有夢遺、洩精等,沒有男女關系且自然不漏。不漏之後精氣神的能量完全提升自然生成,所以他和通常的人的肉體不太一樣。精氣神不漏的時候修煉出來的高能量身體就會結晶,結晶到身上骨頭和氣脈裡面,肉的旁邊會形成結石現象,造成一種能量結晶,捨利子的正確解釋是一種能量結晶體。(注:“無漏”也指自在解脫無煩惱,一切行為沒有執著、沒有煩惱,依智慧觀照三世因果。)
(學生:能量不是物質的,怎麼會結晶呢?)答:能量可以轉化成物質。這方面研究多了你就懂了。不只會有捨利子,在密教修煉的大圓滿法裡面,虹光化身。他死的時候是變成光線不見了,整個人坐在那裡慢慢消失,變成彩虹光慢慢就不見了。比較差一點的修行就是身體等比例縮小,人們把這個縮小身(約手肘大小)拿去供奉,有一些修行人就完全不見了,就剩下頭發和指甲沒有燒掉,消失的過程中會產生光,一般7天要不斷縮小身體最後消失,7天以後如果沒有消失就不太會消失了。
(學生:什麼叫圓寂啊?) 答:圓寂就是過世的意思,我剛才講的是虹光化身,虹光身。有兩種修煉方法,一種是全身捨利子,像六祖慧能大師他全身捨利現在還在廟裡,骨頭是不腐爛的,他就坐在那裡。燒掉會變成捨利子,不燒的話骨頭硬硬的不會腐爛,他就會結晶,捨利子有時候還會生長的,捨利子也有一個變兩粒,兩粒變三粒的,它吸收周圍能量變多的,捨利子是會變多的,不是燒完一百粒就是一百粒。
(學生:這麼說捨利還是有生命的了?)答:當然有生命的能量啊,這是科學奧秘,有的還沒有解破。我跟你們解釋它是一種能量結晶,它會吸收周圍能量然後再長大,再長出新的小粒的,我有看過捨利子,是小的。我在廟裡有看過,對這個不是非常好奇。我不像你們對捨利子有那麼大的好奇心,到現在我還沒有到八大處看過捨利子。在佛教裡的這種生命現象很多,從古到今,產生全身捨利的也很多,台灣好幾個法師死了都是全身捨利。全身捨利就是身體不會腐爛,還會坐在那裡。
(學生:佛修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變成捨利,這麼多年來他應該有很多捨利,為什麼現在這麼少啊?) 答:蠻多的,只是你看不到而已,現在死掉的人燒出捨利子的人非常多,有些普通居士都有。你翻翻佛經記錄的很多,我現在講的虹光化身近代都有。索甲仁波切的《西藏生死書》裡就有關於虹光化身的記錄。你們回去可以看看裡面有一篇就是寫虹光化身的。《西藏生死書》就是寧瑪派的,寧瑪派的大圓滿法的最高修煉方法,最高的成就之一就是虹光化身,就是死掉人會消失。把他身體裹起來包在那裡,七天之後人就不見了。在這七天中周圍的人會看到彩虹光、霞光出現,因為他身體能量消失之前會產生彩虹般的光芒。這種修煉方法是通過陽光修煉來的,他吸收太陽能。
(學生:我不相信,這是神秘主義!) 答:當然是神秘主義,我的意思是說這套方法從古到今已經流傳下來了。沒有修煉的人死了就腐爛了,燒了變成灰,有修煉的人就會變成捨利子或者說全身捨利,更高修煉的人就成全身虹光了,慢慢就不見了,或縮小,縮小的現在還很多,像不丹國師敦珠法王過世後的身體就在法國,他在法國身體就慢慢縮小,縮到很小,本來他要虹光化身,他的上一世就是虹光化身,第二世本來也要虹光化身的,不丹國王要供奉他,但虹光化身就沒法供奉了,沒有捨利子,身體都不見了,怎麼辦?所以他們禱告、祈求你的身體不要不見了,他身體就縮到這樣子不動了。就把縮小的身體供奉到不丹去。國王對佛法有興趣,他想修煉。佛教裡的轉輪聖王就像國王那種人,如果他對佛法比較感興趣他就會對國家幫助比較多。(注:敦珠法王年青時在西藏、四川修行)
(學生:我也有興趣啊,國王是人,我也是人啊!) 答:是啊,你有興趣就努力修行啊!國王有修行啊,那個人是國王的老師,他到法國弘法去了,後來死在了法國。他過世以後,國王在不丹就建個廟供奉他的法身,所以拖了一年才從法國運到不丹。他的身體在法國的時候曾經轟動了西方,法國人對這種死亡的方法很好奇,所以密法的大圓滿法現在在西方就非常盛行。為什麼?它是人類的一個特質。以前從來不知道有這種方法。
(學生:我沒有看到大陸有報道過,人死了之後能虹光化身。)答:中國的資訊比較封鎖。我當時看到大圓滿法的時候,想耶稣基督就是這樣子的。耶稣裹了屍布包了三天就不見了。歷史上記載修煉大圓滿法的人死亡之後就是這樣消失的。要麼身體變小,要麼全身不見了。在歷史上,在中國共產黨1949年統治到現在又出現好幾例,在四川、青海那一帶,好幾例又出來了,不是只在古代,近代一樣有。敦珠法王到西方去,西方也出現了,變成一個連鎖反應就比較轟動。大家對這個法門就非常有興趣。我說佛法是科學,它怎麼修煉呢?現在出現這種現象你不能說它沒有啊,出現了就要去研究。大圓滿會能量轉移,就是身體消失後變成能量,到另外的時空中再重新凝聚。透過信念系統能量是可以互換的。以前印度就有大神通家、大修行者,他會變,手上一個東西就會出來,一朵花就出來。有人問他是怎麼變出來的,他就說是能量互換的。(注:虹光化身最近一例在中國四川省新龍縣多莫寺,1998年8月29日去世的阿曲喇嘛)(注2:《神秘的太陽科學》見於《雪山大師風采錄》,台灣,中國瑜伽出版社,希瓦難陀編纂,1998年版18頁)
(學生:老師,我問你一個比較現實的問題,剛才說到國王和活佛,政治和宗教從來就是相輔相成的,要麼是相互斗爭,要麼就是相互勾結。我覺得你剛才說的宗教達到圓滿可以使全世界和平,人們生活很幸福。但是有時候它非但沒有克服到你剛才說的障礙,它反而促成了很多宗教發生戰爭,像人類歷史上那些很大的戰爭、很殘酷的戰爭都是由宗教引起的。當然你可以說這是人們利用了宗教不是我們崇尚的真正的宗教。但問題是調和這個矛盾很難) 答:現在有個問題就是,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宗教,每個民族都有原來傳統的歷史思想。現在世界上有個重點的問題就是宗教間的互相調和、和平相處。因為從古到今,不同民族產生的不論一神宗教還是多神宗教,如果不主張和平,將來還有戰爭的可能。所以宗教對話在全球很重視,這幾十年常常在舉行這樣的會議,不同宗教的領導人互相能夠了解,然後可以對話,溝通一些想法能促進世界和平。我們應該主張一個想法就是“敬其所異,愛其所同”只有這樣慢慢推廣才有辦法。我最近在想這樣的問題,人類的宗教精神也會在革新。就是說,人類對修煉的能量理解多一點,也許對科學新的發展,對上帝對菩薩對佛有新的概念的時候,對各宗教的障礙,各宗教的本位主義會降低很多。但現在一些新的思想、新的宗教在全球的概念還沒有形成以前,上一輩子的人、老一代的人所學的宗教的概念就是這樣的,他們對別的宗教都完全不懂,所以在弘揚自己宗教的時候就排斥人家。早期的時候比較暴力,排斥人家會用戰爭來統治的方式,現在是拉信徒的方式,看信徒拉多少。現在全球的宗教間常常開會,這是未來的好趨勢。天主教主動在開,羅馬的天主教領導人定期開宗教會議,現在全球有個世界宗教會議都定期至少三年五年開會一次,小的分支單位就更多,各單位都有在努力。我們對未來還是有點樂觀的,宗教有一天還是可以互相理解的,因為現在資訊的傳播速度很快。新的想法、新的年青人大概可以互相理解。如果你的觀念沒有提升,一直是走暴力路線,人的信仰就會變窄。中國的儒家還有佛教都是比較和平的,儒家講大同世界基本上不喜歡用戰爭的方式來追求和平、和諧。如果可以互相尊重理解多好,儒家思想對人家是仁道的,不是霸道。仁道就是說互相尊重交流,我們現在是個大國,我對中國的前途,期望還是蠻深的。世界上的歐美國家還有阿拉伯國家打來打去,說中國剛好可以做中間勢力,可以做調和者。中國講中道,中國在未來世界的地位正好占一個中間點,靠它的機會很大。
(學生:中國的儒家能夠融合百家的思想,西方從柏拉圖一直到現在的哲學家,他們一直在探求一個終極所指,造出一個大的系統概念,到最後沒有辦法了,要麼康德造出個自己,要麼就是誰造個什麼東西,總會歸為一種神秘的東西。我覺得他們心物是分開的,中國的哲學向來就是心物一體,我與天地共存,與萬物共榮就是這個樣子,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有時候外國哲學看多了很郁悶,他們太偉大了,想一些根本就沒有結果的問題,後來看中國的哲學,跳出外國的視野,其實中國哲學中本身就解決了他們的問題) 答:是,但是有一個問題就是,中國古代哲學家後來發展的時候,對宇宙的系統的細微了解沒有外國哲學家或思想家那種想探索的精神。
(學生:中國哲學家太注重現實了,孔子說我們應該怎樣當官,怎樣仁,沒有說一個終極的概念,你應該干什麼,他總是告訴你how to,沒有告訴你what is) 答:但是佛教對宇宙論是有探索的,佛教的哲學思想概念對將來大家靈修會有幫助的,對國家也是有幫助的。佛教變得興盛起來的原因是因為它主張和平,所以全球很多國家都在重視佛教。佛教還有剛才講的儒家可以做中間的調和者。一個國家有伊斯蘭教又有基督教發展,那怎麼辦,兩邊都互相沖突,它可能要扶持佛教,佛教可以達到和諧,比較容易溝通。佛教的基本思想就是和平思想,非暴力思想。(注:中國儒家思想也主張和平與大同)
(學生: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勝過其它的宗教,中國比較重視佛教)答:是。佛、道,中國實際上是儒、釋、道。有的時代道教多一點,佛教少一點;有時候佛教多一點,道教少一點。儒家是長期存在的,它不當宗教,但也有祭孔、祭祖大典。
(學生:談到這個問題,我想問一下,儒教和儒家有什麼區分呢?就像佛家和佛教)答:現在有一個問題,有的人看儒家的發展的歷史認為它是一個思想一個流派,而不是純粹的宗教的流派。但是像我的老師那些研究者也曾經認為儒教也可以稱為教,因為他們敬仰上帝,就是祭天啊。從古代以前就祭天、祭祖,它是有儀式的,但那是傳統,可以說儒家是宗教的一支,但是在台灣的發展我們叫儒宗鸾堂,就是民間宗教,是儒家的,但他是儒教的,講忠孝仁愛。像關聖帝君的信仰,不是只有道家有,它純粹變成儒家的文化。儒教的人他們通過一種乩童傳播聖賢思想。
