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唯心論
曾琦雲
所有佛法最後總結到一句話實際就是“一切唯心造”,用經典上的話來說就是“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心是怎麼創造這個世界的?又怎麼會產生六道輪回呢?在我們這個科學發達的時代,都是注重要用事實來說明問題的。如果我說“心”可以創造一切,那我也得有事實來說明。所以,我寫本文之前,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這是古籍《茅亭客話》講的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靈池縣洛帶村,有一個叫郝二的人,說起一個老人的奇事。他一生以行醫和占卜為業,遠近村民爭相請他,從來沒有閒過。有一幅畫,懸掛在縣城的醫卜店裡幾年了,畫上有孫真人和一支赤虎。後來此人年紀大了,每天到店中看畫,眼睛睜得大大的,一心只管看著畫上的老虎,整天都不覺得疲倦。從此以後,如果一天見不到老虎,就一天不快樂。他的孫子將豆子、麥子拿去縣城賣,買回鹽和食品等,若不順從他的心意,就發怒大罵,甚至用手杖打人。如果看見了畫上的老虎,就忘記了一切不愉快的事情。有人請他去看病,到病人家裡,看見有老虎的畫,就久視不動了。親戚來往,也只送虎畫給他作為禮物了。這樣過了幾年,村捨、廳堂、廚房、寢室等處,都掛滿了虎畫。他的兄長見他如此迷醉於老虎,覺得太奇怪,就責問他:“你這樣喜歡老虎,到底是為了什麼呢?”他回答:“常常心煩意亂,一見老虎就好了。”兄長說:“府城藥店,養了一只活虎,你看見過嗎?”他回答說:“沒有。”馬上拜倒在地,要求兄長帶他去看真虎。一見到真虎,頓時廢寢忘食,過了十多天,才想法讓他回家。從此,每月都要多次入城看虎。經過一段時間後,他就只喜歡吃肉了,漸漸覺得熟肉不好吃,要吃生肉了。吃一次,就吃生豬頭或者生豬腿等,吃得津津有味。這樣下去,他的兒孫都感到恐懼。可他依舊我行我素,每當入城看虎,兒孫們找到他,他就用手杖把他們打回。有一天晚上,他突然打開家門悄悄走了,沒有蹤跡。後來有人說:“晚上有一只老虎,跳入城內,城門緊閉不開,軍人上城射殺老虎,然後下城來分食虎肉。”此後,這個老人就沒有音訊了。家人感覺到祖父就是軍人所射殺的老虎了,查訪到吃肉的人,獲得幾塊虎骨,拿回安葬。
無獨有偶,民國初年,圓瑛法師在北平天壇講解《楞嚴經》,天天講“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有位聽講者問:“你每天講,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我認為不合真理,我們講唯物,一切都要拿出證據才可確信。你既然說一切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那麼現在請你用事實,從心中變出一匹馬來!”圓瑛法師當天晚上,整夜既想不出來,也睡不著,一夜輾轉反側,直到天漸破曉,雞已初啼,忽然情急生智,呼喚侍者取牌來,當下揮毫:“趙子昂畫馬變馬,唯心乎?唯物乎?”
