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如孝法師:動靜結合 調服自心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動靜結合 調服自心 

我們世間人都懂得“交淺言深,君子所戒。”他們意義上的上師只是他們認同的,上師內心並不認同。為什麼呢?現在人的我執大,他受不了一點點的委屈。你看看古代的出自於密法的人,那些證得空性的印度大師說法成就者,他們都是真正做到了身心依止。現在誰又能做到這些呢?現在的具德的上師也少,對密法的規矩懂得的上師就更少了。自己都是很盲目,把上師看做神似的。他不知道為什麼要恭敬上師,又沒有法義上的契合。上師究竟是什麼,你的心是什麼樣的,究竟的本性這個最根本的上師來源處又該怎麼去定位,都很茫然。說是感情呢,也不是。說是一個合同呢,更不是,就是這樣子,一盤亂線。這個亂線已經有二三十年了,一直是這樣子。

佛教本身現在是自顧不暇,藏傳佛教真正能夠(學)出來的人不多。密法從某種定義上來講就是實踐的方便,它來源於法性,不敢輕易涉及到這個領域。就像原子彈一樣,它是一摁就起作用的。而我們平常所見到的只是一些世俗的幻象,既然不能到達佛法所開啟的真實的不共的解脫成佛的方便的話,這些都等於在外圍在轉圈一樣,它什麼時候是個頭?沒有那個因果,既然沒有按那個規矩在依止,當然不會獲得密法上的不共成就。現世證悟空性,不可能。因為一切都是針對我執的。他學了法以後反而是以法的概念來自我包裝,那怎麼會與法相應呢?根本都不相應,夢都夢不到。現在這個社會可以說非常地茫然,大的環境不好。

佛教之所以能夠流傳幾千年,在於它的這個修持的傳承一代一代互相的傳授。就好像人世間的人文精神一樣通過種種的方便,家庭呀,家教呀父母把一生的經驗不斷地傳授。你一直想把它保持得最好,就這樣三代以後都會失落很多。佛法遭受了這麼大的打擊之後,現在很難恢復,有些問題只是對外的,內部輕易都不涉及。那我們從哪裡去看出它的頭緒?根本看不出來,那又怎麼會知道應該怎麼樣?

習氣是另外一回事,那個改變是你在果位上成就了以後它必然改變。現在就是活在習氣當下。這都不是問題。問題是你在當下在行為上能不能按一定的規矩去做,你做到一分就有一分的受用,這是必然的。這是從因果上去修。你沒有下這個種子,或者說你下的是蘿卜的種子,怎麼會結出土豆?不可能。

每個人的佛性一直都在生機勃發地在出現,每個人都有開悟的境界,但是沒有規矩你把那些資糧匯不攏,你不能夠起受用,不能夠改變你的業力,就是你的習氣。你把它濃縮不了,它怎麼能起作用,它都是散的。說這些話是比較沉重,它牽扯到佛法最根本的一個標記。當我們把佛法當作自己的生命的時候,它才需要去探討這些。你不了解什麼是佛法,只是一種迷信,為了一種好處,只是一種功利。以功利的心而入,就和騙子和騙子打交道差不多。世間人都以為自己很聰明,結果每一個聰明人都被別人騙。如果真正地以一種情,以一種情意來認知佛法,就是認知生命,那你當然會重視這個問題。任何問題都不難,無論是成就世間的事業還是出世間的一個果位,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你不用心,你怎麼會知道佛法是什麼樣?人雲亦雲,理論和實踐各個方面都是矛盾的,自己在這當中在加上情緒的渲染,一輩子都沒有頭。所以說學佛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不是我們走馬觀花,囫囵吞棗就能搞得清楚的。幾千年的一個精神體系,我們想要把它搞清楚,沒有過來人,沒有傳承,沒有經驗,就像一個密碼一樣,你從哪裡打開?但是如果你細心觀察,它就不難。一切問題是一個問題,一個問題明白了,所有的問題就都明白了。一個問題是什麼呢?佛法無非是斷我執,我執斷了,所有的生死業果它必然斷。這個當中開許的一切法都是方便,所以你對佛法不會太迷信也不會不恭敬。客觀、如實、真實地反映自己的內心,了解自己的內心,了解佛法當下的一個契機。你找著自己的一個規律也就找著了佛法的規律。一個找著了,那個冰山就倒了。這些問題,每個人的因果不一樣,和佛法結緣的人,他過去世在佛法上的一個發心,這一世的一個把握,都不同。

