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寬運法師:有我罪即生 亡功福無比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上)

───寬運法師佛七開示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大家歡喜!

我們西方寺每月一次的佛七法會,全寺的法師和工作人員都非常重視,都希望更多的有緣人來參與,都想方設法令大眾生歡喜心,以成就大家念佛的功德。前兩天,我為一位居士封棺說法,讓我對人生的無常有更深刻的體會;這位居士是一位名門太太,她非常的有錢,住在渣甸山上價值數億元的豪宅裡,享盡了榮華富貴;據悉她的首飾珠寶多到不得了,鞋子也有近千雙,衣服用幾間房子都放不完;平時由幾個工人來照顧,可謂身嬌玉貴,但是卻活到六十歲就過身了;無常的到來是何其的迅速啊!所以不禁令人感歎人生的短暫與虛幻,所謂「萬般帶不去,雖有業隨身」,她生前這麼富有,到死的時候卻一分一毫都帶不走。

因此,我們學佛就是要認清楚自己活在世間的意義,要給自己一點空間,要給自己一點時間;我們有了空間和時間,才能與佛、菩薩溝通,將來才能有把握,不要到臨終的時候才臨急抱佛腳,才請法師助念、求法師超度我們到極樂世界──這就是因為自己沒有把握;當然臨終的助念非常重要,但事實上,如果修念佛修得好的人,本來不用助念也能往生,助念只是幫助我們品位的高低;所以說,自己有信心、有把握,臨終的時候能夠一心不亂,才算是真正的念佛人。因為一般情況來說,如果沒有修行、沒有念佛、沒有福慧,就只能在六道中輪回;在六道中就要受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等種種的苦。唯有在彌陀淨土中,是蓮華化生,沒有生苦;所謂「有生必有死」,但是蓮華化生,就不需要入胎受生,沒有生就沒有苦。還有,在極樂世界之中,寒暑不遷,長年都是恆溫的,不像娑婆世界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所以就沒有老苦。而且身生分段,所以更沒有病苦。這些都是極樂世界的好處。因為壽命無量,也就沒有死苦。極樂世界之中,沒有父母、兒女,也就沒有愛別離之苦;大家想一想自己的親人過世,那種悲傷,那種難過,那種燋心之痛,是多麼的難以忍受;可是,這種種痛苦在極樂世界之中都不存在,那裡只有法眷屬,沒有愛別離痛苦的煩惱,都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都是善男子、善女人,既然善男子、善女人,於是便沒有怨憎會苦;在極樂世界之中,我們無須跟合不來的人相處;大家都修行向善,不會勾心斗角,互相猜忌,互說是非。因為彼此容顏相同,所以沒有美丑之別,亦沒有華衣美服之分;彼此都是金色身,沒有貴賤高低的差別,既然沒有差別,衣食受用,隨想而至,想要什麼便能得到什麼,於是便沒有「求不得」之苦。人世上,往往有許多求不得的情況,通常是想要的卻偏偏得不到,總是沒有辦法得到,若要得到的話,便要橫行強奪,作奸犯科,但是很多人都不願意,所以唯有拿公援、拿救濟基金渡日,過著貧困的生活。又或者即使得到了亦是稍遜於人,總是不能稱心滿意,甚至得到了,轉眼便散失敗壞。

