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徐恆志居士:《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略述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略述

徐恆志居士
 

緣起
  前不久,欣收徐老賜贈《般若之花》等文集,拜讀恩師近作《〈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略述》一文,受益匪淺。因此書目前發行量較小,保定眾居士發心倡印一小部分,但難全四方之請,網上沒有此文發布,有同修建議我閒暇時間把此文敲進論壇,以利同仁,也為報老人慈念我等學人之大恩,借花獻佛,供養大眾,我當然義無反顧,欣然應允。

  但由於學人日間工作忙碌,時間倉促,難免打字中存在疏忽遺漏之處,恭請諸位同仁師兄,不吝指正,感德無涯!

金明頂禮    

 

正文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是一本學佛必讀、婦孺皆知的大經。大般若經在四處,講了十六會,共有六百卷,這經是第九會所說,譯成中文共有5837個字。念誦的很多,但知義的較少。世親菩薩著《金剛經論》用二十七疑來破除疑惑,闡明經旨。現在按照昭明太子的三十二分大略講解其要義。在三十二分中,第一分是序分,第二至三十一分半是正宗分,半分是流通分。學習般若法門,先須了解三種般若,即由文字般若下手,引起觀照般若,而達到實相般若。“般若”是梵語,是五種不翻之一(1、秘密不翻;2、含多義不翻,如薄伽梵;3、我國所無,如閻浮樹;4、順古不翻,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5、生善不翻。)“般若”是生善不翻,因不學佛法,不能領悟“般若境界”。古人說:“依文解義,三世佛冤,離經一字,即同魔說。”所以要即文字離文字,“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方與般若相應。金剛是堅固、透明、銳利,用來比喻般若的體、相、用,所以此經是以“法”、“喻”為名。(佛經取名有七種:即單的三種,單“人”,如《佛說阿彌陀經》;單“法”,如《涅槃經》;單“喻”,如《梵網經》。復的三種,“人、法”,如《文殊問般若經》;“法、喻”,如《妙法蓮華經》;“人、喻”,如《如來獅子吼品》。還有一種人、法、喻都具足的,如《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波羅密譯漢語為“彼岸到”,意即“到彼岸”。實際上,此岸、彼岸都是比喻。具足煩惱即名此岸;解脫自在,即名彼岸。“金剛般若波羅密”是別名,“經”是通名,也叫“契經”,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經名的含義是:以金剛般的智慧,轉化煩惱妄想,到達解脫的彼岸。另外,此經以實相為體,以無住為宗,以破我滅罪為用,以至極圓頓為教相。這是此經“五重玄義”的提要。

  現在簡略地講一下譯經的法師。鸠摩羅什大師,譯為“童壽”,是一位有名的譯經大師,《妙法蓮華經》、《維摩诘所說經》、《佛說阿彌陀經》等,都是他翻譯的。七歲便隨母出家,精通大小乘經論。在姚秦也即後秦時代,由姚興在長安集中八百多人,譯出經論98部。臨終火化,舌根不壞,證實所譯經典沒有錯誤。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捨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從“如是我聞”到“千二百五十人俱”,其中有六種根據,也即六種成就。“如是我聞”意思說:這些內容是我親自聞到的,這是一般的解釋。真“如”之理,決定“是”而不錯,這是較深的解釋。這裡包括“信”和“聞”兩個成就。“一時”即在說法的一個時間裡,因各國歷數有所差別,所以不用具體年、月、日,以“一時”說明之。這是“時”成就。“佛在捨衛國”,捨衛國是波斯匿王的京都,譯為豐德——物產“豐”富,道“德”高尚,名聞全國。“祗樹給孤獨園”是太子祗陀的樹,給孤獨長者的園,這園是給孤獨長者向祗陀太子用“黃金鋪地“買下的。這就是說法“主”成就和“處”成就。“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這是六種成就中最後一種“眾”成就。他們是常常隨佛聽法的。“比丘”是梵語,譯為“怖魔”、“乞士”和“破惡”三義;“大比丘”即是回小向大的比丘。“眾”即僧眾,也即“和合眾”,在事相上要有六種和合,——身和同住、口和無诤、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總之,身、口、意、戒、見、利六種都要和合。“千二百五十人俱”,佛常隨弟子有1255人,舉大數,叫1250人。其中佛成道後,在鹿野苑先度五比丘;次度了三迦葉,即優樓頻螺、迦耶、那提三位迦葉。三人學外道,名氣很大,弟子也很多。佛就用火光三昧和慈心三昧,制服了口吐毒氣的毒龍,這就折服了優樓頻螺的驕傲,師徒共500人,皈依了佛陀;其他二人師徒亦有500人也同時皈依。捨利弗和目犍連本來也是外道,佛的威德感召,也棄邪歸正。另有耶捨長者及同學50人,受度歸佛。這樣,實際上是1255人常在一起。以上是通序,也叫證信序。以下再講別序,各經有所不同,故叫“別”。當中午、即日不過中,吃飯的時候,世尊依照規定,穿了僧伽黎大衣,即25條的袈裟,手持應量器——缽,入捨衛城中去次第乞食。“次第乞”也是一條戒規。過去迦葉尊者乞貧不乞富,為了讓貧窮的人多培些福報;而須菩提卻是專化富人,恐怕他們福報享完,要他們繼續行布施。佛知道後就定下“次第乞”的規矩,平等利人。現在東南亞的泰國,還實行托缽乞食。“還至本處”以後,佛在吃好飯,收好衣缽,洗了足之後,展開座具,結跏趺而坐。上面這些動作,正是般若放光,全理成事,全事即理,體現了世尊不開口的說法。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谛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這以下是正宗分,正式開始講這部《金剛經》。

