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廣超法師:定慧之路 第四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四講

今天開始講修觀。

五、見道並不難——不斷貪嗔只破我見

1.何謂見道

修觀就是修慧的意思,修觀為了生智慧,得心解脫。但是很多觀法並非修慧,比如慈悲觀並不是修觀,而是一種修定的觀想。我們要弄清楚,修觀法門裡,觀想是修定,觀察是修慧,修定清淨心,修慧清淨知見。哪一些觀法是能產生智能的觀法呢?佛法裡有很多的修慧的觀法,所觀出來的智慧有深有淺。

見惑與思惑

解脫的次第是怎樣的呢?部派佛教的論師把煩惱的解脫分為兩大類,按照論典的說法,即見惑上的解脫,與思惑上的解脫。見惑是很多不正確的見解,使得我們不斷地生死輪回。思惑是心理行為上的煩惱,有各種各樣的貪、嗔、癡。

見惑與思惑是不一樣的,這一點我們要弄清楚。見解的迷惑是你心中抱著一種看法、想法,然後就使得你做出許多錯誤的行為。其中最嚴重的錯誤是"我見"的見解,我見是可以非常快放下的。至於思惑是行為上的煩惱,就不可能一下子放下。我用一個比喻,比方說,你認為抽煙對身體好,這是一種見解。如果你對抽煙有貪著、喜歡,那不叫見解,那是行為煩惱中的貪。放下見解,是很快的,再也不會反復。再比方說,在清朝時期,中國女人纏腳,當時人們認為纏腳是漂亮的,那是一種見解。當大家都認為不漂亮的時候,女人也不再纏腳了。見惑的煩惱,只要看法一轉變,就放下那個見解了。但是思惑的煩惱就不一樣了。我們有各種貪、嗔、癡的心理行為,這類煩惱是要慢慢去改的。所以,在佛法中,把修行分為幾個次第。先修資糧道,其次加行道,然後見道,修道,證道。

資糧道

就是你還不懂得修行前,先累積修行所要的資糧,做種種善法,積種種福德,多聞佛法學習戒律,這些都是資糧道。

加行道

就是你懂得根據佛法的道理,依法用功修行,這時以修定和修慧為主。這就是加行道。在加行道時修捨摩他和毗婆捨那,主要是讓心生起五根五力,就是信、精進、念、定、慧。

見道

見道,見到什麼道呢?就是見到解脫生死的道路。加行道用功修到有一定證悟時,見到解脫生死的道路要如何走。見到路不等於上路了,所以見道以後才上路——修道。也就是說,在你還沒有見道以前,你是不知道怎麼修道的。其實,修道是修心中的道路,並不是心外的道路。你要先看到心中的解脫道路,然後才決定在心中怎麼走向解脫。見道就是知道心中的解脫道路。佛法說,當一個人見道的時候,他就破除了見解上的煩惱。那麼,見惑要處理的煩惱最重要的是我見。我見不是我執,很多人搞不清楚。我們對"我"的執著有兩方面。一個是行為上執著有我,一個是見解上執著有我。如果一個人見道了,就放下了見解上"有我"的執著。但是行為上還是執著"有我"。所以,當一個人見道——證初果,雖然思想上明知無我,但是,他的行為上還是貪生怕死,業習還是執著有我。初果的人還是怕死的,除非他是阿羅漢。我執在北傳佛教分為兩種:見解上"有我"的執著叫"分別我執",行為上執著"我"叫"俱生我執"。在南傳佛教把分別我執稱為我見,把俱生我執稱為我慢。就是說見道了就放下了分別我執,但是,他過去業習帶來的俱生我執還是有的。

2.見道的條件——心清淨與見清淨

要見道,要修什麼法門呢?見道,並不是要先除去嗔心、也不是先除去貪心,而是先除去見解上"有我"的煩惱。因此,一個見道的人,他的貪、嗔、癡都在。貪、嗔、癡的習氣不是見道所斷除,這些習氣要在見道後靠修道慢慢地改。所以,證了初果還是會貪吃、貪玩,但他懂得怎麼去修行了。一定要非常清楚,見道只是見解上的煩惱處理干淨了,不然的話,你會象那些沒見道者,迷惑明明無我卻為何還有我執。

