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確指》身口意業系彌陀;宜問脫輪回之法
菩薩示陳大心曰:“爾道念增矣,世念亦不減。凡世間一切人我相、名利相、瞋喜相等,不但在身上行出來,始為牽連塵網。但心上略帶些子,即屬障道因緣,爾須要明白。爾但身禮阿彌陀,口誦阿彌陀,心念阿彌陀,不涉分毫別想,便得洗滌干淨,打破塵網,生極樂國,爾須要明白。”
請掀開文本第三十五頁。請看第四十六段:身口意業系彌陀。這是覺明妙行菩薩給陳大心居士的一段開示。我們要注意了,這八個人實際上是八種不同根機的眾生,也是我們一切淨業修行人的代表。所以對陳大心的開示,實際上也就是對我們每個人的開示。陳大心身上在修行過程當中出現的問題,也許我們同樣存在。那麼這些開示,我們可以把自己放進去來看。菩薩對陳大心說:“你自修行以來,這個道念是增加了不少。”道念這個“道”,就是佛道——出離道——清淨道。具體到淨土法門就是阿彌陀佛名號的念頭增加了,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心增加了。“但是同時世間的念頭也不減。”也沒有減少多少。這就是道念和世念齊頭並進。世間的念頭是什麼呢?就是這些功名利祿、五欲六塵,恩恩怨怨、人我是非。這些都是世間的念頭,也並沒有減少多少。這也許就是我們念佛人的普遍心態:貪、瞋、癡還仍然存在。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一定要明辨清楚。我們都有我執,有我執呢,就有我見,有身見。順著我們來的就高興,不順著我們來的——逆緣,就瞋恨,有一種人我是非的強烈的心,這就是“人我相”——眾生這個普遍的毛病。“名利相”,不是為名就是為利。天下熙熙,唯有“名利”二字概述。一切眾生行為造作無非是名和利來推動,這些常常表達在我們的心理和行為上。“瞋喜相”,瞋就是一種情緒,常常有怨恨的心;或者碰到高興的、得利益的就是喜悅的心。喜形於色或者怒容滿面,這些都是當下境界一現前他馬上作出的反應。這就是唯識學說的率爾心——馬上現前的,就是對逆境、順境的一種情緒上的反應。
那麼這些,作為一個修行人來說,如果在我們的身業上把它表現出來,這就是被五欲六塵的網給它牽連住了,打不開了。不僅在身業上表現出來,你就在心理念頭上略微帶了一些人我的念頭、名利的念頭、瞋喜的念頭,這都屬於障道的因緣。修行最本源的還要在念頭上,把這些人我、名利、瞋喜清除掉。這樣,我們本有的法道才會現前。所以菩薩開示:“你必須要明白這一點”——“爾須要明白”。做功夫要在心行上去檢點。怎樣去對治這些人我相、名利相、瞋喜相呢?那麼下面開出的藥方就是:你只要做到身業禮拜阿彌陀佛,口業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意業來思惟阿彌陀佛的名號、本願、光明、功德。這就是身、口、意三業,都完全以阿彌陀佛的名號、相好、光明、願力作為所緣之境。在這過程當中,不涉及到一分一毫其他的想法、念頭。這樣,就以執持名號來洗滌我們的內心——“洗濯垢污,顯明清白”。所以這佛號如清水珠,就能使我們濁染的心慢慢地澄清。如果這樣久久用功,就能打破三界五欲六塵的羅網,直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所以這裡菩薩又特別強調:“爾須要明白”這個道理。兩重地來強調。
那麼這段開示實際上我們可以思惟到:《觀經》裡面講圓發三心即得往生,第一就談至誠心的問題。這段開示實際上就是對至誠心具體內涵的诠釋。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對這個至誠心也是從這個角度加以闡發的。什麼叫至誠心?至誠心就是真實心。它所闡明的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一切眾生身、口、意三業——他所修的信解和行持,必須是從真實心裡面做出來的。他的信解是內心深處有這種相信、有這種理解;他的行持也是真實心裡面行出來的。這樣,他的內外就一致。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就是表面上好像很相信,很精進,實際上裡面是虛假的。所以善導大師特別開示:“不得外現賢善精進之相。”不能表面上表現得你很善良、很有賢德、很精進修行的樣子,但是內心卻是虛假的、不相應的,充滿著貪瞋的煩惱,充滿著邪偽之心,舉心動念都是騙人的,作秀的,擺架子的,奸詐百端。那個內心充滿著惡念,表現出來的行為就像蛇蠍一樣的具有毒素。如果這樣的存心,你就雖然身、口、意三業也在修行,但你的心不相應。這個善就叫雜毒之善,又叫虛假之行,就不叫真實的淨業。如果以這樣虛假的心來修行,縱然是如救頭燃地修行,也稱為雜毒之善。你用這個摻雜著毒素的行,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不可以的,不能成就的。
