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處修行法要”問答(四)
25.問:法流脈動好像就是身心脈相的放大,對嗎?
從一個角度說,這是對的,如果我們從點、線、面、空,這樣逐步擴大來講是正確的,一個人你從丹田的收縮膨脹,然後再慢慢地覺察到全身的隨著呼吸在收縮膨脹,慢慢再覺察到整個全身的波動、脈動,隨著心髒在跳動、脈動,慢慢地你會感覺到全身好像熔化掉了,這時候也是進入法流,但是這只是一種進入法流的一種敘述之一,並不是說出了定、下了打坐,你就不在法流裡面。平常無所不在,不管你在哪裡,不管你到哪裡,你都是處在這法流裡面。
就像海中的魚,不管什麼時候,它都是跟大海一起在脈動,不是我這個身體脈動,海水才動,不是我這個身體脈動,而溶入海水裡面海水才跟著我這個身體一起流動、一起脈動,不是這樣。而是海水它在流動、脈動,我們這個小宇宙跟著這個大宇宙一起在流動、脈動,所以那一種流體流動脈動的清況,要逐漸的深入而且遍及一切,而且要不管是打坐或是平時,你就是浸泡在法流裡面。這是屬於實修的一種情況,必須要有相當的深入用功。
《阿含經》所有講的入流、入法流,含意都很深,如果你光只是停留在聞思的階段,沒有實修實證,是不可能入流的,都只是頭腦的觀念知見,你一定要實修實證,身心全然的放松,安住在每一個當下,你才能夠入流,當你能夠入流,要見法就很快。
26.問:內心深層不安,一個人面對空的時候,那一種孤寂感很害怕,如何對治?
這個問題很好,是很深入的問題。你要能夠來到面對“空”、孤寂感消失,你要深刻的去了解“空”的特征、特性,以及“空”對我們的重要。但是你要真正了解“空”之前,因為那是涅槃智,你必須先從“世俗谛”方面下手,先從“有為法”下手,如果能夠深入的去體證世俗谛,你就能夠體證到第一義谛;如果能夠先知法住智,你就能夠知涅槃智。
你真的能夠來到面對“空”,把你丟入到“空”裡面,你能夠很安詳自在,那是來到涅槃智的世界。但是你要先知法住智,而你要能夠來到安詳自在、面對一切境界,一樣要有深厚的聞思跟實修實證,你一定要親證到,你內心的害怕才會消失。為什麼一個人面對“空”的時候,他會有所孤寂感呢?因為眾生習慣抓取有,就好像一個習慣很熱鬧這一種環境的人,你叫他到山中來,住在一個很寧靜的地方,他覺得很孤單、很不安全、很害怕。
像前幾天我住的地方,為了安全,在旁邊屋頂上做一些欄桿,那個工人來做,他看我周遭的情況說:喔!你這裡這麼安靜,叫我一個人住在這裡,我不敢住、不敢住。我們是覺得很難得寧靜的地方,覺得這是很殊勝,像天堂、像淨土,對空海來講是天堂、是淨土,但是對不適應的眾生,他卻是不敢住。
講到這裡,我們要引申出來一個問題,淨土是來自於心的清淨,心淨佛土淨,你真的了悟真理實相,你的心清淨了,不管你到哪裡都是淨土啊!所以你要面對空,然後那一種孤獨感要能夠完全消失,你必須要了悟真理實相、了悟整個法界大自然,跟我們的密切關系。如果你知道什麼叫做天地父母恩,如果你能夠體會到整個大自然,包括虛空,就像天地父母這樣的在養育我們、愛護我們,你還會害怕嗎?
如果你了解這個虛空就是我們的家,我們無邊無際的家,我們的最廣大的舞台,任我們翱翔、任我們發揮,你感恩都來不及了,你怎麼還會怕?所以那種孤寂感那種怕,是來自於我們不了解,不了解,就是因為無明。今天修行就是要把這些無明一一的破除,為什麼要聞思?就是讓你去了解什麼叫做究竟歸依處?什麼叫做涅槃彼岸?所以大家逐漸的深入,你就可以來到大安心、大自在。如果你沒有深入的聞思修證,把你帶到淨土的地方,你會很怕的。大家要一步一腳印的用功,你就可以體證到什麼叫做心淨佛土淨。
問:如何讓身心安住,能夠覺知持續?