見道需要什麼條件呢?需要修一些“能破除我見的法門”,斷我見的法門不一定是斷貪嗔的法門。千萬不要修錯,是先修斷我見的法門,不是先修斷貪嗔的法門,如果倒過來修,是很難見道的,這就是為何好多人修幾十年不能見道的原因。

學佛的人都聽過佛法講無我。但是根據佛法說,如果一個人還沒有見道,雖然知道無我,他還會有懷疑的。他說:啊呀,雖然相信無我,但還是覺得有我,很多人都會這樣的感受。但是,如果見道了,他就絕對肯定無我。無我並不是去找我在哪裡,更不是找不到我在哪裡而說無我。當一個人見道時,不會愚癡地去觀察什麼是我,他很清楚再也不需要找尋我,因為他已清楚看到因緣、因果現象。見道時必定看清楚,身心只是一系列的因緣變化,於是知道因緣中,我了不可得。

學過佛法的人,有一句口頭禅"一切都是因緣"。那個人打我,那是過去世的因緣,這個人修行,他過去世有佛緣。就這樣講,但這是口說因緣法,他還沒有實際地看到因緣法。不知道你們是否聽過一個偈語:

若人生百歲

不見生滅法

不如生一日

而能得見知

這首偈語是說你活一百歲,沒有見到生滅法,不如活一天而能見到。生滅法到處有,為什麼百歲都難見?每個人天天都見因緣法嘛!不是這樣子的,生滅法就是因緣變化過程,你要當下看清楚因緣變化過程,不是思惟。見道要快一點的話,必須修對方法,先不要管其它煩惱,只要管"我見"的煩惱就夠了。因此,如果你選擇正確,修對法門,就會很快見道。如果你修錯了,你去處理嗔心呀,貪心呀,你在這一生都難見道,而且也不會相信他人能見道。為什麼呢?因為處理貪、嗔需要很長的時間。甚至一個見了道的人,他的貪跟嗔可能今生都處理不完。但是,如果心清淨時,要破除我見是非常快的,經典說不必幾天就能見道,關鍵在哪裡呢?佛法有這麼一句話說:眾生之所以佛法不能現前,是因為被煩惱遮蓋住了。我們的煩惱並不是二十四小時都生起來的,至少你們現在在這裡,好多煩惱沒生起,就在這一刻大家都暫時沒有嗔心、貪心。在煩惱沒有生的時候,就有機會生起清淨的心。佛說,如果一個人的心清淨,佛法就能現前。就是說沒有煩惱遮蓋,心清淨了,就有能力觀察到本來現前的佛法。覺悟的第一步就是破除我見。見到佛法而覺悟了,並不等於所有的煩惱斷了。

3.破我見的捷徑——觀因緣最快

為了破除我見,我們要觀哪一些法呢?就是觀因緣。因為“我見”就是迷惑、執著因緣裡有個我的見解。既然要把因緣觀察清楚,那麼,我們要觀那一些因緣?為什麼一百歲都沒有見到生滅法?應當觀身心的因緣,不是觀外在的因緣。哪一些因緣無須觀察呢?如果你說我觀察到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些因緣,農夫觀了一生都無法覺悟無我。佛法告訴我們說,我們以為有真實存在的世間,其實並不實在。根據佛法說世間就是在你六根、六塵、六識裡面作用。把六根、六塵、六識拿走了,就沒有世間可說。六根、六塵、六識的作用統統都發生在你身心現前的當下。意思是說你是用眼睛、用耳朵、用六根來認識世間的境界。你要見道,就要在六根門頭去觀察究竟佛講的因緣在哪裡?觀察這個“觀察的行為”,不過是心法色法的作用,也就是六根、六塵、六識之間的種種前因後果。

這種種前因後果,很快的一個接著一個,快到我們來不及去思考。所以,要觀察清楚,必須具備一個條件,就是你的心要很微細。心念微細就是要有相當的定力。這就是為何要你們先修好四禅再修觀,當修到四禅的微細心念,就有能力以微細的心觀察佛法。身心是快速無常的因緣變化,如果心念粗,根本來不及觀,觀察的心只能在因緣發生後,落入意識裡思考。所以說:修觀時只許觀察,不允許思考!

