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與願力
如孝法師開示
在學佛的過程中,就算有一些覺受、體驗,它都不是堅固的。佛法最終是以辦煩惱為目的。你不要擔心,在幾年或數十年之後你會完全地明了。所以你要怎樣去修呢?就是說心要達到專一。我們有一個咒,會不斷地促使它最後在身表會出現覺受,這個過程就是從身體的轉化到心的清淨,心的清淨又會轉化身體。這有一個互相轉化的過程,到最後會有一種特殊的覺受。這個當中要經歷身心兩個層面的東西會很多。比如說你現在的一種猶豫的模糊的心態,它就是一種煩惱,不是別的。而你的心的專注和清明,在這個階段能夠開啟智慧,這個的調伏是一個很長的過程。你用什麼維持當下的心?就是用願——對一切眾生起的大悲心;對一切輪回的苦起的畏懼心。要時時把這兩個念著。這兩個是道,是屬於心地法門上的問題。而其他的一切境界、覺受都不要緊。你對這個擔心的時候就是憂,是煩惱,所以你在這上不要再去思維,而是說當下要安心。你安住在道場,安住在法,把每天的日子往前過。每天好好發願。他就會促使你在道業上一直前進。你會在這個感覺當中活得充實,有心力去承受。這是一種比較積極的心態,而不要在這當中不知適可。這是修法過程中一段時間心會遇到的障礙,這種障礙屬於修法上面的莫名的一些東西,它不屬於平常的心。你對戒的功德,對佛的信心都去培養也會破除這種煩惱。慢慢來,要有耐心,要有願力,要有出離心就好。這三個作為你獲得什麼,和退失什麼的標准。你時刻去檢查,就不會走錯路了。因為修行不光是一生一世的事情,你的心力強的話會帶到未來世都受用。這一種出離的心,你的心裡老有這麼一種出離的狀態,不用觀想他都會出生的一種狀態,是一種善根,始終在發生作用,就是菩提心的覺份顯露出來的一種堅固法。
徒弟:“我每天心是很清淨,但是每天在這個狀態裡面也沒有太多的思維,沒有太多的想法、念頭”
那還有一個路——普賢行願,願力不夠,它是一潭死水,就停滯到這兒了。
徒弟:“就好像站在十字路口,找不到感覺,雖然知道目標在那裡,但是找不找路 。”
怎麼樣挈入?怎麼樣入這個道?就是怎麼樣調整自己的心,讓它再活起來,就是願力門。有些人對佛法有一個目標,知道最後要達到什麼,需要把思路理清,明白當下我可以依靠一個什麼方便之法,我可以依靠這個方便之法可以達到什麼效果。沒有一個整體的思路會很迷惑。
現在文化層面比較推崇,把佛法整得太龐大,太復雜,讓人無法適從。有許多文化層次很高的學修人用他的思維去理解佛法。他寫的那些東西就把你帶到一邊去了,至於帶哪去了,咱不知道,他也不知道。他就是憑感覺,思維可以幫一點忙,但是思維不是絕對的可靠。思維是屬於理論方面,推敲方面的,在實踐上往往靠不住。它只能維持你一段時間,所以參學的意義就在這裡,法門的意義也就在這裡。有的人學到山窮水盡處,這個關口誰都幫不了他。那時候很多大德,他就是站在山頂上,太陽出來了,他對著太陽發毒誓:“我今天不開悟,我就從這個山上跳下去。”他就站在山頂上對著太陽參。太陽落山了,他還沒開悟。沒開悟怎麼辦?跳下去。最後就只有這一招。
我為什麼舉這個公案給你們講?概念只能幫助你,有時候學佛的人要自己逼自己才可以,才能突破一些東西。概念是在一定階段起一定的作用,所以我現在是在自己逼自己。