一般人因為妄念紛飛,我們這一匹心猿意馬奔跑習慣了,安不下來、停不下來,所以在打坐的時候,人在禅堂內但是這一匹心猿意馬,卻到處在外面游蕩、游晃,有時候跑到後山去,很不容易找回來,所以在尋尋覓覓的過程。但是,請你有愛心、有耐心的,一次一次的用慈悲心把它呼喚回來,在這個過程一定是有進有出、有進有出,你只要有耐心一次一次的練習,從以前你的覺知力很少停留在當下,以前是很少停留在當下,我現在用功的時候,能夠停留幾分鐘,停留幾分鐘之後它跑掉了,沒關系!又耐心的把它拉回來,再停個幾分鐘之後,它又跑掉了,沒關系!你要給自己鼓勵。以前它連幾秒鐘都停不住,我現在能夠停幾分鐘,已經不錯了啦!當你給自己鼓勵的時候,你會對自己越有信心,不要訂太高的標准。當你訂太高標准的時候,你會修得很挫折,我們把標准訂低一點,然後你能夠達到標准,又超過的時候,你就會越有信心。
在你的愛心跟耐心的呼喚之下,慢慢你的覺察力就會越來越穩定,而且你那種覺知力,會越來越深、越穩定,這沒有什麼快速的秘方,再什麼加持、灌頂那些,都是比不上我們一次一次的用愛心耐心呼喚回來,然後有毅力的、有恆心的做下去,不怕挫折、不怕失敗,失敗了再從頭來。所以說隨時歸零,讓自己每次都重新開始,讓自己能夠每一天都是一個新的生命、新的開始。
問:在觀呼吸久了之後,心胸會悶,甚至呼吸停止,請問如何化解?
如果你呼吸停止、不呼吸、忘了呼吸的時候,你就提醒自己不要忘掉。觀呼吸的時候久了,心胸會悶,這是初學者很正常的現象,也是在打坐的過程之中很常有的現象,為什麼會悶呢?打坐的姿勢不正確有關系,你彎腰駝背、胸部被壓著,這也會容易胸悶。因為你不是自自然然的呼吸,你在呼吸的當下,本來是請你來當一位如實的觀察而已,但是你那個“自我”不甘寂寞,要當起導演來,他要去指揮。本來只是要請你來當觀眾,本來別人導演是做得好好的,但是你看不慣。原來導演的作為,你要去干涉他、你要去指揮,本來呼吸是自主神經,很自然地隨著我們身體的需要量自然在調整,自然在吸、自然在呼啊!你不看的時候,還會呼吸啊!但是一觀呼吸的時候,糟糕啦!就不會呼吸,呼吸得這樣不順暢,這是因為你本來是要如實觀、要很客觀啊!嘴巴說客觀,但是你卻是變成很主觀的要去主宰,很無意中就會進入。
連這個都是要讓大家去看到我們那個“自我”,常常是不甘寂寞,就是閒不下來,它不攪局,就不甘心啦!不能夠保持客觀、不能夠保持如實觀,它就是要去干涉、要去引導,但是你這個引導又是外行來指揮內行,人家身體本來就是自然在呼吸,進行得很好,你這個自我是外行,就是要操控它,所以導致呼吸不順暢,就會產生胸悶。這個胸悶就是告訴你,你那個“自我”哦!拜托!不要干涉我啦!這樣知道嗎?拜托你饒了我啦!放了我!讓我自由自在的呼吸好了。所以胸悶的時候,也是眾生在告訴我們,這時候檢查一下坐姿,有沒有坐得放松?有沒有坐正?如果放松坐正,然後再檢查我們自己有沒有在用力?有沒有在干擾?通常你檢查之後,胸部再稍微活動一下,再動一下,這現象就會消失。
27.問:經行的提、移、落、觸,有何意義呢?