(學生:一個宗教的發展有它的基礎,有人說中國的宗教傳統不是很濃烈。有一種理論很有意思叫做地理環境決定論,說西方文明的發源地是希臘半島,那個半島的內陸很貧瘠,但是周圍有大海,他們與自然所處的是對立的態度,耕種不好就出去航海,發展了一種商業文明。因為他們與自然處於對立的狀態,所以他要訴諸於兩種東西,一種是科學,一種是宗教,用科學去征服,征服不了就用宗教去解釋,我得活著舒服一點。中國就不一樣,內陸很發達,土地很肥沃,周圍的山很高,中國人生活的很舒服,與自然自得自樂的狀態。耕種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天天看點這種事就行了。他們好像不太需要一種宗教思想去訴諸於某種東西,因為中國人好像有訴諸的地方,我可以訴諸於家庭,訴諸到田地上,所以中國的宗教不像西方一樣有神、有宗教的傳統。)答:你講的很好,所以中國古代的人就覺得生活在天堂裡一樣,悠然自得的狀態下,歐洲那面常常打來打去,常常在痛苦之中的,主張一個類似天堂的概念比較深,的確是有這種民族特點的演化。不過中國的宗教古代就有了,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有類似乩童的神乩,國家有重大事情都要透過祭師啊、乩童啊或者那種叫巫觋啊來指導和決定。還有中國的整個文化發展,比如昆侖文明,古代是個大遷移的文明啊,不只黃帝時代,黃帝以前的文明都是互相遷移的。中亞地區的文明轉移到中南美洲那一帶發展,就是同一批的民族人群轉移發展的,中國也是其它民族轉移發展的,還有青海省那一帶,中華文明的一部分是從那裡慢慢轉移出來的,所以世界本來就是互有演變的。第二個,歐洲亞特蘭提斯文明科學、思辨很優秀的,所以到現在還有人在挖掘,由於地震沉下去了。當時的那個文明還是蠻高級的,我們要去思考文明進展。最近我看到報道說日本沖繩島海面那一帶海底下又發現有宮殿金字塔,在台灣澎湖那一帶地下也發現過宮殿。古代人做過很多遷移,在太平洋那一帶有很大的文明,不過現在還沒有發現,大家去采訪考古看看。我有一次去山東省爬昆嵛山脈,當時秦始皇祭拜海中神仙就在昆嵛山那個地方。昆嵛山就是在威海和青島的後面有一群山脈,是中國道家王重陽祖師發揚的地方,還有丘處機等全真派修煉最原始的地方。其中一座聖經山後面有一個大廢墟,沒有人特別記錄。我當時爬到山上發現廢墟裡面有好大的石頭,我很好奇就爬到山的後面去找那個石頭,一看那個石頭是個祭壇,都非常龐大,廢棄很久了,但都沒有壞掉。這不是近代的建築物,為什麼在山裡面類似於一個小村莊沿著一個斜坡下來。昆嵛山東邊一面就面對海,在山的後面有好大的祭壇。為什麼說是祭壇呢?因為我上去看,上面有雕刻的圖案、圖形,所以我認為那是古代文明留下來的一個很大的東西。古代文明可能是一個很龐大的系統,包括在日本水下發現的大金字塔。古代文明有許多大型的東西,跟後來中國發展不太一樣,它那個東西都很龐大。中國有時候蓋小型的祭壇沒有那麼大,山東半島的文明可能曾經發展的蠻高的。廢墟裡的屋檐的石頭倒塌下來還有圖案,有幾何的圖形,畫的直線,這個是人為畫的,不是天然的比如水的沖蝕啊。但沒有人重視,所以古代文明現在還有很多我們不懂,《易經》也是古代文明留下的。曾經歐洲發現類似中國的穴道、銅人造型物。在歐洲發現幾千年前類似身體的穴道經脈。史前文明也許有更高的發展,史前文明的更史前,所以有很多奧妙我們地球人還不知道。埃及的金字塔就是埃及人蓋起來的還是有更早的文明蓋起來的呢?
(學生:很多文明的現象真的有很多相關點,比如說雅典有個亞斯貝爾斯提出一個“軸心理論”,說在公元前的某一個時候,在希臘那邊亞裡士多德、柏拉圖出來了,在中國像孔子啊諸子百家都出現了,在印度佛陀出現了。這幾個文明是不同發展的,居然在同一個時代出現了最文明的一些東西。我是學比較文學的,會研究漢文化的一些現象,像古代的神話當中,都會有大洪水的神話,咱們的大禹治水,那邊的諾亞方舟,除此之外,在埃及啊、巴比倫啊包括非洲、北歐那邊很多神話當中都會有大洪水。這可能感覺是,因為都是人吧,不管是哪國的文明,人都要衣食住行都要吃喝拉撒,有些東西在我們經驗當中是根植於人性本身的。雖然有些東西處於不同的文明的體系當中,但是因為我們是人,都是人創造出來的,所以會有某些相似的地方) 答:還有早期的交通也不是很發達,信息不通。祖先的遺傳也許有很多類似的
(學生:我認為這種現象歸根於人類對宇宙的好奇。有太陽啊、有月亮啊、有洪水啊還有行星啊,這些東西的出現,人們當時是愚昧的狀態無法解釋,所以交給神來解釋,認為神就是統治這個地方的,統治整個宇宙。所以很多教派出現了很多神,像道教、佛教啊還有基督教都有神統治的精神,很多類似的現象都出現過。各個國家有各個國家的特點,外國出現的神是外國形式的,中國的教派出現的神就是中國人的。神的形象和道德都是和那一方的文化相融合的) 答:不過現在講,像印度的發展文明,釋迦牟尼佛雖然是2500多年前,但是在佛經記錄裡面,釋迦牟尼佛在這個時空背景裡面不是一個獨立的佛,他是賢劫千佛的其中一尊,他之前有佛,之後也有佛,在宇宙其它的時空裡也有佛。所以我們認為佛教是釋迦牟尼佛獨立發展出來的,不是。佛經裡面絕對不是這樣記載的。大家研究這個思想有好處,研究佛學就會看到佛學產生的歷史,轉過來一看釋迦牟尼佛的角色是什麼,你們的心胸就會擴大。
(學生:你覺得釋迦牟尼佛的角色是什麼呢?) 答:他就是有這個緣分將佛國、佛法的思想帶到地球來。在他之前,佛法曾經在靈界,而不是在現象界傳播。在5000年的歷史裡面,正式傳播佛法的人沒有一個正式的思想系統,釋迦牟尼佛出來之後才有把它帶出來。但釋迦牟尼佛以前應該也有佛法,當時不是他傳播的,是他上面的佛在傳播的。
(學生:也就是說,法本來就是存在的,釋迦牟尼佛讓更多的人看到) 答:釋迦牟尼佛一出來的時候,靈界的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都同時出來幫忙他,還有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那些大菩薩都來幫忙他。他的十大弟子都不是靈界這種菩薩,像阿難那是實際有人的,阿難是他的堂弟。須菩提尊者啊大迦葉尊者啊這都是有其人的。禅宗最早是迦葉尊者的蓮花微笑傳承第一代,一代一代傳到中國的達摩祖師。
(學生:我再問個問題,說到禅宗,禅宗的發源地是少林寺。少林寺是很重要的,但現在感覺少林寺純粹商業化了。主持叫釋永信,把少林寺弄得像一個商業的地方,搞了很多商業的東西。但如果這樣弄得話,少林寺也沒有太大的發展,只有屈從於商業才能發展,但屈從的同時也喪失了自己。但如果不屈從的話就更默默無聞,現在怎麼辦?現在釋永信把少林寺搞的烏煙瘴氣的,有人說不是烏煙瘴氣,而是找到了另一條出路,更能體現禅宗“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的核心精神,你是怎麼看這個問題的?) 答:禅宗傳法六祖慧能大師,後大都多向南傳的,北方也有啊像趙州柏林禅寺。禅法已經普傳了,所以不一定把少林寺當作一個最大的地方,它是祖庭,是達摩祖師閉關的地方,它是有祭奠性質,所以就不能要求他的後代那麼嚴格,各有因緣。禅法不斷向南傳到廣東這一帶,所以湖南省、廣東省、江西省全部都是主庭的地方太多了。一花開五葉之後,禅宗的法門就布散出去了,所以到了日本、韓國、美國,祖庭的東西不要太嚴肅對待。它反而讓游客建一個初級的緣分,真正要深度修行的人不會跑到那邊去修行,一般不會跑到少林寺去修禅宗。少林寺以武功見長,武功也可以得到禅,但看要怎麼修。把它搞得很世俗化就看不到禅,但是武功裡面修煉到禅法的人非常的多,這種人才從古到今還是很多的,有機會大家可以遇得到,宗派已經分散到各地去了。
(學生:我問過少林寺的和尚最喜歡哪種武器,他們說最喜歡棍。我說為什麼,他說棍一般殺不死人,只能教訓人。我聽了就很感動) 答:哈哈,少林棍也可以打死人,但一般不打死人。
(學生:刀槍的殺傷力太強了,棍是最沒有殺傷力的) 答:是,不過這是時代的一個演變,也是佛法的一種變遷。但變遷是說是不是由這個場地來弘揚佛法,不一定。它可以用另外的一種方式,佛法可以演變為另外的武功方式。
(學生:你是怎麼認識從人到神這條路的?比如,基督教的耶稣我相信他肯定是人,他本來是人,後來被基督教裡的人演化成神了。然後釋迦牟尼,我不相信他是個神,他肯定是個人,又被升華到神了。然後你要說儒教吧,孔子是聖人的話,儒教裡的人肯定說孔子是個神,孔子本來就是個人,又被儒教裡的人升華為神了。你是怎麼認識的,他們都有生死) 答:有些觀念還要慢慢去理解,人到神的這個過程中,除了在世弟子他們的影響之外,最重要的是後世有些神秘主義的人,想了解一些神秘主義的東西,就是所謂“神”這個東西。如果沒有神秘主義,宗教傳承不可能出現類似“神”這種概念。那麼什麼是神秘主義呢?就是說他死實際上沒有死,精神沒死是可以感應出來的。有神秘主義才可能產生宗教的發展。釋迦牟尼佛到現在還會有人和他對話,但是這個很神秘很奧秘,所以叫神秘主義發展過程。到現在為止,孔子的靈魂也許還活著。有些宗教,像台灣有時候,孔子說什麼什麼,然後有人記錄下來。耶稣基督也是一樣,有些人還可以和耶稣基督對話,在禱告過程中的感應對話。所以這是傳承中變神秘的過程。他是一個學說,或是一個偉大智慧的創始者,或者修行的創始者,但後世的弟子或修行人一定要有感受力。這個“神”不是自封的,這個很奇怪,一個宗教的領導人死後會被封為某某封號,不是自封的,是更高級的主宰神,這個宇宙還有更高級的主宰神,他們會來給你下封號,說你就號稱這個吧,以後就叫這個名字。還有皇或者帝的名號,乩童感應,來就叫這個名號,還有叫原名的,什麼大成至聖孔子來了,某某天上媽祖來了。堯來了,他不這樣說,說天官大帝來了。所以神秘主義傳承是成為“神”的關鍵。神號是被封賜的,但是人間不相信成為封賜不可能,也許你修行到了靈界以後死掉,他們有一套組織系統,還有專門賜給封號的,非常神秘的東西。
(學生:我認為,同學你從小接受的是馬列主義的哲學,現在用馬列主義哲學去理解其它的宗教是有困難的) 你有興趣的話從今天開始研究,去了解更深奧的相關的東西。不要被洗腦,客觀還是蠻重要的,客觀這種東西是讓你不要執著的一個方法。佛法叫你不要執著就是叫你保持客觀,客觀的精神是很難保持的,所以盡量努力的修行,去更多的了解。
(學生:假如你是作為一個教外的人,你是怎麼理解神秘主義的過程的呢?) 答:我們小時候那個地方宗教氣氛特別濃厚,有神通的人也非常的多,有特異能量的人也特別的多。所以你會從他們一些特別的表現、感應啊了解到宗教裡面有很多神秘的現象。比如宗教的乩童的感應現象不是你能夠理解的,你十年前發生的事情他能夠給你說的一清二楚,他和你八竿子都扯不上怎麼會知道呢。那邊有人調查說你十年前做了什麼事情,你一聽就會被嚇倒了。在你家鄉你做了什麼事情只有你知道他怎麼會知道,他不用調查可以馬上就知道,在我那邊這種神秘主義非常的多,所以你根本逃脫不了天帝的眼睛。你所有做過的行為天帝都會知道,而且絕對有人可以給你講出來。如果你有心追求,你可以多懂,查“神”的,查“鬼”的都統統有這種人才,非常的多。連你修行上輩子做了什麼事也許都給你講出來,你這輩子哪個時代、哪個年紀你曾經做過什麼事情或你做過什麼壞事他會給你講。
(學生:那因果報應是肯定的了) 答:透過那麼多的神秘現象給你解釋以後你慢慢會相信的。
(學生:你的意思是說,上天都看到你的所做所為了,今生做了壞事情的話下輩子就會嚴重了) 答:我剛才說這是個修行的場所,透過不同的現象改變你的觀念,給你訓練。也許某些人要透過某種生物來訓練,不能單靠人來訓練。也許你會在地獄那個場所訓練久一點,你做好事就會在天堂訓練久一點。當然,這只是一種概念解釋,因為佛法不是講這些,佛法不是講你到天堂地獄裡,轉世六道輪回,這是很粗淺的佛法。因果報應也不是絕對的,通過善良的修行,它就會減為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它是可以改變的。不修行你也要做好事,做壞事的話,因果、業障就會找上你。又做好事又做壞事是中等,你有興趣就慢慢研究,也許就會有一天老是做好事。佛法是講無論你做好事還是壞事,做事都考慮是別人的那就是好事。
(學生:做了好事又能怎樣?) 答:佛法講今世解脫,你智慧變高了就掌握住法則了,你的靈魂就可以自由了自主了,也許你要干嗎就干嗎了。你要轉世成這個就這個了,轉世成那樣就那樣了,不轉世也沒關系,你的靈魂解脫在法則之上了,所以生命的意義你就掌握住了。我要快樂就快樂了,但快樂也是相對的,佛法講不快樂不痛苦這種中道的狀態。所以極樂不會影響他的心情,極苦也不會影響到他的心情。
(學生:我發現有些人做好事也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啊) 答:不能用個論去理解真理的概念,以後你慢慢就會了解。一個人做了很多好事,你怎麼知道他以前做沒做壞事呢?上輩子啊!
