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佛光法師:解讀《金剛經》第十一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光禅師解讀《金剛經》第十一講

從我們現在這個生命機制裡頭,讓我們進入一個新的領域,而這個新的領域呢,讓我們這個人受種種現象約束的生命得到一種徹底根本上的解脫。為什麼在我們這個生命現象裡頭不得自在,沒有那種自在的覺受呢?因為我們被它那個現象所約束住了,從無始以來,養成了一種所謂虛幻妄習。就是說,你會執內心、外境為實有,而忘記了中間的清淨本性的作用。

我們從來都要去感受,過去無始劫來我們記不住,我們從今生有意識以來,一直在感受內在心靈世界和外在的那種所對境界,你會產生種種的所謂的奇妙的認知呀,想法呀,這、就是我們所處的世界。而我們透過學修般若思想、空性的究竟真理,能夠從現象的變化延續當中看到觀察認識到:這一切一切的這些現象不是我們生命的本質,包括內在的心靈世界,和外在的所依境界,因為它那個東西是你生命現象當中的點綴。

你整體這個生命洪流,它是生生不息的,它從來沒有滅過,不會因為境界的變化而消失,不會的。從過去歷史上看,它有意和無意的剎那當下,它也會發現那種生命的永恆性。你別管對惡人的一種怨恨,對善者的一種奉揚,它都是一種生命永恆性的體現。我們總希望它能延續下來,比如對聖人智者真理的持續性,發展性。當你深入它這種所訓示的真理的時候,你會發現它的生命真實存在性。

你會發現,真的,它有生命的,這個怎麼去理解呢?比如練武功那些人,它代代相傳,他通過師父教給他的方法去練,他這個現象的生命就融入到純理性的法身去了,所以說他整個的現象就會改變。它是一種力量的體現,它並不是一種毫無價值的體現,而且他自己也會有所得,他自己的生命境界就升華了。

你去看看那些所謂成就的人,咱見不到佛法那種大成就者,咱可以見得到世間法那些所謂成就的人,無論是在政治領域、商業領域,還是在民間傳統文化裡頭,但凡有所成就的人,必定是用他現象的這種生命去融入到這種法性真道中去。而法性真道是什麼?是絕對的平等性,它也是絕對性。那為什麼絕對的平等性和絕對性不一樣呢?真是不一樣。絕對性是什麼?絕對性是從根本的法性境界裡來說它是無二境界,它叫絕對性。絕對平等性是從它的報身受用來說,它要絕對平等性。而我們這個圓滿報身的受用呢,它是絕對的平等的,它對待一切萬物是絕對的平等的。

什麼叫絕對的平等?就象《金剛經》,佛說“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若有一念我執的話,他心應該生嗔恨,就是因為他完全認為自它境界是如幻如夢的,所以說對一個夢來說,他為什麼要去生嗔恨心?沒有理由嘛。所以他無嗔,達到忍辱波羅蜜成就第一。這就是絕對的平等性,因為那個絕對的平等性體現出來以後,他圓滿報身受用成就。

他把那個如幻的業報之身就沒有了嘛,因緣結束,而成就他的圓滿報身。這是憍陳如過去跟釋迦佛的因緣嘛,就發願:我成佛第一個度你。圓滿報身成就,以願力而去轉換業報相。這就叫什麼?煩惱轉成菩提了嘛。何為煩惱?煩惱是無明。因為他不了解法身究竟真理的時候,他會有一種偏執性,就是我們所說的業力,業力有延續性,延續性會導致業力種性現行,它充其量再做個忍辱仙人。忍辱仙人是什麼?是明白世間道理的人。

你看孔子,他不修忍辱他也得修忍辱,為什麼?孔子周游列國他不得志啊,最後他沒得辦法。他發現那個東西不是那樣子,干脆老老實實蹲在這休息吧。他最後為什麼要立壇講學呢,沒辦法了,世間的道,都絕了嘛。他發現萬物那種規律,人世間道進行的一個法則,那是聖者所為,它絕對要超離六塵的。他那個信念力他那種觀念是建立在超出那個人世間基礎上、信念上的,所以說人世間那種相跟他不相應,人家一聽他道理都很好,就是沒人理他,你看,他到哪個國家那個國君把它都奉如神靈,他是當是那種大賢嘛,人家也稱他為大賢。所以說實際上孔老夫子他是發現了道理,懂得去把那個理性啊發現,所以你看他福報顯現的因緣法上,種種因緣和合的時候,他那個家族興旺到極點了,對不對?而且別管那個朝代,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他成了天下老一了,董仲舒給他提出來的,是不是?所以說這叫因緣會合,你看他的福報性顯現了吧。

