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佛法
梁乃崇教授
我今天要講的是「現代的佛法」,因為貴社上一任社長告訴我「慧鐘社」雖有很多同學喜歡佛法,可是並不曉得在講什麼,他們是在不清楚的狀況下接觸佛法的。所以我訂了今天這個題目,想把我所了解的比較適合現代社會的佛法介紹給大家。
佛法是在三千多年前(另外有一說是二千多年前)由釋迦牟尼佛在印度創立的,它的內涵從那時候到現在始終都一樣,可是所呈現出來的外貌則一直在改變。
平日我們接觸到一個東西的時候,其實所看到的都是它的外相,而不是它真正的本體。正如德國的哲學家康德所說的:「我們所看見的都是外相,而物質的本體——就是所謂的『物自體』——到底是什麼,是沒辦法了解的。」我今天想說明的是佛法的內涵亘古以來都不曾改變,可是隨著時空的遷流,它的外相卻有非常大的不同。
在印度,從三千多年前到二千年前那段時間,佛法所表現出來的是一般所謂的「小乘佛法」。
小乘佛法主要的特征是強調一個人要修行,要得到最徹底的解脫,要修到「涅槃」的深度,如果他完全做到了,那麼他的果位可以到羅漢。一個人修成羅漢的時候,他會說某一類的話,例如:「所做已辦,不受後有。」就是說所要做的事情都已經做完了,他要走了,我們所謂的這個「有」的世界從此以後他不再接受、不再要了!也就是要離開這個世界了。
那麼像小乘這種修行方式和表現出來的外貌,所給人的印象就是好像只管自己,自己修好就走了,剩下還沒有修好的人,他就不管了,因為他「不受後有」。像這種情形,我們就認為他是所謂的「小乘行人」,也就是他的重點是在自度,只解決自己的問題——這是佛法最早期的情形。
小乘佛法一直延續了很久,即使到現在,很多佛法的內涵還是與小乘的想法非常相近。甚至有的人口頭上非常的廣大,認為自己是大乘,開口閉口都是大乘,不過他實際上的做法以及他的內心仍然停留在小乘的階段。
差不多兩千年前,佛法在印度就有了很大的轉變,當然也不是突然改變,而是很緩慢地變化,最後就變成了大乘佛法,這和當時印度社會的變遷是有關系的。這些外相的變化並不完全是佛法本身在變,而是因為它所在地方的那些人的需要和想法都變了,所以自然就會有所改變。
這個時期大乘佛法是在什麼地方起了不一樣的變化呢?
主要是大乘行人不但要自己求得解脫,同時也希望幫助周圍的人和其他有緣的人,一樣達到佛法所謂解脫的境界。所以他們強調要六度萬行,不但自度,同時也要度他,這是大乘佛法所表現出來的精神。這些人一旦修成,就不稱他們是羅漢了,而都稱之為「菩薩」。
所以大家常會聽到「某某菩薩」這類稱呼,這些都已經是在大乘這個階段。到了這個階段,所度的人比較多了,他們心裡面所想的也比較廣一點,因此表現出不同的面貌。
演變到大乘以後,佛法在印度又再變。變成什麼呢?又變成金剛乘,也就是現在大家所聽到的密宗、密乘。
到了密乘這一個階段,外相上又做了一些什麼改變?在外相上密乘就比較強調禅定所修出來的所謂神通和氣功這一類東西,就比較強調這一部分。那這一部分是什麼?這一部份其實是屬於禅定的運用。
我們可以做一個比方,就像物理學也好,或者數學、化學也好,都有純物理或者純數學、純化學的階段。這個階段達到某一個程度以後,就會想要發展出應用物理、應用數學和應用化學,就會有這些名堂。
密宗到了這個層次,就是把以前純粹的佛法演化成一些可以有效應用的方法,也可以說是屬於技術層面。它發展出很多很多的辦法,譬如說能讓虛弱的身體變得健康;貧窮的變成很有錢;壽命不夠長的則把它延長;生病的就把病醫好;東西被人家偷了、搶了,有辦法找回來;或者是能預知未來,知道自己的命運;甚至可以問自己的婚姻怎麼樣;以後會不會讀書等——包涵了相當多這一類的東西。它不但讓人在純粹的了解與理念上有所體會,同時也有相當多實際的運用,這就是密乘。