弟子:“有的人坐上有了一些功夫,有了一些境界,他下了坐又恢復原來的習氣。這種情況比較多。有沒有這種人,在平時做得很好,但是在坐上就比較散亂。”

這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他得到的不是正的覺受,第二種他只是一個形象上的,他沒有真實地把握那種規律。散亂是正常的,我們之所以散亂是因為還沒有找到系統的方法。

弟子:“我們為什麼每天要上坐修法,是不是首先我們得在坐上有了定力生起了智慧,才能把它延伸到生活中去,還是說不一定是這樣,這之間有沒有一個次第?”

這個次第是這樣的,開始首先是攝身的,攝身是在四威儀當中修嘛,它可以達到治理散亂的目的,這是一種成就,是一種修法。但這個只是初步的調整,還屬於世間道,也不究竟,或者說也不穩固。就靠那個還不能達到究竟的果,那只是一種條件。按說,必須要坐下來。這個效率是不一樣的。這是符合生命的一種規律的,靜中修完了動中修才得力,這是順茬。那種逆茬,只是為了靜而提供的初步的條件,那個到了一定階段很難發展。坐上是正行,坐下是加行。這是必然的,因為生命是這樣的。如果用密法去解釋,就是地、水、火、風、空的比例是不同的。我們之所以散亂是火和風的力量始終處於強勢。它就好像一種習慣力量一直在帶動著我們的心,因為它太快了。你要按比例地讓它停止,地大停止,就是首先身不妄動,口遠離語言,心遠離這一種胡思亂想。地、水、火、風、空之間的對立與矛盾得到初步的平衡,這個時候你才能夠正觀思維,這個時候是純粹不受干擾的精神,獨立的精神,自由的精神。它去抉擇,它去反觀審查生命的結構,這叫做智慧,無我的智慧在起作用。這個是最得力的,是佛教最根本的下手處。這個堅固了,地、水、火、風、空也會堅固。你在動的時候心也不會動。那就得到了初步的修法的境界。從這裡再去觀修,如果能破了五蘊當中精神層面的幾個障礙了以後,這個時候基本上可以說就成了阿羅漢了。五蘊的慣性所起的結縛這些業自然就停止了。他的生命已經在淨化,已經在返回了。這麼一個過程是必然的,就好像我們從世俗的一個角度去說,你首先要有一個基礎。這個基礎是對真實的生命智慧的一種了解,就是開悟的境界。從這裡再去以願力攝持生命修福培慧,這是通向成佛的。如果從這裡直接以願力了脫生死,這就是成阿羅漢的。你內心有這種東西去和眾生結緣,菩提屬於眾生,你培植的是成佛的資糧。這裡是有差別的。通向究竟的標記,有余的涅槃還是無余的涅槃。所以我們首先要認識到佛法所說的涅槃是我們一切善的圓滿和一切苦的終結。這當中包括了所有生命美好境界的種種層面,都在裡面,所以說佛法就是以成佛來概括。你在現實生活中所有的不圓滿的地方都是來源於內心的痛苦執著,這不叫成佛叫成眾生,眾生的一個法門。

