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郭元興教授:藏密真蹤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藏密真蹤

緣起

    佛法為普度眾生一大事因緣而為釋迦世尊所立教,又以阿達爾瑪佛傳甚深密法而為首始。顯教知之者甚眾,而密教則多不為外人所知。由於諸世相因緣所湊,密法近年逐漸遍傳於世界各地。但亦有一些膽大妄為之徒乘機撞騙於世,以假亂真,創立宗門;或學未圓頓,憑一知半解就自稱宗師者大有人在,芸芸眾生致受其惑,繁繁日益增多。無論是在漢地或藏地,還是在其它地方,只要細心觀察即可自見真偽,若詳讀本書各篇,即可明見真相。為正本清源,使更多有緣眾生免入歧途,得聞萬劫難遇的藏密真蹤,茲特將有關密宗正規的基礎知識、密宗的源流、密宗各派教法的真相、學密必遵之教誡以及師資考證和甚深密法的部份內容匯集成書。此書中部份篇章采自佛教內部發行書籍,所有篇章均出自高僧大德手筆,或為大德們親歷所見,或為大德們親身體修,或為大德們親行所證,且其法義亦是諸大德同體共鑒之道。真蹤密法早有遺篇於世,但往往不被行人所見,其原因主要在於書中之密義猶如金剛試金石,弟子見之歡喜贊歎,但部份為師者因其不具師資而恐弟子見之不為依止,故往往或秘藏不露,或巧言誹謗以遮其短。今大事因緣,宏開法篇,願有緣受學此書者能秉遵教法,直趨菩提金剛之道。            

貢那格西

目錄

第一章 密宗真史

        一、 密乘與源流相

        二、 密教二派概況 

        三、 佛教密宗各派的真相

第二章 密宗

        一、 真言宗

        二、 藏密概述

        三、 密宗大意

        四、 顯密不二、九乘次第

第三章 學密明鑒

        一、 顯教與密教

        二、 唐密

        三、 敬佛

        四、 忏悔

        五、 菩提心戒 

        六、 灌頂

        七、 持誦

        八、 辨境

第四章 師承、灌頂、甚深密法論

第一章 密宗真史

一、密乘與源流相

                                                  郭元興 

(一)引言

    在說到正文以前,我想先做一點「正名」的工作。本文說到佛法中關於「秘密」的一部份,不用通俗的「密宗」兩個字,而用「密乘」兩個字。這有好幾個原因。第一、因為「密宗」一辭不見於佛說的「經」,和菩薩所造的「論」。第二、因為佛法只有一個「宗」,就是「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另立一個密宗和顯教對立起來,和在顯教大乘中分立門戶一樣,在理論上,以及在教典裡,都找不出根據來。

    梵藏原文的經典,找不著相當於中國所謂「宗」的字眼。一般的說法,只有「乘」的分別,和「見」的分別,因為「所行之道」不同而有「乘」的分別,因為「眾生根機」不同而有「法門」的分別,因為對於一個問題看法的不同,而有「見」的分別。雖然有這些分別,然而「宗」仍只是一個,就是求「自他的解脫」,「顯」與「密」同以得自他的解脫為「宗」,其不同只在「乘」上,所以本文采用經論中本來具有的名詞「密乘」,而不用習慣所稱的「密宗」。

(二)釋密乘

    說到「密乘」,真是不知從何說起。密乘的教典是那麼浩瀚,想把他說出一個簡單的輪廓來,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裡,我們先把西藏新舊派的佛教,對於佛法所作的判攝,簡單說明一下,然後再略述他的意義。

    和中國會昌法難同時,西藏也出了一個毀法的朗達瑪王,破滅佛法。一般說來,在朗達瑪以前流傳到西藏的佛法屬於舊派,朗達瑪毀法以後的佛法為新派。照這個標准,蓮花生大師傳下的教派為舊,薩迦、迦舉、噶登各派為新,但自噶登(黃教)興起,似乎連薩迦、迦舉等也歸到「舊」的范圍裡去了。

    舊派對於佛法的判教,即所謂「九乘次第」。他是把全部佛法分為九個乘,即外三乘、內三乘、密三乘。外三乘即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內三乘即事乘、行乘(一名兩俱乘)、瑜伽乘。密三乘即大瑜伽乘、隨瑜伽乘、極瑜伽乘。如下表:

        ┌聲聞乘 Sravaka

┌──外┼獨覺乘 Pratyckabuddha

│      └菩薩乘 Bodhisattva

│      ┌事乘 Klya

佛法┼內┼行乘(兩俱乘) Ubhaya

│      └瑜伽乘 Yoga

│      ┌大瑜伽乘 Mahayoga

└──密┼隨瑜伽乘 Anuyoga

└──極瑜伽乘 Atlyoga

    這九乘中每一乘都各有甚深廣大的內容,尤其以最後阿底瑜伽一乘,為諸乘的頂首,即身成佛的最速最疾之道,其切實精微,更是窮於贊歎,詳細的介紹,非本文的范圍,故不贅論。

    這九乘中,外三乘可歸入顯乘,內密六乘則為密乘。這密乘按照新派的分法,則為四個「續部」(梵:Tantra,藏:Pgyud or Rgyudsdc ),就是,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其中前三部和舊派的內三乘相同,一般稱作「下三部」。其無上瑜伽部,則可統括舊派的密三乘,因為舊派九乘次第的分法較為整齊,所以下文多據以討論。

    九乘中初二乘為小乘,第三乘為大乘,後六乘為密咒乘,亦名金剛乘。在小乘中,沒有成佛的法門。大乘中,認為「人」可以成「佛」,但是一定要經過三無數劫,積集廣大無邊的福智資糧,才能成辦這最高的果證。至於密乘,則認為一個人要想把他的智慧能力發展到最高的境地,並不需要那麼長的時間。在下三部中,或十六生,或七生,或三生,即可得到自己所求的果位。到了無上瑜伽部,則有三種成佛。一、即生成佛,二、中有成佛,三、轉生成佛。所以在無上瑜伽部中,最快的即生可以成辦最高的果證,至遲轉生也可以證得「樂空無別合一雙運的金剛持位」。

    一切的宗教,無不建立一個高不可攀的「上帝」或超越人類的「神」以為信仰的對象,不管他是一神也好,多神也好,凡神也好,終而言之,脫離不了烏煙瘴氣的「超人」的「神」字。佛教則不然,他所標榜的最高果位的「佛」,不過是「人」的智慧品德的(充實、發展)到了極限的代名詞,他並不是「超人」,而是「完人」。釋迦牟尼說,「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又說,「我亦是人數」。「佛」與「人」的分別,只是迷悟的分別。佛則「智」強「識」劣,人則「識」強「智」劣。轉識成智,即名為佛,到了「佛」位,一切生活感受,仍與人同,但是都以「智」為前導,隨「智」而轉,此即所謂,「以諸妄法,聖人亦現,然不顛倒」。所以佛教可以說是「人」的宗教,他不承認有超人的、能主宰人類命運的「神」,只承認有一個理想的人格對象,名之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對象是人人都可以達到的。這就是「人人皆有佛性」,或「人人皆可作佛」。顯教的大乘,或菩薩乘,雖然認為一個人有達到這個果位「佛」的希望,但是,他卻以為這個果位太高了,不是很短的時間、很小的因緣就可以成就的,所以,一定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廣大積集無邊資糧,一個人才能夠完成「成佛」這一椿事。所以,在顯教中,「成佛」一事,仍然不過是一個渺茫的希望,他在意義上,雖然比其它各種宗教進步的多,然而就實踐和果證方面來說,和他宗的「天堂」等觀念一樣,沒有什麼現實的意義。

    密乘,尤其是無上瑜伽部,在這一方面,有了極大的進步。他融攝了顯教的精華,規定了修行的次第,建立了成佛的法門,使一個「人」即生可以發展自己的智慧品德能力,到最高的境界。前者親證宇宙的實相(與天地合德),而「宇宙在乎手」,後者「身化光明」,與物質的本源能力同體,而起現著不可思議的功用。所以,「人」不僅是地球上自然界的主人翁,而且也是「命運」的主人翁,全「宇宙」的主人翁。這樣,在意義上,在價值上,理論上,在實踐上,提醒人的自覺,提高人的自尊心,發展人的能力,證明人的平等,這是任何其它以「神」為主的宗教所望塵莫及的。釋迦牟尼佛所建立的以「人」為本即「人」成佛的教法,從任何方面看,都有他的不可磨滅的價值。

    本文以說佛教中的密乘為主。上面已經說過密乘本身又可以分成四個續部。這種分法,當然有很多的原因和理由。現在只撿比較明顯的說一說,一是得果遲速的不同,二是修行方法的不同,三是所對根機的不同。得果遲速方面,上面已經說過。修行方法方面,下三部中尚無「即身成佛」的法門。「即身成佛」的方便和理論,是到無上瑜伽部中才發揮盡致。這一部份的理論和方法對於生理學醫學等都有很重大的關系,鑒於康藏方面依此法門而證果的人數之多,所以很值得作有系統的介紹和傳譯。

    至於密乘所對的根機方面,印度有一個密乘大師,叫做阿楞迦羅奢,他說,密乘的所以分為四部,是為針對印度的四個階級。事部為攝受婆羅門族(教士知識階級),行部為攝受吠捨族(商人),瑜伽部為攝受剎帝利族(軍政統治階級),無上瑜伽部為攝受首陀(農)、旃陀羅族(工)。我們知道,在印度的舊式階級社會中,首陀(農)、旃陀羅族(工)兩族是被認為最卑賤的階級,但也是人數最多的階級,當然從現在的觀點來看,是對人類社會最有貢獻的階級。我們從上面可以知道佛教中只有密乘的無上瑜伽部是即身成佛的法門。而釋迦牟尼佛的立教開宗卻以這最高的法門,對應當時所認為最卑賤的階級,這種意義是非常值得重視的。我們從密乘後來發展的歷史,可以知道印度後期的密乘大成就者,絕大多數都是出身於首陀、旃陀羅的種族中。「即身成佛」一事,在密乘的理論上雖有可能,而且也有這種方法,但是絕不是性格脆弱習於安享的人所能堪任的。無上瑜伽部之以旃陀羅族為唯一對應的根機,我想這兩階級的人堅強勇敢勤勞耐苦,大概是主要的原因。

(三)龍樹菩薩的傳承---東密

    現在來大略談談密乘的源流。說到密乘的源流真是千頭萬緒,想勾出一個輪廓來,都是要整冊書的事情,所以本文只能把幾個主流說一說,這裡先講龍樹菩薩的傳承。

    從整個密乘的發展歷史來看,龍樹菩薩這一系的傳承,並不能算是最早的密乘,不過因為他的密法傳入中國最早,所以我們先來介紹一下。傳龍樹菩薩以真言力開南天竺鐵塔,取出金剛頂經十八會,二傳龍智,三傳金剛智,於七一九年入唐,設壇傳法,翻譯密典,臨終遺命弟子不空再往印度取經。不空於七四二年由海南赴印,過遇普賢阿阇黎,受五部灌頂,取得金剛頂十八會全經,共十萬頌,於七四六年還唐,七七四年卒。傳法弟子惠果,惠果傳日本弘法大師空海,流傳下來,成東密一派。

    關於「東密」,過去有人把它所推重的兩部大法和藏密的傳承對比,認為東密只不過到了下三部的范圍(蘇悉地屬事部,大日經屬行部,攝真實經屬瑜伽部),並沒有涉及無上瑜伽部之藩籬。不過我們從金剛頂經十八會的內容考察起來,我們可以說「東密」不過不以無上瑜伽部的法門為主,這是它和藏密差別的地方,要說「東密」沒有無上部的傳承就不大靠得住了。無上瑜伽部,在理論上,以「喜金剛」和「密集」的經軌為根本的典籍,大藏秘要的作者認為金剛頂經第九會一切佛集會祭吉尼綱戒瑜伽就是喜金剛的Tantra(這部經宋朝有譯本,名叫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經),這是對的。因為照金剛頂十八會指歸所說該會的名稱和內容,和喜金剛本續正相符合。又第十五會秘密集會瑜伽,就是「密集」的Tantra,是毫無問題的(宋代亦有全譯本)。另外還有兩會,立自身為曼荼羅,呵身外形像,乃至不立觀想曼荼羅等,則和西藏舊派中的最高阿底瑜伽法門相一致。所以我們只能說不空三藏沒有把無上瑜伽部翻譯宏揚,至於學藏密而認為東密沒有無上瑜伽部的傳承,學東密而訾議藏密的無上瑜伽部不是純密,都是膚淺而不正確的看法。

    所以,除了後期流傳的「時輪金剛」一派的本初佛教法以外,從傳承上來說,「東密」和「藏密」只有側重之點的不同,本質上是無大差異的。我們很希望將來,佛教的考古事業方面,能發現不空三藏所取來的十八會全經,來和藏傳的經本對勘比較,那麼,很多的細節都可以解決了。

(四)蓮花生大師的傳承

    正當中國的密乘祖師不空三藏示寂之年(七七四年)蓮花生大師應藏王之請由印入藏。傳說他於佛入滅後第八年即降生於烏仗那,依阿難為師,其後數百年間廣學顯密教法,即身證得無量壽智決定光明自在王如來之體,後來和龍樹菩薩又互禮為師,所以和後來的「禅宗」,「東密」都有相當的淵源。密乘的祖師當中,以他為最早,成就也最高。他入西藏以後所流傳下來的一派,就是現在康藏一帶所謂寧瑪派(Pnylng-ma-pa),俗稱紅教,上文說的九乘次第,就是他這一派的說法,這一派在印度方面的傳承似乎早已斷絕,現在除了青康藏一帶有他的傳承而外,尚有印藏間名叫「錫金」的一個小國,是由紅教的喇嘛所建立的。

    這一派的宗見的高超,加持力量的偉大,和證得最高果位的人數的眾多,為康藏其它新興各派所共同尊仰。這主要是因為蓮花生大師顯教方面得到阿難的親傳教授;密乘方面親承過普賢如來、五方五佛、金剛薩埵等直接傳授,而本身又已得到最高的修證的緣故。本派在元末明初出了一位無垢光大師,精研自宗,同時廣學新派密法,及內外教典,著述等身,精湛無比,論者比之龍樹、法稱,其修證功德,則共許其即身已圓最高果位,為本派傑出人物。到了現代,有一位持明光顯金剛洲大師,為蓮花生大師現身傳法弟子,是康藏方面紅教第一大德,並曾入海取藏三次(即蓮花生大師在西藏時寶藏的經典,留待後人取用者,這是紅教所特有的事情)。大師持灌蓮花生大師根本吉祥頂時,可不用任何法器,由弟子自備法木柱、法木板、孔雀尾即能召請護法入壇,威神大振,法力現前,擇抉因緣、生死別相,並能在十分鐘左右為弟子破瓦開頂插香,由是知者為大德登巴再來於世。修證功德極不可思議。

    這一派以大圓滿次第為最高的法門,其直截頓超,就其適應的根機來說,非其它法門所能比擬。佛法中法門無量,以應機為最良,所以我們不應強分高下,但就宗見和行法的差別來說,本派的這個法門,可以說是密乘中最圓頓的教授,是一切乘道的頂首,其它九乘的傳承,本派也都具備大圓滿的意義和東密金剛頂十八會中所說不用觀想,不立身外形像曼荼羅,而立自身為曼荼羅的意義相同,這是可以和「東密」的傳承互相參證的地方。

    這一派和上面龍樹菩薩的一派,是密乘方面兩個創始最早源遠流長的學派。因為這兩派的開祖都是融通顯密,學貫內外的大師,所以都有囊括乾坤涵納眾流的氣象與規模,為後起的密乘大師,以宏揚一尊一法為主者所不及。

(五)毗哩縛波與薩迦派

    中國慈恩宗的傳說,認為集唯識學說大成的護法菩薩,在三十二歲時已圓寂於大菩提寺,臨終時空中有聲曰「此賢劫千佛之一佛也」(見窺基法師的成唯識述記),但按密乘的傳說,護法菩薩當時並沒有圓寂,不過隱跡專修密法,依喜金剛的法(即金剛頂經十八會中的第九會見前)即生現證無上正等菩提,密號為毗哩縛波(Vlrvapa)。護法菩薩約生於公元五○○年間,此後至公元十二世紀時,薩迦派初祖慶喜藏在世(慶喜藏Kun-Dgah-Snying-Pol,1081-1157),毗哩縛波親至薩嘉寺傳授密法,攝喜金剛法門之要為道果教授。慶喜藏之第四子為大吉祥光,大吉祥光之第二子為福幢,福幢生子為慧幢,這慧幢就是被元世祖所禮重的發思巴大師,一二三五年生,一二八○年卒,十九歲時奉诏晉京,世祖接受灌頂,即以西藏十三萬戶供養,從此西藏教政大權歸薩迦派所有凡七十余年。

(六)那露波與迦舉派

    當印度後期密乘盛宏的時候,以波羅王朝所建立的超巖寺為主,密乘的大成就者輩出,到扎曩迦王(955-983)在位的時候,超巖寺出了六賢門,六賢門中的北門守護者那露波(Naropa)尤為聲名洋溢的大師,其學德修證,較之前此蓮花生、龍樹等大士並無多讓,其求法修持的艱苦,更為任何人所不及,所以為各派的學者所一致宗仰。

