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寬運法師:佛教信仰與創建關愛家庭的關系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教信仰與創建關愛家庭的關系

釋寬運

編者按:儒家講百善以孝為首、孝道實為仁之端,佛教也認為孝為無上菩提之本,可見二者修行所依都有共同的出發點。當今五濁增盛,世風日下,家庭面臨解體,人際關系危機,皆是不重視家庭倫理關系、家庭教育缺失之所致。人是家庭的產物,家庭是親情的結合。孝心是從感恩、報恩之心而生起的,因而孝之道是自然之道。教育是立國之本,而孝道是教育的大根大本。社會之細胞是家庭,家和則萬事興,要建設和諧社會,也必由落實踐行孝道始。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世尊約兩千五百年前誕生於北印度迦毗羅衛城(今尼泊爾南部附近)。當時北印度實行貴族共和制度,其父淨飯王是當時十個共和國之領袖,母親摩耶夫人乃鄰國天臂城之公主,出身貴族的佛陀未成道前名悉達多太子。太子在出城游四門時,見老、病、死、沙門等現象,深感縱有耀眼榮華,難免要接受人生苦痛與無常,於是萌生出家修道之志,於十九歲時偷出皇宮,自脫衣冠為沙門,發心尋求解脫生老病死之方法。

經過六年苦行,太子終在菩提樹下證悟十二種由無明引起之生死相續原因,領悟“諸行無常”之意義及“此有則彼有,此滅則彼滅”之道理,再由“緣起說”發展為兩世一重因果、三世兩重因果、六因四緣五果(六因:能作因、俱有因、同類因、相應因、遍行因、異熟因。四緣: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五果:等流果、異熟果、離系果、士用果、增上果)等論說,成為因果論之完整思想。又以四谛(苦、集、滅、道)、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三無漏學(戒、定、慧)斷除無明,證入空寂涅槃之常樂境界。此緣起之理為佛陀成道之證悟,因果論為佛教之根本,戒、定、慧三學為實踐之要道、成佛之初階。世尊住世時,說法三百余會,千般萬種之說法中,觀機逗教,在於醫治眾生之病,因應眾生病而予藥,其目標只有—個,即是但願眾生離苦得樂。是故嚴格說,佛教非一般宗教,是一種教育,不是教人謀生之教育,而是教人解除痛苦之教育。

佛教與其他宗教之分別,在於佛教不主張有一絕對主宰者存在,而認為一切萬法皆由因緣聚合而生起,亦由因緣離散而消滅,故無一定之自性,亦無絕對者之存在,並以此解釋世界、社會、人生及各種精神現象產生之根源,建立特殊的人生觀與世界觀,成為佛教異於其他宗教、哲學、思想之最大特征。

佛教之宇宙觀中,一個世界之成立、持續、破壞,又轉變為另一世界之成立、持續、破壞,其過程可分為由成、住、壞、空四劫。“劫”是時間單位,分大、中、小三種。現在之大劫稱賢劫,過去之大劫稱莊嚴劫,未來之大劫稱星宿劫,每一劫中各有千佛出世。世界以須彌山為中心,周圍環繞四大洲及九山八海,其中有日、月、須彌山、四天王、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眾天等,稱為一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為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構成一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成為一大干世界。因大千世界乃小、中、大三種千世界所集成,故稱三千大千世界。而以數學推算,所謂三千世界是十億個小世界。這樣的三界遍滿法界,佛典稱之為恆河沙世界或無量世界。又三界乃一佛所教化之領域,故又稱一佛國。現今科學證明,銀河系以外有無數之星球存在,其確實是三干世界之諸佛國土,由於空間不同,凡夫肉眼無法窺見。

佛教之教法,在於揭示人生無常、無我、苦、空等事,而從中尋求如實知見,如實知見乃是走向解脫之道。所謂道,即四聖谛、八正道,而解脫之世界即是涅槃寂靜。所謂大乘佛教,其實是在積極追求常樂我淨之涅槃境界,涅槃境界又是洞徹虛無後所達到之突破境界。佛教初傳入我國時,能理解教義的不多,被視為咒術與神道之異邦思想,故只能以中國思想表現,如以莊子之“無”解釋“空”。後來更因受我國濃厚倫理觀念影響,對於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之傳統三綱,是“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之柱石。(曾國藩在《家書》中,把三綱解釋為維系及支撐天地的綱繩及柱石)。更以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等五倫為典范,以仁、義、禮、智、信五常為維系人倫關系之准則,故對佛教之捨棄家庭、否定現世等出世思想,給予種種批判排斥。南北朝時顏之推撰寫《歸心篇》,將儒家所說之仁、義、禮、智、信五常,與佛教初階之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不飲酒等五戒相提並論,認為二者互通能調和世法與出世法,融合儒佛二教之精義,於是提倡弘揚孝道經典,如《父母恩重難報經》、《盂蘭盆經》,《地藏菩薩本願經》及教人敦倫本分、關愛家庭之《善生經》等入世經典。這些經典在公元一千年時便廣泛流傳,呈現活躍氣氛。

