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劉先和居士:立於世而出於世——談對梵淨山佛教文化的研究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立於世而出於世——談對梵淨山佛教文化的研究

劉先和 

隨著梵淨山多年的開發,人們對梵淨山的認識已越來越清晰。梵淨山是佛山,佛是梵淨山的山魂,無佛無山,無山無佛的觀念在人們腦海中已形成共識。更為重要的是對梵淨山是佛山的認知,在銅仁地區領導層已形成定論,這就為梵淨山佛教文化的研究形成了一個良好的氛圍,提供了一個最為有利的基礎。

我在銅仁地區生活、工作數十年,但對梵淨山從未作過系統的研究。第一次與梵淨山接觸,還是在十多年前陪省裡在銅仁召開的一次會議的代表登山。那次一大隊人馬行時進到黑灣河,我過遠望梵淨山,就初感到梵淨山雄偉、壯麗及神秘的氣息。後來走到梵淨山山門,目睹山門諸境,一種梵淨山靈氣不現的感覺油然而生。雖深感梵淨山佛緣深厚,但機緣不得當,佛光隱隱不現。那次上到山頂,一位向導熱情地向我們介紹了梵淨山山頂諸境的許多傳說,其中也說到了釋迦牟尼與彌勒爭執金頂之說。我當下大吃一驚,如此名山怎麼還流傳著這等傳說。這不僅不符佛教名山形象,也有損佛教信眾的感情。當時我仔細一默,此傳說不過是前人的戲說而已,就像如今許多戲說歷史,戲說皇帝的影視劇一樣。但戲說得有個度,但凡過了度其負面影響是極其有害的。梵淨山此傳說就過了度,若不加以制止,戲說流行,名山不名。此後我在多種場合,乃至於專門作文以釋迦牟尼是現在佛,彌勒是未來佛為主線糾正這一戲說。時經多年,戲說已基本被正說所淹滅。今天我說出這些,絲毫沒有顯示我的覺悟之意,只是借此提示:梵淨山佛教文化的研究必須走上一條健康的路,要步入正道,要符合造就一座佛教名山的要求。只有這樣,梵淨山佛教文化研究才有意義,才有前途,才會為梵淨山的開發、利用和發展提供正確指導和導向。

佛學是講因緣的。依佛學理義而言,世界上一切事物及現象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的。綜觀今日的景象,梵淨山佛教時逢殊勝因緣:梵淨山佛協成立了;護國寺大雄寶殿落成了,今天還在這裡舉行盛大而隆重的佛教開光儀式;眾多有識之士聚集一堂來研究梵淨山的佛教文化。這一切都顯示梵淨山恰逢盛世、盛時、盛事。在這樣一個令人喜悅的日子裡,我略感不足的是,梵淨山的佛教文化研究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沒有與梵淨山的開放同步。為什麼這樣說呢?據我所知,系統研究梵淨山佛教文化,而且具有點規模,具有點檔次的這是第一次。梵淨山的書出了不少,但我沒有看到過一本梵淨山佛教文化研究的專輯。梵淨山已開發多年,旅游觀光,資源考察的熱浪一波又一波,有多少人依據梵淨山的研究成了這樣師,那樣學者,那樣專家。梵淨山的知名度也早已飛傳海內外。然而作為梵淨山主體的佛教文化,卻常常只是他物之上的附屬,只是多多少少讓來這梵淨山的人感覺到一點,這的確令人遺憾。梵淨山佛教文化研究起步晚的這一狀況,使得專門研究這方面的人才匮乏,這就是當前面臨的一個迫切需要正視的問題。

在我看來,從事梵淨山佛教文化研究的人,必須高人一籌。若是我們眾多研究人士在梵淨山所看到的,所感覺到的,所領悟到的與一個游客差不多,那我們能研究出個什麼名堂。既然要悉心研究一座山,研究一座山所形成、所積累的文化,那必須得透視她,要如庖丁解牛,一點一點的剖析她。過去我在職時,為完在有關部門交賦的作文任務,提筆之前總喜歡淨梵淨山托在手掌之中,前前後後、左左右右、細細地觀賞,非要看出點名堂來才下筆。

眾所周知,過去梵淨山廟宇眾多,環山就有48座腳庵。為什麼是48座,而不是47、49座,或者湊過整數50座呢?我以為那是喻義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是最為方便大法。佛學裡的八萬四千是指無數無量之義。梵淨山48座腳庵就告知人們:佛法在梵淨山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這一方便大法的顯示還告知人們:不管你從事什麼職業、不管你地位貴賤、不管你財產貧富、不管你是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善人還是惡人,只要你來到梵淨山,梵淨山都接納你,佛法都向你敞開大門。不知大家注意到不,梵淨山與許多佛山不一樣,她不是獨門獨路,她東西南北都可以上山,多寬闊的胸懷,多慈悲的佛法。