在大乘與密乘的中間,就是達摩祖師把禅宗帶到中國的這個階段。禅宗還是比較接近大乘,外表上不像密乘。禅宗到中國來沒有多久,密宗也傳到了中國,但是後來在中國失傳了,反而流到了日本,最後又從日本傳回中國,我們現在稱之為「東密」;另一支密宗則從印度傳到了西藏,一直保持到現在,就是所謂的「藏密」。
從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佛法幾千年來不斷在演變,而且流傳到不同的地方後,因各地民情風俗迥異,所呈顯的面貌都不一樣。因此即使是大乘佛法,流傳到中國就變成了禅宗。禅宗在中國發展成熟以後,所表現出來的面貌與印度原本的佛教,就外相而言還是有相當大的差異。
至於像密乘傳到了西藏,在西藏流傳了一千多年,長時間累積的結果,與原來在印度的密乘形象上又有很大的不同。就以東密和藏密來比較,兩者之間也有差距。我們可以說所有的佛教宗派從外相上來看,變化非常大,而且很復雜。
而在中國,目前禅宗在文字上大概還留下了一些東西,真實的本質是不是傳下來了,並不能確定。但是中國的佛教自己慢慢又發展出所謂的淨土宗,可以說是現在最流行的宗派,而它的外貌又與禅宗截然不同。
我們學佛的人,在面對這麼復雜的演變,和五花八門的宗派,想要從中學習,常常會不知道如何下手;而且這些宗派有些外表還互相矛盾。但是若從佛法的本體和內涵來看,從一開始到現在,無論怎麼變化,仍然始終如一。之所以會認為不一樣,其實都是因為外相不同而有誤解。
一般人想要了解佛法,沒有辦法一下子進入它的內涵,還是要從外表下手。首先我們不必去管那些復雜的演變,只要看自己對於宗教、對於佛法有什麼需要,有什麼期望。從這個角度來看,就比較好下手。
現代人對宗教的需要:
一、崇信的對象
二、平等的對待
三、命運的寄托(祈福、保佑)
四、宇宙、生命奧秘的解答(求真)
五、生、老、病、死的解脫
六、關懷協助他人
七、禅定
現代人對宗教的需要非常多,首先就希望它是一個可以崇拜或者崇信的對象;當然附帶地也希望在宗教裡面能獲得一些友情和關愛,同時也可以傾訴心裡的話,而在傾訴當中就可以忏悔,感情上可有所寄托,這些全都依附在這個崇信的對象上面。
那麼第二個需求是什麼呢?那就是希望得到平等地對待,也就是希望得到尊重。這兩個需要有一點矛盾,你去崇拜、崇信某個人,當然這個時候自己就像矮了一截;但同時他還有另一個需要——需要平等的對待關系,也就是要得到尊重、要得到重視。這一點也是宗教裡面的需要。
第三個需求則是命運的寄托。講得比較嚴重一點,就像死了以後到哪裡去啊,這種問題就需要有一個寄托;輕一點的話,就是未來的命運難卜,自己幾年或者幾十年以後,不知會怎樣。所以要祈福,要求保佑,這些需要也只有宗教可以滿足。
第四是對宇宙、生命奧秘的解答。我們希望從宗教裡面能夠獲得對宇宙還有生命奧秘的解答,當然這一部分可以說是在追求宇宙、人生的真理。
第五、我們希望求得解脫。因為除了宗教外,世間的學問沒有辦法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惟有宗教能幫助我們解脫。
此外,還有些人喜歡關懷、協助他人,同時也希望宗教能幫助他們去關懷、協助其他的人,這是某些人對宗教的另一種期望。再來是其他宗教比較少有的,就是希望從中得到禅定,希望宗教能夠帶給我們禅定。
以上是現代人希望宗教所能擔負的七種功能。其中有一部分世間其他的學問也能夠提供解答,比如說想要了解宇宙、人生的奧秘,想要求得真理,這在我們現在所了解的科學或者哲學裡面,都能提供部分的答案;但是我們對宗教的要求,則是希望它能夠提供最深、最完整的解答。
