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觀雙運,才能對治習氣
實際上,身體就是“我”,執著於滿足身體的欲望,就是放不下對“我”的執著。在你心底,這個身體、這個“我”還是存在的,你覺得要吃好、穿好、住好,才“對得起自己”,就會生起無窮無盡的欲望。
還有一種說法是,在你證得空性時,也就同時證得了無分別智。而證得無分別智的目的,正是消除分別心,進而破除那些由分別心引起的執著。當你直接進入無分別的狀態,擁有那份智慧的時候,就和證得了無分別智是一樣的。這時,經驗或偏見就不能左右你對事物的判斷和感受了。
舉個例子,你不喜歡吃飯時大聲談笑的人,與朋友外出聚餐時,卻偏偏遇到這樣的一桌人。那噪音讓你非常煩惱,一門心思就盼望著他們說話小聲一點,或者快點買單走人,根本沒法好好跟朋友說話。但假如你這時在海邊,那此起彼伏的,只是海浪敲擊巖石的聲音,你覺得那很浪漫,自然就不會嫌它吵。事實上,這兩種聲音都是沒有自性的,本質上沒什麼不同,只是你的分別心在影響你內心的寧靜,讓你不能專注於當下。分別心消失之後,喜惡和貪執自然就會隨之消失。
當你擁有了一種正見之後,就要有相應的行履,也就是說,你要用生命與行為來實踐你的覺悟。當你實踐的時候,就會發現自己雖然在理上明白了一些東西,但是還沒有真正證得那種見地,不能遇事無礙。比如,你道理上覺得沒什麼好生氣的,但有人罵你,你還是會火冒三丈,這就是不能遇事無礙的一種表現。
這個時候,你要在真心狀態下觀察世界上的一切。行、住、坐、臥間保持寧靜祥和,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要執著,不要貪求。你只要凝神觀察,含笑看著萬象的發生與結束,不要管太多的東西。它來的時候,你就任它來,不要貪圖或執著眼前的一切;它去的時候,你也任它去,不要牽掛什麼東西。任那世間萬象如雨攪雪般呼嘯來去,造成什麼結果都好,都影響不了你的快樂與寧靜。
暴雨中,金色閃電劃破長空,狂風讓草木低頭,地下遍是一個又一個的水窪窪,水窪窪裡面,映出顛倒的世界。假如此時你的心不被浸濕的鞋子、吹斷的傘所影響,便可安住於明空覺性之中,享受這風雨的清涼與美麗。
畢竟,雨是會停的,風也是會住的。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像這狂風暴雨一樣,既有始,也有終。明白這一點之後,雨可以打濕你的衣服,風可以撼動你的身體,但它們都無法改變你寧靜、光明的心。
即便你的心稍有波動,也不要緊。因為,這時候,你只是明心見性,見到空性,還沒有真正地證得無我。沒有證得無我的時候,你就無法放下身體的欲望。好比肚子餓的時候想要吃飯,吃不上飯就會痛苦、煩惱。實際上,身體就是“我”,執著於滿足身體的欲望,就是放不下對“我”的執著。在你心底,這個身體、這個“我”還是存在的,你覺得要吃好、穿好、住好,才“對得起自己”,就會生起無窮無盡的欲望。所以這時你的習氣還很重,煩惱也還有。
不過,雖然它們的力量還很大,但是你的光明已經朗照了。有了智慧光明的指引,就如同黑暗的房子裡忽然亮起了一盞燈。在這盞智慧之燈的照耀下,你會看清自己的煩惱和習氣,就像發現房子裡滿地都是垃圾。
這時你也許會感到奇怪:我為什麼要為了這種事煩惱?為什麼這麼明顯的問題,我卻一直看不出來?那是因為,在你還沒明心見性的時候,屋子裡仍然一片黑暗,你什麼都看不見,就會覺得屋裡沒有垃圾。當你明白的一剎那,屋子裡就亮了燈,這時你才會發現原來屋裡到處都是垃圾。發現垃圾不要緊,把它們清理出去就可以了。若干年後,你就會證得“無我”之境。那時,你的心波就會慢慢平息,欲望也會化為一種智慧,生起妙用,煩惱化為菩提,你就能得到“大自在”。即便身處屠門、屍林、妓院,仍能安住於空性,你就會得到究竟解脫。
不過要注意,習氣只有對境才能徹底清除。比如好色的習氣,只有看到美女時才會生起;貪財的習氣,只有看到一大堆金錢時才會生起。所以說,當你的真心狀態穩固時,就要到紅塵中歷練,借事修心,多修忍辱。不遇事,你就不會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對治了習氣。假如某種習氣出現時無法對治,到最後火燒功德林,就什麼都沒有了。
有一部電影叫《色戒》,電影中那修行人在山洞裡閉關,修了三年三個月零三天,好像石頭一樣。其實,他只是進入了一種頑空狀態,冷水泡石頭般地泡了三年,這樣是沒有任何功德的。這三年中間,他與外界隔絕了,很多習氣沒機會生起,也就沒有得到徹底清除,還處於休眠期,像活火山一樣,遇到天時地利就會爆發。所以,當這個修行人走出山洞之後,見到一位女孩子立馬就還俗了。
為什麼有時理上的明白會退轉呢?因為安住於真心狀態的這種定境還不牢固,還會有妄念生起。所以你必須時刻保持警覺,形成“觀”的習慣,不能隨了妄念走。當你安住於真心、觀察自心時,一觀察,那妄念就沒有了。假如不能時時保持警覺,察覺不到自己生起了妄念,就會不知不覺地跟著妄念走,丟失了真心。這也是所謂的“不怕念起,唯恐覺遲”。
但也不能過度警覺,因為過度警覺會變得緊張,傷害你的止寂之心。在警覺的同時,還要學會放松。大手印講究止觀雙運:“止”,是定;“觀”,是慧。
不過,真正的“止觀雙運”,也許跟有的人理解中的“止觀雙運”有一些細微的差別,因為人們有時會運用自己本有的知識和習氣,對“止觀雙運”進行解釋。這個解釋跟它真實的本質有一定的距離,那距離就是他們理解和運用“止觀雙運”時的障礙。我們把這種由所學知識和細微無明造成的障礙,叫做所知障。
比如對美女,大家都會自己的標准,即使是公認的美女,也未必能讓所有人都覺得她很美。又如喝茶,我用清新、甘香來形容茶味,你咋知道你的清新、甘香和我的覺受是不是同一個東西?
心性上悟到的那個東西與身體證到的那個東西,實質上還是有差距的。所以說,開悟和解脫還是有一段距離的。解脫就是不但心性感受到那個東西,生命中也品嘗到那個東西,而且,那個東西變得非常穩定,不可動搖,這才叫解脫。
開悟之後,再經過苦修,才能解脫,並不是說一開悟就解脫了。
--選自《讓心屬於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