在宋末元初,趙子昂是最著名的一位畫家。他不但精於山水,更擅長於畫馬。有一回,他為了畫一百匹馬,天天研究馬的形態、動作、神情等,由於過度入神,睡眠中真魂出竅,變成一匹馬。不久後,夫人疲累想上床休息,帏帳一掀開,赫然見床上橫著一只龐然大物,頓然嚇昏。夫人倒地的聲音驚醒了夢中的趙子昂,忙把夫人扶起救醒。夫人一睜開眼,連呼:“不得了!床上有一匹馬啊!”趙子昂回顧床頭,心想:“床上哪裡有馬?剛才明明是我在睡覺嘛!”回頭一想,才明白是自己天天想馬,萬法唯心造,因此自己就變成一匹馬。
與那位癡心老虎的老人相比,趙子昂還算迷途知返,畫馬心不隨其所轉,最後沒有真的變成馬。而那位老人,整天看虎想虎已經不能自拔,最後變成老虎被人射殺,就成為他人生的悲劇了。從這兩個例子來看,歸結到一點就是,實際上就是“心”可生一切“法”。“法”是一個有多種意義的詞,我在這裡所說的“法”,就是佛教中所指一切存在,有形的和無形的,心法和色法等等。佛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也就是說這個世界不是上帝創造的,都是我們自己的“心”創造的。“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六道輪回就是如此形成的。
要深入認識宇宙和生命的起源,首先必須深入認識這個“心”。我們通常所理解的“心”,實際就是意識,這個意識用唯物論的觀點來說,就是大腦所產生的功能,它依賴於物質而存在,一旦物質分解變成塵土,人的意識也隨之消亡。這種觀點僅僅是從我們所看見的表面現象所得出的結論,生命的本質,還有深層次的意識,我們一般人沒有發現。迄今為止,對生命本質深層次意識的發現和闡釋,只有佛教最為圓滿。佛教有八種“識”來說明宇宙和人生的真相,“八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
在這八種“識”中,前五識就是各能分別色、聲、香、味、觸等五境,此五識只是依單純的感覺作用,直覺的寫象外境,其具體分析如下:
一、眼識依於眼根,了別色塵,名為眼識。
二、耳識依於耳根,了別聲塵,名為耳識。
三、鼻識依於鼻根,了別香臭,名為鼻識。
四、舌識依於舌根,了別滋味,名為舌識。
五、身識依於身根,了別痛癢寒熱等觸,名為身識。
這五種識,唯物論者也認為存在於人類及一切動物界中,因為任何生命都有色、聲、香、味、觸的感覺。現代心理學把人的認識分為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理性認識是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產生的,感性認識包括感覺、知覺和表象。感覺是通過人的各種感覺器官對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這個階段實際就是屬於前五識的分別。知覺是在感覺的基礎上形成的,它是在大腦中把有關事物的各種感覺組合一起而形成的整體形象,是感覺的綜合。吃一道菜好不好,就是綜合它的色香味而得出的整體印象。表象則是以往所感知過的事物形象在記憶中的再現,是對知覺的直接綜合和概括。如“望梅止渴”、“談虎色變”就屬於表象的作用。這種看法,在佛教“唯識學”裡都是離不開“第六意識”的,也就是說現代心理學的范圍,還只研究到“第六意識”。“第六意識”與前五識不同,可以普遍地去攀緣一切法,例如有為法、無為法、看得見的、看不見用心想的、追憶過去的、憧憬未來的,第六意識都可以去推度比較,作種種想象分別,所以它的分別作用比前五識更大、更廣泛。它可以和前五識共同去攀緣外境,也可以單獨現起,因此稱為獨頭意識。例如追憶過去,預想未來等,作種種想像,及種種思慮。夢中意識是於夢幻朦胧中現起的作用;定中意識是於禅定中發生的意識活動。 “知覺”和“表象”已經介入了“第六意識”。“意識”依於意根,遍了五塵,亦能分別落謝影子,亦能通緣過去現在未來,名為意識。前五識所依五根,都是色法,此第六識所依意根,則是心法。要言之,“第六意識”是八識中最猛利、敏捷,有自由自在力,迷悟升沉之業,無一不由意識所作。如果一個有理智的人,他就會把握“意識”,不去做壞事,經常做好事,那麼他所造的業就是善業,所以他就因“心”造善業,他就得到善的報應,反之,則得到惡的報應。
