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南傳佛教興盛之因
——淨因法師在生活禅夏令營上的講演
在這個題目中,我准備結合南傳佛教國家的風土人情來介紹一下佛教在南傳國家興盛的原因。希望通過介紹能對大家學習佛法、修行佛法,有一定的幫助。同時希望能對今後我國佛教的改良有所借鑒。我所說的改良是說吸收南傳佛教國家的優良傳統,來充實我們的大乘佛教。
首先給大家介紹一些基本名相。比如小乘、大乘、南傳、北傳、藏語系、漢語系、巴利語系、密教、喇嘛教等等。然後,具體談一下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到底有哪些同異。我們也來看看阿羅漢是不是真的自私?對佛陀究竟應抱什麼態度?佛陀究竟是人還是神?南傳佛教國家是怎樣重視禅定的?南傳佛教國家是怎樣把佛教和社會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的?是怎樣起到教化社會、淨化人心的作用?
佛教是公元前六世紀由釋迦牟尼佛創立的,當時釋迦牟尼傳教的范圍主要在恆河流域。隨著時間的推移,佛教逐步向外傳播。到公元前三世紀,印度出現了一位偉大的國王叫阿育王,他極力推崇佛教,用佛教來治理國家,並讓他自己的女兒、兒子全部出家,派自己的兒子去斯裡蘭卡去傳播佛教。從此以後,南傳佛教就以斯裡蘭卡為中心並把佛教傳到泰國,再由泰國傳到緬甸、老撾等南亞國家。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南傳佛教,也就是我們一般說的小乘佛教。由北印度經新疆傳入中國、西藏、蒙古,並由中國傳到朝鮮、越南、日本等國家的佛教,相對於南傳佛教叫做北傳佛教。
南傳佛教於公元前三世紀由阿育王的兒子傳入斯裡蘭卡。當時所傳的經典用的是僧伽羅文,到公元前一世紀第一次用文字記載下來。到公元五世紀,出現了一位偉大的佛學家,叫做覺音。他當時准備把三藏經典翻譯成巴利文,然後加以注述。而當時斯裡蘭卡的許多大長老對他的能力表示懷疑,於是要求他寫出一些心得給大家看,來證明他的能力。於是覺音就寫了一部《清淨道論》。這部書是他對三藏經典的總結,是三藏經典的精髓。書中按戒、定、慧三學編定,而且,特別強調修定的方法。直到今天,這部書都是南傳僧人們修行的重要依據。此書編出後,所有長老都心服口服,承認覺音真正掌握了佛法。於是覺音把三藏經典翻譯成了巴利文,並用巴利文進行注述。後來傳入泰國、緬甸、老撾等地區。因為這些地區的三藏經典都是用巴利文寫成的,所以我們也稱這一地區的佛教為巴利語系佛教。
佛教北傳時所用的經典是用梵語結集的經典。先後由一百多位大師把這些梵文經典翻譯成中文。並傳入越南、朝鮮、日本等國家。所以這些國家的經典都是漢文經典。我們稱之為漢語系佛教。藏語系佛教是現在大家都感興趣的問題。公元前七世紀,唐朝文成公主入藏,正式把佛教介紹到西藏。當時,藏王松 贊干布還娶了尼泊爾的一位公主。也把尼泊爾的佛教帶入了西藏。漢地佛教和尼泊爾佛教共同組成了藏傳佛教。由於使用的是藏文,因此也稱為藏語系佛教。我們通常稱之為喇嘛教或密教。現在,我國漢語系佛教、藏語系佛教、巴利語系佛教都存在。漢語系佛教主要盛行於漢族地區,藏語系佛教主要分布於西藏、內蒙、青海、甘肅等地區。巴利語系佛教主要流傳於我國的雲南傣族地區。