有人問我,對梵淨山金頂如何看?我告訴說,金頂是梵淨山的精華,金頂是梵淨山佛力的結晶,是梵淨山佛法的顯象,是梵淨山佛教的中注,是梵淨山佛義的象征。有緣之人面對金頂而立,必有佛法感應。何以見得?你看那金頂,從梵淨山脊梁之顛巍然拔起,她根基於山而直插雲宵,直指虛空。她喻義佛法立於世而出於世。她仿佛告知一切修行的人,解脫成就於世間,追求解脫的眾生,是不能離世而得解脫的智慧與力量的,必須在苦樂參半的娑娑世界中歷經種種磨煉,以此開拓智慧與大能,令得解脫。若沒有世間種種苦難的挑戰與奮斗,生命的德性能耐只是恆久潛藏不露,無法顯現。她告知一切有心學佛修善的人,一切出家與居家人都要以俗世為道場,都要如同這金頂一般,根基於世,歷經風雨吹打,處於一切世事紛爭之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必然得以出世。這一切的理義全含在金頂之中。

還有,凡登過金頂的人都知道,登金頂必須要途徑一個觀音洞。怎麼要將金頂半腰上的這個洞叫觀音洞?我們研究人員思考過這個問題嗎?我們理解了前人的苦心嗎?讀過《楞嚴經》的人知道,觀世音菩薩從聞思修而悟佛法,從而獲得兩種特別無上的妙用:一是向上應合了十方世界的眾佛門具有的根本覺悟心和佛的慈力;二是向下應合了十方世界身處六道輪回中的眾生和眾生向佛的悲仰之心。過去我陪一位省裡領導檢查工作,他曾問我,佛教裡怎麼信觀音的人那麼多?我告訴他觀音有這兩大功能。為什麼佛教信徒中觀世音的感應故事最多,也就是因為觀世音有這兩大殊勝能量。你想上金頂,想從眾生世界升入佛的境地,上應佛下通眾生的觀世音菩薩就在半山腰接你。這還了得,我們平平常常一個業障深重的無明之人,稍稍生起一點善念,要上金頂朝拜釋迦牟尼佛、彌勒佛,觀世音菩薩就在半途中迎你,多大的福分,多厚的善緣。梵淨山的佛理太深刻了,太生動了,真是文筆難以表述。

如何才能使梵淨山的佛教文化研究走向深入,走向輝煌呢?我以為就研究人員本身而言,應該做好兩件事。

一是要學點佛學。佛學浩入煙海,她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佛學是揭示宇宙世界萬物,包括生命現象原理的一門學問,她涉及到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佛學不局限於佛教,她也不全歸佛教所有,她是人類文化的一座寶庫。一個有心研究佛教文化的人,很難想象不懂佛學如何從事研究。因而,我提倡學點佛學。不需要學得很深,也不需要你去參禅悟道,但至少應懂得佛學的基本理義。這樣你才有研究資本,研究的本錢。倘若你對佛學一概不知,你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見廟只是廟,見金頂只是金頂,那你能研究出什麼?記得梵淨山上有一個景點,叫"萬卷書"吧。我常跟人說,梵淨山就是一本書,讀懂了處處皆學問、處處皆典故、處處皆佛法。如何才能讀懂?勸君學點佛學。二是要與時俱進。我們研究梵淨山佛教文化,全部意義在於認識梵淨山,了解梵淨山,然後利用她並發展她所形成的文化,以此促進銅仁地區的經濟建設、社會進步。一切前人留下來的史料是死的,山也死的,如何能將這此史料轉活,將山轉活,這是擺在研究人員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六祖壇經》中六祖惠能在教導弟子如何讀經時說過這樣一段偈語:"心迷法華轉、心語轉法華、頌經久不明、與義成仇家"。這裡的法華是指《法華經》。讀經是這樣的,讀梵淨山亦復如是。要想不被史料轉,被山轉,而要去轉史料、轉山,一個重要的思想武器就是與時俱進。把握住時代的脈膊,把握住新時期佛教的運轉,把握住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我們的研究就有生機、有活力、有價值,就能立於梵淨山而出於梵淨山。

祝梵淨山佛教文化研究早出人才,早出結果。

 

上一篇:清淨法師:准提咒介紹
下一篇:清淨法師:佛商培訓系列 擁抱吉祥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