然而,佛法浩瀚深如大海,述及宇宙、人生、家庭、事業乃至政治等世間法典多不勝數,倘以此類法典治國,無國不盛,以之治家,無家不興。劉宋文帝曾對侍郎何簡之說:“釋家之法,無所不可,倘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百人修十善,則百人和睦;一刑息於家,萬刑息於國;持此風教以周寰區,則仁人百萬,朕則垂拱坐致太平矣。”由此而知,欲善其國,必先善其風俗,佛教十善五戒能安邦定國,倘人人信仰佛法,則國家不需刑法,領導可以坐享太平。佛教具備入世出世之教法,是超越宗教之宗教。

下列舉兩則公案,說明欲求出世法,先做好世間法,誠如禅宗六祖慧能大師所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別譯雜阿含經》中,佛在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名喚佛的少年,來到佛所,向佛陀請教,在家人如何能得到幸福快樂。佛對少年說,有四種法,可以使在家人得現世幸福快樂:一能精勤,二能守護諸根,三得善知識,四正理養命。何謂精勤?精勤是以自己的能力賺錢養家,上至國家領導,下至工人,在工作崗位上要敬業樂業,要不憚辛勞,不怕寒暑風雨,努力工作,是名精勤。何謂守護諸根?要守護辛苦賺來的錢,把用剩的儲蓄起來,小心勿被王、賊、水、火奪走,好好教育下一代,不要養出惡子,把家財散盡,是名守護。何謂近於善友?交朋結友要小心,要帶眼識人,只能親近秉性賢良、不作奸犯科、不飲酒放逸、不打妄語之善知識。只有這些善知識才能分擔你的喜樂哀愁,於憂惱失意時給你開解愁苦。何謂正理養命?花錢要有計劃,要量入為出,切莫先用未來錢,或悭貪吝惜、守財不用,要做財主,不作財奴,不奢不侈,名為正理養命。

少年再問:世尊,如何能令在家人於現世得利、後世得福呢?佛說,第一要深信佛法;第二要持五戒;第三要供養父母師長,布施衣服、飲食、臥具、湯藥給沙門、道人及貧窮乞丐;第四要修聞慧,要有正知正見,明白人生是苦,知悉苦之根源及滅苦之法。如能依教奉行,則現世得福樂,未來得生天上,享受天福。這是佛陀對在家居士的入世教法,主旨都是信、戒、施、聞慧。

又據《善生經》載,世尊在羅閱祇城托缽時,有德高望重的長者之子名曰善生,每天清早出城,沐浴淨身後向東、西、南、北、上、下六方禮拜。佛陀問他為何這樣做,善生說因父親臨終遺教,若恭敬禮拜六方,死後便可生天上,他不敢有違,故每天依教奉行。佛陀便為善生開示,說此種禮拜六方沒甚意義,不能代表恭敬及生天,並教他禮拜六方之賢聖法。應以父母為東方,師長為南方,妻子為西方,親族為北方,僮僕為下方,沙門、修士、大德們為上方。

佛說為人子者,應當以五事敬順父母:一者供奉父母生活所需,二者凡事先告知父母,三者不逆父母之意,四者不違背父母之命,五者鼓勵父母信仰佛法,具足正知正見。而為人父母者,亦應以五事敬親子女:一者制止子女作惡,二者教導子女作善,三者慈愛子女,四者為子女求覓婚娶佳偶,五者隨時供給子女所需。父母子女能如此和敬,則父慈子孝,家庭歡悅。

弟子敬奉師長亦有五事:一者侍奉師長所需物品,二者供養時要禮敬,三者要尊重、愛戴、敬仰師長,四者對於師長之教誨應敬順不違,五者永記師長教法而不忘。而為人師長者,亦應以五事敬視弟子:一者順法調御弟子之心,二者教導弟子不懂之學問,三者對弟子不解之疑問要盡心解釋令其明白,四者教他善擇朋友,五者教授弟子時不應有所保留。師生能如是和敬,則彼此安穩,沒有憂愁怖畏。

