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居士文章
南懷瑾居士:禅與生命的認知 初講 第五日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第五日
第一堂
修念佛法門的方法,很粗淺地說就是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念完了這一聲阿彌陀佛,身心一概放下沉下去,沉到虛空,這是修淨土念佛三昧的方法,非常之好,而且是禅淨同修之路。在我們來講,這也是中國儒家文化。
儒家修行之路
曾子著的《大學》講,上至皇帝,下至普通任何一個人,都必須自修內養之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是幾千年的文化傳統,我們十一二歲都背來了,是儒家正統的修行之路,在佛法沒有來之前就有了。所以當佛法傳過來,翻譯禅定這個"定",是采用《大學》裡的,是中國傳統的文化。現在我們中國人的教育,自己把它丟掉了,不止斷層,是連根挖掉了;不過沒有挖完,還有我這個老兵在。
這幾步是修行的功夫,"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止做到了,這是定,包括我們這幾天講的修持。定而後才真正進到靜,靜的境界工夫做到了才是安。所以大家殺坐在這裡搞了四五天已經了不起了,我都佩服你們。在我的想像中,右排這幾個當代年輕的大英雄們,我講大英雄是給他們戴高帽子,原以為他們坐不住,是玩玩的,兩三天就會跑了,結果竟然安定下來,很不容易啊!可是他們這四五天也很勉強,心沒有真正的安。"靜而後能安",一步一步工夫,不是讀了就知道的,有些人玩聰明,認為讀了就辦到了。
你注意"而後"兩個字,是指一步一步工夫做到。"安而後能慮",認為慮好像是思想、思慮,那就錯了,慮就是佛學講智慧般若,能慮就是能夠生起智慧來,由定生慧。慮而後呢?工夫做到了,則"能得",得個什麼?是倒過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得到明德了。"物有本末",任何東西都有根,有頂尖,本是根,末就是頂尖。這是中國文化傳統,從皇帝起到每一個老百姓的基本教育修養。"事有終始",你要做內聖外王之學,內是聖人的修養,外用可以治中平天下,都要先從這裡學起。
"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人生自己的修養也好,全體人民人類的教育也好,其根本就在知止。知止很難,是止在一點上。我剛才上來,聽到諸位在念佛號,共修跟單獨自己修力量不同,共修有互相的感應,有共鳴的作用,互相影響。所以在外面聽到無比的莊嚴清淨!左右都念,自己也不好意思,只好跟著修行,心不靜也冒充靜了嘛!這是共修的好處,但是要有共修的環境。
所以我感歎,政府花了那麼多錢辦小學中學,孩子一進學校就要住校集體生活,需要明師的帶領,共同的影響。進學校先養成到社會怎麼做人,怎麼生活。像我們七天在這裡,這裡也是一個社會,三個人以上在一起就變成一個社會了,社會主義嘛,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目標,共同的生活;真正民主的重點,必須是共同的需要,共同的修養。那麼我們剛才的方法呢?是講共修念佛,走修證之路,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也靠阿彌陀佛的力量加持我們,西方人叫做祈禱。我們不是用自心去祈禱,是心跟佛合一,念佛的名號,心就寧靜下來,這就是定,就是止。
佛號與咒語
所以淨土法門念一聲佛號,叫做"三根普被",這句話是最大的教義,也是佛教最重要的,大家卻很輕視。哪三個根呢?第一等聰明的人是上根,就是昨天我引用孔子講的"生而知之"的人;第二等"學而知之"的中是等人;下根中最笨的人。上中下三等,三根普被。不管你高智慧或最笨的人,念一聲佛號,心一靜,什麼魔啊鬼啊,當下都寧靜了。不然你們可以去做個試驗,養一只貓,或一條狗,這些動物在動得很凶猛的時候,你靜靜站在前面,看著它的眼神,你的心進入它的心裡頭,念南無阿彌陀佛,它就安靜下來了。
我以前的一個老學生,就是朱文光博士,這裡老一輩的都叫他師兄,他是台灣人,他跟我最早,死得也最早,學農化的,美國留學,既學佛又學道。我吹牛給你們聽,他真是大科學家,雖然學農化,什麼都懂。他有科學問題解答不了的就跟我來討論,開始做試驗,講了很多東西。有一個階段,他測驗念佛、念准提咒的功效,把稻子、花木種兩排,用念過咒子、念過佛的水澆一排,用普通的水澆另外一排。兩三個月比下來,發現用念佛念咒子的水澆的稻子、花木長得非常好,比一般好地兩三倍。他說開口對著那個水念大悲咒或准提咒,或念心經,或者念阿彌陀佛,效果都不一樣,水的分子跟著變化。開口念和用意識默念,又是兩樣效果。
你們沒有經驗,大概古道有點經驗吧。像我當年在峨嵋山上閉關,山上三年把人世間一輩子的清理福已經享完了。所以我說我這一輩子的福氣從此沒有了。你們以為做管發財的有福氣,在我看來沒有福氣,真的福氣是清福。在那個峨嵋山頂,到了秋天九月十月之間,已經大雪封山了,上山是不可能的,沒有人可以走路上來的。要從山頂下來除非是滑冰下來。也有些和尚師兄弟們,屁股上包個大草席,拿兩個手棍,從山頂上"嘩"一路滑下來,那真是萬山冰雪。
我那時享盡清福,每夜的月亮都看得到,不管彎彎的眉毛月,半圓的月,圓滿的月。看到上空都是藍天,加上萬山冰雪,四周上下整個是水晶世界。尤其夜靜更深,不要說人看不到一個,鬼也看不到半個啊。那是冷得很哦,冷到已經不知道自己冷不冷了。就在那個時候朗誦一聲詩句,或者一聲南無阿彌陀佛,整個大地好像都在震動。現在我們大家在座的都住在城市中,紅塵滾滾,多少煩惱。但是,自己回到小房間,乃至有一個小地方坐下來,眼睛一閉,算是自己死掉了吧!什麼都不管,心中南無阿彌陀佛一念,同山頂的境界是一樣的清淨。
禅淨雙修
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實際上"南無"是皈依,阿彌陀佛是佛的名號,意思是無量光、無量壽。他是真正的大密宗,也是真正的禅宗。宋朝禅宗大師永明壽禅師,浙江余杭人,是一個將軍出家的,學佛有成就,學問又好。有一部中國最偉大的佛學《宗鏡錄》是他帶領的著作,影響中國文化千多年。所以有人說學佛沒有一部基本概論的書,我說你先去讀《宗鏡錄》,它就是佛學概論。永明壽禅師悟道以後專門提倡念佛,他的道德行為影響了宋元明清一直到現代。他有幾個偈子非常好,你們出家的同學應該都記得,"有禅無淨土,十人九蹉路",你們打坐修行學禅,不曉得連帶修念佛法門,修啊修啊,修錯了,因為自己智慧不夠;第二個偈子"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一邊打坐修行,一邊念念佛,好象很厲害的老虎又生了兩個角;"現世為人師,來生做佛祖",他一生提倡禅淨雙修,我只抽他幾句偈子講。你們出家同學應該背來。而且我還常勸你們出家同學,除了修准提法以外,好好提倡禅淨雙修,可是沒有一個人聽話的。像那個法師,我傳了個准提法,他就拼命教人修准提法。所以你們都叫我老師,我只好笑。
你們這些人在散亂中搞慣了,還能堅持五天下來,是多大的犧牲啊!我很佩服。因為我知道你們,這是多麼難能可貴,所以值得贊歎。但是這一次六七天的經驗,不要回去受到環境影響就變了,那就不行了。有些同學跟我在這個環境也好多次了,要是都像在禅堂一樣一貫下去,三年五年七年沒有不成就的。可是做不到,離開禅堂回去就不是這樣,受環境影響動搖了。然後說老師啊,真沒有辦法,外面的事情忙。我對啊對啊!實際上我嘴裡跟你講對,心裡在罵你,沒有本事,修行一換環境就變了,那怎麼叫修行!