無常觀是在識諸法無常的時候起無常觀,它是一個方便,不能把它執實地去看。因果觀是在自己違背因果的時候起這種觀,要起這個覺,它屬於一個矯枉於正的一個法門。如果你在禅修當中去思維這些,它會形成一種力量,禅修當中你這樣思維,下了禅修之後見了一些境界的時候心會自動顯現這些資糧。所以如果我們以這種知識層面去修的時候,攝持不住,它不靈,到時候它不起作用。這個就是用功比較難的時候出現的。是因為你有這些資源不會放到適當的位置上所產生的。所以禅宗有一個弟子說:“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我若無此心,何用一切法。”這個說法有點大膽,但是在實踐的時候必須要這樣,為什麼?因為在每一個當下心裡的執著只是一種層面的,或者貪,或者嗔,或者癡,或者無明,程度深淺都不同,你要適當地去調節,把當下的一念調整得讓心,自由的心,獲得它的本體,不會被客塵帶走,所以數數起煩惱,數數起修。覺!所以說不怕念起就怕覺遲。這個覺是在後面,念沒有起,你覺的是什麼呀?你覺的是概念。你入了概念,這是法執。在面對煩惱的時候你可以有種種的抉擇,你可以生出離心,是最直截了當的。你不要被當下的煩惱壓得想從那個當中掙脫,苦是煩惱的真相,它一直存在。我們發願就是在這裡發願解脫苦,而不是把它潛伏下去,要從根上解決。你說轉,我說不要轉,把它用起來。轉是不好轉的,因為你的身心的規律,它是一個慣性。當下讓心情好很難,干脆就不要讓它好,把這些問題統統打包通過成佛或者成羅漢來最終地解決。所以要發這種大願會把很多佛性顯現出來,這個不是無意義的而是實在的,而平常那個是不實在的,會搞得我們更亂。

悲心要慢慢培養,我們說度眾生,這個太籠統了,也不要說度眾生,就是慈悲心,四無量心,它比那個有具體的觀能。如果說你這個再不能有感覺的話,你可以觀照諸法的本體,以《金剛經》的這種心量,所有眾生,生命的本體都是相通的,人我都是一體的,首先要有這種加行,再發那個願。就算你那個願不圓滿,多發幾次,它也一次一次都不一樣。

如果畏懼生命的話應該有耐心,有適當的方法,正確的方法,正確的用心來攝持。這一切都來源於正確的目標,這是一切修法的動力來源。我們通過種種的方便,贊歎佛陀的功德,思念父母的恩德,回想子女的感情,這些都是修法的契入點。如果沒有這些事相上的東西,我們永遠和這個理就像水上的油一樣,兩個不能融合,得不到受用。但是這些也不能說得太多,說得多了也會有問題,我們會感到有壓力。所以如果你能夠肯定佛法的價值,能夠在這個世上發一個願,有解脫生死的心,不管它心切不切,你就應該有一個系統地自己培養自己的環境。獨木橋難行,佛法當中一直是要有同行的善知識和依止的善知識。你要有一個氛圍,有了這個氛圍了你輕輕松松地就能提高。單槍匹馬是很危險的。所以學佛的人一定要厚道。你不知道誰會給你帶來什麼,真正要以感恩的心來面對每一個人。

