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黃夏年教授:佛法不殺:佛教的戰爭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法不殺:佛教的戰爭觀

黃夏年

當前,世界已經進入了全球化與多元化的時代,中國佛教協會對新世紀佛教徒提出的要求是:開展與全世界各國佛教界的友好交流與合作,實現全世界佛教徒的大團結、大聯合,弘揚佛教慈悲喜捨的偉大精神,宣傳佛教的和平教義,反對暴力,抵制邪教;反對戰爭,維護和平;反對污染,保護環境。繼續加強與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國家和人民的友好交流與合作,始終高舉和平的大旗,為維護世界持久和平,為創造友好、合作、和平、和睦和幸福、繁榮的新世界而精進不懈。中國佛教界應該怎樣順應歷史潮流,攜手創造世界和平,筆者略抒管見,與同道分享。

一、保持佛教本色 順應時代潮流

當代世界在整體上處在一個科技進步化、信息自動化、生活物質化、交通現代化、文化多元化的時代。我們面對的是一個正在改變的社會,一個正在取得改革進步,同時還是一個有待完善的時代。

現代化是指作為一個歷史進程,人類社會從低級形態向高級形態過渡時發生的一個具體變化過程。就中國來說,我們的現代化就是在走完過去的農業社會之後,進入工業社會,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進入高級階段的一個發展過程。現代化的過程應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它不僅僅是經濟性質的改變,還牽涉到政治、經濟、文化等一系列的變革。但是在人們的心目中,宗教的影響太深,傳統氣息太濃厚,現代化本身就是一種革命的行為,它對傳統的東西破壞太多,宗教因現代化而受到的沖擊太大,許多傳統的東西都在現代化的進程中被自覺或不自覺地改變和消失了。因之有的人就認為,宗教是傳統文明的傳承與標志,宗教如果太現代化了,就缺少了神聖性,於是宗教就變得世俗化了。

宗教傳統是悠久的,而且表現得比較固化,不會輕易改變。但是宗教也有他的靈活一面,因為宗教是隨順世間的,是跟著世間的發展而變化的,沒有發展和變化的宗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現實的。在現代社會,宗教就是要跟上現代人的思想,要為現代人服務。當代的社會走的是市場經濟的模式,在市場經濟觀念的影響下,人們對神的訴求肯定也會發生一些變化,例如在農業社會,人們希望神能賜予風調雨順,祈求農業豐收。而在工業社會,人是經濟人,窮算命,富燒香,反映了經濟人的功利性特征,求神賜予發財,全家平安,成為現代人的心理訴求。現代化社會的宗教世俗化,不是因為宗教要變得世俗化,而是因為人們對神的要求變得非常世俗化了。

現代化已經成為當前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現代化的進程已經變得不可逆轉,宗教只能在這個態勢下,與現代化一同並進。因現代化帶來的變化必然要深刻地影響宗教的變化,所以宗教只能跟上現代化發展的步伐,如此說來,宗教現代化已經成為新世紀應有之議和成立之題了。

現在隨著科技的突飛猛進的發展,地球對我們而言,真的變得越來越小了,大家生活在一個地球村的說法已經被事實證實,在這個時候,我們真的很難想象不同的人種還會為了各自的一己利益在爭得死去活來的,唯有和平相處,唯有互相接納,人類才能生存下來,人們的生活才會變得越來越絢麗多彩。

回顧歷史,展望未來,我們既面臨空前機遇,又面臨嚴峻挑戰。由於世界范圍內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帶來的經濟全球化趨勢,給傳統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觀念以極大影響。為了繼承傳統,面向當代,開拓未來,必須遵照與時俱進的精神,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道路。新世紀的中國,是一個更加堅持改革開放的國家,中國未來的經濟與世界的經濟將會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20年來中國改革開放的經驗表明,經濟的發展必然會引起政治和社會的深刻變革,這是擋不住的潮流,不可逆轉。如今我們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化,世界經濟走向一體化的形勢下,道路只有一條,那就是:有進無退。面對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佛教沒有退路,也不能等靠,只能自己主動地去適應社會主義社會,主動地為自己找一條合適的道路。

