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寬運法師:面如淨滿月 眼若青蓮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阿難尊者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面如淨滿月.眼若青蓮華(上)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阿難尊者

  日前,《圓通與圓融》一文推出之後,有網友留言,要求我多講一點關於阿難尊者的事跡,因此,特別在這裡響應一下,希望大家能對這位「多聞第一」的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尊者,有更深刻的認識與了解;透過尊者的多聞與精勤不懈,從而明白佛法的結集、保存與弘揚之重要意義。

  阿難之名的意義與由來

  據史料記載,阿難是提婆達多的親弟弟,也是佛陀的堂弟。如《五燈會元》記載:「阿難尊者,王捨城人也。姓剎利帝,父斛飯王,是佛之從弟。梵語『阿難陀』,此雲『慶喜』,亦雲「歡喜」。如來成道夜生,因為之名。多聞博達,智慧無礙。世尊以為總持第一,嘗所贊歎。加以宿世有大功德,受持法藏 ,如水傳器,佛乃命為侍者。」

阿難,全名是「阿難陀」,有歡喜、慶喜、無染之意。此名的由來,乃因阿難誕生時,適逢佛陀成道的大喜之日,故父王為其取名為「阿難」。阿難端正清淨的容貌顏狀,令見者皆心生歡喜,亦真正符合此名之意。

  由於阿難尊者相貌莊嚴端好,是故古德曾作偈贊雲:「面如淨滿月,眼若青蓮華;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能令人心眼,見者大歡喜,諸來求見佛,通現不失宜。」

阿難被公推為佛陀的侍者

  佛陀成道後,曾先後由捨利弗及目犍連侍奉過。公元前513年,佛陀五十三歲,由於年紀日漸老邁,需要一個常隨侍者,就把弟子集合起來,要大家推一人來擔任。捨利弗及目犍連均認為阿難年青,記憶力強,擔任此職最合適,於是就推舉阿難。當時阿難提出三個條件:一、佛陀的衣服,無論新舊,都不要穿。二、如有信眾請佛陀應供,不侍奉前去。三、不該見佛陀的時候,不去見。

  捨利弗、目犍連將阿難條件告訴佛陀。佛陀非常歡喜地歎說:阿難是一位品格優秀的人,他提出的條件是為了避免譏嫌,生怕別人批評他說為了穿衣和吃食物,才侍奉佛陀。

   於是十九歲的阿難,就在竹林精捨正式被選為佛陀的侍者。其後侍奉佛陀二十七年,跟著佛陀的身後,寸步不離,游行印度各地弘化;凡是佛陀說法的時候,他都用心記下佛陀的言教,經常在講經法會上總結和傳達佛陀的經文奧義。

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

   阿難隨侍佛陀的二十七年當中,他終日盡心盡力,直至佛陀入涅槃。在結集時,尊者能將自己多年所聽到之經典對大眾重說一遍,皆能倒背如流,牢記而不忘;所謂「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由此可見,阿難強記聞名,多聞第一。

  何以他的記憶力會超群出眾呢?

   經上說:在久遠以前,有位比丘和一沙彌住在一起修行。比丘對沙彌要求嚴格,沙彌除了須出去托缽外,每天還要背誦很多的經文,如果達不到規定的進度,便會受到比丘的責備。某日,小沙彌受了比丘的訓斥,內心感到非常委屈、難過,於是便跑到郊外;恰巧遇到一位長者,這位長者知道詳情後,便發心供養這位沙彌,使其能專心背經。此後,沙彌每天都能專心誦經,課程也都能如期完成。這位沙彌就是今日的佛陀,而那位長者即是阿難尊者,由於前世布施助人修道的緣故,而感得多聞的果報,一聽佛陀說法便能憶持不忘。
 

   因此佛陀曾贊歎阿難具八種不可思議:一者不受別請食;二者不受陳衣服;三者來不非時;四者出入諸王豪貴家,見諸女人不生欲心;五者說十二部經,一經於耳曾不再問,如瀉一瓶置於一瓶;六者知他心智如佛入定;七者未得願智而能了知;八者秘密之言皆能了知。由於具足八法,阿難堪能受持佛所說經。