尤其年輕的同學,從大學開始起搞這個到現在,一輩子沒有成就。不但是自己內養沒有成就,學問也沒有成就,事業也沒有成就,吹牛也沒有成就。有啊,有個人在外面說是我的傳人,到處騙人吹牛,騙人有成就沒有?也沒有成就。所以吃飯時,當眾罵他靠佛吃飯騙人。他一邊流著鼻涕眼淚,是!是!一邊看著前面的菜,問是牛肉還是豬肉啊!我寫信罵他,他把我的信裱起來,掛在前面:你看,老師在罵我,他沒有寫信罵別人吧!可見我是他的大弟子。你說有什麼辦法?真可惜啊!幾十年我說半個人都沒有,不要說整個。
這個時代
其實這一堂課是感慨,感慨什麼呢?我講件小事,也是大事。我笑沙彌,我說:這個地方,開始不是謝老總來墾泥巴不行,墾下來你蓋房子,現在來試用一下,樣樣覺得都還好。當然你也不懂,硬叫你來干這個。雖然吃了那麼多的苦,受了那麼多的氣,一兩年當中有這麼一個地方,你還是了不起。我還問,大家在這裡住,每一個房間,用的東西對不對,趕快集中意見,下一次再建的話,可以改善。
先跟你們閒談一下再講正題。我們這裡有一位朋友何先生,他對於國家民族文化教育熱忱得很,我說將來中國前途,他們年輕後代是有希望的,但是要靠自己,不是靠教育來,現在這個教育大有問題。我就想起古人兩首詩,我經常引用的,也是我的一輩子的寫照。
雨後山中蔓草榮 沿溪漫谷可憐生
尋常豈藉栽培力 自得天機自長成
"雨後山中蔓草榮",他說山裡頭,等於我們廟港這個地,原來是荒郊,謝老總來開始開墾。他說大雨以後荒山裡頭的那個草,得了天上的雨,自己生出來了。"沿溪漫谷可憐生",這些草沒有人培養,這些樹木是自己成長的。"尋常豈藉栽培力",尋常就是平常,藉就是依靠,沒有靠哪一個提拔,沒有靠哪一個幫忙。"自得天機自長成",我從年輕到現在,常常感歎,自己的一生也是這樣。比如這三位老板,做生意的許多人,或者做事業的等等,都有這個感慨。
我回到大陸以後,看到這一代,二三十歲,三四十歲的青年,包括你們四五十歲的幾個,都是自己成長出來的啊!都是一樣的可憐,"沿溪漫谷可憐生"。"三反""五反"以後,一毛錢沒有,自己怎麼干上來的?"尋常豈藉栽培力,自得天機自長成"。好可憐啊!所以像有人說要叫誰來幫忙我啊,都不要,我們都"自得天機自長成"啊!要是人家不要我們長成就算了,做枯草爛草算了嘛,這是菩薩發心。第二首:
自少齊埋於小草 而今漸卻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雲干 直待凌雲始道高
這兩句詩對於現代的社會、文化、教育、人生,是很悲觀的。人貴自立,要很努力自己站起來。"自少齊埋於小草",他說一個大樹根苗,跟小草一起生長。"而今漸卻出蓬蒿",從小看不出來,現在慢慢長大了。"時人不識凌雲干",時人,當時的人,看它是個小草嘛,理都不理。"直待凌雲始道高",一直等到這棵樹長得沖向雲霄了,大家就說好偉大的樹啊!所以任何偉大都是從平凡中來的。
現在我不是講哪一個人,我來禅堂以前還在跟沙彌研究建築。這裡建築還沒有完成,是剛開始的初步;還有很多要做的,真做一個大學堂,科學、哲學研究室,宿捨,什麼都還不夠。她說怎麼辦?我也不知道怎麼辦。我們兩個一老一少在講,走一步算一步吧!"時人不識凌雲干",世界上的人看現成的,不看你前面怎麼努力。修行也是一樣,出世法,入世法,做人做事都是一樣。
所以這兩首詩我們從小背來,我一輩子都當作自己的鞭策,做事情不求人知,只問自己該做不該做。所以儒家的道理就是"理所當為",應該做的就做了,不管一切。也就是昨天引用禅宗祖師講的"龍銜海珠,游魚不顧"。這些是是非非,同那些障礙聽都不聽,那是空話,沒有用的,作出來才是真的。這是剛才聽到念佛一路有的感想。你看人的思想那麼轉,轉了一大圈又轉回來。
這兩首詩也是偈子,你們每個人可以拿來安慰自己,勉勵自己。譬如講廟港這塊土地,我平常講,我平生最後悔的是廟港的事,不應該動念頭建這個地方,動了以後,自己搞得很痛苦,我最對不起的就是這一件事。中間大家這樣那樣,我一聽都是笑話空話,不理。
這地方如果等到完全弄好,還要等一兩年以後。這一次突然一念,翻開日歷一看,今年又去了半年了,陰歷六月初六,陽歷七月一日,會計年度剛開始,所以幾天以前告訴他們發出通知,就硬來測驗一下,不硬上就上不了。但是這裡什麼管理都沒有,後來忽然想到有一位女士,打個電話她就趕來了,一切就這樣匆匆逼出來的。當中宋君還找來管理的人幫忙,這都是講世法的事。大家五六天下來一看還可以,初步的試驗不錯,真要達到教育的目的,對社會作貢獻,還遠呢!前途萬裡才剛剛踏出第一腳。
第二堂
繼續昨天講安那般那的修法,用這個方法修禅定,即生成就可以證果。其實講實話,我還真怕講了白講。但是另外一個觀念,還不一定給你們講,還有很多眾生在聽,很多比你們高明的需要聽。關於"十六特勝",現在先說這個佛學的名稱,是釋迦牟尼佛以後這些大弟子們、大阿羅漢們,綜合修持的經驗,是很重要的法門。修氣、修脈、修安那般那,是由風大入手修,先了色身的四大,然後再證入到阿羅漢的果位。這是即生成就的路,很深。
知是什麼
首先昨天講到五個重點,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長短、知息遍身、除諸身行。這包括了大小乘佛法,修四禅八定,也包括了現在修密宗的紅教、花教、白教、黃教。我是照次序來講,這是整個修氣脈,即生成就的方法。因為內容太多了,先了解知息入這個"知性"。
這一次我告訴大家的題目,你們還記得嗎?這次的題目"禅與生命科學的認知",很嚴重哦。我也笑自己這個牛吹大了,這不只是一個題目,是多少個題目綜合在一起的!認知是認知科學,生命科學是生命科學,禅是禅,禅又包括了禅定與禅宗、見地與工夫,這裡頭內容太多了。給你們諸位這些老油條講,所謂老油條,就是老參菩薩,永遠在那裡參。叢林下那些老修行,當有人說你這個老參菩薩,聽起來恭維得很,其實就是老油條的意思,參也參不通的。
