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寬運法師:不讀《華嚴》不知佛富貴 十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不讀《華嚴》.不知佛富貴(十四)

   ──寬運法師西方寺「華嚴吉祥法會」午齋過堂開示

    接下來是:「若得五欲,當願眾生;拔除欲箭,究竟安隱。」 

若得五欲:什麼是「五欲」?就是財、色、名、食、睡。

    (一)財欲,財即世間一切之財寶。謂人以財物為養身之資,故貪求戀著而不捨。
  (二)色欲,色即世間之青、黃、赤、白及男女等色。謂人以色悅情適意,故貪求戀著,不能出離三界。
  (三)飲食欲,飲食即世間之肴膳眾味。謂人必藉飲食以資身活命,故貪求戀著而無厭。
  (四)名欲,名即世間之聲名。謂人由聲名而能顯親榮己,故貪求樂著而不知止息。
  (五)睡眠欲,謂人不知時節,怠惰放縱,樂著睡眠而無厭。

    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所謂「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只要我們犯了其中一條,就會把我們拖下地獄去;如果五條都犯了,那就怎樣跑也跑不掉了,必定是墮落三塗。 因此說,「若得五欲,當願眾生,拔除欲箭」:這五欲就好像箭似的,射到我們身上,原本是很痛的,但是我們麻醉在欲樂之中而不自覺,所以如果我們不想到地獄去,就必須把這五欲的根斷除;欲箭拔除了以後,這時我們才能得到智慧,得到真正的快樂,才能得到「究竟安隱」。

  〈淨行品〉的內容非常豐富,我們華嚴法會過堂時間有限,所以沒有足夠時間把它詳細地講完,上面只是抽出幾個重點跟大家說明一下。接下去還有很多的「當願眾生」,今次法會是講不完了,希望以後有機會,再系統地詳細說明。現在將此品整體的內容要義,概括地講一講:

    這品經的大致內容是,在華嚴法會上智首菩薩問文殊菩薩,如何才能得到清淨的身、口、意?雲何得到修行的功德;雲何、雲何……?一連串的為什麼,智首菩薩的問題很長,主題就是菩薩如何才得到修行的最大利益。

   文殊菩薩以偈頌的形式回答,首先贊歎他的提問很好。回答中有句很重要的話,就是:「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前面(在8月19日)文中己提及,這可以說是修行的關鍵與核心所在。後面的經文繼續告訴我們,要在生活中善用其心,內容涉及到出家人的生活,也涉及到在家人的生活。偈頌中講到,在任何一種生活場景當中,無論我們看到、聽到或做一切事情的時候,我們都要發願「當願眾生」,「如何、如何……」,這實際上就是教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裡修行的方法。這種修行的側重點,不在於我們去如何轉變外在的環境,而在於我們要在生活的每一個環境與機緣中,學會用心,也就是善用其心。

    正如古人所說,愚笨人修行,總是在環境上動腦筋;而聰明人修行,則能夠善用自心來轉化境界,而不在外境上用心,所謂「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經中提到的情景有141個,當然我們在實際生活中所面對的情景,絕不止這些,可以說是難計其數,這只是舉其要者而言。這品經給我們最大的啟發是,無論怎麼樣的情景,我們都有可能將之轉化,然後在內心生起修行的功德。

   我們來透視偈頌語言的結構,從菩薩在家、孝侍父母、善事於佛、護養一切,到穿衣、吃飯、睡覺、言行、舉止等等,這一切所揭示的重點與核心,就是指出真正的修行,必須要「安住當下」,這個「安住當下」,可以說是修行的訣竅。只要我們細心觀察一下,就可以發現,其實我們生命中的每時每刻,都在不斷地遷流、變化當中,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未來的還沒有來到,而現前的這一切,也在念念生滅,如何能把握得住呢?

    在佛教的禅觀裡面,對「安住當下」的修行有很多系統的方法,如「四念處」、「八正道」的正念,就是要我們在生活中,對外在的每一個情景都保持覺醒、覺照,然後把自己的心安住。從心理學角度來觀察,「安住」包括「專注」與「透視」兩方面。我們平常之所以做不到安住當下,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我們整天生活在各種概念、思維模式,以及後天所形成的價值觀、意識形態裡面,我們執著於自己所看到、所聽到、所想到的一切,而不能直接與事物的真相接觸;二是我們心裡有太多的情緒、情結與煩惱等等,障敝了我們,令我們看不到自心與事物的本來面目。人的一生就像一條河流,往往身不由己地順著自己的意識、情緒之流漂流下去,不知道最後會流向何方。所以,「安住當下」就是要在每一個的「這一刻」,把我們的心凝固、安住、安穩下來,在每一個當下令自己的心不為外境所搖動。(未完待續)

 

 

上一篇:寬運法師:不讀《華嚴》不知佛富貴 十五
下一篇:寬運法師:不讀《華嚴》不知佛富貴 十三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