(學生:上輩子還沒有生出來怎麼會知道?) 答:他修行就慢慢了解了,有很多修行的人能體會到上輩子的事情,你沒有修行就不會了解。佛法講因果輪回要透過修行去理解。
(休息三分鐘)
每個人講經的程度是不一樣的,智慧對於物質界的理解不一樣、體會不一樣。古代的佛法,《阿含經》時代是生活化的,大乘佛法是講概念空性的,跟生活細節沒有太大的直接關系,是用很多譬喻的方法來講道理。
“品”是後來分的,這個概念就用“品”來表示,是一段一段的意思。《金剛經》有一個版本講什麼分什麼分,這個“分”是梁昭明太子分的,“品”一般來講比較大一點,“分”比較短一點。佛經裡的“品”量都比較大,“分”的量就很小。原來的《金剛經》也沒有分成“分”,後來昭明太子把它分成32個“分”。
[正文] 現在我們開始一一地講各分。
一般現在書上講金剛般若經,般若波羅蜜經。剛才已經解釋了,金剛就是成就了心像金剛一樣不會退轉,裡面的話會讓你成就、成為不退轉。你的覺性到了不壞的、覺悟的境界。般若是妙智慧,波羅蜜是到彼岸的意思,透過這個經你會到達彼岸,這是佛法大乘的思想。禅宗傳承的思想,中觀派的思想都在這裡。
《金剛經》是在捨衛城給孤獨園講的,當時在講般若經的時候有4處16會,《金剛經》是在第9會祇樹給孤獨園講的,給孤獨園在中印度的捨衛城Sarvasti。《金剛經》現在的版本一般分32個分,中國梁朝時的昭明太子分的。分為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三大部分。32分中的第一分稱為序分,第三十二分是流通分總結,中間的三十個分全部叫正宗分,說本經的宗旨。序分是講法會因由。
我們從第一分法會因由開始。第一、二分沒有多少重點,佛陀講法的方式給大家介紹一下。“食時著衣持缽,入捨衛大城乞食”乞食完畢,開始要講道。這時候跟大比丘一千兩百五十人在給孤獨園講道。這時,長老須菩提從座起開始問佛,一開始他就先問“雲何應住?雲何降服其心?”佛陀說你要發願,你要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來開始降服你的心。
第三分大乘正宗分。重點就是菩薩不能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佛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他講過要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然後跟你說你不能有這執著的四相才能達到解脫。佛陀說沒有眾生可以得滅度的,你不要以為你度化眾生,實際上沒有一個眾生是你度化的。這個與佛教“自性成佛”的觀念相連,所以釋迦牟尼佛提到這點。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發大乘的菩薩願來成就佛道,那麼成就的信息發出來以後,佛說你不要著四相。菩薩既然不能執著於四相,那菩薩過來應該怎麼做呢?菩薩要做六度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
第四分妙行無住分。佛說菩薩應無住相布施,這是第四分的重點。“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布施分為財施、法施和無畏施。你在布施給別人好處的時候你不要想到我自己,叫不住相布施。這是佛法裡面經常強調的不能有“我”。你給別人好處的時候不要總想著是我給的好處,自然而然的給人家好處就對了。你做善事不要想著我給你的,這才叫無為法,你想到我給你的這叫有為法。有為法就變成要福報給你,你給他一塊,他將來再給你一塊,佛教說不要玩這種把戲,沒有意義。你現在在成就佛道,達到最高的層次“無住相布施”,這樣的福德才不可思量,大家可以想到“其福德不可思量”。
第五分如理實見分。釋迦牟尼佛在破你們看到什麼叫如來。佛跟須菩提說你看到我這個樣子、外形統統都是假的,這是個暫時的現象,是一個個體。如來有法身、化身、報身。如來在佛陀時代是轉成釋迦牟尼佛這個樣子,我的上一生轉成那個樣子,如果再出世可能會變成另外的樣子。你要用外相、外形來看這個叫做如來是看不出來的,而且你看到的這個相也不是完全真實的,是在三度空間用可見光看到的樣子,我在非可見光區看到的可能就不是這個樣子。所以佛講你們看到的相都是虛妄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是《金剛經》裡面非常重要的一個重點。凡事見相非相才能看到如來,你見相是相就看不到如來了。見相非相有時候很難理解,我看到了嗎?你不要用可見光來看我,重點在這裡,回去好好想佛法的意思。
第六分正信希有分。這一分講說如來滅後五百歲有修福德的人對《金剛經》的文字能夠理解的話會有無量的福德。《金剛經》是講空性的法,是很難理解的。一般初學佛的人智慧不到那裡看不懂、聽不懂這種想法。什麼叫無相,什麼叫無為,或無相布施,或見相非相,是很難理解的。所以佛強調說這種見相非相,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想法是非常希有的,不容易懂的。這一分的結論是:“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講這一段話呢?是說,佛講的法都是方便、應機法。如果我跟你說你今天不要著相你就不要著相,但是不著相也是方便。你有智慧開悟了了解這個道理了,情況變化的道理了,這種語言是多余的。語言是多余的,請記住這句話。所以佛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筏,就是木筏,用槳筏船。如果你已經過去河了就不要留戀這個筏。法尚應捨,就是法不是固定存在的,到時候是要丟棄的。你如果開悟到另一個境界,前面的東西不要總是留戀不忘。舊有的東西不是絕對的東西千萬不要貪戀,要過去就過去,你才能跳躍。業障也是這樣,如果你能解脫過去一層,智慧就會跳到下一層,不要再看到前面的,這些都是方便的過程。我們從小成長到大也是這樣的過程,你的智慧從小學生學一個東西到大學生到研究生到博士生,學的東西越來越深,但這些東西不是讓你執著的,不是讓你來炫耀的,這是智慧成長的過程。如果你去教小學生,你才會用小孩子的東西去教他。但是佛陀講過你不要念念不忘,後面也會跟大家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需要用的時候拿出來用就好了,平常不要總往回想。
第七分無得無說分。這個分的重點是“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有為法和無為法是《金剛經》辨別的東西。回去好好想,什麼叫有為法,什麼叫無為法?無為法是沒有因果的輪回,沒有回報。有為法就是出去一個“一”就有一個“一”回來的。佛教要修煉成就一定要認識無為法。無為法的定義就是無我,無什麼相什麼相的,無這個無那個,做任何事情不能有我執。有為法就是我來做一些事情我來布施的,我來做什麼我來做什麼。比如我叫郭耀華,老師叫我光齋,一直講我郭耀華在做這個做那個做什麼,完蛋了,這就不叫在修佛法,這樣修很久也不會提升自己的程度的。所以無為法是最深奧的道理,所有的聖賢都因為無為法而不同。你了解越多無為法等級越深,了解越少無為法就越有我執越有限制,越有功德變成來回之間的輪回。我給你一個“一”,你又還我一個“一”,所謂的福報不是無為法的功德。修法要常常知道,不要把它變成只有回報,就是我救助窮人十塊錢,你要以後生利息給我一百塊回來,這叫福報。這樣子修煉就很難提升智慧。我們的智慧解脫是看破這一層,一定要好好記住無為法的東西。無為法就是無相,做任何事情沒有我相。我做給你的事情我不覺得是我做給你的,是我代表上帝做給你的,是我代表釋迦牟尼佛給你的。所以為什麼叫修本尊法?有個窮人向我借十塊錢、一百塊,我不要說是我借給你的,是我今天剛好有錢可以借給你,我是代表一個佛菩薩給你,這樣就可以,這就是無為法了,這樣就會有真正的功德、成就。
第八分依法出生分。佛陀在講這個經的時候說,你們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來布施所得的福德很多了,但是不如說四句偈給別人聽。就是說《金剛經》的福德超過那麼多寶貝的東西,所以要懂這個東西不容易。佛說這個經不容易懂,大家要好好想。你們懂這個經典裡面句子的意思比拿到珍寶財寶布施給別人還要有更大的功德。“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所以開悟的方法、解脫修道的方法都是從《金剛經》的想法出來的。“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再講一次,《金剛經》最重要的語句、邏輯格式就是,說這個就不是這個。我在講佛法其實我不是在講佛法,你說我在給你講佛法,錯了,如果是大乘的菩薩是他在講一些道理,這些道理稱為佛法就是執著。我是應機來說這個道理,講完我就忘記了,你聽完也忘記了,你解脫就好,提升就好,不要老是念念不忘,念念不忘就有執著。這樣你就很難了解佛法的精義,還有無為法的精義。
第九分一相無相分。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還有阿羅漢是達到阿羅漢果位的四個境界過程。阿羅漢實修派從最初級的、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到第四級,有書上一般會解釋阿羅漢不同的等級會得到什麼神通、因果啊,我這裡先不解釋這四個神通、因果。阿羅漢道修行從須陀洹開始一直到最後阿羅漢果。阿羅漢有一個重點,他自身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不入就是不執著,不是這些色、聲、香、味、觸、法都沒有了,是他不執著了。阿羅漢等級的人對這些感受能突破因因果果,外界的東西對他影響不大,心境不動,基本上已經達到這種等級。阿羅漢已經達到無诤三昧。“佛說我得無诤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無诤三昧,就是跟人家一點都不競爭了。這一點蠻重要的,修佛道是自己成就的,是不跟別人比的、競爭的,對手是對自己而言。修佛教佛道不是跟人家拼死拼活跟人家競爭,是跟自己的提升競爭。所以不會產生嫉妒心、排斥感。別人修的好反而還會贊賞人家。離欲阿羅漢,世間的情愛、欲望他都沒有了。我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說如果你有這樣想法的話就不是阿羅漢。所以得到阿羅漢等級的人不會說自己得阿羅漢了,得道的人如果跟別人說我已經得道了就是執著。最後一句話,“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這是《金剛經》的重點,說是這個就不是這個。他做了很多事情但說實無所行,這才叫無為法。你不要說你做了很多事情,就說你做了很多好事就完蛋了,你這一世要提升解脫麻煩就大了。所以他做了很多事情當作不知道,不是我做的。中國的道家也有這種功夫,老子的那個時代就說你做了好多事情不要當自己做過。阿羅漢這四個等級上來,你就會斷掉世間的很多束縛、執著、欲望,色、聲、香、味、觸、法都沒有障礙了。三界的執著都斷掉了。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阿羅漢果位的智慧是蠻高的,他的空性、智慧已經看透了這些事情,外界對他的影響也不大。但是,阿羅漢跟菩薩變現的力量、感化周圍的力量會有不同,他們都達到無我、沒有我執的狀態,但去幫助別人的狀態就不一樣,對周圍物質轉變的力量不太一樣,這種神通的力量有時候不太一樣。大家將來慢慢體會。