佛學上說,不要起分別心啊!普通說學佛不要打妄想啊!一般學佛的人,都認為得定好像是坐在那裡,一萬年都不動才算了不起似的。我說我前面這一條石頭牛,不是坐了多少年都不動嗎?它還是牛啊!當年我學佛時,大家都叫我大師兄,你們問問題時,袁先生就笑,叫他們問我。他們問怎麼叫做無妄想?怎麼叫做不起分別心?這裡大問題。我說不起妄想,不起分別,請問成佛了以後,佛有沒有起妄想?起不起分別?當然起!他開口一說法,都是分別。
知性這一知,並非最後的究竟哦!見聞覺知有四個作用。見,不是用眼睛哦,要搞清楚。我們閉著眼睛有沒有看?也在看。看到什麼?看到一個什麼都看不見,但是你還是在看,這也是看哦。聞,就是聽,你聽到完全沒有聲音的時候,乃至睡著了,什麼都沒有聽,實際還在聽,聽那個沒有聲音、聽不見的聲音。覺,感覺,你睡著了有沒有感覺呢?有啊!你醒來才知道剛才睡得好舒服啊!事後方知和當時有些差別而已。知,知道的知,有一個知道不知道的知,知不知是知之至也,到了極點。知道那個不知之地,跟你們講,那是屬於般若了,太高了。
再提醒你們學佛的,這個知性不是第六意識的分別作用。知沒有分別哦,因知而起了許多的分別,這是個大科學、大哲學、大邏輯。所以這一知比什麼都厲害,到般若境界,直到無知之地。所以鸠摩羅什的弟子僧肇寫了《肇論》,影響了幾千年,有一篇叫《般若無知論》,知不知是謂知也。佛說過,孔子、老子也說過,都從"一知"的知性入手。
現在大家當場要體會,譬如我講話你們聽話,誰在聽啊?知性在聽。先不講科學,先不講腦的反應,就講普通的吧!你一邊聽我講話,一邊還在思想,第六意識還在裡頭分別--老師講這一句什麼意思,那句什麼意思,也會記錄,這是第六意識的分別心啊!不是你那個知性。但是"知"道你自己坐在這裡,也知道氣候舒服不舒服,身體流不流汗,同時也知道自己在分別,這一知包括很多了,這是唯識所講的五遍行。
五遍行,作意、觸、受、想、思,這五個作用無所不在,跟知性也有關。換句話說,作意也是知,知也有作意在內。這叫五遍行,隨時都在,過去現在未來,甚至你死後都在,做夢也在,變成靈魂也在。怎麼了這個五遍行?就是怎麼轉過來這個知。換句話說,知是什麼呢?知是意,意識思想。現在才跟你們漏一點點認知科學,那都在佛學裡。平常也跟你們提過,有些同學聽我講萬遍了,耳朵都生繭了,懶得聽了,可是自己沒有體驗。
佛告訴我們,這麼一彈指有六十個剎那。我們一呼一吸一剎那之間意識有多少轉呢?九百六十個轉動。一晝夜之間我們的思想轉了十三億轉,就是中國十三億人口那麼多。這個是行陰。譬如現在我講話你聽話,你還在做筆記,你同時還知道外面的事,作用那麼多,就因為你這個意在轉動。這個作用的功能就有那麼厲害。
不要聽了這個到外面吹牛,說自己懂得很多,你自己真懂進去再說。這一知有這樣厲害。當你呼吸也好,或做任何事,你那個知,就在那個事上面;可是同時也在這個事上面的,像火花一樣放開的,還有很多很多。譬如我們拿一支蠟燭來點,你這個蠟燭點了,就只看到一點亮,這一點亮在轉,旁邊所有東西你都看到了,這是科學。它的光是輻射、放射的。現在講量子力學,是波粒在轉動,這個波粒的轉動快得不得了。
修行叫你先了解這個知。知息入,你以為只是知道這個息入嗎?你這裡知息入,那裡同時還知別的呢!你們要弄清楚,這個頭腦很厲害,佛告訴你先利用這個鼻子呼吸入手,知息入,知息出。風與息還有這個氣是在科學,跟宇宙相連的哦。我們呼吸一進一出,有個什麼東西在進出呢?沒有啊,它是空的啊,它不過是個生滅法,來往、往來。像你這個拳頭揮動來往,有個拳頭往來嗎?沒有啊!中間沒有個拳頭啊,只是一個空的形相。你說沒有嗎?它有啊!所以很難懂得。
學佛是需要大科學、大邏輯、大智能。所以叫你用鼻子修安那般那,入氣、出氣。我不是用剛生下來的嬰兒比喻嗎?嘴開口"啊",他不是有意叫的,因為十個月在裡面悶住,沒有呼吸。那麼有氣沒有?有氣啊,是悶住的,氣在裡頭一樣在變化,一出娘胎接觸外面,就是觸受了。所以嬰兒生下來就膨脹開來,生下來那麼小,一下就長大不少。佛說那個一出娘胎的感受,就等於十萬根針插進全身毛孔裡頭那樣,難受極了。
吐故納新
所以這個"啊"是自然的發音,是開口音,然後鼻子氣進去。道家有句話形容得很好,吐故納新,碳氣呼出去是吐故,氧氣吸進來是納新。所以我昨天為什麼跟你們講哼哈二將,就是因為鼻子"哼"氣,嘴巴"哈"氣。戴老板在日本買來了兩個哼哈二將的頭,塑得很好。譬如我們難過時,就歎口氣"唉"!嘴裡是出氣,這是阿部的音,歎出了心肝脾肺腎五髒六腑的氣。心肝脾肺腎本身在呼吸,每個細胞也在呼吸。至於呼吸來往的氣,是通督脈、任脈等等的。黃醫師講胚胎細胞的變化,像開花一樣,生命是行陰來的,行是動。所以開口以後氣進來了,開始後天的呼吸。
但是我們呼吸完全靠鼻子行嗎?不行的哦!有時候我們難過時,"哎喲,我的媽啊!"這個氣郁在裡頭,那時鼻子的氣不能表達了。所以韓愈也說:"窮極則呼天,痛極則呼父母。"這是我們小時候背的古文。一個人倒霉到極點,環境困難到極點的時候喊什麼?"我的天啊!"外國人說上帝啊!怎麼辦啊!我們痛苦時,身體難過極了,喊一聲"我的媽啊"是自然的。
呼天也好,呼父母也好,都是呼吸喊叫,這個喊是吐氣哦!吐故,吐五髒六腑的氣。我們喜怒哀樂的時候,是出氣的,嘻嘻,嘻嘻,吐故就納新。所以昨天告訴你六個字,可以治病的。那個"嘻"字是什麼啊,還記得吧!嘻就是嘻嘻,高興時嘻嘻,五髒六腑的氣出來了。所以身體不好,那麼一站,哈......一聲,所有的病都把它哈出去了。廟子上塑的哼哈二將,不是迷信,它是表示一個方法給你看,只是你看不懂罷了。