我們作為修學佛法般若思想的人,是絕對要從客觀的那種角度去看待生命的現象,你能夠在你生活當中去思維這個道理的話,那你就稱為賢人。賢人他明其理,並不辨其行,什麼辨呢?辨析不了行為的端止,你行為的端止他辨析不清。所以說你看他雖說他講的道理持中道,但是他那個行為呢還是跟世人差不多,喜怒憂思悲恐驚,他全都有嘛。但是他在這種境界裡頭,只能說他是個發心的菩薩,初發心菩薩,於煩惱中不得自在呀。……

“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這個所謂實相呢,就是說,真實體性當中的那種感受,在我們真實生命體性當中那種感受,跟我們身心世界當中那種所謂的感受,是不一樣的,這句話從這裡去理解更明了一些。什麼叫是實相?叫如是真實的感受,從本體生命當中那種真實的感受,跟我們現象界當中的身心世界的感受,是兩回事。

這個道理怎麼去理解?比如是實相者,什麼叫實相?就說那個人平常好吃肉,他吃肉的時候當覺得肉是很香的,這就是後面講的“是非相”。一旦那個肉放過幾天以後,你叫他再吃,他就不吃了,為啥?臭了。這時真實感受就出來了,這叫實相。“是實相者,即是非相”,那個臭了的肉,跟他吃的香的那個肉呢,我告訴你,兩個一樣不一樣?我告訴你,其實那是一樣的,都是臭的。但是呢,他就要注重它這種香的感受,他不認為那個臭的是存在的。但那個臭的的確是存在的。這句話你從這裡理解更容易理解。

我再跟你們說個實際事,你們再也不用吃肉了。你們去過火葬場沒有?聞到過那燒人的味嗎?然後你再去聞那燒羊肉串的味,一樣樣的,一模一樣,臭哄哄的,臭得很。是實相者,什麼叫實相?我們要認識真實的層面,我們不要被那個非真實的層面所迷惑。即是非相,這個真實的層面跟你所見到的層面絕對不一樣,跟我們現有意識當中的層面所認為的東西絕對不一樣。

你眼前看得很好,“哎,這個人不錯嘛。”——你憑什麼說他不錯?所以說我們從根本認識上要有一個觀點認識清,不要輕易地去看待一個問題下結論。因為你有一個正見認為這個見解的時候,你就已經障礙著你的智慧了,就不要有一個定見。你不要立出來一個“它一定是怎麼樣”,這個東西不一定,它在無常變化當中去延續的,它要有一個無常變化性在延續。所以說看待任何一個人,看待任何一個問題,都不要抱有一個這裡講的絕對觀點就是說“一定要有一個什麼現象”,沒有。它在他那種無常變化性當中去延續發展下去的,這就是所謂常理嘛。

這個第十四品往後是從相對而進入絕對,相對就是生滅,就是幻滅,生滅幻化不實的東西,只要是相對,就是生滅幻化不實的煩惱的。你要進入絕對,什麼叫絕對?你去看待這個問題,它這個問題的發展任由他去,我們在其中作為一個信心清淨的人,我們要看待這個變化的規律,從整體去看待他,在這個期間你的角色是什麼呢?你的角色心量是保持一個跟它不相干的角度,這正是所謂的中庸之道,靜觀其變。那時你會發現外境影響不到你了。

這個靜觀其變體現在哪呢?不是說“退縮”,不是說那種所謂的“什麼都不干”,不是,是你在生活境界當中,從你的內心世界分析判斷的時候,去掌握那種中道的原則。何謂中道呢?因為這個世間森羅萬象、一切萬法,它沒有兩面性。跟我們有緣的也好和無緣的也好,都是在這個生滅過程當中去延續發展的,所以說你也沒有必要給它加上一個你所謂的好壞的觀念,沒必要。

