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研究
周叔迦
第十五章 佛性
一切哲學及其他社會科學都認為宇宙間有一個真理或是定律。順著這真理或定律的人生是正當的,違反這真理或定律的人生是不正當的。唯識哲學卻不如此。它雖然解釋出宇宙人生的所以然,但是認為一切沿著因果循環的定律的人生都是不正當的。人既然知道這宇宙人生之所以然,便應當設法超出這所以然或當然的環境。可是為甚麼這種人生是不正當的呢?因為它是「有漏」的。譬如瓶子有了漏孔,灌水是永遠灌不滿的;這種人生,因果循環永無休息。但何以形成因果循環呢?因為一切知識都是「相待」的;凡是相待的因果一定是循環的。唯有絕待的因果方是圓滿的;這絕待的「圓因」、「滿果」叫做「無漏」。百法中八個心王、五十一個心所、十一種色法、二十四種不相應行都是有漏;但是有漏的正因只是第七識。
這無漏的「圓因」是甚麼?這即是一切有情在阿賴耶識中本來有的「無漏種」,這種子叫做「佛性」。這佛性是極清淨的,是具足無數量微妙功德的。一切佛果上的功德在這佛性上完全具足;所以這佛性又叫作「如來藏」。不過一切有情雖有這本有的佛性;卻因有漏種的障礙,一切功能無從顯現。正如將草木種子埋在沙漠裡一樣,是不能生芽的;要以種種人工化學的方法將這沙漠變成田地,這種子自然有生芽的機會了。所以唯識哲學說:一切有情成佛的可能陸有兩種;
㈠「本性住種」:就是本識上本有的無漏種;
㈡「習所成種」:就時由聞正道的原故,增益善心所的功能;這善心所雖不是佛性而與無漏種的緣生相應,於是由無漏種先發生「無漏智」,由這無漏智再熏成種,便為將來成佛的種子了。
既然一切有情的本性裡都有佛性,是不是一切有情將來全都成了佛呢?這問題便是性相兩宗的爭點了。性宗說:一切眾生將來畢竟成佛。唯識哲學說:有情有五種不同:
㈠聲聞種性:聲聞是研究佛教中小乘教的人。因為他是聞佛的聲音而得解脫的,所以叫作「聲聞」。他只可以證小乘的法。
㈡緣覺種性:緣覺是依佛或自己推尋十二因緣的道理而得覺悟,他只可以證緣覺的法。
㈢菩薩種性:這一類有情是決定成佛的。
㈣不定種性:便是他先修聲聞、緣覺的法,然而遇著機緣便可轉成菩薩的。
㈤無種性:這類有情是永遠不得成佛的。說他無種,並不是沒有本性住種;只是沒有「習所成種」,因為他善根斷了。
唯識哲學雖然說有情有五種的不同;這是就同時一切有情的比較上說的,若是就一個有情直說;他現在的善根雖然斷了,但是將來還有續種善根的時候;等他續種了善根,那便不是無種性了。
何以這成佛因果是無漏的呢!為明了這一點,先要解釋「漏」字:
㈠水流不息:譬如自來水管的水門一開,那邊抽水機永遠往裡灌,這邊水永遠流,而水在水管中是次第遷流不住,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所以一切世間法都是有漏的。
㈡煩惱:一切世間法都是由煩惱的因而起,結果無非增益煩惱。
㈢障:因為一切世間法是有漏的,所以一切「行」無有休息的時候;於是永遠覆障著這本具的佛性,使他的功能無由顯現。所以唯識家的目的,便是斷除煩障,而行位的階級淺深也就隨著他所斷的煩惱淺深而判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