二、開展與不同宗教之間的對話,為世界和平作貢獻

“發展與和平”是當前世界發展的主題。有發展就有沖突,有沖突就有戰爭,有戰爭就有反對戰爭的和平呼聲,於是世界呈現了多元的復雜情況,這些情況由多種因素組成,其中包括了政治、經濟、種族和文化的原因。

全球化的浪潮,就像近來出現的海嘯是無法避免的,我們只能去面對。經濟全球化的基本動力是市場競爭,市場是廣大的,它包含了人才、思想和文化的市場,也包含了人才、思想觀念以及文化的競爭。規則是保持市場有序競爭的唯一標准,但是制定規則的主體是按經濟實力的強弱而定的,簡言之,實力強的占有的市場就大,實力弱的只能聽憑強者的分配。要想改變規則,你必須要有實力,只有發展了自己的實力,才能擁有發言權。這就像體育競賽的規則一樣,給有實力的人開了方便,後來者要想改變規則,必須在實力上超過別人,這樣才能取得應有的發言權。宗教離不開競爭,不僅不同的宗教之間有競爭,宗教內部也有競爭。宗教也要靠實力,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實力。

應該看到,每個宗教都想保存自己的勢力,保持自己的特點,並在充滿巨變的情況下來圖生存的願望。當前的信徒在面對五花八門的各種不同的宗教面前,他們的視野進一步擴大,既感到無所適從,又有了一個可以充分選擇的機會,信仰的轉化是必然存在的,所以,當前世界的宗教與世界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進程一樣,走進了一個競爭時代。

宗教及其所產生的文化現象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積澱,是一個民族精神的精華所在,屬於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因此它是古老的文明代表!宗教並不是一成不變,它始終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做出自己的調適行為,並且善於將傳統的思想文化與某一時代的精神相協調起來,由此開拓出新的生存空間,為信眾的精神追求給出一個既現實又合理的答案。但是不管怎樣變,宗教的核心--基本信仰是不會變的,如果這個變了,就不會稱其為某一宗教了。

宗教的核心是崇拜,表現出來的就是一種在精神層面上的信仰。既有信仰就必有崇拜的對象,於是那些具有超自然位格的對象被奉為神明,神在宗教中是至高無上的力量,是人們追求或效仿並為之獻身的超自然的存在,他不可缺少,又無處不在,於是宗教也就往往變成了“以神為本”的特點。

但是到了近現代,世界的宗教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在宗教生活中最主要的變化之一,就是宗教在肯定超驗的神的信仰的情況下,又產生了以自我為中心而體驗得救的一種新的宗教信仰趨勢。換句話說,人們信仰宗教,可以直接與所信仰的對象,甚至不需要與信仰對象溝通來完成自己的宗教體驗,從而得到自我的救贖或自我的實現。西方學者將這種近現代出現宗教信仰的變化,稱之為是一種變得直接、沒有目的、僅僅是在人們生存論和倫理上付出的宗教。所以這樣的宗教沒有信念,是完全自發的,沒有束縛,沒有內疚,沒有原罪,沒有前世業報等古代傳統倫理的束縛,宗教到了這時,它能予人的就是非常實際的和充滿快樂的實踐,人們信仰宗教也僅僅是為了得到這些回報。簡而言之,現在的宗教就是一種生活的宗教,其救贖予人解脫的最終目的雖然仍然沒有改變,但是它的內容與形式已經有了巨大的變化了。

世界多元化時代所帶給宗教的影響,主要是針對各個宗教內部的情況而言,各種傳統宗教內的派系整合,信眾之間的重新分配與爭奪,以及不斷出現新興的宗教與教派,宗教各系統內部的凝聚力或影響有進一步下降的情況。由於信徒對傳統信仰的淡化,由於信徒對某宗教或現實不滿意,由於信徒對某些思想理論的推崇,都可能會讓信徒流失的情況發生,這在東西方國家的信徒中間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例如東方人拋棄了傳統的宗教信仰,去改宗西方的宗教;反之,西方人不願意信仰傳統的宗教,轉而信仰東方的宗教,總之,多元化的時代對傳統宗教的沖擊是最大的。

