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死亡
中國佛學院研究生 懷進法師
今天能夠獲此殊緣,和大家一道歡聚在河北趙縣的人間淨土——柏林禅寺,參加第六屆生活禅夏令營,我感到非常的激動和自豪。昨天當我踏進這座古老而又年輕的柏林禅寺,我頓時驚呆了。因為前幾天北京中國佛學院有一座教學樓竣工,規模跟這棟懷雲樓差不多,當時為蓋教學樓辦手續就花了將近兩年的時間,干什麼呢?就是要蓋滿100多個圓章。我想,柏林禅寺的殿堂這麼的壯觀氣派,不知要蓋幾百個那種圓章?柏林寺由過去的破爛不堪到今天的輝煌,觀音殿的楹聯就是對此非常好的概括:
平地起樓台,萬眾香花修供養;
劫灰成世界,千年法炬續薪傳。
如果沒有淨慧大和尚的大願大力大慈悲,我們在座的各位也就不可能坐在這種安靜舒適的環境裡來修學佛法。我們祝願柏林禅寺常住日趨興旺,同時更希望紅塵中更多的被迷茫染污的心靈在這個清淨的蓮池中得到淨化和升華。在人類即將跨入21世紀的時候,禅可以說的一盞智慧明燈。一個人如果能經常地反觀自心,能夠用禅的智慧來化解日常生活中的煩惱和困惑,我們的生活就會趨向幸福和圓滿。
什麼是死亡
今天我要和大家聊一聊死亡的問題。我想先請一位老居士回答一個問題:您有沒有想過有一天您會離開這個世間?(答:想過。)那麼是經常想還是偶爾想?(答:偶爾想。)我再問一位年輕的營員,(答:沒有想過。)為什麼?(答:因為離的太遠了。)死亡這個問題,不管你想不想它,或者是害怕想它,它都必然會來到你的身邊。各位來自四面八方,不辭辛苦來參見夏令營。這種活動在人的一生中是非常短暫的。一個人如果把死亡的問題常常掛心上,那麼你就會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人,俗話也講: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我們的人生也會由此過得更加充實,更加喜悅。
對於死亡這個問題,佛陀是怎樣看待的呢?2500年前,有一個叫喬達彌的婦女,她的孩子不到一歲就夭折了。當時她非常痛苦,抱著小孩的屍體滿街走,碰到人就問能不能把這孩子救活。人們不理解她,嘲笑她,說她瘋了。一位智者指點她去找佛陀。佛陀告訴她說:我可以救活這個小孩,但是有個條件,就是請您到一個沒有死過人的家中要一粒芥菜籽回來。她很高興,就去找了。當他到第一家時,主人對她說他家曾經有很多人過世;她又走到第二家、第三家乃至很多家,每一戶人家都死過人。終於她明白了佛陀說的條件是沒有辦法辦到的,於是就把孩子的屍體埋葬了。當她再次見到佛陀時,佛陀問她芥菜籽帶回來了沒有,她回答說:我已經明白您的條件是沒有辦法辦到的,我的盲目只能使我更加悲觀。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死亡是真實的,它隨時會降臨到我們每一人身上,我們要依據佛陀的智慧,坦然地面對死亡。為了防止受到絕症或死亡威脅時束手無策,我們在活著時就要為死亡做充足的准備,要做到未雨綢缪。
什麼是死亡?根據現代醫學的說法,死亡是心髒停止跳動、瞳孔放大、呼吸停止、腦波停止等等,不再有生命現象。根據佛法,死亡就是捨棄了壽命、暖熱、意識,五蘊已不再起作用。死亡意味著一個人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隨即腐敗,他一生擁有的財富不復擁有,所有的親戚朋友從此和他永訣……
古往今來有很多追求長生不老的人,我們大家熟悉的歷史上的秦始皇,派了500童男童女到山中求長生不老的藥。好生惡死是人之長情。世人出於對死亡的種種無知,不是否定死亡,就是恐懼死亡,甚至都忌諱提到死亡這兩個字,覺得一談到死亡就會招來不幸。在台灣很多樓房第四層沒有人住,因為“四”與“死”讀音相近,如果一個人得病住進4樓,那將來不會有希望活著出來了。還有街上的壽衣店,本來是專賣死人的東西,比如壽衣、壽鞋、壽帽等等,為什麼要加個“壽”字呢?就是因為怕死,希望長壽。再比如送禮品,鐘不能送,因為“鐘”與“終”同音;看病人梨不能送,“梨”與“離”同音,好像把病人和活人分離了,也有一種送死的味道。諸如此類,像這種忌諱死亡的現象,我們只要仔細觀察周圍世界、周圍的人,就會發現很多這樣的事例。
其實死亡並不是人們不談它、不想它,它就不會來。生死兩無憑,有生就有死。佛教講萬事萬物都有成、住、壞、空,人的生命也是一樣,既然有生,也就有死。現代社會雖然有各種尖端的科技成就,但是對於死亡以及死亡以後所發生的事情缺乏真正的認識。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世間人對死亡的恐懼呢?
