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師:開悟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開悟

梁乃崇教授

有那一點開悟的經驗,對修行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因為這樣的親身體驗是我們修行
──把整個無明殼打掉──的第一步。

在一般佛教圈子裹,對開悟看得非常崇高,認為一開悟以後,就是佛了,就是祖師了,就是聖者了,就樣樣通了。這樣的看法是錯的。今年初,我指出精捨裹有幾位已經開悟了,也請他們把開悟的經驗告訴大家。這幾位人物出現以後,大家就對他們品頭論足,甚至覺得「這些人很多地方不如我嘛!」因此心中對開悟產生了疑慮。我想這些疑慮是需要澄清的,我也澄清許多次了,我今天要再澄清一次,因為積弊太深了。

開悟的定義

首先我要定義「開悟」是什麼?開悟是某一問題徹底地解決貫通了,其深度達到本來面目。而且對這個問題,他可以重復再做到通達本來面目,雖然並非持續做到,只要他想做,就可以做到,也就可以了。如果只是曾經做到,但是現在要再做,就做不到了,這樣還不算開悟。我會對這個人測試幾次,他都能做到,我才說這個人是開悟了。

用比喻來說,這個情況像什麼呢?像一個人的心靈是被無明殼包住的,無明殼外面就是本來面目。開悟的狀況就是:一個人把自己的無明殼打了一個小洞,小洞代表他的問題化空了,因此可以跟本來面目相通。一個人在無明殼上打了一個小洞,是什麼狀況呢?就是:在這個小洞范圍內的問題,他徹底地解決了。一離開這個小洞的范圍,他跟平常人是一樣的沒有解決。也就是在那個小洞的范圍內的問題是解決的,小洞范圍之外的問題並沒有解決。那麼,那個小洞可以小到什麼程度?可以小到跟針孔一樣細小。這樣算把我相打破了嗎?沒有,只在我相的無明范圍裹面,開一個小洞而已。因為他只是徹底地解決了自己的一個問題,其他部分跟常人一樣,所以你可能會發現,有些地方他也有錯,甚至不如你。

※開悟是很重要的

開悟只是在無明殼上打了一個小洞,在這個小洞的范圍內,他是正確的、徹底的解決了問題。一離開這個小洞,其他部份跟平常人是一樣的。這樣子的話,開悟似乎變得一文不值了嗎?不是!開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雖然是個小洞,但有打開和沒有打開相比,是「零」與「一」的關系啊!是「有」和「沒有」的關系啊!開悟的人就是「有」,雖然很小,只有一點點,但是是「有」;沒開悟的人是「沒有」,連那一點點都沒有。

有那一點經驗,對修行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樣的親身體驗是我們修行---把整個無明殼打掉---的第一步。如果連一個小洞都沒有打開,而說要把無明殼全部打掉,那不是癡人說夢嗎?如果你沒有成功的經驗,修行的時候,其實是在亂撞、在摸索;如果你有成功的經驗,當你做下一步時,你就知道要怎麼做才正確,你就不是在摸索。做第一個是最花時間的,有了成功的經驗、知道正確的方法以後,就會越做越快,越做越順。以我自己為例,第一個做的是檢討「時間」,花了我一、兩年;第二個是「空間」,花了數個月;第三個是「我相」,花了一、兩個月。而且當時都是只要一有空就做,不是偶而做做,是非常精進、努力地在做。但是從第四個做成之後,任何東西,只要一做,就回到本來面目了。

所以做第一個,等於是在摸索方法,做成了就表示已經能掌握方法。而方法是無法講的,只是聽別人講,沒有自己做,是沒有辦法真懂方法的。我講「攝心內證的方向」都講破嘴了,你們有些人也聽了很多、聽了很久了,不過不懂的還是不懂。有親身體驗才能真懂方法,所以開悟是非常珍貴的。

已經開悟的人,要不斷擴大那個小洞,使小洞變成一個中等的洞;再繼續擴大,使中等的洞變成大的洞;再繼續下去,最後把整個無明殼打掉。這是一個努力的過程。如果只能打一個小洞,無法擴大,當然是沒有進步。我們修行不能打一個小洞就滿意了,我們是需要繼續努力的。

對於還沒有開悟的人而言,要去看看已開悟的人是如何打洞。他在無明殼上打一個小洞的經驗,是值得你去學習的。而不是去看他只有這麼個小洞,其他99.9%都跟我一樣,就否定他的努力,甚至懷疑開悟的價值。這就弄錯了!

