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如來之示現——寶王如來性起品
菩薩之湧出——崇福寺惠招
與《華嚴經》有甚深因緣之寺院之一——長安崇福寺,系則天武後為母親楊氏祈求冥福所建之寺院,原名太原寺,垂拱三年(公元六八七年)改名魏國寺,公元六九○年改為崇福寺。
則天武後時,印度僧地婆诃羅(pakara,日照三藏)於崇福寺翻譯經典,賢首大師法藏曾從日照三藏聽聞不少有關印度佛教學界之情況。崇福寺之住寺法藏,曾與律宗之文網等十人,自岐州法門寺迎請佛捨利,至崇福寺供養。崇福寺與則天武後因緣頗深,故崇福寺之寺額相傳即為武後所書。唐末會昌法難時,崇福寺亦遭破壞,至此未曾再事修復。
崇福寺曾經出現一位大德,即與法藏同學之惠招。幼少時,與法藏同事華嚴宗二祖智俨為師,專究華嚴。
與來自新羅之留學僧義湘法師亦相識。
惠招於《華嚴經》中最專注者即〈性起品〉,因此,曾一味讀誦〈性起品〉,以至於一品三卷之〈性起品〉,能全部暗記於心。公元六九五年頃,實叉難陀(梵名SIKSANANDA所譯之《華嚴經》(新譯),稱為〈如來出現品〉;惠招亦專讀此品內容,可謂惠招以此〈性起品〉視之如已命般。
惠招移住崇福寺前,曾於終南之山中進入禅定三味。每夜,洗淨身體後,上香,端坐於繩床上讀誦〈如來性起品〉。有一夜晚,當讀誦至半途,忽見十余位菩薩,似乎從地下湧出般,忽然出現於面前,各自端坐於蓮花台上,全身金光閃爍,且光明照耀。諸菩薩皆雙手合掌,似乎一心專注聽聞惠招誦念經文,須臾間,諸菩薩始各自消失不見。
是後,惠招將此靈驗事跡告知同學法藏,法藏亦曾轉述於門人惠諒、惠雲、玄觀等( 《華嚴經感應傳》)
於是讀誦經文時,感菩薩示現,具此不思議之神力者為〈如來性起品〉
信心之眼——寶王如來性起品
於〈普賢菩薩行品〉中,說明了平等之因:今〈寶王如來性起品〉第三十二,將說明平等之果。若能修持「普賢行」,則能感得如來之出現,如此有關如來之出現,詳加解說者,即〈寶王如來性起品〉。寶王者,即摩尼寶珠,系一珍貴異常之物,故稱為寶。因摩尼寶珠能生出各種珍貴之寶,故以此作為譬喻。
賢首大師法藏,說性起有三種:
第一、因性起,人類本具之理性,可因修行而顯出,此即性起之起。
第二、行性起,即修行之意。依善知識或經典,承受其教法,以開發本有之理性,而感得佛果,稱為起。
第三、果性起,依修行而完成,以清淨佛果顯現之立場,而說為性起。
即第一系自原因,第二自過程、方法、手段,第三自結果,一一說明性起之義。一言以蔽之,「體性現起」者,即如來之出現。
本品始於如來自眉間之白毫相放大光明。如來之白毫,即性起之象微。如來性起妙德菩薩贊歎如來之正覺後,如來自口中放大光明。時,性起妙德菩薩請問普賢菩薩,佛之大光明系何瑞相?普賢菩薩答道:「此瑞相乃為欲說如來性起之正法之象微。」於是,性起妙德菩薩請普賢菩薩代佛說如來性起之正法。
時,普賢菩薩告如來性起妙德菩薩等諸大眾言:「佛子!如來應供等正覺所以者?慧少因緣,成等正覺,出興於世;佛子!以十種無量無數百千阿僧只因緣,成等正覺,出興於世。」於是舉出十種因緣。
如來成等正覺,出現於世,可括為十種因緣,即:
一、發菩提心。
二、長修善根。
三、依慈悲心救護從生。
四、行無量行,不退大願。
五、積功德。
六、供養諸佛。
七、出生方便科研智慧。
八、成就諸功德藏。
九、具足智慧。
十、演說諸法真實義。
此即謂一切諸法皆非僅以小因緣而行起,諸如宇宙、地球,皆因各種重大因緣而成立,自有人類以來,首先悟證真理而成就佛果之如來,決非以小因緣而出現世間。
其次,說明如來性起之正法功德無量。分別以如來之身業、語業、意業說明。
如來法身如虛空,無形無色,遍滿一切處,如:譬如日出世間,以無量事饒益眾生。
