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傳印法師:《淨土決疑論》講記 七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淨土決疑論》講記(七)
釋印光造論 釋傳印講記

  C、引祖錄痛陳盲禅大害
  【論文】汝但知趙州“佛之一字,吾不喜聞”,何不領取下文“僧問:‘和尚還為人也無?’州雲:‘佛!佛!’”乎?但欲依“念佛一聲,漱口三日”,何不依“僧問和尚:‘受大王如是供養,以何報答?’州雲:‘念佛。’”乎?又何不依“僧問:‘十方諸佛,還有師也無?’州雲:‘有。’問:‘如何是諸佛師?’州雲:‘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乎?汝謂禅宗諸師多有此等言句,不知禅家酬機之言,名為機鋒,名為轉語,問在答處,答在問處。不知返照回光,叩己而參,一向但噇酒糟、逐土塊,有甚了期?吾出家三十余年,“漱口”、“佛不喜聞”之言,則眾口同宣,至於以“佛佛為人”,以“念佛報恩”,以“阿彌陀佛為十方諸佛師”,絕未聞一人說一句者。夫言出一口,既以彼為實為可依,則此亦是實是可依,何受損者即依,得益者即違?一依一違,自相矛盾。夫趙州所言,總歸本分。“佛不喜聞”與“念佛”等,皆屬轉語。若能直下識得自心,方知趙州道越常情,語出格外,當孜孜念佛,唯日不足矣。倘不能親見趙州,則寧可以念佛為修持,不可依撥佛為把柄。依念佛,則即生便出輪回,將來定成佛道;依撥佛,則謗佛謗法謗僧,現生則罪業山積,福慧冰消,命終則永墮阿鼻,長劫受苦。其利害得失,奚啻天淵。總之,今人率皆福薄慧淺、業重障深,於得益者,皆若罔聞;於受損者,全身頂戴(原注:得益受損,且約未悟錯會說,非古德所說之法,有益有損也)。諸師酬機之言,悉皆如是,不勞備釋。
  趙州禅師(778-897),道場即今河北趙縣柏林禅寺,上世紀九十年代由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淨慧長老住持,由吉林敦化正覺寺佛性(尼)法師(時住美國紐約正覺寺)及香港旭日集團楊钊居士為主要檀越,於殘塔、古柏的遺址上恢復起來,琳宮梵宇,規模宏大,被當地譽為“趙縣小故宮”。前國家主席江澤民曾偕夫人兩度莅寺參訪,現由淨慧長老高足明海法師住持。
  1992年,由時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親為簽題的《趙州禅師語錄》重印出版。《趙州禅師語錄》共收語錄525條,另有類似語錄性質的“趙州真際禅師行狀”21條。通過這些珍貴文獻,概可窺知趙州從谂祖師的全貌,是即以事顯理、理寓於事的日常生活情態。
  “趙州八十猶行腳,只為心頭未悄然;及至歸來無一事,始知空費草鞋錢。”其時,趙州禅師也行腳來過雲居山真如寺(時稱龍昌禅院),與道膺禅師切磋禅法。真如寺至今留有“趙州關”遺跡,如清初住持雲居山真如寺的晦山戒顯禅師的《詠雲居》詩曰:
雲居端的勝人間,剝啄無聞日月閒。
峰頂湧來天上地,湖心收盡水中山。
五龍飛吼匡廬瀑,雙塔高浮雁蕩灣。
更看平疇繞煙寺,農歌聲出趙州關。
  趙州禅師又曾行腳到浙江天台山,與寒山、拾得二大士相見。因天台古時曾是五百羅漢應化之所,他們以“五百羅漢”為話題,謂是“牛跡”,留下千古公案。趙州禅師初為沙彌參見南泉普願禅師時,問答之際,便已經嶄露出非凡的機用[1]。唐大中十一年(857),從谂禅師應請住持趙州觀音禅院(今柏林禅寺),經四十年間,道播寰區,德崇天下。他平生親歷唐代的十代十一帝[2],“四海共稱古佛,十朝享譽宗師”,在我國佛教禅宗史上的地位,如泰山北斗。他的日常生活,一舉一動,開言吐語,無非是他親證的第一義谛的現量境界,因此,均被學人記錄,奉為參禅辦道的圭皋。