  “善現”是須菩提的譯語。在佛的弟子中,他是解空第一。原是青龍陀如來再來。他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這都是印度的禮節,表示恭敬,也就是“三業虔誠”。

  然後須菩提贊歎世尊。“希有世尊”是說佛陀大慈大悲,一舉一動無不加護懷念諸菩薩,無不付與、叮囑諸菩薩。一切從有利於菩薩出發。須菩提隨即請問如來:善男子、善女人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人,應怎樣使心安住,應怎樣降伏其心。這裡必須注意,所謂善男子、善女人,不是指一般的善良之人,而是指已發了“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的大乘根性的菩薩。佛當時允許了須菩提的請求,“汝今谛聽,當為汝說”。須菩提也欣然應諾,“願樂欲聞”。

  這裡所謂“如來”,是佛的名號之一。十號即: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所謂“如來”即是乘如實道,來成正覺,這是指應身如來。經上說:“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這是指法身如來。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以下開始談降伏妄心、安住真心的修行方法。古德把經分為信、解、行、證四方面,第二至第八分,是開示無住以生信;第九至第十六分是推廣無住以開解;第十七至二十四分,深觀無住以進修;第二十五分至三十一分半是圓滿無住以成證。脈絡分明,層次井然,經中都有語句可作證。所謂“菩薩摩诃薩”,翻為大菩薩,也即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發大乘心的覺有情的人。佛教導說,一切大菩薩應當這樣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包括卵、胎、濕、化。其中依水濕而生的叫濕生,有些小蟲,也是依濕而生。諸天與地獄是無而忽有是化生。蚊子由小蟲脫皮而生,也屬化生。此外,也包括“若有色”,指欲界和色界的眾生。“若無色”,指無色界的眾生,也指滅色歸空的空無邊處天眾生。“若有想”,指以識想為命的識無邊處天眾生。“若無想”,指伏住六、七兩識的無所有處天眾生。“若非有想非無想”,指八識似轉未轉的非想、非非想處天眾生。佛告須菩提,所有這十大類眾生,我都叫他們入於無明已斷,迷惑已盡,二種生死(分段和變易生死)已了的“無余涅槃”。但雖然滅度了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際上我沒有滅度他們,因為離相度生,並不執著於能度所度;而且眾生本具佛性,實際上是自性自度。這是為什麽呢?因為菩薩如果有能度的“我相”,有所度的“人相”,有很多差別的“眾生相”,有執著不捨的“壽者相”,就不成為菩薩了。

 

