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省吾身的實踐
梁乃崇教授指導
時間:91年11月18日
地點:廈門精捨
紀錄:廖堂順
整理:羊憶玫、汪滿妹
我最近看了一本書,書裡面談到一些事情,讓我想到我也可以做一些類似的事情。我想要做一些什麼事呢?就是做日常的修行。我們日常的修行有持咒、觀想、照法本修;也可以坐禅、誦經、做禮拜——這些都是我們修行的方式。而我們圓覺宗有一個修行的特色,這個特色是從密宗來的,就是照法本修。每天都要照法本來修行,即使沒有時間,也還是要修。但是怎麼修?就算是拿著這個簡修法法本念都可以,內容規定的該念幾遍就念幾遍,該念多少咒就念多少咒,完全照著做,只要10分鐘就做完了,光是這樣照著念一遍也有效,這就是很好的修行辦法。如果我們能有feeling地照觀想這樣子做下來,當然更好;如果不能有feeling,即使照著念都有用。——這個就是從密宗沿襲來的修行方式。
※法本是讓我們持續練習用的
有一天華藏祖師和我一路散步一路談,因為那時候讀到莊子、老子等一些道家的書。我就問他:「道家的意境不是跟佛一樣嗎?讀起來覺得那個境界很像佛的境界,尤其像莊子講的那個境界,根本就是佛經講的境界!」華藏祖師回答說:「是一樣啊!」「這樣我們學老莊不就好了嗎?」我師父說:「也可以。」我又問:「那佛法和老莊有什麼不同?」我的師父就告訴我有一個地方不同:老莊的東西沒有可以練習的法本,而我們則有法本可以讓我們不斷的練習。這種鍛煉是要有紀律的、很認真的去執行的,即使我們很忙,每天只要照著法本念一遍都行,就會產生效果了。所以就意境來講,我們跟老莊是相同的,但是我們就多了一個可以不斷練習的法本,這個法本如果說念一遍都可以,那哪有不會做的人呢?意境是比較難達到,但是照著法本念還不容易嗎?這樣有紀律的執行下去,再加上達到那個境界,雙管齊下,那效果就非常好了。所以大家不要只追求境界要多高,而不想下這種很有紀律,也很簡單實在的功夫,這樣就很可惜了。
我最近看了那本書,就想應該再增加一些簡單可以練習的東西,而且是平常就可以做的修行工作。這個工作是很簡單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做的,不需要特別抽出時間來做,但是要有規劃、有管理、有紀律、有系統的來做的一些簡單的事情,那要做什麼呢?就是消業。我們知道很多人之所以不能體悟,之所以修行不能進步,事實上是因為有業障。有業障我們就要想辦法來消業障,我們要消除哪些業障呢?我們要消除的業障是身、口、意三業。身就是身體的,是行為所造成的業障;口就是語言,是說話所造成的業障;意就是思想,是思考所造成的業障。——這些業障,我們都要想辦法讓它清淨。
※用反省清淨身口意三業
身、口、意這三業要怎麼把它變成是清淨的呢?這裡有一個簡單的方法,但是我這個方法還只是初步的構想,並沒有詳細的內容,等我做得更清楚以後,會有更詳細的辦法提出來。大致而言,我們就先來學儒家的方法:吾日三省吾身,也就是每天對自己檢討三次。我們可以這樣做:每天中午12點檢討一次,下午5點檢討第二次,晚上睡覺前再檢討一次。就這樣每天檢討反省三次,並且找一本小冊子把它紀下來,就好像寫日記一樣,每天寫三次。
檢討、反省什麼東西呢?就是要反省我的心清不清淨?清淨的就寫一個「+」。譬如說我今天想一件事情是清淨的,我覺得要記錄的就記下來,即使這只是一件雞毛蒜皮的小事也沒關系。同樣的,我的身體有沒有做什麼好事?我的口有沒有說什麼好話?都把它記下來。同時也記下我的心裡有沒有不好的、負面的想法?語言上有沒有負面的、不清淨的?行為有沒有不清淨的?全都記下!然後再定出我希望做好的事情是什麼?我希望今天做一件什麼好事情?譬如說:我希望把貪、瞋、癡、慢、妒五毒中的哪一樣減少一點?只要選一個就可以,不需要多,每天這樣分三次記錄。