從當前世界宗教的發展趨勢來看,宗教“世俗化”的成份的確正在進一步增大,每個宗教為了生存與發展,都在試圖盡量向社會靠攏,盡量爭取更多的信眾,盡量擴大自己的地盤,盡量產生更大的影響,同時也想盡量抵御外來的其它宗教向自己的傳統地盤滲透,於是就出現了西方學者所說的“文明沖突”越來越激烈的現象,雖然對這個問題當前世界各國學者,尤其是東西方學者有著截然對立的不同看法,但是由於因宗教和民族的問題而產生的“文明沖突”的情況的確是存在的,只不過它們更多的是通過政治或經濟等世俗的領域裡表現出來的,但是其根源應該受到宗教的影響必是無疑的。例如,當前世界發生的巴以沖突,印度的教派沖突等等,就與宗教的原因有著某種重要程度的聯系。雖然我們現在無法對此能去予以根本的改變,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對話來進一步化解,通過溝能理解來盡可能實現公平競爭,最後達到天下大同。

對話亦好,溝通亦好,大家必須處在一個公平的話語環境下才可以實施,然而由於世界各國經濟的發達程度不一樣,它又往往影響了宗教與文化的交流,由此又會出現了不平等的霸權語境情形下的對話,例如當代世界由於西方國家經濟發達,人文科學包括宗教的研究都是處在西方語境的影響下而進行操作,學術對話無疑受到了西方治學方法的影響,像佛教中的一些理論,如對唯識、般若的理解,西方學者往往將其分割成宇宙觀、認識論等等各種范疇,這種分類法,雖然有助於更好地從深度和廣度來認識佛教,但是它卻破壞了佛教原有,並且一直強調的整體地認識觀,肢解了佛教的原意。

所以,當代世界上不管在經濟還是宗教,絕對平等的對話是沒有的,對此,人們往往只能采取一種辦法,就是求“同”存“異”,在大家共同認可的框架下,盡可能找到一個平衡點或支撐點,制訂出一個盡可能讓大家接受的規則來,例如當前世界宗教界以倫理來作為對話的基礎,因為揚善卻惡這一倫理思想是各個宗教都要強調的,從這點出發,或許可以找到一個契入的對話路徑。

佛教是講平等的宗教。佛教主張各宗教之間可以通過對話來建立密切地合作關系,互相尊重,平等相待是佛教一貫的做法。我們要講的競爭,不是通過互相之間的貶損而實現的,而是經過各自的模范作用,取得人們的尊重與理解,獲得社會的承認。

總之,當前世界宗教發生的事件給了我們一個啟示,即我們對宗教要采取一個比較全面的看法,要認識到它的長期性、群眾性,也要看到它的復雜性和國際性。佛教不能離開事物的發展規律,同時也受到了內外緣的牽制。由於信息交通技術的發展和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今天我們所面對的時代,各個宗教已經不可能再像以往那樣坐享其成,固守著自己的傳統地盤,接受固有的傳統信徒。宗教內外未來的競爭的勢態已不可避免,重新調整或組合的現象勢必要會發生,我們應該怎麼辦?答案只有一個,積極參與,在動態的變化中調整自己,在現代競爭社會的形勢下,發揮傳統優勢,更好地去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走出一條新路。

當前,世界和平重點是反對戰爭,反對種族仇殺,尊重生命,尊重每一個人。佛教的“佛法不殺”的思想基礎是佛教教義不殺生的理論,因為佛教認為,殺害生命是一種罪過,要受到懲罰,從而不能獲得解脫。所以佛教是明確反對戰爭的。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的阿難尊者,以博聞強記,知識淵博而著名於世。摩揭陀國王和吠捨離國王都仰慕他的名聲,在恆河邊上派兵前來搶他。阿難為了避免兩國兵戎相見,於是在船上自焚,以生命保衛了和平。

公元前3世紀,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經是一位暴君,在戰爭中一次就濫殺無辜10萬余人,後來他受到佛教徒的感化,翻然悔悟,虔信佛法,從此不再濫開殺戒。還宣布鴛鴦、鹦鹉、鵝、(秋鳥路鳥)、蝙蝠、鱉、龜、豪豬、犀、白鸠等23種生物和其它四足生物都禁止食用。懷孕中和哺乳中的母羊、母豬也不准殺,羊等生下來的動物未滿6個月也在禁屠之列,並取消了一般帝王的狩獵行樂的活動。

