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達照法師:超越死亡 第三章 饬終關懷——關懷為真情之透露 第一節 臨終關懷之概念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上篇——臨終之正面關懷

佛教就是令一切眾生覺悟真理之教育,佛法即是使一切眾生解脫痛苦之方法,只有覺悟真理才能解脫痛苦,也只有解脫痛苦了才能徹底的覺悟真理。

佛陀的大慈大悲,是不受時間和空間所局限的。只要是眾生,就是佛陀教化的對象,只要有生命,就有覺悟真理和解脫痛苦的機會,無論身份的高低,上至國王將相,下至村野愚夫,無論壽命的長短,哪怕是長壽天的八萬四千大劫,或只有最後一口氣在,都是覺悟真理的寶貴時機。故言:如一眾生未得度,我佛終宵有淚痕!

佛教史上,對於老者、病人、死亡的關懷,都有豐富而周足的記載,用心之誠,關懷之深,千載之下,萬古常新。佛陀本人就曾經伺候病人、開示老者、關懷其父王的臨終;祖師大德也是如此,代代相傳,直至如今,感人不已!

現實人生的局限和脆弱,就是因為不了解自己生命的豐富完美的內涵,不明白生命的本來面目,從而對老、病、死等等現象產生逃避和恐懼的心理。老病死本身已是肉體上最劇烈的痛苦,在這痛苦上又增加了更深一層的心理折磨,這就是佛陀說的“受了第二支箭”。由此可見,心是惡源,形為罪薮。因此,調心調身就是面對痛苦的基本方法,調身必須藥物,調心則需方法。

佛教的臨終關懷,就是因為現實人生具有老病死之悲哀。既然生命是完美的,就應該沒有悲哀和痛苦,既然人們不能夠從悲哀痛苦中解脫出來,已經覺悟的解脫者也就應該對他們進行正面的關懷。臨終者的福德因緣和對其自身的信心,是走向解脫之道的內在主因。由於覺者圓滿的智慧和無我的慈悲,能夠給正在受苦受難的臨終者溫馨而喜悅的力量,使之開放自己而獲得徹底的自在,因此說正面的臨終關懷,是臨終者解脫痛苦和覺悟真理的重要助緣。

佛教各大宗派都對臨終者有著不同形式的關懷,而最為突出的要算是淨土宗和密宗了。理論之豐富,方法之實用,范圍之廣闊,目標之明確,生命之尊嚴,實為人類歷史上的一大奇跡——無與倫比之瑰寶。因此,本文就簡約地從淨土宗和密宗來介紹具體操作的方法,依此精神實質而類推,其它一切方法也都能夠使臨終者獲得解脫!

第三章  饬終關懷——關懷為真情之透露

第一節 臨終關懷之概念

死亡,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是一件悲哀、絕望、可怕和神秘的事情,而對另一些少部分人來說,卻只是極無所謂的一個過程而已,就如換了件衣服一樣的不當回事兒。佛法並不贊成這兩種態度,因為這兩者都沒有如實了知死亡的真相。

畏懼死亡的人,是因為貪戀生存的快樂和實在,也是因為對於死亡之後的無知和迷茫,不願意承認生命的規律——有生必有死,這是在生死之間產生自相矛盾的人。同樣的,笑面死亡的人,是因為看到生死規律的不能自主,與其痛苦不堪,不如豁達一些,但也只是懵懵懂懂的自以為是而已,這是在死亡跟前掩耳盜鈴的人。

佛法中的臨終關懷,並不是無中生有的大喊恐懼之威脅論,也不是視而不見的高談灑脫之自由論。而是認認真真地面對各個不同層次的生命體悟,面對復雜紛繁的身心世界,作出理智與感情互不偏離的正當選擇。關懷就是要真誠地、發自內心地關心身邊的每一位老人、病苦者、臨終者。