至於想追求解脫、追求平等,這也是現代政治追求的目標。因為民主就是在追求平等,自由則是解脫當中一小部分,很小的部分,在政治上就表現出有這種需要。但是宗教裡所講的平等就不只是政治上的需要,不僅是那一點點。
第五項想要求得解脫,這不是說希望獲得政治權力,以得到更大的自由;也不只是希望在國家制度以及法律規范、社會規范裡面求得大一點的自由度,不只是這樣。宗教上要求的解脫是要把生命所給予我們的局限和束縛統統解除,然後求得自由,可以說兩者求解脫的性質相同,但是程度卻不太一樣。
此外一般人還想要在這裡得到一些友情和關愛,或者可以有傾訴的對象,這些都是我們想要在宗教裡面求得的。像第三項這裡,我們希望得到一些保佑,希望避凶趨吉,宗教就可以滿足這些需求。其實現在的社會保險制度和社會福利制度如果辦得好,也是想提供這些服務,但是其中並不會帶有友情,也不會帶有關愛,更不能提供一個傾訴的對象、一個崇信的對象,這些制度裡面沒辦法給人這些東西。
現在我們再從其他的宗教來看,第一項「希望宗教是個可以崇信的對象」和第三項「希望宗教是命運的寄托」,這兩項需求差不多每一種宗教都可以提供一些,只不過深淺程度不同而已。
而第六項「關懷協助他人」大部分的宗教差不多都具備了。那第二項對平等的需要呢?也有相當程度的一樣。但是若要與佛法來比,這個地方還是差了一點。
我們就以大家比較熟悉的基督教、天主教或者是回教這類宗教與佛法做比較,差在哪裡?差在他們沒有辦法和上帝平等,而佛法最後是要做到和佛平等,這一點就很不一樣。
至於第四項解答宇宙、生命的奧秘的這一部分,是我覺得佛法最吸引人的部分,雖然其他的宗教也都說他們所講的是真理,宇宙人生的奧秘他們都能夠解答,不過一旦拿來對照比較以後,會發現惟有佛法才有如此深湛廣大的內涵,是別的宗教所無法企及的!
像人類直到近代,科學才讓我們知道宇宙是非常廣大的,其中可能會有像我們地球這樣的行星,上面也有智慧的生命居住,雖然我們現在還沒有找到,但這種可能性非常大。像這種觀念在任何其他的宗教也好,或是世間的學問也好,以前都沒有提到。可是佛經裡面早就提到這些事情:譬如西方有極樂世界,東方有琉璃世界,而很遠很遠的地方還有什麼世界,這些很早以前在佛經裡面就已經記載了。
此外像我們現在才知道所喝的水裡面有細菌,但遠在二、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老早就說過了,當然我們會想他那個時候怎麼會知道。因為我們現代人必須借助天文望遠鏡,才能知道宇宙原來是這麼浩瀚無邊;也惟有利用顯微鏡,才能觀測到生物原來可以細小到那種極微的程度。
這些對宇宙、生命進一步的認識都是靠近代科學的幫助,才使人有如此了解;可是在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就已經提出來了,這點是佛法非常特殊的地方。
再來談第五項解脫這個問題。當然任何其他的宗教在解脫上面多少都提供了一點,都有某種程度的解脫。可是絕對不會像佛法裡面所說的要超出三界這種徹底究竟的解脫。
當然若要超出三界,就要先了解「三界」指的是什麼 就是欲界、色界和無色界。這三界是宇宙的構造,也就是宇宙眾生分成這三種層次。
像我們地球上的人類是在欲界,而很多所謂的天人也還在欲界,只不過是欲界天,比人類高一點。欲界裡面的人和其他生命都具有形象,同時還有欲望;色界裡面的眾生雖有形象,但是已沒有欲望;無色界裡的生命就連形象也沒有。
而佛法講的解脫是要超出三界,所以連無色界天都要超越。但是其他的宗教求解脫有的是上生到忉利天玉皇大帝那裡,有的則上到所謂的天堂那裡,全都還是在欲界天,這就連色界天都還沒有超出。不過就人的水准來講,不管怎麼樣,還是有某種程度的解脫。