現在,南傳佛教遍布世界各地,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特色。而斯裡蘭卡則以弘法著稱。那裡的出家人幾乎遍布了全世界,無論是美國、英國、法國、德國還是新加坡、馬來西亞都有他們弘法的寺院。在泰國,僧人們非常注重禅定,那裡有許多禅定中心。緬甸是社會主義國家,但那裡的佛教卻很發達。那裡的僧人非常重視對阿毗達摩的研究。他們的研究成果在世界上也是公認的。現在,在歐美國家,佛學研究所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泛,他們的研究不是僅僅停留在對古人經典的研究、解釋,而且對每一個問題從批評的角度入手,從而達到對這些問題的認識並進行與自然科學、心理學、哲學以及其它宗教的比較研究。這些研究方法很值得我們學習。日本則以收集佛教資料完備著稱。只要世界上一出現研究佛教的新資料,他們就收集整理並利用電腦收藏。在德國,那裡有許多研究梵文的機構,他們也經常到斯裡蘭卡與當地人交流、印證。而我們中國佛教卻有舉世公認的三大法寶:獨身、素食、僧裝。
上面介紹了一些佛教在世界各地的傳播情況和特點,下面我們進入正題。
一、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的區別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有許多不同。從修行果位上講,大乘修學佛法的目標是:先學菩薩後成佛。而小乘則是要證阿羅漢。這就決定他們在修學方法上的不同。小乘佛教特別講究次第。初學者、在家居士、出家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次第,不可相互混淆。其次是特別強調調戒、定、慧三學。而大乘佛教徒的修行方法很多。禅宗接上根利器,破一切執著,講當下承當,漸除習氣;淨土宗三根普被,以信字為導,信願行相資,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成佛。另外,對釋迦牟尼佛的看法上也有所不同。南傳佛教國家認為釋迦是人不是神。而在我國,若問釋迦是什麼?每個人可能都會有不同的答案。還有,他們的生活方式不同。最後,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從教理上來講,南傳國家的教育用的就是《阿含經》,外加戒律和《阿毗達摩》。核心是四谛、十二因緣和三法印。所以比較簡單樸實。而我國的佛學博大精深,浩如煙海,學十年八年都不容易摸到頭緒,怎麼學都只是大海裡的一滴水。為什麼會產生這些不同呢?這應從歷史的角度去考慮。
公元前三世紀,佛教傳入斯裡蘭卡前,那裡的文明還是一片空白。人們還住在森林裡沒有開化,所以他們能完全地接受佛教的思想。他們的文明就是由於佛教的傳入建立起來的。而佛教傳入中國的情況就大不一樣了。釋迦牟尼創立佛教的時候,相當於我國春秋戰國時期。那時的中國是個百家爭鳴的時代,出現了兩位傑出的思想家——孔子和老子,他們的思想都非常的完備。所以當今世界上孔子的思想和釋迦牟尼的思想是相提並論的。可見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有多深厚的影響。到西漢又有一位大儒家董仲舒,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口號,儒家思想得到了進一步完善。公元一世紀的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時,中國的文明已相當發達,所以佛教一傳入中國就與中國本土文化發行了抵觸,特別是與道家發生了很大的沖突,而且互相爭論了一千多年。雖然儒家與佛教的關系比較融洽,但也曾有過一些爭論。在這種情況下,佛教就不得不做出一些讓步,而儒家、道家也因為有它自身的許多弱點和不完備性,也要吸收佛教的優良思想,所以佛教在不斷地與中國文化的融合中,出現了許多新的宗派和學說。
二、阿羅漢既重自利,也重利他