徒弟:“當下,你會了解自己的狀態。我應該安住在什麼方便之法上,我持咒或念佛。我可以順著這個路子一步一步往上走,我可以達到佛所說的終極的目標。如果沒有一個整體的概念。我當下選擇了一個法門,但是我不知道這個方便法能把我帶到一個什麼樣的目標,就算我安住在這個方便法上,但心有時候還會定不下來。要是有一個整體的思路去做引導,和當下的方便法結合起來會比較清晰而且知道這個方便法會帶來什麼作用。”
這是怎麼樣前進的問題。你說的對,確實是這麼回事,要有一種思維,有一種宏觀的認知才好往下走。這叫做契入,從這個契入,你會選擇一個法門。在實修之後,這個思維已不能再支撐你,這個時候就是要逼,要靠願。那還有一問題,怎麼樣突破的問題,這個比較關鍵。但思維是偏不是圓,我們用思維可以契入這個法門對法門生起信心了。我們要培養自己的願力,但是真正的超越這個問題在密乘來講,只有祈禱。祈禱不屬於方便,不屬於拿來用的而是決定信。這個問題所有的人走過,能不能到達,我不知道,但是是法門傳承下來的,那我把所有的問題打包交給我的本尊。這是決定,你沒有這個決定,那個思維救不了你。
徒弟:“有一個故事說,一個老人持六字大明咒,她持成了嗡嗎呢呗咪牛,但是她持得非常好,滿屋放光。有人看見了就問她在干嗎。她說在念六字大明咒。那人一聽,說你念錯了,應該是嗡嗎呢呗咪轟,就給她糾正了。她以後念到這裡就猶豫,這到底是“牛”還是“轟”。後來這光也慢慢下去了。後來有一老修行從這過,老人就問他,老修行說,你念“牛”就是“牛”,這主要是一個信心,信心不能退,一退就迷惑了。
在《百法明門錄》就解釋過,它屬於一種心所。我們當下的無明煩惱也是通過心所去展現。心只能同時入一個心所。入了這個心所就不能入那個心所了。但是所有的善法和菩提心是相應的,和空性是相應的。但是我們入這個善法的心所不一定是解脫道。但是我們入這個信根,它會達到一種五蘊的平衡。戒、定、慧、信、願,五蘊平衡了以後,身心會挈入法界。它會產生不可思議的作用。你信都不強。思維屬於慧,你有慧而沒有信,它不夠平衡,在法界當中它挈入不了。從理論上講,我們這都是強詞奪理,都是強立名言。剛才講的那個故事,她是解脫了嗎?她是到了一個什麼境界?誰知道?她是沒有明眼人指導的,所以是一群人都在境界上瞎起執著,她要是心真的達到專,會有這種物理現象產生,但這種物理現象沒有究竟呀,如果到究竟的話,她就會見到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會給她說這是“牛”還是“轟”,她會到十方諸佛剎士去參學,十方諸佛會教她解說的法門,她這時還沒有解脫,她只是出現了一些不可思議的生命境界,也沒有人給她說這些,所以說她的福報也是有限的,她只不過是有信根有專注,她還是在一個依處上,還沒有解脫,解脫是很重要的,所以說要齊頭並進。佛法不是 一種資糧能夠成就的,也不是一種資糧能夠挈入的。
斷煩惱,所謂的斷煩惱,本來不可斷,但是你達不到,就給你說斷吧,它有能斷所斷。而大乘不這麼看。煩惱在哪裡?根本沒有煩惱這麼一回事。你斷什麼煩惱?什麼叫煩惱。真實的法界是諸佛的境界。佛的境界不是言诠所能說的。十地以上的菩薩也看不到,那我們上哪裡去找解脫呀?你說信願重要不重要?人之所以厲害就是他能信得過自己。紅軍為什麼兩萬五千裡長征?能不能成功?誰也不知道。我就要長征,我就要走,結果成功了。誰能想象到未來的事情。所以信願是前導,一切諸佛、普賢願在前面引導他。它是一個綜合的一個佛法功德的表現,不是戒也不是定,也不是慧。慧都是狂慧,戒都有概念,定都是一種覺受。你這時候都沒有定就失去了。你到哪裡去找依靠呀?只有信願。在密乘當中講這個信就是法界。信非常的猛烈。佛法無信不立,所以《華嚴經》只說了一句法:信為道源功德母。
