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鎌田茂雄:華嚴經講話 二十一、清涼之心水——離世間品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二十一、清涼之心水——離世間品

五台山清涼寺

自東亞之佛教聖地五台山金閣寺向西前進,野生之草花遍滿全山,如畢絨毯般生意盎然,穿越山領,再往前行,可見標示「清涼寺入口」之指標,由此通過狹小道路,即至清涼谷。清涼谷右側之台地上,即五台山清涼寺。

文化大革命時,其風暴亦不輕饒此名山勝景,佛殿寺開發建築皆遭破壞,目前,僅一清涼石殘存於寺域中。清涼石所在之位置,恰為寺域之中心點,為一長約五公尺、寬約二公尺半、厚約二公尺、周圍十五公尺之長方形巨石,顏色略呈青藍。據雲此清涼石乃文殊菩薩為改變五台山之氣候,而借自於龍王之巨石,本寺亦因此石而名為清涼寺。

相傳清涼寺系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是後屢經重修,民國早期時曾建有殿堂,公元一九五六年,更於大雄寶殿雕刻千手千眼觀切音菩薩像,於文殊殿雕刻文殊、普賢二菩薩,異於文革時,全遭破壞無遺。

《廣清涼傳》卷上,有如下關於清涼寺之記載:「依山立名,讬居嚴側。前通澗3,上接雲霓。」

清涼寺系建於清涼谷之巖台上,前有溪流潺潺,山峰雲湧虹現。唐長安二年(公元七○二年)七月二十日,有一大德名「感法師」者,率道俗一千余人登至台頂,於五色彩雲中,見佛之手相顯現;白狐、白鹿群聚其前,梵音隨風響徹山谷,且異香#時,時,更見菩薩披掛璎珞出現於西峰。感法師曾將所見描給成圖,呈秦於則武後。

北魏時靈辨,(公元四八七年或四七七——五二二年)曾入住於清涼寺行道。並著《華嚴經》一百卷。

《華嚴經》一百卷——靈辨

山西省太原市西側二十公尺公裡處有龍山(縣甕山)。山上有一中國最古老之燃燒石塔,至今仍完整存在。靈辨曾入住於龍山中。靈辨為晉陽人,幼少即入佛門,常讀誦大乘經,特別致力於菩薩行。亦常讀誦 《華嚴經》,因而知悉此經乃大乘佛教之最深教法。其後,曾奉持《華嚴經》至五台山清涼寺,乃為求文殊菩薩加護之故。靈辨於清涼寺之修持,如《古清涼傳》卷上雲:「頂戴此經」(《華嚴經》),勇猛行道,足破血流,勤誠感悟,乃同曉茲典,著論一百卷。

為求文殊菩薩加護,曉悟《華嚴經》教法,曾不斷讀誦此經,於一年之中,修持環繞五台山之回峰行。以至於足破血流,甚至肉裂骨現(《華嚴經傳記》)。最後則以膝行,只為求得冥感。其不惜身命以至如此。

一日,忽然有一僧言:「汝且停止行道,善自思惟《華嚴》之真髓。」

於是,啟閱經典,而豁然大悟。時為北魏熙平元年(公元五一六年)正月。

於是,靈辨即於清涼寺著手撰寫《華嚴經》。為闡述《華嚴經》之真義,解住龍山嵩嚴寺,仍繼續撰寫。

靈辨之道行,風傳至北魏孝明帝耳中,雖靈辨固辭,仍再三如請,於宣光殿開講《大品般若經》。是後,則於式乾殿繼續撰述《華嚴經》。終於,於神龜三年(公元五二○年)秋九月,完成《華嚴經》十帙百卷。此未曾有之快舉,完成了中國佛教史上最初之大部書《華嚴經》注釋。靈辨造作此論。系傾盡全身心力,而於正光三年(公元五二二年),遷化於融覺寺,年僅四十六。