五行氣
知息入、知息出,你以為只在鼻子那裡看呼吸進出嗎?那是最初步耶。所以叫你眼觀鼻,鼻觀心,就是先了解氣。我們整個身體有五行氣,下行氣是下行,放屁屙尿都是下行氣,你不要把下行氣提到上面來,提上來那就糟了。中行氣在胃腰部這圈橫的,道家和中國的醫書叫帶脈,是橫的一圈這樣轉的。上行氣是上走的,心髒以上一直到腦。還有左行氣,右行氣,共五個。學瑜珈、學密宗都要知道。然後五行氣配合三脈七輪,這些學理講起來那麼鬧熱,你真做工夫的話,一旦定了下來,就會認得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長短,通通都知道了。
如果你初步到達知道五行氣,你身體自己自然會改進。這個不是吹牛的哦!我的五六十歲的時候,背也有一點彎起來,我發現了,心想開玩笑,我不是白搞了嗎!我就把它轉變了,我也沒有找人按摩。佛生下來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告訴你"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嘛!那就是靠自力,不靠他力。
所以當你初步真的做到安那般那,身體五行氣你都知道了,這是有為的哦!再提醒你注意的是有關有為法,"生因識有,滅從色除",先把四大調整過來,你們現在做事業,一邊想學佛修行,一邊用功又用不上。老師啊!等我把這個事情忙過了,我要好好修行。我說:對,對,你了不起。我的意思是你起不了,了不起是給你面子,平常又不講佛法,我罵你干嗎呢!
所以知息入、知息出,你那個一知裡頭意念是兩件事哦。氣息一進一出,吐故納新,所以有時候是嘴巴吸氣,工夫到了的時候,譬如說打坐坐好了,打嗝,呃......你不要驚訝,那是氣動了。但是聽那個聲音,外行不懂,內行知道這是胃氣!呃......是腎氣來的,兩個腰這裡氣發動的;有時候肝膽來的氣,發出聲的;有些氣是工夫到的。像我們站在池子邊上,撿一塊石頭丟到池子裡去,石頭沉到底會冒水泡上來,因為外氣進來,裡頭的濁氣就壓上來。你們打坐能夠發動這個嗎?真修行的話,這個一定有,這不是普通的打嗝了。你聽了以後去修行,不要故意一天到晚等這個,或者自己想辦法呃......所以西藏密宗,看見住茅棚住洞的人在那裡呃,就趕快給他掛上哈達,頂禮膜拜--哎呀!這個師父有工夫了。在中國漢地一般不懂,所以說打坐修行還要個環境才好,否則你在家裡打起坐來,如果有了反應,家裡人嚇死了,到醫院去吧!有問題了!那你怎麼辦呢?
有些時候打嗝,你曉得五行氣都在動了,腸胃完全要空才好。這個時候豈止一天吃一餐,一天吃三次五次六次,連平常修行也是少吃多餐,每次吃一點點,吃多了妨礙氣脈。像我早上起來一碗豆漿蛋,喝了來給你們講話。中午他們說要我吃一點東西,我就不能吃,吃了我就講不出來了,越不吃我罵你們越痛快,有氣力罵嘛!吃了以後把那個氣堵塞了,要是管自己的話,只好打坐去了。打坐干什麼?幫助它消化,那是浪費的打坐,只能罵自己討厭,貪嘴。你們多半都是吃得一飽二脹三貪嘴,然後講禅堂。
我常常講,廟子上禅堂每次打七除了三餐以外,還有兩次點心。因為吃素,大家拼命吃,吃到肚子脹,上面呃......下面噗......禅堂又陰暗空氣又悶,真是五味俱全。所以他們要蓋禅堂,先要等我蓋好了來參觀,看如何讓空氣流通,把髒氣抽出去,光線調整好。我們這個禅堂是初步試驗,還要更完整才是共修清淨道場。
工夫做到"精滿不思YIN,氣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睡",不需要男女之事,不需要吃飯、睡覺了,都是真的。所以真修到安那般那,也自然到達了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長短。講到知息長短,生於我們剛才講的,站在水池邊丟一塊石頭下去,沉到底時水泡冒上來,這個息是長還是短呢?或是更深長?莊子說"真人之息以踵",一直到腳底心。如果沒有動,就不冒水泡了。最後你坐在這裡,這個身體如莊子的話"與天地精神相往來",也是孟子的話"養吾浩然之氣,充塞於天地之間",跟天地虛空合一了,那才到了知息出入、知息長短的階段。
第三堂
瑜珈體功 《易筋經》 《洗髓經》
希望大家這一次聽了要好好去修,時間來不及了,再過一陣子也許我死了,你們沒有人問了。剛才下課的時候,有年輕同學來跟我講,希望了解一下修密宗同瑜珈的配合。密宗修三脈七輪,有修氣、修脈、修明點、修拙火;修安那般那的方法叫修氣。修密宗必須要練習"體功",這是我們漢文翻譯。修煉身體的工夫有三十六種密宗的拳法,就是瑜珈變出來的。何碧媚因為明天有事要先離開,所以同學要求她把幾年所學的體功示范給大家,她現在就來做這個瑜珈體功。這是現代印度瑜珈另外一派,印度也有很多派別的。(何碧媚示范)
中國禅宗講達摩祖師到少林寺,傳下來的有兩個頂尖的工夫,不是打拳,是練體功,一個是《易筋經》,一個是《洗髓經》。少林寺已經幾次被毀,民國初年(一九二八)被馮玉祥部隊中的一個石友三統統燒掉了。現在少林寺舊的練武場裡頭,還有少數的圖案。世界上《易筋經》有好幾種不同版本,我在峨嵋山廟子裡發現了一個古本的《易筋經》,完全跟一般的兩樣。我沒有時間把它繪下來,但要點記住了,那是靠一個年輕童子幫忙練習的。
實際上達摩傳了武功沒有?沒有。他當時來看一般的中國修行人,光想修行打坐,身體沒有搞好,不能得定,所以就傳了瑜珈。開始瑜珈的圖,就是《易筋經》的基本。有人說《洗髓經》沒有了,那是把骨髓都換了的功法。後來據我的研究,所謂《洗髓經》就是不淨觀與白骨觀配上安那般那,把整個的生命,父母所生的身體轉換了。專練要十三年到十五年,整個身體變了。對不對留給大家做參考。