    那露波之學出於底路波(Tilopa),底路波又是親承金剛持(Ssk Vajradhara)、(Ti.Rdo-rje-hchang)的教授。那露波總攝無上瑜伽部圓滿次第的精要而成「六法」,使上根勤勇的人,即生可以(命)(勤)(夢)(大印)的瑜伽法門,現證無上菩提(即大印悉地,俗譯大手印悉地),中根的人依(夢)(中有)的瑜伽法門,在(死有)和(中有)兩個分位,也可以分證法報二身,至不濟轉生也可證得金剛持位。下根的人,不需辯聰慧解,不需廣學法門,依本尊師長的加持力,也可以「破瓦」(Hpho-ba)遷轉的教授,或聞聲解脫(Thos-grol)的教授。上根者一當經無上金剛杵三昧灌頂、*輪大灌頂或孔雀明王吉祥大灌頂或甘露無上大灌頂,壇場法力非人之所為,均得此三洲神通感應注入法力,現證大印(Phya-rgya-Chen-Po)的境界,這種把無上甚深微妙的法門,提綱挈領,攝為修行的樞要,使人人得此,決定「立地成佛」,這完全是那露波大師的功績。大師對於眾生的恩德,是難以言語形容贊歎的。

    那露波的親傳弟子,就是西藏迦舉派的初祖瑪巴譯師,一○一二年生,一○九七年卒。生前三赴印度,依止那露波及蔑帝麗波(Mal-trjpa)學法,證得最高境界。傳法弟子最著名者為密勒日巴(Mli-la-ras-pa凶惡苦行者)。密勒日巴,一○四○年生,一一二三年卒。密勒日巴之大弟子有惹穹瓦及岡波巴二人。岡波巴之大弟子有帕摩主巴及都松欽巴二人。二人同生於一一一○年,帕摩主巴卒於一一七○年,都松欽巴卒於一一九三年,都松欽巴轉世為迦瑪拔希,明世封為DB法王,傳承至今未替。西藏佛教之有「轉世」一事自此師始。帕摩主巴傳至悉都菩提幢,乘薩迦派之衰,於一三四九年全占前藏,一三五四年全占後藏,直至一四三五年凡八十余年西藏教政大權大概悉落迦舉派之手。

(七)宗喀巴大師、達賴及班禅

    從釋迦牟尼佛到現在大概就是兩千四五百年,如果我們以五百年為一期,來看密乘大致地發展情形,則以降生的先後,而舉出創立教宗的代表人物,則第一個五百年有蓮花生大師降生(481B.C.~804A.D.),流傳下來為西藏的舊派九乘次第和大圓滿的法門。第二個五百年有龍樹菩薩(40~304A.D.)應世,流傳下來為東密的金剛頂十八會及密集五次第(漢士未譯)等教授。第三個五百年,有護法菩薩降生(500~?),修密成就名毗哩縛波(Vlrvapa),流傳下來為薩迦派的喜金剛道果四喜等教授。第四個五百年有那露波大師,流傳下來為迦舉派的大印六成就法等法門。在這兩千年中,當然還有很多其它的支流、支派,然而比之這幾派的規模和氣象,以及現在的傳布之廣,那就相形見拙了。現在再說一說在第五個五百年中新興的一個密乘學派,就是一般所稱的西藏黃教。這一派就其勢力之雄厚,流布之廣遠來說,遠非其它各派所及。

    說黃教是一個密乘學派,或者不為黃教學者所承認,因為黃教本身是顯密兼重的。其實,其它各派也都認為本派代表全部的佛法,但是,我們如果從旁觀者的眼光來看,上述各派無不以住持密法的傳承為主體,修持密乘的法門為究竟。黃教也免不了這種色彩。從密乘的傳承來看黃教,並無太過或不及的地方。

    黃教的開祖宗喀巴大師生於一三五七年(元順帝至正十七年丁酉),卒於一四一九年(明永樂十九年己亥)。傳說宗大師是大威德明王的化身。按照密乘的理論,法身普賢如來的妙觀察智以報身西方阿彌陀如來為代表,這妙觀察智又名轉*輪智,轉*輪智在佛的各種智慧中最尊最勝,這個智以明王形來表現,就是一字金輪佛頂,亦名最勝佛頂或尊勝佛頂,以明妃形來表現,就是尊勝佛母。所以阿彌陀佛與金輪佛頂,或尊勝佛頂,都有很密切的關系,藏密方面更以尊勝佛母為阿彌陀佛的佛母(或明妃),其原因亦在於此。轉*輪智又以般若智為上首,而菩薩中,文殊師利菩薩是代表般若的,故文殊菩薩又為阿彌陀佛如來四親近之一。「智」無「悲」不行,所以代表大悲的觀自在菩薩也是彌陀的親近菩薩。大威德明王就是文殊菩薩的憤怒身,所以也是阿彌陀佛的教令輪身之一。蓮花生大師依悲門入,所以重觀音的法門,宗喀巴大師重大威德法的傳承修持,並親承文殊的教授,這是以智門為主體的,其實都是轉*輪智的妙用,並無軒轾可分。

    宗大師的學行證德都到最高的境界,為宏聖教,令法久住,即生未依羯摩印成就雙運果,而系於死有位證法身,中有位證報身。生前遍學各派教授,抉擇顯密精要,厘定修行次第,印度而外,創教規模的宏遠,當以宗大師為第一人。大師殁後五百年間,教法遍行青康藏漢蒙古各地,法運之隆,真是前無古人。大弟子數人,釋迦也失,即明永樂時封為大慈法王,轉世為內蒙的章嘉國師。上首弟子凱珠傑,轉世為班禅大師,弟子根敦主巴(僧成),轉世為達賴喇嘛,達賴喇嘛更是西藏近數百年政教的實際領袖。

    一般人因為達賴是西藏政教的領袖,所以誤會第一世達賴是宗喀巴大師的大弟子,實際上,第一世達賴為宗大師晚年最年輕的弟子,師弟相逢六年,宗大師即捨報圓寂。後來第一世達賴反依凱珠傑(第一世班禅)學法,此後世世班禅都是達賴的師長。只第九世班禅是例外。第一世班禅(凱珠傑)一三八五年生,才是宗大師的上首弟子。第一世達賴(僧成,根敦主巴)生於一三九二年,較凱珠傑小八歲,從年齡上論也無法做到後來居上的。

    宗大師在世的時候,迦舉派的政權已漸形衰微,到了一四三五年,即宗大師卒後第十六年後藏獨立,前後藏遂分。到一五五八年,即宗大師卒後第一三九年,羯磨圓滿尊勝(Karma-phun-tshogs-rnam-rgyal)又統一全藏,繼世又被巴王(Gtsanglpa)奪其權。藏巴崇迦瑪迦舉派,壓抑黃教。至一六四○年,即宗大師卒後第二二一年,蒙古和碩特部酋長固始汗統兵入藏,奪全藏政權,於一六四二年(即明崇祯十五年)宗喀巴大師入滅後之第二二三年,固始汗將全政權供養第五世達賴,西藏教政大權遂由黃教主持,以迄於今。 

(八)結論

    上面已把佛教中密乘的意義和源流大略地說一說,這樣說法,當然談不上介紹密乘的內容,因為文字篇幅的限制,掛一漏萬的缺憾是無法避免的。但是,如果能由此引起讀者對於密乘的興趣,則作者拙劣的筆墨,或者還沒有白費讀者的精神。

    佛教的密乘雖然發源於印度,但是在現在的印度,這一門學問早已聲沉音絕。我們看現代一般印度的宗教學者反而孜孜要到西藏來搜尋他們的國寶,可以知道西藏實已代印度而成為佛教的大本營。而臨西藏和平解放的情況,這不特是自從漢藏民族發生關系以來,第一件大喜事,而且也為漢地的佛教界展開了一個無限的光明燦爛的遠景。從此,由於文化交流的日益方便,兩地的佛教互相灌輸新的血液,互相截長補短,互相切磋琢磨,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必能因此日益光顯,日益昌明,日益發揚光大。

    西藏方面,以一個民族千數百年集合全部聰明才慧之士的精力和智慧,對於佛家哲學所作的傳譯、研究、批判、抉擇、實修、親證的功夫,這些成果,不特對於西藏人民是一種最可寶貴的民族遺產,對於中國的佛教徒和人民乃至全世界人類,都有他的不可磨滅、不可否認的價值。就漢地佛教界來說,這一部分的佛教寶藏,站在「教」的立場和「文獻」的觀點,我們也應該有系統地加以研究、批判和接受的,這種工作,應該由佛教徒有計劃地去完成。

    印度的佛教自一千一百九十七年超巖寺及歐丹富多梨寺被毀之後,佛教梵文原典幾乎全部流入西藏。所以西藏方面保存的梵文原典,就一般傳說來看,其數量的巨大,簡直超乎想象(漢地有些寺院也保存一部分梵文原典),這一部分文獻材料,也是人類學術文化的無價瑰寶。可惜一般不學無術的僧侶不知保重,因此頗多損壞和散失,這個問題,也是值得注意的。我們佛教徒一定要想辦法來搶救整理保管這一部分佛教的聖哲冒著無數的危險苦難所付托給我們的寶藏,以為宏揚正法的依據和資糧。

二、密教二派概況 

    編者按:密宗將大興於此土,東西大德迭有懸記,今已漸露端倪矣。惟我佛教中人對於密宗尤其藏密,尚有不甚了解者,茲承同戒葉月印師兄見示臨川李翊灼居士所撰《密教二派概況》一文,雖非新著,可供參考,爰為摘要披露,以饷讀者。

甲、紅衣派

    西藏佛教,最初成立宗派而紹隆者,為紅衣派,始祖即蓮花生大士,秉釋迦牟尼佛本地法身毗盧遮那如來之密旨,以阿彌陀如來為部主,聖觀自在菩薩為本尊,白衣觀自在為部母,多羅菩薩為明妃,憤怒鉤菩薩為部護,依之而修諸法,其流傳淵源,由金剛薩埵蓮華手菩薩,親受於毗盧遮那佛,而傳諸龍猛菩薩,龍猛傳龍智,龍智傳諸蓮花生大士而入於西藏。因緣和合,宗遂以立。世人以其徒法衣皆染紅色,故號為紅衣派。

    紅衣派中,又有三支派:(一)烏魯江巴派,(二)部輪古巴派,(三)薩迦巴派,皆實行蓮花生所傳修驗法者。理趣形式並無所別,特由創立流傳之者異其名耳。

    紅衣派外有一派,曰甘丹派。始祖為阿提沙,以提倡戒律,尊尚淨行,護持秘密法為旨,實輔佐紅衣派之進行,而開黃衣派之先河者也。

    紅衣派教旨,一依秘密蓮華部心義建立。以部主阿彌陀如來所得妙觀察智為本智,此智從毗盧遮那如來法界體性智流出。體即菩提心清淨義,相即菩提心光明義,用及菩提心覺照義。行者自觀其心本智清淨,光明覺照,猶如月輪,與部主所得智無二無別。又觀此心月即如蓮花,量周法界,雖有客塵雲翳,而終皎然香潔,不為污流之所垢染。此觀成時,證得蓮花智,成就蓮花身,而盡得部主本尊所得之智。即能於諸濁惡世界煩惱稠林中,救度眾生,普作利益而無所畏。故其宗旨依菩提心本具妙智為因;以哀愍眾生不知本有不染之心,妄為垢濁所污,誓願救度還其清淨為根本;而以方便妙觀證蓮花智成蓮花身為究竟也。

    紅衣派教規專以護持自他清淨菩提心為主。故於不信菩提心,不發起菩提心,不起大悲度他發菩提心等,懸為歷禁重戒,不可少犯。其次尊敬三寶之戒,亦極隆重,他則略焉。蓋以大本不邪,枝末自正,固不必以瑣瑣形式之故,攝亂行者意念也。

    紅衣派修驗之法,大要不外前代所立四法,惟蓮花部含攝種類既廣。其中修驗諸法,亦各各隨其本尊體相而有差別。雖然有差別,而旨趣仍無異。又諸法亦復依六字大明以為普通根本,故究竟不殊也。

以上概略,或關記載,或具專書,略出一斑。即此可知紅衣派本法,實最完善而無瑕玷。其致後之衰敝者,蓋由奉行人之不真實,非教法之罪也。

附密宗四法

(一)百拜忏悔經:秘密蓮花部之根本忏悔法也。

(二)捨利金塔:秘密蓮花部根本供養之所依也。

(三)六字大明寶玉刻:即「嗡嘛呢叭咪吽」,依之立持誦法,秘密蓮花部之根本真言也(嗡,佛部心。嘛呢,寶部心。叭咪,蓮花部心。吽,金剛部心。合四部心而成清淨不染如蓮花之事業,即羯磨部心。此一真言總括五部心義。故具五部之功效也)。

(四)法教軌則:密宗蓮花部之根本修行次第法則也(法中有四方便:一、發心方便,二、忏戒方便,三、修習方便,四、證入方便。依此四方便,速疾證菩提心體相而得其用,故第四立修驗法也)。

    此四法已該攝秘密義竟。蓮花生大士依之而立宗,為西藏唯一之教。

乙、黃衣教

    西藏佛教,近數百年繼紅衣派而紹隆者,為黃衣派。始祖為宗喀巴大士,考其淵所自,蓋亦秉依龍猛所傳阿彌陀如來之蓮花部法。其部主、本尊、部母、明妃、部護等,一同於紅衣派而無所別。惟以矯正紅衣派(指紅衣派衰敝時)因緣,兼依阿提沙(即阿底峽尊者)之甘丹派,尊重戒律,以立自宗耳。世人以其徒法衣皆黃色,故號為黃衣派。

    黃衣派中大派有二:(一)甘丹派(襲古派名)。(二)額爾得巴派。皆尊尚德行戒律,真實修驗,理趣形式無有差別。由此二派又出四小派:(一)羯磨巴派(以羯磨正行為主,行於尼波羅地),(二)部利苦喇巴派(行於本寺),(三)黎古摩巴派(於修驗外,兼宏傳大乘,行於藏漢諸處),(四)克而古部達派(專尚丹珠爾及般若波羅密教,行於諸地)。

    黃衣派之大呼畢勒罕有四:(一)達賴,(二)班禅額爾德尼,分居前後藏。(三)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居蒙古。(四)章嘉胡圖克圖,居多倫諾爾(即內蒙及北京等)。

其它小呼畢勒罕甚多。黃衣派教旨,與紅衣派無所殊異,唯因矯正紅衣派之故,更趨重嚴持戒律,德行清淨,以真實成就蓮花部淨潔光明本旨。

    黃衣派教規,亦以護持菩提心為主。唯因世運遞降,習俗愈澆,本既不正,又不顧末,小節逾閒終累大德之故,特於秘密根本戒之外,建立護持三業要戒,清淨喇嘛不得蓄妻食肉飲酒;不得隨世俗行其污行;乃至不得犯於微細小戒。達賴、班禅及諸教化喇嘛,皆呼畢勒罕度世,以護淨德。又設葛倫卜等,以佐達賴班禅約束僧眾。規制既定,遂將紅衣派末流習氣矯正。

    世人論黃衣派者,往往謂與紅衣派情形迥別,其實不然。黃衣派修驗法,全同紅衣派,無所差別。其異於紅者,唯重戒律,易黃衣而已,其它旨趣修驗一無所殊也(紅衣派對於外內密戒,行持亦嚴謹,但不為普通人所知耳)。

三、 佛教密宗各派的真相                                   密 顯

    我起初不信藏密,尤其不信紅白教,在紅白兩教中,又特別不信紅教,不特不信,有時還加誹謗。這也是個人的環境使然,在過去環境中遇到的人,多是謗毀密宗的,我因之也不敢相信密宗。後來我漸漸和幾位學藏密的人接近了,壇場的莊嚴,咒聲的洪雅,使我不由自主的歡喜踴躍。但是這純屬是事相。如果得不到他的理解,也不過有頰(觀劇)而已。不過,那些學藏密的人,雖是打一塊好招牌,對於高深的密理,卻是不大懂的。那麼我雖欲研求妙理,也是無處問津。直到一九四六年,我在上海,由一位關先生介紹,認識了一位由藏返川,道經上海的太空法師(由印航海來的),這位法師是研習「黃教」很有歷史的大德。他曾在西康跑馬山,依止將巴格西七年,又到拉薩哲邦寺(三大寺之一),研討藏中「顯密二教」,一住十年。到了一九四六年,他才回漢。我和這位大德攪談過一、二次,覺得他的談話,和以往的人就不同了。為了探求藏密的究竟,我就離開上海,隨著太空法師到了重慶,依止了十個月。在承事上師當中,有時談到藏地佛教,我才曉得西藏的佛教,不僅僅是密宗,而且顯教也是很好的,並且他們的修學規矩,還是先顯後密。我在上師提示之下,得到不少的進益,「密宗」的常識,也知道一些,不過所知太少。重慶方面,學紅、白教的,和學黃教的,樣樣都有。那時我的知見,多是偏於黃教。因為聽說紅教是吞刀吐火的,不持戒的,不懂顯教的,不過會念幾個咒子罷了。白教雖不會聽到吞刀吐火的事,因與紅教有連帶關系,也就把他與紅教等量齊觀了。雖是如此,我對於藏密是相信了;不過總以為黃教是真正佛教,紅、白教是邪教,是佛門中「敗類」。這種知見,直到一九四八年,還沒有改變。後來與根造法師,結伴同到西康求法,漸次到了德格境地,游歷幾處紅、白教大道場,參禮過幾位紅、白教中學識豐富,道行超絕的大德喇嘛,再加以種種虛心考察,我乃恍然於從前的大錯誤,我慚愧得無地容身,因此我的思想上起了一個大大的變化。同時明白了紅教吞刀吐火的傳說是冤枉的,是不正確的。