做紀錄要先找一個主軸:譬如說我現在的問題就是「很容易生氣」,並且決定我要做到不生氣。那我就可以針對「我很容易生氣」來采取行動。如果我定下了這個目標,結果下午有人罵我,而我這一次並沒有生氣,那就記下一個優點「+」,表示沒生氣;如果生氣了,就記下一個「-」,表示又生氣了。如果我的問題是「做事情拖拖拉拉」,就針對這個問題來自我觀察,不管有沒有做好都把它記下來。有人的毛病是「糊裡糊塗」,往往事情都分不清楚,那麼就把它記下來。
像我今天就做了一件糊塗事:一大早就接到一通電話,對方說是新竹電信局打來的,說我十月份溢繳了電話費,我說:「我的電話費是扣繳的,怎麼會溢繳?」溢繳就是電信局多收了費。他說已經寄出通知單要我去補領,我說:「我沒收到。」他說:「你沒收到,但是今天就要截止了,你趕快來領!」當時我還問溢繳了多少錢?他說兩千兩百多塊。因為我還要到台北去,所以我就坐計程車趕過去,趕到電信局後,櫃台叫我到二樓辦理,我就到二樓服務台。我問說:「你們公司打電話給我,說我溢繳了電話費,現在該怎麼辦?」他說:「啊!那是騙人的,你看牌子上面寫著:最近有很多騙子冒充電信局人員說客戶的電話費怎樣怎樣……你千萬不要告訴他帳號,否則會有財物上的損失!」我想:我真是糊裡糊塗地上當了,我當時應該直接撥一個電話到電信局查問一下就好了,怎麼還坐計程車趕過去?好笨喔!像這樣就要記下來:我做了一件笨事!從《華嚴經》〈淨行品〉可以知道,我們對任何事情都要朝好的、光明的、清淨的方向去想,這樣我們就會轉變成清淨了。
這樣做紀錄會有一個很好的效果,為什麼呢?因為這樣你的身、口、意就會一直在你的觀察之下,雖然這些可能都只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情,甚至可能只是走在路上人家踩了你一腳,你就罵了一句三字經,但那個就算。諸如此類的事情也不是要你特別去忏悔或覺得不好意思,不是,就只是平等看待,把它記下來。因為你這樣記下來,自己的任何事情就都在你的觀察之中。
※心中常懷光明之想
《當和尚遇到鑽石》那本書面寫的是有關現在的密宗(密教),描述他在達賴喇嘛那裡的學習情形。他們有「六時書」,就是把一天分成六個時段來做紀錄,就像我剛才講的那種紀錄,他們是每天都這樣做。而我覺得分成六個時間太多了,分成三個就夠了。不管是做了好事或壞事,只是把它記下來就可以了,這樣做紀錄他們說連忏悔都不需要做了。這樣的紀錄如果你真的去實踐,會有意想不到的功效,你的業障會自動的、莫名其妙的就漸漸消失了。這是因為我們的心是抱著一個朝向光明面、清淨面去想。就像《華嚴經》〈淨行品〉裡所建議的做法一樣,它就會把你阿賴耶識業障的種子轉成是清淨的、善的。於是你將會發覺:好奇怪,周圍那些不好的人事物怎麼搞的好像慢慢就不見了。為什麼會不見?因為業障消掉了,心已經轉成清淨的了,那麼從身、口、意三業這裡就都轉成清淨的了。
我覺得這一點對我們會很受用,因為其實多數人的問題、困難,好像並不在於能不能入定、能不能有智慧、能不能開悟;而是在於業障太沉重了,壓得轉不過來。而這個方式就是可以消業障,把身口意三業的不清淨轉變成清淨的。
我們主要的問題還是在貪、瞋、癡、慢、嫉,或許講更清楚一點就是貪、瞋、癡所占的成份多,慢、妒所占的成分還少一點,所以能夠把這樣的東西消除的話,對於想再進一步觀想、有感應、求開悟、有般若智……都會有幫助的。雖然它不是直接的幫助,但是這樣做等於增加了福德資糧,這個福德資糧雖然並不是多困難,但是你能持續做下去的話就會有效果。
我今天講的還只是個初步,正式的該怎麼做?等我思索得更清楚以後再做決定。好,大家有沒有什麼問題要問?