面臨一期生命的終結,能夠安住在法爾如是的真理之中,不會產生畏懼和驚慌,也不會有刻意做作的灑脫和浪漫,靜靜地走過生與死的轉彎處,細細地品味生與死的義趣,何其微妙不可思議而又難能可貴啊!生與死的真理也就是這樣,需要你認識它、適應它、改造它、超越它。

因此,臨終關懷的概念也就變得這麼簡單明了,只需要關心幫助臨終者認識死亡的真相、適應死亡的過程、改造死亡的情緒、超越死亡的束縛。當然這個臨終者,就包括了他人、自己、與臨終者相關的人。對於他人,我們就直接用正面的形式來關懷,故稱之為臨終正面關懷;對於自己,則需要自我來進行悉心的關懷,所以叫做臨終自我關懷;對於相關的人,那就有必要進行慰勸和開導,畢竟學會了生活,才能學會死亡,故稱為臨終反向關懷。

本書的首要目的,在於正面的臨終關懷,具體操作方法,將在第四、五、六章作深入詳細的介紹。同時,就佛教臨終關懷的思想,對佛教史上的佛、菩薩、高僧大德們的臨終自我關懷和臨終反向關懷,也作一拋磚引玉的提示,希望在臨終關懷的思想領域裡有所突破!


一、生命的尊嚴

茫茫苦海,芸芸眾生,匆匆過客,碌碌何為?古人說:不為名來,即為利往。人們平時就在“名利”上競走奔馳,追求尋覓,無暇顧及生命的真相,直到大限來時,方知歲月不饒人,老病交加,手足無措,心煩意亂,哭爹喊娘。

人世間,對於這種急需關懷的臨終者,或者不問不聞麻木不仁,或者冷眼旁觀無能為力,或者憂愁灑淚以示同情,或者藥物麻醉求安樂死,或者虛狂妄語哄騙蒙蔽,此等情景,都只是徒增死者之傷感,虛掩死亡之真情,怎不令人感慨萬千,悲心泉湧!

長夜漫漫何日曉?幽關黯黯不知春!

面對死亡的種種肉體劇痛,和如此淒慘哀絕的情境,既不可若無其事的樣子漠不關心,也不可杞人憂天的樣子庸人自擾,而是要拿出真正的勇氣和毅力,敢於為臨終者扯破虛偽的面紗,直示本來之面目。

第一,有生必有死,這是生命歷程不可抗拒的規律,高者必墮,合會有離,生必有死,聚散無常,自是世間之常規,必須首先告知臨終者此一真正可靠之事實。

第二,死亡無有定期,人生不滿百,常懷千年憂,無論身份地位如何,無論壽命長相如何,無論何時何處,生而為人備受黑白無常之威脅,白天和黑夜不停地交替著削減了生存的歲月。雪峰頌雲:“一盞孤燈照夜台,上床脫了襪和鞋。三魂七魄夢中去,未委明朝來不來。”[1]

第三,死亡是生命轉折的關鍵,不是游戲的結束,而是一期生命的終結,另一期生命的開端。猶如開著一輛車,到了機器部件都已損壞,再也開不動的時候,就必須帶著裝在車廂裡面的物品,選擇另一輛新車,延續原來的目標,回歸故鄉的家園。否則,永遠只能流浪在他鄉,而失去真正的自由和溫馨。

第四,在死亡面前,過去生活的一切負面記憶,都顯得不足掛齒,首先要原諒自己,其次要原諒別人,然後再原諒其它的人和事,原諒一生中所有的不滿、積憤和誤會。順便就要放下肉體和心靈的痛苦與創傷。

第五,臨命終時,可以尋求生命的美好向往和究竟歸宿,放下包袱的清淨身心多麼完美無缺,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何等微妙絕倫,向往著生命中究竟覺悟的灑脫自在,這是尋找安全港灣的最佳時刻,多給臨終者贊歎、引導和鼓勵。

第六,生命之尊嚴,並沒有因為死亡而摧毀,一切來源於尊重。對臨終者產生了發自內心的恭敬尊重,超越怨親敵友的差別,沒有國界膚色和種族的區分,亦無男女老少相貌美丑的執著,更無身份地位行為善惡的評判。生命就是生命,離開一切現象上的差別,完全投入到神聖不可侵犯的生命海洋,閃爍著無限智慧和慈悲的光芒。