    我為了證實紅、白教,和黃教的大同,不妨將我在西康所見所聞的,報告一點,使諸位同好的讀者,對於康藏佛教,多了一層了解。在未行報告之前,先要聲明的,就是紅、白教義理的深廣,不是輕易所能了解,我與根師在康不過三年,所知道的連大海一滴都說不上。但是為了表現「獻芹之忱」,免不了「不揣冒昧」。這一點還要請諸位原諒。下面就是我的敘述。

    敘述這篇報告之前,最好分為三段,以免亂了次序。第一:辨別和更正康藏(佛教)的教名及人名。第二:說各教作風。第三:說明各教的不可互謗。現在先說第一段。

    西康西藏的佛教,普遍的分為四種教派。四派的名目就是:「紅」、「白」、「黃」、「薩迦」四教。但是這種名稱,是否康藏的原名呢?如果是的話,那就笑話極了。這裡的誤會,已經很久啦!我們中國佛教,雖也有台、賢、唯識等宗,但他的名稱既好聽,又文雅。惟獨康藏的佛教,教派名稱這樣奇怪、難聽。名字都取不好,他的教理還說得上好嗎?無怪乎有些人,一聽到你是西康或西藏回來的,就問你「學了幾年密宗」?密宗又是「如何如何……」聽他的口氣,似乎西藏只有密宗;喇嘛只會念咒。你雖一再給他解釋:「西藏是顯密都有等等……」但下次他遇到你時,還是「密宗如何如何……」這雖是他的故意微帶輕薄,但是有他的原因的。這原因雖不止一種,但多半是起初聽了紅白各教的古怪而神秘的名稱,先起了一種神秘的念頭。再遇到幾個康藏喇嘛,在那裡念藏文,他因為不懂藏文,聽到他烏烏的聲音,誤會他是在那裡念什麼咒。等到再遇到幾個學密而不知密的大通家,問他「喇嘛在那裡干什麼」?這位通家就答復他一句:「念咒」。又問他「念咒為什麼要那樣念」?他就說這是「修密宗啊」!似這樣由種種古怪因緣所成熟的一種古怪見解,無怪乎他至死也要認為康藏佛教只有密宗了。

    還有一種最大的原因就是:聽到西藏某某活佛來了,就因活佛這兩個字引起了許多誤會。誤會的結果,大約不出三種:

一、一般無知識而迷信的人,聽說活佛來了,他就喜極欲狂,迷得他東西南北都認不清了。希望活佛能夠顯點神通,把他送到西天去。

二、一般中等知識的人聽說「活佛」二字,心想他起碼也要有幾百年的道行,或者他與常人不同,常人吃飯睡覺,他是食眠俱斷的。常人吃了飯要大便,他是永遠不大便的。及至到活佛那裡一看,覺得他與常人一樣,因而疑信參半。

三、還有一種稍通佛理,或雖久研佛學而未曾研究過西藏佛學的人,對於活佛二字,簡直是莫明其妙。於是根據種種理由,破斥「活佛」的人不近人情,不合教典。卻都因為一般學藏密的人,沒有相當的解答,遂使一般通佛學的,視康藏佛教為一種神秘而帶有外道色彩的佛教。這種障礙溝通文化的現象,不得不歸罪於亂取名的(作俑)之人。

    既有了這些胡說八道,那麼一般佛徒,聽到黃、紅等教名,和活佛的稱謂,因而引起許多無謂的怪解釋、怪批評,可不能說沒有!因此,更正辨別此等名稱,也是很要緊的。諸位且耐煩聽我分析一下:

    黃教:黃教原名為Dge-Lugs-Pa(格魯巴)或(噶登巴)。Dgah-Ldan-Pa(格魯),釋為「善宗」。這名稱的建立,是由於初祖宗喀巴大師,不滿意當時一般佛徒的作風,而加以整頓。整頓成功後,為使他的教法,不與他教紊亂的緣故,標自宗為「格魯」-「善宗」。「善宗」的含義有兩種:

1.顯他所整頓的教法最圓滿:初善、中善、後善。

2.為尊重比丘戒的緣故:「格魯」含有比丘之意。

    「噶登」二字的原意,就是梵文的「兜率」二字。兜率釋成華文是「知足」的意思,譯成藏文就是「噶登」。「噶登」譯漢文為「具樂」,同是指欲界第四層天說的,這天界的名字叫做「兜率」-「噶登」。但為什麼以「兜率」為名呢?因為初祖宗喀巴大師的平生意志「願生兜率內院,承侍彌勒慈尊,降生閻浮,住持正法。」因此他的教徒,也可稱之為噶登巴(兜率宗)。

    中國對此派的名稱,在書本上所見到的,有「黃衣派」、「黃帽派」和「黃教」的稱呼。但最普遍的,還是以稱「黃教」者為多。三個名字裡比較起來,還是「黃帽派」稍對一點。因為黃教徒普遍的都帶黃帽。至於有些人聽到「黃衣派」或「黃教」的名稱,就武斷為「穿黃衣」、「著黃鞋」、「用黃碗」等等,那就不對了。譬如說黃教就要「穿黃衣」以及「用黃碗」,那麼紅教應當一切用紅的,白教也應當一切用白的,薩迦教應當一切用花的了(有人說薩迦是花教)。有這樣道理嗎?我在西康,只見地位最高的喇嘛(不管何教),為表示他的尊嚴,外面都籠罩著一件黃衫。其余普通喇嘛,或地位不高,不問何教,一律不許著黃衣。

    薩迦教:薩迦教除了少數研究藏教之內地人知道名字的很少,所以這派的名字在內地還不會改變(薩迦藏文為Sa-Skya,即灰地之意,此系地名,為此派的發源地),但一般住康的漢人,見他廟牆上有各種顏色雜錯為彩,就說他是「花教」。實則他的各色塗牆的用意,不在「花」字上,那麼意義在哪裡呢?他的初祖滾嘎寧布,是成就喜金剛的。他們的尊重喜金剛,與黃教的尊重大威德金剛是相同的。而喜金剛的三面,是中藍、左紅、右白,他為處處不忘喜金剛,所以用三種「藍」「紅」「白」的顏色,分塗在廟外。

    白教:他的原名叫做Bkah-rgyudpa噶居巴,譯為「口承」,並非「白」意。有的說,阿底峽尊者,臨入滅時,所有「顯」「密」都傳給一個在家人,以後的法,都是由這位在家居士傳出來的,他是白衣傳教,所以稱為「白教」。

    但這只能說出阿底峽一系的甘丹派的傳承,不是噶居巴的傳承,不過以如上的故事來附會白教,是不通的,就是甘丹派也不是白教的意思,那麼如果用這個故事來證實甘丹派就是白教的話,更是不通。白教(指噶居而言)的起源,實是西藏瑪巴祖師由印度接受了那若巴的心傳,轉授予大瑜伽師密勒尊者,密勒傳大波,大波傳嘎瑪巴DB法王,不分漢藏中外隨緣轉世,但以內密灌頂為真正法王....如是代代相承,至於現在。這當中的歷史,是毫無錯謬的。所以我們對白教,應當直稱噶居派(尊重不翻故),不可稱他白教。

    紅教:紅教的原名叫做「尼瑪瓦」Rnylng-ma-ba,尼瑪是舊的意思。有的說「這派頭戴紅帽,因名為紅教」,那麼薩迦和白教都是戴帽的,為何不名為紅教呢?可見,紅教二字是不對的。

    至於舊教的名稱,也是由新教產生後,才有的。新與舊是對峙而立的,絕非紅教初來西藏之時,就名為舊教。所謂舊教雲者,不過指蓮花生這派傳入西藏最早而言。

    以上略說四派名稱,下面再解釋活佛及受用成就兩個概念。

    一、活佛:證得佛果的人,不能「五住窮盡,二死永亡」,這還能稱得上佛嗎?「二死永亡」不就是「不死」的意思嗎?既是「不死」,當然也就「不生」了,「不生不死」,這叫做「大涅槃」。所以一提到佛果二字,就不能以「死活」二字來衡量他、限制他。既不可以死活衡量和限制,那麼根本沒有什麼「活佛」和「死佛」的說法。有人說:「我只提到活佛,並不曾說什麼死佛」,但是沒有死佛,就用不著活佛,因為有了死的,才顯出活的,死活是對峙的。那麼為什麼西藏喇嘛都說轉世的為「活佛」呢?我說:轉世的人,西藏仍說他是「轉世者」,或說他為「化身」,並沒說他是什麼活佛。如果你不信,你可問問大喇嘛們,西藏有沒有活佛的稱呼?他如果說「有」,你就請他尋出藏文的根據來。我敢說他不但藏文經典裡面沒有活佛的根據,就連普通的藏語中,也沒有活佛的說法。他們對轉世的喇嘛,不是稱Hu-thog-thu 呼圖克圖,就是稱為Sprul-sku諸古。前者是「轉世」意;或「再來」意。後者是化身之意,絕無活佛的意思。有時弟子為恭敬師尊,稱師為「佛」,但這只是師徒的關系才可這樣稱,絕非普遍的。雖是弟子稱師,也不過因感念師恩而已。

    康藏既沒有這種稱呼,為什麼一到中國就有了呢?我們細研究他的來源,多半是清朝的封建時代,下邊的人,為了恭維皇上,或太後,就有什麼「康熙老佛爺」,或「太後老佛爺」的稱呼。那時大喇嘛常與清廷來往,地位當然很高,什麼「西天大善自在佛....」就是由皇上和太後口裡封出來的。加以清朝太監,最善於恭維人,「佛」字上面,再加個「活」字,就一直傳到如今,所謂活佛的來源,大概就是這樣來的。

    活佛的來源,既不出自佛經,又非喇嘛親口所說。我們中國佛徒,為了溝通漢藏文化,連系漢藏情感,似不必以假混真,致阻佛教的進步。

    二、成就:學佛的人都知道「證受用、得成就」,但不明白「成就」二字的詳細之義,為此當作淺解。

    受用即是對某一門功課修得起用、受益,即名受用。但其中起用受益有若干支分不同,也就是所起的作用大小的感應不同。至於成就,是一個廣義詞,對某咒、某法或某具體一部法的儀軌程序達到要求的境界,即名成就。在這裡我們所指的成就是向了生脫死的彼岸於行途之中所取得的若干不同等位的成就境。譬如修四臂觀音,自身能持咒感應,進入持咒三昧境,得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名四臂觀音初悉地之成就。但四臂觀音境還當繼續持修,乃至自身肉體亦能化現莊嚴之四臂觀音像,三界縱橫,神通變幻,無可阻隔,此成就則高於初悉地之成就,而亦非最高成就。最高成就應是從證德、證境圓滿境相,均與四臂觀音菩薩無二無別,爾時,觀音為我色相,我為觀音體相,法性本源無分,自境即名觀音,此為圓滿之四臂觀音成就。至於起死回生,騰空飛行,穿牆入壁,未來先知等,亦屬成就中的境界之一。

    世所現相亦名成就之表現。(一)、證初成就者能生死自由,六通具備,圓寂時可火化出堅固子。(二)、進一步之成就,除上述境界之外,又有更高之境,圓寂時可肉身不壞。(三)、又再進一步之成就,不但肉身不壞,而且所留肉身能生長頭發和指甲。(四)、再進一步之成就,不但肉身不壞,凡火無法焚燒其體,自身光明三昧體火即能焚燒,化為五彩捨利。(五)、又再進一步之成就,能修至肉體化為虹光飛向報土,唯留指甲和頭發。(六)、更高之成就,可將肉體修成透明體,任運變化莫測,法界甚樂無阻,與佛同等無分,以上世所現相之成就捨利境大略可分為六類,細分待為更多,此不贅敘,擬作世相參究。

各教的作風

    各教就是指前面的格魯、薩迦、噶居、尼瑪四派而言。四派的內容,都是佛教。當然他的作風,也不能超出佛教的范圍,他的作風,大概也相差不多,本來無需多說。但為了把一向被人家認為「邪見」或「吞刀吐火」有如外道的紅、白教,發露出他的本來面目,不妨將我在西康所見所聞,向諸位介紹一下。四教之外,還有一種康藏原有的黑教,藏文叫做Bon-po笨波,在書本上(中國書籍),一向傳說為康藏的真正外道,但是據本人在西康所見的黑教徒,所著服裝,與佛教喇嘛無二無別,他們的作風,也具有佛徒的精神,這種出乎意料的怪事,我想順便提他一提。

    有些人也知道紅、白教不是「吞刀吐火」的,但他卻根據某一種偏見,武斷紅、白教的見解錯了,這也是誤會。但是要解釋此等誤會,就不是幾句話所能見功。現在為了尊重讀者的時間,我想下次再提,而庸碌無知的我,雖能勉力研討,卻因住康時間不久,恐亦未能闡發透徹。現在先請諸君看看各教作風的一斑。

先從黃教-格魯說起。

    康藏的黃教廟宇最多,我們在康北所見的,有道孚寺、廬霍寺、甘孜寺、大金寺等。

康南所見最大的黃教廟,有理化的大喇嘛寺(八千僧眾),這幾處都是西康有名的黃教廟。他們的作風與西藏拉薩三大寺(哲邦、色拉、嘎登)一樣,三大寺是黃教的模范大道場,他們的自修方面,雖多是修密宗;而在學習時期,都是學顯教。顯教方面所學的,不出五大論和菩提道次第論的范圍(雖有他種學習,也是以上六種為根本)。五大論中屬於小乘的有兩種──有部律和俱捨論,屬於大乘廣行派的有一種──現觀莊嚴論,屬於大乘甚深派的有一種──中入論,屬於抉擇是非邪正的書籍,有一種──因明論。這五大論研究的時間,最短也要十年。在研究的時候,每日都要集到論場,互相辯論。平日的修持,有時集殿持誦,有時隨意自修,但都要不離各各本師的教授。每半月誦戒,每年結夏安居,這是三大寺的大略規矩。西康各有名的黃教廟,一律照著拉薩三大寺的榜樣而大同小異的。關於黃教作風,過去已有許多大德介紹過了,我也無需多贅。

    薩迦:薩迦派在西康最著名的廟宇,有德格的根清寺,就在德格城內,寺的地址甚大,可容千余個喇嘛。裡面有大藏經板一部,這座廟中過去出過幾位大德,現在也住著幾位清淨比丘。但薩迦喇嘛沒有到此地來參學的,他們都到離德格三天路程(德格境地)的仲薩寺去當參學。現在我就把仲薩寺的人物和道風介紹給諸位。

    人物:這裡有一位諸古(化身),名降養清增汗波,現年五十八歲,閉關將近三十年。他在前幾世的道德學問,久已為一般大德所敬仰,而他的證境,更是高到極點。現在他的證德,在康藏薩迦教裡面,也是首屈一指的。他本身雖是薩迦教喇嘛,但他對尼瑪瓦(紅教)的教法,是極端羨慕的。康人對他的敬重,是無以復加了。我與根造師,因上師阿遲得登(即持明上師)之引見,參加過幾次灌頂。雖不知他的證境深淺,但在他的一舉一動的觀察中,覺得他是很偉大的,定靜的,智慧光明的,可見他的感人之深了。

    道風:仲薩寺共分為上下二院,上院在山下,下院在山腳下。上院是仲薩大寺,下院是一所佛教學校。這學校是那位降養清增修的,裡面常年有三、四十位學生在那裡研究顯教經論,五年為一期,一期之內的學生,飲食全由校方供給。他們的校規極嚴,不但學生不得隨便出入,就是外來參觀的人,都很難得入內。他們所學的主要書籍有根本十三論(詳名見紅教一項)。他們由學校畢業之後,有的請求上師傳授密法,依之終身修持。有的入後藏,有的回廟,或常住在仲薩寺內。而仲薩的清增上師,每年還要講經數月,遠方的人都爭來聽講。這是康地薩迦有名的模范道場。

    噶居:噶居派的寺廟,在康地雖不止一所,而堪為模范的,都是以巴邦寺為標准。現在將巴邦的內容敘述一點:

    人物:巴邦寺廟中有三大呼圖克圖,就是思都仁波且,白利清增仁波且,汪根諸古。三位之中以思都仁波且地位最高,他在明朝時,永樂封為四寶法王,在噶居派中除了嘎瑪巴(明封DB法王),要算他的地位最高了。他今年有六十六歲,舉止很鎮靜,最喜歡孔雀。他雖位居呼圖克圖,對於主持佛法方面,很注重比丘戒,他的知見很正,從不談玄論妙,最喜歡人家能夠守住規矩,好好修行。他本人是修白度母得成就的。仲薩寺的清增仁波且,也請他傳授過白度母灌頂。