妙行無住分第四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還有,須菩提,菩薩修行布施時,對於六塵諸法,應無所住著;也就是說不住著於色、聲、香、味、觸、法上去行布施。須菩提,菩薩應這樣不住相布施。為什麽呢?菩薩能不住於相而行布施,其福德是不可思量的。須菩提,你以為怎樣,東方虛空可思量嗎?須菩提說:不可思量的呀!佛又說,那麽南、西、北方及思維、上下虛空可思量嗎?須菩提亦說,不可思量的呀!佛說,菩薩布施而不住於相,福德廣大亦象這樣不可思量!佛告誡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此離相布施,無住生心,如我所教,把真心安住下來。經中“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不正是四維空間的描述嗎?現在科學家,叫虛空的長、寬、高,叫三維空間,在三維空間的坐標上,加上時間,時空互相聯系,就構成“四維空間連續區”,空間維數愈高,境界愈不可思議。《金剛經》到這裡,已把離相度生、無住行施的道理講清楚,故佛說:“如所教住”,就可以了。以下是詳細發揮離相、無住的妙旨。

 

如理實見分第五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佛又對須菩提說,你的意思怎樣,是否可以把眾生身相就認為是法身如來呢?須菩提說,那是不可以的,為什麽呢?如來所說的是眾生身相,並非法身、實相。佛便告訴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因為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條件具備就產生了“緣起”現象;既是“緣起”,還是生滅的。但在緣起事物上,知其“非相”、本空,就能見到法身如來。這樣迷時性相不同,悟時性相不二。如鏡顯人影時,鏡即是影,影即是鏡。所以《楞嚴經》說:色身、虛空、山河、大地“皆是妙明真心中物。”

 

正信希有分第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須菩提對佛說,可曾有眾生,聽到這樣言說、章句,生起真實信心嗎?佛就告訴須菩提:不要這樣說。如來涅槃以後,“後五百歲”(即末法一萬年中的最初五百年),還有持戒修福的人,對於所說離相度生、無住行施、非相見佛的章句能生深信,以此為實。我們知道,戒是定慧基礎,福是修行資糧,持戒修福都是大乘佛法的根本。“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如果聽到這些章句,乃至能生一念清淨心的,如來能以五眼六通,盡知盡見,能得如十方虛空不可思量的福德。為什麽呢?因為這些眾生,已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沒有“法相”,也沒有“非法相”。慧徹三空,功圓諸行。如果這些眾生,取執“我相”,就著“我執四相”;如果取執“法相”,就著“法執四相”;如果取著“非法相”,就著“空執四相”。所謂舉心即錯,動念即乖。因此不應取著“我、法二相”,到了我、法兩空以後,也不應取著“非法相”。正因為遠離“四相”,自心才能清淨。所以我常說,比丘們知我說法,比如借筏渡河,到岸即捨,惑業若盡,“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之空。這裡“法”即是有為法,“非法”是無為法,兩邊不著,正是朗然大覺呀!

 

無得無說分第七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上面講到一切皆不應取,為什麽如來還得要說法呢?為了防止這個疑問,佛就設問,如來是否得無上菩提,是否有所說法?須菩提說:根據我的理解,所謂“無上正等正覺”,實際上,是個對待的假名,是無有定法的;而且是對機說法,應病與藥,也無有一定的法則可說.為什麽呢?如來所說的法,本來不可取著,也不可言說,非有非空。為什麽這樣說呢?因為一切聖賢都依止“無為法”修心,究竟無智亦無所得,但境界卻有高低的差別。如按別教說:有的入於十信、十行、十回向的三賢位,有的證入十地的十聖位;從圓教說,一修等於一切修,一證等於一切證,是初後不二,解行俱頓的。但從破惑來說,圓教是初信斷見惑,七信斷思惑,八、九、十信斷塵沙惑,經歷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共破四十二品無明而成妙覺。

 

依法出生分第八
  須菩提,於意雲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這是第一次較量持經的功德。所謂三千大千世界,是以須彌山為中心;周圍有四大部洲,有一個太陽和月亮,合起來成為一個“小世界”,大略相當於一個太陽系。一千個小世界,名為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名為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名為大千世界,小千、中千、大千,故稱“三千大千世界”。據現代天文學說明,我們所看到的銀河系,有各種類型的恆星1,000億顆以上,宇宙中還有許多超級銀河系。真是世界無盡,眾生無盡。佛對須菩提說,用充滿三千世界的七寶來布施,福德可否算多呢?須菩提回答:那是很多啊!為什麽呢?我是按照福德事相說的,不是依照福德的理性說的。但福德相有限,而福德性無量,按福德事相說,所以如來說福德多。佛說,如果有人乃至受持實踐經中“四句偈”,且能為他人講說,其福德能勝過七寶布施。為什麽呢?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無上正等正覺之法,皆從此經所出。所謂此經,不僅是指的文字般若,因為可由文字起觀照,而達實相,更主要的是領悟“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的妙理!這裡所謂“四句偈”並不限定指哪四句,只要出自《金剛經》,能正確解釋它,都可算是“四句偈”。

