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能弘法師:第一次閉關隨筆 理入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理入

從真理的角度上來說,佛陀是真理的化身。

從眾生的角度上來說,佛陀是應眾生所感而乘如實之道來教化眾生示現於印度的應身佛。從真理上來說,佛陀的法身不滅。真理無生滅,真理實相是佛陀的法身,真理是實相的表達,實相即真理的本質。

從眾生能覺悟的可能性上來說,眾生有覺性,即佛性。

從宇宙的真相上來說,有情的眾生世界和無情的器世界皆不離法性,法性是宇宙的實相。佛性狹義上指眾生的佛性,廣義上包括涵蓋有情無情的實相,故說一真法界、真如空性,故此廣義上佛性又指法性。而報身佛則指徹證宇宙實相法身的佛陀大智大慧的圓滿境界,由此圓滿境界能起無邊妙用,化現十方(化身),度無邊眾生。度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可度,因從究竟上皆不離真如空性,雖不離真如空性,迷悟之差,卻又生死輪回或涅槃解脫。洞明實相,悲心無盡,救度眾生,即念念不離真如空性,故妙用悲心,卻又無我、人、眾生、壽者諸相可得,畢竟如實如是!

佛陀的正法沒有國界、種族、階級、膚色的差別,它是宇宙的真實教育,平等的施與眾生甘露。誰實踐了佛陀的正法,誰就得到了解脫、智慧、慈悲,誰就能如佛陀一般覺悟、清涼!

戒律跟慈悲是圓融的,因為戒律是保護人不干壞事;慈悲是善意的給人快樂,同情人的難處施以幫助。戒律不是壓制,慈悲也不是放縱別人干壞事,怎麼會沖突呢?佛法是為了讓眾生的生命質量過得更好,出發點永遠是善意的。如果明白這一點,就自然能領會戒律與慈悲的圓融了!

《蘊護經》【注1】摘錄

願我對威盧跋有慈愛,願我對伊拉跋有慈愛,願我對剎標子有慈愛,願我對黑瞿昙有慈愛。

願我對無足眾生有慈愛,願我對兩足眾生有慈愛,願我對四足眾生有慈愛,願我對多足眾生有慈愛。

願無足眾生不傷害我,願兩足眾生不傷害我,願四足眾生不傷害我,願多足眾生不傷害我。

願一切有情,一切息生,一切生物都毫無遺漏地遇見幸運的事。願他們不會遭遇邪惡的事。

佛無量、法無量、僧無量,一切爬行眾生卻有限量:蛇、蠍、蜈蚣、蜘蛛、蜥蜴、老鼠。

我做了護衛,我做了保護。願那些(有害的)眾生離開。我禮敬世尊,我禮敬七位正等覺者。安住於慈愛的比丘,喜樂於佛陀的教法,他將會證悟善之境,諸行止息寂樂之境。在眾怨恨者中他友善,在眾凶暴者中他平靜,在眾執著者中他無著,我稱他為“聖者”。

注1:蘊護經(明法比丘譯)

彼當時,某比丘被蛇咬死。諸比丘以此事禀告世尊,(世尊說):“諸比丘!該比丘未以慈心充滿四種蛇王族。諸比丘!若該比丘以慈心充滿四種蛇王族者,諸比丘!該比丘將不被蛇咬死。什麼是四種蛇王族呢?毗樓羅蛇王族、伊羅漫蛇王族、捨婆子蛇王族、黑瞿昙蛇王族。諸比丘!該比丘並未以慈心充滿此四種蛇王族。諸比丘!該比丘若以慈心充滿此四種蛇王族,比丘不會被蛇咬死。

諸比丘!我允准以慈心充滿此四種蛇王族,並允准誦自護.自衛的誦文。諸比丘!應如是念誦:我愛毗樓羅,我愛伊羅漫,我愛捨婆子,我愛黑瞿昙。我愛無足的,我愛二足的,我愛四足的,我愛多足的。無足的勿傷我,二足的勿傷我,四足的勿傷我,多足的勿傷我。願一切眾生,一切有氣息者,一切有情,皆遇吉祥,少惡不來。佛無量,法無量,僧無量,爬蟲類有量:蛇、蠍、蜈蚣、蜘蛛、蜥蜴、鼠。我已自護,我已念誦護文。請眾生退去!我歸命世尊,歸命七位正等正覺者。

諸比丘!(被蛇咬傷時)我允准將血放出。”

