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魏德東教授:佛教與生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教與生態

魏德東

佛教不是生態學,但佛教蘊含著深刻的生態思想,在生態危機日益深重的今天,佛教的生態觀能夠給予我們有益的啟迪。

佛教生態觀的哲學基礎是緣起論。“緣起”的含義,是指現象界的一切存在,都是由條件和合形成的,不是孤立的存在。奠基於緣起論的立場,佛教將世界看成是一個整體,整體論是佛教生態思想的基本特征。

佛教的生態實踐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對生命的保護,二是對環境的保護。前者包含不殺生、素食、放生、和平運動等行為,後者集中體現為佛化自然、生活環保等。

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是佛家的根本觀念。佛家為此提出了“不殺生”的戒律要求,成為約束佛教徒的第一大戒。殺生,指殺害人畜等一切有情的生命,是佛教十惡第一、佛教最基本的五戒第一。諸罪當中,殺罪最重;諸功德中,不殺第一。珍惜生命,是佛家的第一要求。如果觸犯此戒,滅絕人畜的生命,不論親自殺,還是讓他人殺,都屬於同罪,死後將墮入地獄、餓鬼、畜生等三惡道,即使生於人間,亦要遭受多病、短命兩大惡報。

佛陀時代,佛弟子皈依三寶時,就要發誓“從今日乃至命終,護生。”不殺生的理由有二:一是慈悲心,二是避免殺生惡業。這是佛教徒最重要的實踐德目,為所有流派所共許。印度的諸多國王,都依據佛教的立場而不殺生。中國佛教,依據《梵網經》、《金光明經》、《涅槃經》、《楞伽經》等,提倡戒殺。中國仁政的君主,多有敕令禁殺者,多行於齋會之時,或靈剎附近。《佛祖統記》卷五十二放生禁殺條,列舉各種禁止殺生之例,如梁文帝、北魏獻文帝、隋文帝、宋真宗等,曾行禁殺放生。天台宗智者大師曾化導一千余處,令捨棄魚捕。四明的延慶法智每年以放生慶祝佛誕生。

素食是以食用植物為主體的飲食方式,為漢傳佛教所遵守,是落實不殺生戒的有力保證。素食的根本目的是從生活中培育人的慈悲佛性種子。今天,野生動物資源日益受到破壞,動物種類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亡,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被人類吃掉了,這在中國表現得最為明顯。各種媒體經常刊登在餐館中吞食珍稀保護動物的報道。可以毫不猶豫地說,素食對於保護動物的多樣性具有直接的積極作用。

佛教有悠久的放生傳統。所謂放生,就是用錢贖買被捕的魚、鳥等動物,將其放回江河、山野,重獲生命自由。放生是戒殺、素食的發展,如果說不殺生、食素是對生命的消極保護,那麼,放生就是對生命的積極保護。在佛陀時代,就有專門保護生命的器具,名“放生器”。佛陀所處的地區,天氣炎熱,生命繁盛,出家人日常飲水,其中多有生物存在。為防止殺生,佛教徒取水之時,必用一個濾水袋過濾,將所得小生物放入一專門的容器中,再將它們放入江河泉池,這一專門容器,就叫放生器。放生器的設置,為佛教徒在日常生活中保護生命提供了實在的工具。

在中國民間,放生是頗受尊敬的善行,人們喜歡在節日放生,也願意到寺廟放生。為滿足教徒的放生意願,在寺廟中,還有專門的放生建築,這就是“放生池”。放生池一般多設在佛寺門前或周圍,池中置水,大的放生池中還有假山、亭子、花草等,供生物生存休棲。佛教還有專門放生的法會,叫“放生會”。《梵網經》卷下說:佛子應以慈悲心懷行放生之業,因為六道眾生都是我們的父母。《雜寶藏經》卷五記述,有一個小沙彌因為救起水中的蟻蟲,而獲得長壽的果報。智者在天台山時,就規勸沿海漁民不要捕魚殺生為業,並造放生池。天台宗十分重視放生,對中國佛教有很大的影響。放生有時還是政府行為,唐肅宗在乾元二年(759)下诏,要求在山南道、劍南道、荊南道、浙江道等地設置放生池。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敕令天下重修放生池。天禧三年,天台宗奏請以杭州西湖為放生池,自制《放生慈濟法門》,於每年四月初八舉行放生會。天聖三年(1025),四明知禮奏請在佛誕日於南湖成立永久的放生會,並編制了放生文作為法會的儀軌。