  佛說《金剛經》處處隨立隨掃,所以說:“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所謂佛法”是俗谛,“即非佛法”是指真谛,真俗不二,二谛融通,就是中道第一義谛。

 

一相無相分第九
  須菩提,於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诤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佛又對須菩提說,你以為怎樣?能否作我得須陀洹果之念呢?須菩提說,不可以的。這是因為須陀洹雖斷三界見惑盡,入小乘見道位,名為“入”??聖人之“流”,但實際上,對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界並無所入,不起分別和貪著之念,假名叫須陀洹。佛又問,那末已斷欲界前六品思惑的斯陀含,能否作我得斯陀含果之念呢?須菩提也說,不可以的。因為斯陀含雖一來天上,一來人間,在欲界再受一番生死,而實無往來,不執著於往來之相,假名為“一來”。佛又問,那末阿那含能否作我得阿那含果之念呢?須菩提說,也是不可以的。因為阿那含雖已斷欲界後三品思惑,稱為“不來”,而不執著於不來欲界之相,假名為“不來”。佛又問,那末阿羅漢能否作我得阿羅漢道之念呢?須菩提也說,不可以的。因為阿羅漢雖已斷三界見思煩惱,所以譯為殺賊、應供和無生。既是無生,還有什麽實在之法可得。若阿羅漢作我得阿羅漢道之念,便著了我執四相。怎麽能得阿羅漢道呢?世尊呀!你說我得無诤三昧,是得無诤三昧人中的第一人。還贊歎我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但我不作“我是離欲阿羅漢”之念。因為我若作我得阿羅漢道的念頭,世尊便不說須菩提是樂於寂靜的行者。由於實無所得,才叫須菩提是樂於寂靜行的。

  以上三種果位,都是小乘分位之果,到了四果才算得究竟道法,所以稱四果為“阿羅漢道”,也就是近於佛的覺道。“無诤三昧”就是不生诤論,不說是非長短的無诤正定。“離欲”即斷除財、色、名、食、睡的五欲,沒有一切欲念,不僅是指YIN欲的。

 