另外就第六項關懷這一部分來說,就是我們不只是幫助自己而已,同時也希望能幫助別人,這是很多宗教都有的特質,並不是佛教所特有的。不過佛教裡面小乘這一方面的精神就非常貧乏,並不是完全沒有,可是相當的貧乏。
第七項我們希望在宗教裡面學到禅定。這一點就不是很多宗教能辦到的,因為它們沒有這個內涵。而大部分東方的宗教多多少少都能提供禅定的修習,只是程度不太一樣。
如果就以上所列的人對宗教的這七種需要來說,面對佛教的時候,到底我們是要選小乘?還是要選大乘?或者是要選密乘?我們到底要選那一種?可以說已經很清楚了。
我們當然不要選小乘,那麼是不是我們選大乘就好了?其實選大乘的話還不太夠,原因何在?因為實用這一部分它比較不擅長。如果禅定也算做實用,它就比較不擅長。因此我們最好選密乘。
現在我們再看看,選密乘是不是就可以解答那些問題?事實上也不盡然,這要看你如何定義這個「密乘」。如果選了密乘,它常常就只擅長第一項滿足崇信的對象和第三項寄托命運這類事情,而在宇宙生命奧秘的解答、生老病死的解脫和禅定的修習上並不見得高明。
所以我們最好的選擇就是從這裡面抽離出來,也就是「大乘」加上「密乘」;若再從裡面抽離出來,那就是所謂的「無上密」或者「無上乘」——這只不過是換個名詞罷了,但惟有它才能夠滿足你的需要。
當然如果你的需要不是那麼多,只不過是想要把問題解決就好了,其實小乘也是滿好的;如果你只是想要學得一些法術、一些超能力,那麼密乘也就夠了;如果你內心的需要很多,以上所舉的這七項全都是你的需要,那麼也只有無上密乘或無上乘才能夠滿足你了。
我們處於當前佛教的環境裡面,比較容易接觸到的是淨土宗。淨土宗教人在生命結束了以後,到所謂的西方極樂世界去。因為大家都是在大學裡讀書,會把學校所學的東西拿來做比較,也就會產生相當多的疑問,比如說:到底有沒有西方極樂世界?會問這樣的問題,都是因為接受了科學驗證真假的訓練。
那麼我們現在可不可以用科學的辦法去驗證西方有這麼個極樂世界?科學沒有辦法來做這種驗證。所以有人要求我用科學的方法,證明給他看這個西方極樂世界是真的,我告訴他我沒有辦法。但是我有另外的辦法去驗證,但這不是科學的方法。
我的辦法是:那你就到極樂世界去玩一玩,不是就知道了嗎?人家告訴你那邊有一個美國,你說你不相信。可是你如果買一張機票到那邊玩一下、觀光一下回來,不就知道真的有一個美國!但是這不是科學的解決辦法。
如果有這種問題,那最好不要去學淨土宗,因為你已經懷疑了嘛;而且你又沒有辦法驗證,所以就不要去學。你可以學什麼呢?可以學密宗。
密宗裡面有一個方法可以送你去——它教你靈魂出竅,然後就會到極樂世界。不是要你身體去看,只是讓靈魂去一趟,而不是自己人跑去。在還未臨終前,它還不准你的靈魂去而不返,那豈不糟糕?所以只是讓你的靈魂去看看,立刻就要回來。
如果你自己真能看到,至少是一種驗證,這是淨土宗裡面的問題。但是假如一個人對這件事情根本不懷疑,覺得西方一定有極樂世界,那麼他去學淨土宗就不會有問題。
還有一些學淨土宗的人,會問我另外一個問題:是不是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就可以到極樂世界去?碰到這樣的問題,我的回答通常是:「應該可以。不過如果你覺得不可以,那也就去不了。」
此外還有一個人提出一個問題:因為淨土宗有一種說法,在命終的時候,你如果一心念佛,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就會出現在你面前接引你去。