  令人遺憾的是,吾人凡夫,從無始來,種種顛倒,妄認四大假合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不了念即無念、生即無生,總在緣慮、分別中討生活,錯認佛祖消息,不能直下承當,結果是南轅北轍,適得其反。《趙州禅師語錄》第385條為:“師示眾雲:‘佛之一字,吾不喜聞。’”第386條便是:“問:‘和尚還為人也無?’師雲:‘佛!佛!’”第321條:“問:‘和尚受大王如是供養,將什麼報答?’師雲:‘念佛。’雲:‘貧子也解念佛。’師雲:‘喚侍者將一錢與伊。’”由此則語錄可知,自唐初善導大師(613-681)向群眾普及稱名念佛以來,早有將錢誘人念佛的做法。前一則語錄,學人問趙州如何為人,趙州連答兩個“佛”字,可見這是本來現成、家常便飯的事情,充分顯示出趙州禅師的日常生活境界,自利利人,無時無事不與佛合。次則語錄謂受大王供養,以何報答。當時投拜趙州禅師座下稱弟子的大王有二人:一為趙王,一為燕王。二人皆為唐朝時鎮守燕(幽州)趙(河北)地方的藩王,皆信仰趙州禅師,五體投地,畢恭畢敬,為大檀越,護持法門。如《語錄》第439條記:“師因在室坐禅次,主事報雲:‘大王來禮拜。’大王禮拜了,左右問:‘列土王來,為什麼不起?’師雲:‘你不會(不會即不知道、不曉得)老僧這裡,下等人來,出三門接;中等人來,下禅床接;上等人來,禅床上接。’大王歡喜,再三請入內(藩鎮官邸)供養。”由此可見趙州禅師道風骨格,使我們受到啟示。
  “老僧念佛一聲,漱口三日”這句話,其實在《趙州禅師語錄》中是沒有的,有關的其他傳記中也沒有,很可能是以後的人但圖滑口快意添了這麼一句。這類話語,如同童謠一樣,非常容易傳開,便連前句“佛字吾不喜聞”一起,認作是趙州禅師所說。因需“漱口三日”,竟然發展到後來若是聽到有人在禅堂裡念了一句佛,便罰他挑水來洗禅堂。如是畸態,龍象何望!
  《趙州禅師語錄》第269條:“問:‘諸佛還有師也無?’師雲:‘有。’雲:‘如何是諸佛師?’師雲:‘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語錄》中還有第128條:“趙州示眾雲:‘不得閒過,念佛、念法。’”第353條:“問:‘從上至今,不忘的人如何?’師雲:‘不可得系心,常思念十方一切佛。’”禅師開示,有“的實商量”,有“機鋒轉語”,前者即一般開導,如教人“不得閒過,應念佛、念法”等。溯自六祖慧能大師以來,禅道大盛於天下,南岳懷讓禅師、青原行思禅師接引學人便多用機鋒轉語,以淬煉和勘驗學人的功夫及其見地之真偽。所以論文說:“禅家酬機之言,名為機鋒,名為轉語,問在答處,答在問處。”例如,趙州禅師問二位新到來的雲水僧:“曾經到過此間否?”一人答:“不曾到。”趙州雲:“吃茶去!”又問另一人,答雲:“曾到。”趙州雲:“吃茶去!”院主(應為監院、當家師)問:“和尚!不曾到的教他吃茶去,且不說;曾到的為什麼教他吃茶去?”趙州說:“院主!”院主應諾,趙州說:“吃茶去!”(《語錄》第459條)如是禅的玄機,盡在生活中,不會者則對面千裡了。
  又,《語錄》第494條記:“趙州正在看經(請注意:大禅師也看經),侍者沙彌文遠入來,師乃將經側示之,沙彌乃出去。師隨後把住,問:‘速道!速道!’文遠雲:‘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師便歸方丈。”(以上《趙州禅師語錄》,據趙縣柏林禅寺刊印1992年版)請問,此中有何玄機?誠恐不是一般人以常識性的思維之所能及。