第十分莊嚴淨土分。這一分是釋迦牟尼佛在燃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釋迦牟尼佛還沒有佛號還是大菩薩的時候跟燃燈佛學了很多佛法,應機可以成佛。佛說我有得法就錯了,他要說他沒有得法。“於法實無所得”禅宗最重視這一點。我教你的方法,有嗎?你有教我嗎?我什麼都不知道哦。我剛給你講課講了一個小時,什麼一個小時,我都沒聽到。有所得就有所執著。有所得是修行階段的中間過程,是可以的,但是有所得的過程將來一定要去掉,不去掉就提升不上來了。有所得就會對法有執著,在有些地方你就跳不出去,就得不到自由、自在。有法執著就不會自在。所以後面的結論都是一樣的,“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他是不斷的否定。在西藏密教裡面,中觀應成派,宗喀巴大師繼承的就是這套思想。你跟我說這個,我就說不是這個。所以你說莊嚴,我就說不是莊嚴,唱反調。唱反調才會提升,不唱反調絕對不會提升的。所以我要大家學易經,都是逆的。老是說這樣的就是這樣的,你就死了。如果老師教導你是這樣的,你就跟老師說是這樣的,老師說你的程度不太好,你就慢慢修吧,漸修吧。六祖慧能當年就是唱反調的,叫他這樣修,他就不這樣修。所以其它人都不了解他,六祖慧能拿著袈裟跑掉了。五祖弘忍傳袈裟給他,為什麼他的智慧最高?他說老師這樣教,我就不這樣學,倒著學。學佛法的重點要倒著學,有這個就沒有這個。老師上課講a、b、c、d,你就記得a、b、c、d你就完蛋了,佛法絕對不是這個東西,佛法倒過來看d、c、b、a。這個對學科學的人也很重要,你要是智慧有這麼高,東西要倒過來看你就會有很多新發現。因為你的想法跟人家不一樣,所以你就有攻破,有比較好的邏輯,比較考慮圓滿。我們講圓滿,圓滿不是正向思考,是正向、逆向思考都有,然後達到一個平衡。佛教重視中道的,中道是不是最根本性的呢,也不完全是。在人世間,它有一個取捨,就是走中道,兩邊想法折中。但是折中還有空性的智慧在裡面產生作用,所以這有個結論“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剛剛我跟大家特別講這一點,做任何事情都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對那個東西不會有任何執著才是學大乘佛法。如果你念念不忘你做過的好事、壞事你就完蛋了。這樣保持一個空性,常常接收一些新的概念來提升自我。所以,它是“常應常靜,常清靜”,你看到一個東西就會反應一個東西,反應完了就完畢了,不要再有其它的概念。這樣長期的修行就會達到一個比較高的空性,智慧就會出來。最後的結論,佛說非身就是大身,又是逆向思考的方式。大家一定要反過來想,釋迦牟尼佛喜歡造反,他如果當學生一定很奇怪,他總是勸你每次都要想反了。如果我講一個a過來,你就說一個a你就完蛋了,你這個學生是一個壞學生。他說你一定要想一個倒過來,他一個a過來你一定說一個b過來。所以“佛說非身,是名大身”如果佛說這個身就是這個身你就完蛋了,你的大乘佛法學的很不好,你這學生就不太懂,你《金剛經》不懂,你一定要會逆向思考,而且要沒有執著的思考。你一定要學會無執、忘我,這樣做很多事情才會成功,真正得到佛陀的解脫成就。
第十一分無為福勝分。這個經呢釋迦牟尼佛再強調一次,你們要懂得這部經的觀念受持四句偈,即使只有受持四句偈只有四句話,你的功德比人家給你一大堆財寶還要多。很不容易懂,大乘佛法就是難學。佛講大乘佛法的時候那些小乘出家人常常五百退席。五百退席什麼意思,我一講道五百人就丟了,他們聽不下去,太難懂了。他們寧願聽那些漸進、漸修的法,喜歡聽說你們要修善法,將來得福報,給你加很多戒律,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這樣才能慢慢解脫啊,這個喜歡聽。做什麼什麼都是沒有的,不喜歡聽就都溜了。這個佛經常常記載,常常五百退席,而且他們已經修到羅漢了。還聽不進去,說怎麼大乘佛法是這種概念,真奇怪!照這樣的做法太難做人了,在世間做了很多事情,已經做了還說沒做。我們人習慣了做什麼東西喜歡留功名,老師教的怎麼都不留呢,這完全忘我,這怎麼修,怎麼做人啊?奇怪啊,佛法就是這樣教的。你一定要跟我釋迦牟尼學這種法,學這種習慣。做這個一定不要執著於這個,這樣才能得到像《金剛經》的空性的精神,才能真正得到般若經的精神,才會得到開悟的精神。這種開悟會有奇怪的狀態,不是初修行人能懂的。如果做任何事情都能達到無為、無執的時候,我們人的境界會達到另外一個層次,另外一個想法,而且要自己體會才知道。釋迦牟尼佛是教一個方法,如果按照這種方法長期的修行,我們人的靈性、智慧會達到一個奇怪的狀態。因為這個宇宙很奇怪,我們都在研究,它有個波動,就是會感應,物以類聚。你達到這個境界就會與大菩薩感應,那些能力就會到你身上來,你就會超凡入聖。但佛陀講到了超凡入聖不執著才是超凡入聖。行菩薩道或佛道的人不會有我執,不會有做任何事情都要回饋、回報,所以佛法的這個精神是很偉大的。歷代的佛就是這樣慢慢修來的,那麼多的無我、無執的大佛大菩薩就是這樣修來為眾生服務的。
第十二分尊重正教分。又是一樣,同樣贊揚他剛才的講法。這部經典所在之地,若為有佛,若尊重弟子。這部經典在那裡就有佛的思想在那裡,而且一切天、人、阿修羅都應該供養這部經,受持、讀誦這部經。我們的程度還沒有到那裡,不能懂就常常受持、讀誦。因為這部經典不長,每天念一念,有時候那些重點的經文內容要常常念,不必從頭到尾背。那些小短句子要常常背、常常想,就會提升自我。這是蠻重要的。
第十三分如法受持分。又來一次,開頭“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記住這個重要名詞,我說什麼就不是什麼,當成我說什麼你就完蛋了,這實在太難懂了。大家都考到北大,都是智慧很高的人。這有一個很新的觀念,你說什麼就不是什麼才是什麼,這合乎邏輯嗎,回去要好好想一想。佛說沒有說法,可是你剛才不是在說話嗎,佛說我沒有說法,他的邏輯很奇怪。釋迦牟尼說我沒有說啊,再強調一下這個邏輯,這是超出一般邏輯的。我說我沒有說啊,你不要說我剛才說了一個小時了,我沒說啊,你有說就是在誹謗我,你就是不懂大乘佛法。所以他馬上又說“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又是同樣的邏輯,同樣的概念又來了,我說這個就不是這個,你千萬不要想我說這個就是這個。所以釋迦牟尼佛馬上說,你們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嗎?你們肯定想如來,一定很圓滿,有三十二相,什麼有三十六顆牙齒身體很漂亮。你們如果用這種外表去看如來,如來說“不也,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這是《金剛經》、般若經裡面破相的一個經典。你們很執著於相,有一個很漂亮的釋迦牟尼佛像在那裡你們才說是佛法。或者一定要長成三十二相,長成這個樣子才叫修佛法。佛說不要以為看到了三十二相才認為我在,我修就一定要變成三十二相啊,那你們是執著啊。佛說你們不能執著啊,“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一個修行成道的人是沒有相的,如果你能看到法身的話就會看到釋迦牟尼佛金光閃閃的相。那就不一樣了,比三十二相更莊嚴。成就的佛菩薩在靈界就有金光閃閃的能量,有的身上是彩色,非常漂亮的。當然超過三十二相,三十二相怎麼能描述佛菩薩金光閃閃的金身、法身呢?那都大得不得了,好像宇宙一樣的東西。如果用眼睛能看到的現象,認為我是這樣的就是大錯特錯了。大乘佛教的教法是,你老是這樣看就不要這樣看,那才真正得到了教授或教法。絕對絕對要養成這個習慣。我今天講你不要覺得是真理,你才會得到真理。馬上又重復一句,你們用恆河沙的生命布施,不如在此經中受持四句得到福報多。所以能夠受持這裡面的經句,這種無為法的想法,你們將來會得到很大的福報。會比布施那些金銀財寶還要多,每天用好好的功夫對這種思想理解了才是對佛法真正的受持。你不用每天供奉金銀財寶,沒有用的。你造了很多頭像在前面也沒有用。廟裡面造了很多泥菩薩像,你說是金身哦,倒不如把《金剛經》好好讀熟一點,把它實踐出來,這才是受持佛法。佛的庇佑才更多,或者說你自己的提升才更多。佛不一定要你有寺廟的狀態,他在普通狀態你只要好好受持,如果你理解裡面的意思把它做出來,你將來自己就會體會出來。佛教強調“自性解脫”,自己才能成就成佛,所以這一點也非常重要。
(學生:老師,我問一下,這個第十三分中有一句話叫“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這就是一個公式,說A非A只是把它叫做A而已。我的體會是,這並不是破我執或者說一種無為法。因為如果這樣來看的話,前面兩句是說A非A,後面一個只是把它叫做A而已。他是在強調名和實的關系,或者詞與物的關系。比方說,如來佛祖,他傳授一些佛法,讓你自己去修行,自己去體悟。體悟出來的東西光靠那些字句是無法解釋的,一般解釋出來字句就沒有用了,字句反映的是一種粗淺的認識,我感覺是這樣的)答:所以我剛才已經給大家提示了這一點,為什麼說這個世界即非世界才叫世界呢?因為提升的人看到的世界跟沒有提升的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可見光區和非可見光區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一般人的習慣是把我看到的世界當作是一個世界,但是真正靈修的人看到的世界可能是完全不一樣的世界。所以這個世界不是完全沒有了,不是完全不見了,而是他看到的眼界是不一樣的眼界。佛的修煉一般有所謂天眼通,還有慧眼通,還有佛眼通,第三眼看到的東西也不一樣。我們人身上有個第三眼看到的事情跟普通眼看到的事情不一樣。你們以後修煉能夠看到第三眼,看到宇宙現象的生命界不太一樣。第三眼在慢慢修煉過程中會提升會打開,但不是每天沒事干都開著,是你想要用的時候才開出來。我們的眼睛看到的天空還是藍色的,在非可見光區它可能就不是藍色的。但我們也未必就必須用第三眼來看事情,那只有是將來自己的體會,是不需要跟大家講的,因為大家的體會都會不一樣。境界不一樣看到的世界就會不一樣。大家不要以為在可見光區看到的世界就認為世界就是這樣的。
(學生:你的意思是,似乎是在講同一個東西,每個人的體悟會不一樣)答:是,不一樣,修煉不一樣,等級不一樣,看到的世界就不一樣。但是,一般人,在可見光區看到的世界就是這樣子,但在另外一個視野裡面就會看到不一樣的東西。釋迦牟尼佛說是名世界,這個世界是多麼的復雜,不是你們想象的那麼簡單啊!
