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能弘法師:第二次閉關隨筆 道場建設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道場建設

建寺院旨在弘揚佛法、利益眾生,寺院即是佛教培養師資(僧團、善知識)和教育接引眾生的偉大學校。教育、接引眾生人才的來源是僧才(善知識),僧才的培養離不開優秀的僧團、師長,而優秀的僧團離不開正見、戒律、實修的優良道風。建設寺院即是建設佛教的教學基地(學校),但只有學校沒有良好的師資(僧團、善知識)也不可能培育出良好的學生(具德、智、悲的眾生),而師資的成就是靠良好的道風(學風)的培養和樹立。故此,要知重點所在,寺院是為教學、學習所用,但若不知樹立道風、培育僧才,發揮教育作用,光有寺院,也只是一些建築物而已,只能作為旅游觀光的地方,甚至陳棄,實是可惜!可憐!因而不能光建寺院,首要還是要培養僧才,培養僧才一定要嚴格學修之道風(戒、定、慧),如此才能帶動佛教真正的發展,利益普世眾生。如果光建寺院,不發揮應有作用,甚至只作為商品行為(旅游之用),那實在是顛倒!

寺院經濟的增長有助於佛教的發展,但運用不好就是墮落的外緣。須知,眾生總是貪嗔癡的,未開悟見道又哪能真看清楚,未到八地菩薩的境界,又哪能煩惱障斷盡,絕對如如不動?所以,在少欲知足、適當清苦的生活環境、修行環境中還是比較有助於修行的,過分的五欲奢侈,往往有害無益,真正想修行成就的人三思再三思!即使寺院的建築、用度也是以簡樸、清淨為好,這樣有利於修行!

遠離商業性、世俗性、學術性,保持戒律之清淨,僧團聽戒律,居士聽僧團,不應有白衣上座、比丘下座等種種非法之事!

經上說:應當按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倫理次第排班,不應如外道一樣不知出家在家倫理,胡亂座次。三寶理當受恭敬,出家師現僧相,代表三寶又是僧寶,怎可輕慢!

出家人結夏旨在慈悲眾生、防護譏嫌,但同時也是共同熏修、增長道業、培育僧才、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良好的時機,屬出家人內部之大事,在家人不可參加,但護持、供養則可!比丘誦戒布薩,沙彌尚且不能聽,何況在家人?故此,結夏精進修行,道業成長,法身慧命增長,實是出家人之最大之事矣!

《彌陀院修行次第》第二皈依後所學內容可加《中陰救度》講法。

彌陀院、隆華寺每年全年度聞思課按全部次第依次聽聞、修學、做筆記。每天配合七堂功課,具足聞思修、戒定慧之內容,稀有、殊勝。(可把彌陀院每日功課、結夏功課、禅修課、打七功課、修行次第、六大修學體系、法會打七日期、道風綱要印成彩頁或附於《菩提甘露》【注1】之後。)

注1:計劃編輯的能弘法師書籍。

南傳佛教中,關於戒定慧簡明樸素的修行值得漢傳佛教借鑒!

南傳佛教的樸素、戒律生活、實修指導,五《尼柯耶》【注1】、《阿含》聖典、《清淨道論》等簡潔實在的理論風格值得漢傳佛教借鑒,淨化教界氛圍,去除不重視戒律而放逸散漫的生活方式、少實修而紙上談說或盲修的狀況、繁復隨意不明確的理論。

藏傳佛教的修行次第,從初機到成佛的明確過程,完全攝住一代時教,不偏廢某一端,根本穩固。漢傳佛教圓頓之旨也甚妙,若能頓漸圓融,二而不二的並存,更能豐富教化。

往往漢傳佛教輕視南傳佛教的四聖谛之五《尼柯耶》教化,貶為小乘,其實《法華經》貶小乘,旨在指其發心小,而非連其法也不要,法無大小,根有利鈍,若無四聖谛、出離心的修法,大乘菩提心也無法建立。現在,教界出現的種種問題皆是根本問題,如上所說。

注1:五《尼柯耶》:南傳佛教的五《尼柯耶》相當於漢傳佛教翻譯的四部《阿含》。

大乘菩薩道固然要發菩提心行菩薩行,但他是以解脫道的根本教法為基礎,現在教界普遍忽略出離心的修法,以後應加強中士道的修學,中士道的解脫道根本教法以下士道為基礎,也是往上士道的必經之路,怎可輕率!

出家人應以生死大事為重,其他事情隨緣盡力。古人說:“生死未了,如喪考妣!”即是:生死之大事未曾了脫,有如死了父母一樣悲哀、悲痛。可見,古人重生死,出離心之強烈!既為生死,道心強烈,其他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可欲【注1】自然清淡,了生脫死自有動力。今人為財為食為名奔波、攀比,豈不慚愧!如此,生死怎可了?捨本逐末,豈非忘失了初心?實在顛倒!古人曰:“生死已了,也如喪考妣!”可見,古人菩提心之強烈,自己大事已了,觀天下眾生為名為利為色為食為睡,生死奔波,造業受苦,顛倒輪回,豈不可憐!

人總有放逸、懈怠的習氣,故此,寺院道風應嚴謹,時間調節有度,但以精進修學為精神,一經放逸、懈怠,即習氣毛病盡出,墮落不遠。未到不退轉位,豈能放松!當然,精進並非精神緊張,而是心不離道,抓緊利用時間修學,不讓時間浪費空過。寺院作為大眾熏修的地方,更應安排好嚴謹修學的作息時間,有條不紊的時時熏修,養成修道人求道學道的良好風氣,久之自出僧才。而指導思想總以了生死、勤修三學、培養福慧兩種資糧為要,如此真正道場,傳道、學道、修道之所,自得諸佛加持、龍天護念了!今彌陀院、隆華寺按“六大修學體系、三學並重、二谛圓融”的指導思想,按六大修學體系“修學次第”引導接引學人,嚴謹學修次第,寺院每天七堂功課,按戒定慧三學安排,實是如實落實度人必須自度的精神,精進修學以養成學修一體化的道風,實是殊勝可貴的!

注1:可欲:引起產生欲望的事物。

世俗人事是非紛雜,家庭、事業、社會糾紛煩惱,出家人實宜遠離,清靜其心,一心修道,不然生死未了,度生不成,反受其擾,久之退失道心,得不償失矣!

一缽千家飯,不依靠一家、兩家的供養,可養成獨立於世間的僧格,也可少人情世俗之糾纏,於解脫時有莫大助益。供養隨緣,不攀供養,免落人情,令法令心不淨。少欲知足,易於護持,適於修道!

獨立自主,莫依賴於誰。生命自主,應以覺破迷惑、了知緣起無自性、無常苦空、涅槃寂靜的真理為皈依,正念莫失,則自心自然清淨解脫!

這樣才是符合聖道,難能可貴的。

簡樸的生活、隨緣的生活、正念的生活,修道了生死為主,靜修保持佛陀時代的實修精神,中道生活,知足常樂,隨緣自在,不摻入世俗的人事中,實為重要。弘揚佛法,唯談論佛法,修持的法則,眾生的苦惱皆得止息。與此無關的話題,只是徒亂其心而已,毫無益處!世間的名利、是非、紛爭皆是生死輪回之事,修道人應身遠離、心遠離,才能清淨合於修道本色。

 

 

上一篇:徐孫銘教授:學習真禅法師人間佛教的禅學思想
下一篇:徐孫銘教授:當代居士學佛之特點及其趨勢-以湖南為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