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華嚴中的淨土
高明道
清末民初以來,中國的學術陷入空前的混亂。撇開政治宣傳的扭曲、誤導不談,單就現象本身來論,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事實(注1)一般世學如此,佛學亦不例外。值遇這種風氣,內明的研究,發展多端。其中奇異的表現大致莫過於假借「哲學」此古德未曾聞過的舶來品來闡述中觀、唯識所指為何,來理解天台、華嚴等本土「思想」,或爭相引進種種在西洋、東瀛昙花一現的理論,奉為圭臬,以透視佛教歷史的真谛、解構空門制度的施設。本文僅對華嚴中的淨土略加整理,相較之下,顯得乏味無比──既不套新穎的方法,又不靠突兀的用語,不敢發揮,不求發明。敬請讀者海涵!
眾所周知,「華嚴」與「淨土」在中國釋氏的傳統中都頗具分量,不過在此所談的並非大家可較能直覺聯想到的宗派概念,而是指《華嚴經》本身及淨土信仰或淨土法門。(注2)換句話說,本文擬探討的問題是《華嚴經》中到底有沒有提倡含淨土特色的修持或信念。答案若是肯定的,那麼該主張如何呈現?假設相反,結果是否定的,是否有線索幫助吾人了解經裡表達的是怎麼樣的一種態度?
在正式進入主題之前,必須對本文處理的文獻范圍有個交代。當今學界用得最廣的漢文藏經──《大正新修大藏經》──摩诃衍契經部類中就列有《華嚴部》。該部收錄三種修多羅,亦即(甲)大部頭的《華嚴經》、(乙)單品的別譯本以及(丙)其他思想相關的經典。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乙類文獻的價值特別高,一方面是因為它所反映的發展階段在其他語文的佛典裡往往並無資料保存,另外一方面是因為它對理解大部頭《華嚴》的形成提供珍貴的訊息。不過在中國產生長遠影響的卻只是(甲)類的大經,特別是唐朝實叉難陀譯的八十卷本《大方廣佛華嚴經》。因此,由於篇幅的考量,暫且選定《八十華嚴》當作探討的對象。 至於淨土,在華人文化圈裡講此一主題,雖偶爾有大德提倡修彌勒或藥師佛淨土(注3),然長期以來相關的教學實以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為主。因此,本文探討的第一個步驟便是去厘清此佛此土在《華嚴經》裡的狀況。(注4)據初步考查,《華嚴》涉及彌陀的文句相當集中在《入法界品》出現。該品第一個相關出處描述解脫長者入普攝一切佛剎無邊旋陀羅尼三昧後,對善財童子說:「善男子!我見如是等十方各十佛剎微塵數如來,彼諸如來不來至此,我不往彼。我若欲見安樂世界阿彌陀如來,隨意即見。我若欲見栴檀世界金剛光明如來、妙香世界寶光明如來、……」前後列了九尊如來的名號,然後綜合地說:「如是一切,悉皆即見,然彼如來不來至此,我身亦不往詣於彼。」(T 10.279.339 c 19~28)第二個地方是摩耶夫人告訴善財童子她為一切菩薩母時,羅列的一百九十多佛名中就有「……敏持佛、無量光佛、大願光佛」等等(T 10.279.416 c 16~17)。「無量光」可以是「阿彌陀」(Amit bha)的義譯。第三則資料出現在普賢為眾菩薩講「佛功德海一滴之相」時所宣說的偈頌。據此,佛能讓眾生由於業、願等力看到無邊不同事情,諸如「或見蓮華勝妙剎賢首如來住在中 無量菩薩眾圍繞 皆悉勤修普賢行 或有見佛無量壽 觀自在等所圍繞悉已住於灌頂地 充滿十方諸世界…… 或見塔中立佛像 以知時故如是現 或見如來無量壽 與諸菩薩授尊記 而成無上大導師 次補住於安樂剎……」(T 10.279.443 a 1~4、b15~17)。「無量光」是「阿彌陀」(Amit yus)的義譯。