像剛才何碧媚所示范的瑜珈,她學了四五年的工夫,沒有放棄。她這些動作配合修安那般那最好,所以密宗叫做體功,是密宗三十六種拳法之一。大家到西藏學密宗,一般人只想修行成佛,修些觀想啦、灌頂啦,念念咒子,都是很基礎的。但是灌頂、念咒子、觀想,這個叫加行,是修持的一個加工的方法,並非最高,但體能修煉很重要。
加行法的瑜珈
如果到西藏南部,有兩個廟子名字我記不得,一個是尼姑廟。西藏的尼姑沒有比丘尼戒律,她們出家自己規定,清心守戒。有一個廟子的比丘尼統統都懂印度古代天文學,不是女喇嘛。另外有一個女喇嘛的廟子專練瑜珈,據說在喜馬拉雅山的東北部,靠拉薩的南面,很冷。可是那些女喇嘛並不怕冷,她們早晨做功課,四五點起來,背一個練瑜珈的袋子,就上雪山頂上練瑜珈,一天兩三次,專門做瑜珈的修行,最後進入瑜珈的禅定。一般所講的去西藏學密宗,就是拜那些大廟子,圍著喇嘛轉一圈,什麼都不知道。我就是笑你們也沒有真看過,這些比丘尼年輕出家,一輩子真練真修行。你想一個年輕出家,每天都在練習這個,搞了幾十年,一定有他可觀之處的,這是身體的瑜珈。
瑜珈的練習對身心健康自有一套作用的,如果配上呼吸,最後證到禅定境界,這個是瑜珈加行法,非常的重要。修小乘的佛法,包括念佛、念身、念呼吸等,修四禅八定。大乘是菩薩分十地,實際上大乘分五十個步驟,每一個步驟都有加行法,所謂四加行,暖、頂、忍、世第一法。
暖法,譬如你們初步學打坐,像那位胖胖的老板,一坐起來全身流汗。流汗是暖的初步,因為生命本來有拙火,要發動未發動時,先把水分排掉。身體同地球一樣百分之七十都是水,火力不夠,被水泡著老化了。肚子大都是水分,都要把它排掉。打坐有時候發冷,也是水大的關系。所以一定要得暖,每一步工夫裡都有四加行。
頂法,氣沖頭頂,應該頭頂是發悶的、脹的。修氣到頂再進步以後,這個氣跟宇宙,跟自然界的風大,跟天地虛空交通了。
忍法,是定住了,切斷了,有隔離的意思,隔開了人世間。
由暖、頂、忍,雜念妄想清淨了,到達世第一法。修到這一步,在這個世間已經達到頂尖了,轉到大阿羅漢境界,然後再轉到菩薩境界。所以練習身瑜珈,一定會流汗,一定會快一點得暖。像瑜珈的這些動作,很容易得暖,使氣脈貫通上下。
中國的佛經翻譯了那麼多,但是彌勒菩薩論著中的《現觀莊嚴論》沒有直接翻,但是藏文裡頭有。民國初年太虛法師的弟子法尊法師,在西藏根據藏文翻成了中文。我看過了,他學玄奘法師的文章,文字翻得很好,像唯識學《成唯識論》的文字,很了不起,但是他本身修證方面功力比較差一點。《現觀莊嚴論》內容完備,四加行就是現觀,意思是很現實的,一做工夫就出現,這就是現觀嘛,現量境界,這是非常莊嚴的四加行。
第四堂
用功修持
有人提出來,聽了幾天課想要分組討論了。參學的工夫不曉得做了多少,要討論搞思想了,變成了分別知見,好不好呢?好。肯討論已經不錯了。但是在禅宗叢林底下,用功參禅是沒有討論的,悶葫蘆一樣悶在裡頭,自己去參究找答案。古代的禅堂,講討論是吃香板的,挨打的,要講討論那就不要到禅堂來,到法堂去吧,到佛學院研究讀書去吧。
參禅用功是求證之路,到那個境界的時候,真的善知識會看得出來,你不找他,他還來找你呢。有一點意見覺得很高明想發表的,早就吃香板一百板了,已經不是了。分組討論等於現代社會一樣,找些知識相等的,偶然有一個嘴巴頭腦四肢聰明的,做個組長,永遠論不出來什麼東西的。你說找跟自己差不多的討論,既然差不多還有什麼討論的!這都是胡扯。告訴你,你把妄想先打死了再來。要討論,有人啊!我說找某人去討論,你服他嗎?你們這一班同學誰也不服誰,一個比一個高。
這個時代,這個社會,平常都討論太多,你一輩子討論了多少次啊!什麼都在討論。討了半天,論也論不上!趕快死不心來,"打得念頭死,方得法身生"。今天到明天就各奔東西了,珍惜這三十個鐘頭好好去用功吧。
怎麼樣把妄念打死?剛才講了六妙門,十六特勝。知息入、知息出、知氣歸一,做到這一步沒有?這個沒有討論的,我都在講,講得很清楚啊,你們自己哪一點做到了?這有什麼討論的!我所講的,是用我自己辛苦用功經驗來的本事告訴你,是這樣走的路,你做到沒有?再要討論跟我來討論。有少數人做到深一點的,但是也沒有哪個真能達到一個境界的,所以沒得討論。現在的教育,尤其是現在的社會,有開會討論的習慣,會也多,討論小組也多,浪費一生。你要找人討論自己找一個修行有經驗的,或者比你經驗老到一點的去問問,不是討論,是"請教"。
這兩天重點講到如何修證,到了今天下午有點散漫了,岔進來別的東西。念佛法門,念到萬緣放下,一心不亂,做到了嗎?六妙門數息,數到一心不亂,念念清楚。數息、隨息、止息,做到了嗎?後面三個不說,做到了再"請教"我對不對。如果自己沒有疑問,曉得到了某一步,再求下一步。有問題再請教,不是討論。究竟什麼是六妙門還不知道,那你白聽了。六妙門不算,進一步十六特勝,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長短,這不是討論的哦!要你自己心跟氣兩個討論,自做到哪一步。這個還沒有做到,有什麼可討論的?也沒有好討教的。
其實也不必有那麼多話,我也是廢話連篇。因為告訴大家如何修到數息、隨息到止、到觀。"還"跟"淨"比較高深了,然後轉過來。那個是入門的方法,叫大家把握這幾天每一分秒的時間,自己練習、修習,不是搞學問,是要求證這個工夫,如何知息入,如何知息出。
與虛空合一了嗎
紀女士:請問老師,我們在練習知出入息的時候,在打坐的當中,如果發現自己變成好像跟虛空合一,應該維持那個狀況,還是回去保持注意,回到有一個對象的打坐狀態,才能夠進步?