第十四分離相寂滅分。這時候須菩提很高興,佛講了這麼深奧的東西,一直在哭。他跟佛說,你講的這個道理很深,我很高興,那我能夠成就佛道了,這種道理我以前都沒有聽說過。要是有人能夠得到這一部經典然後信解受持,這個人一定會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不要看《金剛經》很短,它是大乘思想裡面很重要的一部經。很短,但是很實在。“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和我說的公式是一樣的,說什麼就不是什麼。我今天得到這個經典,信解受持,然後去做。信解受持,什麼意思呢?聽到這個道理能夠相信,能夠把道理解釋清楚,受持就是實際去做,心裡面想到馬上受持就做出來。“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我(須菩提)在釋迦牟尼佛在世時聽經然後去做沒有什麼障礙,有佛幫忙我解說。五百年以後呢,要是有人看到這部經典這樣去做,這個人實在是太有希有的功德了。這個經太難懂了,無為法沒有那麼容易懂。剛才講到科學,我稍微解釋一下科學的現象。透過科學了解原來可見光區與非可見光區有很大區別,在古代這個不太懂。人通過靈修第三眼開悟才看到這個東西,才知道這個世界跟可見光區看到的是不一樣的。“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剛才講無為法就是無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注意重點,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都不是你想象的相,不是實相的意思,還是假相,一般人看到的都是假相。“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佛看到的和一般人不太一樣。他不是看不到可見光區,他也能看到,看到的更多、更廣、更不一樣,完全不一樣的東西。來龍去脈有時候看的清清楚楚。佛跟須菩提講,“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記住哦,不驚不怖不畏啊,我剛才講,早期五百羅漢聽到這部經退席。他聽不懂,所以你聽了之後不驚恐不畏懼,這個人是非常希有的。你們大家都有這個機緣來這裡聽《金剛經》是累世的緣分都非常好。釋迦牟尼佛自己說這樣的人是非常非常少的,這種機緣是非常非常難得的,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佛說“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你們很難得,所以我(佛)的邏輯公式再講一遍給你們聽。他舉了一個例子,忍辱波羅蜜的故事。“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為什麼?因為他在修忍辱行的時候沒有“我”,他被歌利王割截身體的時候當作做好事幫助別人,他被割截了都沒有想到自己。他就想那是在幫助眾生,所以身體被割時沒有怨恨心,不怨恨歌利王,完全無“我”了。“我於爾時,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他沒有恨心,所以才能夠解脫。過去五百世他做忍辱仙人,歷史很久了。佛教是講歷史的,五百世至少一千五百年。那個時候他做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他曾經修過忍辱仙人,這個忍辱仙人是無我的,是無為法修煉的。佛陀再強調一次,“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他要離一切相,所有相都不能執著。“不應住色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所住,即為非住”你們用執著的心住在那裡,那就不是真正的住。佛是不住心的,說什麼就不是什麼。“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菩薩為眾生幫忙要無“我”,無“我”就是不能說這是我幫助你的,絕對不能那樣想。所以你們捐錢最好寫無名氏,這樣的功德會更大一點。教你們個技巧,不要老是寫某某某捐一百塊,某某某捐一萬元,這樣不太好。做好事忘記自己,以後得到的回報就越來越多,成就會越來越高。這樣的習氣、心量會慢慢養成的。如果方便別人必須留名就隨便寫一個好了,比如“呆呆呆”。“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說法,此法無實無虛。”我(佛)說真話沒有虛假,就是這樣修道的。“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我們做的佛都能看得到,我教給你們的方法你們不要用,不要寫個無名氏,丟給人家就行了。也不要寫什麼“呆呆呆”了,人家要入帳非要寫名字,那就寫“不二法門”哈哈。如果你修到境界,連名字都不是你的名字那都好,自己取個小筆名法名也很好,只要不執著了什麼都沒有關系。大乘菩薩是寫東寫西都不會管了,如果初修行就寫一個比較簡單的吧,這樣慈悲心越來越大。不能說這個發票我要報賬,那就麻煩了。有功德就是有為法。不要執著於寫什麼,忘記它吧。
第十五分持經功德分。佛陀說“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這樣的觀念、想法是為最大乘心胸的人才說的,一般人沒有辦法接受這種想法。一般人都認為我做了個什麼事就要回饋一個什麼。看到那個就不是那個,我看到電燈你非說那不是電燈,那就慘了。佛說的無為法很少有人接受,什麼樣的人能接受呢?大乘菩薩,累世修行,智慧比較高的人才能接受。他們接受說釋迦牟尼佛說的也許有道理,我們去做看看。佛說的這個觀念比恆河沙的珠寶堆起來的功德還要大。這樣的說法是對大乘菩薩說的,對一般人是沒有辦法說的,都跑光了,搞不好都睡著了。因為聽不下去,不能接受,所以如果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釋迦牟尼佛知道你在讀這個經。佛一直強調菩薩認為這部經非常重要,你讀了,他們看到你在讀。“悉見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這樣的功德非常的大,你能讀這部經、聽這部經、想這部經,功德非常大。你們是什麼人呢?是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什麼叫這些人荷擔如來家業的人呢?我(佛)就靠你們了,你們能了解接受我的想法就是荷擔我的人才,你們就是傳承者。我就靠你們了,其它人的福報還要慢慢來,沒有辦法傳承佛法。你們這些人能了解佛法的道理才能跟人家講,才能修行成就佛、大菩薩。“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修佛想長壽),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這樣的人一定不能接受這樣的想法。“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這是修煉這部經非常莊嚴的地方,講道的地方。所有天、人、阿修羅都要好好保護這個地方,因為這是傳承正法的地方。
第十六分能淨業障分。這個分跟業障、業力有關系。“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以前有很大罪過,如果受持讀誦這部經的話,你的罪業都會消除的,也會提升的。“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燃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有他一萬萬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你們要受持讀誦《金剛經》比他供養諸佛的功德還要大。你們去拜佛啊,或去供養誰啊不如好好受持《金剛經》,因為它的功德是非常大的。釋迦牟尼佛馬上說了一句,我跟你們說這部經的功德這麼大你們相信嗎?“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有的人聽到這部經有這麼大的功德就不相信,哪有可能?佛說“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不要小看它,真的是有這麼大的功德,你們不要懷疑了。
第十七分究竟無我分。須菩提又問佛:“雲何降伏其心?”佛馬上說“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切眾生滅度者。”我幫一切眾生實際上沒有幫一切眾生,是一樣的邏輯。為什麼呢?“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菩薩是沒有四相的,菩薩是一體化,把別人當自己,所以很多事都是利他的。“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實無有法,就是沒有固定的方法,沒有一個絕對的方法。因為每個方法釋迦牟尼佛都給他否決了,說完就否決了。“如來於燃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他說我在燃燈佛那裡得到成佛的方法了嗎,他說沒有,沒有聽到任何一句話。“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沒有任何一個法,我都忘記了,我聽了很多法但都忘記了,沒有固定法。佛說“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燃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我剛剛說了,釋迦牟尼佛沒有得任何一個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沒有任何有為法,所以燃燈佛才會給他授記說將來稱為釋迦牟尼佛。最後的結論是,因為沒有任何有為法才會被授記得到釋迦牟尼佛號,“如來者,即諸法如義。”什麼叫諸法如義呢?是諸法無我義的意思,如來者就是諸法無我或諸法無執。“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下面的結論是重點,“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以後你們看一些經典要注意,如來說一切法都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他的那一套邏輯又來了,你說這是佛法,但是我說的一切法都不是法才叫一切法。意思是說不能執著。“一切法都是佛法沒有錯,但一切法都不能執著,都是一個方便法門”。佛教都在強調這個精神,如果大家都能懂佛經的話,就是要懂方便,方便就是妙用。“如來說人身長大,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你說是大就不是大,那才叫大。我當滅度無量眾生,你不滅度無量眾生才是滅度無量眾生。他的邏輯就是這樣,你做了很多事情,當作沒做很多事情才是真的做了很多事情。中國的道家就是為善當作沒有做才是至善法,這就是佛法的基本精神。“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你看,又來了,又是這樣的邏輯。也就是說,你做了,你不能說你做了,才叫真的做了。“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我剛才強調這部經的重點,菩薩若通達無我法者才叫真正的菩薩。有我執,有我的精神在裡面就不是菩薩,就不是真的菩薩。這裡是指高級的菩薩,可能初修行的菩薩還會有我執,初地的菩薩是達不到這種境界的,他做事情是不可能不想到自己的。有時候碰到企業家做善事,他總是在想他做好事可以得到回報,他總是想東想西的,他不可能做了很多事情都不想的,沒有這種呆人。幫助別人什麼回報都不要了,有這種呆子嗎?佛說你多做一點呆子的行為你就成功了。他所謂成功就是成就佛性了,將來像太陽一樣和佛合一了。中國儒家講的“天人合一”就是這樣的概念。你們這樣做了就和我(佛)一樣了。一般人很崇拜佛,那怎麼和佛合一啊,佛說你這樣子做吧。