    道風:巴邦寺規很嚴。廟內住七百余人,分顯密兩院。顯教是學院,有堪布教授十三大論。密教是關房。噶居派規矩不重辯論,重真實修煉,但不是盲修瞎煉,他是以得到顯密教授之後,才許可專修的。他的專修處所就在那關房裡面。他的關房不止一所,一連有三、四十間。入關房修持的人,以三年三月三日為一期,期不滿不許出關。關房中還有一位修持有得的喇嘛監護著,恐他們出毛病。如有修不下去的時候,還可以請他解決。所以凡是經過三年關房的人,多少都有點受用。但他們從不向外宣傳。這是筆者親到那裡看過,才曉得的。

    巴邦寺的後山還有一座小廟,名叫日截寺。寺規與巴邦完全相同,也是噶居派。但他的噶居與巴邦稍有不同,巴邦是噶嘛噶居派,他是香巴噶居派。因為噶居派又分為四大派和八小派,但其中最根本的還是噶嘛噶居派。

    日截寺裡面有一位呼圖克圖,名公諸仁波且,現年五十余,尚在拉薩未回。公諸仁波且也是轉世多次了,他是得到最高成就的。

    現在廟中還有一位大德名喇嘛嘎魯,年五十余,顯密精通,修法有驗。我與根師曾聽四寶法王介紹說:「他的功德甚大,我所知道的他統統都知道,你們將來可以向他請求灌頂傳法。」後來我們請四寶法王傳授六臂麻哈嘎拉,他說:最好請喇嘛嘎魯去傳,他是修六臂得成就的,你們求他傳授,修起來可以快快相應。

    日截寺雖是香巴噶居,但他那裡與巴邦可說是分而不分的。廟中經常有十五人閉關,規矩與巴邦一樣。噶居派注重修持,與人無爭。巴邦附近,也有些住山住洞的老修行。

    尼瑪:尼瑪的寺廟,在德格最著名的,有竹箐寺、噶陀寺、昻藏寺。這三個大寺中,我們只到過竹箐寺,其余兩寺,雖沒曾到過,但除了由玉隆的夏主席口述之外,在無意中,都與他們的呼圖克圖邂逅相逢,問起來,所說的都無差別。所以在敘述竹箐寺之外,還可附帶說說噶陀和昻藏兩寺。

    竹箐寺的歷史雖不出二、三百年,但所出驚天動地的大德不在少數,最有名的彌旁的隆欽二尊者就是這裡出來的。

    竹箐是德格北部的廟宇,建在一個山坡上,四面環繞的大小山,有的長年積雪,有的寸草不生,有的毛肥水甘,牛馬遍野。竹箐的山坡雖不高,但被風吹雪映,陰雲遮日,很少溫暖的氣候。不料法門龍象,人天導師,就在此產生了許多。

    人物:退居的老堪布(按:堪布即等於方丈一樣),現在人間的,有拉迦爾和塗寧等五、六人,拉迦爾長住在雪山的山洞,現年七十余,平日言語甚少,戒門弟子莫學口頭禅,當如說修行,他曾經以定力自持,絕食三年。他的師父知道了,呵斥他不許這樣,他才開始吃飯。他師父的身體,修得成一個琉璃狀的透明體,道德好的不得了。塗寧堪布也有六十幾歲了,我們在夏主席那裡遇到他的時候,見他那寂靜的姿態,迥與常人不同,及至談起話來真是和藹可親。聽夏主席說,他在康藏的喇嘛中,學問的淵博,少有比得上他的。他雖是個尼瑪派的喇嘛,對於格魯派的教義,也是非常通達,而又非常贊歎宗喀巴大師。因他在定中感得宗大師現身,所以他談起話來時,常引證宗大師的遺教。

    這廟中的呼圖克圖共有二十余個,最大的就是竹箐仁波且。有幾位修證很高的,我們還見到一位喇嘛阿松,他不過是竹箐裡面的一個普通喇嘛,他的學識雖不算好,但已經修四臂觀音得成就了,他在德格一帶的奇事很多,他時常到處行走,普勸大家念六字大明咒。竹箐的高人太多了,在高人眾會的竹箐寺中,如果學修未臻上乘的人,是不易顯露出來的。

    道風:竹箐有千余人,分「顯」「密」「修法」三院,但一律都重戒律。他們呼圖克圖在登位之前,都要實行托缽乞食的規矩,最少要行幾個月,甚至一年。他們的道風好,多是歷代堪布的力量。竹箐的規矩,不但為各紅教寺廟之所尊仰,就是德格一帶大廟,無論薩迦派、噶居派,都要采取他的規矩。前面說的仲薩、巴邦兩寺的講習十三大論,就是竹箐顯教院的規矩。

    竹箐的顯教院,與竹箐寺相距半裡路,是一所學校,這裡面有堪布長年不斷的講十三論。而他們講論的規矩,一致的依印度注解為標准。十三論亦名根本十三論,就是1.俱捨論、2.因明論、3.一切有部律、4.攝大乘論、5.辨中邊論、6.辨法法性論、7.現觀莊嚴論、8.入中論、9.入行論、10.根本智論、11.迥诤論、12.無常觀論、13.解脫道論。

    這十三論是竹箐的一位老堪布辛噶仁波且所定的,他既廣學多聞,又修紅音母而得成就,前面所說的拉迦爾和塗寧等一些老堪布,都是他學生。從他學法的人,多是解行超人的大德。

    顯教院在七、八年或十年當中的學生,在佛法上可以得到相當有系統的理解和正知正見,就可以入密宗院。

    密宗院裡面,傳到最甚深妙法時,需入密宗說法殿。在密宗方面得到有系統的灌頂傳承引導,就可以入修法院,靜修以求成就。

    以上是尼瑪派竹箐寺的大略。至於噶陀、昻藏兩個地方也都是尼瑪派最有名的大寺廟。

    噶陀寺比竹箐寺還要大些,距仲薩寺有一天路程,有九百余年的歷史。我們的上師持明尊者說:「噶陀寺學顯教的規矩,要學一百種論。自建築噶陀之後,那裡出了很多的大善巧大善知識。」夏主席說:「該寺現有一呼圖克圖為印度某大德轉世,名格在諸古,精通五明,妙谙顯密,已證甚深禅定,而一切起居與普通僧眾一樣,毫無一點貴族氣態。」隆多降錯諸古(系噶陀的呼圖克圖)對我說:「噶陀興建歷史將近一千年了,曾經出過十萬修習大圓滿的喇嘛。他們在臨命終時,都把身體化成一道虹光而去的,去後只留下身上的指甲和頭發,其余都化成光了,但這還不算最高的成就呢!」

    昻藏去玉隆四天路,那裡的竹巴仁波且,是修大圓滿得成就的,門下弟子極多,不論上年紀的,或年紀輕的,一經他引道之後,修起來馬上可以相應。

    以上把各派作風隨便說了一點,附帶再提提笨波教(黑教)。我們將去西康的時候,道經重慶,遇到一個印度和尚,曾在雲南雞足山住了七年,漢語說得很流利。他說:「我曾到過西藏,各教的內容我都看見了,你們不要以為黑教為外道,黑教也是佛教啊!」我當時很懷疑,但是既沒有親自看見,也不敢武斷他的不對,只是存著一種待考的心理而已。

    後來到了康定,聽上師札巴降澤對我們說,笨波教喇嘛,修大圓滿得成就的很多。廬霍縣有一個黑教喇嘛,他生了一付麻臉蛋子,還有女人。他每天出去討飯時,格魯派大寺的喇嘛,常常譏笑他。有一天他對他的弟子說:「他們看不起我,我要閉關了。我准備閉關七天,在七天當中,你不要給我送茶飯,也不許來看我。第七天聽到我的鼓聲,再來開 門看我。……」他入關之後,弟子當真聽話,七日當中簡直不敢去看他。到了第七天,忽聽一聲鼓響,他們跑去開門一看,他的師父已經不在了,只剩下指甲和頭發,才曉得他是化虹光而去的。現在廬霍廟中,還有他遺下的頭發和指爪,朝拜的人很多。

    我在德格仲薩寺看見一個笨波教的呼圖克圖,年紀很輕,服裝仍是與喇嘛一樣,我問他修的什麼,他回答我的話,還是修釋迦佛、度母、蓮花生、觀音等為本尊,他們初祖是登巴喜。可見現在的黑教幾乎與佛教完全同化了。

    我得到許多根據,雖不能完全相信黑教就是佛教,但起碼證明了印度和尚的話是有根據的。

    惜乎在康時間甚短,沒有親到笨波教徒那裡長住,這點工作,容再到康藏時,重行探考吧!

    拉拉雜雜的算把第二段說完了。現在說到第三段(證明各教不可互謗),可作總結。

    綜合上面所說的,各教名稱的更辨,和各教作風的說明,我們可以了解以前傳說的錯誤,而因錯誤引出的許多誤會和懷疑,至此可以一筆勾消了。此外還有許多關於密宗方面較深的問題,這裡還來不及討論。

    這裡要說的是什麼呢?我是無話可說,因為我說多了不稀奇,還是引兩位西康大德的話來結束這篇文章。同時,我希望借著這一段因緣令我們漢藏西康的兄弟民族,永遠的親熟,各種新的文化和佛學智識長久的交流。

    我和根造師將要離開巴邦寺時,我們上師喇嘛嘎魯向我們說:「你二人出去,各教都可以參考一下,修的方面,看你喜歡什麼就修什麼。但是,你須記住我的臨別附囑。在你尋求依止師的時候,那個師父如果說,只有他的法高,旁人都沒有他好,這種人千萬不可依止他。」我們謹記師言,離了巴邦。

    到玉隆之後,又遇著一位卡覺呼圖克圖。他本是大金寺的格魯派喇嘛,後來依止一位修尼瑪派得成就的喇嘛為本師。我問他你是學什麼教的,他說我是學佛教的。我又問他你在格魯尼瑪等四教裡面,是學的哪一教。他說我本身原來是格魯派,現在既依止尼瑪派大德為師,所以我是兼學兩派的。

    接著他又說:「尼瑪、格魯等四派,各有師承,原本都差不多。學問較深的,能夠互相會通,取長去短,那是再好沒有了。如在當中分出一個(我是你非)來,不但不明整個佛法,即本派教義也不明白了。我舉個譬喻你聽。好比雪山頂上已經堆滿了積雪,太陽出來將雪融化成水由東西南北四方流下來,站在山頂上觀看的人就曉得這雪水雖是分從各方流出,卻都是從山頂上發源的,初無南北是非之念。山下的眼界不廣的人,住在南方不見北方,住在東方不見西方,於是彼此是非之念就生起來了。住在南方的只見山南的雪水,不見山北和東西的雪水,他就不承認東西北方也是雪水,並不知都是一個山上流下來的。釋迦世尊所遺下的教雪,經過慧日的大德,分布於各方。因眾生的根性不同,所接受的佛法就有尼瑪、格魯、噶居、薩迦四派。站在整個佛法上觀察起來,雖有四派的不同,卻都是世尊遺教,初無彼此是非之念。只有狃於一偏的人,因其所學不廣,遂引起許多無謂的是非之诤,與那雪山譬喻同樣笑話。」

    照上面兩位喇嘛的話看起來,我們知有中國佛教不知參考暹緬康藏等地佛教,或雖進習暹緬康藏等教而從中妄生誹謗排斥的人,真是障礙佛教的宏揚,這是多麼錯誤的啊。

    話說得太多了,難免有不對之處,不過我既就客觀和實際的見聞,寫了出來,還希望讀者們以客觀和實際的高見予以指正。

第二章  密  宗

一、真言宗                               重要

    依密乘而修,原名密宗。流入東土,分兩大派一曰唐密,大唐所習之專宗也;二曰藏密,西藏所習之專宗也。唐密特言真言宗,乃真言陀羅尼宗之略稱;是佛自立之名(見聖位經),與他宗隨意命名者異。

    西藏現為中國屬地,約中國密教,本宜唐、藏合論,但藏密典籍譯成漢文者甚少,未能確定其深淺;唐密為中原固有之宗,大義早經發明,更因東瀛返哺,教理益精,漢文大藏記載豐富,足資學者探討,故本節惟標真言宗之名。

    密教之入中國,遠在六朝之時。東吳支謙以來,密咒屢有移譯,然無實行之者,有之自東晉帛屍梨密多羅始。其後北涼昙無谶、元魏菩提留支等,皆以擅咒見稱,但屬咒術一類,尚非密乘正宗。唐武德間,中印婆羅門僧瞿多提婆初貢(曼荼羅)法至京,高祖不納。貞觀間,北印僧人譯傳千眼千臂陀羅尼經,沙門智通因感瑞應,奏聞於朝,法秘內廷,莫和其道。嗣有慧琳法師,發願學密,向梵僧蘇伽陀求得此千眼法流傳於世,然尚未聞開壇灌頂事(見千眼千臂經序)。

    此千眼法為密乘蓮花部之一種,具名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陀羅尼,與伽梵達摩所譯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羅尼不同。達摩譯本未標年代,其陀羅尼較唐密全文固未及半,句語復多出入。

    密乘正宗,唐開元間始有之,直求菩提大道,不重世間小驗。善無畏傳大日宗,金剛智傳金剛頂宗,不空合一爐而冶之,真言宗遂告完成。要理有四:

其一 六大緣起

    緣起之義,隨種種緣力引起種種法相也。學者對此問題,各就見地加以解說。或曰:業感緣起。於法之來源茫無所知,只憑意識經驗,因果必相感應,謂法之起但由業力感召而然。此最粗淺之說也。或曰:賴耶緣起。觀察業力不隨身死而消滅,非依阿賴耶識不可,謂萬法之興,由於賴耶所藏業種之現行,藉六塵表為初相耳。頃較精深之說也。或曰:真如緣起。以為一切法相皆屬幻影,斂影歸本體,一無所有只存真如妙理,具備無邊德性,德性隨機開顯幻影,應諸外跡而已。此更探本源之說也。然由無相之萬德,何以能開出有相之萬法?真如學者則未嘗細究,立說猶嫌渾略。必欲洞明所以然,不可不知六大緣起妙義。攝相歸性,亦甚殊勝,因名曰大。分六門詳之:

(一)地大 如實不空之體大,本來絕無症兆而托起為法界。若有妙質(實則無質,惟具理性)寓焉依各別妙質一一開為法相,則成為種種原質。印度古代學說,一切原質皆攝於地,從而名其妙質曰地大。然地大之發展一切妙質,究由何種力用致之?則堅性之力也。任何種子,皆處涅槃寂境之中,托以堅性,而後顯露妙質於法界。無堅性內托,任何種子俱不能建立。是故堅性為地大之所依,輾轉成為緣起萬法之第一根本。

(二)水大 法界無數分位中之一切種性,本來互相融攝,任取一性為主體,余者皆成輔屬。學者若只會得渾略之實相,不過知其如實不空而已,不明任一種性之如何結構。也欲親證其結構,不能徒依地大之襯托力,須開敷其種性之條理而細認之。此猶水灌物種令漸發芽,乃至開花結果,物種之特性庶一一呈露。從曰名其開敷之能力為水大。然水大何以有開敷力用?則潤性致之,是故潤性為水大之所依,輾轉成為緣起萬法之第二根本。

(三)火大 多法界雖千差萬別,初惟無形中默契其理趣,開為外跡,並無色相可見。欲見之者,不可不入「寶部三昧」,以支持之此種三昧,故藉地大為體,水大為用,而能輝發色相者端在火大,藉火為名,以世間之火具光熱兩種能力,關系物相甚大也。然火大何以能具光熱力用?則炎性致之。將此性施諸法界妙質起摩擦之,功故光熱作焉。是故炎性為火大之所依,輾轉成為緣起萬法之第三根本。

(四)風大 任何種子之心,欲以所具特性(不論主性賓性)啟發他心同樣法性,須先入特性三摩地,次推動此性遍滿十方,打入一一他心之中,他心能接受者即起此性與之相應,得開出共業法相,是為風大作用。借風為名,以世間之風有運送能力,令所送物由彼達此也。然風大何以有此力用?則動性致之。法界所謂推動,非真由此送彼,乃自心發動一種法性,波動一切他心,皆起其蘊藏未發之性(如水波紋)也,開為外跡,遂顯現種種變化狀態。是故動性為風大之所依,輾轉成為緣起萬法之第四根本。

(五)空大 萬法本體不惟無質,且亦無性,似若有性者,原屬地大作用,所謂一真法界指此。此能開出多法界,則水大條理之,火大輝發之,風大變化之。泯四大之力用,便一無所有,即歸絕對空體。然空之中隱含萬德,現諸法界雖四大依以起用,仍然當體即空因名空大。其力用無可比況,只稱無礙性而已。一有所礙,則四大便不能任意緣起萬法。是故無礙性之空大,又為緣起根本中之根本。