徒弟:“感到難以安住在法上,迷惑比較多。”就是信得不堅固。為什麼有些老太太能行?她那種信不是我們知識分子所具有的,她是不問理由的,這種信根是生生世世都有的,你要培養它,因為我們通過思維已經得到決定信了。
佛法的一個展現就是准提菩薩,她代表了佛法的地道果,所以這個時候才能祈禱,我內心的黑暗請您賜予我加持,我不淨的污穢請您予以矯正。所以在定中在夢中,你都會得到法界的禮物。因為你的心是通向法界的,你的方向就是朝向它的。願就是你的方向。
只要我有一個目標,雖然很苦,但是我也會去做,我也能安住在修行中,因為我有強大的動力、信念。這實際上是有一個對比。同樣的要求,每個人的選擇是不一樣的。從這當中你就會了解到什麼是實踐的殊勝。從這當中你會說服自己。印光法師常說一句話:“有話對自己講。”
弟子:“很多人當下很難安住在所修的法上,有這樣那樣的障礙或是迷惑,時間長了,會退心或心老是定不下來總是迷惑彷徨。”
有迷惑彷徨都沒關系,你要先安住在法上,先往前走。摸著石頭過河嗎!你先摸著這個石頭,至於真實的境界,你到了一定的階段才能解開。一方面要由思維修入,要有前瞻性地去評價佛法;另外一方面你要培養自己的信。它是兩條道,如車兩輪,輾轉增上。信不是不可以培養,你關注了這個問題就會有前進。你不能把你的心老是放在一種方法上往前走。有時候也有懶辦法。我出家了,我就是要出家,就是這樣,就這麼簡單。我修行,我也不知道修行能不能消我的業,但是我就是要這樣做。這是不需要理由支撐的,它是可以培養的。
弟子:“我們經歷的佛法太少了,可以依靠善知識、上師。他們走過這條路,他把他的見解給你,自然更容易上路子。”
這個就是要在法門上給自己機會,安住、祈禱,這要有個過程的,不能總患得患失,不能對前途迷惑、彷徨。
弟子:“以前聽人說,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天邊;學佛三年佛在西天。如果自己沒有把握住的話,學佛的過程中,自己會很迷茫。”
所以在現在,你要發起最大的精進,就是不能離開法門,如果出現問題都是暫時的。菩提道不會中斷。那時候,理論已經說服不了你了,而是實踐走不通了,那種人很多。
生命很漫長,我們的心態在這當中業力就會展現。所以必須要了解戒。沒有戒的基礎你調服不了自己,在功德上產生不了作用。這都是看不見的層面,而我們的心捕捉的都是有為有相的東西。所以就概括為心是無常的,那無常的心哪裡有究竟的住處。你今天有道心,明天就沒道心了,而你究竟的生命是遠離這一切的。真實的生命感是什麼?是苦、是迷惑、是業,這是我們當下所擁有的。你從這上面去思維就是和諸佛的法身在會晤。從這方面你再展開善知識對你的恩德,你的人格會健全。你不會學佛就每天一個人鎖在屋裡,誦誦咒,失去生活的充實感,那就要去矯正。
“苦盡甘來”“梅花香自苦寒來”就是這個比喻。那種真實的生命感就是你對自己的業障的清除,你的願力的堅固。法界會為你打開,真實的生命會體現。真實的生命不在你當下虛妄的心裡,也不在你的身體裡面,而是本來如是。它沒有變化,你要挈入它就必須要調整自己。真實的生命不用說都是存在的,這個你就要用信,怎麼樣通過信入道?就是法門。怎樣通過法門解脫?就是你在法門上不斷地行持。它展開了就是戒、定、慧,濃縮了就是一個准提咒。它有一個過程,你不能著急,不能患得患失,這很重要。