除《入法界品》外,《華嚴經》唯一另外提彌陀的地方見於《壽量品》一開頭所謂「爾時心王菩薩摩诃薩於眾會中告諸菩薩言:『佛子!此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剎──一劫於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剎──為一日一夜;極樂世界一劫於袈裟幢世界──金剛堅佛剎──為一日一夜;袈裟幢世界一劫……』」(T 10.279.241 a 17~21),總共列出十尊佛。此例跟《入法界品》一起看,結論是:阿彌陀佛在《華嚴》不僅明顯沒有特殊地位,甚至照普賢的開示,只是佛陀無數示現之一。
既然淨土行者心目中的主尊在《華嚴經》裡並未受到特別的贊仰與推崇,再看最起碼淨土法門的目標──往生佛國土──在該經是否扮演某種角色。結果,長達八十卷的經文裡,談到「往生」的地方寥寥無幾,而且也不都是講往生淨土。例如《佛不思議法品》中列出的世尊「十種速疾法」,就包括一條「一切諸佛,若有見者,速得往生淨妙天上」(T10.279.250 c 8~9),所談的是生到天界;或如《入法界品》一切法音圓滿蓋王故事裡的寶光明童女所發的願──「願我未來亦復如是,如彼大王所知之法、所載之乘、所修之道、所具色相、所有財產、所攝眾會,無邊無盡,難勝難壞!願我未來悉得如是,隨所生處,皆隨往生!」(T 10.279.394 b 9~12)──意味著不管王生到哪裡,她也要生到哪裡,不限任何一種環境;甚至像《十行品》所描繪的持「歡喜行」的大施主菩薩「修此行時,令一切眾生歡喜、愛樂,隨諸方土,有貧乏處,以願力故,往生於彼,豪貴大富……」(T 10.279.103a1~3),偏偏到最差的環境去往生!
當然,也有幾個地方提到往生淨土。其中有兩個例子不牽涉到發願,亦即《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上說,只要有眾生聽到明鏡世界月智如來的名號,「必得往生彼佛國土」(T10.279.257 a 29~b1),以及《入法界品》裡彌勒菩薩贊善財童子的偈頌:「若入此法門則具諸功德 永阙眾惡趣 不受一切苦 不久捨此身 往生佛國土 常見十方佛 及以諸菩薩」。(T 10.279.427 c 24~27)至於提及發願的出處,也只有兩個,且一個是菩薩發願自己往生,一個是菩薩回向有情往生。前者見於《明法品》裡所說的「菩薩住十種法,令諸大願皆得圓滿」,是第四個項目:「聞諸佛土,悉願往生。」(T 10.279.96 c 21~28)後者載於《十回向品》,說菩薩的回向有一則:「願一切眾生往生一切無諸煩惱、甚可愛樂、清淨佛剎!」(T 10.279.161 c6~7)還有一個例子最奇特,是菩薩不願意往生淨土──在《十無盡藏品》「菩薩摩诃薩施藏」的「十種施」中,「菩薩未來施」的解說明文表示:「此菩薩聞未來諸佛之所修行,了達非有,不取於相,不別樂生往諸佛國土,不味不著,亦不生厭,不以善根回向於彼……」(T 10.279.113 b13~15)
綜合這些經文的意思,結論恐怕是:《華嚴經》不僅不特別凸顯出阿彌陀佛,且更對往生淨土一事,態度並不積極,令人感覺到,發願往生固定的地方,在菩薩道不同的修學階段裡各有其意義,表現甚至可以正好相反。換句話說,《華嚴》的說法,彈性極大,因機施教,而絕非一味認為行者一定要求往生佛國土。