他問我是不是如經所說?我說:「是的。」接著他又問:「如果命終時佛來了,我實在搞不清楚他真的是佛,還是魔變的,那要怎麼來分辨真假?」我說:「到這個時候還要去辨真假就太慢了,會來不及的。你最好不要在那個時候去辨真假,如果佛來了,你就跟著去算了。」他說不放心,還是希望能夠分辨真假。我說:「如果你這樣子不放心,實在不適合去學淨土宗。」
像這類會問這些問題的人大部分都是受了科學的陶冶和訓練,同時對佛學也是滿向往的,但又無法會通二者,以致問題重重,不知如何解決。
事實上,科學是允許人懷疑的,而很多宗教是不允許人懷疑的——要懷疑的話,那就算了,不必來學。很多宗教都持這種態度,那佛教是否也是如此呢?佛教裡面的淨土宗就屬於這一類,你懷疑的話,最好就不要學。
那麼佛教裡面有沒有允許人懷疑的宗派?其實佛教裡面最能夠接受人家懷疑挑戰的是禅宗。你可以盡量去懷疑,而當所有的懷疑都粉碎了,自然也就不再有疑惑了,這時候就可以安安心心地接受你一點也沒懷疑的佛法,這是禅宗獨有的特性。
那麼密宗是不是可以懷疑?密宗有一部分可以像禅宗一樣接受懷疑,但是另外一部分則不可以。也可以說密宗是要你先學禅宗,把禅宗學好了,所有的懷疑都已經拿掉,你再來學密宗,就非常契合。
這個時候你就可以來驗證,比如說剛才講的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真有,你就去驗證一下,親自到那裡去看一看。如果你看到了,那就是有極樂世界;沒看到,就是沒有,這是個很直截了當的辦法,是密宗裡的一個法門。
但是倘若你一開始學就滿心懷疑,那就學不成。因為如果心裡面對這個法很懷疑,根本就不相信,認為是假的,那又怎麼能夠把它學好?所以這個驗證你就做不成;想要做成,就是要先接受。
因此,一個禅宗已經修好的人,他就是很好的學密乘的材料;如果連禅宗都還沒有學好,並不是說不能學密乘,還是可以學,但如果他心裡面疑問太多,就學不成。所以他最好先把心力放在體悟禅宗的內涵上,一旦了解了禅宗,這時候再來學密乘,那麼就會非常得力。
我們去學禅宗,會學到什麼?沒有別的,就是學到真正的佛法,也就是學到佛法的本質。這個本質從來就沒有改變,從小乘開始,到後來的大乘,甚至剛才所提的無上乘都是一樣的。你能體會這個本質,那麼就沒有疑問了,就曉得不同的是那些外相,是在變戲法。像法術也是在變戲法,都是在玩一些花樣,或者拿來做一些運用而已。
所以當你體會到本質以後,再來做做驗證的工作,或是變一些把戲、做一些應用的工作就輕而易舉,不會有困難。但是如果本質還沒有體悟到,就要去學密乘,不是說不可以,但是倘若先把禅宗學好,再去學密法,會駕輕就熟,水道渠成。
這正像什麼呢?正像應用數學,或者應用物理,你如果把純物理、純數學都學得很好,然後再去做應用數學、應用物理就很輕松了。當然也許會有人說:我光把純理論學好就已經受不了,如果還要去學應用,不是很累嗎?是不是只學後面的應用就好了?當然也可以。事實上如此學不見得就比較輕松,可能還是覺得非常困難。
以上我把現代人學佛會遇到的一些狀況,以及要用什麼方式來選擇,做了一個簡單的介紹。這樣的分析比較適合已經接受了大學教育的知識分子來學佛法。當然如果有些人所受的教育程度不是很高,或者對於很多事情不會疑東疑西的,來學淨土宗就很合適。總之,佛法的內容非常豐富,宗派也非常多,可以適合不同程度的人。
現在我就要再介紹一下所謂「無上乘」的理念是什麼:第一步就是要像禅宗那樣,修到「入解脫門」。
這個解脫門不是說有扇門,你一走進去,就可以解脫,並不是這個意思。這解脫門是要超出三界,包括我們所說的要超過所謂的天堂,以及它上面更高級的天堂——也就是先要超越有欲望的天堂(欲界),然後又要再超越有形象的天堂(色界),最後連形象都沒有的這個天堂(無色界)也要超越——統統超越了以後才能夠進入,那個門就在那裡。