孝明帝知悉此事,遂下略令,雲:「此論乃上菩薩所造,宜收入經藏,編輯目錄,以廣弘布流傳。」

於是,由靈辯弟子道昶、靈源、昙顯等奉旨傳寫,流通於道俗之間。

於初,《華嚴經》僅流傳於山西地帶,並未遠傳至長安、洛陽,而長安之華嚴學徒均熱望能一睹該書。唐永淳二年(公元六八三年),有終南山至相寺通賢法師及玄爽、房玄德二居士等,同詣五台山,於童子寺拜見此書,遂持返長安,而廣泛泛流通。距靈辨著論百六十余年後此書方呈現於長安都城。

論者,為菩薩之撰述書,與新羅元曉之《金剛三昧經論》、唐李通玄之《新華嚴經論》並稱,靈辨之《華嚴經》一百卷,亦光芒四射,頗受愛讀。惜今僅存斷簡數片

聖地之莊嚴

《華嚴經》第七會,仍於普光法堂開啟,故稱為普光法堂重會。普光法堂重會計一會一品,即〈離世間品〉。

世尊於摩诃提國寂滅道場之普光法常,端坐於寶師子座,成等他細有無量菩薩雲集,普賢菩薩於每一問各予十種作答,計二千行法,依順序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果滿究竟位等行。

以下,即說明菩薩之十種依果、奇特想、行、善知識、勤修精進等行法,唯限於紙數無法全部列出詳明,今僅舉出須特別注意之菩薩行法,略加解說。

譬如菩薩之十種行,即:

一、令一切眾生專求正法行。

二、善根淳熟行。

三、善學一切戒行。

四、長養一切善根行。

五、一切不亂修三昧行。

六、分別一切諸智慧行。

七、修習一切所修行。

八、莊嚴一切世界行。

九、恭敬供養善知識行。

十、恭敬供養諸如來行。

若能修習以上十種菩薩行法,即能完成佛行。修學戒律、積聚善根,確為重要之行,但卻更須一心不亂修習三昧。靈辨於五台山清涼寺之所修,即為一心不亂之《華嚴經》讀誦行。「讀誦 」可謂即三昧行。五台山同圍之山峰、溪流、花卉等一切,或皆函於讀誦三昧之中。「分別一切諸智慧行」者,即於讀誦三昧之後,依又殊菩薩之指示,思惟《華嚴經》之深旨。如此,三昧與智慧具足,始能完成「莊嚴一切世界行」。以清涼寺清涼石為中心之清涼谷,或即為「此世界之淨土」般被莊嚴著,進而更莊嚴五台山之五峰。如此莊嚴畢,於是再供養善知識、菩薩、如來等。《華嚴經傳記》卷一有雲:「今此山下有清涼府,山之南面小峰有清涼寺。五名五台山。以五山最高,其上產不生林木,事同積土故謂之台也。山周回四百余裡,東連恆岳。中台上有大華池,湛然清徹,蒸多微感,又有精屋石塔;北台上有名優浮圖二,並捨利及文殊形像。(中略」爛同舒錦,赫如霞照。至於超常絕聽之類,世所希聞者。

五台山自中腹以至山頂,不長樹木,僅遍生高山植物,且花卉放,仿如一片花田。其中,湧泉隨處或見,大華池即其一也。台頂上有佛塔、捨利塔及文殊菩薩像。由此觀之,誠如淨土之顯現,絕視聽之景致。

以一心不亂之三昧,及《華嚴經》之研究,而完成「莊嚴五台山行」者,即靈辨是也。

自大之出入

普賢菩薩回答普慧菩薩之二百問中,有各形各色之問題,其中,如說進入十種世界,即:

一、入不淨世界。

二、入清淨世界。

三、入小世界。

四、入中世界。

五、入微塵世界。

六、入微細世界。

七、入伏世界。

八、入仰世界。

九、入有佛世界。

十、入無佛世界。

所謂十種世界,即由清涼世界、不淨世界之淨、不淨、小世界、中世界、微塵世界、微細世界等世界之大、小,伏世界,仰世界等上下之世界,以及有佛世界、無佛世界等佛這有無等等世界所組成者。