蘇:剛剛老師提到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觀照自己,而《華嚴經》〈淨行品〉裡談到凡事都朝光明面去想。我有一些生活上實驗的結果,譬如說我們對一件事情覺得很生氣,那你就去想為什麼生氣。找到生氣的原因之後就會發現,原來你是用這樣的角度去判定它,所以為了能朝光明面去想就規定自己去找它的好處,讓同樣一件事情找到更好的解讀,這樣就可以讓你發現有截然不同的想法。
第一個例子是:我婆婆煮菜時菜都切得很大塊,於是我就會不知不覺地拿來跟我媽媽比,我是後來才發現原來我會生氣,老覺得婆婆煮的東西沒有媽媽煮的好吃的原因就在這裡。這個問題隱藏了很久,我自己都不是很清楚,後來我才發現原來我不喜歡的原因是她把菜切得好大塊。當我注意到前面的這個設定之後,我就規定自己一定要想辦法把它變成樂觀的、好的——朝光明面去想。於是我就想:把菜切得大塊點兒,營養比較不會流失。一找到這個理由,我就覺得自己變得很開心了,也比較吃得下飯了。第二個例子,是我姊姊在她工作的地方遇到的一些問題。她的一個合伙人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以至於發生了很多問題。合伙人自己做錯事情牽累底下的員工,還在大發脾氣。我姊姊在旁邊冷眼旁觀,並決定要去救他們,要把事情處理好。雖然這樣,但是我姊姊心裡還是非常不高興,她打電話告訴我說她好像在幫人家擦屁股,很不快樂。我就告訴她說:「何不把這件事情想成是在布施?」她聽了以後心裡就開朗多了。所以同樣一件事情,找到它的好處,心情就會截然不同。——試著去改變解讀的角度——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師 : 很好!很好!我們定下這個方式,我想大家會發明很多好辦法的。自己發明了辦法以後,每次都把它記下來,如果沒有記錄,時間一久,根本就忘掉了。一旦有記錄以後,業障的種子就變了,所以這是一個好辦法。
※知而勿隨 只做紀錄
陳教授:剛剛聽梁先生這麼講,我回憶起大學時代就滿喜歡《了凡四訓》,讀研究所時,還與梁先生辯論有關的因果問題。《了凡四訓》後半段有提到功過簿,每天要反省記點,加幾分或扣幾分,每天還要焚香祭拜,就是向上蒼報告自己今天的功過,那就更慎重了。剛才這樣聽起來,梁先生提出來的和古人記功過簿比較,又多了個新的心法在裡面:強調妄念起時,知而勿隨,亦不壓制。就是強調你是知道它,然後記錄它,但不壓制。等於是在做「妄念起時,知而勿隨,亦不壓制」的實踐,以前的功過簿還是落在有為法,而梁老師講的這個隱藏有無為法在裡面。
師:我這樣想的時候,就是落實了「妄念起時,知而勿隨,亦不壓制」,只是原本是看住它,而現在則是改成記下它。
陳:這樣做是滿踏實的,每天要結三次帳;平常一般人都比較輕忽,往往不能自我警惕。
師:這樣做,事實上就是修我們內證裡的假觀——「妄念起時,知而勿隨,亦不壓制」,所以不必去譴責自己做不好,也不必去慶祝我做得有多好,只要我做了什麼,我就記錄,我就看住它,把「妄念起時,知而勿隨,亦不壓制」做得更落實一點。以前的功過簿也很好,我不覺得我這個方法比它更高明,因為我沒有看過《了凡四訓》,所以我不知道,如果我看過的話,我想我會覺得它很好。因為以前我自己修行時,一直沒有注意到這個部分,我想原因是或許我的業障比較淺,所以不需要那麼注意這些。但是現在回頭來教大家,幫助大家修行時,就發覺這個地方的問題及障礙都很大,要把業障消除,要特別下工夫。
這本書還特別強調一件事,譬如說人家罵你,你就生氣,那會把你的業障加重;如果你沒有生氣,那個業障就不會加強,至少是不會加強;而如果你把它轉成歡喜心,找到好的光明面,那就可以把它消除掉了。如果人家一罵你,你也不見得要生氣,就像剛才講的,菜切得大塊一點,心裡面就有點不悅,那個不悅是會長大的,愈長愈大,以後業障就會變重了。那樣業障不但沒有減輕,反而變得愈重,真是虧大了!
這本書裡還特別提到:有個老板在罵部屬,這個老板還搞不清楚真相就罵人,根本就罵錯了!因此你心裡就很不舒服,一氣之後就糟糕了,以後老板不管講什麼話,你心裡的反應就會覺得老板是在指桑罵槐,老板無論說什麼話都聽不進去,總覺得老板又在罵人。——這樣就是業障變大了!不但沒有把業障消掉,反而助長了業障!
問:剛剛老師講業障是會加大的,想請問老師,如果土地被占有,你想要把土地要回來;但是必須用法律來解決……那樣會不會增加業障?