(六)識大 仗五大力用開出一切法界特性心之所感,惟覺光明理致,初無形相可觀。擴為外跡,詳分六根,認識之,而後標成種種假相。攝相歸性,在法界中猶有辨相之靈知性,在是名識大。五大依真如而分,識大依本覺而生。無五大固不能緣起萬法,無識大亦無從辨別萬法。辨別精熟轉,能以識大操縱四大。是故萬法之緣起,復以靈知性之識大為主要故。

    究竟真理,原依六大緣起萬法,未達此理者各就見地抒論之。真如緣起說失之渾略,其中猶有高下,能會二空真如,萬法固從本性直現,只會生空真如,萬法則從異熟流出耳。賴耶緣起說,乍觀之似在真如緣起之下:俱生我執未斷故。然賴耶實通三位,初位見地固低,中位同生空真如,後位同二空真如,且無渾略之弊也。業感緣起說,二乘及不了義空宗俱有之。

    六大之義,極為精微,地水火風諸名,只循俗谛借用之,直須會其本性乃得。若執六塵上之地水火風作為萬法緣起之原,即落外道見解,反不若科學家分析之詳矣。有志參究者尚留意焉。

其二 四曼荼羅

    曼荼羅深義為輪圓具足,將一切法界性加以周備之排列,圓具無缺也。表諸色塵,或偶像、或圖畫,作諸佛菩薩諸天等大集會形式,乃淺義之一耳。今就四智所證之曼荼羅分論如下:

(一)大曼荼羅 法界本體,恆在無住涅槃之中,無所表示。見性之人能感得多法界者,五大襯起之力也。能感之性,即本覺之靈知,各各建立自性身。初本無相,只各具一段超妙精神而已。以無量無邊之自性身互相聯絡而排比之名,曰大曼荼羅,實即精神界排列法也。稱之曰大,五大襯托所成故。與余三曼荼羅融合,則諸自性身各有莊嚴妙相。建立此曼荼羅,以大圓鏡智為主,金剛堅固身境界也。

(二)三昧耶曼荼羅 以靈知之心具攝一切法界理性,加強地大能力,得入「寶性三昧」,為物質之源。更增火大能力,得入「寶光三昧」,則光明彰焉。復增水大能力,得入「寶幢三昧」,則形器現焉。以無量無邊之器相各為標幟而排比之名曰三昧耶曼荼羅,實即物質界排列法也。稱之曰三昧耶,贊三昧中所顯福德故。建立此曼荼羅,以平等性智為主,福德莊嚴身境界也。

(三)法曼荼羅 法法相關之條理,妙義無窮無盡,無形相可見,惟以名句代表意趣而已。加強水大能力,意趣濃厚;以風大推動之,則從口部發出琅然言音;即法性之顯示。一音本來頓顯無量妙義,為曼荼羅全部種子真言。而分位行之,則一一法性又各呈性特殊之音,成為無量諸尊種子真言。集合一切種子真言,不落空間,隱加條理,名曰法曼荼羅(若以形式表之一一種子皆代以文字作空間排列)。建立此曼荼羅,以妙觀察智為主,受用智慧身境界也。

(四)羯磨曼荼羅 眾生日住大曼荼羅中,內心隱受諸佛加持,迷不自覺,為救度故,諸佛加強風大能力,由外跡推動之,俾眾生從六塵接受教法,所謂羯磨事業也。眾生根機差別無量,應推動何種法性以感其心,自然隨機而異。或現佛身,或現諸天身乃至人非人身,皆當機之自感,佛惟於涅槃妙心中作無形運用而已。窘運用種種狀況隱加條理,名曰羯磨曼荼羅(若以形式表之則代之諸佛威儀作空

間排列)。建立此曼荼羅,以成所作智為主,千萬億化身境界也。

    四種曼荼羅皆依空大而建立,恆與法界體性並顯。專論法界體性,本可建立總相曼荼羅,然離四曼別無特相可見。於帶顯四曼之際證明清淨法身妙趣,則稱法界體性智。

    以上諸理,深奧之至,非得見性不能心領神會。徒憑意識討論,殊乏興味,不可不真實修證之。

其三  三密加持

    上文所論,果欲真修實證,自須尋求正法。其要為何?則在三密加持。即如來密用身口意三業加持行者,令起相當法性也。原理如左:

(一)身密 羯磨曼荼羅中之特殊符號也。諸佛之作羯磨事業以利眾生,恆隨機宜提起相當法性以加持之。法性湧現之際,波動色身,示相當威儀,以手印為主,眼口臂足等姿勢輔之,是為印契。行者傳其印契,須由灌頂壇中如法得之。爾時十方諸佛法流加持其身,法性種子即於自心開發其端,日日依法作之,漸漸堅固,終成金剛種性,不被搖動。

(二)口密 法曼荼羅中之特殊符號也。一一印契既各提起相當法性,若加強水大以開敷之,作為波動色身,示相當言音,是為真言。行者傳其真言,亦從灌頂壇中如法得之。此是諸佛自然法音,眾生本來具有而不能啟發,須假諸佛加持力而提起之。每念真言一次,即法水滋潤一次。法性種子次第開敷,如蓮苞漸放,終成千葉莊嚴之花。

(三)意密 三昧耶曼荼羅中之特殊符號也。行者依身口二密加持力,受持不斷,終能如量開發,於無相中受用清淨法樂矣。若欲彰為莊嚴淨相,則須依「寶部三昧耶」法提起妙質以發皇之。如來不落意識,惟隨意樂密提(見大),自能現出淨相以莊嚴二報。行者得其加持力,初藉意識以資觀想,及其堅定,則捨去意識引入內心,即可受用有相之莊嚴法樂焉。

    三密之中,自以身密為本,無身密,則特種法性不能提起故,滋潤法性使漸濃厚,全恃口密真言。須念誦幾何而後成就?則視根機而定。上品根機念誦無多,便達濃厚之度,與本尊法身相應。中品非多念不可。下品有終身念誦不見法身,勤苦功效,可獲諸天勝境耳。法性較普通者,印契但用普通合掌,重在虔誦真言以收法驗。真言所表*輪,本來一念頓具,凡夫無此妙智,須析為若干句,一一以言音發之,遂落時間格式。通達者能將多音所含要理,縮為單獨種子,頓然念之泯卻時間。而法理具足,斯得智慧身之受用。若依清淨心開發莊嚴二報,則屬意密大用,不妨藉空間格式而觀之。其成熟也,能不落時間,任舉一物,同時頓顯三世事相,即有即空,互不相礙,是為福德身之受用。

    三密之傳必重師承者,仗壇上作法功夫,引起諸佛加持力入行者之身,為金剛種子也。有宿生曾經灌頂者,現世雖不遇明師,但依法念誦,未嘗無功,金剛法種永不消滅故。

古今自習准提等真言能生效驗者,執此之由。

其四 六種無畏

    無畏者,度過障礙,其心泰然無所畏懼也。障礙有粗有細,略分六重。經六種破除之力,即有六種無畏心相,此常途解釋也。在真言宗則就行者修證淺深,建立六種無畏:

(一)善無畏 行者如法受得一尊真言,勤修供養善行,雖不識真言妙旨,而法性隱自發展,勢力漸厚時,能起一段無畏精神,遇險惡之事可化平善。此為初重無畏境界。准常途,勵行十善亦可得之。

(二)身無畏 凡夫重視其身,事事顧慮,執著分別二見耳。真言行者熏修之本尊威光湧現,自心被攝趨向性海,分別之見漸薄,能起一段無畏精神,不受肉身牽累,如身遇痛苦難堪等事,辄能夷然度過。此為第二重無畏境界。准常途,位齊須陀洹者亦能之。

(三)無我無畏 分別二執雖斷,阿賴耶識猶存,恆為末那所滯,幻成一種阇景,所謂我相是也。真言行者能精進不懈,仗三密加持之力直趣解脫道,末那執著潛消,雜染賴耶淨盡,爾時一段無畏精神,恆同湛寂之心相應。此為第三重無畏境界。准常途,二乘極果及證無生之菩薩皆能得之。

(四)法無畏 大乘菩薩於湛寂心中雖能親證生空真如,然一涉世,萬象森羅,不免為相所惑。真言行者進修益力,於本尊三昧眾相現前之際,知如鏡花水月,備極莊嚴,無非虛影。推諸世事,何獨不然?遂起一段無畏精神,不被世間從緣幻出之法相所惑。此為第四重無畏境界。准常途,實證第一義谛者足以當之。

(五)法無我無畏 實證第一義谛,知一切如幻,不過從緣而起,入俗度生,自然無所謂矣。但緣之出興,尚受異熟識支配,萬法根蒂仍在,是謂「法我」細相。真言行者受三密加持之力將達極盛之階得見法界底,源異熟不能留礙。遂起一段無畏精神,操縱萬法,心恆自在。此為第五重無畏境界。准常途,實證法空真如者乃克當之。

(六)一切法自性平等無畏 上舉五種無畏,為等覺以前境界,屬因地攝。真言行者修成上上品悉地時,無相智慧身,有相福德身,皆能自在受用,即達到一切法自性平等之階。一片無畏精神,直從金剛心流出,三身具足,法化無邊。此為第六重無畏境界。准常途,即菩提座上成佛矣。

    以六種無畏准諸四種密境,初無畏當「作密」,二三兩無畏當「修密」,四五兩無畏當「瑜伽密」,第六無畏當「無上瑜伽密」,行者根機有宜歷級上進者,有宜超級頓入者。各級進修軌范,依密宗原則,須鑒機面授,茲不具述。

    禅密兩宗皆直顯佛性法門,一超直入為上機,迂回漸進為中機,滯於半途為下機。既與佛性相應者,從而上開佛境,密宗本旨也;從而下化眾生,禅宗本旨也;然各有通融之處。

    真言宗流行中國,雖自善無畏、金剛智兩大士始,圓成之者,厥惟不空大士,上溯毗盧遮那如來位列第六代祖師也。不空弟子甚眾,有名者十二人,最著者為惠朗、惠果兩阿阇黎,皆稱第七世。惠朗只傳天竺一人,竺傳德美惠謹及居士趙政,再傳之後,則無聞焉。惠果傳義操、空海及居士吳殷等凡十九人,義操之下法全最有名,中日弟子頗盛。而經武宗毀佛,遂與諸宗同蒙法難,真言一脈斷續若何?不得而詳矣。幸空海一支光於東瀛。二十年前雷斧阿阇黎特轉吾粵王弘原居士為重興中國真言宗之阿阇黎,當弟子四十九代祖位也。

    禅密兩宗直傳佛性,貴乎法脈不斷,非若他宗得從經教研求,不必傳授也。間有示跡大士,不待傳授,能彰禅密大用,則屬別出,不入支派之數。

二、藏密概述

                                                       轉愚

    西藏佛教之優尚,世多未所知,而言西藏佛教者,必連言藏密。蓋西藏密教,尤屬甚深無上,意億罕聞(述者既為學日淺,未曾及其皮毛,更不足以言其萬一。)而仰賴師恩,晨昏親炙,時聞訓誨,有甚關重要之數點,願一述之。凡西藏學密宗以前,必先依善知識,於戒律教理,聞思修學,求得明了。尤須於菩提道次第,如實修習,得相當成績。然後訪求具德(較傳授浪忍之善知識尤嚴)之金剛上師。經長期之觀察(經言若不先觀察,互得越法罪。至時間最久,有十二年者),起堅確之信敬,尊之如佛,奉之如本尊,笃行其教令,雖蹈湯赴火,有所不辭。然後荷上師之慈愍,教以種種艱苦之加行,磨煉其身心,滌蕩其垢障,繼以大灌頂成熟其金剛之善根。依嚴正之儀軌,發弘廣之悲願,作艱苦之修持,而後成就可庶幾矣。西藏之佛教,於善知識,最為重要。然至密乘,尤加嚴謹,再四叮咛。「事師法五十頌」藏中習為課誦,以之朝夕警惕。國內雖在宋際,已有譯本,恐注目及之者,不數數觀矣。至於完整之菩提道次第,就中誠一一皆為重要之提綱。而尤以依止善知識,為一切成就之根本。關於此點之公案亦特多。最著名之印度那若巴,由藏赴印求法之瑪巴洛札瓦,及瑪巴大師之弟子密勒日巴,為藏中人盡皆知者。次則因果之決定信、戒德之嚴淨、出離心、菩提心、空慧觀,如是等等,皆與成就有密切之關系。嘗聞善知識言吾人之學佛,為利眾生也。為利他故,不惜身入地獄,代眾生長劫受苦而不辭,決不以一己之安樂為及務。然眾生旋出旋入苦惱無已時,欲徹底利樂之,非令其厭三界苦,發菩提心不為功。而能極利他之能事者,惟佛稱勝。由是之故,誓願成佛。且吾若遲成佛一日,即方便遲具足一日,而眾生亦多受苦一日。彼眾生者,皆吾之母若父也,忍令其呼號宛轉於地獄餓鬼畜生乎。然今者遑言其吾不能脫彼等於三塗苦趣,己身恐亦不免焉。矧多生業累,無量愆尤,淨障積資,談何容易。由是諸佛世尊,興徹骨悲,特垂恩教,濟此末世,念眾生之苦苦,仰諸佛之宏慈,甘露妙法,億億劫難遭遇,有不由屈然以起者乎。即身成佛建立之需要,蓋基於是種之大菩提心者矣。縱在他人不得靈驗之秘咒,猶能獲其感應,況得上師之具足傳授,三寶不思議加被,深大弘願之艱苦修持。因果道理,決無唐捐。經喻雲:如大舟航海,適遇順風,一日而數千萬裡,誠非港河之小艇所得擬冀。內發真實菩提心,外值最勝上師,以大精勤,修無上密宗,其成就固未可限量也。反是,若無菩提心為之基礎,則空中樓閣,寧能堅牢。且具德之善知識,亦絕不肯溫相緩慢,威盛更無從妄。故界菩提心,眾密宗之成就鄒艱苦,無菩提心,勝妙之儀軌,亦不得聞,而況其它。由是可知佛教之寶貴,在此不在彼也。復次,密宗一切儀軌,於皈依上師三寶,發四無量心後,即繼之曰,由自性空中種種心雲,此自性空三字,在密宗僅用極簡單之敘述,而顯教十余年研習之結論,即在於斯。蓋茍深明緣起如幻之理,自於無量秘密莊嚴,而能不驚不怖不畏也。又則實習密法以前,尚有必要之加行若干種,計最流行者凡五。即十萬大頭(全身俯五體投地),十萬皈依(此有應附加說明者,現屢聞人言,中國顯教為三皈依,西藏密宗為四皈依雲雲。此說者之誤耳。西藏極重師承,無論顯密皆然。彼其意蓋遵佛誡,師佛不二之訓。又解師之身,僧寶也。師之語,法寶也。師之心,佛寶也。師即融合住持三寶之根本。易言之,亦可謂師為總相,三寶為別相。若離而為四,殊失其本旨。此應雲四句皈依耳,否則依最圓滿之皈依語句,尚須加本尊及其眷屬、登地以上之護法聖眾,則豈非六句皈依,而成六皈依耶),十萬供曼達,十萬宗喀巴加持,十萬金剛薩埵百字明忏悔清淨是也。上所雲十萬,非即依數而止,要以得相當之相,與經教相,尤以獲善知識之印可為度,此切實之洗刷,亦即欲貯獅子乳,預滌琉璃瓶之謂耳。此外尚有須解說者二點,即神通與紅、黃教二問題是也。神通雲者,前五通本與外道凡夫共,不足為過量之驚詫,良以一般眾生,罪障深厚,真實能超出五欲八風,而發心修持者,不可多得。正恐偷心難死,若更以此啟其僥幸之念,流弊將不堪設想。故佛制戒律,縱實有證得,非遇特殊重要因緣,不許妄有顯露。且神通至佛極矣,而所遺之教誡,若修學戒定慧,對治貪瞋癡調伏身語意,不矜奇炫怪也。最高神通者之訓誨如是,不此之信,而認些許之炫幻,以為超越一切,不亦本末倒置乎。且吾人發心學佛,為學其悲智乎,抑學其神通乎。聞之三恩本師雲,縱得四禅八定無神通等,不如但聞菩提道次第之一名字功德尤大。何況思修輪回有漏之與菩提淨因,相去不可以道理計也。復次,吾輩既為佛子,則凡佛語,皆應谛信。今之世有證得神通者,吾應如是作,無證得神通者,吾亦如是作。且其語而與經律論合四法印無違,則敬受奉行,否則縱能身上出水、身下出火,亦何足輕重哉。而我國古德,尤嚴禁神通,不許妄現顯異。往往蘊道潛真,終身不露。或露已即行。彼其大悲,非不具足,方便非不善巧,而竟戒慎如斯。豈俱毫無所見耶。瑜伽菩薩戒雲:「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具足成就種種神通,變現威力,預諸有情,應恐怖者,能恐怖之,應引攝者,能引攝之。避信施故,不現神通恐怖引攝,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若知此中諸有情類,多諸偏執,是惡外道誹謗賢聖成就邪見,不現神通恐怖引攝,無有違犯。」觀於此,則可知凡正信正行佛教者,決不敢濫現神通。特恐其謹慎過度,不能盡折攝之妙用,故於菩薩戒中,反規定之。今則時異情遷,群以戒善為擇小,神通為卓越,若有少分相似,辄詫為佛祖再來。竟相诠飾。嗚呼,毫厘千裡之差,本末先後之別,此風不改,吾滋為漢地佛教前途懼矣。西藏首經蓮花生大士之教化,佛教之根機雖定,而一切制度軌則,未遑細為建立,故其末流所及,吞刀吐火,戒德荒馳,百病叢生。宗喀巴大師目擊其弊,故特倡戒律,诃禁神異,以糾正補救之。然黃教派,對於蓮花生大士及紅教之高德,仍保持隆重及相當之信敬,惟於其流弊,則頗致意整理,不甘茍同隨順。吾輩身為佛子,肩荷正法,其態度固應爾也。至若紅、黃二教之內容,所根據同為釋尊之教典。