從佛教不殺生的根本教義出發,20世紀佛教徒的一個重要關注對象是和平問題。兩次世界大戰,以核武器競賽為標志的冷戰,堪稱為人類的自戕。由此因緣,佛教不殺生的優良價值前所未有的凸現出來,受到佛教徒乃至全人類的重視,成為佛教對時代的貢獻。世界佛教徒聯誼會、世界宗教徒和平會議、亞洲佛教徒和平會、亞洲宗教徒和平會議等各種佛教組織,一直將和平作為重要議題。

50年代以來,日本佛教徒始終強調和平。1951年,日本成立“佛教徒和平懇談會”,以後發展為“日本佛教徒和平協議會”,同年還成立“宗教徒和平協議會”,提出:“擁護和平、反對重整軍備、永遠保衛放棄戰爭的新憲法”的政治綱領。1954年成立的“全日本佛教會”,以“佛陀的和平精神”為理論基礎(見《全日本佛教會章程》第4條)。1955年成立“全日本佛教青年會”,其主要活動是反對核試驗,救援原子彈、氫彈受害者,反對戰爭,擁護現行日本和平憲法等。創建於本世紀30年代的“日蓮正宗創價學會”,50年代後涉足政治,是現代日本首屈一指的宗教團體。其正當理念即“佛法民主主義”,“人性社會主義”,“地球民族主義”,充滿著尊重生命的精神。

90年代以後,中國、韓國、日本佛教徒之間聯絡加強,重光歷史上的“黃金紐帶”。三國佛教徒相互聯系的一個重要思想共識,就是世界和平。1996年在韓國召開會議,發表了《韓中日佛教友好交流會議漢城大會共同宣言——二十一世紀中韓日佛教的使命》,聲明:“我們三國佛教徒要堅持‘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的緣起說為基礎的和合共生的理念,鞏固相互間的紐帶,徹底認識宇宙共同體的原理,為濟渡人類生命而淨化人心,為消除威脅人類生存的核武器,為保護環境和恢復自然界生態,為保持尊重生命的思想和恢復倫理道德,必須在綠化莊嚴地球的第一線上為人類和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這是佛陀生命理念的現代回響!

“自古名山僧占多”。佛教徒的辛勤創造,美化了地球的面貌。佛教以解脫為鹄的,修行為教徒所必須。為此,佛教徒喜歡在青山綠水間築庵建廟,為清修創造良好的環境。而每一寺廟建立之後,佛教徒必本著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宗教精神,栽花種樹,美化自身及周圍的環境。今天,無論深山僻壤,還是城郭鬧市,舉凡佛教活動場所,無不樹木蔥茏,鳥語花香,在環境污染日益深重的今天,許多寺廟堪稱綠色孤島。

佛教徒的環境建設不是盲目的,有其獨特的理論指導,這就是佛教的淨土理想。寺廟園林環境是描繪天國的特殊手段,佛教徒依據佛經關於極樂世界的描述,順應自然,融入自然,點染自然,升華自然,建設自己的生存環境。他們從視覺、聽覺、嗅覺諸多方面,自覺地佛化自然,使自然界最大程度上與其宗教理念、生命感受相和諧,成為其解脫成佛的理想道場。從普通大眾對宗教活動場所的珍視喜愛,可以看出佛教徒的環境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普遍的人性需要。

依據佛教的淨土理念,現代佛教徒將環境保護作為奉獻社會的重要方式。他們將佛教義理與現代社會結合起來,創造了許多符合時代要求的淨土實踐形式,受到全社會的贊賞。

摘自《世界宗教文化》1999年1期

 

上一篇:魏德東教授:因明論證
下一篇:仁煥法師:佛的本願是什麼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