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明證法師:佛法初識(九)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法初識(九)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過去、現在、未來諸佛,也都是依照這個般若波羅蜜多(智慧到彼岸)的方法,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這意思就是說,只有圓滿具足了一切種智,才能算是成佛了。

可是一切種智的修證,要有別相智做進修的基礎;而般若別相智的修證,卻要有般若總相智作基礎;般若總相智的修證,必須要參禅開悟,找到真心第八識;只有找到第八識,能時時真實地體驗祂,般若的總相智才會出現。

三世諸佛當然在菩薩地時,就是照著這樣的理路而次第進修上來的。般若到彼岸的佛道,若離開了如來藏,就沒有般若可宣說、可修證了,因為般若智慧的理體就是如來藏,般若諸經的所有文句,就是在宣說如來藏的體性,就是表顯法界萬法的實相。

因此,開悟見道找到並確認第八識,當是大乘學人的第一目標。而所有學佛者的首務,當是斷除我見,證初果須陀洹。

三世:指過去世(有無量世)、現在世(唯此一世)、未來世(亦無量世)。

三世諸佛:指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所以包括我們自己在內,每一位眾生都是未來佛,故三世諸佛,其實已涵蓋一切眾生,所以說,一切眾生都是佛,一切眾生必成佛。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由此可知,智慧到彼岸,是非常神奇的總持,是有大智慧的總持,是最高妙的總持,是無與倫比的總持。

:也叫總持,總一切法,持一切義,是古印度人記憶大量經文的一種方法,即多級凝縮。先把很長的經文分章分段,比如,某經共有六章,每章有二十八段。每段用一首偈語代表,再把這首偈語凝縮為一個字;然後,每七個字聯成一句話,二十八段就聯成四句七言偈;最後,再把每個七言偈凝縮成一個字,這樣,整篇經文,只要六個字就可以總持了。只要記住這六個字,再逐級展開,就可以背誦出全部經文了。

《心經》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高度凝縮,所以說祂是咒。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能除一切苦,與前面的經文“度一切苦厄”同義,前後呼應。

真實不虛,強調佛不打妄語,佛自己修行成佛,就是這樣一步步走過來的,這個《心經》以及整部大般若經,都是佛實踐經驗的總結。

當你證悟了真心第八識,有能力轉依如來藏的時候,你還有苦嗎?你有一個不墮於眾生我的“真我”從來不受任何苦,所以無妨繼續有個“假我”的五蘊十八界好像在受苦。這個正在受苦的假我,及其所受的苦,都是無常的、剎那生滅變遷的,所以根本就沒有什麼真實的苦,能做這樣徹底正觀的時候,不但現行的苦除掉了,也除掉了今世繼續造作的未來世的苦因,這就是般若波羅蜜多能除一切苦的原因。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因此說這個智慧到彼岸的咒,再把祂凝縮,就可以成為更短的咒。

○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

佛經在翻譯的時候,為了避免某些弊病,有五種不翻,其中之一,就是咒語,只翻音,不翻義。

(《心經》略講完)

其它佛教常識:

三寶:佛、法、僧。

三藏:經、律、論。

三學:聞、思、修。

1、聞:聽聞正法,好比吃飯。

2、思:正確思維,好比消化。

3、修:落實到身、口、意上。

關於《金剛經》:

金剛經在說什麼?為什麼叫金剛經?

金剛經屬於二轉*輪時般若系列的經典,旨在說真心如來藏的總相智和別相智,是進入初地以前當學習當通達的法。真心如來藏雖然能生萬法,能隨緣應物,而清淨無染,不生不滅,不雜不變,本自如如,性如金剛,故名金剛,而說此金剛不壞心的經典就叫金剛經。

金剛:金剛的特點,一堅、二明、三利。

1、:喻如來藏之體,如金剛一樣,堅硬無比,永無變異,無可毀壞。

2、:喻如來藏之相,如金剛一樣,晶瑩純淨,永無雜染,光照四方。

3、:喻如來藏之用,如金剛一樣,能破一切,鋒利無比,所向無敵。

《金剛經》大約分前後兩大部分,前半部分破四相,後半部分破四見,開示眾生悟入佛之知見。知見的問題頭等重要,知見一錯,一切都錯,越努力走得越遠。所以佛教說,寧可破戒,也不能破見。

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中,我相為首,為其它三相之基礎,所以當先破我相。

1、我相:對凡夫、外道來說,自己五蘊身心的方方面面,無不是我相;我相是誤認為自我真實。

2、人相:對凡夫、外道來說,眾人五蘊身心的方方面面,無不是人相;人相是誤認為你我他真實。

3、眾生相:對凡夫、外道來說,眾生五蘊身心的方方面面,無不是眾生相;眾生相是誤認為六道真實。

4、壽者相:對凡夫、外道來說,眾人五蘊身心的一期相續,無不是壽者相。壽者相是誤認為壽命真實。

但《金剛經》的前半部(前十四分)告訴我們,四相其實是空相,根本沒有實在性,所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因為因緣和合變化不停,有生有滅,終究要磨滅,所謂的我是根本不存在的。不但我、人、眾生、壽者是空相,其實宇宙萬物也都是空相。

第十五分是一個過渡段,所以放到前半部分或後半部分都沒關系。

從第十六分到三十二分,就破四見,說明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

四見:即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相從哪裡來?從見來。故要破相,先要破見。四見中,我見是其首,是其它三見之基礎,故一切學佛者都要先破我見。

1、我見:認為自我是實有的,認為有一個常恆不變的自我存在,可以往來三世,主要是認為第六識及其種種變相境界是真心,或認為能作主的第七識(即意根)是真心,可以往來三世。

2、人見:認為人是實有的。

3、眾生見:認為眾生是實有的。

4、壽者見:認為壽命是實有的。

但《金剛經》的後半部告訴我們,四見其實都是錯誤的,都只是眾生妄想的產物,若離妄想,則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因為第六識本身就是因緣和合所生的暫時現象,天天斷滅,而祂所產生的妄想境界怎麼會有真實性呢?

