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阿伽陀藥」看佛法的健康關懷
高明道
這一二十年來,不知為什麼國內許多學佛的朋友開始非常注意身體健康。當然,有個健康的身體,誰都不會拒絕,而懂得如何維持身體良好的狀態,也可以說是自利、利他的有用知識。不過,有時難免感覺到對色身的這種照顧,心態上明顯有點偏差,變成一個跟佛法不相應的獨立價值。於是吃素的重點不再是對含識的悲憫心,而是「有機」的信仰;飲食的服用不再談少欲知足或如理思惟,而講究一波波流行的特殊吃法、食物、補品等。不然就高談闊論「磁場」、「能量」、「排毒」等等,或提倡「人電」之類的另類療法。從某一個角度來思考,說不定此時代、地區、文化的眾生,根器就是如此,佛、菩薩也只好假借這類話題來攝受有情。假若果真如此,理應是善巧方便,值得贊歎肯定,不過我坦白承認自己沒有境界,無從判斷究竟如何,只是始終有點擔心到後來大家精通的是養生之道,卻不明佛法為何物。釋氏較傳統的態度是:在生死大海裡免不了有病。身體要是出了問題,就應該找醫方明的專家醫生看看病。若是用譬喻的方式來講,整個輪回無非是諾大的病態。能夠根治此漫長恐怖的重病,佛最內行,是大醫王。他開的藥方即是正法,他的護士助手乃是僧伽。這是常聽到的明喻,比況吾等凡夫病患跟三寶的關系。實際上,佛典裡另外還有不少地方用其他跟治病有關的譬喻,都值得我們思考,調整自己的心態。例如相傳生在雪山的「阿伽陀藥」,十分神奇,像萬靈丹,可以解決任何疾病。契經就假借它來傳達健康的概念。其中不少經文段落裡用「阿伽陀藥」來譬喻核心功德,如佛在《大莊嚴論經》說他自己「以慈悲阿伽陀藥用塗身心」,所以世上任何毒都不能害他。原來有外道設計要毒死釋尊。有天人知道,趕緊警告如來,佛卻這樣回答、安慰他。這就明確指出最好的保護不是外在的設備,而是慈心的妙藥。
既然慈心專門對治瞋恨,《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上的一段開示便跟《大莊嚴論經》關系密切。《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說:「譬如世間阿伽陀藥,能除自他一切毒病,菩薩亦跠:忍伽陀藥能治自他一切瞋恚煩惱毒病。」忿怒不可能一下子平息,所以佛法的建議是:不要等到真正生氣,只要內心開始感到不悅時,應立刻用忍辱來回復平靜,而後才生起慈心。大概是建立在這樣的邏輯上,經裡將忍辱跟慈心都說成阿伽陀藥。當然,慈心很好,但從菩薩道的立場來說,是不夠的,所以有修多羅進一步用「阿伽陀藥」來譬喻菩提心,如《大寶積經.勤授長者會》之「菩提心最勝 如阿伽陀藥 能除一切病 與一切安樂」,或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菩提心者,則為阿伽陀藥,除滅一切諸惡患故。」俗谛上的菩提心發了,行者就稱得上「菩薩」,但是生死的問題並沒有就此解決,還需要勝義谛的菩提心,亦即空性正見,所以《華嚴經.夜摩宮中偈贊品》裡說:「如阿伽陀藥 能滅一切毒 有智亦如是 能滅於無智」,也就不足為奇。
可見,大乘經談的治療法是從內心著手,提煉出忍辱、慈心、菩提心、智慧四種特效妙藥。這四項功德既自利,又利他。不過菩薩不會停留在此階段。透過無量法藏的成就,他自己變成有情的阿伽陀藥,眾生一旦見到他,他們「煩惱諸病,皆悉除愈,於白淨法,心得自在」。這是《華嚴經.明法品》上的描述,生動地說明具足德行的菩薩光是因為自己存在,就已經能夠對眾生有積極的幫助。當然,一個菩薩不會想他個人多麼了不起,反倒是為含識著想,希望他們能夠成為阿伽陀藥。相關的例子見於《華嚴經》的《金剛幢菩薩十回向品》供養花後,菩薩的回向中祝福一切眾生藉此功德,能「如阿伽陀藥,悉除一切煩惱眾毒」;布施藥物的時候,菩薩又回向給一切眾生,希望他們「成阿伽陀藥,安住菩薩不退轉地」。這應該是大乘的典型健康觀:最理想的狀態是自己的存在乃至眾生的存在本身都是妙藥,而在達到此境地的過程當中,則以忍辱、慈心、菩提心和智慧為學習治療自他疾病的重點。謹以此共勉。謹以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