謙遜誠懇.受人尊重

   阿難在僧團中深受人們的尊敬,他待人謙遜誠懇。和人相處,從不揚己之長,顯人之短。總是盡力幫助別人,為別人提供方便。有時和外道談論佛法,也只是顯正而不破邪。如在翟師羅園,他感化了旃陀外道,奉行佛法。他不是以滔滔的雄辯來征服對方,而是以和暖的陽春,慢慢地溶解冰塊。

在二十七年侍者的生活中,阿難在接待比丘、比丘尼和在家信眾前來參拜佛陀時,總是安排適當時間,以滿足各人的願望。尤其是遠道而來的比丘,在未見佛陀前,阿難總是予以親切的安慰,使其安樂。所以比丘尼們都非常願聽阿難的教誡。他常對比丘尼說:「你們要好好遵守聖戒!」在家信眾,也喜歡聽阿難說法。他教導在家信眾要尊敬三寶,受持五戒、十善,侍奉雙親,供養僧團。

  阿難與摩登伽女

  阿難不但相好莊嚴,威儀俊秀,凡見過他的人,都自然心生愛慕;而且內心柔軟,平等慈悲,可是雖然多聞,卻修持未深,缺乏定力。因受摩登伽女咒術所迷,差一點險失戒體,幸得佛力加持,始得脫難。據《楞嚴經》所說:

  阿難一日持缽行乞,看見一位女子在水邊取水,阿難為了讓這位女眾有種福田的因緣,因此走上前向其乞水。這位名叫摩登伽的女子一見阿難相好莊嚴,遂生愛慕之心,回家告訴母親:「剛才在水邊,遇見一位名叫阿難的修行人。母親,我見他長相極為莊嚴,決定今生非阿難不嫁,您一定要幫我。」於是母親將女兒的心意轉達給阿難,阿難聽了回答說:「請告訴您的女兒,我是出家眾,出家的目的在了脫生死,出三界;而欲愛、色愛皆為流轉生死的根源。佛陀一再告誡弟子要遠離欲愛,修清淨梵行,所以我絕對不會娶妻的。」

面如淨滿月.眼若青蓮華(中)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阿難尊者

  摩登伽的母親返回家中,將阿難所說的話回復給女兒,請女兒打消此念頭。然而摩登伽女並不死心,慫恿母親以咒術誘騙阿難。其母由於愛女心切,決定幫女兒達成心願。於是當阿難再次托缽化緣行經摩登伽女家門口時,以幻術迷惑阿難,使阿難不由自主地走進她們家,就在摩登伽兩母女誘惑阿難之際,幸逢世尊派文殊菩薩用《楞嚴神咒》化解,使阿難得以免失戒體。

  但摩登伽女還是不死心,每天跟著阿難,阿難走到那裡,就跟到那裡,阿難回精捨,摩登伽女就守在門口;阿難不堪其擾,於是向佛陀禀告。佛陀知道之後,就請摩登伽女來精捨,佛問:「妳為何每天跟著阿難?」摩登伽女回答:「佛陀,聽說阿難沒有娶妻,我亦未嫁,我想要嫁給阿難,作阿難的妻子。」佛說:「阿難沙門無發,妳既要嫁給他,也要跟他一樣剃發,如果妳肯剃發,我就勸阿難當妳的丈夫。」摩登伽女回答:「好。」於是心滿意足的回家,將自己與佛陀的對話告訴母親,並請母親為自己剃發,好作阿難的妻子。母親雖然傷心不忍,但禁不住愛女的苦苦哀求,便含淚揮刀剃去愛女的頭發。

