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與理性
魏德東
就當代世界的宗教而言,主要可以分為兩大型態,一是神本型宗教,二是人本型宗教。前者以基督教為典型代表,強調神本與信仰;後者則以佛教以及中國禅宗為典型形式,強調人本與理性。就人類歷史發展的走向看,可以說,佛教,亦或中國禅宗代表了人類宗教迄今為止的最高型態。
一、禅宗的人本性
宗教處理的根本張力是神與人的關系,簡單地說,就是神的決定力量與人的自由意志之間的矛盾。在宗教學教科書裡,神的存在,或曰終極關切、最高存在,是宗教最核心的元素。如何處理神與人的關系,是一切宗教首先要回答的問題。
簡單地說,佛教,中國傳統的儒教、道教,都可歸於人本宗教一類。不過就宗教型態的發育程度而言,中國和尚惠能創立的禅宗,或可看作是人本宗教的最典型型態。中國禅宗產生於公元7世紀的中國,其核心經典,是中國和尚惠能的講課筆記《六祖壇經》。翻開這部2萬字的小冊子,人們看到了神本與人本關系的最精彩對話。
有人問:人與佛是什麼關系呢?惠能說,“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
有人問:成佛是由自己呢?還是由別的存在?惠能說,成佛由己不由人。在釋迦牟尼的教法中,這稱之為“已作不失,未做不得”,一切都是“自作自受”,解脫也是“自力更生”。
有人問:是不是只有坐禅才能成佛?慧能說,枯禅成不了佛。搬柴運水無非妙道,郁郁黃花皆是智慧,生活本身就是禅修。
成佛的核心是什麼?禅宗認為這就是心性覺悟。明心見性,頓悟成佛是禅宗的根本宗旨。佛心佛性人人都具有,一旦圓滿呈現出來,當下即可成佛。
這樣的宗教會有怎樣的表現呢?我們看到,惠能的門徒,有人罵佛是老騷狐,說要是見了佛,就一棒子打死他;有人說佛是狗屎橛;有人將佛像燒了取暖。或許有人對此不解,禅師們在這裡要啟示的是,不要崇拜任何外在力量,人拯救自己、解放自己、升華自己、最終解脫自己的根本途徑,就是自己的道德善行。而佛教作為宗教的最高目標,就是幫助眾生獲得解脫。
二、禅宗的理性
所謂理性,就是講道理。中國人素有“講理”的文化傳統,如遇矛盾,常有“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的邏輯。與理性相對應的人類思維形態,是“信仰”,即對某事某物的相信、信任。
宗教與信仰密不可分,信仰是宗教的重要成分。在神本論宗教中,信仰甚至成為宗教成立的核心基礎。如基督新教將“因信稱義”作為基本教義,認為只有信仰,即相信神的至高無上性與主宰地位,是人獲得拯救,成為得救的“義人”的唯一根據。
以佛教為代表的人本型宗教亦重視信仰,但其本義是對神聖者的尊重。佛教更強調的是理性基礎上的信仰,即所謂的正信、智信。在佛教的呈現方式中,“講經”、“辯經”、“講道”占有突出的地位。會講法的出家人被尊稱為“法師”。凡此種種,突出的就是講道理,也就是理性。
任何宗教都有自己的經典,佛教更有三藏十二部之說。如何看待佛教經典的價值?有的宗教派別認為,經典字字是神啟,都是真理。但對於同樣的文字,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掌握的是絕對真理,由此歷史上產生過無數的宗教爭論乃至沖突。佛教如何理解經典的作用呢?中國禅宗的表達是:“不立文字”!即不依賴文字。文字只是引導覺悟的工具。如果能合理地使用文字,開悟成佛,則文字是有意義的;如果被文字束縛了心性,則誦經也不許。大珠慧海說:“如鹦鹉只學人言,不得人意。經傳佛意,不得佛意,而但誦經,是學語人,是以不許。”如果念經變成鹦鹉學舌,那還是不誦的好。“得意者越於浮言,悟理者超於文字,法過語言文字,何向數句中求?”禅宗的創始人惠能更是一位不識字者,宋代有一幅名畫,就叫“六祖撕經圖”,用藝術的形式表達禅宗對文字、經典的態度。
大多數宗教都塑造神像用以崇拜,佛教塑像可以說是又多又好。那彌漫地球各地無數金碧輝煌的佛菩薩,構成了人類文化的精彩偏章。這些佛像的意義是什麼?其神聖性何在?某個冬天,天氣大寒,一位叫丹霞的法師將釋迦牟尼佛的塑像劈了燒火。弟子大驚:師父如何燒佛?丹霞說:“燒佛?你看裡面有捨利嗎?”“無。”“沒有捨利,如何是佛?”電光火石間,弟子頓悟。佛像也是接引大眾升起歡喜心、敬仰心的媒介,金身銀身,都是為了眾生覺悟自心。
值此世界宗教頻繁對話的時代,我們溫習禅宗的這些偉大思想,怎不感慨佛教禅宗的理性精神。禅宗徹底破除了盲目崇拜,是真正理性的宗教。
三、作為人類最高型態的禅宗
就目前存在的世界諸宗教而言,以惠能為代表的中國禅宗代表了宗教的最高型態。倘若與西方哲學與神學思想對話,禅宗就是康德所期待的純粹理性宗教。
近代文藝復興以後,西方文化中出現了浩浩蕩蕩的人本主義潮流,對神本論的宗教傳統提出嚴厲的質疑,主張恢復人的價值,以人為本。這種思想在康德那裡得到最嚴格的哲學證明,他認為,上帝本身是人要求的結果,人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上帝,就公設一個什麼樣的上帝,就信仰一個什麼樣的上帝。這樣一個基於人的需求而產生的上帝,是建立在純粹理性的基礎之上的,這樣的宗教是純粹道德的宗教。人只能以道德生活來取悅上帝,超出道德之外的任何東西,都是對上帝的偽侍奉。著名康德研究專家,《康德著作全集》的漢譯者李秋零教授將此概括為“因德稱義”,即道德行為是人得救的唯一基礎,人必須是自救的,不是外部更高力量的結果,而神的存在,是人的假定,用來彌補人的不足,不至於使人感到絕望。
康德悲觀地認為,這樣的一種純粹理性的宗教是不存在的。這樣的宗教只存在於哲學家的想象之中,不是“歷史性的信仰”。
很顯然,如果康德能夠來到中國,他或許會改變想法。生活於18世紀德國小鎮的康德,他所接觸到的“歷史性宗教”,主要形式應該是基督教和猶太教。現在我們可以告訴康德,他所期待,而又不敢相信人類能夠實踐的純粹理性宗教,在東方有著具體的、一脈相承、綿延不絕的歷史性存在,這就是中國禅宗。
自公元7世紀開始,中國禅師就開始實踐康德式的純粹理性宗教。在1400年的時間裡,禅宗先是成為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進而成為東亞文化的代表,這就是所謂的“禅文化”。進入20世紀,禅宗思想又涉足歐美,成為西方當代思想的源頭活水。以喬布斯為代表的最先進的西方人,在充分吸納禅宗思想的基礎上,將人類文明帶到新的高度。從根本上說,中國禅宗發揮了宗教教化眾生之根本功用,避免了宗教貶低人的價值、崇拜外力的可能弊端,是迄今為止人類存在的最高宗教型態,代表了人類宗教的未來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