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方後趙政權的石勒、石虎等人以暴虐濫殺著稱,佛教僧人佛圖澄看在眼裡,急在心上。一次,石虎曾經帶有挑釁地問:“佛法本旨為何?”佛圖澄直截了當地回答:“佛法不殺。”一句“佛法不殺”,概括了佛教的和平慈悲精神之本懷,明確地表達了反對使用暴力的不人道行為。也正因為他的規勸,使得“凡應被誅余殘,蒙其益者,十有八九。”

值得指出的是,佛教所說的“不殺”,並不是沒有原則的濫用。在佛教經典《大薩遮尼乾子受記經》裡講述,嚴熾大王曾經問大薩遮尼乾子:“大師,如果有外國的國王率軍來侵略,將引起一場大的戰爭,我們應該怎樣與他們進行斗爭呢?”尼遮子回答說:“首先應當找到這位國王的親友和有知識的人去勸國王,讓他放棄這種打算,實現和解。如果這樣做不成的話,那麼就只好與他作戰了。”石虎認為自己是天下之王,統治國家要以刑罰當依,既然已經開了殺戒,也就不在乎得到將來的福報了。佛圖澄在對石虎解釋“佛法不殺”時說,“不殺”是指不要去濫殺無辜的一般民眾,對那些行惡多端,十惡不赦的壞人,危及於政權之人,則應殺就殺,應刑就刑。所以君王奉佛不是說一點不殺,關鍵是不要去濫殺無辜。君王只要內心有佛,認真奉持三寶,仍然會得到果報的。

“佛法不殺”是有針對性的,具體地說,只要有利於眾生,有利於國家,有利於佛教的是“不殺”,反之則“可殺”。例如,在20世紀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偉大戰爭中,中國佛教徒於國家危急,民族存亡的關頭,挺身而出參加了救亡運動。佛教僧人提出了“上馬殺賊,下馬學佛”的口號,這是從事的正義事業,是保衛世界和平,懲罰惡魔的活動,它雖是“可殺”,但最終目的是為了永遠“不殺”的千秋和平偉業,當然應屬於“正行”了。佛教的“佛法不殺”,勸人慈悲的和平思想並沒有過時,仍然有其存在的歷史價值,被人們重視。

三、發揮佛教的黃金紐帶作用,推進與亞洲和世界各國佛教界的友好往來

中國大乘佛教在5世紀時就開始傳入朝鮮、韓國、日本、越南等國,並在那裡發生了重要的影響。趙樸初會長生前曾經稱贊佛教是聯結中外各國的“黃金紐帶”。如今中國佛教已經進入了世界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和地區,隨著中國的地位在世界上不斷地提高,又經僧侶們的不斷努力和進取,佛教的影響將在這些國家和地區影響越來越大,其覆蓋面也會越來越廣。

發揚佛教國際交流的優良傳統,積極開展對外友好工作,是我國佛教三大優良傳統之一。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第一代領導人十分重視中國佛教協會對外友好交流工作,多次會見和宴請來訪的國際佛教友好人士。當代中國佛教界,一直重視發揚這一優良傳統。1952年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在北京舉行期間,趙樸初居士將一尊佛像贈給日本佛教界,率先打開了中日兩國民間交往的大門。中日兩國佛教界以史為鑒、面向未來,開展多項友好交流活動。日本佛教界最早訪問山西玄中寺和西安各宗派祖庭。1962年,中日兩國佛教界和文化界共同發起紀念鑒真逝世1200周年的活動,推動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進程。1971年,在鄧小平、鄧穎超關心支持下,中日兩國佛教界共同發起日本唐招提寺鑒真大師像回國探親活動。中國佛教協會還同日本佛教界舉行空海大師圓寂1150周年大會和惠果、空海紀念堂在西安落成儀式。與日中友好宗教者懇話會和日中友好佛教協會的聯系全面開展。趙樸初會長、隆蓮副會長先後榮獲日本佛教傳道協會頒發的傳道功勞獎和傳道文化獎。中國佛教學會還與日本佛教大學共同舉辦了三屆佛教學術研討會。與此同時,朝鮮、韓國佛教界的友好交流,也已經全面開展。