答:不會啊!你就照法律走就是了。讓人家占有,業障也在增加,你要合理合法的把事情圓滿的解決,那才沒有業障。
問:老師我想請教一下,剛才講的跟我們常說的「以理化情」——就是用理智去化解掉情緒上的東西,有何不同?我還記得陳家成師叔在「佛法與EQ」那篇文章裡講到,他說情緒的問題是不能壓抑的,要把它發洩出來,他說這樣才是比較健康的,而不是把它轉化就可以。
答:我想他是說「知而勿隨,亦不壓制」,若壓制下去,它還是會在底下作怪的。
問:所以基本上「以理化情」也是一樣的效果。像有些時候被人家踩了一腳,當時知而勿隨也不生氣。
答:生氣也沒關系,就記下來。我們記那個東西,既不譴責自己,也不贊美它,就是冷靜的看著。
問:這樣記下來也就把它化掉了,是不是?因為把它看清楚了?
答:是的,就是看住它,有這麼一回事。
問:那以後再被人家踩還會不會有那股怒氣出來?
答:再記下來,就是這樣!所以沒有什麼,只是知道它,不跟它走,也不去壓制,就是把它記下來。這樣做的話,心裡會愈來愈清醒冷靜,而這些業障就消失了,效果是很大的。
問:請問老師,忍辱是不是一種壓抑?
答:忍辱是一種壓抑,但是要「忍辱到沒有忍辱,是名忍辱」,到了「是名忍辱」就不是壓抑了。
問:老師,可不可以再講淺顯一點?
答:就是壓到沒有壓,壓到後來就沒有。現在這個方法不是要你忍辱,也不要你忏悔,就只是記下來。
問:剛剛說要寫下來,那有沒有說要去化解它?
答:沒有。想化解的話,就要在知道有這個毛病後,下定決心采取行動。譬如我喜歡罵人,喜歡嫌別人這個不好、那個不對的,當我知道我有這個毛病後,我就規定自己要去贊美人、欣賞人——我會針對自己的毛病定立一個行動。那個行動可能很小,像我今天決定到廈門精捨來,看到誰就微笑一下,這個行動有沒有做到?臨睡前我就真誠地檢討一下,並且記錄下來而已。
問:那是對自己負面的東西做一些調整?
答:對的,有針對自己的問題、毛病、缺陷采取一個行動。當然你要做的行動也寫下來,表示我要做這個行動,而且那些行動都是很小的,可能只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兒,所以完全沒有做得到或做不到的問題;即使做不到也沒關系,記下來表示我沒做到就可以了。
問:那還是有意的去做就是了?
答:對的。
問:就是在改進是嗎?
※只要有改進就在消業障
答:是有在改進,但是那種改進沒有什麼,不很難,都已經把它化成可以執行的非常小的行動,雖然是非常非常小的行動,但就會把這部分的業障消掉。
問:請問老師,是正面的或負面的,完全都是自心的感覺嗎?
答:對。你能夠感覺到什麼程度就做到什麼程度,也不要求檢討得很深入。如果你可以到很深就很深;如果到不了很深,那就做你覺得很輕松能做的事。但是要把這些小小的事情歸納成很有系統的、長期有規律的不斷去做,它自然就會有效。
問:這些都必須是真心實意的?這麼做就是對自心的交代,所以寫下來時心靈自然就跟著運作了?
答:是的。
問:請問老師,像股票族期望股票漲,希望賺大錢,這些是不是都在貪念中?
答:不見得是貪念。當然你從貪念的角度去思考去檢討也可以,不過我檢討的時候,不把這個地方當作是貪念。做股票希望不賺錢,那就不會去做了,是不是?做股票當然會想賺錢,所以我們不能說做股票想賺錢是貪念,我覺得不是這樣的檢討。所以要自己去拿捏,你自己慢慢去想這個問題才會更清楚。
問:剛剛那位師兄講的土地被占拿不回來的問題。如果告了幾次還是要不回來,可不可以用這一套「吃虧就是占便宜」或「以理化情」把它給化掉,不必再去據理力爭?
答:那你就是斗敗的母雞。
問:如果一直糾纏不清,那不是很累嗎?
答:不是糾纏不清,這個地方不是你自己想想就會把它化掉了,我不認為這樣。因為這樣的事情就是你要去做,做到把它解決了才能是化掉,而不是我不做了,不管它了,自己想想就化掉了,不是這樣的。因為這已經是現實面了,不是你心裡想想就可以解決的問題,要從現實面才能把它消掉。你以為以理化情就只是在心裡運作就好了?以為這樣就可以化掉?沒錯,你可以把你心裡的問題化掉,但是現實面若沒有化掉是不夠的。所以得把心裡和現實面的問題都化掉才算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