為什麼呢?因為阿彌陀佛的名號是真實心所結晶出來的。阿彌陀佛名號所內具的佛的功德,是他在無央數劫行菩薩大行的過程當中乃至一念、一剎那,法藏菩薩三業所修都是從真實心裡面做出來的。所以名號功德的內涵、它的施設、它的手段、它的目的,全都貫穿著真實的特點。我們想念佛往生,主要看能不能感應道交。那所感的全體是真實的。我們所應的是真實的,我們能感的也一定也要真實:只有真實跟真實才能溝通,你虛假跟真實就溝通不了。所以這個淨土法門特別把至誠心放在首位。包括印光大師不斷地講踐修淨土法門沒有什麼其他的訣竅,唯一的訣竅就是誠和恭敬——“誠敬”兩個字。只要有誠敬心,你才跟彌陀的名號、功德、願力、淨土能夠相應。如果是虛假的,就一點都不相應。差之毫厘,失之千裡。所以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修行當中就要持戒。止一切惡,修一切善,也都要在真實心裡面做出來。不管是在公眾場合還是在自己寮房,面對自己的時候都要真實。不能當著大眾的面——有別人在場的時候,表現得好像真實的樣子;自己一個人就肆無忌憚。有至誠心他能做到慎獨,他才能做到自律。這慎獨、自律也是建立在因果法則的基礎上。我們單獨自處的時候,我們舉心動念,我們與俱生神都會知道,天龍八部都會知道,佛菩薩六種神通具足,也會了了明白。所以不能自欺,一定要真實。
淨土法門能不能成就,實際上就取決於至誠心。第十八願——十聲都能往生,但是它的前提要有至誠心: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用虛假的心去念,別說十聲,你就念一千萬、幾個億也往生不了。因為虛假的心跟真實的心不相應。那這一點實際上對末法眾生來說,是很有挑戰性的、很難的。現在我們在這樣的社會大染缸裡面,被染得習氣很重。多少人都在說假話,都在做假的一套東西。他在這裡自己熏習慣了,也就情不自禁地會說假話,做表面文章,在修行上他也會有這樣的習氣。只要一有這樣的習氣,就很難成功。什麼事情都好騙,臨終的時候你的功夫怎麼樣,能不能跟佛相應,這是一點都摻不得假的。天下什麼事都可以作秀,唯有這個修行——能不能了生死、是不是真實這樁事情,是作不了秀的,是摻不得一點假的。所以這個習氣都要在念頭當中除掉。要了解這個問題,明白我們要至誠心的身、口、意三業系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和功德。
或問終身。菩薩曰:“汝問終身耶?我這裡沒有斷終身的法。為因菩薩歷劫修行,不曾學得這事。然汝亦太愚癡,終身便不過如此,問他何益?汝何不問頭兒白了,面兒皺了,身子軟了,無常將次到了,閻羅大王面前,如何抵對他一言半句,免得披枷帶鎖去。這事汝何不問問?”
好,下面請看第四十七段:宜問脫輪回之法。你應該要問一個大的問題:怎麼了脫輪回之苦——這個方法。這是針對什麼來說的呢?當時有人在臨壇,他問菩薩。問什麼呢?問終身。終身就是問自己的命運:我的命怎麼樣呀,有不有財呀,活多長壽命啦,等等這些。問這個,這叫禍福吉凶。覺明菩薩針對這個人說:“你要問終身的命運嗎?我這裡可沒有斷終身的法。”為什麼呢?“因為菩薩無量劫修行,不曾學到這件事情。”意思就是說,自利利他的菩薩道是要解決人生當中最終極的問題:了脫生死輪回之苦,成就自性本具的佛性。這才是惠以眾生真實之利的大事。現在一般的人,由於這種世間的心很重,看不破世間命運的好壞都是夢幻泡影。這就是愚癡,所以他必然就喜歡問這些命運的情況。所以你看佛門裡面——寺院,為什麼抽簽算卦那麼多人非常熱衷——是最跑火的地方。那有的寺院呢,也用這個來謀取寺院的利益,甚至還故意串通。現在有些地方的旅游團隊跟這些所謂的旅游寺院,就搞成了一個商業鏈。商業鏈呢,就是帶了一個旅游團隊來,故意到一個寺院。有一個大師在那兒,或者上師,這個上師就在那裡給他算一算,弄一弄,說說他的終身命運。說完了之後,旁邊的那個導游就說:“哎呀,說得很好呀——大師今天說的,你們也做點功德吧。”人家不好意思就做功德了,或者幾百塊,甚至幾千塊。