我出家今年算來有13年了,這種困惑我也有過,只是我比較幸運,和那些師兄弟比起來,我覺得他們的心都飄忽不定,就像你說的這種狀態。但是後來我在自我觀察的時候,我想,他們有一些根器比我好,為什麼沒有在前進中獲得一些真實的感覺呢?我發現他們沒有依止一個法門。所以人要有恆心,很關鍵。去年我在終南山送走的那個老和尚(斯空師父)一輩子就念一句“阿彌駝佛”。他才是苦,做事都是違緣。90多歲了才去修廟。讓人家把他氣得沒有辦法,最後也是氣得生病了。但是他的功夫,他的信心,別人比不了。我們最後去看他,他的念力很強,心念一直清清楚楚,一直念著佛。他在床上不能動了,但是念力非常清楚。在臨終前三天,他就說:“佛法真是真實不虛呀!”他一生很坎坷。十幾歲出家,解放以後又還俗。條件不好,他也沒有獲得一些依處。晚年的時候經歷過塵世的磨練之後,感到這個紅塵確實沒有任何意義。他再次出家已經60多歲了。到他去年圓寂,也就是二十幾年的功夫。再出家,他去參訪了許多善知識,但都沒有得到一個具體的答案。他最後沒有辦法,就是一句阿彌駝佛。他圓寂前三天就說:“阿彌駝佛鋪天蓋地,佛法真實不虛。”真實的生命觀就顯露。這都需要一個過程。他的聖解不深,就靠這個法門,就靠信。
弟子:“一個信力,一個智力,只有這兩種根性才能學佛。”
這裡的智指的是圓融的智,而我們一般人都是分別的智,它會把你帶入思維、分別的區域,是靠不住的。真正的圓解的人,他是過去世培養的資糧現前的靈活的東西。佛法我們不但要做一生的打算,還要做生生世世的打算來支撐,直至菩提永皈依。這是你的依處。你應該把心安住在這上面。所以我們修行先修三皈依。三皈依從哪裡來?就是從觀察苦、空、無常來。世間是如此的苦,如此的無常變化。我們就是要依靠三寶來了解到真實的生命。
很多人一生沒有獲得證悟,但是他死也要死在廟裡,他就是獲得了信根的一種成就。凡夫最大的福報也就是他能信,唯信能入。入了以後,智慧增上。你不入,那些智慧都是世間的邪說。對三寶的信心是基礎。你信都不堅定,一切善法,一切功德,都不能帶上你到究竟的成佛。信心的堅定就是對苦、空、無常的畏懼。苦、空、無常是從對生命的覺察來的,它叫做真實境界。
弟子:“凡夫已經適應了這種模式化的生活,習慣了在煩惱力生活。”
凡夫雖然是這樣,他還是沒有到真正的苦,真正的苦的時候是非常猛烈的,他不會只是思維一下。把你放到火裡面,你看你是什麼想法。從惡道來的眾生他今生的一個現象就是信根特別強。但是前世修行過佛法的人。他今生因緣可能會很好,但他老是發不起來那個信,他有過去世的善根。他一入地獄,一出地獄馬上就是一個增上。佛法真的很實在。信心有時候是逼出來的。佛法為什麼有實踐,不是理論。它就是來源於現實的推動。佛法是真現實呀!
弟子:“我們怎麼樣能讓自己安住於這種皈依當中?”
那就是來源於對苦的觀察,觀無量的苦,觀自己的苦,觀他人的苦觀歷史的苦。我們學佛的人應該看歷史,看看這個地球的成、住、壞、空當中無量的有情受極大的苦。別的不講,我們自己這一生受了多大的苦,只有自己知道。
弟子:“但是你看那些惡人,再苦他也不覺得。”
那他過去沒和三寶結緣,他沒有那一條道,所以這一世再不主動去培養又會沉淪。以惡入惡,入到最黑,受無量的苦,最苦的時候他一定受不了,他又會生起出離心。出離心是一種善法,他又會上升,一邊上又一邊迷,到了人的時候又是十字路口。要麼再上,他修善,如果不修善,他又墮落。有出離心就能探出頭。
弟子:“世間的人就是挺苦的,但他就是認識不到三寶的重要,怎麼辦?”