第十八分一體同觀分。“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我剛才講過一次了,如來有這些眼。“須菩提,
於意雲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如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這是在講宇宙,宇宙中有很多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又是同一個句子。“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就能得最大的清靜,這跟後面“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有關系。三心不可得不是不知道,佛有大神通,他掐指一算感應就到了,它是“常應、常靜、常清靜”我再講一次,它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大家要慢慢去體會,眾生心不可得,不可得的意思是不能執著。而且是非常清靜,不會想東想西,不會像大家有那麼多的煩惱。因為三心不得,所以不會煩惱。那個心是變幻的心,隨時變來變去的,沒有執著。你要隨時感應一個東西,執著於一個東西,老是感覺是這樣,那就很慘了,就會有煩惱和困擾。佛陀因為三心不可得,他不會煩惱。
第十九分法界通化分。關於有沒有什麼福德,又來講一次。“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他是用反思的語言來論法,說什麼就不是什麼就是什麼。你不說什麼就會得到什麼。難道真沒有福德嗎,做很多好事,福德多的很。你常常做善事就會發現你的生命就會很順。但佛說,你做很多好事你不要當作你在做啊,本來很多福德,你當作沒有,福德就會更多。你當作有就會更少一點,而且有執著心,有一得一啊,有二得二啊,那很慘的,提升智慧是不容易的,心胸不容易擴展,心量老是很小很小。
第二十分離色離相分。“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能看到色身嗎?就是外面的形象,可見光區看到的樣子。“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為什麼?佛說“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又來了,他的邏輯又來了。你說我是這個就不是這個,你看到的一定是假的。你以為是這樣的,你的眼睛看到的是可見光區,絕對不是真的我。“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如來不是那麼簡單就看得到的,你看到我坐在這裡這個樣子,你以為我就是這個樣子嗎,不是這樣子的。“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又來一句同樣的邏輯論述方法。你說這樣就不是這樣,我(佛)就是那樣,但就不是你想象的那樣,所以你要好好修,以後你就能看到那樣。但那樣看到後也不一定就是那樣。
第二十一分非說所說分。“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注意,這也是《金剛經》的重點,你說我(佛)說法就是謗佛,不能解我所說的意思。“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說法的人,沒有法可以說,這才是真正的說法。這個是什麼意思?你們有沒有想過,禅宗第一代祖師迦葉尊者跟釋迦牟尼佛印證成為禅宗第一代宗師的時候,他講什麼拈花微笑,釋迦牟尼佛一句話也沒有說,一朵蓮花就在那飄啊飄。迦葉尊者就在那笑,說這樣就成為第一代祖師了。因為你懂了,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其它弟子說,我們老師瘋了,在台上一句話不說,弄朵花轉轉轉,干嘛?大弟子迦葉尊者很聰明,我跟大家說,佛啊有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釋迦牟尼佛坐在那裡有時候是報身佛。他的法身佛大的很,智慧多的很。所以你們看佛經的時候看到,釋迦牟尼佛在天宮說法在佛國說法,你們不要太懷疑,那是法身在說法。迦葉尊者為什麼可以當祖師啊?他跟釋迦牟尼佛可以在法身見面的,不是報身見面,不是在可見光區見面的。在不可見光區見面的弟子才是比較優秀的弟子,在可見光區可以看到外相的弟子的程度還不到,境界不好。所以要慢慢修,漸修,修到後來見相非相即見如來。你以為釋迦牟尼佛修苦行,瘦巴巴的,好像乞丐的樣子啊,哪裡是那樣子而已啊。釋迦牟尼佛有法身,金光閃閃的,大的不得了。你眼睛閉起來看到這麼大的釋迦牟尼佛,嚇都嚇死了。這個佛好偉大,不得了,不得了,我看到好大能量啊,好大的光明。弟子不是聽他講道理就信他了,有時候弟子修禅定進入到另外的靈界,感應到了,釋迦牟尼佛好大,這是成佛的人那種能量。他的智慧更高,不只是講八正道而已啊,神通廣大,很多很細微的東西教導很多。很多道理都是在晚上睡覺或內觀禅修的時候教的,做夢的時候教的。(注:白天教導還不夠,法界智慧不分日夜!)迦葉尊者在那打坐或睡覺,釋迦牟尼佛對他說你要干什麼,還有再思考一下什麼。(迦葉想)佛陀你怎麼知道我在做這個啊。後來知道釋迦牟尼佛來教他,他說釋迦牟尼佛很偉大,白天晚上都來教他做事情,教他怎麼處理事情,法身就是這樣。宗教就是這個樣子,宗教界不是統統用現象界語言來給你講話。晚上做夢說郭大哥講《金剛經》,不得了,晚上都會聽《金剛經》啊。也許說,郭大哥的靈體,背後代表根本宇宙法身,智慧聰明比較高,釋迦牟尼佛講話就是這個意思。我釋迦牟尼佛說法的方法有很多種,不是只有在現場給你說法。我有時候跟你的靈魂在說法,跟你的細胞在說法,在你的睡夢中說法。但是弟子的悟性每個人不同,有人以為就是你跟我面對面的在說法,不是,有時是跟你的上輩子的靈魂(注:例如原靈)還在講話。這輩子頭腦中的靈魂到後來生出來比較笨一些,你的原始靈魂比較聰明一點。我們的後天魂魄笨一點,原始靈魂群沒在肉體內,一般聰明一點在空中聽法,智慧很高,比較開悟一點。所以有的佛菩薩有修道護法,他在講道聽道的時候,那個護法神就跟在旁邊。你們要是旁邊跟一些人不要太懷疑,不要覺得奇怪,有的鬼魂還會跟著來,還有祖先跟在旁邊一串人。你說有鬼啊,這麼多奇怪的東西跟在旁邊,你修道他們能夠看到的、感應的。不得了,好多奇怪的靈魂都在旁邊跟著聽道。所以佛說法的時候,你以為只對你說法啊,錯了。你以為只對你一個人說法,更錯了。都不是的,你以為在這個時空說法,“也許在天界靈界,在另外的時空也正在說法。”一定要有這種觀念,變化多一點。所以佛在跟你講,你現在看到的都是假相,絕對不要當作真的。不當作真的,難道它都是假的嗎,也不是完全假的,是不完全。不完全就會導致你不執著。任何東西都是不完全的、不圓滿的,看不到完整的現象。不是說全是假相、虛幻相,它只是其中一部分,所以你不能執著於這一部分。還有,說法者無法可說,我說了這個法,你不要就貪欲這個法,不是只有這個法才能解脫。釋迦牟尼佛說了一個法,你就背這個法。以後再傳承,你就會跟弟子講,老師就是教我這個法才可以成佛,你們以後就學這個法。只有這個法可以成佛,別的其它法絕對不能成佛,你要這樣講就很慘了,這是法的執著。佛說,我沒有固定一法可說,八萬四千法門,常常有很多法,都沒有一個法是完整的,都是隨你們的緣分聽一聽就好了,過去就算了。這樣才算真的說法。無法可說,可以解釋說不知道是一個什麼固定法,不過是說了很多了,你們不要當作我說了很多,過去就過去了,我也不知道有沒有說法。因為也許是他代表某個法身來跟你說法。我講一個比喻的意思,釋迦牟尼佛說,我的靈魂剛去休息一下,東方阿閦佛剛剛進來我身上,我跟你講道講半天。我在說法嗎,沒有啊,我的靈魂剛到外面的樹上休息了,阿閦佛(不動佛)來借我的身體開始說法,說完之後就走了回東方佛國去了。他走了以後,釋迦牟尼佛進來說,哎,剛剛我說什麼。弟子開始說,老師你剛說什麼什麼。我(佛)沒有說啊,剛剛在休息,剛才是從東方佛國來的阿閦佛在跟你們說法,他是開悟很大的佛,在我身上跟你們說法。這個很難懂,以後看佛經就能看到我講的這個概念,大乘佛教裡面突然不是釋迦牟尼在講法的例子太多了,都被記錄下來了。當時是釋迦牟尼佛在講法還是其它的佛在講法,都記錄了。有的弟子是在靈界的能量、意識在講法,所以那個時候記錄下來是在靈界。如果在現象界,釋迦牟尼佛就把身體借給那個佛在說法。這個很微妙,修道有個奇怪的微妙現象,一個人身上具有法界的力量。法界是宇宙的能量體,諸佛居住的地方。一個人身上為什麼同時有一個佛還有另外一個佛來講道呢?有時候為什麼二佛同時並到一個人身上來講道呢?佛經裡面就這樣記錄的,突然之間怎麼就轉換時空變成另外的佛在講道了。研究佛經的人也常常搞不清楚這樣的狀態,而實修的人才知道,有過乩童經驗的人也可能知道,古代的巫師、法師也可能知道。古代修道的聖人“天人合一”等級比較高,他們可以通靈,他們的能量可以跟天直接溝通。“天人合一”有時候就很微妙,你說是你嗎,不是你;說你是他嗎,又不是他,那你是誰呢?就很難分別,會出現這樣的現象。你在不在呢,也在。你活了80歲了才死,80歲死掉,, 後來還出來。到現在,釋迦牟尼佛還在跟弟子講話。弟子修行打坐跟釋迦牟尼佛講東講西的,你不要說那個神經病啊。只是現在的科學還不了解,人死後還會講話,還會跟人溝通的。為什麼巫師才會寫這些東西,乩童寫些東西說我是濟公活佛來的。濟公活佛沒有死,他是真的活佛。肉體死了,能量沒有死,靈魂沒有死,他還在工作。所以他還在,還會進來,沒有修行的人就完全不懂這個東西。那些佛怎麼還在呢,像修密教的人常說蓮花生大師還在,密教寧瑪派的祖師還在,沒有死啊。怎麼沒有死呢,公元七八百年時候的人應該早就死掉了,現在修密教的人和蓮花生還能溝通。你說我現在在講道嗎,沒有啊,剛才是寧瑪派的祖師、紅教的祖師蓮花生大師跟大家說法,大家不要太懷疑。剛才就是蓮花生大師來了,我只是身體借給他用,他用完了,我現在恢復這個身體,乩童都是這樣的。有些人身份比較高,不叫乩童,變成老師、祖師。乩童的智慧沒有那麼高,老師天人合一的力量很強,易經很熟,天人感應,能量跑來跑去都懂了,對宇宙的很多生命現象他都掌握了,有時候被弟子供奉成老師,祖師。他的行為也很正常,並沒有和一般人不一樣。所以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跟其它人沒有什麼不一樣,他還是一個人的樣子。不是一個人可以天人合一了就變得不一樣了,不是這樣的,是一個很正常的一個人。只是他的靈修層次已經到了無我相了,無我相才有辦法合一,合一了才有辦法天人溝通,這樣才有辦法讓諸佛到自己身上來,才會反映諸佛的意思給別人聽,但是聽的人會以為是他在講,他這個肉體在講話給你聽,那是一般人誤會了。有時候弟子程度比較高會說那不是他的肉身在講話,另外的仙佛到他身上來講話。但懂這個道理的人太少了,這種道理太難懂了,於是大部分是誹謗。尤其現在科學還不夠發達,這個道理就太難懂了。以為巫師得神經病,精神錯亂,是在亂搞。我現在只是講一個概念給大家聽,以後大家慢慢去體會、去摸索。今天講的《金剛經》引申出好多東西,大家去思考,探討不同的生命現象,不同民族的巫觋現象。