如同陽光能被去除暗暗,滋潤一切草、W物,如來法身放出光明,能遍照一切,
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大山,然後照耀大地;然而,太陽自身並未有先照高山、後照大地之分別,只因高山、大地高低不同,故有順序之先後。其實,於太陽而言,對一切萬物並無分別,系平等照耀。與此同理,如來之光明,雖有先照普賢菩薩等諸菩薩,其次依序為緣覺、聲聞、善根眾生、惡人等不同;然而,如來之光明,卻無差別與順序之分,如來光明普施一切,只因眾生之願望、所求、善根不同,故見如來之光明亦有差別。
其次,說明有名之譬喻——日照生盲喻。
陽光照耀大地,生盲者卻見不到陽光,只因與生俱來盲眼之故。然而,生盲雖不能目睹陽光,但卻時時沐浴於陽光之恩惠中,如因陽光而有食物,因陽光而能去寒,因陽光而不感肺病,因陽光而每日生活安樂。
相同地,如來之智慧光出現於世,無智邪見之人,不能目睹,但卻蒙受佛光而能去除一切煩惱苦楚。無智之生盲人何以不能目睹佛光?只因缺乏「信心之眼」之緣故。無信心之眼者,不僅見不著佛之智慧光,亦不能目睹佛之聖容。盡一切身命讀誦〈性起品〉之惠招,氫能目睹菩薩形象,實因具足「信心之眼」之故。
自身本具如來智慧
其次,說明如來之音聲。佛之音聲本為一,卻因聽聞者不同而有差異。
譬如水性,皆同一味,
隨器異故,味有差別。
水無是念,我作眾味。
此謂水之原味本來相同,卻因用器不同而味有差別。如以大海碗喝水,與以潔淨之茶杯喝水,頓覺水味不同。
昔有「水隨方圓之器」之說,即水因所用容器之不同,或四角或圓形,水則成四角形成圓形。
如來之音聲亦如水一般,佛對任何人皆以一味之音聲說法,卻因聽聞之眾生不同而生出各種差別,此乃因應眾生能力差異之故。
其次,說明如來之智慧無量。如來之智慧遍滿一切處,只因「眾生顛倒,不知如來智」,眾生不具正知正見,卻執迷惘、謬誤之知見,故不能睹見如來廣大無邊之智慧。
如來智慧,無邊智慧,
無礙智慧,具足在於眾生身中;
但愚凝眾生,
顛倒想覆,不知不見,
不生信心。
眾生身中本來具足如來智慧,卻因愚凝所迷,不知如來智慧,不見如來智慧,亦因此不能生長信心。
時,佛以清淨天眼,觀察一切眾生,而說是言:
奇哉奇哉,雲何如來具足智慧在其身中而不知見?我當教彼眾生覺悟聖道,悉令永離妄想顛倒垢縛,具見如來智慧在其身內,與佛無異。
眾生本來具足如來智慧,卻不見知。於是,佛教示眾生,汝等自身皆具有如來智慧,且與佛無有差異。
此處所言眾生皆具如來智慧之說,即屬〈性起品〉,於華嚴學上頗受重視。華嚴宗五祖主峰宗密(公元七八○——八四一年),出生於四川,入住於長安郊外終南山下之草堂寺,曾盡其生涯弘布《圓覺經》之哲學思想。其所著《原人論》、《禅源諸诠集都序》二書中,皆據唐譯《八十華嚴經》之〈出現品〉,引用「奇哉」以下一文。宗密引用此文,即眾生本來具足如來智慧,作為顯示真心即性教之根據,此即性起思想之大成。(參照兼田氏著《禅源諸诠集都序》禅語錄九,築摩書房,公元一九七一年)
惠招讀誦 〈性起品〉,至此文時,想當傾注全力,深入其中。自身中具有如來智慧,何其破天荒之思想!惠招於感激之余,全神貫注讀誦經文,終於目睹菩薩現身。
如來之境界與說法
其次,說明如來之境界。如:一切眾生是如來境界。
此謂即眾生即為如來之境界。而如來之智活,恰如大海之水依龍王之心願而起,如來之智慧亦依大願力而生起。
一切大海水,皆從龍王心願所起;如來智海亦復如是,悉從大願力起。
因救度眾生之大願,而生起廣大無量之智慧;若無大願力,則不生廣大智慧。如來之智慧海,無量無邊,非凡人所能思議。
其次,說明如來之行,如:如來行亦如是,無量無縛。