    所遵之儀軌,略有異同之處。所大有徑庭者,即先顯後密,與徑入密宗二點耳。關於此事之論難甚多,竊嘗閱甘孜札迦喇嘛之論集,言此問題頗詳。札迦大喇嘛者,生於西康甘孜,童年宿慧,蓋轉生自在者也。二十余歲,即考得格西之位。悲智弘深,顯密圓通。著作已流行者十余函。證道之高,殆莫能測。弟子數十萬人,時於座榻,拾獲捨利子。如是大善知識,求之全藏,亦不多睹。故其論斷,實有莫大之價值焉。其言先申紅教派之義曰,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密咒尤屬億劫難遇。今有發心求解脫,不令之速入密宗,實屬可惜。黃教者曰,人身、佛法、密宗,皆甚難得。誠如所說,惟其難得,故尤不得不令其遵循最圓滿之正軌,否則非徒無益,而又害之。蓋於律教,未經學習,即於真實之理,未能徹了,則於因果不能深信無疑,大菩提心,亦無從發起。由未深信因果,則不能嚴持戒律,戒不淨故,墮落惡趣,遑言成就。若無菩提心,縱遇殊勝密宗,無從收其妙果。且於顯教,既缺修學,則他日弘化攝機,亦不能圓滿。故不若循序以進行之為得也。紅教者難曰,人身無常,良屬可懼。若必經若干年之學顯,始許習密,茍不幸而壽夭,豈不失此大利耶。答曰,不然。先顯後密,坦然正道,即不幸而早夭,以因果正理推之,既已具足圓滿金剛種子,仍可得人身聞正法無疑也,且不更有求生淨土之方便在乎。反之,濫修密宗,墮落惡趣,長無出期。較之得失,就是就非耶。以上略錄其要義。緣是觀之,黃教之為穩健,殆確無疑義為。或曰,子蓋黃教之徒欤,幸勿墮門戶成見也。若黃教之穩健,或如所述,至於無上密宗,黃教原從紅教流出,恐不及其項背耳。曰,子之所慮,非無全理,而紅、黃顯密優劣,此中應各分四句料簡。有紅教而顯密兼通者,亦有俱不通者,有畏於顯者,有長於密者。黃教亦然。茲就其大體觀之,其最高成就,一也。然黃教兼紅教之長而出類拔萃之大德,迄今仍不無其人。為令正法久住,為欲普益三根,黃教之建立,實有莫大之需要。有大心人,幸益窮究而弘護之,佛法眾生之前途,實利賴之矣。

三、密宗大意 持松阿阇黎在宜昌居士林講

                                                張志恆記

    佛法在中國分成實、俱捨、禅、律、天台、華嚴、法相、性、淨土、真言十宗。在印度發源之地,大要只分兩宗。曰顯、曰密。顯者淺顯也,密者深密也。顯宗教顯義著,學者但善觀經典,即可如法修行。密宗教義潛藏法海,非經師傳不可。

    中國密教自唐失傳,越千余年於今,始由東瀛傳來,一線曙光,宛如鐵塔初開,還我二部大法,求道者生逢其時,當聞法起修,不可說食不飽。

    密宗分兩大部,曰金剛部,曰胎藏部。密有三義。曰眾生自密,曰佛密,曰言說密。

    佛性本眾生所同,為累劫無明所掩,眾生遂不復自覺,如富家藏寶地中,久竟自無其處所,是謂眾生密。

    如來大悲,以普度眾生為宏願,本無密不傳人之法,惟此天曰自證之法,則非機不傳,不器不傳,非時不傳。譬如長者富有資財,諸子年少,貪於游戲,諸所寶物,皆任給予,惟干將莫邪,心不輕授,蓋恐其自傷傷人也,是謂佛密。學者承受阿阇黎所傳之法,非同入曼荼羅同時灌頂之人,不可相與語,恐罹盜法之驗血愆也,是謂言說密。

    密宗教義,有最切要之二語,曰當相即道,即事而真。

    修真言行者,其初微小印證,可以喚雨呼風,咒藥愈病。及其至也,可以即身成佛。

    修真言行者,必須三密相應。手結印相曰身密,口誦真言曰口密,心作觀想曰意密。

    吾人禮拜佛像,亦為入實相之一端。或謂佛像泥塑木雕,焉能有感應。不知其中感應,有極顯明易曉之理。譬之無線電報,因電氣充滿宇宙,無處無之,故一處置發電機,一處置收電機,彼此呼吸相應,不爽毫絲,佛之心量,滿虛空,遍法界,眾生心量,亦與佛同。今以佛比電氣,塑像比收電氣機,禮佛眾生比發電機,其能感應之故,不顯明易曉乎。

    如來一切智智,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何謂一切智智?一切謂名色等無量法門,此無量法門中,一一相,一一性,一一體,一一力,一一因緣果報得失,同相異相等,皆能以智慧力而遍了知,故名一切智。今雲一切智智者,乃智中之智也。非但遍知一切法,而亦知是法究竟真實之際,知是法是常不壞相,知是法是不增不減,猶如金剛。此一切智智自證之境,視之不見,聽之不聞,說者無言,要須觀得乃能知之耳。何謂菩提心為因?菩提心者,所謂自淨信心,即自信己心,猶如虛空,本來清淨,無諸戲論分別。若此信心堅固不動,時時以此信心觀察心之實相,則能離一切罪業,不到三界受生,一切功德,以此增長。譬如有人忘失寶藏,經人指示其處,即深信其言,勤求得之。然此寶藏遺而復得者,皆由信心之力,故曰菩提心為因也。大悲為根本者,根本是堅固不可傾動之心,若有人雖信得己身是佛,設非以大悲萬行為緣,使之堅固,使之增長,則菩提大果,何由成熟。譬如種子為因,地水火風空五者為緣,缺一即不生長。故菩提心種子,亦須以大悲為地、為水、為火、為風、為空,而執持之、滋潤之、溫育之、開發生起之、舒服之,則無量功德,任運開發,由芽而莖而枝葉,次第莊嚴,故曰大悲為根本也。方便為究竟者,即是利他之善巧。謂曰淨菩提心,大悲萬行,果報圓成,今復以此教化眾生,使皆能識自本心,見自本性。譬如舊種子生出新種子,今新種子又生種子,故名方便。又菩提心猶如真金,本性明潔,大悲猶如學習金師之藝,方便猶如藝術成就,隨心所作,習成大器。然此心領神會之處,不能出以授人。諸一切智智方便成佛之果,亦復如是。雖自在變現種種像貌,然不同掌中一物,可以轉授他人故曰究竟。

    別宗解三大阿僧祇劫成佛,乃就時分久遠而言。密宗乃就三妄執而言。何謂三妄執,眾生以一念不覺之無明,而生貪瞋癡慢疑五種根本煩惱。就眾生二邊之執,將此五種煩惱,一一各分為二,則成十種。將此十種,一一又分為二,則成二十種,如是迭次分為二,以至第五次分為一百六十種,是為一百六十心。此一百六十心,皆是世界妄想執著,眾生漂流六道,造無量無邊業,受無量無邊生死,皆此種妄想執著驅之也。此種妄想執著,有粗者,有細者,有極細者,故稱世界本妄執,亦名三大阿僧祇劫。若能依法修行,超越此一百六十心之第一重粗妄執,即名第一阿僧祇劫,又超過第二重細妄執,即名第二阿僧祇劫,更超過第三種極細妄執,是名第三阿僧祇劫。若人能於一剎那間,超過此三種妄執,即一剎那成佛;一生超過,即一生成佛,乃至三大阿僧祇劫。不能超過此三種妄執,即三大阿僧祇劫不能成佛也。

    依顯教修行,經無量阿僧祇劫,或有能到菩提,或有不能到者。密結尾簡單直截,即以真言為所乘之法,頓超直入而歸於清淨菩提心門。

    修真言道,有六種得無畏處。但在路途之中,無論得到若何境界,當一心清淨,不生執著,不生疑怪,不起驕慢,不計超勝,方可自在達到彼岸。否則未到謂到,或稽留於化城,甚則著魔,其害不可勝言。故如來叮咛修真言門菩薩,當修十緣生觀也。

    世間之人,以十種惡業為因,漂流六道,無有歸趣,後以發心皈依三寶,或更受五戒,以此修十種善業之道,即在人間天上受生,免除地獄三塗重大劇苦,名為最初得蘇息處,是謂善無畏。真言行者初入三昧耶結緣灌頂之壇,投花所得本尊,即以此一尊真言供養修行,依音聲念誦,觀種子字形,其位與此善無畏齊。一切眾生,以不知我之自性故,執有我身及身外之物。今以受三皈五戒,即依佛法,循身修觀。初觀此身之始,是父母精血合成,種子不淨。次觀住母胎中住處不淨。次觀此身本體,是發毛齒眵淚涕唾屎尿垢污皮膚血肉筋脈髓肪膏腦膜腸胃脾腎心肺生髒熟髒赤痰白痰三十六種不清淨物之所合成,本體不淨。次觀九孔常流露不淨之相,自相不淨。次觀一氣不來,腫脹爛臭,究竟不淨。由觀此身有此五種最不清淨之相,故於此身不生貪愛,不被此身之所系縛,是為身無畏。真言行者,得本尊三昧眾相現前時與此位齊。一切眾生,於五蘊中執著有我,由此我執顛倒,生起貪瞋癡三種妄執。今修行者,了解此心為我執顛倒之所蓋覆,觀察五蘊自體,尚藉緣生,無有自性,則此五蘊所集聚之中,何能更有我在。譬如因樹而有樹影,若無樹者,影以何生,因作觀故,拔無明之種子,生十二因緣,不被我之所系縛,是謂無我無畏。真言行者,於本尊所現形像,能不生愛著,不生驕慢,其位與此同。行者雖知蘊中無我,然此心尚埋沒於五蘊之中,今欲打破此蘊,不起執著,當觀五蘊之自性,如幻、如陽焰、如影、如響、如旋火輪、如干闼婆城,非有而有,有而非有,而知五蘊、六入、十八界等本來空寂,證到寂然之界,不被五蘊之所系縛,是謂法無畏。真言行者於本尊所現影像,能作無性無生觀者,與此位相齊。一切空法、有法皆不可得,經所謂空法,不緣空,不緣有,心主自在,覺自心本不生。經所謂住無緣,由離此有、空二邊之境,不被法之所系縛,是謂法無我無畏。真言行者之心,於瑜伽道中得自在之用時,即與此位相同。由法無我無畏更進一步,得極無自性大空之智,則一切業煩惱,都無所系縛,並無所解脫。系縛與解脫,自性平等;世間與涅槃,自性亦平等,乃至蘊界處能執所執我壽命等,其自性亦皆平等,無毫厘之差。不被有為無為界之所系縛,是謂一切法自性平等無畏,得此無畏時,即是真言行者虛空無垢之菩提心也。

    以上所說六無畏種種心相,皆是說其外跡,以明修證之淺深。實則此心在纏出纏,皆無相貌可見,亦無淺深部位可見。若頓超之人,能於一念之中,以自己三業同於本尊,即是第六無畏,不必更要經過善無畏身無畏等位次也。

    所謂十緣生者,一曰幻,二曰陽焰,三曰夢,四曰影,五曰干闼婆城,六曰響,七曰水月,八曰浮泡,九曰虛空花,十曰旋火輪。

    此十種緣生,為修真言者最宜注意之點。若不明此十種緣生,則於行法供養時,不能除去心中虛垢也。

    雲何為幻。謂幻術師以咒力或以藥力,能飛空隱形,履水蹈火,又能變作地水火風,及地水火風所造種種色像,或長或短,或青或黃,或奇聲,或奇香,或變大地為黃金,或使水變為火,使旁觀者眼目昏惑,見種種不可思議之事,從一至多,從小至大,輾轉互相生起,而又上下四方,此往彼來。此種色像,非論理學可以判斷其因由,唯此幻術者自證自知耳。持真言人,亦如幻師,依三密修行,得持誦成就時,能現一切奇特不可思議之事,自在神變,宛然不謬。此種境界,亦非世界智者所能測度,唯成就之人,自證自知耳。

故持真言人,證到本性清淨時,無論遇何境界,俱當作幻觀。

    日光著微塵,風吹之野草轉,名之曰陽焰(本龍樹大士說)。而愚癡人見之以為是水,但陽焰本非是水,且自性亦空。以世人妄想,互相談議,謂是水耳。一切眾生在無明陽

焰之中,取著此是男相,此是女相,此是善相,此是惡相。然此蘊界諸法,本非男女善惡,且自性亦空,但以眾生妄想,強立假名,互相談議耳。真言人於成就時,見種種稀奇境界,乃至見諸佛海會,無盡莊嚴,應了知唯是假名,作陽焰觀。

    夢者,人在睡夢之中,經過盡夜歲時,見種種異類形像,或異類聲音,或受地獄之苦,或受天上之樂。當其在夢中時,以為實事,不生疑惑。及乎醒覺以後,都歸烏有,而還自笑。眾生在煩惱睡夢之中,執著四季寒暑,嗔喜憂怖。若覺悟時,都無所有。持真言人於須臾間,見無異加持境界,或延一剎那為無量劫,或促無量劫為一剎那,或不動本處而遍游諸佛國土,供養聞法,此種事業,若於眾因緣推求,都無起處,皆不出一念清淨之心。行者得此境界,當作夢觀。

    影者,如人以面臨鏡,則鏡中現像,此像為鏡作耶?何以鏡來時而無像,而為執鏡者作耶?何以無鏡無面又無像,為自然作耶?何以待鏡待面後有像,為無因而作耶?何以此像不常有亦不常無,且除鏡與面,像不自出,是此像非鏡作,非面作,非執鏡者作,又非自然作,亦非無因緣而作也。真言行者以如來之三密為鏡,自身三密為鏡中像,由此因緣有悉地發生,能起五種神通,住壽長遠,游諸佛國。得此神通時,當作鏡像觀。

干闼婆城,即蜃樓也。以日光初出,照海中之氣,而幻現莊嚴之樓閣,日光轉高,即無所見。持真言人,有三品悉地宮。上品者是密嚴淨土,超過三界之上。中品者是十萬嚴淨佛土,如西方極樂世界等。下品者謂諸天宮及修羅宮。行者真言相應,成此三品悉地宮時,當作干闼婆城觀。

    譬者如深山峽谷中,或大房屋中,能出種種聲響,無智之人,以為彼谷中、屋中,有實在音聲,殆未解得此響非生非滅,非有非無也。持真言人若於觀想相應時,有諸佛菩薩,用種種聲音,為我說法。又自身得舌根清淨,能以一種音聲,遍滿十方世界。遇此境界時,當作響觀。

    水月者,如月出時,照於一切江河池塘之中,凡水清者,皆有月影,現於其中。此月影不以水生,不以月生,又水亦不去,月亦不來。真言行者,以三密方便,能澄清自己心性之水,故諸佛密嚴海會之月,悉皆現於自己心中。若得此像時,應當作水月觀。

    浮泡者,如天降雨生泡,泡雖大小無量,水性惟一味也。真言行者,以自心作佛,還蒙自己心中之佛開示悟入種種方便,輾轉入無量法門,而又以自心為曼荼羅,以此境與心二種為緣,能作種種不可思議變化之事。得此相時,當了知一切皆不離於自心,作浮泡觀。

    虛空花者,虛空非是可見之法,中無眾生、壽命等相,亦無造作者。而小兒仰視青天,謂有實在之色。一切諸法,亦如虛空,而無所有。但愚癡眾生,以心迷亂故,棄捨諸法實相,而謂有眾生、壽命、人我、男女、房屋、城郭等種種雜物,豈知皆虛空花乎。真言行者,在修觀行之時,若遇有種種魔事,及種種業煩惱之境,當作虛空花觀。

    旋火輪者,有人手持火燼,旋轉空中,手持方,此火燼在空中則成方相;手成圓,亦成圓相;大小長短,無不如意。然此一火,成種種相,本非實有,而愚人見之以為實。真言行者於觀想相應時隨心所轉,無不成就,乃至以一阿字門,旋轉無疑,成無量法門。當此之時,應知皆由淨菩提心善巧妙用使然,作旋火輪觀。

