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思大師與南岳佛教的殊勝因緣
編者按:2011年8月16日至17日,“慧思大師與南岳佛教”學術研討會在湖南省衡陽市南岳福嚴寺召開。湖南省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徐孫銘論壇上發表了題為《慧思大師與南岳佛教的殊勝因緣》的論文。他認為慧思大師在南岳弘法十年,卻與南岳佛教結下三生不解之緣。這是末法時代一位高僧與中國佛教祖庭、大乘佛教乃至末法時代廣大眾生結下的殊勝情緣、佛緣與法緣,是留給中國佛教的一份寶貴財富。
論文節選內容如下:
湖南省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 徐孫銘
一、結下一生三生之情緣
人都有一生之緣,可是慧思大師不僅說自己有三生,而且與南岳有三生的深厚情緣。
慧思大師“三生”在南岳修行之說,從物質不滅和生物體信息的保存、復制與遷移鏈接來說,也許不無道理(後者只能證悟,目前無法通過科學證實或證偽);從道德實踐來說,每個人每日每時都在生死、“六道”中“輪回”,稍一不慎,就可能墮落;從信仰層面說,慧思《發誓願文》說“我今誓願持令不滅,教化眾生,至彌勒佛出。”就是指生生世世願堅持戒律、持頌經典,永不退墮,是其堅強的道德意志力,普度眾生、敢於擔當精神的體現。因此,從其願力和宗教情感來說,覺者不僅有三生,實際上有多生,我們不能僅從科學實證的角度,一聽說“三生”,就以“迷信”加以否定,而應從物質不滅、三世輪回、修行境界、心理體驗、禅定的深層覺受、情感等方面來分析和體悟。如此,則一生三生,三生一生,不三而一,不一而三,也就不難理解了。
二、洞察一乘三乘之佛緣
從慧思的修持看,他畢生高揚大乘佛教的菩薩精神,弘揚大乘經典,十五歲出家修道,勤誦《法華》等大乘經典,精進苦行;二十歲發菩提心,立大誓願,以自己的言傳身教四處弘宣大乘禅法,在小乘禅法盛行、大乘義理流於空談之時,他的宣講不斷受到阻撓和攻擊,乃至幾次遭人毒害,幾乎喪命。慧思將慧文禅師所發明的“一心三觀”的方法與《法華經》的義理聯系起來,證得了“法華三昧”。其“由定發慧”、“定慧雙開”的思想,為智顗大師所繼承和發揚,成為天台宗佛教實踐的主要方法。慧思、智顗融通大小乘,講經說法,辯才無礙,思想博大,著作宏富。他們融大小乘為一乘,一乘三乘、三乘一乘圓融無礙。
縱觀佛教的發展歷史,佛教在印度誕生以來,由原始佛教的一乘,到上座部與大眾部分裂為大小乘,再到大小乘佛教先後傳入中國,乃至密乘從印度傳入長安形成唐密,同時傳入中國藏地,形成藏密,由中土大唐傳入日本,成為東密。從無乘到有乘,從一乘到小大密三乘,乃至會三歸一,不一而三,不三而一。如此,則將上述“大乘”的組合字解讀為:“看似無乘卻有乘,小乘大乘一大乘。一乘千乘千歸一,一乘原來歸無乘。”也許不無道理。
三、燭破法性無明之法緣
慧思著重弘傳大乘禅觀法門,後來傳弟子智顗,也以禅觀為主,天台承受的圓頓止觀也是慧思禅師所說的圓頓之義。
就以真如與虛妄、法性與無明、涅槃與煩惱的辯證關系來說,一般認為,“不覺滅故,方證淨心”,破除無明,方顯清淨法性;破除煩惱,才能趣入涅槃境界。但是,慧思接受《大乘起信論》“一心二門”的思想,認為真如實相與虛妄之物既是相對立的,又是相互聯系、相互轉化的。
從法性與無明來說,智顗大師《摩诃止觀》卷二下說:“《無行經》雲:貪欲即是道,恚癡亦如是。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若人離貪欲而更求菩提,譬如天與地。貪欲即菩提。”把道與貪欲、法性與無明辯證地統一起來,這也是人們所不容易接受的。貪欲障礙入道,與菩提道是對立的,但二者的對立也是相對的,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相互統一的。《無生經》說:“勿分別貪欲,貪欲性是道,煩惱先自無,未來亦無有,能如是信解,便得無生忍。”“食色,性也”,這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欲望是生存所需要的,自有其道理,有其合符道理之處(而過度的貪欲是不可取的);煩惱也不是人生本來就有的,是後來才有的,而且也不會永久存在下去。這種把貪嗔癡與涅槃、無明與法性統一起來的辯證思想也並非所有人都能認同的。
況且,這種圓頓法門不是任何時候都可說、任何人都能應機的。因此,對於佛教的圓頓法門,必須選擇不同的根機、在不同的場合、針對不同對象弘揚,甚至突出不同的重點,才能使人信受奉行。無明與法性的同一性,不能離開其時間、地點和條件,絕不能一概而論。這不僅關系到佛教義理、真谛能否得到正確的解悟和把握,而且關系到出世間法與世間法能否相適應而圓融無礙。
慧思在圓證以《法華經》為主的圓頓法門之前屢遭磨難,或許主要原因之一,是沒有完全掌握真與妄、法性與無明、煩惱與涅槃的辯證法,不能圓融一與多、真谛與俗谛、煩惱與菩提、世間法與出世間法,故為一些惡論師所不容。所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提高弘道者的自身素質是法運昌盛的根本,這或許是慧思及其弟子智顗大師與南岳佛教的殊勝因緣給我們留下的最寶貴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