丈夫敬妻亦有五事:一者相待以禮,二者要維持丈夫之威嚴,三者要供給妻子足夠衣食,四者適當之時送妻子適當飾物,以滿足其愛美心理,五者家務細軟應交給妻子處理。而為人妻子者,亦應以五事恭敬丈夫:一者要比丈夫早起,二者要讓丈夫先坐而自己後坐,三者說話時要柔聲細語,四者要敬順丈夫,五者要奉承丈夫之意旨。夫妻彼此和敬,則家庭祥和,沒有憂愁怖畏。

為人應以五事親敬親族:一者布施給親族,教授他們生財之道,得財後要教授大家護財之法,二者對親族要善言,三者要給他們利益,四者有利益要與親族分享,五者不要欺騙诳詐他們。親族亦應以五事親敬於人:一者保護自己不令放逸,二者注意保管財物勿令散失,三者保護恐懼不安之人,四者互相勉勵教誡,五者常互相贊歎。親族之間能如是互相尊重,則彼此和睦,沒有憂愁怖畏。

對待僕人亦有五事:一者用他之時要明白他是否能勝任,二者飲食要供應充足,三者要讓他知道工作時間,四者生病時應供應適當之醫藥,五者應給予適當之休息假期。而僕人亦有五事奉事主人:一者早起,二者做事要小心周密,三者主人沒給的不能自取,四者做事按先後緩急次序而行,五者稱揚贊歎主人,不可談論主人之過。倘若主僕和敬,則彼此安樂,沒有憂愁怖畏。

居士當以五事供奉沙門、修士:一者身行慈,二者口行慈,三者意行慈,四者嚴飾床座,作定時布施,五者不關大門,讓沙門、修士能隨時進來。而沙門、修士亦應當以六事教授居士:一者防護他們不令作惡,二者教授他們修行善業,三者教懷善心,四者為未聽聞經教之居士講授經教,五者為已聞者講解經中義趣,令大家明白,六者為居士講述生天之法。如是沙門居士互利互敬,則法喜充盈,沒有憂愁怖畏。

善生聞佛說法後,如迷者得悟,即皈依三寶為優婆塞(居家修行的男士),並受持五戒。此是佛陀對創建關愛家庭的教法。

佛住世乃至入滅五百年內稱正法時期,學法修行而能成就者多。佛滅度一千五百年內稱像法時期,學佛者雖多,而能成就者已遠不如正法時期。佛滅度一千五百年後稱末法時期,學佛者漸少,而能成就者更是鳳毛麟角。至今,佛入滅兩千五百多年,早已進入末法時期,離佛已遠,是故人心轉壞,災難迭起,世界不和,社會動蕩,家庭離析,佛稱此時之世間為五濁惡世。五濁惡世,人欲橫流,追求五欲者熾盛。欲於此紛亂世界創建關愛家庭,沒有宗教信仰很難辦到。

今天之佛教,亦已改進昔日叢林制度作風,而趨向人間佛教之闡揚,各國僧團把佛教融入社會,積極從事文化、教育、慈善等事業,讓大眾容易接受及親近。

平心而論,佛教之五戒,不但融會五常之理,更能令受持者與人和諧相處。五戒之中,首戒不殺。不殺是仁,仁中首先要“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佛於經中常說:對父母稍作不善,便得大苦報,倘能稍作些微供養即可得無量福。是故眾生應當盡心奉養父母。受人天敬仰之佛陀,成道後回家省父,為父說法,引導父王及無數族人念佛歸命淨土,是真正的大孝。父死為父扶棺,以身教示垂范後學,涅槃前又往忉利天為母說法,盡顯為子之道。而為人父母者,教子須以身率先,欲善其子,而不知自修,是大惑不解之事。而寵子過甚,則令其驕,驕子沒有不敗。倘父母威中有慈愛,則子女必畏慎而生孝。倘子女有過,父母亦應反思,不應全歸咎於子女,打罵不是正確教育方法。須知“孔子家兒不知罵,曾子家兒不知怒”,此是最善之教。其次,不殺生是放生,非但放生物類,對家人包容忍讓亦是放生之一。放生之義,先從語言做起,語言乃人與人溝通之法,存好心,說好話是仁,也是禮,惡口罵人是傷人,亦屬於殺人,所謂“舌下有龍泉,殺人不見血”。又雲“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之言,深如矛戟”。又說“抽刀斷水水無痕,惡語傷人恨不休”。由此可知,惡口毀訾,亦屬於殺。倘能以慈心對待家人及一切眾生,則能做到包容關愛,創建和諧。