如來之行廣大無邊,遠離一切束縛。人類之行則多受限制、束縛,或為何種目的束縛,或為他人、或為金錢束縛,總之,毫無自由可言。而如來之行,自在、無量,如空中飛鳥,歷經長時間之飛行,所經過之空間無可限量;此後將再飛行,其欲經之空間亦無可限量,此乃因虛空無限無垠之故,絕無到此為止之說。如來之行恰如虛空之廣大,愈思惟人類之所行,愈覺得如來行之廣大。人類以宇宙船飛行太空,雖經千萬年,亦無法達其極限,此即「無量」之诠釋。
太陽、月亮、地球、一於宇宙中周期運轉,然而太陽、月亮本身卻無「從何所來,去向何處」之感覺。如來利益一切眾生,亦無救度眾生之想,人類則不然,稍有所行,即自以為是。
其次,說明如來之菩提與如來之轉*輪。
設一切眾生,一時成正覺,
若成若未成,菩提無增滅。
此即說明不論眾生成不成正覺,菩提並未有增減,即與眾生之悟否無關。人類之自覺,若欲與佛之自覺相較,則相去太遠,絲毫不能成為問題。因人類之自覺畢竟太狹窄,雖謂覺悟,與佛之覺悟廣大、無量,不能相比。
非僅如來之正覺如此,如來之轉*輪亦復如此。
如來轉*輪,三世無不至,
所轉無所轉,求之不可得。
譬如諸文字,說之不可盡,
十力亦如是,轉*輪無盡。
此即謂若以人類之說法相較於如來,則如來說法(轉法轉)之時間性、空間性,皆為無量、無限。即使以文字敘述,亦不能說盡如來說法之無量、無盡。
如來之出現
斯裡蘭卡有巨在巖石雕成之釋迦佛涅像,中國四川首安岳石窟、大足寶頂山石窟亦可見之,拘屍那揭羅之娑羅樹下,釋迦佛於此進入涅槃,有關敘述涅槃意義之經典很多,〈性起品〉亦敘述有關如來之涅槃。
此菩薩摩诃薩,知見知如涅槃無量無邊,究竟法界,無所障礙,不生不滅,淨如虛空,安住實際,隨其所應而示現之,本願所持,不捨一切眾生、一切佛剎、一切諸法。
如來之涅槃不生不滅,且清淨無染。〈性起品〉雲:「靈來涅槃非生滅法」,即不生不滅之意。相對於凡夫之死為生滅法,則如來之死為「不滅」。即如此,如來何故直入涅槃?實際「為化眾生,示現涅槃」。此乃「如來肉身體雖壞而法身不死」之教示,或「肉身無常」之說。
不具信心之眾生,以為如來真入涅槃,此乃錯誤之想法,因彼等不知涅槃乃不生不滅之故。
如此〈性起品〉之所說,若有聽聞者,能生信心、受持、隨順,是人則為真佛子。如經雲:「此等真佛子,從佛家生……深入一切如來境界。」
於如來之教法能生信心,則為真佛子,能與如來同入一境界。
佛說法至此,十方世界起六種震動,及十八相動。佛雨諸華雲。充滿虛空。其時,有相等於無量世界之如來,各現其身,皆號為普賢。有無數菩薩,亦名普賢,均於普光世界普勝如來之所修持梵行。
時,普賢菩薩承佛威神力,回顧諸菩薩,欲重宣如來性起之正法,以偈說道:
若有聞此經,歡喜恭敬者,
此等已過去,供養無量佛。
此乃言聽聞〈性起品〉後,能生歡喜心,恭敬此經典者,此人自過去世以來,已供養無量諸佛、積聚功德之緣故。
當知如此人,諸天常贊歎,
一切諸菩逝,揶取常守護。
聽聞〈性起品〉而生恭敬心者,常為諸天及一切佛所贊歎、守護。
如上所述,窮盡生涯讀誦〈性起品〉之惠招,承菩薩現身,且蒙菩薩贊歎、守護。
位於終南山之至相寺,常聚集奉持《華嚴經》之學徒,從事弘宣、研究《華嚴經》。長安之崇福寺亦然。曾住於崇福寺之惠招,獨自至終南山一山峰上結草庵安住,以讀誦〈性起品〉為專行,終於感動山神、諸天,且承菩薩示現。
一度目睹菩薩現身之惠招,更以〈性起品〉之教示為性命,不論任何人有任何言說,皆以華嚴經之生命即〈性起品〉,且確信不渝。
法藏及華嚴宗第四祖澄觀、第五祖宗密等,均頗重視「性起」之思想。新譯之《八十華嚴經》,將此品譯為〈如來出現品〉,似以如來之出現,為「華嚴經之真髓」。
如來或菩薩之現身,非凡夫肉眼所易見。如〈性起品〉最後之所言,「是故離逸,一心常奉持」,或謂此乃能否目睹如來、菩薩示現之一重要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