4.七覺支——覺悟時應生起的心

佛法講聞思修,思考是在思惟的階段,修的時候是不思考的。為什麼在修的時候不思考呢?思考都是學來的,在修的時候是觀。觀察是很微細的思惟,而且只是思惟單一事件。怎麼思惟呢?修定時的思惟,如果觀呼吸,什麼也不用管,只做一件事情:觀察呼吸。修慧時的思惟,在擇法時什麼佛法也不管,只管一句佛法。可能你們聽過:一句佛法就夠你證悟了。而且經典記載佛在指導眾生證果的時候,都是一句話證果。那一句話是什麼?它比什麼都值錢啊。在道家裡面有這樣一句話:“假傳萬卷書,真傳一句話。”聽過嗎?其實真傳的那一句話,就在萬卷書裡面,沒有離開萬卷書。但是那一句話是在你剛好需要的時候,才告訴你——真傳的那一句話。我們為了破除我執,所需要的佛法是觀因果,你就專門觀察六根門頭的因果,其它佛法一概不理。佛說修不淨觀可以克服淫欲,修慈悲觀可以克服嗔心,這些統統不管。你只管要觀察的佛法,這個心態在佛法裡面叫"擇法"。就是說當一個人要覺悟的時候,他要具備一些條件,這些條件稱為七覺支,如果你們念《阿彌陀經》會念到,七菩提分八聖道分。

先要有正念

這七覺支裡面的第一個覺知就叫做念覺支。如果你想要覺悟,你必須要有很強的正念,這叫念覺支。然而,達到四禅的心念是最有效率的正念,若能一念之間入四禅,這樣心力在修觀時,正念最強最清淨。正念用在哪裡呢?就正念在你所修的法上。我們生起好的念頭,做善的事情,這種正念是世間的正念,是不能解脫的。所以修觀行時,並不是正念在做好事上。要想證悟、要解脫,是正念在所修的某句佛法上專心地觀察。

正確擇法

有了正念,接下來就是七覺支的第二個法——擇法。這個擇法就是你要選擇所觀察的法。不懂修行的人,他在修觀時,思考一大堆佛法道理,這不叫擇法,這叫思惟佛法。擇法時專選一句佛法,任何時都不離開它地觀察。比如說,我們在觀察無常,對一切所對境都在觀察無常,再也不作第二件事情,這才叫無常的擇法。你可能說觀察無常太容易:“你看!那裡本來沒有屋子的。後來,有人要建,建了屋子,這叫無常。”這絕對不是觀察無常,也不叫擇法。如果這是擇法,世間人也會修了。擇法是一種很專注、高度集中的心,選擇某一句佛法來觀察。擇法時觀察的對象是哪些法呢?擇法的對象不是外面的境界,也不是內心的境界。是心和外境發生作用的當下,每個法究竟是怎麼發生的,就是觀察每一念當下究竟什麼因緣在生滅。如果你要破我見——見道,不是觀察外面有什麼事情在發生,也不是在觀察內心有什麼煩惱發生。因為我們的心迷惑於境界,就應觀察當下的心和境界之間有什麼事情在發生。是觀察能知心和所知境界的因緣,是觀察內心和外境當下的前因後果。而這類因果是發生在很短的一剎那,並不是一個很長的故事,因為煩惱一剎那就過去了。所以,每當你擇法,就在一剎間觀察因緣、因果現象。其實,一切都是因果現象也,就是說你要在眼、耳等六根作用的一剎那,觀察是什麼因緣在作用。擇法就是選擇觀“當下的因果現象”,只要你很清楚地在六根裡面觀察,就能把身心的因果作用看清楚。