別讓嗔恨征服你,別嗔恨那些嗔恨的人。無嗔無害常住於聖者(心中),嗔恨像石頭般擊潰邪惡的人。

——帝釋天王《相應部》

怨恨止息,在這世上,恨絕不能止恨,唯有無恨(慈愛)方能止恨,這是永恆的真理。

——《法句經》偈5

“他辱罵我,打我,擊敗我,掠奪我。”若人不懷是心,怨恨自然止息。

——《法句經》偈4

慈愛經

這是想要證得徹悟寂靜涅槃、善於有益修行的人應該做的事:他必須有能力、正直、非常正直、易受教、柔軟、不自大、知足、易護持、少事務、生活簡樸、諸根寂靜、擁有成熟的智慧、不無禮、不貪著在家眾。只要是智者會指責的事,他連最微小的過錯也不犯。且讓他如此思維:“願一切眾生快樂、平安,願他們內心快樂。無論是任何存在的眾生,會顫抖的和不會顫抖的皆毫無遺漏,長的或大的或中等的,短的或小的或粗圓的,見到的或沒見到的,住在遠方的或近處的,已生的或還尋求再生的——願一切眾生快樂!”且讓人不欺騙別人,也不在任何地方輕視別人。且讓他們不會以嗔怒與厭惡來互相希望對方痛苦,正如母親會犧牲自己的生命來保護他的獨生子,且對一切眾生培育無量的愛心。且讓他把無量的愛心散播到整個世界,上方、下方與周圍,無障礙、無仇敵、無怨敵,站立、行走、坐著或躺臥,只要不昏沉,且讓他培育此念。這就是他們在此所說的梵住。不執持邪見,擁有戒行,具足智見,及已經去除對欲樂的貪愛之後,他肯定不會再投胎。

修持《慈愛經》的利益

佛陀在《慈愛利益經》裡說:“諸比丘,如果修行、培育、多做慈心解脫,把它作為車乘,作為依處,穩固地建立它、鞏固它,善於精勤於它,便可預期十一種利益。是哪十一種?他快樂地睡眠,他快樂地醒來,他不會夢見惡夢,人類喜愛他,非人喜愛他,諸神保護他,火、毒與武器都不能傷到他,他的心迅速地得定,他的面容光彩明亮,他毫不迷惑地逝世,如果沒有證悟高超的(涅槃),他會投生到梵天界。”

死生只不過是聚散的假相,當強調了這種聚散的重要分別時,死生就是恐懼憂戚的概念了。死生是聚散之假相,聚散是因緣之必然,眾生妄執死生之可怖,在於認聚散的假相為“我”的真實。“我”是聚散幻形,不了生死之假名者,枉受生死倒懸之苦。倒懸之苦,在於認假成真,忘失本質無我可得,顛倒煩惱皆因無法透破假相幻夢矣!若全然放下“我”與“我所”的顛倒妄執,則倒懸之苦立解矣!無智無得,本來如此!此岸即是彼岸,回頭是岸!

正見明了:一切皆是因緣果,其中沒有“我”!

邪見認為:沒有什麼因果,就是有“我”。

或有的認為有因果,但又認為有“我”;有的認為沒有“我”,也沒有因緣果。這都是不圓滿的,還有邪見在其中。

如果明白了“緣起空性”的甚深道理,那麼一切大小乘的經典、佛說的一切法就都能貫通無礙、圓融無礙了!

出世並不是到天上,因為天上也是世間,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都是不離世間三界;也不是到山裡、海中,那更是世間。出世從甚深的道理上講是指悟徹實相,從淺顯的理論上說是指出離世間(欲望世界、物質世界、精神世界)的五欲六塵的貪染。

從次第修行上來說,戒、定、慧三者是一,也可說是三個階段。

有戒能克服粗重煩惱,有定能克服中度煩惱,有慧能克服微細煩惱,如此才能終究了生死。因為煩惱造成生死輪回,斷煩惱即解脫生死出輪回。如果把戒比喻成麥種,那麼定就是麥苗,而慧就是麥穗,證果了生死如面粉,可做種種適口的面食,如成道能起無邊妙用。有了戒如有麥種,了生死才有基礎,沒戒則無種,故雖只是初步克服粗重煩惱(殺盜YIN妄),但卻是首先必須具足的條件;進一步修定能克服中度煩惱(五蓋),伏住煩惱,沒斷煩惱,還不能了生死,但不能說定沒用,或不要定,正定是有必要的,邪定才沒用,那判斷是否是邪定則看是否有正見,是否是以斷煩惱持清淨戒律為基礎,如果是的話,那就是正定,就如麥種長成了麥苗,雖然還不是麥穗,但不能否定它將起的作用;而有了正定還要修慧,聞思之慧不落實於修慧還不能了生死,只是意識分別心的作用,修慧屬於觀照力,把文字般若轉為觀照般若,有了觀照力,才能省思,才能把正確理論(聞慧)、正確思想認識(思慧)變成實踐(修慧)。