那麼,經王《華嚴》他處都沒有提到淨土?有是有,但是跟一般淨土信仰很不一樣,一方面宣揚一切諸佛的淨土,另一方面也說明菩薩跟淨土的關系。此類資料較多,茲僅舉例來說明:普賢在《入法界品》中開示眾生所看到的──「或見月覺大名稱 與金剛幢菩薩等住如圓鏡妙莊嚴 普遍十方清淨剎 或見日藏世所尊 住善光明清淨土 及與灌頂諸菩薩充遍十方而說法」(T 10.279.443 a 7~10)等等──,盡是佛陀的智慧「譬如善巧大幻師念念示現無邊事」(T 10.279.442 c17),質言之,這些淨土以及淨土裡的佛、菩薩,都不是在某處真實存在的,而是佛陀「隨眾生心種種行 往昔諸業誓願力 令其所見各不同 而佛本來不動念」(T 10.279.442 c18~19)
同樣的理念也見於《世界成就品》普賢對「世界海微塵數佛出現差別」的闡述中:「諸佛種種方便門 出興一切諸剎海 皆隨眾生心所樂 此是如來善權力 …… 或有嚴淨不思議 十方所有諸剎海 或唯嚴淨一國土 於一示現悉無余」(T 10.279.37 c5~12)。一佛既然能示現多國,眾生就不見得只看到一個淨土。例如《十定品》談到,菩薩若能住法界自在三昧,就有東、南、西、北、四維、上、下十千阿僧祇佛剎微塵數佛「悉現其前,為現諸佛清淨剎」(T 10.279.221 a 29)。相反地,也正因為業、願的緣故,有部分含識,什麼都看不到。就像《入法界品》開頭種種不可思議的事情,捨利弗、大目揵連等「上首諸大聲聞」雖然同樣在逝多林,卻「皆悉不見如來神力、如來嚴好、如來境界、如來游戲、如來神變、如來尊勝、如來妙行、如來威德、如來住持、如來淨剎」。(T 10.279.322 c 19~22)「淨剎」就是「淨土」。
那麼,淨土是佛示現的,菩薩除了能看到它之外,跟淨土還有什麼關系?據《華嚴》,菩薩是修淨土的,但是重點不在往生──這一點上面提過──,而在自己成就淨土。所以《十定品》說:「菩薩摩诃薩成就此法,智慧明了,入法界門,能淨菩薩不可思議無量諸行,所謂:……能淨剎土,常回向故;……」(T 10.279.228 a 24~27)或如《明法品》的提示:菩薩如果認真修持,就能夠「……以一切善法力成滿一切諸佛淨土,無邊相好,身語及心具足莊嚴;……以往昔誓願力隨所應化現佛國土」(T 10.279.98 b 6~7、10)。這種在因地發願、回向乃至修種種法門來莊嚴國土的概念,在《世界成就品》講菩薩「世界海微塵數清淨方便海」的段落裡剖析得更具體:
「一切剎海諸莊嚴 無數方便願力生 一切剎海常光耀
無量清淨業力起 久遠親近善知識 同修善業皆清淨 慈悲廣大遍眾生 以此莊嚴諸剎海
一切法門三昧等 禅定解脫方便地 於諸佛所悉淨治 以此出生諸剎海 發生無量決定解
能解如來等無異 忍海方便已修治 故能嚴淨無邊剎 為利眾生修勝行 福德廣大常增長
譬如雲布等虛空 一切剎海皆成就 諸度無量等剎塵 悉已修行令具足 願波羅蜜無有盡
清淨剎海從此生 淨修無等一切法 生起無邊出要行 種種方便化群生 如是莊嚴國土海
修習莊嚴方便地 入佛功德法門海 普使眾生竭苦源 廣大淨剎皆成就 力海廣大無與等
普使眾生種善根 力海廣大無與等 普使眾生種善根 供養一切諸如來 國土無邊悉清淨」。
(T 10.279.37 b 7~24)這就是《華嚴》修淨土的方式,而此種種法門的行持以菩提心為基礎。所以《初發心功德品》裡說,菩提心「成就一切清淨剎」(T 10.279.95 a 12)。
由以上簡略的敘述可以了解,《華嚴》中談的淨土跟一般淨土信仰大異其趣,在某個層次上指佛的一種不可思議的化現,在另一個層次則以成就淨剎為菩薩實修的目標之一。經文所呈現的這些,都不在「哲學」或「思想」所能處理的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