莊嚴淨土分第十
  佛告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須菩提,於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雲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佛告須菩提,你以為怎樣,如來昔在燃燈佛處,是否獲得了授記成佛之菩提法呢?須菩提明確地回答:“如來在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若有所得,“四相”未空,怎能成佛呢?妄心不住著,就能安住真心。這是授記成佛亦無所住。佛再問:你以為怎樣,菩薩是否廣修六度萬行,來莊嚴自性佛土呢?不是這樣,世尊,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須菩提以三谛道理來回答:“莊嚴佛土”是俗谛,因有假相,還須任運莊嚴;“即非莊嚴”是真谛,不住於莊嚴之相;“是名莊嚴”即是非空非假、即空即假,會歸於中道第一義谛。所以這三句話,可以用真俗中三谛來融通。這是莊嚴佛土無所住。一切事物都可以作如是觀。佛告訴須菩提,所以大菩薩們應生這樣的清淨心,不應住著在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界上生出妄心,應該無所住著,而生清淨之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剛經》的經眼、核心,十分重要,包括了佛法主要修證內容。應無所住,就是“真空”,而生其心就是“妙有”;終日無住,終日生心;終日生心,終日無住。當年惠能在五祖處,三更入室,聽五祖說《金剛經》,聽到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時,惠能言下大悟,說了五個“何期”——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五祖便傳頓教及衣缽,成為禅宗第六代祖師。所以此語我們必須精心體會。如果不出生清淨之心,便斷滅了佛性,而且既無“妙有”,“真空”也成為頑空。清淨之心,是既不偏“空”,也不偏“有”;既不落“常”,也不落“斷”。如果執常,就成為“常見”外道邪見;如果執斷,就成為“斷見”外道邪見。外道的六十二種邪見,就是以“斷”、“常”二見為根本的。須菩提,你以為怎樣?譬如有人,報身的大小,象須彌山王,你認為這身大不大呢?須菩提說,很大,世尊。為什麽呢?有相之身可以大小來衡量,但佛所說的是非有身相的法身,假名叫大身而已。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雲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這是第二次較量福德。佛又問須菩提,如果以一粒沙比作一條恆河,這許多恆河的沙數多不多呢?須菩提回答,很多,世尊,恆河尚無數之多,何況所有恆河中的沙數。佛說,我今實言告你,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充滿恆河沙數的三千大千世界來作布施,得福多嗎?須菩提說,很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有人,在此經中,乃至受持實踐四句偈等,且能為他人說,那末所得的無相福德性,勝過有漏的福德相。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佛又說,須菩提呀,如果你能隨緣解說《金剛經》,乃至只說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如法供養,象供養佛塔、佛廟,更何況有人能全部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這個人成就了最上(法身)第一(報身)希有(化身)的法、報、化三身之法,凡經典所在的地方,即是有佛及佛的可尊可重的賢聖弟子,三寶具足,十分殊勝。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須菩提,於意雲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這時須菩提對佛說,此經應稱什麽名字,我們又當怎樣去奉行受持呢?佛告訴說,這經名叫“金剛般若波羅密”,你當奉持這個經名。我們必須知道,經名是全經的總持,憶持經名,就是修行的一個妙法;又因為“經”是文字般若,依文字起觀照般若,而達實相般若,由經名就可具足“三般若”。但“般若波羅密”,是假谛,“即非般若波羅密”是空谛;“是名般若波羅密”是中谛,即假即空即中,三谛圓融,不可思議。

  下面為了說明般若離相之用,指出說法離相和依報、正報離相。佛問須菩提,你以為如來有所說法嗎?須菩提回答:“如來無所說”。為什麽呢?說法也是因緣和合,緣生性空,徒有假名;雖佛說法四十九年,並非無所說,但三輪體空,不粘不著,雖有說法之相,而是說即無說,無說而說。這段是說法離相。

  佛又問,三千大千世界的微塵多嗎?須菩提說:甚多。佛就告訴須菩提,所謂微塵和世界的依報,分散即成微塵,合之即成世界,微塵非微塵,世界非世界,所謂微塵和世界,緣起性空,只是假名,並無實法。這段是依報離相。

  佛又問:那末可以三十二相正報來見如來法身嗎?須菩提回答: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為什麽呢?三十二相乃是應身,緣生如幻,非是法身清淨之相,不過假名為三十二相而已。這是正報離相。

  至此佛又第三次較量功德,告訴須菩提,若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與受持經中乃至四句偈,並為他人說相比較,其福甚多於前者。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從第九到十六分是推廣無住以開解——深解義趣,但到十三分本意已定,這裡是作個總結。