你的心的認識就跳離出來所謂三界嘛。三界是什麼?欲界、色界、無色界,欲是什麼?我首先有個想法,我有這個想法判斷,這叫欲。然後形成現實,這就是色界。我又再增加了個認識,就叫無色界。聽懂意思啊,這就叫三界判斷。但是恰恰你一念不生,三界俱離。怎麼叫一念不生?——好壞不是我的事啊。誰認為它好就是好的嘛,誰認為它壞就是壞的嘛,跟我沒有關系。好壞是你們的事,但是我做我該做的本份的事。我們要了解一個人在生活當中的本份地位就好。何謂本份地位呢?你應緣,就是說隨緣安心嘛,隨緣安心就好,心不要亂動,這是最佳的修行,所以說是故如來說名實相。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所以說在你那真實生命當中呢,有一個真實的受用,你能夠看到如幻的境界當中那個非真實的受用,而去遠離它的時候,這時候在你真實生命當中的受用就出現了。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須菩提就說:世尊哪,我現在能聽到這樣的道理,解釋真理的方法的一種開示,由此而生信,去正解,包括從理念上接受,信是念頭的接受,解是隨著信念而思維,受是從身心層面主觀意識上……第一個是念頭,信是念頭的開始領會,解是順著他這種思維,受是主觀意識的改變,就是說我執的變化,持是行為的增上。這叫信解受持。通過幾個步驟,須菩提對佛陀所開示的絕對的真理,別管是從最初的一種層面,信念上的理解,主觀意識的改變和行為的走增上,對須菩提來說,不是什麼太困難的事啦。

“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如果將來這個世界當中,這個後五百歲不一定是指的五百年,是五百年以後。意思是說,如果將來這個世界上的芸芸眾生,能夠發現五蘊受身,能夠去遠離它的時候,這叫後五百歲。能夠遠離它的時候,他也就是真正能夠聽聞信解受持這個真理的人,能夠不被這個五蘊受身影響,而去遠離它,這個人是為第一希有,他也真正的接受了佛陀所開示的真理。從這個層面上去理解更為清楚。“是人即為第一希有”,就是說,這個人可以成佛了。他遠離了色受想行識的束縛嘛,他能夠把色受想行識的束縛完全去開拓了,所以說他成為第一希有,他絕定是具大勢智的人。

“何以故?”為什麼這麼說呢?“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個人他跳離了一切的障礙,一切的那種相法的障礙對他來說是不存在的,一切萬事萬物的障礙對他來說,消融了,所以說“是人即為第一希有。”“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就是所有層面的影響,對他來說是不存在的。

“所以者何?”為什麼這麼說呢?“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為什麼說這些東西不影響他,他就成就最大的智慧了呢?因為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個統統都是在你現象界生命當中存在的,他已經發現了真實受用的生命遠離現象界的約束和那種障礙的時候,所以說現象界生命當中的那些所謂理念哪什麼的,對他來說是不存在的。“即是非相”,它不是實有的東西。

“何以故?”為什麼這麼說呢?“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為什麼說他是第一希有呢?離這個人我眾生壽者相,他就成為第一希有了,這就是一切相,離這一切相,就是諸佛。所有覺悟成就的人,必須得遠離這一切障礙。離一切相,離一切相的根本是什麼,就是遠離覺受二境——內有所受,外有所覺,遠離它,恭喜你了,就成佛了。

因為覺受二境就是你的障礙呀,人我眾生壽者都從那兒生起來的。什麼叫覺受二境呢?內有所受,外有所覺,這都是觀念問題。這個“離”,是一個非常深的竅訣問題,這是修行的關鍵。啥叫離呢?不是叫滅,這個是離,這個字就很巧妙。你看,那兒有個很遠的東西,我們越靠近越看得清楚,對吧?你怎麼就把它看不見了呢?怎麼就看不見它了呢?很簡單,離開嘛。離開你就看不見了嘛。我們對自己那個人生的觀念越執著,你就越看得清楚嘛,對不對?你把這種現有的觀念離開嘛,把這種觀念換掉,換成佛菩薩那種覺悟的觀念,你把那個觀念換掉不就成這個觀念了嗎,不就是離開一切相的觀念了嘛。