  摩登伽女回到精捨告訴佛陀:「我已剃發,請世尊履行諾言。」佛問:「摩登伽,我問妳,妳愛阿難的什麼?」摩登伽女回答:「我愛阿難的眼,愛阿難的鼻,愛阿難的口,愛阿難的聲音,愛阿難行步的樣子……。佛陀,總之阿難的一切我都愛。」佛說:「人的眼中有淚,鼻中有涕,口中有唾,耳中有垢,身中有屎尿,這些都十分臭穢不堪。如果兩人成為夫妻後,便會有小孩出生,有生便有死亡,伴隨著親眷的生離死別,是無止盡的淚水,這些對自己又有什麼幫助呢?」摩登伽女痛切思惟佛陀所開示的道理,深覺人身臭穢不淨,而自己所執著的愛欲,是無邊生死的根本,由於宿世善根、慧根成熟,豁然徹悟,當下證得阿羅漢道。

  佛陀知道摩登伽女已證聖果,便告訴摩登伽女現在可以去找阿難了;摩登伽女慚愧低頭,長跪於佛前說:「自己過去實在愚癡才會追逐阿難,今承蒙佛陀慈悲開示真實之道令得證聖果,現在已心開意解,斷除種種煩惱,永出三界,不再受生死流轉之苦。」

  以上就是感召佛陀說出十卷《楞嚴經》的因緣。阿難與摩登伽女的故事,說明了修行人必須定慧雙修;定慧等持方能不為魔惑所擾。而《楞嚴神咒》,更是斷YIN、斷欲之不可思議神咒,是故修行學佛之人必須恆常持誦。

佛陀涅槃與阿難問法

  佛陀說法四十九年,到了八十歲仍然孜孜不倦,帶著弟子四處行化傳教;臨入涅槃之際,仍然不捨任何眾生,接受一位一百余歲的外道須跋陀羅,成為最後的弟子。佛陀在拘屍那安羅雙樹間將入涅槃,雖然令弟子們悲痛不已,但是誠如佛陀的教言所說:「要佛陀永久住於世間,這是違背法性的自然規則。佛陀是宇宙真理的示現者,不能違背法性。」

  佛陀開示弟子說:「如果你們不能依照我的教言而行,即使我活了千萬年,於汝何用?如果你們能依教奉行,亦如我永久住世。你們要堅定信仰,皈依法,依法而行,不皈依其他;你們要精進修學聖道,解脫煩惱,住心不亂,這才是我真正的弟子。」

  佛陀明示弟子不要傷心,因為天地萬物有生就會有死,合會必然有別離,這是無常真理的定律。

由於阿難侍候佛陀多年,與佛陀的感情特別深厚,因此佛陀對他尤為憐憫,慈和地對阿難說:「阿難,你是我親戚中的一位,為釋氏的種子。我非常的憂念你!在我入涅槃後,你應該精勤……要知道世間乃是一痛苦的地方,應早求出離於此五濁愛欲之中。應生憂畏,不得救護之想。一失人身,則難可追回,盡此一形壽當中,要常須警察。……善惡的報,乃如影之隨形,一點也不胡塗。要了知三世因果,乃循環而不失。此一生如果空過的活,則後悔就來不及追回。我將入於涅槃的時刻已到,我的遺教就是如上所示。」

  這時阿難聽到佛陀的說話後,身心顫動,情識茫然;悲哽喑咽,深沒於憂海裡,全身迷悶,昏亂濁心。即投身在如來之前,猶如死人般一動也不動。此時阿那律(阿泥樓豆、阿耨樓陀),乃安慰阿難,欲減輕其愁心,就對他說:「為什麼這樣愁苦呢?如來涅槃之時已到了。今日雖有如來之在世,明天就看不到了!你要依我之語,去咨啟如來有關下面的四個問題:

  第一:佛陀涅槃後,六群比丘所作之行都會污壞別人的形象,還有惡性的車匿;對於這些人要如何和他們共住,而得以示教呢?(六惡比丘:闡陀、迦留陀夷、三文達多、摩鹽沙達多、馬師,滿宿。)

  第二:如來在世,以佛為師,世尊寂滅後,要以何者為師呢?

  第三:若佛在世,依他而住,如來既滅後,要依何而住呢?

  第四:如來寂滅後,結集法藏時,一切經的首句,要安何等之語呢?

