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大安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述義 第三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述義(第三講)

好,當你建立信、願之後,信、願它屬於形而上的東西,你說你有信願,我們很難判斷,但是在事相上可以進行判斷:你能不能去執持名號。你執持名號,尤其是對這個名號功德具有甚深的理解,這就是你的智慧。由這個智慧的心來持名,才叫妙行——不可思議的行。這些概念都要注意。一般我們認為:念念佛號好像愚夫愚婦都能念,好像很低級。“我水平很高,一定要修很復雜的東西,很復雜的法門才顯得與眾不同。”恰好這是凡夫的見解——錯誤的。執持名號,簡單的方法裡面包含著甚深的智慧。你對這個智慧能夠領略,你去實行它,這就是不可思議的人。你的行就是不可思議的行——“持名妙行”。

好,由這個持名妙行就能夠“滿所願而證所信”。這個意思就是你執持名號——名號是用前面講的信願來莊嚴的——信願稱名就能感通佛力,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就會來接引,我們就能夠帶業橫超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好,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不就是滿了願嗎?滿足了我往生之願。而且是“證所信”,因為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所信的淨土法門——西方極樂世界無盡的莊嚴以及名號的功德,以及阿彌陀佛法、報、化三身,四德以及他的大慈悲心,這些所信的東西都屬於仰信的范圍,只是由於我們聽釋迦牟尼佛這麼說了,我們對釋迦牟尼佛佛德的信任,我接納了,但不是我證悟的境界;但是如果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去,原來我們所信的所有東西都是我們現量親證的境界。而且“華開見佛悟無生”,這時候證“唯心淨土,自性彌陀”。阿彌陀佛跟我們母子天然的關系,果覺、因地的互動,都是我們現量親證的境界。這就是“證所信”。

這部經典也就圍繞著信、願、稱名三資糧來展開的。在這部經典的結構當中,在正宗分裡面就首先陳述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來產生信心。《阿彌陀經》——包括《無量壽經》,為什麼首先宣說依正莊嚴?其目的是要為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井底之蛙——被這個穢土的五欲六塵境界所纏縛的眾生,來建立一個佛的境界。一真法界,至真、至善、至美:建立這麼一個境界。然後以這個作為參照坐標,來對比我們娑婆穢土所有的東西,我們才會有鑒別。知道這個穢土是我們業力感召的苦難地方,西方極樂世界才是我們清淨願心所感召的一種極樂境界:來產生信心。那麼產生信心之後就“勸發願以導行”。《阿彌陀經》有一番的勸信、三番勸願,來讓我們生起願往生心。再第三個結構,就是你產生信願之後,告訴你到極樂世界去的方法:若一日到若七日,一心不亂,執持名號。這就是《阿彌陀經》信、願、行三資糧展開的結構。

好,那下面進一步討論信願行。何為信?何為願?何為行?那麼這些都是展開了淨土宗基本的原則、理念。“信”,佛法大海唯信能入。通途大乘法門都要靠信心,更何況大乘裡面極難信的、極圓頓的淨土一法,這個信心就來得至為重要。那麼對信心的闡釋,淨土宗祖師各有不同角度的诠釋。善導大師單刀直入,從兩種深信下手:從業力凡夫的根機以及阿彌陀佛果地上的拯救,這兩個層面展開信心的闡釋。蕅益大師以通宗通教的祖師風范,高屋建瓴的展開了六信的诠釋。淨土宗的信具體體現在三對范疇——六個方面:信自、信他,這第一個范疇;信因、信果,第二對范疇;信事、信理,第三對范疇。

那麼“願”,什麼叫淨土的願?就是厭離娑婆穢土、欣求極樂淨土。這裡就要建立一個淨土行人特有的宗教情懷。他帶有情懷——一種情感化的心理——在裡面。但這種情感化的心理是有他的智慧作為背景的。這是願。行呢?就是執持名號,一心不亂。這就對信、願、行的本質內涵作了一個概述。