第七、末那識。“末那識”譯作意,意,思量之義。此識即依照第六識從無始以來所認識的一切外相,虛妄執為實我實法。第七識就是一種執著心。
第八、阿賴耶識。或名阿梨耶,譯作藏識。有三義:一能藏,能含藏善惡種子。二所藏,各種善惡法所依處。三執藏,眾生執著有“我”。前六識,時起時滅,喻如水波。第七末那,無始相續,妄執我法,喻如水流。阿賴耶識,則喻如水。這是生命輪回的根本,也是生命解脫的根本。若水不起波,且不流動,就會水平如鏡,即是如來的涅槃境界。因為水平如鏡,所以萬物都能映入中,雖然映入水中,但是又並無所得,因為水中沒有實在的事物,來去都不留痕跡。所以眾生成佛,是回歸自己的本性,並非得到了什麼。因為不管是水波,還是水流,而水的本質沒有變。為何眾生不能成佛,是因為有第八識的“執藏”,即“自我執著”指揮第七識去經常思量,由前六識造很多善惡之業。第八識是不會消滅的,一旦生命結束,就會根據所藏的善惡種子,輪回於善惡六道之中。作善,則投生於三善道,即天、阿修羅、人道;作惡,則投生於三惡道,即地獄、畜牲、餓鬼。所以,人得到一切善惡報應,都是自作自受,並非有任何外力在主宰。也就是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從第八識來看,一切生命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靈魂存在。因為隨著舊的生命的結束,一個新的生命就形成了,並非人死了就永遠變鬼,鬼僅僅是六道眾生之一。只是在新舊生命交接之間,有一個“中陰身”存在。中陰身,又名中有,即人死後尚未投胎之前,有一個由微細物質形成的化生身來維持生命,此化生身即是中陰身。此中陰身在最初的四十九天中,每七天一生死,經過七番生死,等待業緣的安排,而去投生。
一般來說,只有在一期受報以後,一個新的生命才會誕生。也就是說只有等到人死後,他才會根據自己的善惡業力去形成新的生命。也就是說,像上面老人還沒有死就變成老虎的事實在人類世界的一般情況下是不存在的。可是為何老人還沒有死就變成了老虎呢?這是由於他的心力所致,仍舊離不開“唯心所造”這個道理。因為他的心過分地癡迷於老虎,人性就漸漸消失,當他完全沉迷於老虎的時候,即由此巨大的心力,在還沒有死,就把這個肉身變成了老虎。這樣的例子雖然不是很多,但是自古至今,也還有不少。大惡之人,一般還沒有到死,他的身體就發生轉變了,例如變豬、變狗等,這樣的例子不少。因為人如果心太惡,太毒辣,他的惡的心力就非常猛烈,促使他現生發生形貌的改變。下舉兩例:
《湖海紀聞》:荊州李生,侍奉母親非常孝順,可他的妻子金氏不孝,且頑固不化。老母失明,她不照管,態度惡劣,老母常常責備她,她深以為恨。有一天,李生外出,金氏正要給老人做飯,忽見小兒子在灶下拉屎,就用面粉和屎做成燒餅給老人。老人聞著很臭,就不吃,留下來給兒子看。不久,李生回家,老母一說,李生大怒,去打金氏。金氏逃跑,隱藏到帝君廟裡,李生找不到。兩天後,有人來告訴李生,他說去廟裡,看見一條狗躲在神桌下,睜目要咬人,說人話:“我不應該用不潔之物侍奉老母,今天變成狗了!”幾天就死了。這是宣德年間的事情。
人變成狗,真是奇事。可是仔細分析金氏所為,也不足為奇。俗話說“百善孝為先”,不孝之人,則在生已經難以與人為伍。更何況她的做法,已經與畜牲相同。用屎去給老人吃,而且已經做了壞事,又不忏悔。雖然躲得了人,卻躲不了因果,怎麼能不變吃屎的狗呢?正是有什麼因,得什麼果,有什麼心地,就變什麼眾生。仍舊是一切唯心造,一切自作自受。
《虎苑》:葉薦的妻子妒忌心特別強,葉到了七十歲,才去娶一妾,妻子馬上要求分居,另在山後建屋居住,家人早晚都要去照管她。過了一段時間,葉看到妻子沒有什麼動靜,以為她不再妒忌了,就讓妾去問候。到太陽落山了,還沒有看見妾回來。葉老親自去找,看見門已緊鎖。葉老破門而入,看見妻子已經變成老虎,已經把妾都吃盡了。
女人的妒忌心特別強,但也沒有強過葉夫人的,這個女人的心中容不得任何人存在,所以她的丈夫不敢娶妾。封建時代,為了傳宗接代,大戶人家三妻四妾是很平常的,可葉老有了這樣一個妒忌的妻子使他不敢輕舉妄動。年老了,變成老太婆了,葉老想她應該不會有什麼妒忌心,才敢娶一個小妾。沒有想到小妾前腳一進門,她後腳就要分居。老夫少妾過了一段安靜日子,葉老看老太婆沒有動靜,竟以為她沒有妒忌心了,讓小妾去看望,沒有想到悲劇就在這時發生,強烈的妒忌心竟然使老太婆變成一只老虎把小妾吃掉。這人吃人的實事,雖然世所罕見,但是我們從中可以看出,當人的某種惡心強烈到不可自制的時候,就會使他朝著這個惡心發生形體的改變,這也是不足為奇的。