  此時阿難乃如狂夢中,聽聞阿那律在安慰他,叫他向佛陀請教四項問題,就漸得醒悟,悲哀不能自勝。他醒後,即依照其吩咐,一一向佛陀請問。

佛陀回答阿難說:「阿難!你為什麼憂苦悲哀到這種程度呢?諸佛之普化既告圓滿後,其法就歸於如是。善哉、善哉!阿難!你發四問,乃為最後之起問。這乃能大大的利益一切的世間。你們要谛聽!要善思念之!」大家說:「唯然,世尊!非常的願意聽聞!」

   佛陀告訴阿難說:「如你所問的,佛入涅槃後,六群的比丘,惡性的車匿,其行動都粗野,都會污染人家之清淨。對於這些人要如何和他們共住,而能得以示教?阿難啊!如車匿比丘這種生性鄙惡的人,在我涅槃後當會漸漸的調伏,其心會變為柔和,會捨去其本來的惡性。……阿難!在我涅槃後,你應當依我教法的正觀察,去教示六群、車匿比丘。叫他們深心依此清淨的正法,不久自當得證上果。……阿難!如果能夠谛現十二因緣,而究竟無我,深入本淨的話,即能遠離三界的大火!阿難!如來是真語者,所說都是誠實之言,最後要付囑於你,你當修行!」

  「阿難!如你所問:『佛去世後,以何為師?』阿難!屍波羅戒(戒),就是你的大師!依戒去修行,就能得出世的甚深之定慧!」

  「阿難!如你所問:『佛涅槃後,依何為住?』阿難啊!這要依四念處,要莊嚴其心而住。第一為觀身的性相乃同於虛空,名叫做『身念處』。第二為觀受不在於內外,不住於中間,名叫做『受念處』。第三為觀心但有名字,名字之性遠離,就名叫做『心念處』。第四為:觀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之法,名叫做『法念處』。阿難!一切修行之人,應該依此四念處而住。」

  「阿難!如你所問:『如來滅後,結集法藏時,一切經之首句,要安何等之語。』阿難啊!如來滅後,結集法藏時,一切經首,當安『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某方、某處,與諸四眾而說是經』。」(詳見《大般涅槃經》後分卷上)

   佛陀並再次叮咛弟子,要常常思慕佛陀的生處、悟處、說法處、涅槃處。而最要緊的是,要身常行慈、口常行慈、意常行慈。

面如淨滿月.眼若青蓮華(下)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阿難尊者

  佛陀遺教之結集

  阿難聰明智慧,身相端正,人見皆悅。佛陀所講的經法他一聞即能憶持不忘,不須要重復請問佛陀。所以佛陀稱贊他:「我聲聞中,第一比丘,知時明物,所至無礙,所憶不忘,多聞廣遠,堪忍奉上,所謂阿難比丘是。」

可是,多年來,由於阿難要侍奉佛陀的起居飲食,沒有太多時間修行,所以佛陀在世時雖然經常聽聞佛法,卻未能證得阿羅漢果位(聲聞弟子的最高修行境界)。

上面述及,佛陀將入涅槃之時,阿難悲痛得泣不成聲。佛陀將最後遺教說出之後,復以憐愍的眼神看著阿難,對大家說:「阿難非常辛苦的侍奉我二十七年,他為人溫和而寬厚,聞法不忘,將來能在世間上發光發熱。」弟子們相約聚集,商議舉行會誦,以背誦出佛陀在世時所說之教法;三天後,阿難起程到王捨城參加第一次佛陀遺教聖典的結集,路上走了二個多月,最終抵達王捨城。當時主其事的首席大弟子迦葉尊者,選了一千位阿羅漢一同結集經藏。(何以只選一千羅漢呢?因佛陀在世時曾度了頻婆娑羅王,王為了報佛恩,命令宮中每天設千人飯食供眾,頻婆娑羅王死後,他的兒子阿阇世王仍遵循遺命,設食供養千人。)

   當千人齊集時,迦葉尊者入定,觀見只有阿難一人還未證阿羅漢果。於是當眾把他牽出,說道:「未證聖果,不准入內!」語畢,還故意在大眾面前激發阿難,責問他六大罪狀:

   「你做佛陀侍者,有一次佛陀身體不舒服,走累了在樹下休息,想喝水,你為什麼不舀水給佛陀喝呢?」

  阿難說:「雖然河水就在鄰近,但是因為剛剛有一大隊人馬,將近五百輛車馬經過,把河水弄髒了,一時它澄清不下來,所以我沒有辦法舀干淨的水給佛陀喝,並不是我故意讓佛陀口渴,沒水喝。」

  迦葉尊者說:「佛陀是一個證果的聖人,還怕喝髒水嗎?你不讓佛陀喝水是你的過失,這是你的一大罪過。」

  阿難說:「我心裡只有敬意沒有過失,但是我尊敬你的德養和教誨,我向大眾忏悔。」

    迦葉尊者又對阿難說:「佛陀涅槃以後,你讓女眾比丘尼看佛陀的遺體,而且還讓她們把佛陀的腳弄髒了,這是大不敬,也是你第二件罪過。」

  阿難說:「佛陀入滅大家都很悲傷,女人更是感情脆弱,是她們悲傷啼哭的眼淚弄髒了手,以致弄髒了佛陀的腳,並不是故意的。我心無不敬,而且也只有這麼做才是辦法,但是我尊敬你,我向大眾忏悔。」

迦葉尊者又說:「你向佛陀求情,准許女子出家,使正法減少五百年,並且使許多莊嚴的事變質,使檀越降低了熱誠、信心,不再護持,減損福德因緣,這是你的第三件罪過。」

  阿難說:「世尊的姨媽瞿昙彌,她有撫養佛陀成長的大恩,瞿昙彌懇切哀求,誰能無動於衷呢?這實在是不得已的事,但我尊敬你,我向大眾忏悔。」

迦葉尊者又說:「你為佛陀縫僧伽梨(「僧伽梨」就是僧人穿的大衣袈娑)的時候,竟然用腳踩著縫它,這是你第四件罪過。」

  阿難說:「我並不是憍慢不恭敬,因為我當時私下,找不到人來幫忙我抓著把袈娑撐平,我只得用腳幫忙,我心念無過。但我尊敬你,我向大眾忏悔。」

迦葉尊者接著說:「佛陀在入涅槃之前,有一次曾問你,而且問了你三次,佛陀是不是該住世一劫或是更長的時間,你竟然都默不吭聲,讓天魔有機可乘,竟然答應佛陀這麼快就入涅槃,這是你第五件大過。」

  阿難說:「我實在不是有心這麼做,當時我正在打坐,因為功夫不深被天魔干擾,有意蒙蔽我,讓我聽不到佛陀的問話,實在不是我所心願的,我不是有意這麼做。但是我尊敬你,我向大眾忏悔。」

   迦葉尊者又說:「佛陀曾說過一些雜瑣、細碎的戒律要改掉,佛陀入滅的時候你竟然不問佛陀,不問佛陀『雜碎戒』指的是那些?這是第六件大過。」

  阿難說:「當時我因悲傷過度,不知道要如何是好,也忘了有這件事情該問佛陀,不是我故意不問的,我不是有心犯錯。但我尊敬你,我向大眾忏悔。」

迦葉尊者的呵責,令阿難慚愧悲泣,當眾忏悔而得到清淨,自知雖一向多聞,卻智慧多而定力少,所以不能得果,必須定慧均等才可證聖。於是當下發奮坐禅經行,精進用功,經一晝夜殷勤求道,疲極欲睡,在頭碰到枕頭的一瞬間,忽然大悟,證得了阿羅漢果,從而獲得了參加集會的資格。

    集會的時候,阿難尊者以他超強的記憶,覆誦出佛陀所說過的法,讓大眾能夠再次聞熏佛陀的教誨。最初集結的經典,如《阿含經》、《譬喻經》、《法句經》等,都是由阿難尊者所誦出的。所以大家都說他「多聞博達,智慧無礙」。

   自佛陀去世後,阿難尊者與摩诃迦葉尊者,一起領導了佛教僧團的活動,在相當長的時期裡,維持著教團的生存和發展。

阿難入滅之因緣

   迦葉尊者入滅後,阿難尊者成為世界佛教的領袖,在印度各國巡回傳教。直至一百二十歲時,有一天,來到一座竹林中,聽到有一比丘在誦佛法,念道:「若人生百歲,不見水老鶴;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見之。」