七覺支次第

如果你有了四禅的清淨的心,並以此正念再去做擇法,你一定有能力看清楚佛法。當你看清楚之後就會很肯定:每一個心念和境界的作用,它們從哪裡來,怎麼發生,我都能夠看到。如果你能夠看到每一剎那的念頭和境界之間的因緣,這時你的心必然會很微細。因為擇法讓你進入很微細的心,你越看越清楚,越清楚於是越想看,於是生起精進心。看清楚佛法會使你全身興奮,你會越看越興奮而覺得頭發漲,充滿氣,這時便生起法喜的心。由於法喜充滿,身心進一步輕安。因此擇法而越看越集中,慢慢地,心念越看越平靜而生起定心。內心次第生起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最後,你會進入沒有造作的心態,面對任何境界,內心只觀察因緣,心不再動念反應、沒有造作了,這叫捨心。七覺支會一個接著一個地生起來,當七覺支一個個生起來,你就會越修越有信心。你還會發現,你擇法越清楚,煩惱越輕,身心越愉快。如果你修錯了,你的心就會越觀越沉重,越觀越煩。你修對了,越觀越歡喜,越觀越快樂。這是修法的歡喜。法喜充滿就從這裡來。

破我見的擇法

當修觀在擇法時,絕對不允許去思惟任何其它佛法道理,只能夠觀察所擇的法。擇法是要觀察到當下事情的真相,思惟是觀察以後的事情,這一點要分辨清楚。

如果你很仔細地觀察身心的因果變化,你會知道你就是在看清楚當下,心中不思維任何道理,對所觀的法猶如見親爹娘那麼自信,不須依道理證明。如果你完成了這一點,你就會肯定沒有我了。而且,你會肯定地跟自己說:“是我親自看到一切只是因緣作用而已,身心就是這麼回事,不是道理上無我,真的是本來無我。”你會自己確定:“雖然無我,只要有因緣,就會說話、會走路、會造業、會起煩惱。”你看到的都是一系列的因緣變化,一切都無我地在運作,於是,你便見道了。

如果你不懂在哪裡擇法的話,你可能去觀察:“我現在有沒有起嗔心啊?現在我有沒有起貪心啊?”如果去觀察這些,是不可能很快見道的。為什麼呢?因為處理貪嗔是要花很長時間的,那是見道以後,修道時才修的法。見道是一見便永不再迷惑,行為上的煩惱習慣不是一剎那就能徹底斷除的,所以,修道要慢慢修,慢慢斷煩惱,修道要長久修下去。我如此解析,是想讓你明白,如何選擇正確的修法來破除我見。在修行的次第裡,你必須要有清淨的心,才能夠去觀察佛法。經典裡面說,必須先要心清淨,然後,才能見清淨。所謂見清淨,就是生起正見,破除我見。當一個人觀察到身心只是因果作用,自然地就知道身心無我,也知道戒律的因果作用,他不會隨便亂持戒律的。見道者自然對自己所修的法不再懷疑,並且知道就這樣一直用功修下去,終歸能夠解脫。也就是說他已清楚地看到了那道路,並且心中朝向著那條解脫之路。

5.見道的難易

證初果的難處

一個人見道之後,貪、嗔、癡還是一大堆的。為什麼呢?因為貪、嗔、癡才是修道所要斷的煩惱。要證初果,關鍵在於有沒有生起清淨的心和是否正確擇法。如果你擇法時想怎麼去行菩薩道,你就不可能很快見道。為什麼呢?菩薩道是長遠的,不是一下做到的,為了行菩薩道,心整天向外做利益眾生的事,沒有去觀察自己內心,就難見道了。所以,菩薩道要修很長久的時間。但是如果要見道,卻不是很長久的事情。因此,我們對證初果要有信心,要弄清楚證初果難在什麼地方,它的難處在於以下幾點:

1、你認識第四禅捨念清淨地的捨念與清淨心嗎?有沒有以清淨的心來觀察佛法?

2、在修觀時有沒有放下一切的思惟、一切修法,只選擇要修的法來觀?