下面具體展開。什麼叫“信自”?信自,這個“自”就是自性。一般我們會說淨土法門是仰靠佛力——他力——去往生的。但仰靠他力往生成佛一法,它的前提還要建立在信自的這個基點上。我們首先要“內重己靈”,我們現前這一念之心具足著如來的智慧、德相。只不過是我們迷惑顛倒了,冤枉的在三界六道受苦了,我們這一念真如自性變成了一個無明的心意識了。我們當下一念之心本身具足著一真法界全體的功德,不是我們肉體上的肉團心,也不是我們心意識裡面的“緣影”——那種攀緣心。它是豎窮三際,超越時間——過去、現在、未來;“橫絕邊涯”,這個心遍到十方。雖然在這裡隨六道之妄緣,但是我們的真如自性沒有減少一點。我們一定要了解:我們當下的這種心意識——虛妄心——的本體,是大方廣真如妙心。“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十方無量無邊微塵數的國土都是我們這一念心——真如之心——所現顯之物。我們的身心——無論是四大的身體還是我們的精神現象,也是我們一念真如自性顯現之物;山河大地——所有的外境,也是所現之物。現在要從這種昏迷、顛倒當中回歸,回歸到我們自性本具的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全體的依正就是我們的自性。對這一點不加以懷疑,就是信自——內重己靈。我們只有有信自的基礎,才能夠去談信他。因為信他的目的是要把我們的自性展示出來:我們具有無量光、壽的性德,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成為阿彌陀佛。只不過是現在我們無明、分別太厚重,我們自性顯發不出來,才有必要借助一個佛的果地上的強緣,把我們自性的性德展開出來。這就是“內重己靈”前提之下,才“外慕諸聖”。

第二個就談到“信他”。信他,就是從佛的那一面產生信心。佛的那一面產生信心,主要從三個方面。釋迦牟尼來到我們這個南閻浮提,一代時教千經萬論處處勸導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釋迦牟尼佛絕對不會講假話,一定要相信這個。第二個方面,就是阿彌陀佛在因地當中稱性發出的大願,以及請他的親教師世間自在王佛為他宣說十方二十一俱胝佛剎的優劣——剎土的境界,法藏比丘攝取他方世界的精華思惟五大劫發出的願,它絕對不會虛設。那麼這個願成就之後,揭開了度化眾生的序幕。是大稱十方諸佛度化眾生之本懷,所以十方諸佛都伸出廣長舌相來稱揚、贊歎阿彌陀佛的功德,以及在他自己住持的剎土勸勉與會的四眾弟子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些都是真實不虛。所以我們要隨順釋迦、彌陀以及十方諸佛的“真實教誨”。這真實的教誨是給予一切眾生真實之大利。下定決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對這一點沒有一絲的懷疑,也沒有一絲的迷惑、後悔,你能做到這一點,就叫“信他”。

那麼“信因”,一般講因果:自因自果。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斷一分惑證一分真;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是我們常常說的因果法則。淨土法門包含著通途的因果,尤其包含著它不共的一個因果特點,就是“以果地覺作因地心”所顯現的妙因妙果,不可思議的超越通途的因果法則。它不一定非得要斷一分惑證一分真:你不斷煩惱就能得到佛的功德,不斷煩惱就能橫超三界。它難信就難信在這個地方。通途佛法你不斷見、思惑,三界是出不去的。但淨土法門你只要信願持名,感通佛力,你就可以橫超。這個“信因”,在因地上修行要深切的相信:我們就是散亂稱念彌陀名號,都能成為成就佛果的種子;更何況能夠一心不亂的稱念,哪能不往生淨土呢!以念佛為因,以成佛為果。

淨土往生的條件後面也談到,往生到底在功夫上需要什麼條件?是不是必須要一心不亂才能往生?這是淨土往生一法非常帶有原則性的問題。有些人常常會說:“你念佛沒有達到一心不亂,就不能往生。”那麼我們一定要注意一個關系的認定。後面解釋的事一心不亂和理一心不亂,實際上都不是我們這個時代眾生所能到達的水平。事一心不亂能夠伏滅見、思惑,試問誰能做得到?如果滅見、思惑,那都是阿羅漢的水平,在圓教屬於七信位的水平。這裡尤其要注意:我們在散亂心稱名當中,只要具足信願,也能往生,只不過是生到凡聖同居土。你能得到事一心不亂往生,那是方便有余土;你能得到理一心不亂往生,那是往生到實報莊嚴土。他的境界是不一樣的。但就往生這一點來說,不要把門檻提得太高了,那是不符合阿彌陀佛平等普度九法界眾生的悲心、願力。阿彌陀佛欲令一切眾生沒有一個遺漏的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一定不施設任何的門檻——只要你相信、願意去。它真的就是這麼簡單,但是真的就這麼難信。