我們再談談阿羅漢的問題。我剛到斯裡蘭卡時很多當地華人問我:師傅,中國有大乘佛教,你到這兒來學小乘佛教干什麼?的確,許多大乘經典中稱小乘行人為“焦芽敗種”、“自了漢”。現在我們來看看到底是不是這麼回事。根據佛陀的教誨,要想拯救別人,你自己先要解脫;要幫助別人,自己必須有能力。你看到一個人饑餓,你必須自己有糧食;要救一個落水的人,你必須會游泳。單憑勇氣和菩薩精神而自身卻沒有任何能力要救人是無濟於事的。這就是說,我們要想教化眾生,弘揚佛法、淨化家庭、祥和社會,若自己還不純潔,怎麼去淨化別人。要想真正為眾生服務,首先必須踏踏實實地把自己的修行搞好,這樣才有本錢。比如我們在座的可能有許多人今後要去做教師,那麼你要教數學,就得必須懂數學。教物理必須懂物理。我今天到這裡講佛法,就必須懂一點佛法。所以我們提出來先做阿羅漢,後做菩薩。就是說先淨化自己,再去幫助別人。當然這裡也不排除一邊淨化自己,一邊幫助別人。可那樣做起來很困難,非大智大願者不容易做好。
有人說阿羅漢證果後,常常躲起來,不教化眾生,這是偏見。在佛陀時代,捨利弗、目犍連、迦葉、阿難等等都是大阿羅漢,他們是不是躲起來了?沒有。他們一年四季除了結夏安居的時候回到佛陀身邊聽法來補充自己以外,其余時間都在外面教化眾生。佛陀有個規定:他的弟子必須在不同的地方和地區教化眾生。正是這些阿羅漢四處傳播佛法,才使佛教在印度得以迅速發展,流傳至今。所以說,阿羅漢是重自利再重利他。可以說我們修行應先從基礎做起,做一回阿羅漢,然後再由小向大,做菩薩。其實這只是一個修行中的次第問題。
三、南傳佛教對佛陀的認識
釋迦牟尼是什麼?大家也許會說:釋迦牟尼千百億化身,法力無邊,孫悟空一個跟頭十萬八千裡也跳不出他的掌心。釋迦牟尼在哪兒?有的會說:盡虛空遍法界。那是從理上講。如果在南傳佛教國家,你問任何一個人,釋迦牟尼在哪裡?他都會告訴你:他證涅槃了。你問涅槃後到哪兒去了?他會說佛沒講過。就是說,他們把釋迦牟尼當作一個人來看待,而不是神。但是佛陀不是普通人,他是一個覺悟了的人。釋迦牟尼悟道後首先教化的是五比丘,叫做初轉*輪。當時講的法是四聖谛。其中馬勝比丘第一個悟道證了阿羅漢,後來四位比丘也因悟四聖谛而證果。有一次我到南京師范大學作演講時,有人問我:四谛我非常理解,倒背如流,也能給別人講,可我什麼也沒有證到,這是為什麼呢?很簡單,我們只是理知,思維上透過了,體證還沒有。我們大多數人只相信親眼看見,親耳所聞的事,感覺不到的東西就不相信。那月亮在晚上比什麼星星都大,是不是它真的比什麼星星都大呢?真空中什麼都沒有,是這樣嗎?其實不是這樣,科學家說:月亮很小,真空中有電磁波,一驗證果然是這樣。於是我們就說,我們的感覺可能會欺騙我們。但科學很有威力,凡是科學能解釋的我就相信,科學解釋不了的我就不相信。其實,科學的真偽最後還是靠我們的感覺器官去檢驗的。而我們用現在的感覺器官了解的東西常常有時間、空間相,超越了時間空間的東西我們就沒法說清楚,因為沒那個體驗。而科學由於它植根在我們最基本的感覺上,科學認知的能力是有限的。還有其它認識世界的途徑嗎?有,那就是通過禅定去開發直覺。我們有時打坐為什麼不能進入書上講的四禅八定呢?那是我們的執著太多,執著身體,執著感覺,這樣坐禅遇到佛來或魔來的時候就會時喜時懼,心早亂了,遇到樂境就在美滋滋的受用,那還前進什麼?所以說,我們和釋迦佛的根本差別是我們處處執著,放不下。這種執著很深,有時我們都沒有覺察。說到底,心髒的跳動,腸胃的蠕動都是執我的感覺。真能全盤放下則處處空空朗朗,了知宇宙實相。這就是釋迦佛的部分境界。
釋迦佛為了讓我們達到他的境界而傳教說法,首先是破除我們的執著,這是我們煩惱的根本。這些執著包括對自己的執著和對道理、邏輯的執著。去執的方法很多。南京寶華山是一座響譽中外的律宗道場,以前每年春秋二季傳戒,對來此受戒的要求極為嚴格。登記時知客師傅坐客堂正中,手中拿一根柳條,那是用來打人的。有人來受戒,知客師就問:來干什麼?如果回答說:我來受戒。那麼他又會問:誰叫你來的。如果說:是我師父叫我來的。那麼他立刻就會給你一柳條,說:你師父叫你來,你不發心就來了嗎?如果說是我自己來的。也會馬上吃一柳條,並會對你說:你目無尊長,沒經師父認可就自作主張來了嗎?如果說:我自己想來,也是師父叫我來的。那麼還是一頓痛打。如果你不服問他:你為什麼打我?知客師就會對你說:你小小的年紀就學會了投機取巧,油腔滑調,最是該打。反正怎麼答都是挨打,是不是知客師傅不講道理?不是,知客師傅很慈悲的。但為什麼怎樣都是挨打呢?這三柳條打掉的是什麼?打掉的就是執著。