3、多數人不懂得如何擇法,所觀的法是清理貪嗔呢還是清理我見?如果是清理貪嗔,難矣!

4、對證初果沒有信心,就不可能見道。當你見道了,沒有信心者總會懷疑你在大妄語。

 

 

末法還能證初果嗎

很多人不敢相信這個時代還能夠證初果。我用數字來使你們生起信心:佛兩千五百年前度眾生。當時,度了好幾萬的阿羅漢,身邊常隨眾就有一千兩百五十人。阿羅漢那麼多,三果就更多。二果、初果就更不用說了。佛在世時初果有多少人?可以這樣估計,阿羅漢至少上萬,初果至少幾十萬啊!依佛法說這幾十萬人,證初果後還要繼續修行的。佛滅後,那些只證初果的人還要繼續修,不是到天上就回來人間。也就是說這些初果的人要陸陸續續回人間。就以兩千五百年來除二十五萬吧,兩千五百年每年多少人得道?也就是說每年至少有幾千人來證果。還有那些要證還沒證的呢。他也要來嘛。所以,就算是末法,也會有人繼續修行,乃至自己證果。他證悟了,也沒人知道。不要聽人家說:現在末法了,是不可能證果的。其實你用數字去衡量,就可以知道證果是可能的。

假傳萬卷書,真傳一句話

談到證果的問題,中國佛教界有個很矛盾的行為。大家想要修行解脫,講經說法的法師也勸人要解脫,卻不信今生修行能夠解脫。南傳佛教修行人都相信能證果,有很多法師和講經師聽了不信,認為這個時代怎麼可能,證果的人肯定是個瘋子。但是,我們要有自信,不然佛法不靈驗了。在中國佛教還有一個更糟的現象,一聽說有人修禅定到了四禅,都說那是大妄語,尤其佛學院都說不可能,修淨土的人更不用說,這些都是沒有遇明師指點,所以認為是很難的。

根據經典裡的道理去修就可以嗎?

可以!但是,你不懂得大藏經裡,哪些經典是你目前最需要的。剛才說過:假傳萬卷書,真傳一句話。那句話為何不能寫在經書裡呢?那句話在道家叫"火候",火候是無法靠文字傳的,唯有靠經驗過者,在火候到時告訴你,就是這個。你修到的那個工夫的當時,只需要某句佛法,老師當時一說你就領悟。如果當時把萬卷書給你,你就被誤導了。修行的火候就是這樣,遇到一個明眼人告訴你,你目前就需要觀這句佛法,就夠你受用了。其它的法,你可以暫時放在一邊。多數人不依老師指導,以為把經書背得滾瓜爛熟就會修行,其實那是盲目依某部經典去盲修,於是東修一點西修一點,這類修行人就算修到有成就了,也不知道自己是如何修成的。

不信者難以依法入定與證悟

我所教的這系列修法,雖在南傳佛教流傳,當地有些人卻不以為然。其實,自古以來,很多修行成就者,都有很多人不同意它。你們看過六祖壇經嗎?六祖在五祖指導下證悟了,沒人信他,認為像他這種人怎麼可能證悟。一個人能不能證悟,不能看外表,也不能看學問,證悟跟學問絕對無關,是和他的定力、他的智慧和煩惱有關。絕對不是會因為背書就有智慧的。

對證果的懷疑,是造成你不能證果的最關鍵原因。疑的煩惱會障礙修行。如果你懷疑某個法門,就沒法修好。如果你懷疑這個法門的老師,你也沒辦法修好。懷疑自己不能修,也不能修好。所以,今天第一件要事,就是告訴你們,在這個時代還是能證果的!我不厭其煩地要你對自己生起信心。我很清楚當我這樣講,就會有人罵我狂言惑眾。可是,我非常自信地認為,那些相信能證果的人必會得益,因為佛說若有人信佛、信法、信僧、信戒,有此四不壞信者就是初果,你有此四不壞信嗎?若有,剩下的事,只欠去認識修法和去認識初果而已。為何要聽從無四不壞信者說的話呢!決無此道理!