  所以,如論文說:“不知返照回光,叩己而參,一向但噇酒糟、逐土塊,有甚了期?”參禅要返照回光,叩己而參,便是須先起疑情,心心念念欲解此疑,因而參究。若是真正起了疑情的參禅者,其功夫是欲罷不能,必欲追至山窮水盡,弄個水落石出。如蕅益大師20歲時,诠《論語》,至“天下歸仁”,不能下筆,廢寢忘食三晝夜,乃大悟孔顏心法,這尚屬小焉者也。23歲,聽講《楞嚴經》卷六,偈雲:“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於是頓起疑情,所謂世界在於空,空則生於大覺,遂疑何故有此大覺,致為空界張本?疑不能解,疑情轉增,遂至悶絕無措。然昏散最重,功夫不能成片,因而決意出家,好歹要體究這一大事。24歲,從雪嶺師剃度,命名智旭。參究中陰入胎,念起受生,縱令速覺,如何得脫?時有古德法師問雲:“汝謂只今此身,果從受胎時得來者耶?”聞此語,不能分曉,而汗流浃背,遂往徑山參禅。次年(25歲)夏,逼拶功極,功夫落堂,身心世界忽皆銷殒。因知此身,從無始來,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但是堅固妄想所現之影,剎那剎那,念念不住,的確非從父母生也。從此性相二宗,一齊透徹,知其本無矛盾。是時一切經論,一切公案,無不現前。旋自覺悟,解發非為聖證,故絕不語一人。久之,則胸次空空,不復留一字腳矣。(《靈峰宗論》卷首《自傳》,莆田廣化寺版第2頁)請看,這是何等的大人境界!這才是“返照回光,叩己而參”的樣子!凡歷代傳燈諸師,雖經歷不同,而返照回光、叩己而參的作略都是一致的,詳觀《燈錄》、《會元》諸書可知。
  噇酒糟漢[3]:語出黃檗希運禅師,呵斥執機鋒轉語為實法、依言生解、虛妄卜度的愚笨禅者,喻如棄其精華,取其糟粕。逐土塊,意亦同此,喻如癡犬將土塊認作馍馍(饅頭)之類的食物去追逐之。如蕅益大師曰:
  宗者無言之教,教者有言之宗,至言也。三藏十二部,默契之皆宗也。既無言矣,安得謂之教?千七百則公案,舉揚之皆教也。既有言矣,安得謂之宗?故不以說證分宗教,第以門庭施設(分宗教)者,噇糟漢也。(《靈峰宗論·卷第四之三·梵室偶談》,莆田廣化寺版第350頁)
  蕅益大師不僅明示了禅教的定義,也告訴了我們什麼叫作噇酒糟漢。一般人總愛犯好高骛遠的毛病,總想投機取巧,不肯老實死心塌地做功夫,結果是適得其反,種種弊病都出現了,總因根機陋劣、智慧淺薄而不自量的緣故。論文中“倘不能親見趙州”,意為如果徹悟自心不能同趙州禅師一樣,非指親見其人,是指親見趙州之道。倘能如是,則何幸如之!既不能如是,則切勿歧途自誤,還是老實念佛,功不唐捐。如徹悟禅師曰:
一句彌陀,白牛駕勁,其疾如風,行步平正。
一句彌陀,開般若門,十虛萬法,一口平吞。
一句彌陀,華屋門開,從者裡入,快隨我來。
一句彌陀,入王三昧,似地均擎,如天普蓋。
(《夢東禅師遺集》,台北版第72頁)  
  5、結征:以子之矛,破子之盾
  (1)初征祖語(六祖、趙州語)可憑
  【論文】汝謂諸祖誠言,斷可依憑,何不依百丈雲“修行以念佛為穩當”乎?又何不依百丈立祈禱病僧、化送亡僧之規,皆悉回向往生淨土乎?將謂百丈唯令死者往生,不令生者求生乎?又何不依西天第十四祖龍樹菩薩,如來預記往生,龍宮誦出《華嚴》,廣造諸論,偏贊西方,如《毗婆沙論》,稱為易行疾至之道乎?又何不依第十二祖馬鳴菩薩,於《起信論》末後,示最勝方便,令人念佛求生西方,常侍彌陀,永不退轉乎?又何不依二祖阿難、初祖迦葉,結集三藏與淨土諸經乎?倘淨土不足為法,有害於世,彼何不知好歹,贻後世以罪薮乎?又諸大乘經,皆贊淨土,而小乘經則無一字言及,將謂諸大乘經,不足為法乎?又佛說《彌陀經》時,六方恆河沙數諸佛,悉皆出廣長舌勸信此經,將謂六方諸佛,亦贻人以罪薮乎?