那麼,古代流傳下來那些令人欽佩的開悟故事,是不是真的呢?是真的。一個人如果把所有的無明殼都打掉了,就是那樣令人欽佩;或者是把洞擴大一點,也都會讓人向往。所以不要認為修行成道不過爾爾,不是的,把所有的無明殼都打掉,就是佛陀成道的故事。所以,我們仍然可以對開悟和修行成道保持高度的理想性。同時這也表示修行成道不是一瞬間的事,而是經過許多努力的結果。

佛教界也常流傳:一頓就成道了。沒錯,確實有一瞬間就成道的人。大部份人的一頓就只是一個小洞!並非這一頓,就把所有的無明殼都修完了,要修的部分還多得很。大家不要以為無明殼是個凝固的物體,事實上,無明殼像膠一樣,很粘、很稠,是流動的東西。打開一個洞以後,並非固定是個洞,而是會封起來的。所以打開以後,如果不好好維持,一下就會被封起來。洞不能維持是開的,我就不認為他是開悟的。如果打開了,又封了,自己再努力做做,又可以打開,這樣才是開悟;如果再做就做不出來,那就是沒有開悟。

問:請問老師,打一個小洞是否表示他的修行方法是正確的?

答:對了。他如果能把其他事情,也仿照他正確的方法,繼續做下去,那麼他就能擴大他那個洞。

問:換句話說,打破無明殼這個正確修行方法,應該是可以擴大,運用在生活上每一個層面?

答:對了!應該是這樣子。

問:當他能夠把正確的修行方法,普遍地運用在各個生活層面上的時候,他就可以打破無明殼,也就是他達到一切種智的時候?

答:對了!可以這樣講。所以你第一次成功的打出一個小洞,對你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等於是你已經掌握到正確的方法了。

問:為什麼他已經找到正確方法,卻很難把它用在其他方面?是他努力不夠嗎?他的阻力在哪裹?

答:啊!阻力多得很!這個裹面還是很困難的,不是那麼簡單。因為面對不同的無明殼,也就是不同的事情,要運用起來,不是那麼順利。是需要經過磨練的!但是打的經驗越多,就會越順,就越知道怎麼掌握。從完全沒有洞,到打一個洞,是最困難的;已經有一個洞,再打第二個,就容易多了,但還是很困難的;打得越多,就越能掌握這個方法,就越會用。這是不簡單的事情,這個工程,我看比登陸月球還難。

※開悟的方法

開悟的方法主要是「一真三昧」,「三昧」是正定,代表方法。就是體悟自性的方法,也就是悟本來面目的方法。這也是過去所講的「攝心內證」和「回頭」。這個方法在《六祖壇經》裹已經有了,但是沒有給這個名稱,給了這個名稱有什麼好處呢?讓大家更好運用。

我們來嘗試運用「一真三昧」找一下「真我」。真我就是自性,所以找真我,等於是體悟自性。找的方法是什麼?先問:我的房子、我的汽車,是不是真正的我?我們知道我們的汽車、我們的房子是被我們所擁有的,它並不是真正的我。它是被擁有的,所以它是被知的,被知的就不是真正的我。這個大家都不會有困難的。如果有人有困難,他認為:我的房子、我的汽車就是真我。那我就要問他:你的汽車、你的房子賣掉以後,你是不是也被賣掉?如果沒有被賣掉,就表示那不是真的我,對不對?所以我的房子、我的汽車,不是真正的我,那是假的。如果把它們當作是我的話,你就誤認了一個假的我,沒有找到真我。

接著我要問:我穿的衣服是不是真正的我呢?也不是,這是被我所穿的、被我所擁有的衣服,所以仍然不是真正的我。

我們可以再問:我的姓名是不是真正的我?比如說,當我是小學生的時候,老師點名叫:「梁乃崇。」我說:「有。」這樣子表示我的名字「梁乃崇」就是我嗎?不,名字仍然是假我,不是真我。所以如果有人罵「梁乃崇是混蛋」,我不用生氣,那是假的。我相信各位這個都沒有問題。

現在再問:身體是不是真的我呢?(聽眾:不是。)對,不是。有沒有人認為是呢?(一些人舉手。)好,身體就比較困難了,但是如果我們順著剛才那樣子的講法,你就會知道:身體仍然是被你知道的,對不對?身體仍然是被你知道的、被你擁有的,跟汽車、房子、衣服、名字完完全全是一樣的情況。它既然是被你知道,就有一個「能知」在那裹知道,那個「能知」才是真正的自己,所以每個人的肉體都不是真我。如果你體會到這裹,身體壞了、生病了、要死了,就不會擔心,因為身體是假的我,真正的自己是那個能知,它沒有壞啊!它還在那裹好好的啊!有什麼好傷心的呢?