  這時,須菩提聞到佛說此經之後,深深了解義趣,涕淚悲泣對佛說,我昔來已得解空慧眼,但不曾聽到這樣的微妙經典。如果有聽到此經,得清淨信心,而生實相,當知這人成就第一、稀有功德。世尊,所謂實相,乃是真實之相,不是虛妄之相,所以說“即是非相”,假名為“實相”而已。世尊,我現在聽到這樣經典,信解它、受持它,不算很難。可是到佛涅槃後第五個五百歲,也即“後五百歲”,有眾生能聽到是經,並信、解、受持,這人就是第一希有啊!為什麽呢?這個人已經沒有四相。什麽原因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本來是空,何以故呢?“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今世人處處著相求佛,真是離道彌遠。佛印可須菩提所說,“如是如是”。若有人聞到此經而能不驚、不怖、不畏,此人很是希有。為什麽呢?如來所說般若是第一波羅密,但不可執著第一波羅密,只不過假名為第一波羅密。如來以離相妙行來降伏其心,的確是十分希有。佛又進一步引證忍辱度的修法,要三輪體空,內無能忍之心,外無所忍之境,中無打罵毀辱之相,即空、即假、即中,圓滿成就忍辱度。佛並以事實來證明,我昔日被歌利王割截身體,節節支解時,如果心有“四相”便會生嗔恨。又過去曾五百世作忍辱仙人,那時我也沒有我、人、眾生、壽者四相。所以菩薩應離一切相,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著於色而生妄心,亦不應住著於聲、香、味、觸、法上生起妄心。應該心無所住,但靈知不昧,出生清淨心,不同於木石,也不同於斷滅。如果心住於六塵,便不能安住真心,所以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為了利益一切眾生,應這樣行於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本來是空。按二谛說,“一切眾生”是俗谛,“即非眾生”是真谛。因為眾生也是眾緣和合,其性本空。佛告訴須菩提,如來是真語不假的,是實語不虛的,是如實而說的,不欺騙,所說也不自相矛盾。如來所得的真如之法,既無實,也無虛。佛又告須菩提,若菩薩心住著於法而行布施,則智慧障塞,如人入暗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則智慧明朗,如人有目,了了徹見。須菩提,未來世中若有人受持讀誦此經,佛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就能佛智悉知佛眼悉見,都能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以下佛又作第四次較量。須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上中下午,以恆河沙等身進行布施,經過了百千萬億劫,如果有人聽到此經,深心不疑,其福勝過上述布施,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身口意三業恭敬?須菩提,主要說來,此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權教大乘心及發實教最上乘心者而說,也是對三賢位及十聖位者而說。如果有人能受持、讀誦,廣泛宣說,自利利人,如來悉知悉見,皆能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這些人就是荷擔如來家業,弘法利生,肩負無上正等正覺的重任。為什麽呢?樂小法的人,由於著了我等“四見”,就對此經不能聽受、讀誦,也不能為他人解說。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主要是天、人、阿修羅,應即供養,當知此處即捨利寶塔,都應恭恭敬敬作禮、圍繞,並以華香散布其處。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復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燃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這是作第五次較量。佛又對須菩提說,若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持、讀誦此經,卻為他人所輕賤,要知道這人先世所作罪業,按理應墮惡道,由於今世受到別人輕賤,那末先世的罪業,就能消滅,重罪輕報,當來還能得無上正等正覺。須菩提,我回憶在然燈佛以前的過去無量大劫中,得遇到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億)的諸佛,我都供養、承侍,沒有空過的。如果後世有人能受持實踐、讀誦此經,所得功德,與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相比,供養一百分,抵不過受持一分;供養千萬億分甚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若有受持、讀誦此經,具體說其功德,聽到之人,心便狂亂,疑而不信。當知離相、無住的經義,不可思議,所得果報,亦是不可思議啊!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於燃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燃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燃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前面講了信、解二部分,現在開始十七分到二十五分是講行持、起修。