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能弘法師:四種禅的次第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四種禅的次第

五禅支:尋、伺、喜、樂、一境性具足時,即進入初禅,五蓋不起。當功夫進步,不用尋、伺刻意時,自然安住,唯喜、樂、一境性現前,即是二禅的狀態。當行者捨棄、不執著喜心所的時候,唯有樂、一境性的狀態時,達到了三禅的狀態。當行者進一步的捨棄、放下執著於樂的心所(心理狀態)時,唯有捨、一境性的狀態時,達到了四禅。這個次第過程即定力的增上,功夫、心愈來愈精細的過程。禅修的任何境況、夢境,不論美丑、可貪欲的不可貪欲的,若能以如幻不實之心面對,無所住著,而以平常心修行最為穩妥,不易出現偏差了!

當修行陷入低谷,出現困難的時候,要檢查一下問題出在哪裡,不要被困難嚇倒,尋找問題離不開自心。輕松自然,放下執取的欲望,保持對於善法門的專注與覺醒,不落入五蓋中。

習氣煩惱,並非自我,它只是無自性的妄心,乃種子現行的虛妄生滅。透破它的無常苦空、緣起無自性的本質,放下執取,即當下解脫。一念迷為眾生,一念覺為佛,即是如此。

用強烈地正念抵擋住貪嗔癡的進攻,開始也許頗為困難,甚至要命般的難受;但你必須堅定不移地照顧好正念,決不讓步,那麼貪嗔癡只會潰敗,因為它只是虛妄的生滅、無實體的習氣現行而已,決不會永久性的停留。假如當下正念撤退,那麼貪嗔癡就會進攻,占據心的統治權,讓你成為欲望的奴隸。修行就是在當下進行!

心若散亂,不妨靜坐觀息。

欲望種子現前,白骨骷髅森森明察,自然心清意淨。昏沉多時光明觀,業障現前多禮忏!

從究竟實相上來說:這個身體與牆壁、水果、蔬菜、大小便、山河大地沒有差別,只是四大的生滅聚散罷了!經常如此觀照,即可免去許多狹窄之心念矣!

每一個法門都有其不共同的殊勝,都是第一而非第二的;但它們共同的修行宗旨是不能背離心地,若離開心地而口是心非、心揣邪見、違背戒律、卻說精進,那是非常可怕的邪精進。法門平等,重在對機,了生死乃在斷貪嗔癡慢疑,轉不正見為正見,法門乃是方便,修任何法門都必須以

正見、戒律為基礎,這是必須清楚明白的。否則,只是心外求法的邪精進,難以真正受益!

不論修何宗派、法門,都應解行並重,若理解不正確,沒有正見,摻雜外道邪說,那唯有修成天魔外道鬼神眾;若沒行門,光理解得很好,說得頭頭是道,那也不成,只不過畫餅充饑,自欺欺人,生死難了!故此解行並重,乃真修行人!

夢幻泡影的身心了不可得,愛恨情仇、凡情俗見如此不實!當下清醒無迷的覺性現前,無執無住,不為境轉,契合法性如實之理,妙用現前,無礙無縛,此真功夫矣!

持續不間斷地明了覺知,凡所面對的諸境皆是無常的,不論順逆、美丑、是非、得失、毀譽,總是以平常心面對,任風雨變遷、境況無常,覺醒的心不變,堅定於無常的真理認識,深入地了知,在看破中放下掛礙,在承擔中盡責盡力、隨緣自在、時常反省(如煩惱生起,當下應反省,是否偏離正念),在消磨習氣中增長定慧。允許挫折,但百折不撓的是向往解脫的決心毅力!

籠統地知道一些理論,不能從實修的當下洞察真相,還是會被境所轉,毫無辦法。修行不能光學會理論性的記憶和言說,應切實的在當下修習。佛學即使再通達,如果實修並沒落實,對生死也是毫無辦法,就如十二因緣的內容會背誦,並不等於在當下觀照到十二因緣的連續,從而斬斷、轉變當下業力的連續,於當下解脫慣性的輪回之苦!

古德曰:人心不死,道心不活。《楞嚴經》曰:狂心頓歇,歇即菩提。此皆究極之語,信夫哉!

在當下此時此地,應該保持澄明清醒,做自己的主人。

念起照了即是空,是空無須更覓空。生滅無住非生滅,莫抑心成無想定。任從幻起無住著,不礙定慧勤寂照。逐妄成生死,無住即解脫。如是好修行,功到自然成。

念起念滅的真相現前,不要害怕,保持覺知;不要貪著,而追逐其中,看破其無常,放下對其執著(貪、嗔繼續之心),當下即輕松自如!念頭生滅現前只是法塵外境,乃八識田【注41】中種子現前,不要執以為實,放下的當下,不會影響解脫!

剎那生滅無停留性的身心世界的震動狀況將會在依正見的觀照實修中呈現,沒有什麼可執著的,越看得清楚,越不被假相所束縛;也明白起心動念的波動都有後果。如何起善念妙用,起正念觀照,避免落入惡心造惡業呢?這是實修中所應仔細深刻觀照的!

只有如實的知道無常、苦、空的現狀,那麼一切生起的東西必定會消失,因緣聚散的當下,沒有什麼可粘著,放下!無須總是念著無常、苦、空卻總是放不下,看著事實,明白中學會放下即可,不論是念頭或者事物,生滅現前,絲毫不會阻礙你的解脫!

 

上一篇:曾琦雲居士:佛教從傳統走向科學
下一篇:曾琦雲居士:論佛教與印度婆羅門教的思想淵源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