恐懼死亡的原因
佛法認為,首先是人們在死亡問題上存有斷見。斷見就是認為人死了以後一切都沒有了,都歸於幻滅。這種斷滅論使人變得非常的現實:既然人死後一切金錢財富、名利權勢都將喪失,那麼能抓住的只有是眼前的享受。在這種心態的驅使下,如果這個人好吃,就要想方設法嘗遍天下的美食;如果這個人重名聲,就會不惜代價地追求美名;如果這個人喜歡權勢,就會不擇手段地爭奪。我們仔細觀察社會,這種人大有人在。
斷見給人一種非常大的壓迫感,促使人們陷於對現實生活無休止的爭奪。每個人都清楚,生命只有一次,所以必須好好把握,否則將會招致終身遺憾。這種否定死亡的觀點,不僅給個人造成了很大的壓力,甚至還影響到了整個地球。人們做什麼事情沒有長遠目標,只顧眼前利益,比如砍伐森林、填湖造田,最後還是人類自食苦果。雖然當今社會器物的發明與創造日新月異,政法制度日臻嚴密,但是文明與野蠻仍然是並駕齊驅,光明與黑暗仍然是平分秋色,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也就是對死亡的斷見論。
其次,生命的脆弱以及無常的迅速,也是造成世人對死亡恐懼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各種天災人禍對生命很容易造成危害。特別是當今人類面臨的災難非常多。比方說環境污染、水資源缺乏、惡性病的流行以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制造與蔓延、放射性元素的擴散,還有社會治安的惡化、交通事故頻繁發生,我們只要環顧世界,這些現象隨時隨處可見,生命就是這麼脆弱。所謂人生無常。
無常是什麼呢?我們一般不會意識到這個無常,但事實上任何生命從出生開始就一步步走向死亡。北京一家臨終關懷醫院院長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的生命就像一條射線,人的壽命如能活到一百歲,也就是三萬六千五百天,那麼從出生的那天起,生命就進入一種倒計時的狀態。對於這個狀況,很多人有一種掩耳盜鈴的心態。我們上晚課的時候,有一段普賢菩薩的警眾偈說得非常好:“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年輕人往往把自己的生命想象成處在一種無限期的狀態當中,以為來日方長,這是錯誤的。《投胎經》講人的壽命如果保養得好可以活過百年。即便如此,也是非常短暫的生命。隨著時光流逝,一個天真爛漫的小孩不知不覺就變成了青年,變成了壯年,乃至變成老年。時間過得非常快,有一首詩中說得好:“歲歲年年花相似,年年歲歲人不同”。佛法把人的壽命比做行雲流水,比做朝露,可以說是恰如其分。
第三個原因人們不了解死亡,不知道死亡後往哪裡去。清朝有一才子名金聖歎,因修祖廟被處以極刑,他對死亡看得非常潇灑。他說,砍頭是最痛的事情,一刀砍下又是最快的事情,想不到這二者他都得到了。臨刑前他還對他的兒子說,豆腐干配花生米吃起來跟火腿一樣的味道。看來很潇灑,但就在臨刑前的一剎那,過去砍頭之前要敲三通鼓,就在三通鼓敲完了的一剎那,他吟了一首詩:“鑼鼓三通響,西山日已斜;黃泉無客棧,今宵落誰家?”可見他還是恐懼,因為他不知道死了以後往哪裡去。
死亡並非終點
人死後到底是不是什麼都沒有了?佛法告訴我們死亡並非終點,生和死是一個整體,死亡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也是反映生命整體意義上的一面鏡子。實在說來,沒有一個人不曾經死而復生過,每個人在轉生到這個世界上之前,不知道死過多少遍了。所以我們所謂的誕生只不過是死亡的反面而已,就像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或者像大門,從外面看是入口,從裡面看是出口。