這時,須菩提對佛說,世尊,已經信心不逆、深解義趣的善男子、善女人,怎樣才能悟後起修,開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前既說“應無所住”,當然是一切不應住著,但為什麼獨應住在發菩提心之上呢?故須菩提繼第二分所問之後有第二問。佛就告訴須菩提,發菩提心的人,應滅度一切眾生,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因菩薩若有“四相”,就非菩薩。為什麽呢?“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發心之法尚無,還論什麽住心和降心呢?前面所問是破心外所執的境界相,後面所問,是破心內所執的執著見,前是破相,後是破見;前者粗,後者細。佛又問,如來在燃燈佛所有得菩提之法否?世尊,以我所解,一切法空,並無法得無上菩提。佛印可其說,實無有法如來得無上菩提,若如來有法得無上菩提,燃燈佛就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因我是無法得菩提,燃燈佛才與我授記作佛。為什麽這樣呢?因為“如來者即諸法如義”,真如理體遍一切處、遍於一切法上,是“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雖諸法隨緣生滅,而真如卻如如不動。離一切法差別之虛相,便證一切法平等之真性。譬如金器形狀種種不同,但金體則完全一樣。所以一旦證悟,則一切諸法與真如無二無別,性即是相,相即是性,性相不二,色空一如。也象全鏡即影,全波即水,煩惱即是菩提,妄心即是妙用了。佛對須菩提說,若有人說,如來得無上正覺,實際上,如來所得無上正等正覺,於中“無實無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是無實;“一切法皆是佛法”就是無虛。所謂“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一切法成為妙有了。所謂“一切法”者,是假谛;“即非一切法”,是空谛;“是故名一切法”,是不即不離的中谛。佛又比喻說,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如報身。須菩提馬上插語,所說的大身,非是大身,乃是法身,不過假名大身。佛說:菩薩亦是這樣,如果說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就不能稱為菩薩。為什麽呢?一切法緣會而生,畢竟無性,能度所度,都不可得,實無有法可名為菩薩。所以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菩薩若認為我當莊嚴佛土,這就不稱為菩薩。因為所謂莊嚴,其性本空,不能執著,但可名為莊嚴。須菩提,如菩薩能證悟無我無法,如來才說他真是菩薩。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須菩提,你認為如來有肉眼嗎?是的,如來有肉眼。又問,如來有天眼否?是的,如來有天眼。又問如來有徹見我空之理的慧眼嗎?是的,如來有慧眼。又問如來有徹見差別之法的法眼嗎?是的,如來有法眼。又問如來有“五眼圓明”的佛眼嗎?是的,如來有佛眼。又問如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嗎?是的,如來說是沙。須菩提,假如一沙一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一沙一佛世界,多嗎?須菩提說:甚多,世尊。佛就告訴須菩提:那麼多佛土中,所有眾生的種種心念都在如來真心裡顯現,如來悉知。為什麼呢?因為這諸心念皆本非實有,當體即空,假名為心。這又是什麼原故呢?因為過去、現在、未來三心都是不可得的呀!從前禅宗二祖慧可大師,在達摩初祖處,請求安心,說“我心未寧,乞師為安。”初祖便說將心來與汝安!但心是幻生幻滅的,怎麼拿得出來,二祖半晌說:“覓心了不可得”,初祖便說:“與汝安心竟”。二祖言下大悟,真是干淨利落。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須菩提,於意雲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佛說,須菩提,若有人把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用來布施,這樣以離相布施的因,七寶布施的緣,你認為得福多嗎?須菩提說:“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佛告須菩提,但若福德有實數可計,不算得福德多。若不住著於福德,得福離相,福同虛空,如來才說得福德多。有些大德說,這次不是較量之文,重在說明“以是因緣”。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須菩提,於意雲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佛又問須菩提,您以為怎樣,佛可以從完全、圓滿的報身上來見到嗎?世尊,法身不應以具足色身來見到。為什麽呢?如來所說的具足色身,是指報身。法身無相,空無自性,假名“具足色身”而已。