《六祖壇經》裹有這麼一段故事。六祖預知自己數個月後即將圓寂,就告訴他的弟子這件事,並且說:「你們不可以哭,哭的人不是我的徒弟。」因為哭就表示學了那麼久,還沒學懂。學懂什麼?學懂真正的自己是不會死的、不會壞的。六祖只不過是「假我」要壞掉了、死了,他的「真我」不會改變。任何人換一部新車,都是歡歡喜喜的,不會哭哭啼啼的。那我們換一個新的身體,要哭嗎?當你一體會到自性是不會壞的,這件事就擺平了。

為什麼自性不會壞呢?因為它不能被摸,摸都不能被摸,怎麼能被損壞?它沒有辦法被損壞,所以它是「不滅」的。此外,當你體悟到自性以後,你會發覺自性早就在那裹,不是你創造出來的。你不能把它創造出來,所以它是「不生」的。因此自性有一個性質就是「不生不滅」,既不生,也不滅。不生不滅的意思就是不生不死;會生滅就是會生死。所以當體悟到自性以後,就了脫生死。對很多人來說,生死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修一真三昧,就可以體悟自性,就可以了生脫死。

有些人問到了身體這裹時,他覺得還是沒有把問題解決,所以就會問:「我們的想法和主張,是不是我的真心呢?是不是自性呢?」想法和主張仍然不是真心,主張、想法都是被主張的、被想的,那個能想的、能提出主張的才是真心。我們的真心是思議所不及的,這就是《金剛經》講到最後說「自性是思議所不及」,想是沒有辦法想到的,因為「想」不是自性。

還有,有些人在定中看見佛、菩薩來了,或者有些什麼感應,那些是真的嗎?或者也是被知的?那些還是被知的,不是真正的自己。想法、主張、感應就比較深了,比較抽象了,比身體還要抽象。

我在槟城也講這個題目,有一位小學女老師聽了以後,第二天就打電話給我,講她的狀況,我聽了以後說:「你悟本來面目了。」一個晚上喔!她怎麼做的?那個晚上她一直在檢討:「我的想法是誰在想?想不是我,那麼我是誰?」檢討了一個晚上就弄通了。她那個晚上等於是在修一真三昧,所以一真三昧修起來是很快的。當然不是每個人都這麼快,至少證明有人這麼快。

這個方法還有一個簡便的修法。我剛才那樣講,一層一層越講越抽象,是一個方法。還有一個更簡單的方法,你去審查一下:「凡是被知的都不是;只有能知,才是自性。」只要把這兩句話好好記住,時時刻刻檢討。檢討到後來,有些人用得更簡單:「被知的都不是。」下面那句:「只有能知,才是自性。」都不講了,這樣用起來更簡便。

不過,我要補充一點,「被知的都不是」,這個辦法是很猛的,也是很粗糙的。很多年前我教大家這個辦法,是因為大家的心不夠細,如果我講細的步驟,大家聽了以後會沒有感覺,所以要講這麼猛的、劇烈的方法讓大家去試。一試之後,做對了會有所體驗。這樣做到了以後,夠不夠呢?不夠的。因為做到以後,會有個狀況產生。因為是很猛的,忽然間做成的,還不知道怎麼回事,就一下子掉進成功了。以後又會莫名其妙掉出來,也是突然間掉出來,怎麼掉出來也不知道。蹦一下子掉進去,蹦一下子又掉出來,還是莫名其妙。

有了體驗之後,接下來要做細致的工作,很細膩的從一個環節到另一個環節,很清楚的體悟自性。那時你就要把你的心分解得非常細。這個方法,一則是前面所講的找尋真我的方法:汽車不是我、房子不是我、衣服不是我、身體不是我,我的想法、主張不是我、我的立場不是我、我的感應不是我,然後到feeling,feeling也不是我,一層層這樣深進去。雖然一直是在被知的狀態下,但是它是一層層的,愈來愈靠近真我。另一個方法則是十二因緣。講十二因緣給大家聽,就是教大家如何從一個個環節、層次中,想辦法深入進去,然後破無明。這些做法就是細膩的回頭、細膩的攝心內證,不是那麼猛烈的。