南師:你剛才問,我給你重復再講一遍,大家聽到,佛法是公開的,沒有秘密,不是一個人的。你問我,你說修行知道自己呼吸,知息入、知息出對不對?然後到達虛空狀態對不對?然後不知道應該住在虛空狀態還是知息入、知息出對不對,是不是這個問法?
紀女士:是。
南師:你做到知息入、知息出,呼吸止了嗎?不呼不吸了嗎?
紀女士:呼吸食微弱,幾乎沒有。
南師:呼吸很微弱還是有呼吸,沒有到止息。然後你的思想就不管呼吸,有一個境界,感覺到自己跟虛空合一了。
紀女士:是。
南師:不好好用功,不老實!你素來是玩聰明的,玩了幾十年對不對?
紀女士:是。
南師:我講的沒有錯吧!你既然知道知息入、知息出,微細的呼吸還在往來,還在出入息境界裡頭對不對?還沒有到止息。這個時候你心境已經散亂了,離開本位,岔開了,覺得已經跟虛空合一了,那不是散亂嗎?沒有做到知息入、知息出,還沒有做到止息境界,空話!修行不老實!
這是禅宗的教育,"寧可將身下地獄,不把佛法做人情",非常嚴格的,一步一步工夫、求證。根據她所講的,她是很聰明的,學法律,從美國來到東方,年輕學佛,來見我時她是喇嘛裝。到現在那麼多年,沒有好好修行。但是她也了不起啊,我的《金剛經說什麼》那本書,她翻成英文,現在外面還在流行。但是不因為她有這麼一點成績,就對佛法可以將就,不行的,這還是講她。我說你啊一生聰明是聰明,修持沒有到。彭先生還買了很多本她翻譯的《金剛經說什麼》到處送人,在美國也很流行。可是我剛才呵斥她,以禅宗來講叫"呵斥",責備她,不能將就的,絕不因為她有一件事情做對了就將就,那會影響她的修行成就。如果我將就一點是我的罪過,是害了她。禅宗的教育非常嚴的。
你們沒有見過真正的禅宗,宋老板有心發願把五個禅宗祖庭恢復,保存禅宗文化。我是非常贊成,但也感覺非常可笑。什麼叫禅宗啊?你現在勉勉強強地看到禅宗一個影子。真講禅宗的教育法就是這樣,從前有禅師說,如果真提倡禅宗的正印,"門前草深三尺"。什麼意思啊?就是說鬼都不上門了,一個一個都罵跑了。所以我平常對你們非常客氣,你來了吃飯,說笑話,發表你的高論也好,那是世俗普通的朋友。你叫我老師,我也嗯嗯嗯,我不承認自己是老師,也不承認你是學生,是朋友而已。朋友的話,合則留不合則去,尤其我們之間的交情,是道義之交,沒有利害關系。
但是,如果真講佛法是非常嚴格的,朝講教育的話,儒家也非常嚴格。現在的教育沒有師道了,有師道的尊嚴才能造就一個人。中國文化你們沒有看到,當年每個人家的中堂,祖宗牌位中間供了幾個字:天地君親師,那是師道的尊嚴,現在沒有了。我現在露一點給你聽聽。譬如這位美國紀同學,晃蕩晃蕩,東方西方奔來奔去,印度、密宗都學過。為什麼現在對她這樣嚴格,毫不留情?因為不要害她了,她搞得都不對。
修禅定
現在開始講這一次發出去的題目:禅與生命科學的認知。就是怎麼樣修這個禅定,至於對生命科學的認識呢?都還沒有開始談,初步才提到十六特勝,一步一步工夫。所謂工夫是實際的,自己本身的經驗,你要去實驗。下午也講到知息入、知息出,提出來本身生命有五行氣,上行氣、下行氣、中行氣、左行氣、右行氣,都要體會到。你整個身體內部會起變化的,五髒六腑都會起變化,不是說你有一點點偶然的感受,好像跟虛空合一了,那又走了偏路了。所以你說討論,就要在這個地方討論。一個師兄如果有比較高明的見解,會說:師弟啊!趕快把那個虛空合一的境界放下,回轉本位吧,你還沒有得止息,沒有到達不呼不吸的程度呢!有一點微細的往來已經不是了。到了止息的時候,思想念頭沒有了,一念清淨,止住了。所以我下午有句很沉重的話,我說我不是跟你們在座這一班人講,是另外一班人在聽耶!這個話你們聽不懂而已。
到達念也止了,息也止了,還有沒有呼吸呢?有。進一步知息長短。很長一段時間才感覺到還有一下呼吸往來,或者是出息,或者是入息,進來止在那裡很久,偶然重新來一下。昨天也講過,來一下是什麼?長中短、短中長。有時候感覺到出息很長出去了,止息,回來的時候很短促,已經滿了。有時候感覺到短中長,出息很短,或者入息特別深沉,一身氣都充滿了,沒有餓的感覺了。
如果東討論西討論,討論的結果會變成那一位,認為自己都懂了,變成大師把聽來的到外面去吹了,那就很危險,誤人子弟,造業無邊。所以我只是在理上給你們解說,知息出入,知息長短。本來下午還接下去講的,後來聽到你們念佛念得好,把你們帶到念佛三昧去了,那一下清淨下來,也同修止息到達的程度一樣,那就對了。
知息長短 遍身
知息長短以後,身心轉變了,這個工夫很深了,已經了不起了。我也提出來,以人世間世俗觀念,道書上講祛病延年,什麼生瘤啊、生癌啊,各種病痛不需要醫藥,自己把它轉化了。那就是下午講的五行氣都知道了,那個時候人是非常寧定的。
再講一步呢?到知息遍身時,整個身心氣脈都變了。密宗同印度瑜珈講的三脈都在變化,每個細胞呼吸都在變化。就算你老化了,又有病,這時病也好了,那個老化的細胞又活了起來。換句話說,你全身十萬八千個毛孔自然都在呼吸往來,但卻沒有呼吸的現象。這不是剛才紀女士講的什麼虛空合一,而是莊子說的"與天地精神相往來";也就是孟子說的"養我浩然之氣,充塞於天地之間"。我只講原則哦!對別的朋友們一起講清楚,不過他們提問題,你們也聽不見。我知道他們提問題了,所以答復他們。
到達這個程度,知息遍身了。你要曉得印度的醫學,現在傳來是西藏的醫學,不像我們中國傳統醫學說的十二經脈,而是講三脈七輪。人家一樣地治病哦,印度人一樣地活了幾千年,人口眾多,這就是科學了,不是空洞的理論。所以知息遍身,是到達這個程度。
