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黃心川教授:開展四川佛教研究的意義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開展四川佛教研究的意義 

著名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  研究員    黃心川

秋高氣爽的深秋,滿山紅葉遍開,我們有機會參加成都佛教文化節,並聚會在石經寺,召開紀念楚山紹琦禅師誕生650周年和能海上師誕生120周年學術討論會,心情感到無比的高興,借此機會,我代表所有參會的學者,向會議主辦者表示深深的謝意,並預祝會議取得圓滿成功!

佛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中國佛教之所以能夠融入傳統文化的范疇,應該說離不開歷代佛教徒的辛勤努力。佛教有句名言“法賴人弘”,正是有了一大批為法捐軀的法子,才使佛教光大,永遠流傳。楚山禅師和能海上師都是我國傑出的僧人,他們兩人一個是古代佛教界巨擘,一個是近現代高僧,兩人都是在中國佛教正處於低谷時從事復興佛教的活動,雖然楚山禅師力推的是漢地佛教禅宗,能海上師宣揚的是藏傳佛教,但是他們都做出了自己應有的努力,為佛法普及人間做出了貢獻。今天我們所在的石經寺,是兩位偉人居住過的地方,楚山和能海的前後經歷,給這座滄桑的寺院添上了歷史的厚重感與現代的使命感,使寺院成為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結合的典范,這段經歷將讓寺院永垂青史。

我們談到中國佛教,不能忘記區域性佛教的特點,四川的佛教就是帶有明顯地方文化特點。在中國佛教史上,四川的的佛教不僅僅是有漢傳佛教與藏佛教兩大系,更應該看到四川文化在四川佛教身上留下的深深烙印。我自己認為,四川的文化有鮮明性格,突出個性,勇於攀升,善於融通是四川文化的特點。四川一直是培養文學家的地方,巴山蜀水薰陶出像蘇東坡等一代文學大家。歷史上著名的文人學者,都與四川有緣,李白、杜甫等一代詩宗都在四川住過,留下了感人的詩篇。四川文化的特點也融鑄在四川佛教裡,並且表現得十分明顯。中國禅宗史上的馬祖道一,是什邡人,他建立了禅宗的叢林,又將禅宗活潑潑的禅風廣行天下。其後人圭峰宗密,是四川西充人,他圓融儒、釋、道三教,會通華嚴與禅,將中國佛教哲學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雪窦重顯禅師是四川人,他所開創的文字禅的禅風,影響了一代學人。楚山禅師是心性禅的推廣者,他強調參無字公案,棒喝禅機,明心見性,舉揚臨濟宗風,行看話禅的余緒。楚山雖然推崇看話禅,但是他並不反對文字般若,他也與歷代禅師一樣,在參無字公案的同時,給後人留下了厚厚的語錄。閱讀楚山的法語,除了看到他對佛教一片深情,充滿機鋒話頭之外,還可以讀到他對當時社會的理解,對三教合一時代思潮的呼應,楚山繼承了四川文化善於融通的特點,將佛教與當時社會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開創了四川佛教新的局面。

今天我們聚會討論楚山與能海上師的事跡,實際上就是討論整個四川佛教。關於四川佛教的學術研究,我們現在還不能說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近年來雖然不斷有專著和文章出版,但是四川佛教許多領域至今仍然值得我們重視,並予以深入的研究。舉例來說,楚山生活在明代,這是一個中國佛教缺少創造力的時代,佛教在民間的影響更加普及。明代的四川佛教具體情形,至今我們還沒有一個明晰的認識。而研究這一時代課題又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我們現在所見到的佛教形式,無不是沿襲了明清佛教傳統,所以明代佛教作為當代佛教的先驅,更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我覺得研究討論楚山禅師意義這在於這一點,如果我們能夠對楚山禅師給予深入的研究,找出他所在的社會時代的佛教重心,清理勾勒佛教理論的特點,深入闡明政教關系,那麼我們就能將四川的佛教,進而乃至全國的佛教取得一個較為深入的認識。值得高興的是,這次會議,與會學者集中撰寫了與楚山有關的文章,從各個角度對楚山與社會、楚山與佛教做了深入地研究與說明,因此具有重要的意義。據我所知,以研究明代佛教為專題的會議在我國這是第一次,由是也就突顯了這次會議的重要性與現實性。我相信,這次會議所取得的成果,將會對未來的佛教研究,特別是四川佛教的研究,起到一個促進的作用。

四川佛教界人士和石經寺方丈與法師們,為這次會議的如期舉行做了大量的工作,這讓我們十分感動。他們在寺院經濟並不富裕的情況下,拿出巨資,舉辦沒有經濟效益的學術會議,對他們的遠見卓識,我們由衷地佩服。來這裡參會的學者專家,都是近些年在佛教研究方面取得優秀成果的中青年學者,他們是我國未來佛教研究的中堅。長江後浪推前浪,參加這次會議的還有一些正在成長的年青的博士生和碩士生,他們也是即將跨進學術界的生力軍。通過會議這個平台,大家共同切磋,集思廣益,將自己的聰明才智充分貢獻出來,這既是佛教界之幸,也是學術界之福焉。

當前佛教研究在我國已經成為人文科學裡重要部分,有更多的人不斷地加入這個隊伍。這次學術會的召開,有力地證明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方針的正確實施,同時也表明了佛教界對文化活動越來越多的關心與參與。學術研究需要不斷積累,更需要大家的支持,眾人捧柴火焰高,只要大家都重視學術研究,未來的佛教研究一定能夠走上世界,為國爭光。

 

上一篇:黃心川教授:地藏精神與當代社會
下一篇:黃心川教授:《第三屆玄奘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序一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