第二十二分無法可得分。這個分是延續上面,我沒有任何方法可得。你們要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證得大菩薩大佛的等級,是沒有任何法可以執著的。這個可得的得是一種執著、獲得。我們在解釋經典的時候很多人會犯這樣的錯誤。這個得或有是執著、不執著的意思而不是有或沒有,也不是空的什麼都沒有,是無執的意思,是沒有執著。東西產生在某個時空狀態下是“有”,但沒有執著,過去有就過去了,當下沒有執著才叫無法可得。釋迦牟尼佛還解釋這個東西說,你要解脫就要無法可得,你有法可得就會有束縛。什麼叫束縛?佛教很喜歡講“法執”,這是最要命的,一般要破這個法執。
第二十三分淨心行善分。“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釋迦牟尼佛講了很多法,我們後來也聽了很多法,一般認為法平等沒有高下,為什麼呢?因為“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都可以達到開悟的等級、達到彼岸、達到解脫的等級,所以沒有高下,都是方便之分。不過,釋迦牟尼講方便法,最後他的邏輯又來一次,“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為什麼講各法平等啊,是因為應機、應緣。緣分不同得到一個法,一個方法,就去修這個法。為什麼講平等心,就是應你的機去照著這個方法修,到下一個階段就修另外一個法,不斷去提升。所以你不要去批判這個法好或不好,漸修的不好頓悟的好。每個人的條件不同,快慢就不同。你叫一個漸修的人去修頓悟,他的智慧沒到那裡,就修不下去,所以要漸進。大家修《金剛經》裡面的想法是大乘的心胸,根器比較好、累世緣分比較好才能修到這樣一個比較好的一個方式。但以法來講是平等的,不要以為金剛法最好另外的法就都不好,是應機。釋迦牟尼佛再三強調你們是承擔我的家業的人,但你們是應機、平等的,注意最後那句話,善法就是沒有依法才叫善法,善法有執著就不是善法。再強調一次,任何一個法絕對不能有執著。
第二十四分福智無比分。又來一次,《金剛經》反復強調,有很多福報,你們做了很多事情沒有比受持《金剛經》的福德更大。所以它又強調一次這個功德是最大的,是不能計算的,你們要盡可能多的了解《金剛經》。
第二十五分化無所化分。這個觀念又再強調一次,有沒有眾生讓我度的,沒有。“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如來是無相解脫的,他度眾生不覺得有眾生被他度。他叫隨緣講法,應機講法。不是說,今天你在我旁邊,你就是被我度的,不是這個意思。如來是傳播法性的人,法性流轉到他身上講法給這個人聽,這個人得到提升,不是你被我度的。所以我郭耀華講《金剛經》,這些同學就是被我度的,不是這個意思。我們只是這個緣分、應機,今天你們來是有緣分就來坐在這裡。社團一通知你們馬上就願意來聽這個《金剛經》,我講是因為我的老師曾經給我講過,我懂這部經,這部經是如來家業荷擔者,很希有的人才聽的,一般人聽不懂也看不太懂,不了解這個意思。我把這個意思講給大家聽,以後大家就按照這個做,如來說你們這就是承擔如來家業了。今天是我講的嗎?不是噢。它是一個法性的流轉,緣分剛好到我這裡,我就講給你們聽。不要以為是我講的,錯了錯了,我沒有講。這是蠻重要的觀念啊,不要老是說郭大哥,那是假相假相,根本就沒有。這裡講的很清楚了,“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你說他是凡夫嗎,他聽不懂他是凡夫。釋迦牟尼佛說你不要把他當凡夫,如來說他不是凡夫就是凡夫。佛心中也沒有這樣概念的,所有的東西都是應緣應機才發生的,有人很早就知道大乘思想,有人緣分沒那麼好就慢一點。總是有機會的,也許等了很多輩子他會接受這種想法。這輩子接觸不到大乘佛法,下輩子就能接觸到,也許這輩子根本對佛教一點興趣都沒有,沒有緣分聽這個法,也許他到了天界、天堂就能聽這個法。天堂也許有人講《金剛經》,現在宗教大同,釋迦牟尼佛跑到耶稣的天堂去講道,也不一定是釋迦牟尼佛去,懂得《金剛經》的法性的佛來講。搞不好有一天耶稣也來講《金剛經》。(釋迦牟尼講基督教),哈哈,不是沒有這個可能啊,因為以前各民族互不流通,釋迦牟尼佛搞不好把基督教的東西早就學過了。
第二十六分法身非相分。他說你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嗎?他剛才講過這個觀念了,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這是重復的。我剛才不斷解釋給大家聽,三十二相不能代表如來。所以現在的迷信,把佛像搞成三十二相。一般修煉的佛性、佛法的東西,他們都願意把一個莊嚴的東西擺出來他們才會信,才開始拜,才開始修。但那都是外相的東西,佛教常常破外相,禅宗最喜歡破這個外相。為什麼這本書能成為禅宗的傳承的經典,很簡單他破相,破三十二相,把像拿出來燒一燒也可以。有的禅宗祖師激烈一點,把一些佛像拿出來燒一燒。佛在哪裡,燒一燒,佛在燒裡面。他在強調佛在自性,佛不能以外相來看,但佛的自性怎麼顯,就是修煉的過程。修煉的過程要忘我,要無我執,修六度波羅蜜道的時候不能有執著。大家注意,《金剛經》的偈語出來了,這是名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你看到我的外形,你聽到我的聲音都不可以執著,要中道去判斷。如來不只在聲音,那如果修觀音菩薩修行法門怎麼辦,觀世音菩薩是修聲音的,不是一天到晚聽聲音嗎,所以即使是聲音也不能執著。釋迦牟尼佛為什麼破空性就在這裡,執著會產生很多問題。但是修的過程中會產生很多現象,現象出來就當成參考,越高的層次對這些現象就掌握的越好,也許他科學法則掌握的越好,也許他生命現象掌握的越來越好,掌握住了,你就會自由自在。只有佛教能自由自在得觀自在菩薩,觀音菩薩得自在就是觀自在菩薩,觀自在就是色、音聲,還有色、聲、香、味、觸、法這些東西都不會執著,都當作參考。所以這裡邊還有分別的功夫,因為很多人都是以色、音聲來分等級,但是大家當作參考就好了。為什麼講色呢?因為修煉的人氣色會比較好,氣比較好,但是容易執著於氣就不行。有人說女人越修越漂亮,這個漂亮就是修行好,不漂亮就是修行不行。好聽的聲音就好,不好聽的聲音都不好也不行,那都有種執著。你還有去分辨聲音的等級,震動的頻率。釋迦牟尼佛不是說你不能去理解聲音,而是說你以音聲求我,你求佛拜佛就能見到如來,佛說這個不是究竟的。不是說你不能拜我,也不是說你不能用聲音感應到我,感應到如來的法性,但是這樣做不是最究竟的,不是根本的,那都是方便法。而且這種方便法,如來認為是有點偏斜的,因為不是修自性成佛,不是從自性的裡面去解脫自我,是一種外在的東西解脫,對外在的東西通常容易執著,會被當前的現象困住,他不希望這樣。
(學生:那我應該怎樣自性成佛?怎麼用自性修煉啊?)答:每天念自性成佛。念到有一天你就會圓滿了,因為你念的時候還在看書啊。你本來就是佛,但你不知道,所以你要自性成佛。你的心在那裡有佛,你的肚子那裡沒有佛,但也許有佛在那裡。我講這個是有道理的,你修氣脈就會了解,它跟能量有關系。佛是光明的現象,它跟明體的能量有關系,也就是跟智慧、解脫有關系。這部《金剛經》就是讓大家智慧解脫的,智慧不解脫修很久的佛法也開悟不了,他會在外面團團轉。它破這個破那個就是把你的執著破光,這樣你看到很多神通的現象也不會執著在上面,這才是很好的修行。釋迦牟尼佛稱贊這樣的修行,用這種方法提升自己。第二個,如果這樣修,無論東方佛國、西方佛國、北方佛國、南方佛國,你到哪裡去就比較自在,愛去就去,不去就不去,隨意自在,這才是佛講的觀自在的想法。
第二十七分無斷無滅分。“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要以外相來看。“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佛很擔心誤入頑空的思考。釋迦牟尼佛這種修法不是對境諸相都不起了,不是頑空的、斷滅法。在古代的修煉方法什麼都沒有,空的,什麼都空掉。完全不做事就空了。修大乘佛法得到佛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願力的人,修法、想法、求法、行法的時候不會修到斷滅相。完全的空掉跟釋迦牟尼佛講的空性是不一樣的,跟我剛才講的沒有執著也不是一樣的東西。沒有執著是有做,不是什麼都沒有,斷滅空就是什麼都沒有,頑空。
第二十八分不受不貪分。這一分又在說福德很大,是說“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菩薩做的福德不能有貪戀的心,不能是有為法。有貪著就是有為法,而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所差別,無為法分高下,不是有為法分高下。有為法就是有執著,就是不能解脫,放在那裡很久還是在那裡。
第二十九分威儀寂靜分。這一分講什麼叫如來?“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沒有來沒有去,你看我釋迦牟尼佛講法四十九年有講法嗎,沒有。你說我釋迦牟尼佛是太子嗎,好像有,但是我說沒有,方便而已。沒有來也沒有去,他只是傳播法的一個工具而已,他是方便身而已。我釋迦牟尼佛跟人家講的很清楚,我沒有來啊,你們不要以為我常常在這裡來啊;我沒有去啊,我釋迦牟尼佛常在哦,所以你們要感應釋迦牟尼佛,我還會再來找你們的。我沒有來沒有去,不生不滅。他只是一個方便示現,在印度他活了七十九歲,但事實上他以前就在、未來也在,一直都在,這個觀念一定要記住。已經開悟的能量的他來跟去就像游戲一樣,我講游戲是一個方便講法,就是願力允許他要來或不來。他來來去去,不來不去,隨便他自由自在。我們的習慣思想,明明他在這個朝代就是活了80年,他就是來了。釋迦牟尼佛說你不要總是這麼想,我只是方便示現四個字,方便來而已。我怎麼知道是誰叫我來,是釋迦牟尼佛,但他是代表很多佛菩薩說法。所以到底是誰要來,是佛菩薩要來還是我要來,是釋迦牟尼佛要來還是阿閦佛還是阿彌陀佛要來,誰曉得啊,都在他身上了。我這樣講對那個解釋可以理解,他身上代表太多的能量,他也代表太多轉換的工具,他甚至代表文殊師利菩薩對話,誰是文殊師利菩薩,有時候釋迦牟尼佛當文殊師利菩薩在現象界對話(注:這種解釋法大家參考參考,在靈界對話各自仍存在靈體!或已融入大靈體!無個體自性了,修道就修這個無我的法則)。我們回答語言實際上是感應對方來回答語言,比方說,觀世音菩薩或釋迦牟尼佛一句話,文殊師利菩薩身上想要回答,釋迦牟尼佛感應到文殊師利菩薩要回答什麼的話由釋迦牟尼佛的嘴巴說出來。但釋迦牟尼這句話說出來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是感應到文殊師利菩薩回答觀世音菩薩,記住這句話的講法。所以對他來講,沒有,不是他,他叫如如不動如來佛。如如不動,來了去了,法性常在。這樣的修行不容易,大家累世修行才今天過來聽《金剛經》,如果沒有累世修行的話,聽我剛才講的一下子跑掉了。聽完《金剛經》,你還要有緣份。修道要常常有緣份、善緣,你要把一部經聽完,把概念掌握的很熟一定要有善緣。很多緣份是具足來的,不是偶然的,大家以後慢慢會體會。你要犧牲很多的時間、空間,有能力才能聽到這個東西,不是你隨時想聽就能聽的。你想獲得一樣東西不是你想象的那樣簡單的,有時候要具足很多的緣份很久了,緣份成熟了才會具足在一起。你看今天來了好幾個人,都是累世積累的因緣來追求這個東西,今天突然借我這個身體講《金剛經》給大家聽。你們已經求了很久了,學了很久了,今天學完這個道理回去好好想一想。你們以前想過了,不是第一次聽。今天聽的懂的人就表示以前聽的越多的,今天聽的不懂的,也許比較生疏一點,也許是第一次聽或第二次聽,通常不是第一次聽。我講課講的比較深的時候通常不是第一次聽。