人心惡所帶來的結果,實際都是執著小我的“心”,即自私心,所帶來的報應。凡夫被五欲(色聲香味觸)所障,五欲即由五根(眼耳鼻舌身)而生,五根產生欲望又來自第六意識的分別。此分別又來自第七末那識之“執我”,向內執著這個四大假合的肉體為“我”,向外執取萬法為實,故眼見色,耳聽聲,鼻聞香,舌嘗味,身有觸。為滿足五欲,生貪嗔癡三毒,造殺、盜、YIN、妄等大罪業。所造善業和惡業種子,都存入第八識(阿賴耶識)。凡夫以為作惡,別人不知,實則自己第八識已種下種子,正如攝相機一樣全部錄下了惡的信息,此生或來生機緣成熟,放出來的就是惡果。《大寶積經》:“縱經百干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涅槃經》:“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法句經》:“妖孽見福,其惡未熟。至其惡熟,自受罪酷。祯祥見禍,其善未熟。至其善熟,必受其福。”據說在陰間,那裡有一面孽境,可以將人一生的罪惡原形畢露全部反映出來。凡是在生罪惡累累的人,即使在世間逃避了國法,卻逃避不了陰法的懲罰。因為不管你多麼狡猾,不能逃避這面孽鏡,在孽鏡面前,任何罪人都只能低頭認罪。為何有這樣一面孽鏡,實際上仍舊是唯心所造。因為任何人所做的一切,都不能逃避自己的心。孽鏡實際就是心鏡。做了壞事,別人不知道,可自己知道,自己知道就不能逃避孽鏡。
既然一切唯心造,人要救自己,就要時刻去反省自己當下這顆心是善還是惡,所以神不可救你,只有你自己才能救自己,當你挽救了自己的心,也就挽救了自己。《國際歌》說:“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是自己。”這話是真理。還有一句話:“無產階級要先解放全人類才能解放他自己。”也是真理。人是自己命運的主人,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就先要改變你的“心”。先當離開五欲。五欲不生,“我執”即斷,心則無念,此身何能再有輪回?《佛遺教經》:“五根賊禍,殃及累世,為害甚重,不可不慎。”鏟除五根之欲,當修知足之法。《佛遺教經》:“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並不稱意。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雖富而貧。不知足者,常被五欲所牽,為知足者所憐憫。”淡泊知足,不為世俗名利富貴所左右。如此即能入道。即得第六識不分別,第七識不執我,第八識不落種子。如此即能把八識轉為四智,即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為佛成功所作一切普利眾生的智慧),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為佛觀察諸法及一切眾生根器而應予藥與轉凡成聖的智慧),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無我平等,對一切眾生起無緣大悲的智慧)。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一切事理無不明白,有如圓鏡洞照萬物)。這樣,我法二執,俱已斷除,斷惑證真也。
《心經》是佛經中最短的一部經,但是它卻包含了《大般若經》的精髓。此經一開頭就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裡告訴了我們解脫的方法,就是當你的心空了,沒有妄念了,你就得救了。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色從四大(地水火風)假合而有,從想行識由妄念而生,故此五蘊諸法,如幻如化,從因緣生,本無實性,當體即空,故謂“五蘊皆空”。我們常說“四大皆空”,這個四大雖然只說到物質,而五蘊則既有物質也有意識,但是四大皆空了,五蘊也空了。