靈辯所居住之五台山為清淨之世界,而出五台山之境域,即為不淨之世界,可謂不淨之世界所范圍者五台山。菩薩者,有入不淨之世界救度眾生,有於清淨之佛國土贊歎如來;即於清淨、不淨之二世界中自由自在地出入。

世界之大小亦各不同,中世界者,以五台山而言,則約於中台、南台之一台峰,而清涼寺、竹林寺者則為小世界;山頂之砂礫為一微塵世界;高山植物中之一朵小花,約即微細世界;自台峰俯視深谷,為伏世界;自台頂仰視長空,為仰世界,其中有文殊菩薩之示現。五台山之境域中,為有佛之世界;五台山外,則為無佛之世界,其中有文殊菩薩之示現。五台山之境域中,為有佛之世界;五台山外,則為無佛之世界。

爾但一切,入凡入聖,入染入淨,入諸佛國土,入彌勒樓閣,入毗盧遮那法界,處處皆現國土成住壞空。(《臨濟錄》大正四十七·頁四九八中)

此即謂汝等眾人,不論凡俗之世界、聖者之世界、不淨世界、清淨世界、諸佛國土、彌勒殿堂、毗盧遮那法界,皆能自由進入,且隨處顯現諸國土,更能悉知世界之生滅變化。如此,能自由自在出入諸國土者,即為賢達聖人。《華嚴經》之〈入法界品〉,系說善財童子遍訪諸國之善知識;而〈離世間品〉則說菩薩能自由自在出入諸世界。

十種自在

〈離世間品〉中,更說十種自在。即:

一、壽命自在。

二、心自在。

三、莊嚴自在。

四、業自在。

五、受生自在。

六、解脫自在。

七、願自在。

八、神力自在。

九、法自在。

十、智自在。

此中,壽命自在者,於無限之時間,能自在保有壽命。人類之生命有滅亡之時,而菩薩之壽命則系無限制的自在。靈辨雖年僅四十六即逝世,而《華嚴經》一百卷,卻有永遠之生命。初唐時,有一同名之大慈恩寺靈辨,亦為一華嚴學者,且活躍一時。(《華嚴經傳記》)卷三,〈講解〉下)

心自在者,即依無限三昧而獲得甚深智慧。靈辨進入五台山,曾頂戴《華嚴經》行道一年,徹底實踐讀誦三昧。若無此行時,則無法獲得體悟《華嚴經》之智慧。

莊嚴自在者,即莊嚴一切國土。五台山即由佛、菩薩、寺院、佛塔等莊嚴而成之聖域。

業自在者,即隨時承受果報,靈辨曾文殊菩薩之冥感而豁然大悟,此即行道之果報。

受生自在者,即受生於一切國土,顯現形象。文殊菩薩於五台山隨處示現,此實非普通凡人世間所能及。佛陀波利欲入五台山時,曾遇一老人指示道:持《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來。此一老人即文殊菩薩之化身。靈辨曾蒙一人指示道:「汝且停止行道,善自思惟此經。」此一人者,亦即文殊菩薩之化身。於五台山得遇文殊菩薩之化身者甚多,其事散見於《廣清涼傳》以及圓仁之《之唐求法巡禮行記》。

解脫自在者,即能見一切世界中充滿一切諸佛。如五台山之五山,聖跡,時有靈詳之事。

願自在者,即應時、應處圓滿得悟。此相應於時、處者,為一重要關鍵。人於一生涯中,常於任何時、任何處發生任何種事,如依修行之力,某時、某處,時悟某事。雖未曾有偉大之覺悟,但於某時、某處,卻常有突然之事生起。