過去用功的人都是在動靜兩端求等,不是在一門在修。這屬於修法的一個竅訣,你看禅堂裡面,坐一柱香要跑。原始的南傳佛教,坐一段禅就經行。密法在禅修的時候它有瑜伽,那更猛烈。都是動靜結合。動是為了調身,靜是為了調心。身心越來越純粹,氣越來越柔軟、越和。這個時候你才能夠淨化,在淨化的層面你才能夠不斷地思維法義,不斷地提升,這是基礎。基礎又離不開方便,但是很多人在這上面以理廢事。實際上六祖大師的禅法,你看禅堂都是按規矩行,這個是涉及到一個方便的事情。方便在密法上講就是竅訣,是我們身心層面的一些竅訣。但是密法他不到那個層面絕對不講。皈依只說皈依,禅修只說禅修,到了圓滿次第的時候他才完整地說這個動靜結合,調服自心,在智慧層面的不大,所以密法是按次第來的。皈依的法只是為了培養資糧,這個目標達到了,它絕對不會把它展開。因為它後面會涉及到這個問題。它開始修的是斷惡法,培養一些資糧,皈依呀,發心呀,一遍發心不行,十萬遍,這是最差的一個根基了,可能他在這方面的一個緣首先有了,並不是說他證悟到四無量心的境界,那個絕對證不到。這都屬於遮的部分,不把它說出來。金剛百字明和大的壇場本尊以及密咒上的相應,你的福報慢慢去培養。這四種修法當中都有禅,但是這個不突出禅。不但那個層面,生活中的每一個層面都是禅。完整的心,沒有散亂的心做每一件事情都是禅,都會增加禅的受益。所以真正地到了上師瑜伽的時候,秘密的不可思議的這些法界的因果,與本尊的這種相應,你無始劫來的這些問題、業果都帶到這,都可以推得動的,你有這些緣起的話都可以推得動。推得動是什麼意思?這些業果都不能障礙你的修行。比如說腳崴了,這是一個業果,它障礙了你的修行,這個時候不講對治的,還是接著修。這是必然出現的。密法的科學就是在這裡,它懂得這些上師本尊的加持呀,法界的緣起呀,自己的功德呀,你才能夠深入到無為法的門。深入到無為法的門,心不可思議,可以說天上地下,滿宇宙地跑。這個時候不但能夠完整地重組生命,在娘胎之前的完整改變,這個時候才說對治。以種種的咒、藥、氣脈、明點種種的方法,這個時候所有的“刑具”就上完了。到那個時候再說這種方便,所以說密法的甚深方便,時機不到絕對沒辦法談。但是我們修禅的人,天馬行空,他到了那個階段,如果他發心正的話,他會自己發心。像虛雲老和尚,他經歷十次大的磨難,他的心都不會退,他的利他的心都不退,他這是無始劫培養來的。在密法層面,他可以以種種的咒護持他,也可以不退,最起碼你的法緣不會退,你可以往下修,不會失去生命。佛法確實是大事情。像虛雲老和尚這些人都是再來人,他都是示現。千百年來,很少有人像他們那樣。所以,如果我們從痛苦煩惱當中沒有方便,沒有方法很難的。

如果佛法只是一個讓人暫時獲得安樂的法,那一切問題都很簡單,甚至佛教也不用兩千多年的這樣地去維系。但人有無限的潛能,聽著很多事情難,實際上也不難。我們看看世間人,為了掙一點錢,我們不用看好的一面,看壞的一面。有的人他會出奇地想一些辦法,讓人覺得真是不可思議。所以人的這個心真的是非常的厲害。你這樣按部就班地去做,實際上修習佛法比做世間的任何一件事情都輕松。看看我們以前的生活,每天從早忙到晚,那個付出多大的心力。要能一生這麼積澱下來,那真的非常了不起。學佛要能用了十分之一,就已經足夠了。我們學佛是福報,這真的是清福啊,可對有的人來說那個罪很大啊!

生命不可思議,眾生對自己的自信在修行層面能夠最大程度地擴展,能夠自信才能會修行。所以沒什麼難事。生命本來就是歡喜的。

實際上我們的身體非常重要,身體就是壇場。我們把身體調整好了,某一種程度就是佛的境界,某一種程度就是六道眾生的境界。

世間人就是這麼看不開。你說太平盛世不缺糧食,稍微努力一下不會餓肚子,基本的問題都已經解決了。人維持這個物質生活實際上很簡單,但是維持精神就比較費神。精神永遠不滿足。世間的人一個不知道一個的苦,實際上一個比一個苦。

這個心要養。

放下放下再放下,提起提起再提起。學佛不是沒事干。
 
 

 

上一篇:麻天祥教授:法顯對佛教中國化的貢獻
下一篇:麻天祥教授:興辦僧學及居士佛學的崛起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