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社會觀點
韓廷傑
佛教產生時,印度階級壓迫的突出特點是種姓制度,婆羅門教把人分為四大種姓:婆羅門(祭司)、剎帝利(武士)、吠捨(農民和手工藝者)、首陀羅(服務行業的勞動者)。婆羅門教規定:前三種姓可以加入婆羅門教,婆羅門教能夠給他們第二次生命,所以稱為再生族。首陀羅不能加入婆羅門教,婆羅門教不能給他們第二生命,所以稱為再生族。一個婆羅門殺死一個首陀羅,他所做的,忏悔同殺死一只貓、一條狗、一只青蛙或一只烏鴉所做的忏悔完全一樣。婆羅門教規定只能種姓內通婚,以此保障種姓制度世世代代不可更改。如果違背這種規定,不同種姓之間通婚,所生的孩子就是“賤民”。看見賤民被認為是倒霉現象,可以隨意殺死他,殺死賤民不負任何法律責任。所以賤民出門要帶個梆子,邊走邊敲,示意行人躲開。
針對這種情況,佛教提出種姓平等的政治主張,所有的人都可以加入佛教僧團。加入佛教僧團以後,都要捨離原來的種姓,稱為沙門釋種子。就像恆河、閻牟那河、阿夷羅跋提河等江河大川一樣,它們雖然各有自己的名稱,但匯入大海以後,便捨棄了原名,而稱為大海。
佛教的種姓平等主張,主要針對婆羅門教倡導的“婆羅門至上”主張。佛教認為:婆羅門和其他三個種姓一樣,不能擺脫因果律的支配,同樣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和其他種姓平等地輪回。這是必然的,毫無疑義的。
佛教為了說明自己的理想社會,創造了自己的理想君王——轉輪聖王。轉輪聖王是人格化的神,他有七種寶貝:征服世界的武器輪寶、到處巡游的御乘象寶和馬寶:夜中照明的珠寶、溫順賢惠的女寶、智勇雙全的將軍寶、善於探明寶藏的居士寶。轉輪聖王由於使用的寶不同而分為金、銀、銅、鐵四種。金輪王手持金輪寶,統治四天下;銀輪王手持銀輪寶,統治三天下;銅輪王手持銅輪寶,統治二天下;鐵輪王手持鐵輪寶,統治一天下。
在轉輪聖王的統治下,盛世太平,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民富足,無比歡樂,幸福長壽。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人民大眾當然向往這樣一種社會。
轉輪聖王處理國際關系的原則是: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國之間和平共處,尊重小國的獨立權力,不必向大國納貢。反對大國欺負小國,反對強國欺負弱國。這種主張顯然是針對當時的戰亂形勢講的。
釋迦牟尼佛所屬的釋迦族,在弱肉強食的時代一直受欺凌。他的祖國迦毗羅衛國,與強大的憍薩羅國為鄰,常受威協。嬌薩羅國的王波斯匿王,想娶迦毗羅衛國的公主為妻,摩诃那摩大王讓自己的女奴茉莉假裝為自己的女兒,嫁給波斯匿王,並生琉璃太子,太子八歲時去迦毗羅衛國學射術。有一天,他到佛陀弘法的講堂去玩耍,迦毗羅衛國人認為女奴生的孩子不潔淨,污穢了聖地,趕快把琉璃太子送回嬌薩羅國,凡是琉璃太子所到之處,一律掘地七尺,換上淨地。琉璃太子知道後,勃然太怒,發誓成王後,要消滅迦毗羅衛國。當波斯匿王外出時,琉璃太子殺死父王的侍衛,奪去王冠和國王所佩戴的寶劍,這是王權的象征。八十歲高齡的波斯匿王知道後,逃到迦毗羅衛國避難。琉璃太子繼承王位後,率兵討伐迦毗羅衛國。釋迦牟尼佛坐在嬌薩羅國軍隊的必經之路,迫使琉璃王撤軍。他以這樣的方式四次迫使琉璃王退軍。
佛陀認為迦毗羅衛國今天受侵,是人們的共業建成的,當琉璃王第五次率軍入侵時,他不再阻擋,琉璃王的軍隊沖破迦毗羅衛城,對釋迦族實行殘酪的大屠殺,把人們的腳埋在地下,驅使醉象踏殺,佛經記載,共殺9990多萬人(數量顯然是誇張),血洗成河。最後放火燒毀迦毗羅衛城。