1956年和1960年,中國佛教協會組團護送佛牙捨利分別赴緬甸、錫蘭(今斯裡蘭卡)巡禮。1960年12月,喜饒嘉措會長率領中國佛教代表團作為周恩來總理率領的中國政府代表團的一個組成部分訪問緬甸。喜饒嘉措大師、趙樸初居士先後赴印度、尼泊爾、緬甸等國參加佛陀涅槃2500周年紀念活動。中國佛教協會還接待了印度總理尼赫魯、柬埔寨首相西哈努克親王、老撾首相富馬親王、緬甸總理吳努、錫蘭總理班達拉奈克來訪。組織佛教文化代表團訪問印度,捐贈“玄奘法師紀念堂”建築費人民幣30萬元;接待和舉辦亞洲十一個國家和地區佛教會議。作為世界佛教徒聯誼會(“世佛聯”)的創始人,趙樸初居士當選為該會副主席,出席了第4屆、第5屆、第6屆大會。趙樸初會長等率團參加世界宗教者和平會議第3屆大會和世界佛教徒聯誼會第14屆大會,皆當選為副主席;組團出席世界佛教領袖和學者會議;在北京承辦了世界宗教和平會議國際理事會會議;班禅大師率團赴尼泊爾參加“世佛聯”第15屆大會開幕式等。中國佛教協會領導人先後出席在斯裡蘭卡舉行的國際佛教大會、在尼泊爾召開的世界佛教領導人大會、在聯合國總部舉行的“宗教和精神領袖世界和平千年大會”、在日內瓦舉行的國際人權會議、在泰國舉行的世界宗教領導人和平峰會、在斯裡蘭卡舉行的國際上座部佛教大會、在印尼舉行的世佛聯第22次大會,以及世界和平理事會、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的工作。趙樸初居士還出席了在日本京都、東京舉行的世界宗教徒和平會議和“禁止原子彈、氫彈大會”。趙樸初會長和本會領導人多次訪問日本,並先後訪問泰國、新加坡、韓國、朝鮮、美國、澳大利亞、尼泊爾、印尼等國。泰國僧王智護尊者應邀訪華。中國佛教界與緬甸佛教界實現多次互訪,接待孟加拉政府代表團迎奉阿底峽尊者遺骨,接待了泰國總理炳·廷素拉暖和泰國國王特使、斯裡蘭卡總統賈亞瓦德納、泰國公主和日本皇族等貴賓來訪。

新世紀的今天,中國佛教界仍然會貫徹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友好、合作、和平”為基本宗旨,繼續加強與世界各國佛教界的友好聯系;繼續發展與韓國、日本的黃金紐帶關系;繼續加強同南亞、東南亞國家佛教界的傳統友誼;繼續開展同歐美等西方國家的佛教友好交流;建設和管理好尼泊爾中華寺;積極參與“世佛聯”、“世宗和”、“亞宗和”等國際宗教和平組織的工作,與世界各國宗教界一起致力於維護世界和平的各項活動;增進同世界各國佛教界的人才交流、學術交流和文化交流活動。

四、結語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法師在《中國佛教協會第七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上》指出:“通過回顧歷史,展望未來,展示了中國佛教健康發展的美好前景,對中國佛教的光明前途更加充滿信心。今後的20年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時期,是我國重要的戰略機遇期,也是中國佛教搞好自身建設的關鍵時期。”中國佛教協會已經走過曲折的道路,經受了嚴峻的考驗,迎來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昌隆盛世,迎來了佛教事業恢復發展的黃金時期。中國共產黨十六大在歷史上第一次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論斷,全國人民以“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針,構建和諧社會自然也包括了妥善協調各種宗教和宗教徒的利益,將他們的積極性最大的調動起來,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佛教主張眾生平等,反對殺生,要人善待眾生的和平有益思想是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它們在當代社會中可以在幫助人們增長誠信,安定人心,化解矛盾,穩定社會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新世紀,中國廣大佛教徒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在中國佛教協會的指導下,一定能夠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光大佛法,走上新的坦途。

《世界宗教文化》2003年第2期 

 

上一篇:能弘法師:第三次閉關隨筆 修行 一
下一篇:能弘法師:第三次閉關隨筆 修行 二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