  前面“具足色身”是指報身佛的總相,“具足諸相”是指報身佛的別相。佛有無量相、無量隨形好。是否可以在這諸相、諸隨形好上見到如來法身呢?答說:不可以從具足諸相上來見到法身。為什麽呢?報身能說諸相具足。但法身無相,無相即非具足,但能悟到非空非有,即空即有,是假名為“諸相具足”。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有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須菩提,你不要認為如來有這一念:“我當有所說法”,不要這樣想,為什麼呢?如果有人說,如來有所說法,他是在謗佛,因為他並不了解我的意思。須菩提:“說法者,是無法可說”,說而無說,不生執著,這樣才假名說法啊!

  這時,能續法身慧命的須菩提問佛,未來世可能有眾生,聞此法要生信心否。佛說,這樣般若大法,末世不無生信的人,此等眾生已明了離相無住,本來無我執、無法執,這就不是眾生。但是解悟雖圓融,修證未臻終極,故又非不眾生。為什麼稱這些眾生還叫眾生呢?如來說實非凡夫眾生,名為菩薩眾生,能荷擔如來無上菩提。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對佛說,世尊,佛得無上菩提,是無所得嗎?須菩提這時已深入悟證,以反問的口吻,表白他自己體會的境界。佛便同意他“如是如是”,說得很對。我於無上菩提,甚至沒有微少的法可得,不得而得,名為得到了無上正等正覺。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還有,須菩提,是法——無上正等正覺的理體,是人人平等,個個不無的,沒有高下之分。要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遠離四相,修五戒、十善、六度、萬行一切善法,就能得無上菩提。但是須菩提,不能住著在善法上。所謂善法,如來說即非善法,因緣所生,當體即空。處處修善法,而處處不著相,這才名為無漏的善法。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這是第六次較量功德。佛告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諸須彌山王,這樣多的七寶,有人用來布施,若人受持讀誦此般若波羅密經乃至四句偈等,並為他人解說,前面所說福德的百分不及一分,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亦所不能及。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須菩提,於意雲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須菩提,你以為怎樣,你們不要以為如來有“我當度眾生”的念頭。須菩提,不要起這個念,為什麼呢?如來實沒有度眾生。如來若有我度眾生的念頭,即有“我等四相”。須菩提,如來所謂“有我”者,乃是方便度生,並不執著我相。但世間凡夫,卻處處執我,佛隨立隨掃說,所謂凡夫者,也不可執著,即非凡夫,不過假名為凡夫而已。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佛對機說法,過去對二乘人說過“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話。因此對須菩提說:你認為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嗎?須菩提認為過去佛曾說過,便說對的,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說,如果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轉輪聖王亦是如來了。須菩提當下領悟,改變所說觀點,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來觀如來。這時世尊便說偈語: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須菩提,你可能作這個念頭:如來不具足相、離相就得無上菩提。須菩提,不要起這個念頭。如果這樣的話,發無上菩提心的人,就說諸法斷滅。不要起這個念頭,發無上菩提心的人,不說諸法斷滅相,不誤解一切法空。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這個是菩薩與菩薩較量功德,不是與凡夫行布施較量功德。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用來布施;另外有人,知一切法無我,不但人無我,而且法無我,能夠成就無生法忍,這位菩薩的功德勝過前面菩薩所得的功德。“無生法忍”,是真智不動的無生忍力,初地及七八地菩薩所證入的實相理體。須菩提,為什麼會勝過前面菩薩呢?因為他不受福德,什麼叫不受福德呢?佛說:須菩提,菩薩所受福德不應貪著,所以說不受福德。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須菩提,有人說:如來有來去坐臥之相,此人對我所講的並不了解,為什麼呢?法身盡虛空、遍法界,如如不動,並無來去之相;既無來處,亦無去處,故稱為法身如來。

 

一合相理分第三十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雲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須菩提,若有人把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這樣的微塵眾算多嗎?很多,世尊,但微塵眾並非實有,微塵眾即非微塵眾,但名叫微塵眾。三千大千世界,可散為微塵,世界亦非世界,不過名為世界而已。如果說世界是實有,只是一個和合之相。如來說,所謂一合相,可合可分,都非實有,本不能說定,但一般凡夫卻貪著其事。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雲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佛為了說明問題,又問須菩提,若有人說“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這人了解我的意思嗎?世尊,此人不解如來所說的義理,為什麼呢?世尊所說“我等四見”,即非“我等四見”,假名“我等四見”。佛說,須菩提,發無上正等正覺心的人,對降心離相,住心無住的道理,應這樣知、這樣見,這樣信解,無修而修,修即無修,不但空我相,亦要空法相。佛隨說隨掃說:須菩提,所謂法相也是緣生性空,即非法相,假名為法相而已。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雲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此分是第七次較量福德。須菩提,如果有人以無量阿僧祗劫世界七寶用作布施,另有人發菩提心,對於此經,乃至四句偈受持讀誦,並為他人演說,其福勝過前人。怎樣演說呢?要以如理的智慧,契合於真如的本體而寂然不動,為什麼呢?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一切有為之法,都是因緣和合,幻生幻滅,如夢、幻、泡、影、電、露一樣,應用這樣觀照般若通達實相般若,達到離相降妄、安住真心的自在解脫境界。

  “不取於相”,即離相,是啟用,可說是總結前半部。“如如不動”,即見性,是證體,可說是總結後半部,靈文玄義,真是不可思議!

  佛說如是經,長老須菩提,以及許多出家的比丘、比丘尼、近事男、近事女,還有一切世間的天人、阿修羅,聽佛所說,都生大歡喜心,信受奉行。續佛慧命,傳燈無盡。

  整個《金剛經》的涵義,可以用“不粘不斷”四字概括之。經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都是不粘的涵義。另一方面“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一切法皆是佛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都是不斷的說明。不粘即是真空,不斷即是妙有,真空妙有不二而二,二而不二,妙谛天然,略述如是,不當之處,敬乞大德們指正。 

 

上一篇:仁煥法師:彌陀本願專修儀規
下一篇:仁煥法師:六字洪名的微妙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