神力自在者,即生起一切大神變。所謂奇瑞、不思議事之現起,於宗教者之體悟而言,乃日常茶飯之事。人若用心於意志、氣,則能顯現神變。

法自在者,即現無量法門。〈離世間品〉中,滿載著普賢菩薩對二百問題之回答,即說無量教法。靈辨亦撰有《華嚴論》一百卷之大部法門。

智自在者,即於一念中,得悟如來之十力、四無所畏。唯如來所具之十力、四無所畏,能於一念之中悟得。

以上所述十種自在,若能自在獲得,則能得一切智自在。

清涼之月——名句之花束

〈離世間品〉中有不少名句。茲試列舉數種,首先,說十咱淨忍,有關第一種之說,如下雲:「若他罵辱,悉能堪忍,獲彼必故。」

不論如何遭受他人詈罵、羞辰,皆悉堪於忍受。若謂何以需要堪忍?乃為愛護他人之心之緣故。此即除自我修行外,亦須守護他人之心。因當他人罵辱時,其心已呈不悅,若加以對罵,則必成雙方爭吵,此時,對方當更加憤怒。為不令他人更形憤怒,故必須「堪忍」。其次,又雲:「若他刀杖加害,亦能堪忍,護彼我故。」

他人以刀杖欲加害於我,亦須忍耐。實際上,此乃難以實踐之事,然為菩薩者,若不能實行,則不能成為菩薩。前述二種語句可謂為座右銘之名句。

〈離世間品〉更有下列名句:

煩惱愚凝,覆眾生眼,皆悉盲瞽。我今智慧自在,當普開導眾生慧眼,悉令清淨。

此謂眾生之眼為煩惱、愚凝所覆,故眾生皆成盲瞽,不復能見。能眾生之眼,本來清淨,所以不能明視,乃因為煩惱、愚凝所覆,菩薩之心,則喻為清涼之明月。經雲:

菩薩清涼月,游於畢竟空,

垂光照三界,心法無不現。

此處所言清涼月之「清涼」,與〈菩薩住處品〉中提及之清涼山之「清涼」相同。《廣清涼傳》卷上產述及五台山稱為清涼山之緣由,有問清涼山一名之由來,系因其山寒涼而得名,或因具足殊勝功德而得名?對此質問,則答以因其山寒涼且肯足殊勝功德,故名稱為清涼山。

一為山寒,兼有五頂。二唯就文殊化境,#余仙聖所居(《廣清涼傳》卷上)

此言五台山者,因寒冷之故,又有五峰,且為文殊菩薩化現之處,非其他聖人所居,故稱為清涼山。為見清涼月之故,靈辨入住於清涼山清涼寺,求文殊菩薩加護。附帶一提,曹洞宗之回向文中,有:

菩薩清涼月,游於畢竟空,

眾生心水淨,菩提影中現。

此文句亦系取意於《華嚴經》(《扣經禅宗》講談社,頁二二○)。道元禅師有歌詠雲:

沒有污濁,明月住於心水中,

波浪碎濺,光明濯射。

此謂清淨之心水,即菩薩之清涼月。

究竟心者為何物?

心如工幻師,示現種種事,

善分別五陰,其心著所無。

 此謂心者,恰如幻術,能現種種事物。如色受想行識,身體與精神等作用,皆能分別思慮,而其心之本質,卻不執著此,即如清淨之水中,映現各種影響。

吾人之心,亦可成為菩薩如清涼月之澄淨、透明之心。靈辨入住於清涼山清涼寺,得見文殊菩薩現身,且完成一百卷《華嚴經》之大作,即因其心能清淨如清涼之水。〈離世間品〉之教法,即開示眾生,捨棄一切煩惱,使成為清涼之心水。

 

上一篇:鎌田茂雄:華嚴經講話 二十、如來之示現——寶王如來性起品
下一篇:鎌田茂雄:華嚴經講話 二十二、善財童子求道——入法界品(一)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