當人入於深深的禅定的時候,也就是人將自己的心識完全集中到一點的時候,人自身的四大可能就真的空了,它就有可能不再成為阻礙,並且可以達到六根互用而隨心所欲的境界。雖然隨心所欲,可又不會違背規矩,正是孔子所說七十歲的境界(隨心所欲,不逾矩)。高僧倓虛法師在他的《影塵回憶錄》裡面說到一個叫做董子明的居士,他的念佛功夫可算很高了,臨終時也出現瑞相。法師說:“他原先在外面做過很闊的事,晚年來,摒棄世俗一切,專門念佛,前後十三四年工夫。平素給湛山寺學校改國文,除改文章外,其余工夫都用在念佛上。他的工夫很純,每天固定要念四萬聲佛。平常恐怕有人來找他打閒岔,每天在自己寮房,把門倒鎖上在屋裡念,有人來找時假裝沒在家。有一次在屋裡念佛念得很相應,不知怎的,門並沒開,他自己卻跑後大殿去念佛去了。當他一注意時,心裡很愕然,原來自己在寮房念佛,為什麼會跑這兒來呢?連自己也不知所以然。後來叫伙計在別的寮房找一個鑰匙給開了門,他自己的鑰匙還在他桌上擱著呢。”本來是把自己鎖在房子念佛,可當他念到一心不亂的時候,心中沒有其他一切妄念的時候,他的身體竟然不受拘束,可以從鎖著房間裡面跑到大殿去,這不正是“四大皆空”的實證嗎?當然,他出來後,一發現自己不在房間裡面,覺得奇怪,心有分別了,反而就不能再回去了。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心經》中所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具體含義了。一切色都來源於“心”,當“心”不再執著於“色”的時候,就是色空了。
《楞嚴經》說:“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失於本心,為物所轉,故於是中,觀大觀小。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於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一切含有靈性的眾生,從無始直到現在,都因為被煩惱所遮蔽,因此迷惑了自己的真心,反認自己是物體。因失去真心,便為外境之物象所轉移,所以就在萬物中,見大見小。什麼是“為物所轉”呢?為物所轉即是被花花世界所迷惑,因為迷惑,就有貪嗔癡,因為有貪嗔癡就會造殺盜YIN等罪,心便失去主宰,隨著自己的欲望遷移,隨著外物象所轉了。什麼叫“轉物”呢?轉物便是不被紅塵所迷惑,不為外境物象所轉移,尋找自己失去的真心,不再墮落輪回。要明白一切外境,皆是自己心裡所現,“一切唯心造”。既然是自己心裡所現,為什麼要被它所轉移?要跟它跑?明白這個道理,就找到了自己的真心,就能和如來一樣,身和心都能圓滿光明,隨處都是不動道場了。當人迷時,妄認四大的物質身體就是自己,這便是錯認了自己的本來面貌。所以為物質利益所驅使,被一切外在環境弄得團團轉。若能轉物,則自身即是如來,同時具有佛的一切神力,進入不可思議的涅槃境界。到達了這樣的境界,在一根汗毛端上,可以遍含十方國土。“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裡轉大*輪。”坐在微塵這樣微小裡,可以轉大*輪。為什麼能這樣?這便是“心”的妙用。“心”為眾生所用,就成為造業輪回的動力;“心”為如來所用,就成為普渡眾生的動力。
心能轉物,即是如來;心被物轉,即是凡夫。懂得了這個道理,我們就要從現在開始,積極創造善因,去改變自己的命運,不要隨波逐流,輪回六道而不能自拔。佛教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意思是說菩薩的一切行為都非常謹慎,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因為他怕造了惡因而得惡果。眾生相反,他因為在貪欲的驅使下而不怕造惡因,但是一旦惡果來臨了,他就害怕了,可是到這個時候後悔已經晚了。死了到閻王那裡報到說:“閻王,現在是科學時代,誰相信有後世,誰相信有報應,這能怪我嗎?”到這時候才知道還真有後世,還真有因果輪回,可是已經晚了,只能隨業受報,欠債還錢,欠命還命,因果一點也不會有差錯。要明白,天堂和地獄都是自心所現。