佛法中的臨終正面關懷,不僅要讓臨終者能夠安詳地逝去,還要讓他們在這生命轉折的關鍵時刻把握機會,升華生命的層次,踏進另一期生命的美妙花園,獲得真實的自由和幸福,因此是認真嚴肅和周密細致的,其理論和方法,將在下文作全面詳細的介紹。
 

二、生命的灑脫

從懂事的時候起,我們就不停的關懷自己,不停地為自己打算。從小就打算能夠過得開心好玩,無憂無慮;稍長又打算自己能夠名利財色樣樣如意,出人頭地;後來還打算自己能夠妻賢子孝人際和美,安享天倫之樂。難道就不能為自己的死亡和下一期生命做一次打算嗎?當然是可以的。

無論在社會歷史上,還是在宗教歷史中,古今中外,都有數不清的聖賢們完成了臨終自我關懷的大業,顯示了生命的灑脫!佛教自然是特別重視“自度度人”之實踐性的宗教,具有非常清晰的“自度度人”的理論和方法,可以說:一部《佛教史》,就是一部生命的實踐智慧學史,一部《高僧傳》,就是一部生命的自由灑脫傳。

能夠微笑著面對死亡,這並不是天方夜譚的古老傳說,而是潇灑大方的自我關懷,也是實事求是的現實主義。當死亡無情地降臨時,與其哀傷悲歎和十萬個不願意,不如冷靜一點兒承認這是一期生命的終結,坦然面對而不逃避,其實,眼淚和微笑也就在一念之間。

不過,同樣的死亡微笑,卻有不同的微笑內涵,這又是生命的另一個豐富多彩的層面,也只有透過佛法的眼睛,才能讓我們徹底看清楚此中的富有和莊嚴。佛法中的五乘正法,就是指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能夠獲得此五乘中的任何一乘,就都可以在死亡的時候,面帶笑容而不會憾恨交加、痛苦不堪。但是,菩薩乘的重點卻在利益他人,即使在死亡面前,也不會忘記關懷他人,所以並不局限於自我關懷。

首先,最低程度的死亡微笑,也要在臨終時超越惡業的束縛,包括事相上的去惡從善,以及心靈上的沒有惡業之陰影。人乘就是實踐做人的善良行為(善業)——五戒,相當於儒家所說的仁、義、禮、智、信五常,具有嚴格意義的正人君子之素質,也就是對待自己有清醒的頭腦和善意的諒解。世間許多豁達的人,並不信仰什麼宗教,也能夠笑面死亡,就是屬於這種情況。按照佛法看,此人來生還有資格獲得美好的人生。

其次,稍微安寧的死亡微笑,就是在現實生活中已經實踐了純善純美的人,無論是行為上,還是心念中,都沒有讓自己留下悔恨和痛苦,從善如流的生活態度,一直延續到臨終時刻。社會上陰暗丑惡的漫布和泛濫,也不能侵擾內心純善的唯美主義,這是天乘的實踐結果,在五戒的基礎上,再加心靈的無貪、無嗔、無癡,身心世界一片祥和善意,死亡之後即可到達生命的快樂天堂。

這兩種死亡的微笑,都是從自我關懷中獲得,也是佛法與其它正統的宗教,乃至世間法的共同層面,學佛與不學佛,只要認真面對死亡的問題,在平時經常訓練涵養,就都能夠達到的。但是,這兩種死亡的微笑依然是處於輪回生死的狀態,並不是永恆的微笑,而是暫時的自我安慰,將來還會笑不出來而痛哭流淚的。佛法的獨特之處,就在於並不滿足這兩種看似輕松隨意的死亡微笑,所以佛法的真精神還在於超越世間的善和惡,獲得生命更深層次的灑脫。