    右所講演密宗教義,粗具大要,若欲進觀其詳,經典俱在,可覆按也。

四、顯密不二 九乘次第

蓮花正覺金剛上師開示   弟子蔡楚昂筆錄

在上海印心精捨息災道場講

    今日承壽李雨先生之約,來與諸善上人得此研究精深佛法之機會,至為榮幸。爰略為供養數語。佛法是整個,本無顯密之分。世尊當年最初說華嚴經,其中含有最高無上境界。在顯說方面,如十信、十住、十回向等等次等分析甚細,即密部之大手印,與東密所謂最高深部分,也均包容在此經內。可雲一乘法已度盡一切眾生,初無顯密可判。後見眾生根器不一,領會之程度,各有淺深,斯覺最高法門難以普攝群機,譬之一味藥品,不能統治萬病,於是由一法而演成種種法,開若干方便之門,從小乘阿含經起,而方等、般若、法華等大乘經,先後開演,所謂顯教是也。其後又說毗盧遮那大日如來金剛頂等經,所謂密部。此皆各應眾生根機,從大悲流露種種方便,乃不得已之意,初未嘗分別何顯何密。金剛經所謂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蓋大悲心絕對平等,故不論何經,皆稱歎其本經為最高無上。若以凡夫情見測量,豈非世尊妄語。要知佛以大悲心出發,為念眾生機緣有差別,, 總以令其一門深入,勿懷第二念,是以總言法法皆是無上,俾其信受奉行,直至成就而後已。於是對大根人說大法,對小根人說小法,無非望其終於成佛,並不在顯密上分高分低,要以當機即是為最高。吾人須識佛愛眾生如子,大悲平等普度,不能言其某法高某法低也。但是佛法既然整個,無所謂顯密之分,何以後世各祖分宗弘揚,或以顯教,或用密法。吾人應於分別中識其無分別之妙旨,更於無分別中識其差別之妙用,所謂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然以時節因緣論,以密法為現世所最當機。蓋結手印持真言心作觀想,身口意皆入於不可思議境界。茲以真言來說,真言原音陀羅尼,義即總持,其音能作種種音,攝無量義。行者依法持真言結手印作觀想,則功德遍滿虛空法界,非因地菩薩所能測知其究竟。彼十地菩薩,尚須藉真言以為護持,而免魔難,實無法贊歎者也。佛說末法時代,眾生業重,必仗真言清除業障。今於風雲動蕩中,合眾修此不思議密法,祈禱和平,其功德說不能盡。不過顯密究竟不二,不可因說密法偉大,而便生門戶之見。要知同是法寶、僧寶,總應以平等心而明其差別之用,斯得矣。茲再以蓮花生大士所判顯密不二之修持,由底到頂,共分九乘次第,為諸位略言之。中土分大、中、小三乘,印土分五乘,再加入人天二乘。但我國內有孔子講世法,做人之道已詳,老子談空說天乘,較孔略高。故中土去此二乘而成三乘。又以我土文化水平高,小乘法不多應機,至大乘法,相宗太繁細,亦不甚普遍化。獨有禅宗為頓教,境界最高,為大乘之特別門,但只應大機耳。九乘次第,為(一)羅漢乘,以苦集滅道四谛法而證入。(二)緣覺乘,依十二因緣法而證入辟支佛果。(三)菩薩乘,依六波羅密而證入。以上為外密,系第一階段。至第二階段(一)事業密,如護摩法等之種種利益。(二)行持密,初步觀想行持等屬之。(三)瑜伽密,即相應密,如結印持真言,照法修持即相應。第三階段,(一)嘛哈約嘎,義為大相應。法界一切一切皆本尊莊嚴依正,以真言加持,入妙明境界,修證之細為顯教所不能知,此為無上密。(二)阿洛約嘎,為圓滿義。自身曼陀羅,氣脈明點等屬之。以行者本身即妙明法界。(三)阿底約嘎,義為無上大圓滿,又為無上心中心。全講心地,法界全是一心,一心以外無佛。包羅萬法,一切圓滿,歸於無得。以此本是家寶,不從外得,故雲無得,心經所謂無智亦無得也。禅宗初祖以至六祖皆證此一心。昔諾師當年曾謂禅即大密宗,有人驚訝以為密法重壇城供養等,何謂禅即是無上密宗,不知阿底約嘎內二個階段,第一階段,名策卻,義雲立斷,即禅宗下切想,斷生死流,觀照一切皆空,依之行持,直至成佛。學顯宗必須到此地步,方為究竟。

,  

第三章 學密明鑒

一、 顯教與密教

    佛教之分顯密,教法上之差別也。藥無貴賤,對症者良。法無優劣,當機者尚。眾生根器,有宜於顯者,有宜於密者,萬有不齊,固不必比而同之。顧二教之異點為何,允宜分辨。顯者何,明豁之謂也。隨眾生程度,逐漸曉以淺之法理,使其步步了解,悅意進修,終於超脫眾生境界,此顯教之大要也。

    眾生程度幼稚時,渾渾噩噩,惟有飲食男女諸欲而已。歷劫經驗,識解漸富,計較爭奪之心與日俱進,於是乎有紛擾不寧之社會焉,於紛擾之中,深感人生種種煩惱,有求指導之傾向者,則隨機為講因果論。喻以正理,證以故事,令其恍然於善之當為,惡之當去,永遵人道正軌而持五戒焉,是為顯教初級教法。

    深信因果之人,有希望天福者,自可示以十善之義,使之實踐,或更為講世間禅定功夫,引其上進。倘志存厭世,極求解脫,則示以二乘教法,令斷煩惱,是為顯教中級教法。

    大心眾生,得聞佛法,能發大願,行菩薩道者,則應開示大乘之道,令破「分別二執」(即分別我執及分別法執)藉悟真如初境。厥後則令勤修「勝空生觀」,以破「俱生我執」。次更勤修「勝法空觀」,以破「俱生法執」。此中教相並有頓漸之殊,性相之別,要皆以融入真如性海為歸,是為顯教高級教法。

    密者何,奧邃之謂也。身口意三密,為諸佛果德之結晶品,眾生程度距佛德太遠,未能猝解真義,惟遵其道而行,則法益甚大,共究也能即肉身而證法佛界焉。此密教之大要也。

    學者以至誠心,接受密教之真言,勤而行之,念頭之堅,能不被六塵擾動,則真言妙性,自然乘機流露,消災障,轉順境,或兼得少許神通,是為密教初級教法。

    學者若發阿賴耶心,會得真言力,在心中作強大熏習,轉移惡種,增益善根,粗重之身化為妙輕,能延壽千萬億歲,或以肉身飛異天宮,兼得種種神通,是為密教中級教法。

    學者若能游心真如性海,深達本不生際,從此仗三密力,頓入金剛法界,外現受用身,內證自性身,不論因緣所生果報托生何所,此等法身妙境,恆常不失。是謂密教高級教法。

    顯密教法雖異,要須互相補助。顯教諸經往往參加陀羅尼,以促學人行持之效,東土僧伽,每以大悲等咒為常課,即承此旨也。密教雖直提佛德,然於顯教若無相當研究,或致知見不正,誤入歧途,佛法翻成魔道,學者不可不知也。

二、唐密

    密教之入東土,唐以前不可勝數,然大都為顯教兼習之資,不過中初兩機教法而已。若夫高級教法,唐開元時始有之。善無畏三藏特傳胎藏界法門,金剛智三藏特傳金剛界法門,不空三藏更廣傳兩門諸軌。於是高級教法大備,成立專宗,或依經文名真言宗,或對顯教名密宗。本宗既建於唐,為別於其它密教,特稱唐密,他密則稱雜密。

    天台宗之智者大師,華嚴宗之賢首國師,皆顯教中之泰斗也,以時代居先,未知將來有唐密特出,故所判教,未能預攝之。間有論及真言,只就方等部中初教法言之爾。唐以後,吾華大德,又未嘗以本宗綱領弘揚於世。唐密之真面目,非惟常人未之知,即號稱顯教大善知識,亦未能明辨。佛法盛衰,不離因緣,唐密之在吾華,中斷久矣。而流入東瀛之法脈,則滔滔不絕,支派則愈演愈繁。其始東、台二密對峙,後則更分細流。最近以種種特殊因緣,返流入華,多年沉寂之唐密,遂得重張法幟焉。

(注):東密為弘法大師所傳,因道場在東寺,故以東名。台密為傳教大師所傳,因兼講天台教義,故以台名。其實皆唐密也。

唐密之在東瀛,因種種機緣關系,諸祖師手眼,自然有施設不同之處。吾華復興斯道,當以唐密本軌為宗,兼采他密精要,以順機宜,斯善矣。

三、 敬佛

    佛法原忌空談,密宗尤重實習。實習之道,自敬佛始。佛之本義,在顯教有素之人,容有了解能力。若未經顯教熏習,遽行學密,對於佛字,未免茫然,今略述大要如左。

    佛之名,在梵語具稱「佛陀」,略譯曰佛,義為「大覺者」。佛原以探究眾生本源為宗旨,真理太微,非甚深智慧不能洞徹。眾生莫不潛含智慧,因為凡情所誘,迷惑於六塵之中,以致不克發展。世人所诩聰穎,乃流露意識間之淺智小慧耳。欲求甚深智慧,必先大破凡情,凡情既破,真理自顯,能契此境,斯謂之覺。從此廣度眾生,圓修五智,及其究竟,無所不通,無所不明,斯謂之大覺,具此大覺之人,斯謂之佛。

    佛恆以圓滿之大智,運平等之大悲,而化度眾生。在所化范圍內,佛光彌漫,普貫眾生身中。學者倘明此理,能以虔誠之念,專注於心,日積月累,心中一點佛光自然濃厚,更從阿阇黎親受普禮普供等真言,日對十方諸佛敬禮供養,則十方佛光,同時荟萃於心,力量尤大,夙世與佛有重大因緣者,預禮敬之間,能以心光開為色塵,得見諸佛瑞相。然多有誤認法塵、虛影為色法者,此須審慎,勿自著迷。縱見色塵佛相,仍應緘默,何人自炫,反增業障,此亦學者所當知之。

四、忏悔

    依教敬佛,往往有行之多年,毫無征兆者,此非佛性有所未周,徒以迷情深厚,遮蔽正智,心欲專注,辄為六塵誘惑,擾動不定。欲袪此弊,必須真下決心,力忏前非,誘惑一來,便迎頭痛擊,能作是行,方為徹底忏悔。若更從阿阇黎受真言以攝持之,收效尤速。世有口誦忏文真言,心被誘惑自若者,此不足謂之忏悔也。

眾生迷惑之行,不可勝數,一一對治,勢難周備,舉要忏悔,約分二端。

(一)通惡業,內分三類:

    (甲)身業三:殺生、偷盜、邪淫

    (乙)口業四:妄語、绮語、惡口、兩舌

    (丙)意業三:貪欲、瞋恚、邪見

(二)別惡業,內分二類:

    (甲)無間業五:殺父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毀謗三寶

    (乙)口腹業三:飲酒、食肉、食五辛

    此等惡業,顯教論之甚詳,今不贅述。密教為速求破惑證真,亦有逐條忏悔之必要。除無間業五種,現生未必俱犯外,其余皆吾人所難免,不可不隨時警惕。然忏悔之道,非徒忏前非便了,必也永斷相續,更不敢造,乃有效果。其不能遽斷者,要當漸次斷之。

    以上忏法,見不空三藏譯《受菩提心戒議》,無畏三藏《禅要》所述相同,故為學密正軌,行持愈力,效果愈大。若敷衍自欺,佛性殊難開顯。

    或問學密必須斷酒肉乎?曰,密教諸經,每垂此戒,故宜力矯斯習。或問為境所迫,未能素食如何?曰,心心在齋,不貪肉味,亦無大礙。但所處之境可以素食而獨不肯捨肉,斯作為為凡情所縛,不能自拔,學雖勤苦,大效難期,其有小驗,或誤與食肉鬼神感通。或只與外金剛部相應耳。有志上進者,願慎思之。曰,是法首標(具戒清潔)之文,然為普攝群機起見,設此方便法門,俾於環境拘束中,覓一出路,其功效自較(具戒清潔)者為遜,吾人立願,須求弘大,非遇不得已時,勿安於小就也。

五、菩提心戒

    敬佛忏悔二事,顯教初亦如是,繼此則視學者根機,或授小乘比丘戒數百條,以對治諸惑,或授大乘菩薩戒數十條,以發展行願。比丘戒惟限出家人,菩薩戒則在家出家皆有之。

    菩薩戒以發起菩提心為基。菩提勝義,預五蘊皆空時,然後顯現真切,播為外跡,則為廣度眾生之種種慈悲行願。學者對於顯教高級教法,果能深心默契,即是已見勝義菩提心,從此應諸外跡,蘼不與菩薩戒條相符,此心保任不失,是為勝義菩提心戒。

    學者情執獨盛,菩提心隱沒不彰,則須求宗師(大乘教中已通宗者)極力提撕,以開顯本性。雖為凡情遮障,未能發覺此性之活躍於心,但能從外跡菩薩戒條申其行願,莫敢或渝,是為行願菩薩心戒。

    兩種心戒深淺不同,要以真如性海為歸,真如境寂滅平等,凡情雖盡,佛智未備,終屬顯教范圍。此外更有三摩地菩提心戒,則密宗特具之法門也。

    三摩地菩提心者,密教大阿阇黎以三密加持力,於學者心中徑提出大圓鏡智種子,俟其熏發濃厚,心中自然流露真相,若月輪然,此相實為三昧力凝成,故冠以三摩地之名。諸佛之能洞見十方如來眾生者,即賴此大圓鏡智之力,證此者始稱入佛境界,亦雲「入佛三昧耶」。密教既以直提大圓鏡智為宗,故學者所受之菩提心戒,特稱三昧耶戒,戒稱諸佛內證無漏清淨法戒,雖應諸外跡亦參用顯教菩薩戒條,而主旨固自不同,唐密特殊之點,即在於是。三昧耶戒實為戒中之王,精心受持,斯與佛伍,遠離二乘境界。故樂受此戒者,以後不更受小乘諸戒。其中途忽轉入小乘者,或未得明師指授本過,或其人本非唐密根機耳。

六、灌頂

    學者能以至誠之念,接受三昧耶戒,自然永植其種於心,由此勤修月輪觀,鏡智於以日固,三眛既成,十方諸佛皆有機感之力,然只遍照諸佛之種子,平等一昧,對任何佛之妙相,皆未能發視其真實真言之境,於是更有灌頂之事。

    灌頂者何?先從眾多佛中決定一尊為己所欲承事者,即求本尊加持之功德水,由頂灌入自心俾成道種,由是以三密力自加發展,日就月將,自心開敷,等於本尊,應諸外跡,本尊妙相亦可流現,斯則灌頂之妙用也。

    學者功行非深入寂滅平等之境,原無自行求佛灌頂之能,故須求阿阇黎作法加持之。所欲承事之本尊,或取決於投花,或依自己之宿緣,得體察機宜行之。本尊既定,阿阇黎既將其功德藏發揮於壇中,其間供養品如水塗花香等,同法味。阿阇黎功行愈高,法力愈大,當是時學者亦身沐法海之內,無形之佛德自頂入心,綿綿不絕,惜為凡習所蔽,不自覺知而已。阿阇黎為欲增厚其觀念,俾法種強大,特取所加持之功德水,親灑學者頂上,學者如能以至誠之心,觀此頂上之水,沁入自心,則所植本尊種子,轉加熾盛,繼而阿阇黎授以本尊三密,亦須虔誠接之。庶乎成功較速也。

    凡修任何本尊,若未經灌頂階段,雖勤苦修持,終無效果,以心中無真實法種也。猶植花本然,其先未播種於盆,而欲求花本之滋長,無有是處。

    灌頂既為扶植法種之要道,則阿阇黎之人選自當審慎。蓋法種之強弱,與阿阇黎功行深淺成正比例也。根機特出之土,夙生曾經強有力灌頂,且行持純熟者,現世暫有隔陰之迷,不能記憶,遇密教開灌頂壇而參加之,藉此增上緣力,夙生功德復活,成效奇速。此等根機,雖值尋阿常阇黎亦無不可。

七、 持誦

    持誦為密宗要道,亟須說明。金剛法界之持誦法,精細微妙,初學遽難契機,暫置弗論,今惟就蓮花法界言之。

    凡曾如法忏悔持菩提心戒,復入壇受胎藏界灌頂,傳得本尊印明者,應隨力莊嚴道場,供養本尊聖像,日日依軌修習真言,按普通程序,持誦滿十萬遍能破初重妄執,得與本尊變化身相應。滿二十萬遍,能破第二重妄執,得與本尊受用身相應。滿三十萬遍,能破第三種重妄執,得與本尊法性身相應。若未灌頂之前,既深契真如法界者,能以少數當三十萬遍。其或根器低下,或事相缺乏,或俗務牽纏,但能憶持不忘,且復彝時念誦,則持滿百萬乃至三四百萬遍,亦得破初重妄執。滿千萬遍,或破二重或破三重,隨人而異。然欲計程收效,除不忘菩提心外,應守下列諸戒:

(一) 須力行十善。

(二) 須力矯飲酒、食肉、茹辛諸習。

(三) 念誦時一心系念真言,不得攀緣他事。

(四) 真言須字字正確,不得以依稀彷佛之譯音讀之。

(五) 念誦中間,若不獲已而有涕唾咳嗽等事,則此遍不計數。

(六) 念誦聲音勿太緩、勿太急、勿太高、勿太低、勿太大、勿太小,中間不得與他人共語。

(七) 持誦本尊真言,務須專一,未到破執境界,不應改持他尊。

(八) 從阿阇黎處受得真言,不應濫授他人。

(九) 不起驕慢之心,常存慈悲之念。

(十) 求大悉地者,中途不應作魑魅魍魉等事,亦不為人禁諸惡毒。

    上文匯集蘇悉地蘇婆呼等經要旨,約為十條,俾便省察。如能遵守,成就非難。有所抵觸,收效斯小。若多所違犯,自無成就可言。

八、 辨境

        學人依法持誦,日有常功,自然漸感法驗。惟境界正當與否,不可不細加分辨。

    吾人為六塵所惑,耳目昏迷,人趣環境中,眼所見者限於當前最熾之境,稍涉疏遠,便不能睹,無論其它諸趣也。此方人類,福德非厚,諸天善種,自難流露於心,而鬼神惡種,則時具備,乘機顯現,而人不及察焉。其屏俗慮,講修行者,心稍寧靜,鬼之影像遂得忽見於前,外道重視此事,以為大效在是。佛門之具正知見者,不惟不取,且恐鬼境頻起,熏習漸濃,臨終將牽入鬼趣。密宗以培植佛種為旨,諸天境界尚所當輕,鬼影若現,極宜放棄。學人所當知者一也。

    功行幼稚時,凡情尤盛,未易從現量中得見本尊,有等根機,或循夙習,能隨意識開為法塵,宛若佛菩薩當前,此屬獨影境,亦有邪種出現,認識未清,由意匠展專幻作佛菩薩相,此屬帶質境,兩種境界皆非真實,執著不捨,勢入邪道。學人所當知者二也。

    持誦過程中漸達於一心不亂之境,本尊種子或流現眼前,得見瑞相,其威儀日與本尊符契,且有種種光明,斯固正當法驗。倘威儀不類,只屬夙善隨緣偶露,非與本尊相應。

學人所當知者三也。

    上述境界,縱與本尊相應,只見化身,若遽生歡喜,且起分別之見,則凡情復熾,境界隨失。其能泯去分別二執,庶得時與本尊相見焉。然僅安住於此,臨終不過往生本尊化土,得少為足,非密宗本旨。學所當知者四也。

    得見本尊化身,斯破初重妄執矣。從此精進不懈,再破二重妄執,開頂門眼,能見本尊受用身,功行到此,克證無生法忍,生前堪為人天導師,臨終得生本尊報土。然不過菩薩境界,非密宗即身成佛主旨。學人所當知者五也。

    百尺竿頭更能進步,摧破三重妄執,則於蓮花性海中提出本尊法性,遍布行者肉身一切支分,從一一毛孔中流出光明,普及大千世界,當是時,內離能運之心,外泯所達之境,法法無相,惟一片佛性,妙用無邊,而亦無一片之見,入此大捨三昧,行者肉身即是本尊法身,當下便處本尊常寂光土。若更精研自心三十七尊妙性而一一證之,斯契密宗究竟之旨。

第四章   師承、灌頂、甚深密法論

                              密  空 著

    釋迦世尊普度眾生,演說法義,八萬四千法門,顯密而分。顯教皈依三寶,密宗皈依四寶,在顯教皈依三寶之前,加入皈依上師,梵音(那摩古汝背),藏音(喇嘛拉孔不蘇卻),為皈依師之意。故密宗為皈依四寶,是入佛門之第一步,也是四加行之第一加行,第二加行供曼達,第三加行叩大頭,第四加行百字明,以上各應十萬遍作為必須入修正行之基礎。若非授內密灌頂之行人法器,而先不將根基打牢即行灌頂終無受用。

    密宗必依師承,此為法統之流源。師為三寶之表率,所以首先皈依者非師不可。師一人可攝佛法僧三寶,師為三寶總相,三寶為別相,師之意代表佛寶,師之語代表法寶,師之身代表僧寶,佛之法由師之三門所授,故師為第一聖義。

    學密行者,欲求一法,必經上師灌頂,因之於法流相連之關系,至為不可錯謬之定義。傳法至為嚴肅,禮儀十分隆重。行者欲求某法,應先三次呈遞哈達向上師請求,經師認可,擇吉設壇,是日由上師入本尊壇城(曼荼羅)修法加持,爾際若為呼圖克圖或仁波且主壇,將必展內密灌頂法義,先行擇抉定奪。具加持師資者(非內密師資)至少亦具大悲感召加持威神力,聚眾而修,各得感應為驗。法王大達登巴者必具其四部內密定義灌相,缺一非是其聖。若將神通幻化、穿牆入壁、騰空飛行等受用功夫代替內密灌頂程序者,即非密乘合法灌頂,因神通易成外形所惑之障,如弦一大師亦曾被神通所惑,而不明密宗真相,大肆誹謗密宗,後深研密宗教觀,方深自忏悔。加之邪魔外道亦具此類功夫,如以神通冒充灌頂者,則易成邪魔外道之奴役。學人切記留心印證。

    內密灌頂皆為嘎丹赤巴或大達登巴之為,非為乎畢罕所能主之。加持灌頂中,由諸佛光明(他力)、循法爾(法界力)融入於上師之身口意三門,此時上師入本尊三昧,自身成為本尊體性,即與弟子灌頂,施其法力(加持力、定力),弟子誠信接受,自入心田,而得開發淨菩提(自心力)種子。此時弟子之心識已與本尊光明三智(身、口、意)契合。結而為本尊之金剛種子矣。如是由他力、法界力、上師加持力、定力、行者自心觀照力,諸力一圓無二分體,金剛種子結成。則此際當依咒力,灌其種子生長相持不斷,故當持咒不斷,持力不散。

    行者承上師法統傳承時,當注意上師是否通達佛菩薩、護法聖神之允諾(於內密灌頂時可徹見),獲得灌頂。當從此依法修持,加以灌溉,相繼不斷,久久修持,三業相應,自然與本尊一體即得成就。凡授內密灌頂,並能依法不二者,可即身成佛。得內密灌頂之行者,譬如生於王家,下地已具太子資格,專待成人,即可嗣位,不過中間當依教養之功而已,教養當依師教。康藏行者成就頗多,但確遵佛誡(師佛不二)之訓,其義可深三思。故當今世界凡有成就者,當依事師法五十頌,在康藏學人視為日常重要課誦。其在漢地於炎宋則有三藏宣梵大師日稱譯本(揚州磚橋刻經處有流通本),為馬鳴菩薩集,於敬師之道,攝義至盡,噶居必學瑜伽相應根本法,行者大可取法依行(藏文比日稱譯本為廣,容俟譯出,以待讀者依止,又查藏文有供養上師經,亦待譯出)。

    又考康藏蒙古地方弟子固須擇師,而師亦當擇弟子。若非法器,不得授予大法。惟一經發生師徒關系,弟子必須對師如佛恭敬終生,凡師所教必當信受,如刀山火海亦當赴之無畏,況其它乎。又考常有所教無不信受,如教以身負重物,繞匝一周,亦即負之而趨。

此為修密最要,考證過去諸佛,均如是說,如是修,如是成。並可證之西藏宗喀巴祖師,以及諸經藏,若不如是,縱自己看經修法,博通經論,亦不易成就。故凡學密行者,若要成就,完全依靠上師,故密意定為『學本師即能成就』,由是當知三業必須相應上師。

    能神通化現教法精深之多傑覺撥尊者約:『修法之要,當觀想上師能開發根本。對於上師當至心歸仰,為道之根,道者非世間道,乃佛道也。故自下而上,應有次第,三業恭敬,須次第而進,如修上乘非依稀能就,上師能與十萬諸佛等,倘供養十萬諸佛不如供養上師一毛孔,故佛法必須在恭敬中求。恭敬上師之次第有三:(一)對上師盡力奉侍;(二)上師開示教法一心信仰;(三)對師如佛無二無別,如說修行,此為恭敬中最。』又曰:『此上師修法時,十萬諸佛皆來右繞三匝,向之作禮,歡喜囋歎。以說此法者、修此法者,已與佛同故』。供養上師一口食,其功德比一切功德為大,以上師為眾生功德無量,故施與上師之功德亦無量。

    上所開示,於敬師之道,已明其詳。考其康藏蒙古地方成就之大德頗多,但捨棄一切家財供養上師不足為異者,隨處可見。故學人求法,若不盡其三業供養,決不可修法起用,況錢財物品之供養。故若欲求法,必誠敬供養上師,否則法屬非是,無有受用。

    法義所定,密乘行者,決不可與惡人同謀共事共餐,當以守密為戒之根,三聚淨戒為戒之本,決不可行邪道、外道,若有所犯,修諸法義不得感應。

    佛說顯密諸經,不經師之口授不得讀誦,況為密乘諸法之儀軌。諸法口訣各有不同,特別是觀想種子字及手印等,非經上師於法壇中口授不可,甚深密法不得筆錄,如內密灌頂法,決不可漏悉外人得知。修到相當程度,即能出現各自不同境界,在此情況下,佛魔難分,此時必須求師印證質疑。若不如此必當蹈絕危險,乃至入魔。師有根本師與結緣師之別,凡問一法一偈,乃至問一字之師,及隨時親近大善知識者,為結緣師。若經傳法灌頂,為根本師。若經內密灌頂在護法神力示現時而為傳法者是金剛根本上師。對於上師之像,必供於法壇中央,不可違法,隨時觀師與佛無二無別。此外尚多密意,由未灌頂故,茲不廣說。

    凡修密法者都知道密宗以大日經與金剛頂經為依,立十種心統攝諸數,建立曼荼羅,身、口、意三密相應,即凡成聖,惟佛能知。又密法以『大圓滿』(大圓勝慧)為無上瑜伽部之最高法,大圓滿確系超越了『無修瑜伽』之境,但學人一般只知其一,不解其二,故一聽說某活佛傳授大圓滿,隨即以為如來轉世,當下虔誠依止苦修,其實這當中誤會甚謬,法義故有階梯之分,但不能作為成就果之大小定義。無論四部瑜伽之哪一部法,最關鍵的是屬於顯密還是內密灌頂而分高下。如以顯密灌頂修學『大圓滿』,實則為顯灌顯修,雖可取得一些成就,但受用無法達到快捷和無上之境。如以內密灌頂修學『大圓滿』,必然速捷無比,神通智慧無礙,即身成佛。故學密法的高低不在於法義之大小,而在於是否為內密灌頂所授之法,三業相應應器之法。由上述因緣,我等學人,一定得明查師資,鑒道內密行蹤,切不可盲聞蠢依。

    上面言師,必具師資。具師資者必須顯密俱通,五明具足,上承法統,下化眾生,得阿阇黎地位者,可稱顯密之師。若證內密師資,除必具上言條例外,而當具備壇場法力,施以內密灌頂。若為諸派法王或大達登巴者,除以上條例外,必具四部內密灌頂。簡意言之,法王者、大達登巴者必與聖相通,故辨別嘎丹赤巴身份,不可依於世相,眾論大活佛住世隨即依止。四部內密灌頂為:一者金剛三昧內灌;二者吉祥擇決內灌;三者*輪通聖內灌;四者佛降甘露內灌。金剛三昧內灌表法相為,金剛杵壓在法本上會突然放出三昧真火(綴火),一切諸物皆可焚燒,唯所壓法本毫不著火,或一斤重之金剛杵成為萬斤之杵。吉祥擇決內灌所用的孔雀尾、法柱、法板由弟子自備,擇決因緣乃護法神通表現,不可上師人為。吉祥灌頂有三大表法相:一、吉祥飛空灌。表法相為上師將孔雀尾輕輕一拋,飄騰空中飛出百步,乃由護法神騰雲飛空趨入弟子頭頂直立表灌;二、飛身入壇灌。弟子於壇城外坐於自備之法板上,法板頓然騰空將弟子雲駕到壇城中央受灌;三、雀尾擇決灌。於法板上展因緣諸相。爾時,無情之孔雀尾由護法聖神附體,頓成有情之物,法力現前,非弟子所能左右其因緣。三大表法皆為威神示現

,三業相應者,可見到護法神或聖各具莊嚴之相,為灌頂而奔走之。又*輪通聖內灌,紅教必見金色*輪,神威無窮,通靈顯聖,擇決因緣、生死別相。白教則以銀色*輪,黃教亦以金色*輪,花教則以三色*輪,悉皆威神示現,不可上師人為!若超越無上大圓滿之最高境,將修紅白菩提空樂金剛即身成佛法,必灌無上甘露大頂,此無上甘露大頂必為嘎丹赤巴傳承,表相為空缽迎請,諸佛展現,甘露臨空而降在學人蓋缽之中:西方佛降甘露為紅色,東方佛降甘露為白色,南方佛降甘露為黃色,北方佛降甘露為綠色,中央佛降甘露為藍色,五方五佛降甘露為五彩色。所降甘露形體決非人間所能見之物相,兩眼平視空相,用手觸摸具形具體之甘露,會毫無物體之感覺,俯視觸摸方覺有物。凡受到佛降甘露灌頂者,只要三業相應,如法修持,其成就勝境自然不可言狀,即身成佛也。如無資格得到灌頂,若能受到甘露加持,就其世間陽壽,亦可增至一百余歲。若持二輪加持,則壽至二百無疑。若不具備上述四部內密灌頂,縱是天花亂墜之說,則為普行大德,而非嘎丹赤巴再現(諸學行人可深長思之,既為嘎丹赤巴(佛菩薩再來),何以不具備四部內密灌頂而與普通大德等之?)因此,顯密灌頂之青果投緣、吉祥草夢與內密灌頂相比,不及其項背之分毫。故辨別真偽,切不可迷於世所推相,人雲亦雲,以假為真,認顯灌為內灌。近幾十年來密教盛行,而具足內密師資者亦有人在,是在行人留心訪察以求依止,恭敬禮請,傳法灌頂。若能三業相應,如法修煉,自得超凡入聖之妙境,通力慧光之大乘仁者。上面密告諸行者內密灌頂之別相,但由於內密灌頂屬無上大乘根基即生成佛所依之法,非為一般行人所能有緣逢得的,何況能具內密灌頂之聖者就一萬個大活佛中能有一位都甚為難事,因此學人切不可輕慢顯密灌頂修持,況顯密灌頂亦為佛所傳承之法,具備密乘加持,若能三業相應修持,自然了生脫死無礙。顯密灌頂總分亦為四部:一、弟子入門灌頂;二、五方五佛灌頂;三、華鬘灌頂;四、阿阇黎灌頂。行人可查資照法依止。上述所論,為本人近年在西藏親身經歷而又深入法義,證諸大德皆如是行道,見諸聖者亦如是而得,其中正理決無二路。若能有緣獲得《師徒緣起必讀章》敬悉,自知法義如是。又有,在未受灌頂之前,行人必須深習《受用論》,該論以尊勝嘎丹赤巴及朗召大乎畢罕講譯之教授最高。玉龍夏主席說:『尊勝法王曾對持明金剛洲、降養清真汗波、頗邦卡......諸大師開啟密義時言及,後經數十年,將有無名聖德出世,我當教授育成,三藏無礙首傑,妙谙五明精絕,顯密圓通朗月,聲威撼蕩娑婆,嘎丹赤巴位立,多為善德正法,受用諸教精辟,內灌圓滿無缺。』由上述因緣可見,無名聖德出世,有緣後學者能得到他的《受用論》教授最好,惜乎目前尚無從得知無名聖德轉世的名姓及住持寺廟,想必定現法王高僧之身。行人欲得精確無誤之考證,可以見聞顯密俱通、妙谙五明及四部內密灌頂為左證,決定為聖德來世也。

    在此,要特別提醒諸位行人,切切不可輕試雙身大法,實作奸淫少女之實,成為魔妖之舉!近聞有少數惡少,自己既無道力,對方亦無修持,更未得灌無上內密『佛降甘露內灌』,何堪為佛父佛妃!竟盲目大膽,借口修雙身法而行奸淫之實!嗚呼!可憐!此等邪徒膽大妄為,徒取一時之快,而置後果下地獄如射箭於不顧,真可謂喪心病狂,死有余辜,十惡不赦矣!更有盲師,訛傳雙修儀軌,代代相傳,壞人性慧,罪不可恕!自己又於內密之境聞所未聞,不沾邊際,目前於漢藏兩地冒充活佛、金剛上師者為數不少,此等孽障不入地獄何從逃遁?

    為此特敬告不法罪徒,如已犯下上述罪孽,可先行忏悔,再求淨土往生,誠心實修戒定慧,真意息滅貪瞋癡,以大悲心為基礎,作十善為修行,念佛觀佛意不散,求生極樂發真願,除此別無他路可走。故切莫好高骛遠,妄求即生成佛之無上法。汝若是法器,自當有緣求得即生成佛之甚深密法。汝若愚昧無知,不就藏密真蹤,訪求聖德依止,終無聖法緣起,倘繼續執迷不悟,將必成罪患之徒矣。

    以上誠述,倘蒙十方明達,共鑒愚忱,不勝祈福祝禱者也,焚香四叩。

 

上一篇:本性法師:讀書與讀書的態度
下一篇:本性法師:法乳恩深——授法恩師明旸長老圓寂七周年紀念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