迦毗羅衛國原國王淨飯王,因其兒子釋迦牟尼出家,無人繼承王位,只好讓大將摩诃那摩當國王、此時正是摩诃那摩國王執政時代。摩诃那摩王向琉璃王要求:在他潛水期間,讓迦毗羅衛國人逃走,琉璃王答應了他的要求。他潛入水中,琉璃王下令停止屠殺,所剩迦毗羅衛人紛紛逃跑。很長時間了,摩诃那摩王仍未出水。琉璃王派人到水下查看,摩诃那摩王把頭發綁在樹根,自溺身亡。琉璃王下令恢復屠殺,直至把迦毗羅衛人殺光。
當琉璃王的軍隊入侵迦毗羅衛的時候,有十五個兒童要奮起反抗,被釋迦族的長老訓斥了一頓,長老說: “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不殺生,如要殺生,就要下地獄。
阿閻世王曾想向越祗國發動戰爭,派大臣雨捨去向佛陀了解越祗國的情況。佛陀和身旁的弟子阿難說: “越祗國的政治自由平等,越祗國的人民團結一致,很有教養,他們孝敬父母,鄰裡鄉親和睦共處,尊師重道,敬老恤貧,信仰佛教,恭敬沙門,遵守五戒,和平幸福,國泰民安。這樣的國家,外國入侵,不可能取勝。”雨捨聽後,回國勸說阿閹世王,不再向越祗國發動戰爭。釋迦牟尼佛用巧妙的方法,再一次制止戰爭。
釋迦牟尼佛制止戰爭的事例很多,比如說其父所屬釋迦族及其母所屬的拘利族,曾為爭奪廬奚多河水源准備打仗。如箭在弦,一觸即發。釋迦牟尼佛施展神通,坐在河中,說: “你們都是我的親族,水對於我們雙方都很重要。但是我們不能為爭奪水源而打仗。是水貴呢,還是血貴呢?不言而喻。”經過佛的勸說,兩大民族避免了一場可怕的戰爭,終於言歸於好。
佛教主張治理國家的國王要廉潔開明,在《本生經》裡為國王規定了十種職責,即“十王法”:第一、要豪爽、慷慨、慈善,執政的人不可貪著的財產,應當為了人民的利益而散財;第二、要有高尚的道德品性。不可殺生、欺詐、偷盜、剝削他人、邪YIN、妄語、欽酒;第三、為了人民的利益犧牲一切,包括個人的安樂、名聲,甚致於生命;第四;誠實正直,不畏強暴,不徇私情,不欺騙人民大眾;第五、仁慈溫厚;第六、生活儉樸,注意節約;第七、無嗔無恚,亦無怨毒;第八、不尚暴邊,不僅本人不傷害他人,並盡力提倡和,平,反對戰爭,反對用暴力傷害有情生命,第九、忍耐、自制、寬容、諒解;第十、治理人民,應與人民和諧相處,不違反人民的意願。 (參見《佛陀的啟示》,第137—138頁)。
佛教主張以仁愛化解仇恨,南傳佛教《法句經》第十七品稱: “以不念勝念,以善勝不善,以施勝堅吝,以實勝虛妄。”第十五品《樂品》的第五頌稱: “勝利生憎怨,敗者往苦惱。勝敗兩俱捨,和靜住安樂。”第八品《千品》的第四頌稱: “彼於戰傷上,雖勝百萬人,未若克己者,戰士之最上。”第五頌又說: “能克制自己,過於勝他人。若有克己者,常行自節制。”
阿育王曾經步其父親頻頭沙羅王和祖父旋陀氇多王的後塵,發動戰爭,征服羯陵迦,使十萬人喪生。後來,良心發現,成為佛教徒,為此忏悔,決心放棄戰爭,教導子孫後代,以德服人。佛的教導,不限於出家人,一切居士及其善良的人們,都可以按照佛的教導修行,都應當按照佛的教導規范自己的行為。
佛教很重視倫理觀念,《長部》的《善生經》講到一個叫善生的男人,遵照父親遺命,禮拜六方。東方代表父母,南方代表師長,西方代表妻兒,北方代表親友鄰居,下方代表奴隸傭工,上方代表宗教信徒。《善生經》對比進行詳細解釋,禮拜父母,因為父母是神聖的,年老時應負起扶養之責。要保持家庭傳統,要做光宗耀祖的偉業。要守護父母雙親辛苦積聚的財寶,勿令散失。父母死後,要妥為殡殓。父母對子女也要承擔一定的職責,教育子女行善,免墮惡道。教育子女,使之從良好的家庭擇偶,選擇適當時機,付與家財。
關於師徒關系。弟子對師長要恭敬服從,師有所需,必須設法供應,並應努力學習。師父要很好地教育弟子,使之健康成長;要諄諄善誘,為之介紹好朋友;弟子卒業之後,師父要為他謀職,使之生活安定。
關於夫妻關系。夫妻之愛被現視為神聖的家庭生活,即居家梵行,夫妻之間應當彼止忠實,互敬互諒,向對方盡其應盡的義務。丈夫應當讓妻子安適,贈以衣飾珠寶,以取愛妻子之歡心。妻子要料理家務,接待賓客、親友和受雇僕人,妻子對丈夫要愛護、忠實,守護其收入,並在一起活動時保持機智與精勤。《玉耶女經》開列賢妻的六條標准:母親式的愛護、大姐式的關心、小妹式的尊重、員工式的盡忠職守、密友式的良谏、柔順有情義。