死亡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過程和感受又是如何?從佛法看,我們的生命是由一系列連續不斷的意識構成的。最初的一個境界是生有意識,最後的一個境界是死亡意識,在兩者之間有一個境界,叫做中陰,是一個由舊變新的境界。它是由極微薄的四大和合而成,知覺力是活人的7倍,記憶力是活人的9倍,狀貌類似於生前的肉身,身高大約相當於5、6歲的小孩,有黑白兩色,以香氣為食。我們凡夫的肉眼看不到它。人剛剛死亡之後的頭幾個星期中,中陰身有自己是男人或者女人的印象,一開始並不知道自己死了,看到家裡的親人,會試著和他們講話,或者摸他們的肩膀,但是想盡了辦法也不能引起他們的注意,這時中陰身會難過。由於業力的緣故,中陰身沒辦法保持不動,只要一起念頭,馬上就不停地飄動,非常地惶恐,想方設法去尋找庇護所。
在中陰身的前21天,亡者有強烈的前世印象,那麼親人幫助死去的人,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內為死者助念、行善、做佛事,死者會得到利益。中陰身一般是49天,有長有短,直到與未來的父母親產生業緣。但有兩種人不需要在中陰身等待,他們業力的強度可以把他們立刻吹到下一世,哪兩類人呢?一種是生前行大善,他們的心識裡已經有良好的基礎,所以可以直接轉生到善道;第二種是大惡,生前造惡業太多太重,死後迅速墮入三惡道。中陰身完全暴露在習氣業力之下,所以不管是活著也好,進入中陰身狀態也好,起決定作用的是我們自己的心。一個正面的念頭會把自己帶到聖境;一個負面的念頭又可以使中陰身處於極大的痛苦之中。所以我們在中陰身階段所遭遇的一切都逃不了過去思想、語言和行為的影響,不僅在這一世,每個人還要在來世為自己的一切身口意負全部的責任。如果人不在活著的時候修正不良習氣,比方說十惡,不讓它得到控制而讓它擺布你的心,那麼中陰身階段很容易變成習氣的犧牲品。
由此看出死亡不是滅絕,而是另一期生命的起點,生命本身就是一個無始無終的過程。每一期生命前後相接,構成因果關系,過去世的活動是“業”,今生種種遭遇是“報”;今生的活動又造業,來生還承受果報。業力貫通三世,也就是說我們付出什麼,得到什麼,一切責任自己承擔。這就是佛法所謂的“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如何正確對待死亡
三界六道芸芸眾生,生死輪回循環不已,無非是眾生自心所造,自心所現。死亡是早晚都要面臨的事實,我們要做到有恃無恐,有些什麼辦法呢?
首先要正確認識和了解無常。無常是靠不住的,一個人無論權勢多大,多麼出名,最後都要離開世間。但是一般人容易陷入四顛倒當中。一是常顛倒,認為世間有常,有永恆的事物,這與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有密切的關系。比方說愛情是永恆的,作家、藝術家拼命地想創作出永恆的作品,這是一種錯誤的觀點。二是樂顛倒,佛法講人生是苦,但曾有一位藝術家要創造一個樂教,讓人生只有快樂,沒有痛苦,這也是一種顛倒。人生雖然有快樂,但是世間所有的快樂都是痛苦的根源,五欲的快樂是無常的。三是我顛倒,人身由四大合和而成,並沒有一個實在的主體,但凡夫認為有一個主宰,就是“我”,認假做真。我們想一想,從生下來到現在,這個“我”已經發生了多少變化。比方說我們3年前見過一個孩子,3年後可能就認不出來了。四是淨顛倒,很多人認為我們的身心是純淨的,認為只要多行善事就可以了,不需要學佛,不需要宗教,這就是一種淨顛倒。凡夫認為身心清淨,所以對身心生起貪念執著。這四種顛倒也就是對無常的錯誤認識。
一切事物都有生死。例如眼前的這個杯子,它也有成住壞空,宇宙間的一切都是這樣,凡是有形成的就會有消亡。無常是共相,是普遍的,人人都會遭遇。它無所不在,不只是在外在的世界,而且我們的心念、情感都是無常的。《金剛經》裡面講得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它提醒我們事物就像夢幻、泡影、露珠、閃電一樣,都是無常的。我們要認識人生的真理,坦然面對死亡,首先就要生起無常的觀點。看清無常,死的時候就容易放下;看清無常,生活中就容易突破執著。例如一個很值錢的杯子,不小心打碎了,如果知道無常的道理,就不會過於陷入痛苦的狀態。
無常是不是很可怕呢?其實萬事萬物,包括我們人本身的變化並不可怕,如果沒有這個無常,痛苦永遠是痛苦,快樂永遠是永遠,那人生就不公平了。眾生因為有貪念,才會害怕,才會有痛苦。如果我們希望自己死得安詳,那我們首先要學會活得安詳,在活著的時候要培育安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面對死亡的最後一刻,真正做到坦坦然然。如果我們的生活充滿了暴力,我們的心總是被憤怒、嗔恨、恐懼所控制,我們就不可能死得安詳。