但作為修慧的基礎——正定(做心靈的主人,不是習慣的奴隸),唯有心靈有力,做得主,修慧才有力量,觀照才會有力。

修慧指的是般若觀照,這裡的慧乃般若,有別於世間的智慧,它乃是透徹緣起性空的正見、正思維所引生,乃是聞思正見的深化觀照,除了佛陀的覺悟以外,世間總是陷入不正見中,因為沒有大徹大悟的緣故,所以縱使定力再高,因為沒有正見、正思維乃至修慧,所以終究不能了生死,只能暫時伏惑。伏惑的時間再長,終究不能斷惑,因為沒有般若觀照,不能洞見實相,覺察無明我執。世間的智慧再高,總是陷在無明我執的假相中,不論是各種思想學派都一樣,即使是定力再高,分析再透徹都不能離開無明我執,故此都不能了生死,因為生死的最根本就是無明我執,一切貪嗔癡慢疑不正見、五蓋、殺盜YIN妄皆由此而生。

(但一開始,修慧的力量不強,還不能馬上斷煩惱,必須持之以恆,就如剛長出的麥穗還沒成熟,還不能磨成面粉,還不是豐收的時節。修慧逐步培養,以觀照般若克服微細煩惱無明我執,功夫到家則能證實相,這時流出來的般若智慧乃是證到的真實智慧,非聽聞來的粗淺認識可比,非理論上的理解可比,乃是證悟的真性流露,即所謂實相般若,這樣一步一步證悟上去,才能終究了生死、成佛果。當然,功夫不到圓滿的時候,不能妄想,了解理路,還得老實修行才可能得真實利益!)

最高一乘正見者:此心與諸佛無二無別,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正定者:心空無住,動靜一如,無能所內外,世出世間空幻不二,如如不動,不為幻相所惑,妙用無著。

正行者:覺醒、平等,不落業習,妄起不隨,任運如如,朗照分明,無住生心,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積習消盡,現證圓滿。三者不離一心。

凡夫本覺,當下無明不覺照,內被法塵妄念所遮,外被色聲香味觸所惑,不知內外根塵俱是幻妄。當下真正內外放卻,則法爾如是,一真法界現前,無礙無得,與諸佛祖師把手同行矣!然無始業習豈是一朝頓除,縱然見道,也須勤除業習,損之又損,以至無為,方可放心了。

有智無悲者,難免理性偏真;有悲無智者,難免感性情見。悲智雙運,以智導悲、悲不離智。雖度生(妙有悲)而無生可度(無我、人、眾生、壽者相可得);雖悲心廣度而不落情執煩惱,如此方能無礙無得而廣度有情;雖廣度有情而心無點塵,如月當空,無執無住卻光明遍滿,普照有情,鹹得清涼。月普照無私無執、無為卻無不為(大悲平等),而也沒為相。然這最上一乘究竟真相一般人卻不易了解,出家大丈夫悟此即德高道邁,在家菩薩悟者即世出世無礙,一般人難免有情見情執嚴重之弊或無情冷酷之偏,若有情執者以智度而可解脫,無情冷酷者以因果悲心之救度免偏,然需具大手眼始能做到。

或,有情執淨化而化私情為悲心,再濟以空性智而雙融無礙;無情冷酷者淨化而生智再悟一真而起悲心即無住妙用,如此二者皆可得度而歸於中道。如何方便救度則非有耐心方便不可!

經曰: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皆是魔業。

眾生皆為諸魔所攝:煩惱魔、五欲魔、五蘊魔、生死魔,故比丘曰怖魔,乃因真發出離心、受持淨戒、破惑證真、脫離魔爪,為魔所怖也!

 

 

上一篇:董群教授:延壽對宗密禅融合論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下一篇:董群教授:惠能對中國本土哲學的回應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