所以如果沒有超越三界,根本到不了那裡。入了「解脫門」,就到了什麼地方呢?就到了佛所居住的地方——那裡我們只能說它是一個地方,只好用「地方」這個詞語來代表,沒辦法用我們現有的情況來比喻,反正是有這麼一種情況。
到了那個地方,就是所謂的「妙覺」。佛有三種等第,一個是「等覺」,一個是「妙覺」,一個是「無上正等正覺」。「等覺」是十一地菩薩,十一地菩薩就是「等覺」;「妙覺」就是十二地菩薩,也就是一般人所說的「佛」;再過來是「無上正等正覺」,就是十三地菩薩。
入了「解脫門」,這個地方是宇宙最高的境界,沒有比它再高的了,也沒有另外一個什麼地方可以再去的了。「無上乘」的第一步就是希望修到這裡。
那第二步是什麼呢?就是「出菩提路」。
「菩提路」怎麼出啊?是不是有一條路叫「菩提路」,我們就在上面走一走?當然不是這個意思。本來我們這樣子修、修、修修進去,最後進到一扇門,這扇門就叫「解脫門」,一過去就是佛的世界,就是妙覺居住的地方。那麼什麼叫「出菩提路」呢?
就是倒回,又從那個「解脫門」出來,回到這個世界,這就是「出菩提路」,那回來做什麼?就是回來度眾生,也就是一般所說的「倒駕慈航」。
事實上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夠回得來,只有一個辦法——要乘願才能回來,也就是要有救度眾生的願,想要幫助其他還沒有修成的眾生最後也能成佛的這種願望。這個願望就像飛機一樣,他要乘坐這種願望的飛機回來,所以叫「乘願再來」。
因為他以前曾經來過這裡,現在又回來,當然就是「再來」。乘願再來,回到我們現在這個世界,也就是進入三界——依無色界、色界、欲界這樣的次第進入;如果進得比較徹底一點,就會到地球,變成我們人這樣子。
那麼「乘願再來」預備做什麼事情呢?就是建立報、化二土,這是無上乘最終極想要做的事。「報土」是什麼?就是像淨土宗所說的西方極樂世界那種地方。《阿彌陀經》裡法藏比丘發願建立的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他要建立的報土。
「化土」又是什麼土呢?化土和報土不一樣,化土就是我們這個地球。「建立化土」就是要讓我們地球上的佛法很興盛,讓這個地球上的人能夠安居樂業、逍遙自在。
所以並不只是救救幾個人解脫,或者是幫助幾個人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或者建立西方極樂世界讓大家去那邊享樂一番,這樣都不夠。現在有一種說法——建立人間淨土——就是要把我們所居住的這個世界,變成一個非常祥和安樂、而且佛法興盛的地方,大家都可以在佛法裡面求得解脫。
所以它要救的、想要度的心量,不是只有一個地方、一個人,而是整個地球,這就是無上乘想要做的工作。一旦做成了,會有什麼特征?我要向大家說明一下,像報土這種世界,你把它建成之後,永遠都不會消失;也就是一建立成功,就永遠存在那裡。
但是化土則不是,它建成以後,過了一段時間,還是要消失,這是它的特征。那麼在這個地球上,是不是曾經建立過化土?從釋迦牟尼佛時期一直到印度阿育王那個時代,是佛的一個化土;後來印度大乘佛法興起,那又是另一個化土;再後來西藏密宗十分興盛,那段時間,也是一個化土。
但是這些化土建立了以後,過了一段時間,因緣散盡,又會再消失。至於中國的禅宗依我的看法還不算是一個化土,還沒達到化土的水准。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佛法又有機會再建立一個化土,當然它仍然具有化土的特征——一旦因緣散盡,最後還是會消失。
今天就講解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