一切相也是觀念哪,一切相的根本就是妄心所生,有我執嘛,我執就開始內在人我受嘛,所以說你就把這個離開嘛,離開就沒有了嘛。這叫離,怎麼叫離呢?別理它嘛,你去思維佛菩薩那個東西,不就離開了嘛。就象你離開那個觀念不一個道理嘛,對嗎?你記住,不是滅,並不是說我去滅掉個什麼什麼,不是,你滅不掉的。因為諸法實性,其性是一呀。離一切相,那名諸佛嘛。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對呀,你理解對了,非常正確。他又接著說了,要有人能聽到這個經,“不驚、不怖、不畏”,能聽到這個道理,不恐慌,不驚詐,“這個道理怎麼這樣呢?”不怖畏,“哎呀,害怕!”很多人一聽到他就害怕。

“當知是人,甚為希有。”能聽到這個道理的人,他不恐慌,不驚畏,這個人就非常希有了。“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什麼叫“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這個第一,就是絕對的真理。在你那個實相本體當中,絕對的真理,它不是說語言表達出來的,所以說“即非第一波羅蜜”。

就是說實相本體當中那個真理,並不是世間有語言,用世間有為相法能表達出來的。就是說,“須菩提,那個理呀,你只能順著我說的那個思維路線去想,而並不是我說那個話就是那個道理。”明白嗎?“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就是說在我們真實生命受用本體當中那個真理呢,並不是我們眼耳鼻舌身意所聽到的,它不是它的實際本體,只是個名兒,只是告訴你“我跟你解釋那個道理是解釋那個東西,”是名第一波羅蜜。

這個道理非常簡單,那你說這個書就是《金剛經》嗎?它並不是《金剛經》,知道嗎?它代表《金剛經》,它一堆文字加一塊,它能表達出來那個意思,那個是《金剛經》。人說《金剛經》,金剛不壞?你把它燒了照樣壞。但是那個空性真理,它是燒不壞的。那你說人家原來梵文的《金剛經》就是這樣的嗎?所以我們要透過現象看它的本質。

所以誰說佛法是唯心的?佛法是最客觀現實的,佛法它是絕對的客觀現實,它一點點從人性私念的觀念都沒有,完全是純粹的現實,它就怕你有個人的觀念摻雜裡頭,他就跟你說是這個非這個,知道嗎?弄了一個“是、非、是、非”,把人都給是非進去啦。好多人就是非就不清楚是怎麼回事。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啥叫忍辱波羅蜜?就是說你那個法性的忍性功德,就是自性的忍耐忍受的那種功德。這個忍辱波羅蜜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們自性有一個現行的德相,忍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有智慧的人,他所現行的是非常德行高尚,德行高尚的人挺有忍耐性,挺有涵養性。你說“那個人很有德性”,另外一個意思就是說,人家不跟你一般見識,所謂忍辱波羅蜜嘛。

你看那佛祖多大的忍辱性,弟子給人家打成肉餅了,他還一樣能忍辱,那個提婆達多跟他那麼干,他還照樣給他授記成佛。因為他是站在絕對的角度去看待這些問題,所以不存在彼此的分別嘛。忍辱波羅蜜它所現行出來在現象生命當中所表現出來那種完美的德行,跟它真實生命受用的那一種東西還是不盡相同的。

就是說,佛祖顯現的那種偉大的完美的人格,跟他法性當中那種完美的東西,還是不盡相同的,萬萬億分之一。佛經上有說,佛祖那種天天說天天說,於如來智慧功德海才點滴呀,一點都不到的。就是佛說法四十九年,佛告訴他們:你們所知道的只是在如來功德智慧海裡頭一丁點一丁點。是不是?四十九年所展現出來的一個智慧的世界、解脫的境界,已經很難得的完美不可思議了,對不對?對他來說,還是那麼一丁點。所以說“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因為這樣的一種德行呢,所以說它外在表現的東西,跟他內在的受用還是有差別的。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就是說當時他被歌利王把身體肢解了,作忍辱仙人嘛,當時他沒有任何的有為現象生命界當中的觀念束縛,所以他就稱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但凡有一念那種制約,他有一念那種執著的觀念,立即就要生嗔心,心不平嘛!你自己試試你就知道,對不對?平常修行挺好,不用別的,拿根針刺你一下,你“嘣”的一聲就蹦起來啦!對不對?那個我相啊,執著到極點啦。因為你那個空性哪,沒有真的徹悟,就是說徹入骨髓,從皮肉骨髓那樣的一種真正的完全融入空性裡頭,那你是可以。