在極樂世界中,沒有貧富的分別,永遠是大富大貴。不過極樂世界並非遙不可及,只要通過努力修持念佛法門,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生到極樂世界中去;也就是說,我們通過實修、通過持名念佛,將來都能夠往生,這是阿彌陀佛的願力,與我們信、願、行的功夫感應道交,所成就的微妙功德。中午過堂的時候,我跟大家說過,我們念佛要「心淨而後入道,識心而後成悟」,實實在在地說,就是要遠離貪、瞋、癡三種的煩惱。我在上一次的佛七中,曾經跟大家講過,如何能離開貪、瞋、癡三毒的各種方法。大家都知道,悭貪將來要受餓鬼道之報,瞋恚就會墮落地獄道,而愚癡就會生到畜生道中;所以遠離貪、瞋、癡,即是遠離了三惡道。貪、瞋、癡三毒,是眾生的根本煩惱;若再深入一點來說,其實是貪、瞋、癡、慢、疑等五種煩惱與障礙。這五種煩惱中的「慢」,對於修行人來說,所引起的障礙實在是非常的嚴重,所以必須徹底的遠離。「慢」是什麼?即是「我慢」;我慢也就是「憍慢」;憍慢是眾生的習氣,是眾生常犯的過失,但卻又不自覺、不自知,所以不容易矯正。而「慢」究竟是怎樣產生的呢?那就是因為眾生有「我」,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由是而產生種種執著;有了我執便容易生起憍慢心。所以,我們經常說,修行就是要斷「我執」、斷「法執」。

在《六祖壇經.機緣品》第七中,記載了一個公案:

有一位僧人名叫「法達」,他七歲就出家當和尚,每一天勤誦《妙法蓮華經》,誦了三千部之多。很多人可能一部都沒有誦過,相對之下,他跟別人一比,就覺得自己很了不起。當時他聽說六祖惠能大師是禅宗的祖師,於是便前往參拜。但是當他拜會惠能大師的時候,心想惠能大師可能亦未必曾誦過三千部的《法華經》,所以他禮拜的時候,起了憍慢心,頭不著地。於是惠能大師便诃責他說:「禮不投地,何如不禮!你心中必有一物,令你感到放不下。」法達回答說:「我念《法華經》已經念了三千部。」惠能大師說:「即使你念至萬部,如果真能領會經意,不以為勝,則與我同行。你現在自以為是,都不知道自己的過錯,所以我要說一首偈來教誨你:「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惠能大師又說:「你叫什麼名字?」僧人回答說:「名法達。」師說:「你名法達,何曾達法?」於是又說了另一偈:「汝今名法達,勤誦未休歇;空誦但循聲,明心號菩薩;汝今有緣故,吾今為汝說;但信佛無言,蓮華從口發。」法達聞偈,悔謝道:「而今而後,當謙恭一切。」

以前我跟大家說過,我們拜忏的時候,要好像清兵一樣,拜下去「嗻」的一聲;真正的禮拜應該是五體投地的,如是一拜就是要我們把我執去掉──我們拜佛,不是為了求佛給我們增福,也不是怕佛會給我們降罪,只是出於虔誠的恭敬心;有了謙卑恭敬的心,我慢自然就能袪除,這才是我們拜佛,禮佛的真正意義所在。

由於法達禮拜的時候頭不著地,所以當時惠能大師便說了一首偈來教誨他;意思是說他去參拜、去頂禮的時候,還有我慢,我執的存在,這樣的話,即使誦了一萬部的《妙法蓮華經》還是沒有功德。因為我慢一起,罪障即隨之而生,所以憍慢心就好像深坑一樣,如果眾生一旦墮入我慢的深坑之中,就好像墮落地獄一樣,由此可知,我慢之過,其罪之深。因此,我們拜佛也好、念佛也好,千萬不要有這種輕慢心,不要起貢高想:「憑什麼要我拜這個法師、拜這個泥塑木雕的佛像?」我們經常說:「禮佛一拜,罪滅河沙;念佛一聲,福增無量。」就是要把我們的憍慢心袪除。

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下)

───寬運法師佛七開示

接下來,我們講一個大家都很熟識的公案;剛才我們所說的法達比丘,他非常的貢高、非常的傲慢。另外在《妙法蓮華經》裡面提到,有一位常不輕菩薩,衪剛巧和法達比丘相反,祂見到四眾同修都行禮拜,見人就拜、見人就歡喜贊歎:「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將來必當作佛。」意思是說,我對你們敬愛有加,我拜你、贊歎你,不敢對你輕慢,因為你們將來都是佛,都是菩薩。可是當時許多憍慢的人,一樣還是很生氣,心想為什麼祂會這樣拜我呢?於是就拿瓦片、石頭、木杖等去打祂,但是這個常不輕菩薩,人家打祂的時候,祂卻沒有一點點的生氣及怨恨,還是恭恭敬敬,反正任何人來找祂,祂都對之恭敬禮拜、贊歎,就是因為祂心裡沒有絲毫的憍慢心──這個沒有憍慢心的菩薩,就是我們尊敬的釋迦牟尼佛的前身,祂在因地修行的時候就是這樣。確實是沒有我慢的一個最好的例子、最佳的典型。