  百丈,即懷海禅師。六祖慧能傳南岳懷讓,讓傳馬祖道一,一傳百丈懷海,是為六祖下第四世,達摩下第九世,道場在江西省奉新縣百丈山,以山名稱祖師,表示尊崇。百丈禅師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家風。佛法由印度傳入中國漢地,由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其中有《叢林二十要則》[4],要則的第二條即為“修行以念佛為穩當”,可見古德的法眼,是何等地圓明。
  祈禱病僧,化送亡僧的規則,載在百丈禅師制定的《叢林清規》中。祈禱病僧,是祈求病重垂危者,若壽命未到,即請阿彌陀佛加被解除病苦;若是壽命已到,即乞佛垂慈接引,往生淨土。化送亡僧可知。
  傳流至今的《百丈清規》,經過歷代修訂,結合叢林規范,愈益完善。如《敕修百丈清規》卷六規定,寺中若僧病危,大眾師應集體為之念誦,也就是現今所謂臨終助念。文雲:“如病重為十念阿彌陀佛,念時先白贊。”(即從“阿彌陀佛身金色”贊佛偈開始)又雲(作者按:應是僧值或維那師對大眾宣布):“今晨則為在病比丘某甲,釋多生之怨對,忏累劫之愆尤,特運至誠,仰投清眾,稱揚聖號,蕩滌深殃。仰憑尊眾念南無阿彌陀佛一百聲,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清淨大海眾菩薩各十聲。”然後回向。(《卍續藏經》第63卷358頁)
  《敕修百丈清規》規定,寺中若病僧或亡僧,應舉全寺僧眾之力,為之念誦、祈禱、忏願,回向往生西方淨土。若亡僧“來日出喪,隔日午後”便著手准備“大夜念誦”的“祭筵”佛事,住持率兩序隆重致祭。《清規》雲:“住持、兩序上香畢,維那向靈龛啟白曰:‘切以生死交謝,寒暑迭遷,其來也電擊長空,其去也波停大海。是日則有新圓寂某甲上座,生緣既盡,大夢俄遷,了諸行之無常,乃寂滅而為樂。恭裒(音póu:集聚)大眾,肅詣龛帏,誦諸聖之洪名,薦清魂於淨土。’”接念往生淨土的諸經咒。臨荼毗時,則將“喪(靈龛)至涅槃台(化身窯處),知事燒香上茶,次住持上香,歸位,維那出燒香,請住持秉炬佛事,直歲[5]問訊度火把,候舉佛事畢(住持說法畢),維那向(靈)龛念誦雲:‘是日則有新圓寂某甲上座,既隨緣而順寂,乃依法以荼毗。焚百年弘道之身,如一路涅槃之徑。仰憑尊眾,資助覺靈。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上來稱揚十念(稱念十聲),資助往生。惟願:慧鏡分輝,真風散彩;菩提園裡,開敷覺意之花;法性海中,蕩滌塵心之垢。荼傾三奠,香爇一爐。奉送雲程,和南聖眾。’” (《敕修百丈清規》卷七,《卍續藏經》第63卷359、360頁)
  大眾助念“令死者往生”,這一舉動的本身,可以證明:必須當有生之年、在世之日,在平常日子的修行辦道生涯中,要具足深信切願,或禅觀,或念佛,或作一切功德,悉皆回向西方,求生淨土。如論文前節所明:“自古迄今,所有禅教律叢林,無不朝暮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也。”近閱西藏大德索達吉堪布所著《密宗與淨土》一文,頗令人受益,茲介紹如次。
  又有人認為密宗與淨土宗如同水火,互不相容,若選學一種則必須捨棄另一種。
