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強不息勤精進
在《八大人覺經》中,釋迦牟尼佛說:“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佛陀勸勉世人:只有持之以恆地精勤猛進,才能破除生死煩惱所導致的過惡,摧毀降服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天魔,出離三界牢獄。
據佛典記載:一天,幾位新學的比丘有問題要請教佛陀,當時佛陀剛好臥病在床。
佛陀的侍者阿難尊者於是在屋外對幾位新學比丘講法。當阿難講到“精進”時,恰好被屋裡的佛陀聽到。
佛陀立刻從病床上坐起,恭敬地聽阿難講法。
“阿難,你剛才在講說精進麼?” 佛陀歡喜地問阿難說。
“如是,世尊!”
“阿難,你剛才在贊歎精進麼?” 佛陀又再問了一遍。
“如是,善逝!”
佛陀反復問了三遍,然後無比贊歎地對阿難說:
“阿難!你應當常行、常修、常念精進,乃至令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法華經》雲:“三界無安,猶如火災,眾苦充滿,甚可怖畏。”
《八大人覺經》雲:“世間無常,國土微脆,四大苦空,五蘊無我。”佛陀一再地,悲心切切地勸勉世人:“聞法信受,殷勤精進”、“速出三界,當得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
佛道長遠。佛陀大慈大悲大智,怕眾生日久氣餒,因此又在《遺教經》中作最後的教誡:“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當勤精進,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
精進,是佛教修行人修菩薩六波羅蜜當中的一項,即“六度”之一。“精進”二字是勤勞、勤奮義。佛教經典《唯論三十論》寫道:“勤謂精進,於善惡品,修、斷事中,勇悍為性,對治懈怠,滿善為業。”也就是說,精進,就是對於善的事情要堅決修行,對於惡的事情要堅決斷棄,以勇健強悍之心,克治自己的懈怠心理,從而完善自己。
要做到精進,必須要具備勇悍的意志。勇悍是什麼呢?《成唯識論》中說:“勇表勝進,悍表精純。”勇,是一種前進的動力;悍,是意志精純無雜。窺基大師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申其義:“勇而無惰,自策發也;悍而無懼,耐勞倦也。”勇,乃是一種克服惰性的自策發力;而悍,乃是無所畏懼、忍勞耐倦的意志力。
根據其程度,佛教又把精進劃分為五種:
第一,被甲精進:如勇將上戰場,無所畏懼,勇往直前;
第二,加行精進:加強自身的策發力,堅固信念;
第三,無下精進:不妄自菲薄,無掛礙,無恐怖;
第四,無退精進:遭遇苦境,能堅忍不屈,堅猛心志;
第五,無足精進:永無止境地精進,自強而不息。
所以,修行大乘菩薩法的人要具有堅韌不拔、自勵自強、奮斗不止的精進精神。這種精神,我們在古代的高僧大德中可以看到,如唐代玄奘大師歷盡艱難險阻,克服常人所難以想像的種種困境,前往印度求學取經,而在印度求學中,又以其勇猛精進之心,成為印度境內第一流的佛教學者,被印度人譽為“大乘天”。又如鑒真大師,為了東渡日本宏法,前後計十二年六次渡海,雖然遭種種失敗,即使雙目失明,而不退其志,終於六十六高齡時到達日本。
這些佛門大師為我們作出精進的表率,這既是菩薩之精神,也是中國傳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勤奮精進精神。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史學家司馬光,他的聰明,從小就表現出來。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婦孺皆知,此事不僅反映他的聰慧,而且反映他小小年齡能臨危不亂。
但是他又是一個十分勤奮精進的人。
司馬光在編修《資治通鑒》的十九年中,付出了巨大的勞動,特別是在洛陽的十五年裡,幾乎付出了他全部的精力和心血。
司馬光為編書,常常廢寢忘食,有時家裡實在等不到他回來吃飯,便將飯送至書局,還要幾次催他才吃。他每天修改的稿子有一丈多長,而且上邊沒有一個草字。他的房子低矮窄小,夏天悶熱難堪,灑下的汗珠把書稿都浸濕了。後來,他請匠人在書房裡挖了一個大深坑,砌上磚,修成一間“地下室”,他就在這個地方專心致志地埋頭編書。
《資治通鑒》編成後,洛陽存放的未用殘稿就堆滿了兩間屋子!
司馬光常擔心自己睡覺睡過頭而耽誤寫作,特地請人制作了一個圓木枕頭,一翻身枕頭就會滑落,自己就能驚醒。如此靠“警枕”分秒必爭,經過十九年持之以恆的不懈努力,終於完成了巨著——《資治通鑒》。
司馬光十九年如一日,潛心著述,事業終有大成,正好印證了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的話:“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要想成就學業,就要靠勤奮精進的學習;要提高品格德行,則應勤於深思熟慮。在家人求學做人尚且如此,學佛修行人更應該勤而勉之。
《梵網經》中雲:“為得道故,一心勤求精進,所以者何?諸佛一心勤求精進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由此可知,精進的功德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