一般來說,憍慢可分為七種;今天我們學佛修行,就應該好好地自我檢討一下,自己有沒有這種憍慢的心呢?第一種是「慢」,即是看不起比自己低的人,認為自己比他強,比他殊勝,而對與自己同等的人,本來理應可以接受,但心裡也起了憍慢想,總覺得人不如己,總想把別人比下去。第二種是「過慢」──即過度的憍慢,對於同等的人,硬要認為自己好過對方、勝過對方;而對於勝過自己的人,卻偏要貶低人家,認為人家跟自己差不多;其實人家比自己強,偏說對方跟自己同等,這就是過慢。第三種是「慢過慢」,對勝過自己的人起相反的看法,認為自己勝過對方,其實明明知道自己不及對方,卻又不肯接受、不肯承認。這樣實在非常的不好。第四種是「我慢」,是七慢之中的根本慢,我們一般人都會有一種感覺,感覺什麼呢?因為我們都知道此身只不過是「五蘊假合」,但卻偏偏執著有我的存在、有我所的存在;因為有我而生起了我慢,就是「內執有我」,認為一切的人都不如我;而對外則執有我所,相對於其他所有的人,我都較為超勝,自認為高於一切、高人一等,這就是我慢。第五種是「增上慢」;什麼是「增上慢」呢?即是說,你本來是一個凡夫,並未證得果位,但是卻妄稱自己已經證得了,正如經典上所說的:「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自己未曾成就佛果,卻向別人說自己已成佛、已成菩薩;本來「我原是佛、我原是菩薩」,以佛、菩薩的高度來要求自己是對的,但卻千萬不能以為自己已經是佛、已經是菩薩,並要求別人對自己禮拜、供養,這都是增上慢,而且更是大妄語。所以,如果有人說:「我是佛、我是菩薩。」我們都要對他打一個問號;他是否欺世盜名、追求名聞利養呢?如果是的話,那他就是一個騙子,不是真正的修行人。因為現今末法時代,有很多這種人,假佛法之名騙金詐財;我們佛教徒要睜開眼睛看清楚。第六種是「卑慢」,「卑」是謙卑的「卑」。也許有人說了,那我謙卑還不行嗎?如果過份謙卑而不肯向他學習,其實也是過失;什麼過失呢?你對於那些很優秀的人、很能干的人,雖然認為不及於他,或承認他比我強,我差過對方,但是你雖承認了,卻不肯虛心向他人學習;所以我們經常說:「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們要虛心向別人學習,以補自己的不足;虛心學習還不夠,而且還要尊師重道;可是,許多人縱然明白這個道理,但是卻不肯去實行,這就是卑慢。自認不如,卻不肯向人謙虛學習,這也是一種過失,身為佛教徒不應該有這種卑慢。第七種是「邪慢」,什麼叫「邪慢」呢?就是無德而自以為有德。本來說一個人修得很好,很有德行;這個德行不是自己說:「我是大德啊!你們要對我恭敬、供養!」這個「大德」是別人對你的稱許──你修得很好,方方面面都做得很圓滿,你是人天的導師,你是一個楷模、一個榜樣;於是別人尊敬你是某某大德長老。但是你不能沒有這個德行就自稱為大德長老,這是邪慢,是很大的過失、是妄語、是將來墮地獄的因。因此,一個修行人不應該有這種心。我們就是因為有這七種的慢心,於是成為煩惱生起的根源。我們為什麼會有煩惱呢?就是因為有妄想、分別、執著。釋迦世尊成道的時候曾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慢」就是我執,所以我們一定要把這種我慢、這種高傲的心袪除。我們貢高我慢一起,就會成為增上慢,這都是修行人不可不小心警剔的。如果我們在教理或境界上未得而說得、未證而說證,這都是修行人的增上慢,更是大妄語。所以我們學佛,就是要袪除我慢,就是要學習謙虛,因為謙虛能令我們向戒、定、慧,向種種的法門,去學習、去熏修,否則的話,就容易走錯路、走偏路。