五戒之二為不偷盜。所謂貧窮起盜心,但現世之人,非唯饑馑而起盜心,盜心多由貪得無厭而來,不得物欲滿足者亦起盜心。父子、夫婦為金錢起糾紛而對簿公堂者,觸目皆是。《了凡四訓》中,公卿楊榮之先祖世代以擺渡為生,每當暴雨成災、沖毀民居時,總有人、畜、貨物順流而下,別的船只總是相爭撈取貨物,只有楊榮之先祖以救人為要,貨物一概不取,鄉人都笑他愚笨。到了楊榮父親出生時,楊家便漸漸富裕。有一天,一位道人到楊家說:你祖先有陰德,子孫必當享受榮華富貴,某地龍穴可築祖墳。楊公依言而行,獲得今人所說的“白兔墳”。後來生了楊榮,年少就登科,位至三公,並得皇上加封曾祖祖父如其官。至今子孫仍榮華不衰,盡多賢達之士。其實,鄉人乘禍亂撈取貨物,是偷盜行為,楊榮先祖卻於危急時不犯偷盜,反以救人為己任,堪稱大善,是故能葬“白兔墳”。楊家積善得福,故福人能葬福地,亦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子孫亦蒙祖蔭而富貴不衰。很多人擁有財富,但如昙花般稍縱即逝,何以故?因過去世有得財之福,但卻造了偷盜之罪,最終福不敵罪,財富還歸五家所有(五家即官非、盜賊、火災、水災、逆子)。別人之物尚不能偷,何況家人?故要維系與家人關系,不能偷家人私產,不做不問自取之事,不取所不應取,亦是創建和諧家庭之基本要素。

五戒之三為不邪YIN。不邪YIN是指除配偶外,不與異性或同性發生性行為。飽暖思YIN欲,是色欲之過。今之社會色情泛濫,出了家門到處都是色情場所,色情光盤、影帶隨處可見,閉門在家亦可從網絡、電視中輕易取得色情信息,誘惑之大,令人咋舌。為父母者應關愛子女免受其害,為丈夫者更勿貪色而墮色情陷阱,破壞家庭關系,應知萬惡YIN為首。而佛教之清淨邪YIN戒現卻已被譏為思想落伍,不合時宜。YIN風破壞人倫秩序,擾亂社會道德,為下一代帶來極嚴重影響,而行YIN後果更是煩惱不斷。佛說對治邪YIN不能只憑制禁欲念,應以觀照而作徹底厭離,觀身不淨及白骨觀之觀照方法最為有效。古德雲:“皮包骨肉並尿糞,強作嬌娆诳惑人,千古英雄皆坐此,百年同作一坑塵。”若常作如是觀想,則YIN欲可除。果能明了此義,則少病而不會早夭,身後不墮地獄畜生。欲創建關愛家庭,更應堅持不邪YIN戒。

五戒之四為不妄語。妄語是每個人最易犯之通病,但要做到家庭和諧關愛,誠實、信任、諒解、支持非常重要。誠實與諒解是要以語言來傳達彼此感情,故決不能妄語欺騙家人,要言而有信,否則很難獲得家人信任與支持,和諧更難達到。要世界和樂、家庭幸福,先從不妄語做起。佛陀三十二相之第二十七廣長舌相,即舌頭廣長薄軟,可伸展覆蓋至發際,此相乃由發弘誓心、不妄語而感得。凡夫若是三世不打妄語,舌也可以伸過鼻尖,但從未見人能舌長過鼻,故知不妄語之難。但無論如何,要珍惜與家人的緣分,應彼此維持誠信,共持不妄語戒創建關愛和諧家庭。

五戒之五為不飲酒。無論出家在家,戒律上一律禁止飲酒,因酒能昏智亂性,令人心動放逸,益身甚少,所損甚多。特別是洋酒,酒精濃度強勁,容易令人醉倒,喪失理智而做錯事,又或將隱藏心底之秘密向人洩露,破壞事情。迦葉佛時,有一位在家居士,飲酒之後,偷人雞而殺之,接著邪YIN別人妻子。有人問為何要盜殺別人家的雞?居士否認說沒有。因為酒後亂性之緣故,這位居士同一時間犯了殺、盜、YIN、妄四戒,故說飲酒能引發造作四性罪。何況醉酒之人令人討厭,令賢善疏遠,醉酒之人能破壞家庭和諧。

佛教之五戒,絕對可以幫助創建關愛家庭,但這些都屬於五倫之小愛,現代社會已有人提出第六倫“群己關系”。其實佛教之出家僧眾,出離小家,走入大家,宣揚弘傳世尊之遺教,輔助群生進行心靈改革,淨化因工業化而產生的人類精神文明價值理念,早已是第六倫“群己關系”之創建者。

 

 

上一篇:寬運法師:慈悲喜捨菩薩行
下一篇:寬運法師:戒殺與放生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