所以說他為啥成佛呢?成佛沒有什麼喜樂嗔恨,沒有這觀念。菩薩不是,菩薩有忍辱波羅蜜,大悲成就啊,你割他肉,他歡喜啊。這個怎麼去體會呢?你們都喂過孩子嗎?孩子吃你奶的時候,你高興得很呢。為什麼?因為你對孩子那種慈悲哪……因為菩薩對眾生他是一種愛心,是一種大愛之心,就象媽媽對孩子一樣。所以說他還有分別,明白嗎?他還有心念的起動。

佛則不同啦,佛沒有什麼嗔恨喜樂之說,完全就是空性嘛,空性的道理已經深入骨髓了。所以說你怎麼弄他,他都無所謂,這東西不是他的,他無所謂。人家安住於真實有的境界,離開相對而進入絕對嘛,知道嗎?我們統統都在相對裡頭呢。應生嗔恨,你要是當時有一念不平,你就生嗔恨心了。你看菩薩為啥發喜樂心?其實,喜樂也是嗔。

“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因為他五百世做忍辱仙人,所以他那種空性的功夫修到了非常了不得的地步。為什麼有前面這們殊勝的那種功德相發生呢?因為他在五百世當中作忍辱仙人。在五百世中早已經了脫了這種現象的束縛了,五百世,換句話說,人家早經空掉五蘊受身了,人家把五蘊轉成五智了嘛,所以你就別想怎麼樣人家,你弄他,跟弄虛空一樣,沒有道理嘛。

呵呵,你去沖著天空罵吧,罵誰呀。所以說記住以後要發脾氣的時候,別沖人發脾氣,沖著天空罵吧,一會你就不罵了,為啥?罵累了。沖著虛空罵,發脾氣最好。想干仗,沖虛空,打打打,你越使勁打,你越累得慌。就是這道理,明白嗎?你把你自己的所有生命現象敞開對自己的生命對自己的深邃無限寬廣的心靈世界的時候,那你可以發現你這個小小的生命波瀾在那裡頭就是,簡直微不足道的,真的微不足道。那時你會發現“啊呀!這個生命境界是那麼的寬廣,不可思議。”

“是故,須菩提”,因為這個原因呢,因為過去五百世都已經證悟空性了,所以說他會發起那樣殊盛的受用。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呢,“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菩薩應該怎麼樣?真正要成佛的人,真正想成佛的人……已成佛、未成佛、當成佛,這叫菩薩,別管三個層面哪個層面的眾生,都該干嘛呢?用他的直覺,去干啥?去離開一切相的判別,離開一切境界的判別,去生出這種覺悟之心,這叫“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能理解嗎?

就是說,別管要成佛,已經成佛和未成佛,你別管哪個層面的眾生,應該怎麼樣呢?應該用你那個能覺的心,去對一切相的執受——放下。換句話說,內捨、外遣。什麼叫內捨外遣呢?對內的感受,放下,內的感受是什麼?貪嗔癡慢疑。外的感受是什麼?色受想行識。把內外全部放下。放下不是沒有啊,清清覺覺的一個心就出來了嘛。

內捨外遣嘛,就是你先不要管內,我們看不到內,對不對?我們先管外,我們對外面不去執著了,內也就沒有了嘛,對不對?什麼叫對外不執著?我不見好東西我就不生貪心嘛,對不對?我能管住自己那個見就行了。這叫應,這個應是什麼?相對應的對外界境界能對應的那個作用是什麼,是我們的直覺性嘛。我們都有一個直覺呀,一碰到就有感覺嘛,就是應。