無智人前莫說,打你色身星散

這句話是永嘉大師證悟後說的,意思是勿讓人知你的證悟。若你對此四不壞信有信心,當你依法修了有所證悟,不要隨便跟人說。第一點,無四不壞信者不信你能。第二點,你未必講得贏他,理論講輸了就是你錯。所以,不要隨便讓人家知道。還有,如果,你整天跟人家講:我修得怎麼樣怎麼樣,你又犯上了我慢,怕人家不知道你有修行。你不是阿羅漢就一定有我慢,所以我慢是很正常的。但是,每當你這樣講,你就一直在增加我慢。關於修行的成就,沒有所謂老師一定比徒弟厲害。只是誰先誰後的問題,只是老師先學會,有緣由老師告訴你,僅此而已。可能你修得比老師好都不一定,不要以為老師絕對比學生厲害。假設你是三地的菩薩來人間投胎時,我是一個老和尚,你來跟我這個老和尚出家。當然是跟我學嘛,對不對?雖然老和尚是個凡夫,他先懂得佛法,菩薩於是向他學法。所以說,修行嘛,三地菩薩的老師不一定是四地菩薩。這個比喻告訴你,不要以為你一定比老師差,老師也不一定勝過你。各有因緣,各自成就自己的道果。

修觀修錯變成修定

在修觀的時候,定力太強觀行就修不好。前面說過,在四禅八定裡的五、六、七、八的定很難修觀。如果一個人的定力非常強,他在修觀的時候,一下子就入定了,他變成修定還以為自己在修觀,結果他在浪費時間。往往很多人不明白,他在那裡修啊,修啊,修到入定了,他還以為他修得很好。如果你修觀修到入定,你就修錯了。

所以修觀的時候,不允許你們入定太深,但是又不能沒有定。因此,在修觀的時候要天天保持四禅的定力,就是說,你一定要做到每天有能力上四禅,而且一下子就上。但是修觀時,不可以入四禅太久,如果你每天入四禅太久,就修不了觀了。為什麼呢?因為定的力量使你的心不想動,於是觀沒兩下子就入了定,那樣你每天都在浪費時間。別人卻以為你很用功修道,而且道行不得了,整天坐在那裡動也不動。但是,在我看來你修錯了。所以,當你修完定以後,我不會鼓勵你們入定入太久。如果你們想要修神通,你們就應該長久入定;長久入定就能引發神通。如果你修觀,觀到很仔細,很清楚以後,你會覺得入定是很無聊的事。為什麼?進去了,終歸要出來,出來了,又想要進去。所以,別忘了修定的目的是為修慧,為了修慧而訓練不同的心力——定力。

你們明白了這些,以後修觀就懂得怎麼做。

擇法重點:除所擇之法,不許思惟其它佛法

修觀最重要的重點就是你一定要保持心念清淨。修觀時跟修定一樣,不允許動第二個雜念。我們在修定觀呼吸時,不允許動任何雜念,動了以後,你就要從禅定掉下來。在修觀做擇法時,只允許一個時期觀察一句佛法,不可以動第二個佛法的念頭,要如此修。如果你懂得正確的擇法,七覺支很快就會生起來。如果你修一段時間,就來向我報告你的覺悟,我會當你是放屁打妄想,因為修觀時去玩味所覺悟的道理是沒有用處的。為什麼這樣說?你不知道是在打妄想,還以為自己有所領悟。在整個修觀的過程裡面,你要得到的是什麼呢?在修觀時,覺悟不在所觀的道理上,而是生起七覺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輕安覺支、喜覺支、定覺支、捨覺支,讓這七種心念生起來,就能覺悟了。所以,修觀時生起任何其它佛法知見都是妄想,要立刻斬掉它。懂得修出七覺支,你就會很快證果。關於修觀,今天就講到這裡。

 

 

上一篇:元音老人:元音老人文集菁華錄 第九章 其他 2 佛教是非宗教
下一篇:廣超法師:定慧之路 第五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