心正心善,則此心即是天堂,死後去天堂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心邪心惡,則此心即是地獄,死後去地獄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既然有什麼因就有什麼果,那麼佛教的淨土宗,說阿彌陀佛曾經發願,造就了一個西方極樂世界,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因為“一切唯心造”,阿彌陀佛發大菩提心,以清淨心,毫無一點自私心,所以他就造就了西方極樂世界。這個西方極樂世界也就是實實在在存在的一個世界,並非虛無缥缈的海市蜃樓。因為同樣一個道理,我們是凡夫俗子,我們的心污濁,所以我們就造就了這樣一個地球,佛教稱之為娑婆世界,既然有娑婆世界的客觀存在,怎麼不會有西方極樂世界的客觀存在呢?所以說,有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就一定有西方極樂世界。淨心造就淨土,穢心形成穢土,心雖然不同,道理卻是一樣。
在我們這個時代,很多高僧大德都認為淨土宗是解脫的捷徑,超出其他一切解脫的法門。本宗宗義,以修淨土者之欲生之心為內因,以彌陀之願力為外緣,內外相應,往生極樂國土。其根據是彌陀在過去世為法藏比丘時,曾發四十八種大願,除五願屬攝法身、攝淨土願外,其余四十三願誓願當來成佛時攝取一切有緣眾生。尤其攝眾生願中之念佛往生願,即第十八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正是法藏比丘這樣一個本願,就給末法眾生有了解脫的依靠,所以以此本願一切眾生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雖然有本願可以依靠,可眾生還得有願生之心,這個願生的心就是菩提心和清淨心,若沒有這個心,就不能與西方淨土相應,當然也就不能往生,因為淨土是來自淨心,若無淨心,就不能生淨土了。若得心淨,要發三心,第一、至誠心,眾生一切身口意所修解行,必須內外相應,真實為求生彼佛淨土,不可內蓄名聞利養之心;外現賢善精進之相。第二、深心,即深信之心;初信機: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煩惱具足之凡夫,無始以來漂溺五趣,循環不息,無出離之緣;次信法:深信阿彌陀佛成就四十八願,攝受一切眾生,專念彼佛名號,依彼佛加被護念,定得往生極樂。第三、回向發願心,謂以自無始以來及今生自他所修一切世出世善根悉皆回向,願生彼佛國土。此三心少一即不得往生。要之,淨土宗之修行途徑,首須集信願行三資糧,修十善作基本,於世法無虧,復廣修功德回向願生,更慎臨終一念。
簡單地可以將淨土宗修行宗旨概括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前者因為淨土是大乘佛教,不發菩提心則不能往生,後者是說明修淨土宗的下功夫的地方。中國淨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將修淨土的做人標准概括為“敦倫盡分,閒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敦倫盡分”:倫是倫理、是倫常,分是本分。從家庭做起,搞好團結,盡到自己的本分。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叫做五倫。夫妻相處,盡到丈夫的本分,盡到妻子的本分。其他還有父母的本分,子女的本分、兄弟的本分。“閒邪存誠”:閒,防止;邪,就是邪知邪見。存誠是叫我們存心,處事待人接物,都要存一個真誠之心。也就是不自欺、不欺人。曾國藩說:“一念不生之謂誠。”就是說誠是清淨心,心裡面沒有一個雜念,在佛法講是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個心是真誠心。若得真誠心和清淨心,此心即是淨土,死後何能不往生淨土!
綜上所述,人類只要懂得了一切唯心的道理,也就揭開了宇宙和人生的秘密,從而也會找到生命解脫的捷徑。不管是上天堂,還是去淨土,關鍵都是“心”的轉變問題。但願人間即是天堂,此處即是淨土,願與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