我們講的不執著,是以智慧為先導的,不是讓你什麼都不在意。什麼都不在意,其實也是一種對不執著的執著。我們凡 夫不可能一下子執著全消,要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在什麼層次上就做什麼事,否則,其後果你是承擔不了的。有一位禅師教他的徒弟讀經。小徒弟讀了幾天以後,認為自己已經明白了空、不著相的道理。有一天,他坐在樹下,他師父走過來,他瞄了一眼,但是沒有動,就好象沒看見一樣。師父就問他:師父來了你為什麼不站起來合掌呀?徒弟說:根據佛經說的,站不站都是空,我不站起來就等於站起來啊。師父聽了就樂呵呵地給了他一拳。徒弟跳起來說:師父怎麼打我?師父說:打不打都是空,我打你等於不打你呀。通過這個公案,首先告訴我們:修行不能機械化,不能形而上學,應該按照次第循序漸進。在循序漸進的基礎上頓悟。以上所說的無非是告訴大家一個道理,釋迦牟尼是一個覺悟了的人,是教師,我們應該發大心,按佛的教誨次第修行。
四、南傳佛教的教義
南傳佛教的特點是樸素求實。佛教中歷代祖師大德都很簡樸。南傳佛教的寺院有三個要素:菩提樹、大殿、白塔。他們的大殿非常簡單,與我們的琉璃瓦大殿相比,整個寺院就象民房一樣。這也促使我們求實。斯裡蘭卡、泰國的僧人穿著也很樸素。前些時候泰國的僧王來訪華,隨行人員穿的都是平日穿的那種咖啡色的衣服。這說明他們到哪裡都是一種心境。這非常難得。南傳佛教國家的經典主要是《阿含經》、《阿毗達摩》和戒律。《阿含經》的經文非常短,象孔子《論語》的形式。要把它譯成中文很困難。這些話基本上是釋迦佛的原話。《阿含經》的中心思想是四聖谛、十二因緣、戒律、果報等。雖簡單,但應用到生活中是個大學問。在斯裡蘭卡、泰國,人們基本上是用這種思想指導生活的。他們把釋迦佛當教師。佛不能代替我們解脫,要想有受用,就必須自己去做。即使說去西方極樂世界,那也要念佛至一心不亂,證到念佛三昧才能往生。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修持的過程。就是靠佛力,其實是自他不二的。南傳佛教之所以興盛,與它用佛法指導他們的日常生活是分不開的。佛法與世間法結合到一起,才會有生命力。
南傳佛教最大的特點是樸實,對形而上學的問題很少涉及。佛陀時代有人提出十四個問題問佛,如宇宙是否是永恆的?宇宙是有限嗎?有邊嗎?如果有,在哪裡?佛悟後的境界是什麼?身與心是相同還是不同?人死後還存在嗎?不存在嗎?既存在又不存在嗎?等等。所有這些問題佛陀都不回答。為什麼不回答,因為佛教的根本教義第一是告訴人們世界有苦,第二是告訴人們解除痛苦的方法。而那些形而上的問題,跟教義關系不大。不是我們目前迫切需要掌握的,其次若在這些問題上糾纏下去,則會永無止境。佛經上有這樣一個比喻:有個人中了毒箭,人們把他帶到醫生那裡,而那個人是個非常認真的人,對醫生說:你先不要拔箭,我先要了解一下,這支箭是誰射的?箭上的毛是什麼鳥身上的?……如這樣追究下去,那個人早就死了。我們的生命是短暫的,人身難得,要集中精力去解決最迫切的問題,那就是學習佛法,把握生命。第三、我們的語言沒法回答這些問題。語言是總結我們的經驗,以表達我們現在了知的范圍內的事物,離不開世間、空間相,而對於我們沒經驗過的,語言就沒法表達。在佛經中還有一個比喻:河中的魚和烏龜是好朋友,有一天烏龜到陸地上來散步,回來後,魚問它:你到哪兒去了?烏龜說:到岸上散步去了。魚說:散步是不是游泳啊?烏龜說:不是,是在岸上走。