本來你每個腳步都是在提、移、落、觸,我們只是把這個過程分解動作進行,只是分解開來把它擴大,像平常連貫這樣過來,你看不清楚。我們現在把它分片段片段這樣,讓大家可以看得清楚,如果你沒有把動作慢下來,你的行走都是無明行,是在沖動啊!你能夠這樣從慢動作開始,清清楚楚的覺察、覺察,在慢動作覺察到之後,再把動作慢慢地加快、慢慢加快,你加快的速度要多快呢?只要在你能夠清楚覺察的范圍,你能夠漸漸地加快,然後能夠多快都可以。
當你慢慢地熟練、慢慢穩定之後,你平常在工作、歷緣對境之中,你的走路快速,一樣都可以保持清醒明覺。有一次禅修的時候,一位學員很率直問我,老師你教我們走路要慢一點,但是我怎麼有一次看你走路很快呢?剛好那一次我是有些急事要去辦啦!有事要去辦,難道我腳步就不可以快嗎?只要你能夠保持清醒明覺,可以快的,甚至你也可以跑步,你跑步的當下,我一樣很輕松、清醒明覺,但因為快動作,你不清楚,所以要讓你從慢動作開始、從分解動作開始。就像要打太極拳,你從分解動作把要領、訣竅抓到之後,再來就可以行雲流水的打出來。
28.問:為什麼要打坐?
為什麼要打坐?我要解脫難道不打坐不可以嗎?打坐就是幫助我們把躁動不安的身心,能夠讓漸漸地寧靜、沉澱下來,你的身心能夠寧靜、沉澱下來,才能夠漸漸地來到止觀,才有觀察能力。你的心寧靜下來之後,才有反觀以及深觀的能力,這時候才能夠看到真理實相,眾生是習慣一直沖動、一直沖動,你停不下來,然後忙忙碌碌的一直追、一直追尋,追尋一個崇高的理想目標,追尋一個遙遠的未來的理想。但是,佛陀呼喚我們,請你停下來,停下來!停下來!因為你一直急急忙忙要找的最終目標就在當下、就在眼前、就在這裡。打坐,不只是讓身寧靜下來、穩定下來,是讓你這個一直往前沖的心,能夠停下來。只要你能夠停得下來,就有深觀的能力,就能夠看清楚你以前一直在追的,原來是追個夢幻世界;你以前一直在逃跑、一直在抗拒的,原來是夢幻泡影。這時候你認清了實相,就會遠離顛倒夢想,這樣請勞駕你來這裡打坐,可以嗎?
29.問:打坐的時候,上身保持挺直,這樣就必須用力、出力,以致於呼吸急促,無法覺知丹田的收縮、伸縮,對初學者如何修正呢?