應該什麼?“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不應住色生心,就是說,你不應該見色生色想,你見色生色想的話,就叫住色生心。你對色生出一種看法,什麼看法?色就是有法嘛,你對任何一個有境界你能產生判斷,這叫生心,知道嗎?聲香味觸法也是如此,你對所有的六塵境界你有這樣的一種認識,有某一種認識,你就是相對境界。

你有某一種認識,就叫相對境界生。這個道理再跟你推廣一步,就是說,你們今天突然做了一個什麼什麼美夢,突然做了一個什麼什麼惡夢,我跟你講,那叫法嘛,對不對?意識境界裡的法,“師父啊,這個夢怎麼怎麼樣?”你對那個夢境已經生心了,知道了嗎?聽懂了嗎?這是那個夢境如此啊。什麼是色生心?啊,你今天見到一個你非常不願意見的人,然後你回來你就跟家人說:“哼,我今天在哪哪哪見到誰了。”這叫住色生心,聽懂了嗎?會了吧。“不應住色生心”,今天你何止見他啦?你這一天你僅見他了嗎?不是嘛。不應住,我們不要去安住,不要去執著它就好。因為他畢竟要離開的嘛,你叫他影響你一大輩子?你有病啊。看見就走了嘛,對不對?你住他也住不住啊,你偏得留這麼個幻影在,你有病啊?

我再給你們說什麼叫聲香味觸法,什麼叫聲呢?“哎呀,今天有誰誰誰說你什麼什麼話啦。”“哼!他為啥說?”這叫住聲生心,聽到惡聲,聽到善聲,“今天誰誰誰贊歎你啦。”“呀!不錯!”還有你們到寺廟裡頭,那個師父你好贊歎你呀,“呀,什麼什麼大居士呀,不錯啊!”——美。所以說你看到他們好多到師父這裡來,做什麼事師父從來不講,很少去當面誇贊。這個人好生那個心哪。

人就容易住色聲香味觸法,對不對?他一住色聲香味觸法,他對這六塵有感受,那他就進去了,相對境就生出來了。這就是背覺合塵了嘛。所以你說修行難不難?修行不難。你會方法了,處處都可以修行。“應生無所住心”,我們的直覺性該怎麼樣呢?對這個所有的東西看空,叫無所住。無是空,以空所對境,來對有嘛。遇著煩惱的時候,我不成天教你那句嗎:“瞎混吧。”這個瞎,就是叫你不要看這些,沒用,那個混是渾圓之體,最高境界。你看清楚了又怎麼樣呢?你不要去分析判斷,你分析判斷清楚又怎麼樣呢?你麼頭來不是還得受啊?你一個瞎混就全解決問題了,好壞隨它去啦。

“若心有住,即為非住。”告訴你這個認識有所執著,你必定要亡失掉,你這個認識肯定會不起作用的。我們今天有某一種認識,一旦建立起這種認識,你這種認識時過境遷,你這種觀念必定要受約束,所以說現在說“解放思想,開拓進取”,這話沒錯,你只有解放思想了,你才能開拓進取,你思想不解放,你若心有住即為非住,你那個認識已經不動啦,你必定不被這個現實境界所接受。你看是不是符合現代這話?你想進步,你就得解決根本。你想成佛,你就得把心變成佛,把認識跟佛統一,這不有現代這話叫“統一認識”嘛。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啥叫菩薩心?真的想成佛的心。真正要想成佛的心,應該遠離一切障礙,把一切有境界放下,不應住一切有境界去做一切事,這稱為“不應住色布施。”這裡講的色,就是一切有境界,括色聲香味觸法,統統稱為有境界。

“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真正的發心成佛的人,為了利益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是什麼呢?就是你那個我執妄想心當中的一切心,就是一切的那個緣起呀,一切緣起就是一切眾生嘛。為什麼叫利益呢?你能夠真正的增上它們,利益它們,你就應該這樣布施,應該這樣去面對一切問題。應如是,面對絕對的真理和真實的生命那種現象,去生活下去。