第三十分一合相理分。“佛說微塵眾,則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邏輯又是這樣。釋迦牟尼佛不喜歡看到一個東西就執著於一個東西看,用可見光區去看,用單一的方式去看或者用一個固定的東西去看。“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你們覺得這個世界是真的有嗎?有的佛教學者講經的時候講這個世界是空的、虛幻的,但都是虛幻的嗎?在某個時空裡是存在的,某個時空是虛幻的,某個時空是一個能量圈。內容太豐富了,所以很難講。但一般人說這個一合相的世界,如果如來說就是這個樣子的話,你認為我講這樣就是這樣就錯了。釋迦牟尼佛非常怕大家誤會他的意思,就說我說一就不是一,我講了很多法絕對沒有法,當作聽聽就好了,回去有用的就用沒有用就算了,下一次有機緣遇到另外的法再提升自我。(學生:善男子、善女人是什麼意思?)你就是善男子啊,她是善女人。當時在修道的聽課的有些男的有些女的,佛經裡就是這樣寫的。不過,千萬不要誤會,善男子上輩子可能是個女的,善女人上輩子可能是個男的,釋迦牟尼佛懂更深的意思,不要以為我在說善男子就是善男子,說善男子即非善男子才叫善男子。“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貪著其事就是很固定一個東西,一講這個就是這個,頭腦就不會轉。像有的戒律需要轉變的時候也不轉變,許多事情講一就是一,這樣子很慘。釋迦牟尼佛常常讓大家念講這樣不是這樣才是這樣,你說講這樣就是這樣,他說這樣的弟子頭怎麼這麼鈍啊,那也是有點麻煩,下輩子再繼續教他。你講一就是一,沒辦法,頭腦靈活的人講一就是二,講二他說三,講三他說一,佛說你的智慧比較高。修煉大乘佛法就是要懂這個,老是說一,一加一等於幾,說答案好多啊,絕對不能等於二。如果說一加一等於二,頭就被敲下去了。禅宗祖師就是這樣的,他問問題你要是用固定方法回答,他就把你的頭敲下去。《金剛經》都講了很多次了,說這個就不是這個,頭腦都不會動一下,真煩!不會的,釋迦牟尼佛有耐心,這些佛菩薩都有耐心。他不會說因為你的因緣頭腦笨笨就不教了,他會繼續教,四十九年教不完下輩子再繼續教。
第三十一分知見不生分。後面這一句還是一樣,說這樣相就不是那樣相,絕對不能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現在這是在總結,你們以後了解的一切法要用這種看法去看他。要這樣“如是信解,不生法相”要這樣子去相信、去行為、去解釋,不生法相,不要有法執。我以後教給你的方法不要說一就是一,說二就是二啊,不要生法相,不要說這樣就是這樣啊。“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又講了一次,我說這樣就不是這樣,你不要說我說這樣就是這樣,老是教的話頭都痛了,他已經頭痛了,他在總結了。釋迦牟尼佛講《金剛經》很久了,今天一下子講完了。釋迦牟尼佛講道就是一天講幾句話就休息一下,明天再開始,不是一天講很多,一般講道的老師不是這樣一整天總講經的。他們都是一天講幾句話,然後大家回去好好想一想,無為法,就是說我不是我才叫我,說寄宇不是寄宇才叫寄宇。釋迦牟尼什麼意思,說我就不是我才是我,說善法就不是善法才是善法,說邪法不是邪法才是邪法,不要有執著哦。我沒有講固定法啊,什麼任何一個分別法都可以分出善、惡法來,什麼一個善法就是善法,什麼惡法就是惡法,這沒有固定的。大家去好好想一想都可以解釋的通的,從某個角度講是善法,從某個角度講就變成惡法。不二法門講不出來。
第三十二分應化非真分。今天快結束了,這是總結法。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學生:哪七寶啊?)答:我這裡沒有解釋,以前是什麼寶石、金銀銅鐵,(王慕齡:寶幢啊、如意啊、水瓶等七種寶物)這是祭祀用的,布施上面給佛陀,你要求佛的時候把寶物放在上面拜拜,(王慕齡:你注意去觀察,一般在寺廟裡的裝飾就用七寶,或掛在牆上,或掛在壁上)(學生:佛用這個干什麼?)答:問得好!佛用這個干嗎?所以我們要讀《金剛經》。但是佛不拿那個也不行,說這個法不是這個法就是那個法。你的善良的心供養佛的時候說,釋迦牟尼佛啊,我希望跟你一樣,他很虔誠,這還是有用的。他把寶貴的東西拿給你啊,我希望跟你一樣,這就是有善良的心。(學生:釋迦牟尼貪啊?)答:釋迦牟尼坐在那裡,他貪什麼貪,是你要給我,我根本不想要這些東西(學生:干嗎要七寶啊,為什麼不要七物呢?)答:不可以,當時的世界就是這樣寫的,這是古代習慣的用法,我們也沒辦法。也許現在七寶改成科技用品了,電腦啊、芯片啊、PDA啊,時代改變了,七寶變成這些東西了,太空衛星啊。不要太執著了,我沒有執著於這七寶,所以從來不記得七寶是哪七樣東西,肯定有閃閃發光的寶石,紅寶石、藍寶石常常都有。你看捨利子有時候供奉的也是寶石。“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勝過剛剛的一大堆七寶。“雲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這是結論、重點。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沒有法相,如如不動,沒涅槃相,沒有什麼什麼相,沒有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你怎麼講都可以,就是如如不動。他沒有任何執著,沒有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如來就是不動於相、不取於相。“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注意啊一切有為法,從今天講到現在三十二分了,一直不斷跟大家強調,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所以這裡重點是有為法和無為法,這四句話要會看。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不是說你們修行做事都是如夢幻泡影哦,要看的懂,“是講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不是講無為法如夢幻泡影”。看不懂的把一切當成一切都是夢幻泡影了,什麼都不要做了,空空了,頑空了,斷滅空了,有人講佛教什麼都沒有了。誰說的,佛教講一切有為法是沒有的,不要執著有為法,要修無為法。做很多好事善事要用無為法去做,努力地做,這樣是重點。不是說小乘關在廟裡頭做事情,什麼佛教不救度眾生,躲在山裡面修行,哪有這回事。大乘佛法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一切無為法絕對不是如夢幻泡影,但一切無為法也不能執著,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所差別的。你們去做的時候有我執、法執,用有為法,做出來的事情都是如夢幻泡影,都是執著。那些東西都有因果報應的,都會回來的,都是對智慧解脫沒有什麼幫助的,做了很久也不知道自己有沒有解脫,有沒有提升,因為你們都做在有為法裡面。一定要學習無為法,這本經就是學習無為法。用無為法去做事情,做大菩薩,做無為法的菩薩,不要做有為法的,不要做有我執的,不要做有我相的,不要做有法執的,有固定相的,這樣是不行的。如果學會這種精神將來做很多事情一定會成功。這樣做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的意思,沒有法相。如果你程度更高,“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也許有一天會改變,有為法也是有功用的,但是是妙用的時候。妙有有時候是有為法,但它是示范給別人看,教導別人,對他自己來講是無為法。在《維摩诘經》裡,好多菩薩跑到黑暗魔界那裡做了很多有為法,大家覺得很壞的事情菩薩都去做。為什麼?他是為了救人家,他要在最壞的環境裡解脫,他不是為自己解脫,他要在環境裡帶領別人,因為他已經有光了,他的光要閃爍出來,只有到最黑暗處去顯現。所以看上去是在做有為法,但實際上是無為法。如果那些菩薩在黑暗中做了帶有自己私心想法的事那就不是菩薩。“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和尚、尼姑、男修行的居士、女修行的居士,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注意看哦,天、人、阿修羅,為什麼說大乘佛法呢?大乘佛法強調有世間天、人、阿修羅,靈界的,天界的。佛教講經不是講給普通的人聽而已,他也講給天上的人聽。阿修羅喜歡打架,喜歡跟佛辯論。“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這本經就講到這裡。
後面是,當時佛法在印度傳播的時候,每部經後面基本上都有咒語,咒語就是真言,就是念這部經感應的語言。就像心經的咒語“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這樣。大乘的顯教後面的咒語都省略了,但你想念就念。你們可以簡單念“嗡(om) 嘛(ma) 呢(ni) 叭(bē) 咩(mē) 吽(hom)”或“嗡(om) 啊(a) 吽(hom)”。你聽了喜歡,回去信守奉行,常常想想無為法,說那個就不是那個就是那個,這樣想以後就會有不一樣的想法。它對我們的邏輯,對很多事情的了解有很大幫助。
好,今天就先講到這裡,謝謝大家。(注:沉靜一下子,好像皆大歡喜,天樂飄飄了,統統忘我了)感謝諸佛菩薩天人界光臨,不足之處多多包涵啦!
(參考注:七寶:1.佛教語。七種珍寶。佛經中說法不一如:《法華經》以金﹑銀﹑琉璃﹑砗磲﹑碼碯﹑真珠﹑玫瑰為七寶;《無量壽經》以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瑪瑙為七寶;《大阿彌陀經》以黃金﹑白銀﹑水晶﹑瑠璃﹑珊瑚﹑琥珀﹑砗磲為七寶;《恆水經》以白銀﹑黃金﹑珊瑚﹑白珠﹑砗磲﹑明月珠﹑摩尼珠為七寶。2.佛教語。七種王者之寶。《輪王七寶經》:"其王出時有七寶現。何等為七?所謂輪寶﹑象寶﹑馬寶﹑主藏臣寶﹑主兵臣寶﹑摩尼寶﹑女寶。如是七寶隨王出現。3.也可指許多寶物的意思,不要執著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