就是缺緣嗎!為什麼我們把廟門開得這麼大?善人惡人都要來。要與他結緣。這需要無量世的積累。你想要一世給他個究竟緣,佛都做不到。
我們密乘的人對很多生命的當下具體的一些問題很好解決。上師一念什麼問題都解決,把很多矛盾都簡單化了。有信仰的人,他就是這麼殊勝。所以天主教、基督教能夠提高他們的生命品質,就是有這個法。但是他們不究竟。他們可憐。你看這60億人,無非是這幾大宗教。而真正解脫道就是佛道,那你還不幸運嗎?贊歎、慶幸還來不及。所以自家有什麼本錢自家要知道。不能對任何事都沒覺察,只是躲在一個黑屋裡每天渾渾噩噩的,缺乏對生命的覺醒。為什麼很多有成就的人,自己去磨練自己,檢驗自己?
學佛人的根性不同,有的是慈悲增上,有的是智慧增上,還有的是信願增上。這三方面不能偏,我們要齊頭並進。有一個打頭,我們再去培養這種熱心呀,對師父的這種感情呀,都可以培養,因為那是你的道。但是我不能讓你去那麼培養。它比較偏,圓的是三種都要培養。
我只是一個促進的緣,最重要的是你們對苦的觀察。確實想修行,你才能長久。你依靠我是一時兩時的。當然實際上不是依靠我。我只是一個緣,借這個力量達到你內心的功德的提升。這個你要把握原則,依止任何善知識都是這樣的,所以他們之間會非常清淨。當然作為我來講,大家都是有緣人。我的心,也就是說我過去世的根基或一種願力,我對你們的生活上面有時也會替你們發愁。這也屬於我的煩惱,也是無明。我只能是,你們不是那個狀態,我也要說,因為那是我觀察出來的東西,不一定對你有幫助。你們要去鑒別它,要把它升華,要提煉。我是一個外緣,你的主緣很重要。
現在需要一個願力把你的未來規劃出來,無論你是參學也罷,發心也罷,都要去培養你的出離心,這是你現階段要去做的。
我們在老法王那邊,給我印象最時刻就是老法王傳法特別慢。傳出離心傳了三個月。我們在藏區都彈盡糧絕了,都著急得不得了,我們說:“您能不能先把其他的法先傳給我們,回去以後我們一定在出離心上好好去修。”上師就把法本合上了,說:“我沒有再大的法,我的一輩子最大的法就是這個,我到現在還沒修好。”出離心太重要了,到成佛才圓滿,才究竟成就了出離心。上師並不是針對我們幾個的問題,而是針對事實來說的。
我始終給你講的一個理念,並不是我要讓你怎麼樣或者你的毛病、錯對,這不是最主要的。而是你們出家以後,首先要有一個變通的,建立一個一輩子的依處。就是你的一種概念。怎樣來對待人、事、物。你要有警覺性,你要把這個趕快建立起來。因為這個你在短時間內建立不起來,後面就很難。這是出家開始一段時間的變化,而且替代不了。你要自己去了解它。但是你要聽懂我的話,我並不是從形式上去要求你,我也不是從師徒的角度去要求你,而是從出家人的經驗來講。什麼最迫切,我擔心的是這個建立不起來,修行到一定的階段你得退回來,沒有反手的機會。但是你有這種理念,你碰到再大的障礙,再大的事態都是你的增上緣。
我們大家都是道友,互相為了修行聚在一起,始終不離一個道。“心與天合,事與義合。”這個不圓滿,要想成就很難。這是一個人的根性,最重要的是一種緣。我不敢說別的,但是我有這個責任心。我要自我觀察,我的這種因緣也並不是我自己想的。比如我接這個道場,都是猶猶豫豫,最後得到了一些成就者的授意,我才去做一些事情。我到現在沒有主動選擇過一個事情。依止上師,上師怎麼說,我就怎麼做。上師圓寂的時候把我們托付給安多喇嘛,我們就都依止安多喇嘛。
我接這個廟也是因緣。佛法上我們的信心從哪裡建立?我們只能這樣去認知,我們把自己交給三寶,我們只有在三寶上去安住,去修行,如此而已,很簡單。
任何咒能夠產生作用,任何境界能夠顯起,都是因為心。有那個心的人念什麼都起作用。這個心來源於兩方面,過去世的福報和現前的專注。你明白這個原理,你就不會覺得它神奇。那不是咒的力量,是你本身的力量。念力能夠產生不可思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