佛教臨終自我關懷的真正目的,也就是使臨終者解脫輪回之痛,從此不再流浪生死險道,不再因風皺面,不再為雪白頭。這是修習聲聞乘和緣覺乘有所成就的人,自己渡過了生死苦海,而在死亡時臉上露出的燦爛微笑。

首先,聲聞乘的成就者叫做阿羅漢,消除了思想和見地上的根本錯誤,一般來說,具有三層含義:一、殺賊,賊,指見解、思維上的迷惑。阿羅漢能斷除三界見、思之惑,故稱殺賊。二、不生,即無生。阿羅漢證入涅槃,不再接受生死的任何痛苦,也不再受生於三界之中,故稱不生。三、應供,阿羅漢得漏盡,斷除一切生死的煩惱,應受人天之供養,故稱應供。所以,這才是能夠真正做到自我關懷的聖者,才是臨終時真正灑脫的實踐證明。

其次,緣覺乘的成就者叫做辟支佛,這在思想境界上要稍微高出聲聞乘的聖者。他們有的是無師自悟,稱為獨覺;有的是聽佛說十二因緣法而悟道,稱為緣覺。明白了一切現象都是因緣和合而生起,沒有任何可以主宰的內容,死亡也是如此,本來就是緣聚則生、緣散則滅的一種現象,所以不受這一切現象的束縛和世俗的糾纏,超然物外,釋然解脫。

佛法中的這些理論方法,歷史上的這些實踐記載,都很豐富明了,清晰可辨,實踐起來也並不是特別困難,有心學人自可從中獲得生命品質的提升,實現生死自如的願望!當死亡來臨時,便可以幽默地跟自己開個玩笑,談笑間邁向解脫自在的死亡之路,死亡的微笑也將充滿人間!
 

三、生命的偉大

生命的偉大就在於生命內在的無窮力量,具體表現在絕對的自由和絕對的幸福上,佛法就是開發這種生命力的理論和方法。一個處於脆弱狀態的生命,並不知道自己這微小脆弱的個體也具有內在的完美性,特別是面臨死亡的時刻,更是不堪一擊,所以需要明眼人給予正面的關懷。而僅僅獲得自身的解脫,也只是不受痛苦折磨的自我關懷而已,所以並不是佛法的終極關懷,也不是生命的全部內涵。而在面臨死亡的時候,仍然能夠反過來關懷還活著的人,也就是臨終的反向關懷,才是生命真正偉大的寫照,亦是佛法高深微妙之所在。生命的廣博和偉大,原本就可以無窮盡的付出,在付出中獲得美妙甚深的幸福快樂,真是不可思議!

這種反向關懷也是大乘佛法的優越之處,修學大乘佛法的人都知道,大乘行者主要就是修行六度乃至十波羅蜜,第一個就是修習布施,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修行布施就是學習付出,包括財物體力方面的物質付出,和知識技能、思想理論甚至愛心真情方面的精神付出。在智慧和慈悲的指引下,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真可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面對死亡,能夠高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已經是驚天地、泣鬼神。而在博大精深的佛法面前,在豐富多彩的生命當中,這仍然顯得微不足道,可見佛法對死亡的透視和對真理的闡發,是達到何等圓滿無礙的境界。

總之,無論是臨終的正面關懷,還是臨終的自我關懷,抑或臨終的反向關懷,都是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那就是要謹慎地關心死亡,也是給我們一個警告,亦即是不要粗魯地漠視死亡!當你真正的關心死亡時,死亡就會變得不那麼凶殘可怕,會成為生活的自動調劑,成為光芒四射的無價寶珠。當你熟視並掌握了死亡的真相時,死亡就會變得幽默可愛,人間美妙無比,身心永遠清淨,生死不再迷惑,死亡的笑聲頓時響徹每個眾生的心靈世界。


--------------------------------------------------------------------------------

[1] 見《大正藏》卷四十七,第286頁中。

 

 

上一篇:達照法師:超越死亡 第二章 第三節 究竟覺與淨土
下一篇:雪漠:流轉的因緣,是變化的母親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