  阿難尊者聽到此偈,不禁慘然歎道:「佛法在世間的衰微,怎麼這般快速!」

  於是,阿難尊者告訴這位比丘:「世間上有兩種毀謗佛法的人:一種是多聞但卻有邪見的人;一種是不了解佛法甚深的道理,而顛倒亂說的人。這兩種人不但損人而且害己,不能使人脫離三惡道。」所以,剛才比丘所說的偈語應該改為:「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

  這位比丘將阿難尊者所說的話告訴他的師父。他的師父竟然說:「阿難已經老朽,智慧衰劣了,他的話不可以相信,你還是背誦以前的偈語吧!」

  後來,阿難尊者又聽到這位比丘在竹林下誦以前的偈語,再次問他是何原由,比丘便說出了他師父的講法。阿難心想:「無常的力量太猛利了,能使無量的聖賢遠離世間;使眾生常處於怖畏中,邪見熾盛,不善心卻日日增長。毀謗如來,斷絕正教,當永沉生死大海,開三惡道之門,閉人天之路,故於無量劫受諸痛苦煩惱!世間的人真是為可憐愍者,我向這比丘說正法,他卻反聽邪見,不接受我的教導。」「世間充滿眾苦,難以久居,佛陀及同參道友們都已入滅,何必再久留人間呢?」

  這時,阿難尊者在世間的度化因緣已盡,將入寂時,恆河南岸的摩揭陀國與北岸的毗捨離國兩相對峙,刀兵相向。阿難尊者就給他們的國王阿阇世王和毗捨離王托夢,預示自己將般涅槃。二國王都想得到阿難尊者的捨利以作供養,於是同時趕到恆河邊,此時尊者飛到恆河上空,入火光三昧,現種種神通,並對二國王開示道:

  二王善嚴住,勿為苦悲戀。

  涅槃當我靜,而無諸有故。

  時有雪山王百仙人應空而來,禮尊者足,皈依佛教,剃度出家,並說偈言:

  本來付有法,付了言無法。

  各各須自悟,悟了無無法。

  偈頌畢,尊者分身作四份入寂,其中一份與毗捨離王,一份與阿阿阇世王,讓他們各自建塔供奉。二國王心懷慚愧,各自退兵。

阿難尊者入滅後,流傳佛法的責任便付囑給弟子商那和修了。

  

結語  

   阿難尊者的一生,除了輔助佛陀弘揚教化之外,其他重大事跡與貢獻亦屬不少,可概括為以下數點:

   一是摩登伽女之難:摩登伽女即旃陀羅女缽吉帝,欲以咒術迷惑阿難,終因佛力加持,始得脫身,最後缽吉帝女為佛所教化,出家得阿羅漢果。「缽吉帝」在印度屬於「可觸者」,是最低下的種姓;因阿難的原故,佛教沒有放棄這些受盡歧視的弱勢群體,佛陀提倡「四姓平等」、「眾生平等」,讓他們享受到真正的平等與自由。

   二是女性出家的因緣:今天的女性得以出家,應歸功於阿難尊者,因為他請求佛陀准許收容出家女弟子。

   三是佛經的結集:由於阿難尊者超凡的記憶力,佛陀的言教在他的努力結集整理下,才得以面世。

   四是入寂之時,分身涅槃,止息戰爭,被傳為千古佳話;遺骸分別由兩國建塔供奉。

  公元七世紀前半葉,唐代玄奘法師前往去印度游學之時,仍見到此一遺跡。現時在中國佛教寺院或石窟、雕塑、壁畫中,阿難尊者往往被塑成正在合掌禮佛的年青僧人,與摩诃迦葉尊者一同侍立在釋迦佛的兩邊,構成「一佛二弟子」的格局,受人尊敬、贊歎與膜拜。

 

上一篇:寬運法師:禅師的眼淚
下一篇:南懷瑾居士:答問青壯年參禅者 第一天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