釋迦佛在靈鹫山講《妙法蓮華經》的時候,當時聽經的大眾很多,有五千名增上慢的弟子,卻要退席;本來佛講經說法是很難得的因緣,各方弟子都會趕來聞法,但其中卻有五千弟子聽不下去要離開,當時的阿難趕忙上前勸止;「你們不應該走,要等佛陀把經講完再能離開。」但是釋迦佛說:「不要勸止他們,他們的因緣還未成熟啊。」因為我們都知道,《妙法蓮華經》是開權顯實的經典,其所開顯的即是「會三歸一」的法門,不但聽得懂佛一音說法的大乘人,能證得佛果,就是聲聞、緣覺等二乘人,一樣可以成佛。佛要闡釋的就是這個道理,但可惜有五千的增上慢眾,由於五濁障未除,於是還執著於小乘,因此,未得而自以為已得,其實還有障執慢等種種的過失存在;他們以為自己已證得究竟,懷疑佛所說的法有所偏差,所以便離座而去。但佛為何沒有勸止他們呢?佛怕他們聽了不但不相信,還反過來謗佛、謗法;而這個謗佛、謗法的罪,正是三塗六道的因;如果在他們還沒有謗之前,讓他們離去,這個謗的因,就不會種下,將來就不至墮落三塗。由此可見,佛是多麼的慈悲啊!

俗語所謂「話不投機半句多」,為什麼會不投機呢?就是彼此的境界還有差別;佛教講求的是「契理契機」,因為佛教是圓融的;由於是圓融的,所以針對不同的根機,而說不同的法;就好像釋迦佛為我們開示念佛法門,這個念佛法門,實在太好了,所謂「三根普被」,能應我們所有人的機;即使你對念佛法門無甚認識,或對學佛一點興趣都沒有,一聽我講法便想離席,就想跑掉;試想,如果真的跑掉了,我會不會硬將大家留下來呢?是不會的。因為每個人都有其個別的因緣,如果還沒有應機,是不能勉強的,比如說,一些知識份子,如果你跟他說拜佛、念佛,他可能沒有興趣;他寧可研究十二因緣、四聖谛、八正道。所以說,佛法是圓融的,能應機、能受用就好。

今天所說七種的慢,都是為了應我們念佛人的機,如果我們能把貪、瞋、慢、癡袪掉,我們就能把阿彌陀佛放進我們的心裡去,如是我們念佛的時候才能與祂更為親近。要不然的話,祂講的我都半信半疑,又或者,祂講的其實我都懂了,這個增上慢心一起,念佛就不可能有感應了。所以我們經常說,「應機設教」;「應機」就是受用,我們如何受用呢?在這七天裡面引發大家,生起念佛的信心、生起信、願、行的心,這就是應機,就是受用,如此就能感應道交。上面說了這麼多,無非為了鼓勵大家,並增加大家的信心。好了,我們明天繼續講如何對治這七種慢的方法。

因為西方寺是教演天台、行歸淨土的道場,我們是天台宗的傳人,

所以有責任、有義務來宣揚《妙法蓮華經》,我們以此經的教義來說明如何對治上述的七種慢,以及如何生起念佛的信心。可以說,念佛法門,既是權也就是實;有念的時候是權,無念的時候便是實,當我們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的時候,便是權、實合一了。今天就講到這裡。

 

 

上一篇:傑克·康菲爾德:踏上心靈幽靜 第1章 我是否好好愛過 迫切的課題
下一篇:寬運法師:人類從何而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