這兩天有道家修道的人,很想跟我見面,不過這是另外一個題目了。道家神仙境界修到什麼呢?"三花聚頂,五氣朝元"。道家達到這個境界,就是知息遍身。三花聚頂就是腦部的脈打通,精氣神與天地相通了。五氣朝元,的中國講是金木水火土五氣。金就是肺,木就是肝膽,水就是腎,火就是心髒,土就是脾胃。在密宗和印度就是上行氣、下行氣、中行氣、左行氣、右行氣。五氣朝元,朝哪裡?朝那個寂然不動。都清楚了,舒服了,一切病都沒有了。你看我們黃醫師,今天下午就有進步,他也沒有吃藥,懂了,慢慢轉變就不同了。他是學科學的西醫師,他不盲目的。
這個十六特勝只講知息遍身,這一句話你翻遍了藏經以及所有道家的書,你也找不出來。我告訴你那麼清楚明白,你以為得來容易,還要討論,你討論個什麼!如果你也是十二歲出去,學到九十歲,像我一樣用心求學,拿命來拼了才會知道!找誰去討論啊?要做工夫才行,自己不做工夫,身體都已經衰老了,自己還不知道。
所以這一次發的通知有"傳習"二字,你們也看不懂。傳你們秘法,叫你們去修習去,對不對?發的通知有沒有"傳習"兩個字?都沒有留意,你讀什麼書啊!你以為普通的文字啊!所以我笑你們寫的那些契約公文,都是現代的,都靠不住,一字都不留意。等於我在信上說:不要帶新人,你們也沒有留意。不帶新人,可見舊人老一輩都可以,是新的不要參加。新的帶來什麼都不懂,以前沒有經過這個教育的新人,沒有修證過懂個什麼?那一封信都不留意看文字,還說跟老師學,所以我只好寫白話了,寫一點古文你更看不懂了。
除諸身行
再進一步,第五個是什麼?"除諸身行"。身上氣充滿,那些都變化了,化空靈了,整個身體柔軟,內部統統變了。五髒六腑,拿現在西醫講的話,中樞神經的系統變了,連帶前面道家叫任脈的自律神經系統的髒腑都變了。比如自己曉得肝不好的,胃不好的,那個時候都好了;或者女性不雅词不显示像有乳瘤一樣,慢慢自己曉得化了。乃至說五六十歲的女人,更年期過了,忽然胸部又膨脹了,同少女一樣充滿起來。我們座中有人到了這境界,每個細胞都轉變,各人自己知道。
"除諸身行",這時密宗講的三脈七輪的氣脈打通了,生活習慣已經變了,就是三句話,你們聽慣了的,"精滿不思YIN",YIN欲觀念沒有了,沒有壓力了,覺得粗淺不喜歡了。當然勉強可以,等於《楞嚴經》上講的"於橫陳時,味同嚼蠟"。佛把做愛非常文學地形容為"橫陳",就是等於兩個人運動做瑜珈,沒有性欲的觀念。"味同嚼蠟",沒有說愛啊、舒服啊這一套,等於吃白蠟一樣,什麼味道都沒有,可是也可以應付。你看佛經翻譯得多好,形容得多好。
所以到"除諸身行",整個物理法則的動力還在轉哦,這要懂唯識,什麼叫身行?就是行陰沒有斷,身上的氣還沒有完全靜止,脈還沒有完全停掉。不過你到達這裡,用心電圖來測心髒,跳得非常緩慢,輕輕跳一下、跳一下。拿現在來講,西醫會告訴你心髒有問題,可能哪裡血管阻塞了。如果中醫按你的心脈,細細的,很慢跳一下,哎呀,你這個心髒有問題了。
像我自己碰到那個境界,"哎喲,這兩天靠不住了,走就走吧,充其量心髒停了嘛。"我就是比你們狂,狂到生死我都不在乎了,要走早走嘛。再來何必到這個世界來啊!充其量是"空向人間走一回",也沒有什麼了不起。再來再修過嘛!如果這個時候找醫生就不得了了。既然死都不怕,還怕什麼?懶殘禅師的詩"生死無慮,更復何憂"。
除諸身行,大概地講,也不是對你們諸位講,是對其他來找我的朋友講哦,都講清楚了。這還沒有到初禅呢,不過生理變了。
初禅的受喜受樂
再進一步到受喜、受樂,你的感受方面不同了,心裡無比的歡喜。那不是普通的高興,知道自己這一生修行總算對了,有點影子了,很高興。等於黃醫師一樣,以前不相信氣,後來他自己在家裡修,總算有點影子了,有時候也蠻高興,摸到了,這是受喜,可是還沒有受樂。樂從腦起,每個細胞都舒服極了,閩南話"爽快"。為什麼不是喜受、樂受呢?受,受陰,特別著重於感覺、觸受。得喜、得樂,你普通打坐偶然有一下,不要把普通打坐的喜樂、觸受,當成那個境界,那還遠呢!程度差別太大了。進入初禅,就受喜、受樂。
初禅是什麼呢?正式的禅定來了,昨天講過,心一境性,離生喜樂。這個時候你雜念清淨了。"離"這個字有兩重意義:第一才曉得知性跟感受是分開的,氣息四大可以分開。第二個意義,曉得如果我這一口氣不來死掉了,馬上可以跳到另外一個生命境界。所以佛經形容這個生命,靈魂離開身體"如鳥之出籠",像關在籠子的鳥心放出來一樣,超越了肉體、物質的障礙,舒服得很。
所以初禅離生喜樂,喜是心理的,樂是四大變化。如果你修到初禅,配合心理上脾氣、個性,毛病都改變了,就是現在走了,會生色界初禅天。初禅天是色界天,已經跳出了欲界。欲界都有性欲的關系;色界沒有欲了,一切的欲望都清淨了。
你們要討論,這裡就有一個問題可以提出來問我啊,不曉得提!也不懂,所以說沒有資格討論。你說到了得定進入初禅,還是第一步哦,那前面的工夫都不是禅定嗎?前面也是得定。叫什麼定?有三四個名稱,我們普通的打坐得定是"欲界定",欲界的眾生都可以做到的,偶然靜一下很舒服;上面還有"未到定",還達不到定的一種境界;有些是"中間定",好像不動,好像動,中間的;還有"近似定",接近、相似了,所以你們打坐修行也在修定,沒有錯。真到了除諸身行,受喜受樂時才進入初禅離生喜樂。再配合《俱捨論》心理思想行為轉變,智慧都要打開了,也許這一生就可以證到羅漢果了,是也許哦!