你能夠認識真理從而去改變你的生命價值,從那天開始,從一剎那開始,你就叫真正的“如是”布施,因為你面對的是真理。我從現在我認識真理,我面對現在一切境界,我都是以絕對的真理來對待,我這個生命的價值,就叫布施。我這個生命所存在的價值,這就叫應如是布施,應是什麼?它相對應的。以他的直覺性的正覺力,去體現表現絕對真理那種真實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這就叫如是布施。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在我們真實生命本有的那個本體當中,這個一切的萬法之相,它是不存在影響的,我們現象所看到的一切萬法,在我們本有的生命體當中呢,它是不存在作用的,它是如夢如幻的,所以稱為“即是非相”。換句話說,我們這一切有的境界那個現象,一切萬法的緣起,它當下,“即”就是當下,“即是”這兩個字很有深義哦,“即”就是“當下”,“是”是“如是”——當下回歸真理的時候,它就已經不能顯示它的作用了。

就是說,我們從絕對那個生命角度來看一切諸相,來看待一切所對境界的時候,當下回歸真理本體,這一切諸相統統的不會顯示它的作用了,就是說他的作用力就會消失。這個道理怎麼講?剛才我不是說,你不是肯發脾氣嗎?發脾氣你沖老天罵呗,罵一會你就不罵了。這叫當下,當下你覺悟它了。

你有,你就對空嘛,你空,你就對有嘛,這就是妙性嘛。什麼叫空就有來呢?哎,你說“今天空撈撈的,沒啥意思”,行,你去念佛去。你去念佛不就沒事了嗎,這就是調伏煩惱,不要把那空有搞絕對了,空和有它不是絕對的。啥叫空呢?“哎,今天沒啥事兒干。”那你就找點事干嘛,你主動制造點緣起找點事干,對不對?“今天有事干,有事事太多了。”歇著!你看,從有入空,從空進有嘛。是不是自在?這樣你面對什麼境界你都不怕了嘛。“唉,今天的事挺煩。”你別去想它了,你把它放一放,放一放,不行嗎?跑出去玩一圈。一放,你也冷靜了,他也冷靜了,事也好辦了。這也符合戰術思想,什麼“敵進我退,敵疲我打”,這很有哲理的嘛。

“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這個眾生是什麼?緣起法建立嘛。一切緣起法的建立,它並非實有,它也是如幻的,在我們本來這個生命本體當中它也是如幻的,所以說“即非眾生”嘛。這個道理不用深解,一說你就明白。昨天這他世界當中無量的眾生,你那個昨天的境界過去,它不就是非眾生了嗎?昨天那個眾生它再有作用,它能有什麼作用呢?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什麼意思呢?我所說的這些道理絕對是真實的,這是我從真實有的生命本有裡頭告訴你的,如來是真語者,是真實有的境界。實語者,是實在的,不是虛妄的。如語者,開顯本性的。它是真的,絕對的,絕對稱為真,相對就稱為假。聽懂意思,絕對境界稱為真,這叫真語者,它是你離相對而進入絕對,就是絕對真實。這是第一個。實語者,它是捨妄而求真,它把那妄滅掉,這叫滅妄顯實嘛,實實在在的,它是本來實有的。如語者是什麼?依本性而出。不诳語者是什麼?它沒有任何的造作和分別。不異語者是什麼?它是遠離一切相的,異是什麼?異是相的分別。這是它的幾個意思。語是什麼?它是一切的顯發處,真理的顯發處。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顯發本有境界的方法,顯發真實生命的那個方法,它是遠離所謂實和虛的,它不是我們世間人所認為的那個實在的有,和實在的無。什麼叫實在的有呢?我們所對的境界,哎,這不是實實在在的?(敲了幾下桌子)你看,這不是實實在在的有嗎?這叫實。虛是什麼?虛是虛空,虛無缥缈,你不用跟我講那些精神層面的東西呀什麼什麼,它是遠離內在和外在的,知道嗎?這句話也就是師父剛才跟你解釋的道理,真實的生命是什麼?它所對的境界是遠離內在和外在的東西。

