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研究
周叔迦
第五章 八識萬法的體性
這百法是包羅萬象的總綱,八識又是百法的主腦。這宇宙間的萬象以及八識的心主究竟是甚麼體性呢?要知道每一種法都具足三種特性:
㈠「遍計所執性」:
遍是普遍;計是計校。這性不是附屬於一切萬法的本質;而是由於人的普遍計校所生的執著。平常人對於一切事理,總有兩層執著:
⑴一切諸法各各有特性。
⑵一切特性都有本體。譬如某人不認識牛,才聽見人說牛,便要推想到甚麼叫做牛?又如見著牛而不認識牠叫甚麼?便要推想:牠是鬼呢?牠是獸呢?所以一切遍計所執不出兩種:
①「文字語言」
②「義理」
為甚麼這些執著要標明普遍與計校兩層呢?因為我們的智識有四種不同:
①遍而非計
②計而非遍
③非遍亦非計
④遍亦是計
這遍而非計,是一切聖者所得的「無漏智」。我們平常人的智識是「有漏識」,如同器皿有了漏孔似的,永遠不會盛滿,因為他對於一切都不曾徹底的研究與認識。研究唯識而經過種種對於智識上的整理,才能徹底認清一切,所謂大澈大悟的境界,便無所不知,無所不了解。然而他的知解不是從計校上得來的,所以是遍而非計。那計而非遍的便是我們的「第七識」,他只知道計校著有「我」,然而這「我見」是虛妄的;其他的一切宇宙、一切人生、一切事理,這第七識是不能計校的,所以是計而非遍。這非遍又非計,便是我們的「前五識」以及「阿賴耶識」。他只能了別自己的對象同環境,所以不是遍;他不能想念分別,所以不是計。那「遍亦是計」的,就是我們的「意識」。他是時時刻刻計校一切顏色、聲音、香臭、苦辣、痛癢以及喜怒。所以意識的了別,一切都是錯誤的執著。而我們人的一切思想行為都由於意識,在前第四章中「五心的次第」已經說過。所以唯識哲學家說,我們平常人的一切思想行為全是錯的。
㈡「依他起性」:
那「依他起性」對「遍計所執性」說,比較上是真的。「依他起」的意思就是指一切事理的由來,不是自己單獨能成立的。必須要依靠其他的事理積合而成。譬如說牛,實際上並無有一種單獨的東西叫做牛,它不過是頭角毛尾足蹄心肺髒胃等等集合成的;再進一步求這牛心,也無有一種單純的東西叫做牛心,它不過是無數細胞集成;如是一層層的推求,結果宇宙間的一切事理,無有一件不是依靠其它別的東西來積成的。因為這種性相不是依名生義的遍計所執,所以是真的。然而他證明一切事理是無實質的,所以又是假的。
㈢「圓成實性」:
那「圓成實性」是一切事理的真實體性。圓是圓滿,成是成就,實是真實;這圓滿成為真實的性就是六種「無為」中的「真如」。這真如是一切事理共同的體性,這是最真實的。
這「三性」的定義,要換一種名詞來解釋,便是「三無性」,這「遍計所執性」即是「相無性」;因為人的一切了解,一切想象都是假的。這「依他起性」即是「生無性」;因為一切事理的生起是不能由己而是由他的。這「圓成實性」即是「勝義無性」,因為這是一切事理平等無差別的本體。在最妙勝的義理上,一切萬象無有的差別。
既然我們所認識的一切事理是虛假的,而一切事理別有依據發生的成分。如此則佛教所說的「我」是虛妄的,豈不是應當有一個依他起的實「我」嗎?何以一定說「我」是絕對無有的呢?因為「遍計所執」也可以實在無體的。譬如有人不認識羊毛,聽見人說龜毛,後來看見羊毛便以為是龜毛;但是世界上龜是不長毛的,龜毛絕對是沒有的。人對於龜毛的了解便是「遍計所執」而無有依他起的。人的「我見」也是如此。實在是沒有的,但是人卻虛妄地想象一番。
為叫人了解遍計所執性的虛妄,所以在唯識上說六種譬喻:
①一切人的智識既無實在,何以有種種的環境呢?為了解這個理所以說如「幻」;「幻」便是催眠的魔術。被催眠者所見的境界全是假的。唯哲學說一切的人生都是在催眠之中。
②既然一切無貴,何以有人要生種種的虛妄思想呢?為了解這一層所以說如「陽焰」;這「陽焰」就是沙漠中的海市蜃樓,遠看像有水草,不近看便不知是假的。
③既然一切無實,何以人有好惡愛怨的受用呢?為了解這一層,所以說如「夢」;夢中的受用到醒時都是空的;凡人的受用到覺悟以後都是假的。
④既然一切無貴,何以人要有種種言說文字呢?為了解這一層,所以說如「響」;「響」就是空谷的回聲,這空谷的回聲是無意義的而人聽了卻了解他的意義。
⑤既然一切無實,何以要說一定有善惡的果報呢?為了解這一層,所以說如「影」;鏡中的影子雖然是假,然而有物在前便決定有像。
⑥既然一切無實,何以佛教主張救濟一切呢?為了解這一層,所以說如「化」;「化」是變戲法,雖然是假,然而要變給大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