怎樣活地安詳呢?最好的辦法是清淨身口意,息滅貪嗔癡,佛法的四谛、十二因緣理論以及禅修等種種修持,都是如實關照人生現實的法門,我們只有把它落實到具體生活中,那麼生與死就在我們的心中。
佛陀曾對波斯匿王說:“無常好像一座大山,你所擁有的權勢、財富都不能阻擋這座大山從四面八方向你壓過來。”所以逃避是徒勞的,而是要一開始就認識到大山會壓過來。佛陀談死與一般人談死有本質的區別。世間人貪生怕死,態度非常消極,並且是一種無可奈何的等待,談不上任何對策。佛法教人正視死亡,對死亡要有正確的了解和對待,要充分認識生死規律,做到有備無患。當年佛陀出家就是因為恐懼生老病死,於是出家學道。印光大師為了時時刻刻警醒自己,將“死”字貼在自己的房間裡。西方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爾說:誰以最大的悲觀態度看待自己的將來,誰就把改善人類前途的關鍵掌握在自己手裡了。對於死亡這個遲早要面臨的事實,佛陀教導我們,早做准備比起那種一談到死亡惟恐避之不及的態度,甚至是不敢承認、強作達觀要積極得多。面對死亡,我們要冷靜地反思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把對死亡本能的畏懼轉為理性的畏懼,由畏懼激發自己產生一種戰勝死亡、超越死亡的決心。
一個人只有正視死亡,才能夠真正做到臨死的時候不畏懼死亡、甚至超越死亡。馬祖臨終時,弟子問他:馬大師,今日感覺如何?馬祖說:日面佛,月面佛。這暗示了生和死不是對立的。如果能看穿生死不二,自然可以超越死亡。明白了道理以後,我們要在生活中轉為一種修養,也就是平時要下的功夫。歷史上有許多僧人、居士對待死亡能夠走得非常的潇灑,也是靠平時的修養,才能在最後有那樣的境界。
佛法為何反對自殺
我們再來探討一下自殺的問題。自殺是社會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自殺現象由來已久,尤其是在發達國家,自殺率非常高。自殺大多來自於外界壓力的逼迫,但其主要原因還在於自殺者本人心理素質和人生觀。每一個要自殺的人,雖然他們的原因很復雜,但有一個共同的信念:認為自殺以後一死百了,從此解脫。
佛法反對自殺。佛法認為人身難得,有比喻說得人身就像一只盲龜在茫茫大海中,遇到一塊上面正好有孔的浮木,那麼正好從孔中探出頭來,這是非常難的。而一失人身,萬劫難復,萬一墮落到餓鬼、畜生、地獄當中,更是苦不堪言。即便獲得了人身,要具備八有暇和十具備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八有暇,第一不生在地獄;第二不生在餓鬼;第三不生在畜生;第四不生在未開發的野蠻人中;第五不生在天界;因為天人苦少樂多,沉醉於樂境不求進取解脫;第六不生在無佛之地;第七不是智力低下的癡呆人;第八不從事漁獵、屠宰等殘害生靈的惡性職業。十具備,第一具備人形;第二生在文明國土;第三非聾啞癡呆;第四不從事惡性職業;第五有良心和理智;第六生在值佛出世的時代;第七生在值佛說法的時代;第八是佛法善存;第九有信奉佛法的群眾;第十有學法修法的環境。那麼得到人身,又具有上述的八有暇、十具備是多麼的難能可貴。
佛法雖然揭露人生的缺陷,但極力反對自殺,並且通過戒律來約束佛教徒自殺。在佛教的各種戒律中,不殺生為根本戒之一,不殺就是指不殺害有情眾生,不僅不殺其他生命,同時也不自殺,因為自己也屬於眾生之一。自殺不僅殺害了自己身中寄生的八萬四千蟲。佛法還以因果業報法戒人自殺、殺他,說自殺、殺他者將來要墮地獄,受極重苦刑。人生的道路上難免要遇到各種壓力、挫折以及苦難,我們應該依據佛法認真端正自己的態度,以智慧和定力去戰勝困難。一個人只有認真對待生命,才能認真對待死亡。
密宗的宗咯巴大師說過這麼一句話:“我們的宗教,生死無悔”。最後祝在座各位活得安詳,死得安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