這個假有境界(敲了幾下桌子)在真實有的境界裡,是如幻的。我們精神實質是虛幻的,我們可以胡思亂想,那叫虛幻的,對吧,也是不存在的,知道吧。它是最真實狀態,它遠離相對就進入絕對了嘛。這就告訴你,真實有的生命境界,是遠離相對而進入絕對。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唉,又解決了現在人學佛的一個根本毛病:心住於法而行布施。什麼叫心住於法?“嗯,我今天拜佛、念經,我要成佛。”這叫心住於法,我有一個想法,我去做任何的事——而行於布施啊,“如人入暗,即無所見。”看不到什麼,感受不到什麼。你去想吧,但凡人有所思維,你做任何事——無所見。為啥無所見呢?因為你已經有見了,有見就無見了嘛,你有見你就看不到別處了嘛。對吧,你已經立出來見了,你立出來,一葉障目你就看不到別處了嘛,所以說“如人入暗,即無所見”嘛,這就障住他的心光智慧了。

“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你心不住法的時候,心裡頭無所謂的時候,你會發現:“嗯,我什麼事都挺好。”這就應了現在這句話,就是說,要“解放思想”、“放下包袱”,對吧,“開拓進取”,“與時俱進。”就這樣子,人家講得沒錯嘛。你修行的人也應該如此,你應該把思想包袱放下,你過去的思想絕對要放下,你放下來干什麼呢?認清形勢,開拓進取。我們看清楚就進去了,那就不一樣了。開拓進取怎麼講?我們把那個現有的境界就打開了,進入到生命的深化境界裡頭去了。

所以說心正了,邪法亦是正法,心歪呢,正法也是邪法。你想得到受用,記住了,就不要心裡有障礙,心時有障礙你就絕對不得受用。最明顯的例子,他那個布施真叫布施啊?他心裡頭總存了個想法,你看他有什麼呀?其實真正的佛祖告訴你了,你不覺悟。為什麼呢?今天告訴你一個秘密,你要成佛,佛是什麼?佛是空一切相,好相壞相全空掉。你看你布施完了全空掉了嘛,真叫你空了,你想是不是,你不空也空啦!全部都完蛋啦。是不是?佛祖了不得,他用真實的力量教育你。

明白嗎?你去想吧。那個佛祖他處處滿你願,不是佛祖滿你願,而是你那個法性就滿你願。不空也空了,對不對?因為你要發願成佛呀,成佛就是要空一切相嘛,離一切相的執著,你一切相的執著是什麼?執著我執,我執就是財色名食睡。行啊,叫你全部完蛋。對不對?你去想吧,很有意思的。那某某希望他家人都學佛,你看吧,他那個念力深啊,他又積極呀,你看吧,現在媳婦學佛學得還挺精進,前一段時候還想不開,說“是為了他學佛”,你看,現在人家自己也感覺到好了,這就是什麼?這就是心念力,這就是法身功德,不可思議呀。

對吧。你要這樣聽《金剛經》,你覺得這個《金剛經》它難懂啊?它不難懂。這個東西太真實了。所以他心不住於法行於布施,他就能見種種色,什麼色?他就能分辨總總之相,這叫遍知一切,這遍知一切的功德就顯現了。啥叫遍知一切呢?今天我跟你們講,遍知是真正的了知,全面的了知,了知什麼?了知一切法的緣起建立是什麼,這就叫遍知一切的功德。你能了知一切法建立的緣起,你就能建立一切法相,這就叫遍知一切。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將來這個世界,有善男子善女人,真正地能夠受持讀誦,能接受它,去行持,然後去讀誦,每天能夠去熏修它,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佛祖以遍知的智慧,他絕對地了知你。這句話我這樣說你就明白了:你的真實生命就了知你幻有的生命了。如來是什麼?真實的生命,你就從真實生命的角度,你就徹底的了知你的幻有的生命那種現象了。

這聽懂了吧?這叫“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並不是西天有個佛祖啊,知道你干啥。也真是知道你干啥,也對,那個沒錯。“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這句話是最有受用,就是說,你能夠如是這樣去做的話,你能真實的得到一種,無量是什麼?不可限量的,無邊是什麼?沒有障礙的——功德。什麼叫功德?就是受用,就能得到真實的沒有邊際的受用,沒有障礙的受用,那是不是無量光佛呀?所以說《金剛經》能即生成就阿彌陀佛,即生成就啊,不是往生死了以後再成就的。

 

上一篇:佛光法師:解讀《金剛經》第十講
下一篇:佛光法師:解讀《金剛經》第十二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