我自己做的時候是怎麼樣呢?細的和猛的同時都有。但是我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發現,會做猛的人不會做細的,會做細的人不會做猛的。我說不行啊,這兩個是同一個東西啊,但是沒辦法,他們已分成兩個,如果是兩個那就練習兩個吧!我做是兩個同時都有,講出來是好像變成兩個,但我做的時候就是一個而已。

那麼我的做法是像什麼呢?很細膩的部份是在思維,不過,是一個反省式的思維,一個檢討式的思維。這樣的思維和一般大家習慣的思維不一樣。一般大家習慣的思維是:有一個假設,根據這個假設,就導出定律一,然後就依定律一導出定律二,由定律二又導出定律三,就這樣一直導下去,一直到定律N,這是一般人的思維。而我現在的思維不是這樣的,我是回溯的,和前述一般人的思考正好反向。我是找到了定律N這樣的問題,定律N可能是一個問題,或者是一個災難,或者是一件事;那我就會去找發生這件事情的原因是什麼?一找之下,就發現它是從定律(N-1)來的,然後又再找定律(N-1)從那裹來的?原來是從定律(N-2)來的,就這樣一個個很細的找過來。所以你的問題如果是定律3,你就去找定律3的問題是從什麼地方產生的呢?是定律2。當定律2找到後,它又是從什麼地方產生的呢?從定律1產生的。定律1又是從什麼地方產生的?原來是從假設產生的。就這樣回頭找,找到假設了,假設就是無明,然後找這假設又是從什麼地方來的?是從本明來的!就這麼很細的找回去。實際是比這個更細,光是假設就有很多層。你可以仔細的剝,把它剝清楚,一直找到最後一個假設。就從最後一個假設才能找到本明,它是從本明來的。

如果我們體悟自性是這樣一層一層很細膩的回溯回去,中間的過程都清楚了,那麼出來時也會很細膩的出來,這時候你的自性才能起用,否則起用的能力不夠,你仍然不會起用。這就說到了禅宗不足的地方,禅宗雖然有很猛的頓法,但是它進去的時候不夠細,所以它出不來,以致於入世的能力不太夠。所以大家已經會頓悟的、體悟到的人,還要再修細膩的體悟。這時候你對心性才會明白,對識心和妄心的環環相扣,也都會很清楚,這個時候,你才能夠來去自由。這還是屬於自性的部份,還沒有到法性,不過和法性已經有一點關系了。再做得更徹底的話,才能夠體悟法性。

一真三昧是時時刻刻在生活中都可以用的。大家最好每天有半小時以上的靜坐,檢討這個問題;此外並且隨時在日常生活中用。這樣用下去就可以讓我們體悟自性。

※挑最切身、使得上力的問題練習

問:請問如何挑一件事情來打第一個洞?是挑簡單的?復雜的?還是切身的?

答:挑最切身的,也就是挑你最在乎,對你最重要的問題,但對別人可能不重要。此外,還要是能夠使得上力的問題。有些問題,雖然覺得很重要,但是使不上力,這樣的問題,還是不要選。要選一個對你重要,而且又使得上力的問題。就像《楞嚴經》裹的二十五圓通,其中就有一個人,連咒都不會念,念一個字忘一個字,念下一個字,前一個字就忘掉。釋迦牟尼佛就教他數息,他就觀察自己的呼吸,從這個地方他成功了。也就是呼吸這個問題,他把它徹底地解掉了。這是一個很小的洞啊!他為什麼要選這個?不只是呼吸對他是特別重要,而是這個問題他使得上力,他從他使得上力的事情來做,對他當然容易成功。他有了這個成功的經驗,就可以再選擇另外一個問題去這樣做,一個一個做,這就是修行。

此外,也有人先做把心靜下來。怎麼樣把心靜下來?方法就很多哪!有要靜坐、要持咒、要注意自己的心念。也有人探討「看」是什麼?你是眼科醫生,也許這個對你來講也滿重要的。我以前第一個解的問題是「時間」是什麼?有的人可能重視的是感情的問題啦!財富的問題啦!或者是子女的問題啦!健康的問題啦!每個人都不一樣。我們要選擇自己重視的問題,除此之外,還要選擇使得上力的問題,以這兩個標准來選。

※根器的大小和心量有關系

問:開悟一定要針對某件事情的解決才算嗎?

