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住生心與日常生活
黃國達
金剛經中有雲:“應無所住,行於布施”,“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又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些都是金剛經的金句,般若的心要。那麼,如何在日用平常中體會?
當無住與空性展現在日常生活中時,無住是心,空性是法,生活是事。三者互為依存。如此,在生活情境中,深入於空性、無住生心,這時甚深微眇、周遍含容的佛法和平凡無奇的日常生活,無二無礙。生活不再是單調無趣的,佛法也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玄想,就在日用平常的當下,體現深廣無限的法性、法界、法身。禅語中“平常心是道。”正是此意!
開車在路上,遇到塞車,如果心“住”著在塞車上面,內心就會急躁不安,如果能夠放寬視野,看看窗外的街景或欣賞路上的風景,聽聽音樂,放松心情,就不會那麼煩躁。
塞車的影像盤據在心中,就會遮住智慧之眼,看不見當下的空性,什麼是空性?空性就是萬事萬物皆無自性,在流動變化、相依相關中透過千差萬別的認知而呈現為各式各樣的現象,在開車的當下透視空性,就進入無住生心的般若狀態,身心融入法界,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境界相。
局限性的想法和感覺就是“有所住”,離開局限性的想法和感覺,就是“無所住”,就能照見真實,而真實無非就是緣起無自性。
在實際生活中,人們不知不覺中落入二元對立的思考,其實就是“有所住”,反之,照見緣起、不落兩邊,則是“無所住”。
中觀的八不: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正是無所住。不落入絕對化的時間相、空間相、動作相、一體相、差別相,延伸到一切對立的觀念都是如此,例如好壞、對錯、榮辱、得失、成敗、貧富、貴賤、多寡、高低、大小、長短、遲速等能見到它們的相依性、相待性,不要迷失在這些相對現象中,因為這些現象是因緣的呈現、沒有實體、會改變的。
好是由因緣而來、壞也是有因有緣,好會變壞、壞也可以變好,太固執好壞的觀念,並不合乎事實的真相,執著「好”的觀念,容易產生過度的期望、因為期望落空而失望,或者執著「壞”的觀念,容易過度恐懼、憂慮,看不到好壞的因緣變化。
甚至對佛法的觀念產生執著也是有所住,住於“業障”、“功德”、“淨土”、“佛力加被”、或執著「無常”、“苦”、“空”、“無我”,或執著「真常”、“真心”等等就會變成所知障,見不到真相,變成來逃避現實生活的困境的借口。
“業障”、“功德”、“淨土”、“佛力加被”不應成為儀式化的的信仰,以功利、驅吉避凶的心態強化現實與理想的沖突和對立觀念,而應體會其深義,落實在生活中的心念和行為中離惡向善、離染清淨。因為業力如幻從緣生也將依緣而滅。內心喜悅祥和就是業障消除、功德增長,內心光明、智慧清澈、慈悲柔和,當下就是淨土、佛力顯現。並不一定非要以信仰的角度來解讀不可。
“無常”、“苦”、“空”、“無我”也不應成為否定人生的消極思想或當作終極實相,而是作為對人生困境深刻的反省。實相無相、如幻緣起。由此,不住有為、不住無為,在塵而不染,內心寂靜而活力充沛、喜悅自在、行於世間而不染著世間,才是不落兩邊的中道實相。
同樣地,“真常”、“真心”也不應想像為離開日常生常之外的神秘境界,而是“了知幻相、名為真實。”“常性不可得,名為寂減常住。”“離心無法,心性本空,方便說為真心”,在實際生活中,智慧光明常現前,實相如如,不住真妄、心法,不落兩邊,行於中道,是為真實的生活。
總之,無住生心、不落兩邊,是在當下的生活情境中覺知、領悟並行動,不是停留在用頭腦中的佛法理論架構來看待事物而已。那樣很容易落入形式化、玄想、神秘的歧途中。
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如工作不順心、金錢損失、感情失意等事情,就告訴自己,這就是無常、一切皆空,於是覺得人生乏味、活得很沒有意思,心被“消極思想”所遮蔽,看不見完整的、無限的緣起,這個世界似乎就只是挫敗而已。
若能打開視野、放寬心胸,明白即使工作不順心、金錢損失、感情失意,這僅只是現象界的一環而已,法性、法界的甚深無量絲毫無損。
當身心平靜下來,看清挫敗的真實緣起,那麼未來只要避免犯同樣的錯誤,就不會再發生。現在雖然並不盡如人意,也能發現身旁的人、事、物中,蘊藏了很多喜悅和樂趣的泉源,端看我們能否走出心靈的囚禁,接觸到心靈和世界的光明面而已。
當穿透心靈迷思,擺脫挫敗感,這時,或許可以到公園散散步,看看花草樹木、看看小孩戲耍,聽聽風聲、鳥聲,或者做做運動、與朋友、家人聚一聚,然後理智地分析因緣、了解因緣、改善因緣,路是活的,人是活的,不要鑽牛角尖、沉溺在沮喪的情緒裡,世界仍然是寬闊的,即使工作不順心、金錢損失、感情失意,仍然有很多有意義的事、令人愉快的事可以去作。
在這樣的心境中,更深刻地看清楚,看看這當中有沒有主宰外物、自主的“我”,有沒有絕對不變、固定標准的好壞、對錯、榮辱、得失。
一再地看、仔細地檢視,這一切分別相只是一堆思想、觀念附加的附加物而已,實際上只有身、心、環境、世界相依相緣的運作和呈現而已。
這就是無我、無相、無住的生活智慧,也就是“法”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