甚至他們串起來:實際這個所謂的大師他也並沒有宿命通什麼,也算不准;那個導游呢,就會把這些游客的基本情況——家庭背景、身體情況,先提前告訴這個所謂的大師。“大師”了解這個信息,跟那些人講,講來講去還講得是那麼回事,好像是真的似的。搞得人家就更相信,都掏錢。現在把這個都搞成一個商業鏈了。這個事情搞了這麼多年,但還是生意很跑火。這就是由於一般的人都很愚癡,他喜歡問這些東西。實際上在佛法——正法裡面,算卦呀,算命啦,抽簽啦,這些都屬於邪命了——五種邪命之一,是不許可的,是犯戒的行為,不能用這個去謀財的。所以你看覺明妙行菩薩在這裡就很直截了當說:“你問這個東西是太愚癡了,終身也不過如此嘛!你問它有什麼利益呢?”你活一百歲跟你活七十歲又有什麼差別呢?你財富的多少,最終臨死你一點都帶不走。再加上人一生的命運——確實是有命運——這就好像看電影一樣的,一幕一幕下去,既然它會這麼演過來,你提前知道它的結局又有什麼意思呢?你就順著它的過嘛。但是你要關心最應該關心的問題。菩薩說:“你為什麼不問問你的頭發快白了,臉面上的皺紋多了,身子骨也軟了,死亡——無常,很快就要到了。你就到閻羅大王面前,接受閻羅王的審判。”閻羅王旁邊有一個業鏡,那個業鏡一照,你一生行為造作——善惡業,乃至舉心動念,都在業鏡裡面照得一清二楚。這時候面對你一生的行為——你造業這麼多,閻羅王就得把桌子一拍:你為什麼這樣,你為什麼那樣。你怎麼辯解?“怎麼用一言半語來辯解?在這樣的惡業面前,你怎麼避免下地獄遭受苦刑——那種披枷帶鎖的結局?”
菩薩講這個是非常嚴峻的。你不問問:你身上的惡業這麼多,即將要到地獄裡面去,你怎麼避免下地獄的果報?你不問問這個,還問你能活多長壽命,有多少錢,“我一年一年的八字流年怎麼排”。你問這些干嘛?重要的問題你為什麼不去問問?這就向我們點示我們生命當中的終極關懷,直指生命的大事:了生脫死——輪回之大事。不要在那些人天福報、這些小枝節上去浪費自己的光陰。因為那些都是不真實的,都是一個接一個夢——夢幻泡影的事情。好也罷,壞也罷,都是假的。為什麼不關心真實的事情?那這裡跟前面一起來看,這個菩薩處處指點要把道念升起來。道念升起來,他馬上行為就不一樣了,就不再像原來因循苟且去過日子了,就得要奮發起來,在道業上專注他余下的生命了。蓮池大師在他的《竹窗隨筆》裡面寫了一個他同時代的故事,叫“今日方閒”。說杭州有一個中年人,他臉上長了一點麻子,姓魯,大家就叫他魯麻子。可能青年、中年都忙於事業。等到中年一天,他把子女都集中起來了,說:“我現在世間的事情都做完了。這個女兒嫁出去了,兒子娶親結婚了,這些事情都完成了。你們也都可以自立了,那我現在要求閒。”“吾將求閒”。他怎麼求閒呢?他有一個特別的做法,叫子女把棺材打好,把這個喪事——就是死亡的喪事——所有的東西都准備好。准備好,就在那一天出殡,讓子女都披麻帶孝引著這個棺材,自己在後面坐著轎子:就是讓子女做一個把自己送殡的場面。他在西湖做了一個別墅,然後他全家人把他棺材送過去。他把棺材放在別墅的庭院中間,就跟子女說:“好,就算你們出殡把我送到這裡了。你們都回家了,我再也不回家了。你們也不要過來了,就當我死了。”在門口寫了四個字:今日方閒。帶著棺材在那裡開始修行,一輩子再也不回家,不到城裡去。這就是他生死心切。真的要辦成這個事情就得要動真格的,要在心理上跟家人、跟親屬都劃清:今日方閒,我再也不管世間任何事情了,就是修行。由這件事情,蓮池大師非常感慨,發了一個議論——他主要是對出家人發的。“出家者,本閒也”,本來是很閒曠的。但是看看呢,反而出了家還這麼勞形苦志,還這樣奔走名利——每天忙得不得了。每天忙於名利而不知道休息;你對比一下,人家一個居士——中年人,都“今日方閒”。你一個出家人天天去忙於名利,還忙得團團轉,那你可能在你的寮房要寫四個字:今日方忙。那不是今日方閒了——今日方忙,忙忙叨叨。這些都要我們引起警覺,我們一定時時關心生死之大事,世間名聞利養的心要把它放下。雖然有些弘法度生的事情,也不要執著,隨分隨緣地去做。還要更多地關注自己淨業——能否往生之大事,身、口、意三業都要念茲在茲——這個大事。在我們內心,把世間的念頭要逐步地洗滌干淨。這樣才能沖破三界六道長久輪回的鐵網,蒙佛慈力加持,帶業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我們最要明白、最要辦的一件大事。
——2009年冬季佛七大安法師講於東林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