《金剛經》特別強調了菩薩所修六度中的布施和忍辱兩度。為什麼呢?因為六度中,只有這兩度是與別人有直接關系的,其它四度持戒、精進、禅定,般若,都與別人沒有太直接的關系,而與人打交道是最難的,最能暴露我們的弱點,也是修行的最好機會。

萬惡貪為首,而貪的對治法就是布施,實行布施,是非常具體的修行,所謂“難捨能捨”。修行必須落實,否則始終是說食不飽,沒什麼用處。布施就是要真的拿出來,捨得,不心疼,反而歡喜,並由衷地感謝那些接受布施的人,因為他們成就了我們的修行,使我們獲得了福報或智慧。

人最難忍受的是受屈辱,因為四見在作怪。嗔恨是修行的大敵,所謂“一念嗔心起,八萬障門開。”而嗔的對治法就是忍辱。菩薩修行,要“難忍能忍”。布施是把自己的好東西拿出去,而忍辱是把別人加在自己身心上的種種誤解、羞辱、迫害、打殺等都安然地接收下來,而且也要真誠地感謝那些侮辱和欺負自己的人。為什麼?因為他們成就了我們的忍辱行。

所以這一世能夠遇到佛法並肯真實修行的人,都是在往昔修過布施,忍辱的人,釋迦佛祖說,這樣的人是佛的第一弟子,是人間的芬陀利花(白蓮花)。

任何一部佛經,在說理的同時,一定介紹實修的方法。《金剛經》實修法,除了落實布施、忍辱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觀行法,就是按照佛經所說的義理進行觀察思維的方法,即後面的一個偈子:“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五種念佛方法

1、持名念佛:就是持念佛的名號。由於成佛以前所發的大願,佛的名號有不可思議的力量,念佛有無量無邊的功德,不但可以除苦救難,而且可以破迷開悟,乃至成佛。專心稱念佛之名號,於晝夜間一心專注,或一萬聲乃至十萬聲,如是歲月既久,則念念不斷,純一無雑。

2、觀像念佛:就是觀想佛的莊嚴德相。《觀無量壽佛經》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行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眼觀佛像,口稱佛名,心不散亂,如是本性佛從而顯現,則念念不斷,純一無雑。

3、觀想念佛:就是《觀無量壽佛經》說的十六種觀想中的前十三觀,一、日想,二、水想,三、地想,四、樹想,五、八功德水想,六、總觀想,七、花座想,八、想象觀,九、遍觀一切色想,十、觀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想,十一、觀大勢至菩薩色身想,十二、普觀想,十三、雜想觀。其它三觀,講的是往生品位的高低,所攝根性的不同,證果的區別。

以上三種皆屬有相的念佛。

4、憶佛念佛:就是《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根大圓通法門。“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此法最適合忙碌的現代人,借著修定的方法修淨土,是既直接又有效的淨土法門。當我們憶念一佛或一菩薩時,心中沒有名號聲音形象,了無他念,便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此種念佛屬無相的念佛,介於有相與實相之間,好像從有相到實相的過渡的一座金橋。但很多人並不很清楚這個法門,往往把祂歸到持名念佛裡,十分可惜。

5、實相念佛:就是念佛實相。實相無相無不相,非空非不空。既不落於凡夫、外道所執著的有,也不落於聲聞、緣覺所執著的空。所以,落於有,就是凡外;落於空,就是二乘。要念實相,必須找到實相。要找到實相,就要參禅開悟;開悟有三關,即初關、重關、末後牢關,破初關以後,就能入實相念佛。所以,實相念佛是明心見性以後的事。

大千世界

一千個世界合成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合成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合成一個大千世界。因為它含有三個一千,所以也叫三千大千世界。一個大千世界,就相當於一個銀河系。

娑婆世界

我們所在的大千世界,叫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就是銀河系,是釋迦牟尼佛的教化區域。

娑婆:堪忍之義,娑婆眾生極能忍受各種痛苦故。

:是宇宙中表示時間的單位,有小劫、中劫、大劫、阿僧祇劫之別。一個小劫大約1680萬年,二十個小劫為一個中劫;四個中劫為一個大劫。無量個大劫的一個阿僧祇劫。

賢劫:是我們現在所在的大劫的名字。這個大劫中一共有一千尊佛出現。

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第五尊是彌勒佛。所以彌勒佛是未來佛,現在還只是菩薩。

開始修行要“三少三多”:

閒心少操多想佛,閒話少說多念佛,閒事少管多拜佛。

進一步就要“三不三只”:

閒心不操只想佛,閒話不說只念佛,閒事不管只拜佛。

眾生若不修行,就只有“三胡”:

胡思亂想,胡說八道,胡作非為。為什麼?不知真實,全都在顛倒夢想之中。

(完)

 

上一篇:傑克·康菲爾德:踏上心靈幽靜 第4章 必要的療愈 通過空性得到療愈
下一篇:明證法師:《三寶歌》的意義--在第十八屆生活禅夏令營的開示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