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郭耀華博士:三十七道品(三十七菩提分法)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郭耀華談三十七道品(三十七菩提分法)
                                         作者簡介: 台北醫學大學牙醫學士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士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法學碩士
                                                               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宗教學博士
北京大學宗教哲學研究會第一屆佛教學習小組
(2009年4月5日星期日第五次課程)   主講人:郭耀華醫師
            
三十七道品包括七部分: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
 
一、四念住(四念處):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Vipassanā 內觀,觀身、觀受、觀心、觀法(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1、  從呼吸、觀呼吸入門,由觀入定,即毗婆捨那【Vipassanā】與奢摩他【Samatha】互動。(注:中國翻譯成止觀雙運)
2、  心有貪、瞋、癡、慢、疑、昏沉、不定、掉悔、愛、恨、苦樂、睡眠不安、生、住、變異、滅等等→ 觀無常與觀察變化產生心定。
3、  法有色法、心法、一切法、方便法、正法、善法等等。
4、  持續地觀察諸法生起和滅去的現象,修成了只有了知和覺照的境界,持續地遠離執著,不再貪著世間的任何事物。 ----南傳《長部》22經,《大念住經》第100條經文;另外第106條經文:這是唯一的道路可以使眾生清淨、克服愁歎、滅除苦憂、實踐真理、體證涅槃,這條道路就是四念住。
 
二、四正勤(又稱四意斷、四正斷):已生惡令斷、未生惡念不生、未生善念令生、已生善令增長。
 
1、  善:戒、定、慧,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绮語、不兩舌、不惡口、不貪、不瞋恚、不愚癡、精進、捨、不害、信……。
2、  勤又稱為精進,在大乘佛法中以平常心對待之。
 
三、四如意足:欲、勤(精進)、心念、智慧觀察思維。(注:《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九提到,以四如意足增上力得四種加行三摩地。)
 
1、  欲如意足【chanda-rddhi-pāda】:以善欲、善願得定、解脫慧。
2、  精進,勤如意足【vīriya-rddhi-pāda】:依四正勤得定、解脫智慧。
3、  心念如意足【citta-rddhi-pāda】:以守心、攝心、專心、四無量心、正念心得定、解脫慧。
4、  觀(思維)如意足【vīmāmsā-rddhi-pāda】:以智慧思維觀察得到禅定解脫慧,觀察覺知到輪回、地獄、天界知識。
 
四、五根:信、精進、念、定、慧。根【indriya】是指由支配者掌控的行為,想解脫時,一位修行人能掌握自己心靈控制力是根本的因素。
 
1、  信根:培養修行“信”。因為自然“信”無法控制住心靈,不能持久正念正行。
2、  精進(勤)根:四正勤,精進不懈。
3、  念根:四念住,努力不懈,念如意足得解脫。
4、  定根:在四禅(四禅天)定中找尋。心不散亂,精神意識集中,而四禅八定是世間的定,九次第定(解脫定、滅盡定、滅受想定)是八定之後的出世間定,不以定境為解脫,放下對定的執著。(注:八定:指身心處在色界的初禅天定、二禅天定、三禅天定、四禅天定及無色界的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
5、  慧根:在四聖谛中找尋慧根。(四聖谛:苦、集、滅、道)【道谛包含八正道】。
 
 
五、五力: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無論何時遇見障礙,都會有一種無畏的穩定,因此稱為力。對治破除邪信、懈怠、邪念、精神散亂、無明。
 
六、七覺支(七菩提分):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勤)覺支、喜覺支、除(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注:捨離也是南傳十波羅蜜之一)
 
七、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1、  正見、正思維是慧。正語、正業、正命是戒。正精進、正念是定。
2、  八正道合稱為戒定慧三學。
 
特注:
1、   十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願、方便、力、智。
南傳十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智慧、捨離、實相真谛、堅決、慈心、平等心。
2、   四正勤(精進)→ 四如意足 → 五根五力 → 七覺支 → 八正道  皆有精進(勤)。
3、   四念住 → 四正勤 → 四如意足 → 五根五力 → 七覺支 → 八正道  皆有心念
4、   五根五力 → 七覺支 → 八正道   皆有定。
5、   另參考龍樹《大智度論》卷十九:“七覺支”
菩薩於一切法,不憶不念,是名念覺分。一切法中,求索善法、不善法、無記法,不可得,是名擇法覺分。不入三界,破壞諸界相,是名精進覺分。於一切法,不生樂著,憂喜相壞故,是名喜覺分。於一切法中,除心緣(注:除去心裡一切攀緣),(攀緣)不可得故,是名除(輕安)覺分。知一切法常定相,不亂不定,是名定覺分。於一切法,不著、不依止,亦不見捨離心,是名捨覺分。
6、《維摩诘所說經·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雖行四念住,不畢竟永離身受心法,是菩薩行;雖行四正勤,而不捨身心精進,是菩薩行;雖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薩行;雖行五根,而分別眾生諸根利鈍,是菩薩行;雖行五力,而樂求佛十力,是菩薩行;雖行七覺分,而分別佛之智慧,是菩薩行;雖行八正道,而樂行無量佛道,是菩薩行。”
7、十力:指佛的十種智力:1)清晰知道處、非處智力(處即道理);2)知三世業報智力;3)知諸禅解脫三昧智力;4)知眾生上中下根器智力;5)知種種事物殊勝解說智力6)知眾生種種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等境界)智力;7)知一切至處道(生於何處,如何輪回過程)智力;8)知天眼無礙(觀眾生生死、善惡)智力;9)知宿命無漏智力(漏盡神通);10)知永斷習氣(不入輪回)智力與方法。
8、中國常用禅定方法五停心觀:1)不淨觀、2)慈悲觀、3)緣起觀、4)界分別觀、5)數息觀。(注:大乘不執著不淨觀)
9、五門禅:1)阿那波那門(ānāpāna呼吸觀)、2)不淨觀門、3)慈心門、4)因緣門、5)念佛三昧門。--智者大師《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三“分別禅波羅蜜前方便第六之二”(注:呼吸觀與數息觀不同)
 
主要參考文獻:
1、雷迪西亞多(1846--1923)(緬甸):《三十七道品導引手冊》(《阿羅漢的足跡》),台灣法雨道場。
2、聖嚴法師(1930--2009)(台灣):《四正勤》講記,《四如意足》講記,《五根五力》講記,《七覺支》講記,《八正道》講記,台灣法鼓文化出版社,隨身經典系列21--25。
3、證嚴法師(台灣):《三十七道品講義》,台灣慈濟文化出版社。
4、《大念住經》【Mahasatipatthana Sutta】,台灣內觀文教基金會出版印行。
5、姚衛群(北京):《佛學概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6、葛印卡(印度):《內觀十日課程開示集要》,香港法喜出版社(香港內觀中心印)。
7、韓廷傑(北京):《南傳上座部佛教概論》,文津出版社,P117--120。
8、智者大師(中國隋朝):《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一“明禅波羅蜜門第三”;卷三“分別禅波羅蜜前方便第六之二”。
9、宗喀巴大師(1357--1419):《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二十四上士道毗缽捨那(參閱“止觀雙運法”),青海民族出版社。
10、馬哈希尊者(1904--1982)(緬甸):《馬哈希尊者談毗婆捨那--〈附法的醫療〉》,台灣大千出版社。
11、郭耀華、王慕齡:《內觀與地球和平》,宗教哲學季刊2008年6月第44期(台灣)。
 

上一篇:傳印法師:《淨土決疑論》講記 十二
下一篇:傳印法師:《淨土決疑論》講記 十一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