上身保持挺直,我講的是自然的正直,我們的脊椎是有自然的一個稍微曲線,並不是說像筆這樣一個筆直,如果你要讓它筆直、很挺直的話,變成你是矯枉過正,脊椎是有一個自然稍微自然彎曲,但是坐得彎腰駝背,是不正確的;如果你這樣抬頭挺胸、腰都很直,這樣也不正確的,這個不是自然的直,你要自己要去拿捏,要去找那個角度出來,很放松情況之下,身體不會向前傾,也不會向後仰。
當你自己上坐的時候,可以前後左右自己稍微調整一下,等於說對焦、對一下角度,然後調一下,慢慢地調到你覺得一個很適中、很舒服的一個角度,所以這個挺直不是用力,唯有你坐到自然的那一種直的情況之下,才能夠全然的放松。如果你沒有坐到自然那一種直的清況,你的挺直裡面會用力,用力呢?你的肌肉就會容易僵化、會酸痛,而且呼吸也會不順暢。所以你打坐調整好姿勢,又掌握到放松的要領,當然你必須要自己琢磨過好多次,才能夠拿捏到那個分寸,拿捏到放松的要領,當你能夠放松、姿勢又坐正,很快的你就可以覺察到丹田的起伏。
所以,要覺察到全身的收縮膨脹跟全身的脈動,記得一個要訣就是要全然的放松,我們全身的脈動,是本來就存在,只是我們因為平常身心繃得太緊,身心太粗糙,在緊的情況之下,肌肉都比較僵化、欠缺彈性,氣血的循環脈動不是很通暢,只要你放松,氣血就很自然的在循環。當你一放松的時候,氣血它自然的暢通,呼吸收縮膨脹以及脈動,它都自然在運作,這時候你就可以清楚的感覺到,這不是修出來的,而你只是還原,回到它本來該有的現象這樣而已。
這個波動脈動不是我修煉出來的,而是它本來就有,只是因為你的身心太遲鈍,而沒有覺察到,只是因為你的身體、心理太僵化,所以它不容易波動而已,只要放松,那個自主神經,那個“自我”不要去干擾它,不要去緊繃、不要去操控它,自然就會在波動、脈動、流動,所以真正到後來最高級的修行方法是什麼方法?無為法。真正最高級的修行方法是“無為法”,這時候你才會來到“無修之修”。
但是要來到這種情況、這種境界,必須經歷過“有為法”,如果你不經歷過“有為法”,你想直接契入“無為”,只是空談、空論而已,或是在展現我慢而已。所以,從“有為”到“無為 ”、從“方便”到“究竟”,但不要錯把“方便”認為就是“究竟”。
30.問:當進入細的禅相時,這時候要進入起觀之際,往往觀不起來,或被腿的酸拉著走,不易起觀,怎麼辦呢?
這是在打坐方面下比較多的功夫之後,所產生的一些問題,每當進入比較細的禅相,你的打坐漸漸的比較深入了,然後要起觀之際,往往觀不起來,這有一種情況,如果你沒有正確的聞思基礎,你的打坐有時候很容易變成是一種枯木禅,你只是定在那裡、靜在那裡、停在那裡,你的身心未必能夠柔軟。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你打坐比較偏好禅定,在比較喜好禅定的情況之下,你沒有善用當下止觀雙運,所以你會比較容易進入深的那一種定,在深的定的情況之下,你要起觀就變成比較困難。如果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來講,當初禅的五禅支具足的時候,能夠有覺、觀、喜、樂、一心,在初禅的情況之下,這是對於止觀雙運、開智慧最有益助的階段。如果你到第二禅,覺觀停止、尋伺停止,這時候要你起觀,有時候會覺得不容易起來,如果在你見法力道還沒有很深之前,禅定有適當的經歷過就好,但是不要一直在禅定。
喜好禅定或是偏好禅定,當下我們要維持止觀雙運,這樣你才能夠不斷的見法、處處見法。再來,要想起觀的時候,有時候觀不起來或是被腿酸拉著走,腿的酸、痛、脹、麻,讓你不容易進入深觀,這也是打坐常有的現象,但是你這時候一樣,如果腿、酸、痛、脹、麻,這時候酸,你也可以去觀察那個酸,一方面去體會那個覺受。酸,你不要光是說:酸ㄙㄨㄢ,我知道啊!問題是,什麼叫做真正的酸?你要用你的心靈去感受,這樣知道嗎?不是光懂一些名相啊!痛,你也一樣啊!不是光會寫一個名相,光知道一個名相啊!你要用心靈去品嘗、去感受痛,到底是怎麼樣?它有時候抽痛,這個抽痛它從哪裡來?往哪裡去?你把它看清楚,一樣啊!酸、脹、痛、麻,都是你可以觀的對象,你這個不觀,不然你要觀什麼?那也是“受念住”的開發,而且裡面一樣有“法念住”,裡面一樣在告訴你什麼叫做無常?什麼叫做無我?什麼叫做緣起?所以只要你有深厚的聞思基礎,你當下都可以止觀雙運進行的。