《屍迦羅越六方禮經》開列五好丈夫的標准如下:一、要尊重妻子,不能有大男子主義;二、要承擔做飯等家務,按照時節為妻子准備合適的衣月瞰褥;三、為妻子買金銀首飾,事業有鹹,使全家豐衣足食;四、充分信任妻子,使之了解家底;五、對妻子要忠貞不二,不能有婚外情。(參見釋大願著《佛說伏婆塞五戒相經學記》180—181頁)。
關於親鄰關系。親友鄰居之間,要和睦相處,寬大慈惠,談吐優雅,心情愉快。迂有所需,應當互相周濟,迂到危難,不可背棄。
關於主僕關系。主人應視僕人的能力,分配適當工作,給以適當報酬。僕人有病時,主人應當提供醫藥服務。僕人工作出色,應當酌發獎金。僕人對主人要忠誠,應當勤懇工作,忠於職守。
關於僧俗關系。在家眾應當敬重出家眾,向他們布施所需財物。出家眾要以自己的知識學問教育在家眾,引導他們離惡向善。
佛教反對貧窮,認為貧窮是罪惡之源,國王應當為農夫提供必要的種子農具,為商人提供必要的資金,雇員應當獲得適當的工資。各階層人民大眾都有足夠的收入,就會心滿意足,國泰民安,罪行絕跡。關於理財觀念,佛教主張以其四分之一作日常費用,二分之一用於投資事業,四分之一存起來,以備急需,既不要貪心積聚財務,又不可奢侈揮霍。
佛教認為有四件事可以使人生得到快樂,第一、熟悉業務,精益求精;第二、對於自己的合法收入要善加保護;第三、親近善知識;第四、消費合理,與收入成比例。
佛教從“不殺生”的觀念出發,反對安樂死,反對墮胎。
佛教認為,吸煙和吃大蒜一樣,都是違背戒律的。關於大蒜和煙草的來歷,藏傳佛教流傳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釋迦牟尼佛修很深的禅定,有兩個魔女來搗亂。佛施展神通,讓兩個魔女變成老態龍鐘的老太太。他們惱羞成怒,一個魔女把她的便溺甩出去,另一個魔女把她的經血甩出去,她們發誓說: “讓它長出的東西能夠干擾眾生,修一切佛法功德都不能成就。”第一個魔女的便溺長出大蒜,第二個魔女的經血長出煙草。國為大蒜和煙草都是魔女的穢物生長的,又經魔女發過毒誓,所以都不能吸食。佛經還具體列舉吸煙有三大害處:一、使念咒失效;二、吸煙者,為煙氣所熏,封住頂門,不能往生,反墮地獄;三、煙蒜一入口中,眾生當即墮落。如上所述,這兩種東西都是魔女穢物所生,又經魔女在佛前發過毒誓,其力無比。
龍樹菩薩說過: “清晨吸煙,阻斷動脈流行,臨命終時,不容或現光明。午間吸煙,阻斷靜脈流行,於中陰時,不容或現報身。昏暮吸煙,阻斷中脈上端,於投生時,不容或現化身。”(參見釋大願著《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學記》第28卜294頁)
佛教的倫理觀念,集中反映於五戒、十善。五戒如下:戒殺生、戒偷盜、戒邪YIN、戒妄語、戒飲酒。這是佛教為在家居士規定的戒條,前三條防身,.第四條防口,第五條通防身口。第一戒“戒殺生”相當於儒家的“仁”,第二戒“戒偷盜”相當於“義”,第三戒“戒邪YIN”相當於“禮”,第四戒“戒妄語”相當於“智”,第五戒“戒欲酒”相當於“信”,故以五戒配儒家五常。又以不殺配東方,不盜配北方,不邪YIN配西方,不飲酒配南方,不妄語配中央。
十善即十善業,具體內容如下:1不殺生,2不偷盜,3不邪YIN,4不妄語,5不兩舌,6不惡口,7不绮語,8不貪欲,9不嗔恚,10不邪見。前三種屬於身業,第四、五、六、七屬於口業,最後三種屬於意業。所以略稱為“身三口四意三”。因為個善具有止惡揚善之義,所以稱為十善戒,或稱為十善法戒、十善性戒、十根本戒等。
綜上所述,佛教是和諧的宗教,祝願和諧的佛光照耀每個家庭,照耀每個單位,照耀全國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