可是魚始終不明白散步是怎麼回事,因為它從來沒有這樣的體驗,它要是到岸上散步就回不來了。所以很多靜坐的體驗,特異功能,你必須自己去做才知道,語言是表達不清楚的。但又有人問:是不是佛陀不知道所以回答不上來?這我也沒法回答。不過有一點可以告訴大家,釋迦佛有一次在一片樹林裡捧起一把樹葉問弟子:是我手中的樹葉多還是森林裡的樹葉多?弟子說:當然是森林裡的樹葉多。佛說:同樣,我所說的法就象我手裡拿的樹葉,我沒講過的法就象森林裡的樹葉一樣多。所以說:釋迦佛說的法只是一小部分,為什麼會那樣?因為釋迦佛是應機施教,大家不需要的,佛不會賣弄學問,因為佛說法不光是為了傳教,而是為了解決眾生的問題。
五、南傳佛教對禅定的重視
南傳佛教之所以能興盛,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對禅定的重視。可以說,沒有禅定就沒有佛教,只有通過禅定的修習,才能開發智慧,才能有真正的受用。在斯裡蘭卡,每月的十五日稱為月圓日,是全國的公共假期。所有居士、信眾,都到廟裡來修習禅定。早晨先到佛殿裡拜佛,之後,獻花供佛。他們不是用香燭供佛,他們那有一種叫“寺廟”的花,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長,天天掉,大家就撿起來洗淨後供佛,早晚則用小油燈供佛。然後聽出家人說法,在法師們的帶領下坐禅,一天二、三次。
還有一種形式是在孤島上修行,斯裡蘭卡周圍有很多樹木茂盛的孤島,每一個孤島就是一個坐禅中心。去那兒修行要有許多的條件:不是出家人不許去;不習禅定不許住;進去後三個月內不許出來;進去時不許帶任何東西。島上條件極其簡陋,但在那兒證了初果、二果的大有人在。靜坐中會出現各種現象,佛來、魔來、快樂、恐懼等,出現了問題你就可以問禅師,他一聽就知道你問題出在哪裡。因為他們都是過來人。你若在那兒經過三個月的靜坐會有很大進步。他們那些僧人氣質表情與一般人都是不一樣,所以斯裡蘭卡人對這些人特別尊敬,認為供養他們是自己的福德,都爭先恐後。他們的飯由一個小船送過去,等僧人們吃完飯他們就趕快離去生怕打擾他們。
還有一種靜坐中心是在森林中,比孤島松一點,但有一個特點:每個中心都有一具真的骷髅,要求年青的比丘修不淨觀。因為一看到好看的就欣賞,這樣很難不貪著。因此,讓人面對一具骷髅,這時再叫你愛你也不敢了,這很有效。有時他們在房間裡也放一具骷髅,時刻提醒自己要有苦、空、無常的觀念。
泰國佛教更以靜坐著稱。那兒有一座法聖寺,占地二百畝,有一個大講堂可容納1萬人。門外所有的地方都是草坪,中間有樹木,人可以坐在樹下。去年,泰國十八所大學聯合在那裡舉辦了一次夏令營,有上千的學生參加。那裡蚊子特別多,每棵樹下掛一個帳篷,每個帳篷裡坐一個學生。他們每天靜坐的時間很長,這些都很值得我們借鑒。
曼谷附近有一座佛城,可容納上萬僧人一起靜坐,每逢國王生日,也就是泰國的國慶日,政府要組織至少一萬僧人去那裡靜坐,修習禅定。數以萬計的信徒紛紛趕來護法,以此功德,祈求國泰民安,場面十分感人。
在泰國北部森林中,還有專門修中國禅宗的。那裡靜坐中心的禅師們都很有道行,就連國王每年都要乘專機到那兒請教。泰國的居士有這樣一個習慣,他們在塵世中工作、生活一段時間後,感到心情煩悶時就到寺院靜坐一、兩天,等心情寧靜了再返回塵世去工作和生活。
斯裡蘭卡有兩種坐禅方法:一種是定禅;一種是觀禅。每一種都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在觀禅中,觀想的方法有四十多種,如觀骷髅叫不淨觀,還有把自己的身體分為一個部分一個部分去觀想,看看哪塊骨頭哪塊肉是自己的,這也可以有效地破除對自我的執著。還有一種方法叫四梵行,四梵行就是慈、悲、喜、捨。例如慈觀,可以分為幾個步驟:
1.對自己修慈。觀想:願我快樂,願我幸福,願我無害無惱,這樣你自己就會慢慢高興起來了,自己高興了,就會變得和善,別人見了你也會高興。