  須知其實密宗中也同樣包含了淨土宗,在法王如意寶的《文殊大圓滿》、無垢光尊者的《四心滴》等眾多大圓滿法中,都有具體的往生極樂世界的修法,密宗中還有破瓦捷徑往生法。伏藏大師列繞朗巴等大成就者的著作中就有許多不同種類的淨土灌頂與修法儀軌,噶舉派的恰美仁波切等許多密宗行者臨終時也都往生極樂淨土,寧瑪派大祖師麥彭仁波切專門造了《淨土教言》來論述極樂的殊勝,勸導世人往生極樂。宗喀巴大師、恰美仁波切以及麥彭仁波切都造了《極樂願文》。如今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顯密並弘,平時一再強調弟子們應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並以自己發願往生而為表率。法王指出,修密法者必須同時兼修淨土,修大圓滿的人應在大圓滿的基礎上往生西方,既可確保往生,了生脫死,同時又可獲得極高品位;並倡導每位弟子念滿100萬阿彌陀佛名號及30萬阿彌陀佛心咒,對圓滿這兩個數目的弟子,法王以其加持力保證他們即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在每年秋季,五明佛學院都要舉行往生極樂大法會,促成廣大眾生的往生順緣。如果我們各宗各派的弘法大德,都能這樣顯密圓融,不取此捨彼,那該有多好!往昔大德如諾那上師說:“修任何本尊,皆必須兼修西方淨土。”貢噶呼圖克圖也說過:“往生極樂世界即是密宗的即身成佛。”此句的密意為宣說顯宗的往生淨土與密宗的即身成佛互不相違之義。《淨土資糧》雲:“淨土宗及密宗均為果教,從果起修,故稱易行道。”及“就我所見,兩者鹹為無上殊勝究竟方便妙法,行者只需發菩提心,隨修一門,皆有所成。”
  有人在弘揚淨土宗的同時,對密宗多有輕毀,甚至說有多少愚昧的人被密宗騙了。此非誹謗,還有什麼能算作是誹謗?此不但誹謗了宣說密法的佛陀與無量的密續,也誹謗了從極喜金剛到蓮花生大師、米勒日巴、宗喀巴大師等所有大成就者。《無量壽經》指出,往生極樂的條件中,“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誹謗正法之人無緣往生極樂,如此弘揚佛法,是將人引向淨土還是引向地獄?誠請三思。(摘自《菩提心》2007年第2期)
  由此可知,求生淨土往生西方,實為天下一切顯密諸宗修行人的總歸宿。所謂:天上群星皆拱北,人間無水不朝東;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
  西天第十四祖龍樹菩薩,南印度人。西天,即印度,亦稱天竺。本師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法會上,拈花示眾,摩诃迦葉尊者破顏微笑,傳佛心印,是為西天初祖,傳至第十四祖即龍樹菩薩,當為公元150-250年間出世。
  如來預記往生經文,見元魏·菩提流支譯的《大乘入楞伽經》。此譯共有十卷,其卷九之總品偈頌雲:
如來滅度後,未來當有人。大慧汝谛聽,人有持我法。
於南大國中,有大德比丘。名龍樹菩薩,能破有無見。
為人說我法,大乘無上法。證得歡喜地,往生安樂國。
(《大正藏》第16卷569頁上)  
  龍樹菩薩於龍宮誦出《華嚴經》,為略卷本,以上、中卷數量巨大,非是閻浮提世人所堪受持者。略卷梵本傳來中國,凡三譯,如前述。
  龍宮,位於東印度今奧裡薩省,其地名曰福城,或福生城(Bhadraka,菩陀洛伽),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出發點。公元七世紀,唐玄奘法師(600-664)西游印度,來到過這裡。法師所述《大唐西域記》卷十記:“烏荼國周七千余裡,國大都城周二十余裡。國西南境大山中,有補澀波祇厘僧伽藍。其石窣堵波極多靈異,或至齋日,時燭光明。故諸淨信,遠近鹹會,持妙花蓋,競修供養。承露盤下,覆缽勢上,以華蓋笴(音gǎn),置之便住,若磁石之吸針也。此西北山伽藍中有窣堵波,所異同前。此二窣堵波者,神鬼所建靈奇若斯。”(《大正藏》第51卷928頁下)烏荼國,位於印度奧裡薩省北部,首都即今布巴斯瓦爾(Bhubaneswar)市以南七英裡(4.347公裡)處陀武裡(Dhauli)村,其處臨近東海岸孟加拉灣。