好,那“信果”,相信果地上的功德,深信極樂淨土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的地方。“諸上善人”都是指等覺菩薩。我們一去就能跟觀音、勢至、文殊、普賢這些等覺菩薩把手同行。那麼這個法門是上至等覺菩薩下至悠悠凡夫,乃至蜎飛蠕動,乃至阿鼻地獄眾生都能平等往生的法門。他們都是從念佛、執持名號去往生的。所以你只要念佛為因,一定能夠往生到淨土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得到這樣的果。這樣的因果好像是種瓜就能得瓜,種豆就能得豆,就好像你的影子必然隨著你的形體,回響必然隨著你的聲音會回應一樣。所以念佛為因,得以往生為果,這叫信果。

好,現在講“信事”和“信理”。它是包含著大乘佛法講的四種法界。深信當下這“一念”不可思議,不可窮盡,這叫信理。依當下一念,所現的十方無量無邊的剎土也不可盡。在不可盡的剎土當中真實的有極樂世界,在我們娑婆世界西邊十萬億剎土之外的地方,至為清淨,至為莊嚴。不是齊東野語,不是烏托邦。你一定要信事。以極樂的境界為事。要相信這個。有的人會說:“極樂世界是不是表法的?是不是一個比喻的說法?”絕對要把這個看法放下。真實是有,信事。

“信理”,相信這個理。因為這個事是從理顯現出來的,透過極樂世界存在的事相,我們要了解這個事相後面的理。這個理就很深邃,是以法界作為理的:深信十萬億佛剎之遙遠的極樂世界也在我們介爾一念心之內,不在之外。我們當下這一念心性,其大無外。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主伴莊嚴,都是我們現前一念心中所現之影——所現的影子。我們現前一念就好像是大圓寶鏡,顯現的極樂世界的淨土莊嚴就是寶鏡所顯的影。那麼極樂世界全體的事相,就是這個法界的理體。我們能念的心雖然都是妄心,但當下這個妄心所顯現的體性也是真如。這個真、妄二心的分別我們常常要思惟,就好像水和波的關系、水和冰的關系。雖然這個水變成了冰,但是水和冰它們共同的濕性,沒有由於形態的改變而改變。所以全體的冰也就是水。全冰即水,全水即冰,來理解“全妄即真,全真即妄”。“全修即性”,我們全體的修德就是從性德裡面顯現出來的。

“全他即自”,蕅益大師在要解當中常常出現一個概念——全他即自。全體的他力就是自性之力,自他不二。那麼這個“他”也是我們心性所顯現的外境,就好像夢中的境界全體是自己的心顯現的境界一樣。全夢即心,全心即夢。全體的他力是自性之力。如果這個“他”表明是佛果地上的功德的話,那全體佛果地上的功德也即是我們自性本具的功德。這也是談因心果覺的互動、互攝、溝通、同質。所以我們當下這一念心也能夠周遍十方虛空法界。佛的心周遍十方微塵法界,一切眾生的心性也遍到十方虛空法界。心、佛、眾生,等無差別。我們的心跟諸佛的心也是交融互攝,平等不二。在這裡來理解,這叫事事無礙法界。用燈光來比喻,像一間屋子裡面有一千盞燈,每盞燈放出的光互相融遍,互相融攝,重重無盡地交攝在一起,沒有妨礙。不是說有這盞燈光在這裡,另外一盞燈光來了,它就有妨礙,就要拒絕。它沒有這樣。所以以事事無礙的法界來理解這種性、理,來理解心、佛、眾生等無差別,理解自他不二、自他一如。

那麼這樣相信之後,我們就能夠了知:娑婆世界也在我們的自心之內,不在自心之外。只是我們自心所感的是穢土。這也是即理之事。娑婆世界,所感召的穢土。穢土的當下也是真如理體。那既然是“自心穢”——我們自心的穢惡所感召,我們理所當然的去厭離。極樂世界是我自心淨業所感到的淨土,那“自心淨”就理所當然的去欣求它。所以淨土法門就有一個取捨。厭離穢土就是“捨”,捨掉娑婆穢土,捨到了究竟就無可捨了。你心求淨土也取到究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你就無可取。通過這種取、捨到西方極樂世界——無生的法界,就離開了取捨。所以極樂世界往生的問題就是“全事即理”。這個取極樂是理——真如理體,捨穢土也是真如理體。取、捨都是法界,與不取不捨也沒有兩樣。這就是信。

——庚寅年五月講於溫州太平寺

 

上一篇:大安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述義 第四講
下一篇: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之九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