2.對你最親近的人修慈。通過第一步的修行,當慈愛遍滿自己周身以後,可以觀想:願我父母、親人、朋友、師長快樂幸福,過一段時間也會成就安止。
3.對一切人修慈。當第二步完滿之後,進一步把這種愛擴展到普通人、動物、餓鬼、一切有情,包括自己的怨敵。這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只要我們除去固執的己見,多從他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也是可以做到的。
這樣修習完成以後,會對整個世界充滿慈愛,因為你的慈愛會使你周圍的一切與你親近,你會發現你的路很寬,生活到處充滿了陽光。
其它的觀法還有很多,在《清淨道論》裡有詳細的講解。
六、佛化社會
關於佛教社會化,孫中山先生曾說:佛法可以彌補法律之不足。這是就佛教的社會作用而言的。我們知道,法律是維護社會治安。誰犯了罪,法律就理所當然地懲治誰。而佛教是讓人滅除貪、嗔、癡,教人慈悲喜捨,使人不產生邪念,若真是依教奉行,肯定對社會安定繁榮大有益處。
泰國95%以上的國民信仰佛教,寺院29144座,僧尼30多萬人,沙彌11萬多人,寺童6.5萬人,僧王是僧團的最高領袖,地位極高。無論國王、百姓,見到僧王都要跪拜。僧王本人很有道德,不干預國事,政教分開。
在泰國,短期出家蔚然成風,即使是當今國王也曾出家兩個星期。泰國人普遍認為,出家的功德特別大,出家後把功德回向給父母是報答養育之恩的一種方式。一般人至少要出家3個月,否則被認為不孝。人們覺得沒有出過家的人容易松懈懶散,因為出過家的人首先是能受到很好的教育。
在斯裡蘭卡,僧人有他特殊的地位。三百年前,那裡是殖民統治,英國人為同化這個民族,在那裡傳播基督教。1948年斯裡蘭卡獨立。在此之前,斯裡蘭卡的獨立運動是由僧人復興佛教開始的。以此形式來反對英國的殖民統治。可以說斯裡蘭卡的老革命是僧人。其中一位老僧人還健在,現在是總統的顧問。幾乎總統的任何決定都要請教他。
在五十年代,在斯裡蘭卡興起了佛教的熱潮,並且吸收了一大批優秀的人才。先後有幾十人從牛津、劍橋、美國回來,在社會上各大學布教弘法,他們吸收了一些西方文化的長處,把佛法緊密與生活聯系在一起,非常行之有效。他們的僧才教育是國家教育的一部分,所以僧人的素質很高。那裡的每一所大學都吸收僧人。僧人在大學學習、講經說法更是平常事。在家人遇到麻煩總要去請教僧人。上完大學,國家分配工作,但一般有50%的人還俗。斯裡蘭卡的佛教教育非常普遍,小孩從一年級到大學都要到寺廟裡學習。他們一般每周上五天課,周六、周日到寺廟學佛。也把佛法編為12年級,政府考試,通過不了佛學這一關是不行的,這有點類似我國的政治課。他們以佛教教化社會,所以老百姓的佛學水平都相當高。你若跟他們談佛法,他們會很高興。
泰國的僧人是托缽乞食的。他們有固定的路線,每天早晨六點,居士們都在門口等著僧人化緣。在湖區有些僧人是乘船化緣的,居士們就等在碼頭上。他們是嚴格遵守過午不食的。他們葷素都吃,根據戒律的規定,出家人托缽乞食是不能挑剔的。居士們給什麼就吃什麼。
總之,在南傳佛教國家,佛教與社會及人民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其關鍵是政府、知識分子、人民承認佛教是可以為社會服務的,這也是那裡佛教興盛的主要原因。
通過以上的介紹,能使大家對佛教的不同部派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要從中吸收和借鑒他們的長處,激勵自己的信仰和修持,使佛教真正落實到我們的生活中,並起到化導社會的作用。我就講到這裡,謝謝!(根據錄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