答:也不盡然!要做大的開悟,也就是說一打就把無明殼打一個大洞這樣子的開悟,不是不行,也有人能夠做到,但是,目前大部份的人做不到。連一個小洞都做不成,還想一開就開一個大洞,這不切實際。因為現實的狀況,小根器的人多,所以要做的話呢,開一個小洞,比較有成功的機會。譬如:如果自己的鑽頭是大鑽頭(大根器),是可以一開就開一個大洞;如果是小鑽頭,想要一開就開一個大洞,是不可能的。為什麼呢?會變成這裹戳一戳,那裹戳一戳,戳來戳去都不會開。不如,就針對一個小地方(小問題),因為你是小鑽頭嘛,锲而不捨地鑽,「嘎」!一直下去,會給你開成功的。我為什麼現在都是講那麼小的,因為找一個小事情,才能集中火力。我們要把無明殼打一個洞,最忌諱的就是拿著一個鑽頭,這裹戳一戳,那裹戳一戳,沒有一個地方給你戳穿。想要把它戳穿,就針對一個地方,一直戳下去,就會給你戳穿。如果大家是大根器的人,就不須要講現在這個方法了。其實對大根器的人來說,我講現在這樣的方法,也一樣很好用,並不會產生妨礙。你們不要幻想自己是大根器的,擔心這些小根器的辦法,是不是會誤了自己大根器,你如果真是大根器,我這個方法也不會誤了你,一樣是有幫助的。

根器的大小,是跟心量有關系的。心量小,能夠考慮的問題就比較小,也比較少,問題大了、多了,就昏了。大根器的人,心量廣大無邊,什麼問題來,都沒有關系,再多都放得下。漢高祖劉邦曾經問韓信:「我可以帶兵多少?」韓信說:「你可以帶兵十萬。」也就是劉邦帶兵的capacity是十萬人,多了,他就亂了。劉邦反問他:「你可以帶多少?」韓信:「我多多益善!」也就是韓信帶兵的capacity比較大。不過,我覺得對帶兵來說,劉邦可能是capacity比較小,但是,他不是帶兵的人,他是帶將的人,所以像韓信這樣的人,就是被他用的,劉邦是另外一個境界的人。再譬如科學裹,任何學門都要分類,例如醫學,就分成眼科、腸胃科、外科......;物理裹面也分成好多類別。分類有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因為一般人心量不夠大,分類以後,范圍就變小了,一般人的心量才可以裝得進來。

像我這種人就是心量太大了,宗教跟哲學融在一起不會亂,很清楚,工商、企業、文化跟物理的東西都攪在一起,結果統統裝得進來啊!可以弄得百家爭鳴,不會有問題。但是,心量不夠的話,看我這樣子攪,就覺得匪夷所思:「你怎麼能夠這樣子?跨行跨得那麼遠?」能夠這樣子跨,就是心量大。

你可以注意自己心量有多大,如果比較復雜的大問題,一放在你心裹面,你就受不了,你就知道你的心量還裝不了這個問題。你可以再試,看看問題的大小到什麼程度,你去考慮的時候,覺得悠游自在,能夠考量得很周詳,這個大小就是你的心量。

心量可以透過修行變大。如果修得夠好的話,心量是會越來越大。我自己覺得我本來也算是比較大,但是沒有現在這麼大,我現在會變得這麼大,也是經過努力而改變的。我一開始的時候,可能就比一般人要大很多,這是跟別人比,如果跟我自己比,譬如說二十年前跟現在比,現在比以前大太多了。這是經過努力而變成這樣。所以,各位也是一樣,你經過努力,也會變大。心量小跟心量大,給人的感受是什麼?心量大的人,會覺得他海闊天空,揮灑自如;心量小的人,他講話時,旁人聽起來就覺得是小鼻子、小眼睛。

注:本文由下列資料整理而成

梁乃崇教授。民國88年6月6日上午。錄音帶。新竹。

梁乃崇教授。民國88年8月1日上午。錄音帶。新竹。

梁乃崇教授。如何恢復真如本體。民國88年8月。錄音帶。新加坡。

梁乃崇教授。圓覺宗新義。民國88年11月7日。圓覺通訊90期。

整理者:張民文、胡祖櫻、左美玲

 

上一篇: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師:教育的問題
下一篇: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師:依法不依人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