補澀波祇厘(Pushpagiri),譯曰“花山”,這裡是阿西斯(Assis)山脈中的優陀延山(Udayagiri),為山脈瀕於海岸的極東處。“優陀延”意為“日出處”,即《華嚴經》中“補澀波耆梨”的大塔廟處,也就是《華嚴經·入法界品》中福城東的“莊嚴幢娑羅林”中的大塔廟處,據印順法師(1906-2005)考證,即龍樹菩薩得《華嚴經》處的菩陀洛伽(Bhadraka)[6]。菩陀洛伽,梵語Bhanyakara-nagara,晉·佛陀跋陀羅譯作“覺城”(六十《華嚴》),唐·實叉難陀譯作“福城”(八十《華嚴》),唐·般若譯作“福生城”(四十《華嚴》),位於摩诃納底河北岸、佳吉普爾(Jajpur)市北邊附近地方。《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菩薩行願品》,以十大願王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為本經的歸宗結頂,已如前說。  (待 續)  

  【注 釋】
  [1]趙州從谂禅師,俗姓郝,曹州郝鄉人,童稚於本州島島扈通院從師披剃,未納戒便抵池陽,參南泉。值泉偃息(於方丈床上臥著)而問曰:“近離甚麼處?”師曰:“瑞像。”(按:瑞像為寺院名)泉曰:“還見瑞像麼?”(禅機之語)師曰:“不見瑞像,只見臥如來。”泉便起坐,問:“汝是有主沙彌?無主沙彌?”師曰:“有主沙彌。”泉曰:“哪個是你主?”師近前躬身曰:“仲冬嚴寒,伏惟和尚尊候萬福。”泉器之,許其入室。他日問泉曰:“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師曰:“還可趣向也無?”泉曰:“擬向即乖。”師曰:“不擬爭知是道?”泉曰:“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蕩豁,豈可強是非邪?”師於言下悟理。(《五燈會元》卷四,中華書局1984年10月版198-199頁)
  [2]趙州從谂禅師壽120歲,經歷唐朝十代十一個皇帝:德宗李適、順宗李誦(在位不足八個月,故未計代)、憲宗李純、穆宗李恆、敬宗李湛、文宗李昂、武宗李炎、宣宗李忱、懿宗李漼、僖宗李儇(音xuān)、昭宗李晔。(《中國歷史年表》)
  [3]噇酒糟漢:黃檗示眾雲:“汝等諸人,盡是噇酒糟漢,恁麼行腳,何處有今日?汝還知大唐國裡無禅師麼?”時有僧問:“只如諸方,現今出世,匡徒領眾,為什麼卻道無禅師?”師雲:“不道無禅,只道無師。”後沩山舉此因緣問仰山雲:“意作麼生?”仰山雲:“鵝王擇乳,素非鴨類。” 沩山雲:“此實難辨。” (《碧巖錄》卷十一)噇(chuáng):無節制地吃喝。
  [4]百丈大智禅師《叢林要則》二十條:
  叢林以無事為興盛,修行以念佛為穩當,精進以持戒為第一,疾病以減食為湯藥。煩惱以忍辱為菩提,是非以不辯為解脫,留眾以老成為真情,執事以盡心為有功。語言以減少為直截,長幼以慈和為進德,學問以勤習為入門,因果以明白為無過。老死以無常為警策,佛事以精嚴為切實,待客以至誠為供養,山門以耆舊為莊嚴。凡事以預立為不勞,處眾以謙恭為有禮,遇險以不亂為定力,濟物以慈悲為根本。
  [5]直歲:屬東序知事,職掌一切作務。凡殿堂、寮捨之損漏者,常加整葺。動用什物,常閱其數。役作人力,稽其工程,黜其游惰。火燭盜賊,巡護防警。差撥使令,賞罰惟當。並宜公勤,勞逸必均。(《敕修百丈清規》卷四,《卍續藏經》第63卷343頁)
  [6]菩陀洛伽:浙江定海的菩陀山、西藏拉薩的布達拉宮,皆依此經此處為根據而宏開聖境道場。

 

上一篇:王志遠教授:東方宗教文化與21世紀人類文明
下一篇:王志遠教授:佛門瑞相 無言說法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