受諸心行 心作喜 心作攝 心作解脫
第八個是"受諸心行"。有沒有問題啊?上面除諸身行,這裡轉了,受諸心行,轉到心的境界,跟身體四大地水火風關系變了,感受不同了。由離生喜樂初禅,到第二禅"定生喜樂",受諸心行來了,這個是心念境界。剛才紀女士講的她感覺跟虛空合一,這個時候可以談了。她覺得跟虛空合一的那個感覺,其實完全是妄想、幻想,叫做獨影意識的境界,也屬於非量,是不對的。當你到達受諸心行時,就不同了,感受到二禅定生喜樂。
受諸心行以後是"心作喜"。上面不是受喜受樂嗎?這個喜同那個喜不同嗎?不同。上面那個受喜受樂,還帶有物質的、感覺的狀態;這個是心境狀態,境界完全不同了。為什麼叫心作喜呢?作,唯識學叫作意,心意識在作意,就是定生喜樂了,所以心作喜。
心作喜還容易懂,"心作攝"就難懂了,盡虛空大地歸之於一。《楞嚴經》上講一毛端可以容納大海,心細如發,一念萬年,萬年一念,都是心的境界。《易經》上也講"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看不見的。也就是芥子納須彌,須彌納芥子。心作攝,定生喜樂,進入二禅。
後面呢?"心作解脫",這個時候就真的解脫了,一切煩惱根根清淨了,二禅進到三禅境界了。
第五堂
講到心作喜、心作攝、心作解脫,十六特勝過了一半了,這初禅、二禅、三禅,快到四禅捨念清淨了。修行五個程序: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由修戒做人開始,修定,修慧,得解脫,解脫了欲界的束縛,解脫了三界的束縛。修行得到真解脫,真解放了,也真見到自性,得到大自由、大自在了。解脫以後再解脫知見。
觀無常 觀慧 觀出散
你們注意,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長短、知息遍身四個,然後就不管不知了。知當然仍在那裡!沒有動過啊。除諸身行了,然後受喜、受樂、受諸心行,沒有知不知了。再進一層心作喜,完全在心了,不管身了;再心作攝,心作解脫,清清楚楚都告訴你了。這是簡單地講,詳細深入很多啦。接下來是什麼?觀無常。也不是知,也不是心,也不是身,都不是。觀無常,觀一切無常,觀慧,完全是智慧的境界。
晚上到現在半天,那一位挨了我一頓罵,管他真的假的,還坐得好好的,你說是他劃得來,還是我劃得來?這些現象境界還有沒有?都過了,一切皆無常,過去了,諸法無常,不永恆,都在變化,現在就在變化。大家由嬰兒出生到現在都幾十歲了,有些做婆婆做媽媽,做奶奶做公公,每個都無常,都斯拉夫了。世間一切無常,修行打坐也無常,剛才坐行好好的都沒有了。如夢如幻,過去了,所以說觀無常。
修行的方法不過是一個拐杖,不要給拐杖困住了,坐輪椅不要給輪椅困住了,諸法無常,觀無常。所以從安那般那開始,出入息一進一出也是無常嘛!佛告訴他這個世界一切皆無常,一切皆苦,一切是空的,一切是無我的。無常、空、無我是三法印,學佛的基本。你用一個方法修行,但不要被方法困住了。否則就是把無常當成有常,那就錯了。觀無常,不是到這一步才開始觀,其實你一開始入手就的觀無常了。慧跟定配合來修,要有這個智慧再來談學佛,再來談討論。他挨了冤枉罵,正好當時我沒有人可以罵,這叫做槍打出頭鳥,就挨了一槍。他挨了罵有好處沒有?你問他,觀無常。
觀出散。黃醫師注意,被氣困住了,就觀出散,把平常的一切不適丟開了,放之於虛空。管它氣到哪裡了,你有個氣,就被困住了,沒有觀無常,沒有智慧去破它,沒有觀出散。人身體有病,乃至衰老要死,用觀出散都把它散出來,丟開了,一切皆空,死也空嘛,老也空,病也是空,出散。所以佛有一個偈子,吩咐你"諸行無常",一切作為行為,不是永恆的,都是無常。"是生滅法",一來一往,呼吸一樣,一進一出都是生滅法。"生滅滅已",不呼不吸,絕對的清淨,呼吸也靜止了,不生不滅,"寂滅為樂"。有智慧的人一看這個偈子,理也到了,工夫也到了,還討論個什麼啊!還有討論已經在生滅中了。所以叫你觀無常、觀出散,所是慧觀,不是眼睛去看,是智慧解脫。
觀離欲 觀滅盡 觀棄捨
再進一步觀什麼?觀離欲。跳出欲界,這個世界都是自己的貪瞋癡欲望,一切解脫了,什麼都沒有,觀無常,觀出散,觀離欲。其實你們做官做生意也是這個道理,應該賺的賺,賺來是屬於你的,不應該賺的,賺了一千億、幾萬億又怎麼樣?最後還是別人的。所以我說廟港這個禅堂將來誰用?有緣的去用,誰知道!"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你應該做的做了,觀無常、觀出散、觀離欲。
然後觀什麼?觀滅盡。什麼是滅盡啊?注意哦!什麼都沒有,滅哪兩樣呢?滅受(感受),滅想。受、想兩個滅掉了,思想清淨了,沒有雜念妄想,沒有什麼討論,沒有分別了,也沒有感覺了,知覺也空了,寂滅清淨。大阿羅漢進入滅盡定,九次第定中最後的一定,絕對清淨涅槃。不管密宗、禅宗,什麼宗也好,到這裡證得滅盡定,得阿羅漢果位。萬法一切皆是空的,都沒有用。滅盡,拿什麼滅呢?由你知性開始到智慧成就,滅了一切妄想,滅了一切知覺、感覺,一切都空了。觀滅盡,得滅盡定。大阿羅漢得滅盡定,究竟了地沒有?沒有。
最後一個是觀棄捨,還要丟掉。得道,得什麼道?沒有道,連道也丟掉。成佛了,誰成佛了?沒有人成佛。自己認為有道、有學問、有成就,已經不是了。最後觀棄捨,一切放下。黃醫師注意!觀出散,氣一切放之於空,現在不修氣,修空了。一切放空,連背彎起來也空了。這個修行法門,靠慧觀了。
由安那般那知息入起十六條,一條一條告訴你特勝法門,只有這一條最好的路,什麼禅啊、密啊,通通推翻了,就是這一條路,是佛講的一路成就的法門。所以《達摩禅經》非常辛苦地告訴你這一條路。然後更要注意,他講這個法門以前,先講到修行人最容易退,天天講發心修行,天天退步,走一步退三步;就算不退也會減,就是慢一點退;或者是住,就是停留在那裡,沒有進步。《達摩禅經》粗略地講四十幾個退,仔細分析的話,不止這些退。所以你覺得自己在修行用功,其實你天天在退步;不退步當然就是進步。所以《達摩禅經》很難搞懂,這就是大秘密的法門,要升進,不要停留了,要向前進。退減、住、升進,進到最後滅盡定還要棄捨,才證到一切皆空,真達到空的境界,才是見空性。
今天先要把六妙門到十六特勝的修法仔細地記住,要自己一步一步去實驗,去推進,這是非常重要的。這不是討論問題。記住,"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諸位參加這一次講課的人,我碰到就會問你十六特勝是什麼?六妙門工夫怎麼做?叫你們背給我聽。如果怕答復我,不要見面,背會了再來。佛法不是講空話的,一般學佛的人都是講空話。
|
|
|
|
|
|
上一篇:隆蓮法師:阿彌陀經講記 十四
下一篇:南懷瑾居士:禅與生命的認知 初講 第六日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